历史上有哪些极其壮烈的海战

发布时间: 2021-11-03 18:08:1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2

求历史上海战~!(要详细)请朋友们帮忙找下中国古代史中的海战,要那种是外敌入侵类型的。请附上详细经过等。越详细越好,之后还有追加...

历史上有哪些极其壮烈的海战

求历史上海战~!(要详细)

请朋友们帮忙找下中国古代史中的海战,要那种是外敌入侵类型的。请附上详细经过等。越详细越好,之后还有追加奖励~!注意:必须是史实,必须是外敌入侵那种。
  露梁海战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国和朝鲜两国联军水师, 在朝鲜露梁海域围歼侵朝日军的海上大战。 露梁海战区,在朝鲜莲台山和南海岛之间的露梁律海峡以西、光阳湾以东的海域。它处于顺天通往对马岛的海上要冲。
  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五年日本太政大臣丰臣秀吉,为实现其吞并朝鲜和中国的野心,两次发兵侵犯朝鲜。明廷应朝鲜国王李睑的请求,两度派兵支援其抗日。中朝联军协同作战,经过平壤、稷山等战,将日军压缩、围困于朝鲜东南沿海的蔚山、泗川、顺天等地。
  二十六年十月,联军水师获悉日军遵丰臣秀吉遗嘱准备撤退,迅底调整部署,将水师2.6万人,战船800只从古今岛移至左水营,占领猫岛,封锁光阳湾,控制露梁律海峡,决心围歼顺天的日军。十一月十一日起,日将小西行长多次率军企图从顺天强行突围,均被联军击败,遂问联军求和,遭拒绝后,向泗川的日将岛津义弘求援。十八日,岛津义弘率军万余,战船500余只,约同南海、固城等地日军分头赴援。联军水师侦悉后,立即决定先打援军。中国水军提督陈磷急遣副将邓子龙率兵千人隐伏于露梁律海峡北侧,自率主力泊于竹岛及水门洞港湾;朝鲜水军统制使李舜臣率事部隐伏于观音浦。十九日凌晨,日援军舰船进入伏击海域,联军突然发起猛攻,日军大乱,慌忙逃间观音浦。时已破晓,日军发现前有伏兵,乃回军,又遭邓子龙部拦截。这时,陈磷亲率主力与李舜臣部两面夹击。联军水兵奋勇争先,跃上日舰,日刃相搏。日军猛烈反扑。老将邓子龙急率200名壮士跃上朝鲜舟船,与日军搏斗,力战牺牲。中国水军副将陈蚕率师驶至,继续搏斗,联军相互支援,愈战愈勇,日军不支,向南逃窜。李舜臣追至南海界,激战中阵亡。联军放喷火筒焚毁日船,日军伤亡惨重。二十日联军追至南海,歼灭日军大部,岛津义弘率50余只战船逃脱。次日,陈磷急率水师至曳桥,焚毁南逃的小西行长部战船百余只。小西行长乘隙率部逃脱。]
  此战,中朝联军密切协同,以伏击,夹击和火
中日白江口海战(663年)
朝鲜半岛在公元1世纪左右进入三国时代,分成高句丽(又称高丽)、新罗、百济三个国家。公元6世纪时,和中国接壤的高句丽因为中国隋唐王朝的入侵,为抗衡中国,高句丽便与突厥、百济、以及与百济关系密切的日本结成同盟,而中国则与受到高句丽、百济威胁的新罗国结盟。

公元660年(唐显庆五年)3月,百济国在高句丽国支持下,大举入侵新罗国,新罗军接连败北,新罗武烈王向中国求救。唐高宗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统帅,率13万唐军东渡讨伐百济。7月,百济军大败,百济王及百官被俘往长安,百济王朝崩溃。

公元661年,百济僧人道琛联络百济遗臣密谋复国,两次派使者前往日本乞援,并请求放还在日本做人质的百济王子丰璋。662年春,日本天智天皇命阿昙比罗夫率170艘战船,护送百济王子回国。百济王子归国后,被扶位百济王,组织百济遗民对抗唐军,其间,日本企图在朝鲜半岛扶持亲日政权,向百济政权提供了大量援助。但好景不长,公元663年,刚刚拼凑起来的百济朝廷,因为内部权利划分不均而发生内讧,因百济王子要求,日本派重兵入朝,白江口海战就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

当日本出兵支援百济的消息传到中国后,唐高宗当即派右威卫大将军孙仁师率军增援和百济作战的刘仁轨、刘仁愿军。9月,唐军会合,刘仁轨决定先攻取“群凶所聚”的百济军巢穴周留城,认为“若克周留,诸城自下”。于是唐军分为二路:孙仁师、刘仁愿、及新罗将领金法敏率军从陆路前往周留城;刘仁轨则与部将杜爽,及百济降将扶余隆率战船护送粮船,由熊津沿白江(今韩国锦江)而下,从水陆前往周留城,以便水陆同举,攻打周留。

“大唐平百济塔”

27日,日本支援百济的水军先头船只在白江口遭遇刘仁轨军,双方进行交战,日军不利而退。28日,日军将领和百济国王会商,认为日军有战船400余艘,唐军仅百余艘,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盲目的认为“我等争先,彼应自退”,于是,未加整顿部署,便“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双方展开了激烈海战,唐军“左右夹船绕战”,打乱了日军阵形,致使日军“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一时间“海水尽赤”,数万日军或溺死、或被唐军捕获。在白江口失败的打击下,百济王逃往高句丽,余部全部归降,百济国彻底灭亡。

白江口海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侵入朝鲜半岛的野心,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军进攻本土,自公元664年开始,在国内耗费巨资,修筑了4道防线,此后日本调整对外政策,向唐朝臣服,开始以中国为师,谋求自强。
露梁海战(1598年)
露梁海战是明朝万历二十六年十一月,中朝两国水师同日本水师,在朝鲜半岛露梁以西海域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海战。

海战起因

“倭军攻击釜山图”

明朝万历年间,日本国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但国内仍有一些拥兵自重的封建主难以控制。为了缓和国内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丰臣秀吉把国内的注意力引向国外,制定了占领朝鲜,征服中国,进而向南洋扩张的军事侵略计划。作为第一步,向朝鲜提出了“假道入明”的狂妄要求,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朝鲜政府的拒绝。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十三日,丰臣秀吉发动了侵朝战争,日本称为“文禄庆长之役”,中国称为“壬辰战争”,日本侵略军乘大小舰船700余艘,由对马岛渡海。翌日晨在釜山登陆,分北、南、中三路发起进攻。只用了 2个多月的时间,就占领了汉城、开城和平壤。朝鲜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于是,朝鲜王遣使向明朝求援。

当时的绘画作品,表现的是中朝军队的一次军事会议

朝鲜是中国的友好邻邦,唇齿相依,且“关白(指日本首相丰臣秀吉)之图朝鲜,其意实在中国。”(明援朝经略宋应昌语,见《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二)鉴于这种情况,明朝廷进决定发兵援朝抗日。
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明军入朝参战。翌年初,连克平壤、开城。四月二十日,收复汉城。日军退据南部诸道,并提出议和。不久,实现了停战。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七月二十五日,丰臣秀吉增兵北犯。第二年,中朝联军大举反攻,连续奏捷,将日军压缩在朝鲜南部一隅。这年八月,丰臣秀吉病死.遗命从朝鲜撤军。当时,盘踞在朝鲜东南一隅之日军,除驻蔚山之第一军主力已先期撤退外,尚有兵力4.6万余人,其撤退部署是:东部驻西生浦、梁山、竹岛各部,于十一月先行撤退,在釜山集结,候船返国;中部居昌之军,就地上船返回本国;西部驻顺天、泗川、南海、固城之日军,待东部日军撤离后,分头到巨济岛集结,再乘船回国。
双方兵力部署和作战意图
一、战区地理位置
朝鲜西南海区的自然地理有两大特点:一是地形复杂,岛屿星罗棋布,水道纵横交错,便于水军依托岛岸,隐蔽机动地打击敌人;二是潮差大,平均可达10米,为远东地区所罕见。涨潮时,水势汹涌。退潮时,水位猛降,大片浅滩迅速露出水面。舰船如不迅速驶离,便有搁浅的危险。
二、双方水师兵力
日本水师在开战时,拥有1000余艘船船,到战争末期已发展到3000艘左右。数量虽然可观,但构造简单,性能较差。装备的武器为铳(即原始的滑膛枪炮)、枪、弓矢、倭刀等。

军博收藏的一件龟船模型

朝鲜水师兵力约为8万多人(占朝鲜总兵力的1/4),拥有船舶488艘,包括战船80艘(每船80人),辅助战船192艘(每船30-60人),勤务船26艘。在这些战船中,李舜臣创造的“龟船”很有特色。这是一种大型战船,上覆盖板,板上有十字小槽,小槽以外的地方,追插利刃及锥尖。前为龙头,龙口是铳穴;后为龟尾,尾下亦有铳穴。两舷各有6个铳穴,铳穴下有橹8—10支。龟船甲板坚固,机动灵活,攻击和防护能力均较好。日水军呈秀吉之曾说:“朝鲜人水战大异陆战,且战船大而行速,楼牌坚厚,铳丸俱不能入。我船遇之,尽被撞破。”可见朝鲜水师在李舜臣领 导下,不仅武备精良,而且训练有素,是一支累败日军的海上劲旅。
明朝投入朝鲜战场的兵力约10万人(占当时全国总兵力的1/8),后来逐渐增加到14万人。其中水师1.3万人,战船500余艘。战船的种类繁多,有福船、楼船、百槽、沙船、苍船、铜绞艄、海舫、八喇虎等,战船的武器精良,除弓、弩、刀枪、矛等冷兵器外,还有大量火器,如佛郎机、虎蹲炮等。据史料记载,明军火炮的射程最远可达3000米,而日军的只有100、200米。
三、中朝联军水师的兵力部署和作战企图
丰臣秀吉死后,日军分三路从海上撤退。当时,中朝联军水师主力约有800艘战船,部署在古今岛一带海面,掌握了朝鲜半岛西南海域的制海权。明朝水师提督陈璘先获悉日军撤退的情报,决定在海上阻击日军,并作出了相应的部署:
1、联军水师主力由古今岛向前推进,前出到左水营、猡老岛以东海面;
2、在左水营建立基地和联合军事指挥所;
3、以一部兵力占领猫岛,封锁光阳湾,截断小西行长所率第二军的退路;
4、以一部兵力在露梁海峡及其以东海域巡逻,监视泗川、南海、固城各地日军动向。
作战经过
驻朝鲜西部日军接到撤退命今后,拟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十一月十一日起开始撤退。驻顺天之第二军先撤,接着,驻泗川、南海、固城之日军,依次到巨济岛集结,候船回国。
十—日晨,第二军部队登船待发。其先遣部队驶至光阳湾口的猫岛附近海面时,受到中朝联军水师的拦击,退路被截断。为了突破重围;第二军编组了一支冲锋舰队,连日向联军水师发起攻击,均未能奏效,只得向驻泗川、南海之日军求援。
此时,驻泗川、新城之日军第五军主力,在岛津义弘率领下,已经登船,只待涨潮出发,驶往巨济岛,岛津义弘接到小西行长的求援信后,当即率领这支庞大的船队,于十八日夜乘月色向露梁海峡疾驶,企图突入光阳湾,解小西行长之围。中途与从南海开来之宗智义部船队会合。两支船队会合后,共有兵力万余人,舰船500余艘,于午夜开始通过露梁海峡。
陈璘、李舜臣获悉日援军西进的情报后,立即着手调整部署,决心在露梁以西海域,包围和歼灭救援之敌。其作战部署是:
1、以邓子龙率兵1000人,驾3艘巨舰为前锋,待日船队通过海峡后,迂回到侧后发起攻击,切断其归路;
2、以陈璘率明朝水师为左军,泊昆阳之竹岛与水门洞港湾内,待机出击;
3、以李舜臣率朝鲜水师为右军,进泊南海之观音浦,待机与明军夹击日军。

朝鲜首相柳成龙亲笔书写的战史

十九日丑时(凌晨1时至3时左右),岛津义弘船队主力大部已驶出海峡,进至露梁以西海面。此时,“月挂西山,山影倒海,半边微明,我船无数,从阴影中来,将近贼船,前锋放火炮,呐喊直驶向贼,诸船皆应之。贼知我来,一时鸟铳齐发,声震海中,飞丸落于水中者如雨。”(《柳成龙惩毖录》卷二第六十八页)由于众寡悬殊,邓子龙部旋即被日船包围,“子龙素慷慨,年逾七十,意气弥厉,欲得首功,急携壮士二百,跃上朝鲜船、直前奋击,贼死伤无数。他舟误掷火器入子龙舟。舟中火、贼乘之,子龙战死。”(《明史·邓子龙传》)陈璘即派副将陈蚕率舰前往支援。

“大败倭寇图”(局部)

与此同时,中朝联军水师左右两路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向大岛以东海面之日船队主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朝鲜李忠武公行述》对这场战今作了生动的描述:“两军突发,左右掩击,炮鼓齐鸣、矢石交下,柴火乱投,杀喊之声,山海同撼。许多倭船,大半延燃,贼兵殊死血战,势不能支,乃进入观音浦,日已明矣。”
李舜臣率朝鲜水师跟踪追击,进入观音浦,再度与日军血战。陈璘也率中国水师前来支援,用虎蹲炮连续轰击,日船纷纷起火。在—片混乱之中,日军仍垂死挣扎,拼命反击。李舜臣领先督战,中弹牺牲。其子秘不发丧,鸣鼓挥旗,代父指挥,继续同中国水师并肩战斗。到中午时,日军已停止抵抗,大部分舰船或焚毁沉没,或被联军俘获。弃船上岸的日军。也为陆上联军歼灭。
海战结局及影响
露梁海战是在近400余年前由中朝水军单独进行的,以切断敌人海上退路为目的的海上战役。这次战役给侵朝日军以歼灭性重大打击、对战后朝鲜200年和平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朝联军水师在这次海战中,密切配合,善于准确判断情况,并根据敌情变化,及时调整部署,迅速转移兵力,依托岛岸、隐蔽待机,适时出击。先对一部从海上撤退的敌军实施严密封锁,迫其求援;在另一部敌军来援时。又迅速断其退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实施夹击,达到了全歼敌军的目的。
中朝两国水师在统一指挥下,密切协同,英勇奋战,是露梁海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朝鲜水帅统帅李舜臣身先士卒,中国老将邓子龙奋不顾身,都在激战中英勇牺牲,李舜臣牺牲后,其子仍“麾旗督战,向前不已”,表现了中朝两国军队勇敢善战,前仆后继,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

明朝水师部分兵器简介

福船 是诞生于福建沿海的一种船型的统称,共有六号,海战用的福船,是指一号和二号。一号称大福船,“吃水太深,起止迟重”,机动性能不好;二号称福船,较一号稍小,“合常用之”。福船吃水约3.5米,“高大如楼,可容百人,其底尖,其上阔,其首昂而口张,其尾高耸。设楼三层于上.其傍皆护板,护以茅竹,竖立如垣,其帆桅二道。中为四层,最下一层不可居,惟实土石,以防轻飘之患;第二层乃士兵寝息之所,地柜隐之,须从上蹑梯而下;第三层左右各设水门,中置水柜,乃扬帆炊事之处也,其前后备设木碇,系以棕缆,下碇起碇皆于此层用力;最上一层为露台,须从第三层穴梯而上,两旁板翼如栏,人倚之以攻敌,矢石火炮皆俯瞰而发。敌舟小者相遇即犁沉之,而敌又难于仰攻,彼海战之利器也。”(《武
备志》)福船的缺点是机动性能不好,“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驱,全仗顺风顺潮,而回翔有所不便,又其吃水深,惟利空阔大洋,在里海则易胶浅,须跟哨船接济”。(《续文献通考》)

虎蹲炮

虎蹲炮 虎蹲炮是明代中叶将军炮之一(明代将一些较大的炮封为将军),创制于嘉靖年间。这种炮身长2尺,重36斤,上加铁箍,并配备铁爪、铁绊。发射前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好。每发装5钱重的小铅子或小石子100枚,上面用1个重30两的大石子或大铅子压住。

佛郎机

佛郎机 明正德年间(16世纪初)由西方传入的一种新式火炮。佛郎机,本是明代对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的统称。正德末年,白沙巡检何儒在来华的西班牙船上看到了西洋火炮,其性能优于当时中国的火炮,于是便动员船上中国籍的枪炮匠上岸,为我国仿造了第一批西洋火饱,名之曰佛郎机。
嘉靖二年(1523年),明朝在南京仿制佛郎机,称“大将军”。经过研制改造,制成大样、中样、小样三种,有铜铸,也有铁铸。大样佛郎机身长2尺8寸5分,重300多斤。《武备志》将仿制的佛郎机分为5号。其中3号和4号是属于轻型的。3号长四五尺,装铅子每个重5两9钱,用药6两。4号长二三尺,装铅子每个重3两,用药3两半。1号和2号是属于重型的。1号长八九尺,装铅子每个重1斤,用药1斤。2号长六七尺,装铅子每个重10两,用药11两。各式佛郎机的射程,凡重在70斤以上的,可达五六里。1、2号佛郎机可用于水战。
佛郎机腹部膨大,留有长口,炮身外面用木包住,并加以防炸裂的铁箍,另有子铳5个(子铳又称提心炮,相当于火炮的药室部分),在子铳内装填弹药,轮流安入腹部的长口内发射。佛郎机的特点是母炮和子铳分离,它是后装炮的一种形式,但又不同于现代的后装炮。前有准星,后有照门,可从照门孔内进行瞄准,有炮架,可以上下左右转动。
第二次大沽保卫战(1859年6月25-26日)
海战起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凭借其优势的海上力量,接连攻陷中国沿海重镇,1858年6月(咸丰八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等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并约定第二年正式换约。

蒙古亲王僧格林沁

《天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条约中的苛刻条款相当不满,咸丰帝认为“万难允准”,希望英、法等国能放弃这些条款,同时为防英、法舰队再次入侵,清政府任命蒙古亲王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会同礼部尚书瑞麟组织大沽和京东防务。

英、法等国政府对从《天津条约》获得的权益并不满足,认为应当借换约的机会再次挑起战争,向清政府索取更多的利益。1859年6月,前来换约的英、法公使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的路线前往北京,而是在舰队保护下直闯禁止外国船只进入的大沽口,并拆毁中国军队布设的障碍,中国守军奋起还击,第二次大沽保卫战由此爆发。

双方参战兵力

中国:

清军防守大沽口的主要是僧格林沁、胜保等率领的满蒙军队,分别从黑龙江、吉林、绥远、直隶、北京调往天津,兵力约万人,主要部署:大沽南北炮台3800人,新河1700人,新城500人,双港1000人,天津3000人,营城1100人,北塘1600人。另有临时招募的民勇、铺勇,人数也在万人左右,部署在塘沽至咸水沽一线(4000人)、大津(6000人)。僧格林沁与直隶提督史荣桩亲自坐镇大沽南炮台。

英、法

英法联军前往大沽的舰队共22艘,其中英国蒸汽巡洋舰1艘(舰炮51门,编制520人)、蒸汽炮舰3艘、蒸汽浅水炮舰14艘、蒸汽运输舰2艘,搭载海军陆战队1200余人;法国蒸汽巡洋舰1艘、蒸汽浅水炮艇1艘,搭载海军陆战队100人,舰队司令由英国海军少将贺布担任。另外美国“托依旺”等3艘军舰也参加了英法联军的行动。

海战经过

大沽炮台曾在第一次大沽保卫战中失守,《天津条约》订立后,英法军队从天津撤走。受命筹备防务的僧格林沁立即整顿军队,添设大沽海口水师,并在第一次大沽之战被毁的炮台、营盘的废墟上新建防御设施。南北两岸各建炮台3座,共安火炮60门,其中12000斤大钢炮2门,万斤大钢炮9门,5000斤钢炮2门,西洋铁炮23门。所有炮台周围均坚筑堤墙,堤墙之外开挖壕沟,竖立木桩。又在海口设置三道拦河铁链,配置铁戗,安设木栅,连成巨筏,并加强了伪装。为加强翼侧的防御,在北塘地区整修了炮台,火炮增至24门,对北塘以北的营城亦设兵防守。在天津以东30余里的双港附近新建炮台13座,安设1200斤以下大小钢铁炮各81门,大大加强了纵深防御。

1859年6月17日,英、法联军舰队在侵华英军海军司令贺布少将率领下到达大沽口外后,立即进行武装挑衅活动。贺布派康墨雷尔舰长和翻译孟甘越过拦江沙,向清军投递信件,要求三日内开放一个入口,以便公使溯河去天津。18日下午,英舰8艘,乘风潮之势直入白河内。乘夜暗,曳倒拦江铁戗4架。

6月20日,英、法、美三国公使到达大沽口外,与先期到达的联军舰队会合。清政府为防备英、法联军重新夺取大沽炮台,要求英、法、美三国公使在大沽北部的北塘登陆,由清政府派兵保护,进京换约。并且命令新任直隶总督恒福亲到北塘迎接英、法、美三国公使,又命令沿途地方官吏备办供应,妄为照料。在北京正阳门外预备宽敞房屋三处,作为三国公使的住处。

然而,英、法侵略者一口拒绝从北塘登陆,狂妄叫嚣:“定行接仗,不走北塘”,贺布加紧进行战争准备。他们原定6月24日发动进攻,由于美国公使要求等待美国舰队一同参加,决定把进攻发起的时间展延到25日。

6月25日黎明,英、法侵略军向大沽发起攻击。贺布亲率联军舰艇12艘(英国浅水蒸汽炮舰11艘,法国浅水蒸汽炮舰1艘),从拦江沙向海口开进。计划是:炮舰冲过横江铁链,在炮台的上手占据有利阵位,以便两面夹攻,然后在炮舰火力掩护下,海军陆战队从正面登陆,迅速夺取炮台。

到下午2时,联军舰队在完成开进任务后,贺布便以舰艇数艘排除水中障碍物,开辟通路。其余军舰排列在旁,进行挑衅。在此过程中,守卫大沽炮台的中国官兵全部进行了隐蔽和伪装,炮台上偃旗息鼓,一位参战的英国士兵曾这样回忆到:“所有炮台象怪物似地沉睡在沙岸上,听不到它们的一点声音,也看不到什么旗帜”。直隶总督恒福再次派遣官员拿照会劝说使节由北塘登陆换约。英、法侵略军拒绝接受照会。

下午3时左右,海口第一道障碍物被拆毁,贺布立即令舰队向封锁海口的铁链逼进,并炮击两岸炮台。“然而一下子,就象变魔术似的,所有本来掩护着炮台大炮的草席都卷了起来,顷刻之间全部大炮一齐开火”,守卫炮台的清军将士开始猛烈射击,利用敌舰受阻于水中障碍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扬火力,不久多艘联军军舰被击伤,贺布本人也负了伤。到下午4时,包括旗舰在内的4艘联军军舰被击沉,其余参战的军舰也全部被击伤。联军见势不妙,遂竖起白旗诈降,一旁的美国舰队司令达底那海军准将也急忙率舰队支援英法联军,经调整部署后,继续向炮台攻击。

下午5时,身负重伤的贺布下达登陆命令。英、法海军陆战队千余人,在英军勒蒙上校指挥下,分乘帆船、舢板20余只,利用舰炮火力作掩护,向海口南岸强行登陆,企图首先夺取南岸3座炮台。侵略军登陆后,一方面遭到炮台炮火杀伤,另一方面道路泥泞很难前进,同时遭到守军和由新河前来增援的满蒙骑兵的阻击,被迫后撤。是夜,英、法联军又继续进攻,清军在火弹照明下,英勇抗击,又给敌以重大杀伤。激战一昼夜,联军遭到彻底失败,残敌一直溃逃到杭州湾。

海战结局及影响
此次战役,是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所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共击沉敌舰4艘、重创6艘(完全失去战斗力)、俘虏2艘,毙伤英军578人(一说478人)、法军14人,俘虏英、美士兵各1人,英侵华舰队司令贺布受重伤。清军阵亡38人,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在战斗中壮烈殉国。

联军的失败在于轻敌。舰队司令贺布少将在闯入河口后,就“认为他已稳操胜券”。僧格林沁也对这次战役作了较深入的评论:“该夷此次之败,率因骄傲欺敌。其意以为炮台营垒,垂手可得,水战失利,继之步卒。是该夷不信中国敢于一战”。清军以有备击无备,在火炮射程内突然攻击,集中打击敌旗舰,使其指挥失灵,陷入混乱,从而获得大胜。但由于清军没有航速快、火力强的近代舰艇,因此未能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只好任其安然撤出战区。
马江海战
闽江下游,从福州东南乌龙江与南台江汇合处,至入海口的一段的俗称马江,又名马尾。建有著名的马尾港,是福建海军的基地,也是重要的通商口岸。马尾港距离省城福州仅百里,又是福建的重要屏障。此外,马尾还是清朝最大的造船基地和最大的海军学校所在地。因此,马尾的战略地位相当重要。19世纪80年代初,中法战争爆发,法国扬言,如果中国不接受法国提出的要求,法国便要占领福州的港口作为“担保品”。

1884年7月12日,法国政府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在7天内满足“撤军”、“赔款”等蛮横要求。7月14日,在孤拔率领下,法国军舰以“游历”为名陆续进入马尾港,马尾港的中国关于不但不予以制止,反而给予法舰“最友好的款待”。

清流健将、会办福建船政事务大臣张佩纶,后娶李鸿章之女为妻,著名作家张爱玲即是其孙女

但法国舰队并不是来作客的,进入马尾港后,法舰立即占据有利位置、侦察地形,于福建船政舰队的军舰相邻而泊,给中国军舰、福建船政船厂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清廷特派主持福建沿海防务的会办福建船政事务大臣张佩纶立即发电,请求其他三洋舰队派舰支援,但只有广东水师派了2艘军舰。在搬救兵的同时,张佩纶及船政大臣何如璋、福州将军穆图善等多次致电清廷询问战守之策,但得到的多是“彼若不动,我亦不发”之类的命令,于是便不顾水师将领的请战,下严令“无旨不得先行开炮,必待敌船开火,始准还击,违者虽胜尤斩”。就这样,海战尚未开始,中国海军的手脚就被束缚起来了。

法国舰队旗舰“窝尔达”

到开战前,先后进入马尾港的法国军舰有10艘,总吨位约15000吨,装备火炮77门,而中国军舰虽有11艘,但总吨位仅9800余吨,装备火炮50余门。且中国舰队的军舰大都采用立式蒸气机,机器在水线之上,又无护甲,极易被破坏,装备的火炮又基本都是前膛炮,既没有装甲,威力、射速又都不如法国军舰装备的后膛炮,更为不利的是,法国舰队还装备了当时的新式武器——机关炮、鱼雷。

法国远东舰队

舰 名 舰 型 吨位 马力 人数 炮数
窝尔达(旗舰) 木壳巡洋舰 1300 1000 160 9
凯旋 装甲巡洋舰 4127 2400 410 21
杜居士路因 铁胁木壳巡洋舰 3189 3740 300 10
费勒斯 木壳巡洋舰 2268 2790 250 5
德斯丹 木壳巡洋舰 2236 2790 250 5
野猫 炮舰 515 120 9
益士弼 炮舰 471 120 9
腹蛇 炮舰 471 120 9
45号 鱼雷艇
46号 鱼雷艇

福建船政水师

舰 名 舰 型 吨 位 马 力 人 数 炮 数
扬武(旗舰) 木壳巡洋舰 1560 1130 200 11
永保 木壳运输舰 1358 150 150 3
琛航 木壳运输舰 1358 150 150 3
福胜 蚊子船 250 389 26 1
建胜 蚊子船 250 389 26 1
艺新 炮舰 245 50 30 5
伏波 炮舰 1258 150 150 5
福星 炮舰 545 80 70 5
济安 炮舰 1258 150 150 9
飞云 炮舰 1258 150 150 7
振威 炮舰 572 80 100 5

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后命丧台湾

1884年8月19日,法国再次向清政府提出勒索巨款的最后通牒,遭到清廷断然拒绝,8月21日法国政府令驻北京代理公使撤旗回国,同时下令孤拔准备开战。22日,孤拔接到法国政府命令,当晚8时法国各舰舰长召开作战会议,决定于次日下午2时左右,利用退潮转移舰身之机,向中国舰队发动进攻,此时法国军舰可以利用舰艏攻击中国军舰的舰艉,舰艉是军舰最为薄弱之处,极易遭到破坏,而且被限令停泊中的中国舰队即使作出反应,也要做整个半圆形的回转,才能调转船头作战,如此,法国舰队就占有了“决定性的战略优势”。

8月23日上午8时,为避免港内的各国军舰误会,法国舰队将开战通知送达各国领事馆,并告知了马尾港内的英国“冠军”、“蓝宝石”、“警觉”、美国“企业”等4艘军舰。上午10时,闽浙总督何璟接到法方送来的战书,声明4小时后向中国开战,而何璟竟将此消息对外封锁,直到中午12时过后方才告知张佩纶等人,张佩纶、何如璋闻报后大惊,以中国来不及准备作战为由,命精通法语的福建船政著名工程师魏瀚乘船前往法方,要求延至次日开战。而法国舰队旗舰“窝尔达”号看见中国方面驶来一船后,孤拔随即下令对中国舰队开火,马江海战爆发。时为1884年8月23日下午1时45分。

战前停泊在马尾的“建胜”

当时,福建船政的舰船有8艘环卫船厂:运输舰“永保”、“琛航”泊于船厂水坪前;旗舰“扬武”率炮舰“福星”、 “福胜”、 “建胜”、 “伏波”、 “艺新”泊于罗星塔上游与法舰相拒;另外3艘炮舰“振威”、 “飞云”、“济安”泊于罗星塔下游海关附近。此外,还有10余艘福建水师的旧式战船和许多武装舢板,分别停泊于罗星塔南侧。法国军舰与船政舰队相距仅有数百公尺,对中国军舰形成南北夹击之势,所以进攻是从两个方向同时开始的。

马江海战

罗星塔上游方向,孤拔指挥旗舰“窝尔达”等舰集中主要火力攻击船政旗舰“扬武”,以部分炮火攻击其他舰船。 “扬武”来不及调转船头,一面砍断锚链,一面发尾炮还击,第一炮就打中“窝尔达”的舰桥,炸死法军5人,法军又以46号鱼雷艇攻击“扬武”,另以45号鱼雷艇攻击“福星”。“扬武”右舷中鱼雷重伤,上层建筑也开始中炮起火,管带张成却弃舰乘舢板逃走。“扬武”舰官兵虽顽强抵抗,但军舰受伤过重开始下沉,在沉没的最后一刻,一名水兵爬上
甲午战争
露梁海战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国和朝鲜两国联军水师, 在朝鲜露梁海域围歼侵朝日军的海上大战。 露梁海战区,在朝鲜莲台山和南海岛之间的露梁律海峡以西、光阳湾以东的海域。它处于顺天通往对马岛的海上要冲。
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五年日本太政大臣丰臣秀吉,为实现其吞并朝鲜和中国的野心,两次发兵侵犯朝鲜。明廷应朝鲜国王李睑的请求,两度派兵支援其抗日。中朝联军协同作战,经过平壤、稷山等战,将日军压缩、围困于朝鲜东南沿海的蔚山、泗川、顺天等地。
二十六年十月,联军水师获悉日军遵丰臣秀吉遗嘱准备撤退,迅底调整部署,将水师2.6万人,战船800只从古今岛移至左水营,占领猫岛,封锁光阳湾,控制露梁律海峡,决心围歼顺天的日军。十一月十一日起,日将小西行长多次率军企图从顺天强行突围,均被联军击败,遂问联军求和,遭拒绝后,向泗川的日将岛津义弘求援。十八日,岛津义弘率军万余,战船500余只,约同南海、固城等地日军分头赴援。联军水师侦悉后,立即决定先打援军。中国水军提督陈磷急遣副将邓子龙率兵千人隐伏于露梁律海峡北侧,自率主力泊于竹岛及水门洞港湾;朝鲜水军统制使李舜臣率事部隐伏于观音浦。十九日凌晨,日援军舰船进入伏击海域,联军突然发起猛攻,日军大乱,慌忙逃间观音浦。时已破晓,日军发现前有伏兵,乃回军,又遭邓子龙部拦截。这时,陈磷亲率主力与李舜臣部两面夹击。联军水兵奋勇争先,跃上日舰,日刃相搏。日军猛烈反扑。老将邓子龙急率200名壮士跃上朝鲜舟船,与日军搏斗,力战牺牲。中国水军副将陈蚕率师驶至,继续搏斗,联军相互支援,愈战愈勇,日军不支,向南逃窜。李舜臣追至南海界,激战中阵亡。联军放喷火筒焚毁日船,日军伤亡惨重。二十日联军追至南海,歼灭日军大部,岛津义弘率50余只战船逃脱。次日,陈磷急率水师至曳桥,焚毁南逃的小西行长部战船百余只。小西行长乘隙率部逃脱。]
此战,中朝联军密切协同,以伏击,夹击和火

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甲午战争前夕中日两国的海军
1894年清朝海军分为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四支水师舰队。其中北洋水师实力最为强大,其他各支水师除广东水师的三艘小型巡洋舰滞留北洋参加了海战以外,因实力贫弱,在战争期间无所作为,坐视北洋水师的复亡。

日本海军各支舰队于甲午战争爆发前夕统一整编为联合舰队,由伊东佑亨海军中将担任联合舰队司令。联合舰队的编队分为以下小队:本队第一小队、第二小队、第一游击队和第二游击队。

背景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丰岛海域突然袭击北洋水师的济远和广甲两艘巡洋舰。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面临着相同的任务:护送援军、争夺朝鲜半岛附近海域的制海权。

北洋水师主要在威海至大同江口一线巡弋,8月10日,日本联合舰队迫近威海,清光绪皇帝责难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畏葸”,北洋大臣李鸿章不得不命丁汝昌赴黄海巡航以平息皇帝的愤怒和缓解舆论的压力。9月12日,北洋水师主力舰12艘由威海出发,赴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护送陆军登陆。

与北洋水师在战略上“保船制敌为要”不同,日本海军在战争之前就制定了以舰队决战夺取制海权的明确计划。当日本联合舰队护送援军登陆仁川的行动完成后,9月13日,联合舰队本队和第一游击队开赴鸭绿江口,搜寻向北洋水师主力决战。

海战结果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死伤官兵千馀人;日本舰队松岛、比睿、赤城、西京丸4舰受重伤,死伤官兵600馀人。

黄海海战以后,北洋水师退回旅顺、威海,“避战保船”不再出战,日本海军掌握了黄海制海权。

级数低 哥哥帮帮忙啊。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海战——吴齐海战
公元前485年,吴王夫差自恃力强盛,想吞并山东,吴军分水、陆两路进攻山东半岛的齐国,吴国舟师声势浩大,它们从长江入口出海北上,远航奔袭,进攻山东半岛。但齐国舰队队也十分强大,没等吴国舟师到达,就在黄海海面设下埋伏,以逸待劳,拦腰截击。吴齐两国的舰队在波涛翻滚的黄海海面展开海战,结果吴国战败。

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海战:宋金海战
【宋金海战】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兵4路进攻南宋,其中一路为水军7万余人,由胶西(今青岛胶州市)海港出发。驶出胶州湾后,船队则绵延海上数里。南宋朝廷命李保率100余艘战船,于绍兴三十一年八月从江阴出发,北上迎战。十月,李保水师到达今日照市石臼所海上,与金兵相隔仅30里。李保力排众议,率舟出击,在今青岛胶南市鸭岛附近与金兵鏖战,金兵战船顿成火海而全军覆没。因鸭岛当时名为陈家岛,故又称"陈家岛海战"。

中国古代海战史上最大的登陆作战
【收复台湾之战】是由民族英雄郑成功领导的驱逐荷兰殖民者的正义战争。1659年十二月,郑成功召集诸将商讨,于1661年正月实施登陆作战,总兵力十万余人。1661年十二月收复台湾。

露梁海战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国和朝鲜两国联军水师, 在朝鲜露梁海域围歼侵朝日军的海上大战。 露梁海战区,在朝鲜莲台山和南海岛之间的露梁律海峡以西、光阳湾以东的海域。它处于顺天通往对马岛的海上要冲。
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五年日本太政大臣丰臣秀吉,为实现其吞并朝鲜和中国的野心,两次发兵侵犯朝鲜。明廷应朝鲜国王李睑的请求,两度派兵支援其抗日。中朝联军协同作战,经过平壤、稷山等战,将日军压缩、围困于朝鲜东南沿海的蔚山、泗川、顺天等地。
二十六年十月,联军水师获悉日军遵丰臣秀吉遗嘱准备撤退,迅底调整部署,将水师2.6万人,战船800只从古今岛移至左水营,占领猫岛,封锁光阳湾,控制露梁律海峡,决心围歼顺天的日军。十一月十一日起,日将小西行长多次率军企图从顺天强行突围,均被联军击败,遂问联军求和,遭拒绝后,向泗川的日将岛津义弘求援。十八日,岛津义弘率军万余,战船500余只,约同南海、固城等地日军分头赴援。联军水师侦悉后,立即决定先打援军。中国水军提督陈磷急遣副将邓子龙率兵千人隐伏于露梁律海峡北侧,自率主力泊于竹岛及水门洞港湾;朝鲜水军统制使李舜臣率事部隐伏于观音浦。十九日凌晨,日援军舰船进入伏击海域,联军突然发起猛攻,日军大乱,慌忙逃间观音浦。时已破晓,日军发现前有伏兵,乃回军,又遭邓子龙部拦截。这时,陈磷亲率主力与李舜臣部两面夹击。联军水兵奋勇争先,跃上日舰,日刃相搏。日军猛烈反扑。老将邓子龙急率200名壮士跃上朝鲜舟船,与日军搏斗,力战牺牲。中国水军副将陈蚕率师驶至,继续搏斗,联军相互支援,愈战愈勇,日军不支,向南逃窜。李舜臣追至南海界,激战中阵亡。联军放喷火筒焚毁日船,日军伤亡惨重。二十日联军追至南海,歼灭日军大部,岛津义弘率50余只战船逃脱。次日,陈磷急率水师至曳桥,焚毁南逃的小西行长部战船百余只。小西行长乘隙率部逃脱。]
此战,中朝联军密切协同,以伏击,夹击和火

中日激战白村江

661年正月(农历,下同),日本齐明女皇和中大兄皇子(后来的天智天皇,668年即位)亲赴九州,欲统兵渡海西征,但齐明女皇因旅途劳顿,于当年七月病死,出征计划被迫推迟。八月,中大兄皇子监国,令先遣部队及辎重渡海。九月,5000日军护送百济丰璋王子归国即位。662年正月,日本向百济赠送大批物资。同年五月,日本将军率舟师170艘增援。日本本土则“修缮兵甲、各具船舶、储设军粮”,随时准备渡海作战。663年三月,日本又增兵2.7万人,唐朝也任命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为熊津道行军总管,统舟7000进驻熊津城(今韩国公州)。五六月间,百济君臣之间发生严重内讧,实力锐减。唐军与新罗军队趁机调兵遣将,于八月十三日包围了百济王所在的周留城(今韩国扶安)。至此,惨烈的白村江海战拉开序幕。

663年八月十七日,唐将刘仁愿、孙仁师与新罗王率陆军团团围住周留城。唐将刘仁轨、杜爽与百济降将扶余隆则带领战船170艘列阵白村江口。八月二十七日,日本援军万余人,分乘战船千艘,与唐朝水军不期而遇。《三国史记》中描述道:“此时倭国船兵,来助百济。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济精骑,岸上守船。新罗骁骑,为汉前锋,先破岸阵。”翌日,日军诸将与百济王商讨对策。他们依仗兵力优势,妄言“我等争先,彼应自退”,遂未加整顿部署,便“率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结果,唐军“左右夹船绕战”,巧施包抄合击之术,致使日军“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旧唐书·刘仁轨传》史载:“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战后,百济丰璋王逃亡高句丽,残军尽皆投降,百济复国化为泡影

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甲午战争前夕中日两国的海军
1894年清朝海军分为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四支水师舰队。其中北洋水师实力最为强大,其他各支水师除广东水师的三艘小型巡洋舰滞留北洋参加了海战以外,因实力贫弱,在战争期间无所作为,坐视北洋水师的复亡。

日本海军各支舰队于甲午战争爆发前夕统一整编为联合舰队,由伊东佑亨海军中将担任联合舰队司令。联合舰队的编队分为以下小队:本队第一小队、第二小队、第一游击队和第二游击队。

背景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丰岛海域突然袭击北洋水师的济远和广甲两艘巡洋舰。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面临着相同的任务:护送援军、争夺朝鲜半岛附近海域的制海权。

北洋水师主要在威海至大同江口一线巡弋,8月10日,日本联合舰队迫近威海,清光绪皇帝责难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畏葸”,北洋大臣李鸿章不得不命丁汝昌赴黄海巡航以平息皇帝的愤怒和缓解舆论的压力。9月12日,北洋水师主力舰12艘由威海出发,赴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护送陆军登陆。

与北洋水师在战略上“保船制敌为要”不同,日本海军在战争之前就制定了以舰队决战夺取制海权的明确计划。当日本联合舰队护送援军登陆仁川的行动完成后,9月13日,联合舰队本队和第一游击队开赴鸭绿江口,搜寻向北洋水师主力决战。

海战结果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死伤官兵千馀人;日本舰队松岛、比睿、赤城、西京丸4舰受重伤,死伤官兵600馀人。

黄海海战以后,北洋水师退回旅顺、威海,“避战保船”不再出战,日本海军掌握了黄海制海权。
二十六年十月,联军水师获悉日军遵丰臣秀吉遗嘱准备撤退,迅底调整部署,将水师2.6万人,战船800只从古今岛移至左水营,占领猫岛,封锁光阳湾,控制露梁律海峡,决心围歼顺天的日军。十一月十一日起,日将小西行长多次率军企图从顺天强行突围,均被联军击败,遂问联军求和,遭拒绝后,向泗川的日将岛津义弘求援。十八日,岛津义弘率军万余,战船500余只,约同南海、固城等地日军分头赴援。联军水师侦悉后,立即决定先打援军。中国水军提督陈磷急遣副将邓子龙率兵千人隐伏于露梁律海峡北侧,自率主力泊于竹岛及水门洞港湾;朝鲜水军统制使李舜臣率事部隐伏于观音浦。十九日凌晨,日援军舰船进入伏击海域,联军突然发起猛攻,日军大乱,慌忙逃间观音浦。时已破晓,日军发现前有伏兵,乃回军,又遭邓子龙部拦截。这时,陈磷亲率主力与李舜臣部两面夹击。联军水兵奋勇争先,跃上日舰,日刃相搏。日军猛烈反扑。老将邓子龙急率200名壮士跃上朝鲜舟船,与日军搏斗,力战牺牲。中国水军副将陈蚕率师驶至,继续搏斗,联军相互支援,愈战愈勇,日军不支,向南逃窜。李舜臣追至南海界,激战中阵亡。联军放喷火筒焚毁日船,日军伤亡惨重。二十日联军追至南海,歼灭日军大部,岛津义弘率50余只战船逃脱。次日,陈磷急率水师至曳桥,焚毁南逃的小西行长部战船百余只。小西行长乘隙率部逃脱。]
此战,中朝联军密切协同,以伏击,夹击和火 .
露梁海战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国和朝鲜两国联军水师, 在朝鲜露梁海域围歼侵朝日军的海上大战。 露梁海战区,在朝鲜莲台山和南海岛之间的露梁律海峡以西、光阳湾以东的海域。它处于顺天通往对马岛的海上要冲。
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五年日本太政大臣丰臣秀吉,为实现其吞并朝鲜和中国的野心,两次发兵侵犯朝鲜。明廷应朝鲜国王李睑的请求,两度派兵支援其抗日。中朝联军协同作战,经过平壤、稷山等战,将日军压缩、围困于朝鲜东南沿海的蔚山、泗川、顺天等地。
二十六年十月,联军水师获悉日军遵丰臣秀吉遗嘱准备撤退,迅底调整部署,将水师2.6万人,战船800只从古今岛移至左水营,占领猫岛,封锁光阳湾,控制露梁律海峡,决心围歼顺天的日军。十一月十一日起,日将小西行长多次率军企图从顺天强行突围,均被联军击败,遂问联军求和,遭拒绝后,向泗川的日将岛津义弘求援。十八日,岛津义弘率军万余,战船500余只,约同南海、固城等地日军分头赴援。联军水师侦悉后,立即决定先打援军。中国水军提督陈磷急遣副将邓子龙率兵千人隐伏于露梁律海峡北侧,自率主力泊于竹岛及水门洞港湾;朝鲜水军统制使李舜臣率事部隐伏于观音浦。十九日凌晨,日援军舰船进入伏击海域,联军突然发起猛攻,日军大乱,慌忙逃间观音浦。时已破晓,日军发现前有伏兵,乃回军,又遭邓子龙部拦截。这时,陈磷亲率主力与李舜臣部两面夹击。联军水兵奋勇争先,跃上日舰,日刃相搏。日军猛烈反扑。老将邓子龙急率200名壮士跃上朝鲜舟船,与日军搏斗,力战牺牲。中国水军副将陈蚕率师驶至,继续搏斗,联军相互支援,愈战愈勇,日军不支,向南逃窜。李舜臣追至南海界,激战中阵亡。联军放喷火筒焚毁日船,日军伤亡惨重。二十日联军追至南海,歼灭日军大部,岛津义弘率50余只战船逃脱。次日,陈磷急率水师至曳桥,焚毁南逃的小西行长部战船百余只。小西行长乘隙率部逃脱。]
此战,中朝联军密切协同,以伏击,夹击和火

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甲午战争前夕中日两国的海军
1894年清朝海军分为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四支水师舰队。其中北洋水师实力最为强大,其他各支水师除广东水师的三艘小型巡洋舰滞留北洋参加了海战以外,因实力贫弱,在战争期间无所作为,坐视北洋水师的复亡。

日本海军各支舰队于甲午战争爆发前夕统一整编为联合舰队,由伊东佑亨海军中将担任联合舰队司令。联合舰队的编队分为以下小队:本队第一小队、第二小队、第一游击队和第二游击队。

背景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丰岛海域突然袭击北洋水师的济远和广甲两艘巡洋舰。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面临着相同的任务:护送援军、争夺朝鲜半岛附近海域的制海权。

北洋水师主要在威海至大同江口一线巡弋,8月10日,日本联合舰队迫近威海,清光绪皇帝责难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畏葸”,北洋大臣李鸿章不得不命丁汝昌赴黄海巡航以平息皇帝的愤怒和缓解舆论的压力。9月12日,北洋水师主力舰12艘由威海出发,赴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护送陆军登陆。

与北洋水师在战略上“保船制敌为要”不同,日本海军在战争之前就制定了以舰队决战夺取制海权的明确计划。当日本联合舰队护送援军登陆仁川的行动完成后,9月13日,联合舰队本队和第一游击队开赴鸭绿江口,搜寻向北洋水师主力决战。

海战结果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死伤官兵千馀人;日本舰队松岛、比睿、赤城、西京丸4舰受重伤,死伤官兵600馀人。

黄海海战以后,北洋水师退回旅顺、威海,“避战保船”不再出战,日本海军掌握了黄海制海权。

历史上著名的大海战有哪些

近现代的海战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风帆时期,铁甲舰时期、战列舰时期和现代海战时期。
风帆时期(16世纪初-19世纪中叶)

1、第乌海战(1509年2月)
对战双方:葡萄牙VS穆斯林联合舰队
双方军力:葡萄牙18艘帆船,不到2000人,穆斯林联军100艘老式单桅帆船,万余人。
作战结果:葡军胜。葡军只有几十人受伤,没有舰只沉没,阿拉伯军伤亡过半。
此战意义:阿拉伯人丧失了在印度洋的制海权,印度洋沿岸的东非,阿拉伯半岛,印度等地区先后被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殖民。此战也掀开了风帆火炮的新时代。

2、英吉利海峡海战(1588年7月)
对战双方:英国VS西班牙
双方军力:英国为海盗头子德雷克指挥的几十艘小型劫掠船,灵活性强,远程火力占优。西班牙为“无敌舰队”全部主力,超过100艘,军舰体型大,火炮口径大。
作战结果:英军胜。英国仅损失10余艘船,数百人,西班牙“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此战意义:英国逐渐掌握大西洋制海权,殖民,掠夺,贸易等方面都占据了主动,为日后的“日不落帝国”奠定了基础。西班牙从海上霸主的位置上跌落,从此一蹶不振。

3、三次英荷海战(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
对战双方:英国VS荷兰
作战结果:荷兰胜。英国虽然在后两次英荷战争中都失败了,但是凭借着强大的国力支持不败反胜。荷兰除了在海战中和英国消耗外,还要和法国在陆战中交锋,最终国力消耗殆尽。
此战意义:荷兰虽然在战争中战胜了英国,但是在英法双方面的压迫下,最终以出让部分商业利益为代价换取和平。历经20多年的英荷战争严重削弱了荷兰的海上霸权,为英国的海上强权建立打下基础。此外,英荷海战普遍被军事学家当作现代海战的起源。

4、西班牙王位继承战(1702-1704年)
对战双方:法国VS英国(有部分荷兰和西班牙舰队)
作战结果:英国胜。法国在2年的海战中消耗了几乎所有的大型舰只,而英国的损失则相对较小。
此战意义:法国海军此后仅仅只能保卫本土和殖民地,再也无力和英国争夺海上霸主的地位。
知道一些 但是知乎的介绍全面点 转你看看
作者:王昊尘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第乌海战(1509年2月)
对战双方:葡萄牙VS穆斯林联合舰队
双方军力:葡萄牙18艘帆船,不到2000人,穆斯林联军100艘老式单桅帆船,万余人。
作战结果:葡军胜。葡军只有几十人受伤,没有舰只沉没,阿拉伯军伤亡过半。
此战意义:阿拉伯人丧失了在印度洋的制海权,印度洋沿岸的东非,阿拉伯半岛,印度等地区先后被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殖民。此战也掀开了风帆火炮的新时代。

2、英吉利海峡海战(1588年7月)
对战双方:英国VS西班牙
双方军力:英国为海盗头子德雷克指挥的几十艘小型劫掠船,灵活性强,远程火力占优。西班牙为“无敌舰队”全部主力,超过100艘,军舰体型大,火炮口径大。
作战结果:英军胜。英国仅损失10余艘船,数百人,西班牙“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此战意义:英国逐渐掌握大西洋制海权,殖民,掠夺,贸易等方面都占据了主动,为日后的“日不落帝国”奠定了基础。西班牙从海上霸主的位置上跌落,从此一蹶不振。

3、三次英荷海战(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
对战双方:英国VS荷兰
作战结果:荷兰胜。英国虽然在后两次英荷战争中都失败了,但是凭借着强大的国力支持不败反胜。荷兰除了在海战中和英国消耗外,还要和法国在陆战中交锋,最终国力消耗殆尽。
此战意义:荷兰虽然在战争中战胜了英国,但是在英法双方面的压迫下,最终以出让部分商业利益为代价换取和平。历经20多年的英荷战争严重削弱了荷兰的海上霸权,为英国的海上强权建立打下基础。此外,英荷海战普遍被军事学家当作现代海战的起源。

4、西班牙王位继承战(1702-1704年)
对战双方:法国VS英国(有部分荷兰和西班牙舰队)
作战结果:英国胜。法国在2年的海战中消耗了几乎所有的大型舰只,而英国的损失则相对较小。
此战意义:法国海军此后仅仅只能保卫本土和殖民地,再也无力和英国争夺海上霸主的地位。

5、魁贝伦湾海战(1759年11月20日)
对战双方:英国VS法国
双方军力:英军38艘战舰,法军26艘战舰
作战结果:英军胜。英军仅有2艘船受伤,法军则有7艘沉没。
此战意义:英军的胜利使得英国彻底控制了北美的制海权,法军在美国南部和加拿大的军队步履维艰,最终被英军赶出北美。

6、斯文斯克桑海战(1790年7月9日-10日)
对战双方:瑞典VS俄国
双方军力:瑞军195艘海岸军舰,俄军140艘军舰。
作战结果:瑞军胜。俄军攻击损失64艘军舰,伤亡7500人,瑞军仅损失4艘军舰和300人。
此战意义:俄国妄图称霸波罗的海的美梦破碎,使得俄国开始向远东扩张。瑞典虽然胜利,但是在此前的几次小战役中风帆舰队损失惨重。国力的差距使得俄国逐渐在19世纪开始统治波罗的海。

7、特拉法尔加海战(1805年10月21日)
对战双方:英国VS法国(有部分西班牙舰队)
双方军力:英法舰队各有33艘主力战列舰。
作战结果:英军胜。法军损失了20艘军舰,伤亡5000余人,英军仅损失3艘军舰,伤亡600人。
此战意义:特拉法尔加海战作为拿破仑战争(1793-1815年)的一部分,具有重要意义。海战的失败使得拿破仑不得不颁布“大陆封锁令”,使得殖民地的物资无法进入欧洲大陆,也间接导致了法国最终的战败。

铁甲舰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1、利萨海战(1886年7月20日)
对战双方:意大利VS奥地利
双方军力:意军17艘铁甲舰,奥军11艘铁甲舰
作战结果:奥军胜。意军舰队损失殆尽。
此战意义:利萨海战是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铁甲舰对战,双方舰队都没有使用风帆,而是用蒸汽作为动力。

2、大东沟海战(1894年9月17日)
对战双方:中国清朝VS日本
双方军力:清军12艘主力舰,日军10艘。
作战结果:日军胜。清军损失6艘军舰,日军仅有两艘军舰受伤。
此战意义:开启了日本称霸太平洋的大门。

3、对马海战(1905年5月27日)
对战双方:俄国VS日本
双方军力:俄军,日军各有12艘战列舰。
作战结果:日军胜。俄军损失全部战列舰。
此战意义:日本正式确立在太平洋的统治地位,俄国海军则一蹶不振。

战列舰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日德兰海战(1916年5月31日)
对战双方:英国VS德国
双方军力:英军151艘舰,德军101艘舰队。
作战结果:德军胜。英军损失11万吨,德军损失6万吨。
此战意义:德国虽然胜利,但是德国公海舰队仍然被封锁在港口内,其水面舰队在整个一战期间没有对英国的海上补给线造成实质性的打击。

现代海战时期(20世纪40年代-)
从1940年英军使用航母空袭塔兰托湾开始,海战逐渐进入了以航空母舰为标志的时代。二战中像马耳他海战,偷袭珍珠港,中途岛海战,珊瑚海海战,瓜岛海战,马里亚纳群岛海战,菲律宾海战等都是以航母为中心展开的。
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航母为中心的包括驱逐舰,护卫舰,预警机,反潜机等的航母战斗群逐渐成为海战的主要模式,军舰小型化也成为了必然趋势。时值今日,随着导弹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以导弹作为主要作战武器将成为海战的发展趋势。

历史上有哪些极其壮烈的海战?

1943年7月13日,日本海军轻巡洋舰神通的舰队遭遇了美军火奴鲁鲁号轻巡洋舰(USS Honolulu CL-48)、圣路易斯号轻巡洋舰(USS St. Louis CL-49),以及皇家新西兰海军利安德号轻巡洋舰(HMNZS Leander)与10艘驱逐舰组成的拦截舰队。需要注意的是,参加此战的美军轻巡洋舰均为美国以日本的最上级巡洋舰为假想敌设计的、拥有重巡级的吨位与战斗力的新锐超级轻巡,且装备了最新的水上雷达。相比之下,神通不仅以一敌三,火力更不足对方的五分之一,吨位则只相当於对方的六分之一。面对占据优势的盟军舰队,神通开启探照灯,只身冲入敌阵掩护旗下驱逐舰三日月,雪风,滨风,清波和夕暮进行雷击。在神通的掩护下,日方驱逐舰几乎无伤,仅雪风被击中一发未爆弹。而雪风等舰的鱼雷更是使盟军遭受轻巡三艘被大破、驱逐舰一艘被击沉的重大损失。随後日军运输队几乎无伤到达科岛,美军的拦截作战失败。神通自身则受到了美军精准的雷达集火射击。整个战斗中,火奴鲁鲁向神通发射了1100发主炮炮弹,圣路易斯发射了1360发,利安德发射了160发。根据美军回忆,当时的神通「如同的融熔的铁水一般在燃烧」。最终,在美军驱逐舰的雷击之下,已成火狱的神通断为两截。她的後半截迅速沉没,而漂浮著的前半截直到最後一刻仍在炮击。

日方取得了这一战的胜利,被击破的盟军巡洋舰都被迫回国大修,其中利安德甚至直到二战结束都未能返回前线。而代价则是包括战队司令伊崎俊二在内的整个第二水雷战队司令部均随神通一起沉入海底。号称「华之二水战」的第二水雷战队就此失去核心,最终在天一号作战中彻底覆灭。因为在这一战中的表现,神通被美国军史学家萨缪埃尔·莫里森(Samuel Eliot Morison)评价为「整个战争中作战最勇猛的IJN军舰」。对美国来说是惨痛的拦截战,而IJN方面也再也不敢冒著这样的风险再走这条航线。而这一切,都只是惨烈的所罗门群岛海战的一个缩影。

公元前480年,是决定希腊生死存亡的一年。这一年,经过三年的准备以后,波斯王薛西斯(Xerxes)率领百万大军入侵希腊。薛西斯处事严谨缜密,雷厉风行,和他父亲大流士的仁厚疏旷形成鲜明对比。薛西斯先和地中海的海上强国迦太基结盟,让他们牵制住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的希腊城邦西拉丘斯(Syracuse),然后在划分欧亚的赫拉斯滂海峡(Hellespont,今天土耳其境内的达达尼尔海峡)修建浮桥两座,又在色雷斯境内沿路建立多个后勤补给站。希腊很多城邦投降波斯帝国,派兵派船参战。一切就绪以后,薛西斯领军从赫拉斯滂海峡进入欧洲,通过色雷斯和马其顿,从希腊北部攻来。波斯大军在温泉关被斯巴达国王利奥尼达(Leonidas)率领的希腊联军挡住,久攻不下。这时一个希腊内奸领波斯军队从另外一个山口突破希腊联军防线,迂回到希腊军背后。利奥尼达立刻命令联军撤退以保存实力,自己率领三百斯巴达勇士坚守温泉关阻击敌人,最后全部阵亡。温泉关失守后,波斯大军长驱直入,逼近雅典城。雅典人不得不放弃这座历史名城,举国撤退到萨拉米斯岛。波斯军队进占雅典空城,将其付之一炬,随后大军追击到萨拉米斯岛对岸,而波斯战舰也源源不断地向萨拉米斯岛汇集。

萨拉米斯岛夹在希腊半岛和波罗奔尼撒(Peloponnese)半岛之间,东面和希腊半岛仅仅相隔一条海峡。萨拉米斯海峡曲折狭窄,最宽阔的地方不过两公里,希腊海军的三百多支战舰就停泊在海峡里面。这时希腊联军统帅是斯巴达贵族尤利比亚德(Eurybiades),他得知有一千二百艘波斯战舰聚集在海峡东南面,大惊失色,打算放弃萨拉米斯岛,撤退到波罗奔尼撒半岛的陆地上。没等希腊军队行动起来,就有消息传来,薛西斯派波斯海军的埃及舰队绕到萨拉米斯岛西侧,将海峡的出口堵住,准备来一个瓮中捉鳖,将希腊联军一网打尽。

1206年,天纵英才的铁木真统一漠北诸部,建立蒙古,称成吉思汗。强大的蒙古铁骑在一代天骄的带领下,在二十多年之间野蛮地生长,并最终灭亡了西辽与西夏两国。紧接着,蒙古人开始直接面对那个由女真人建立,曾经看起来不可一世的大金国。女真人此刻占据华北平原,拥有足够的战略纵深与人力物力,是蒙古人不敢轻视的力量。但偏偏,在他的南方,有一个国家,叫南宋。靖康耻,犹未雪。胡虏恨,何时灭?于是蒙古试图联合南宋灭亡金国,尽管在朝堂之上对于这件事争论不下,但最终南宋还是在民族仇恨与金国不合时宜的南侵下,冒着唇亡齿寒的风险联合蒙古灭亡了曾经的敌人金国。南宋在经历了百年的耻辱后,也似乎看到了收复河山的曙光,回到曾经无数次魂牵梦绕的祖先的土地上。事实证明,这一切都只是他们的幻想。尽管宋军趁着蒙古人从河南撤军到河北之际,立刻遣军对前往曾经的西京、东京、南京,但最后由于准备不足,被蒙古铁骑击败。而那片土地一直等到一百年后,才迎来一个叫朱元璋的汉人,当然,这只是后话。在那一年的夏天,窝阔台与诸王商定,在西征钦察、斡罗思,东征高丽的同时,集中部分兵力,南下攻宋,蒙宋战争序幕就此揭开。
1271年元朝建立,次年分水陆两路南下攻打南宋。人的贪欲是无限的,尤其是对于那些生活在寒冷的草原、民风彪悍、性格残忍又善于掠夺的蒙古人而言,他们真正想要的,是天下。

曾经是历史上最悲壮的海战,崖山之战留给了我们怎样的精神呢?

知了哥近年每年都自驾开车过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崖门大桥,我曾多次拍这里附近的图片和视频。我曾在一条视频写上标题“崖山之战战场旧址,南宋在附近灭亡”,得到一些点击量。每次经过这里,我内心都有很多感慨。

南宋接近灭亡的后期,不断地寻找各种重整的机会,衰世见忠臣,最后支撑着南宋王朝残存几年的是一些不屈不挠的忠义者的可歌可泣的气节。

但令我感慨的是这种可贵的气节之中不复存那种主动袭

击的骁勇的胆略与善战策略。令人叹息。

元军在湖北襄樊之战大破宋军以后,直逼南宋都城临安即今天杭州,南宋当朝权势就只有考虑溃败和夺路狂逃的份,求和不成,只有让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

幸有宋度宗的儿子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在亲属将军护卫出逃,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会合,逃到福州。7岁的赵昰登基做皇帝,称为宋端宗。

第二年,福州沦陷,宋端宗又逃到泉州。泉州官员有异心,张世杰夺船出海﹐带宋端宗逃往雷州,途中遇上台风致使宋端宗差点溺死并染病,不久病逝,7岁的赵昺继任。在陆秀夫、张世杰保护下逃到崖山。不久﹐坚持在广东和江西二省抗元的文天祥得不到支援,被元军抓获,陆地的抗元势力覆灭。沿海的南宋军民失去了呼应的所有威慑。

1279年正月,元将张弘范率2万元军攻至崖门,对南宋三面包围。此时,南军民和追随者约20万人。张弘范领一军逼近宋军中部,预先约定以奏乐为以总攻讯号。宋军听后以为元军在宴会而放松警惕。元军一下连破七艘宋船。宋师大败,元军一路打到宋军中央。张世杰早见大势已去,和苏刘义带领十余条船突围而去。 陆秀夫见无法突围,背着八岁的赵昺投海,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殉难。

20万军民,无法形成一股主动袭击的锐气和战力,而且,不是在陆地斗元军擅长的战马的包抄与冲击,而是在海上以战船较量,反而被2万人围歼,只能说,南宋20万军民实在缺乏战斗训练,太散了。

崖山之战,我希望给我们留下一种不屈不挠的抗争以及不可缺少的骁勇精神。

本文标题: 历史上有哪些极其壮烈的海战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148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看待清华简记载蚩尤是黄帝之子英国和美国,谁屠杀印第安人更罪孽深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