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的习俗起于哪个朝代?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
贴春联的习俗起于哪个朝代?
春节贴春联的习俗起源于哪个朝代
公元964年除夕是一个值得历史铭记的日子,后蜀皇帝孟昶命令一位学士在自己寝室门上的桃符板上题字,学士不敢怠慢,不一刻便题写完毕,孟昶阅览,不满意,于是亲自下笔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一句式工整、吉祥喜庆的诗句,孟昶的这一笔是历史记载中最早最规范的对联,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此之后,桃符上除了辟邪之语外,还可以写上迎春纳余的吉祥祝福。
历史上春节贴春联的习俗起源于何时
春节贴春联的中国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阉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贴春联的习俗来源于什么时候?
春联的兴盛据说和朱元璋有关系,有一年皇帝下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朝廷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推动了春联的盛行。
其实,最早的时候,春联不叫春联,它的原型是桃符。在家门上挂桃符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民俗文化。
古人曾称桃木为仙木,有镇灾避邪的作用。每当辞旧迎新之际,人们用桃木做成木板,在木板上分别写“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然后把它们悬挂于门首,寓意消灾避邪。
直至五代十国时期,当时的后蜀主孟昶很有才学,他觉得在桃木上光写“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有些单调,便在桃木上题写了一副对子:“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由此,中国最早的春联出现了。
贴春联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第一副春联起源於何时呢?贴春联之风又昌盛於何代呢?说法不一,七嘴八舌,有八、九种之多。现在介绍两种: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认为第一副春联是五代时後蜀皇帝孟昶所作。这位眼看要被赵匡胤灭掉的皇帝, 有一爱好,每年除夕,他召集大学士们来寝宫, 让他们在寝宫的桃符上题辞。这一年他对大学士们的题辞很不满意,於是自己动笔写了两句话:
新年纳馀庆
佳节号长春
这便是後人认为的第一副春联。这位皇帝当时是写者无心,只是为了吉祥喜庆,写出了这麼两句话,不想有两件事被他无意中说中了。这就是,新年过後,北宋大将吕馀庆率领大军把他这个後蜀灭掉了。赵匡胤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大宋王朝。这位皇帝登基後,要把他的生日定为全国的一个节日,起名为长春节。你看,这不是“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麼。
也有人说不对,春联的起源还要早几百年,应算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他的妹妹刘令娴的门联。根据《谭嗣同全集 · 石菊影庐笔记》中记载:刘孝绰被罢官, 躲在家中不出,在家门上贴了一副对联:“闲门罢庆吊, 高卧谢公卿”。刘先生妹妹刘令娴女士也贴了一副对联是:“落花扫仍合, 丛兰摘复生”,人们说这才是春联的鼻祖。我们从诗律发展中看到,南朝梁代时,已出现了讲究对仗工整和平仄声韵的“永明体”新诗了,把这样贴在门上的对偶句子,看作是春联之始,也是不无道理的。
联真正昌盛起来是到了明、清时代。这裏不能不提到另一个皇帝,那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斗大字不识几个的朱元璋。朱皇帝酷爱春联,被後人称作“对联天子 ”。清人陈云瞻在他《簪玉楼杂记》中就记载了这位皇帝曾下了一道圣旨,令首都金陵,不管达官贵人,还是黎民百姓,除夕家家都要贴春联。你想皇帝一声令下,哪个敢抗旨?还要不要脑袋了。而且这位皇帝还微服出宫,到大街上亲自观赏各种春联。据说,他来到一家门前,发现这家没贴春联,仔细一问,原来这家主人是阉猪的,因为不识字,又请不到人写,故此未贴。皇帝一时雅兴大发,挥笔替这家写了一副春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这位大老粗皇帝的春联倒是粗中有雅,有点儿意思。
过去贴春联是有许多讲究的。在北京,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平民百姓一律用红纸,守制者(即有父丧或母丧)要用蓝纸,庙宇则要用黄纸。
春联是属于楹联的一种﹐所以写春联必须符合对对子的各种要求﹐上下联字数要一样﹐词性要一致﹐句法要相同﹐平仄声要反对﹐这样读起来才能琅琅上口。春联的内容是吉祥喜庆,写出美好的祝愿﹐歌颂艳丽的春天﹐诗情画意,万般喜悦﹐都凝聚在这短短的二联之中, 令人赏心悦目﹐比如﹐常见的传统佳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等等﹐多年来一直在流传﹐而且人们撰写的新春联更是数不胜数﹐比如﹕“年丰人寿福如海﹐柳暗花明春似潮”﹐ “一夜连双岁岁岁六畜兴旺﹐五更分二年年年五谷丰登”﹐等等。人们还利用汉语、汉字独有的特点, 匠心独具的创造出了一些具有个性的春联,一些行业店铺联﹐即属此类﹐比如:
入门尽是弹冠客
去後应无搔首人
烫发推头除旧貌
吹风修面换新容
这一看便知是理发美容店。近年来﹐一些文化人也很喜欢写些具有个性的春联﹐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怀。杭州一位郑先生﹐他十分关注三峡移民在杭州的生活﹐於是他撰写了一副春联﹕
西湖碧波长江浪﹐浪涌碧波
杭州主人三峡客﹐客变主人
横匹是﹕共建和谐
这副春联无论内容还是文字﹐都是值得称赞的。还有的春联诙谐幽默﹐妙趣横生,读後令人捧腹。据说有一位穷书生,家贫如洗, 看见人家过年,大鱼大肉, 而他囊中羞涩,於是它写了一副春联贴在门上:
别人过年下八上二
我辞旧岁外九内一
大家看了都不明白,仔细琢磨,才恍然大悟,原来别人过年都吃饺子,包饺子时,八个手指在下面,两个手指在上面捏,他家过年吃的是玉米窝头,作窝头时,九个手指在外面团,一个手指作窝头眼。这位先生用春联在与自己和大家开个玩笑﹐也算“穷欢乐”﹐过个快乐年吧。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春节贴春联起源于哪个朝代
春节贴春联起源于宋代。
关于春联的起源,最早应追溯到周朝的“桃符”,所谓桃符,其实就是两块桃木板。当时的桃符并不是过年时候才悬挂,是平时就一直悬挂在大门的,大体就像现在屋前的“泰山石敢当”。
那时的桃木板上也写有名字,即神荼、郁垒,桃木辟邪也正是来自二人的相关传说。到后世,春联的形成,此二人就直接当作了门神被人们张贴了。但以此为开端,过年的春联也在慢慢形成了。
到汉朝,有相关记载,就直接言明,桃符是在正月初一悬挂的,具有辟邪驱鬼的作用。
真正被称为“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是在唐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当时的后蜀最后一代皇帝孟昶(chǎng),好学能文,就标新立意的命令一个叫辛寅逊的文臣,在悬挂的桃符上书写文字,这样就有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一联的产生,即第一幅春联。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贴春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阉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漳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
联。朱元漳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漳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