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24(宁远之战——努尔哈赤唯一一次败仗)

发布时间: 2021-10-18 08:41:0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6

上一回我们讲到,这个朱由校呢,当上皇帝之后,东林党一度混得不错,但随着著名的大太监魏忠贤的崛起,东林党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双方一交...

明朝那些事儿24(宁远之战——努尔哈赤唯一一次败仗)

上一回我们讲到,这个朱由校呢,当上皇帝之后,东林党一度混得不错,但随着著名的大太监魏忠贤的崛起,东林党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双方一交手,就被魏忠贤打了个落花流水,随后啊,朝野上下大江南北,刮起了一阵崇拜魏公公的歪风邪气,文武百官见到魏忠贤,莫不尊称一声9900岁爷爷,大明王朝,怕只有魏公公,不只有天启皇帝。

那么就在明朝玩左右互搏术的时候,他的头号敌人努尔哈赤又在干啥呢?这哥们儿可没闲着,明朝内讧正是它扩张的好时机啊,因此,在辽东战场又出现了激烈的搏杀,战火纷飞,无数人的生命,转眼灰飞烟灭,这一时期的辽东战局,也决定了后来明清两方的命运,今天这一讲,让我们再次回到战火纷飞的辽东战场。

事情呢,还要从萨尔浒之战之后说起啊,前面我们说过,萨尔浒之战,明军惨败,数万精锐人马战死沙场——这让失败所造成的影响啊,极其严重,直接导致辽东明军的士气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之前呢,明军上上下下都觉得,努尔哈赤不过就一山沟沟里冒出来的山炮啊,现在呢,个个怕得要死,在许多地方啊,连个八旗兵的影子都没见着,明军呢,就呼啦啦地一哄而散,驻扎的军队都逃跑了,当地的老百姓难道还呆着等死啊?于是老百姓也跟着起哄跑路了。

就在这种莫须有的恐惧氛围中,整个辽东那几年抛得十室九空,那些年辽东地界盛传一句话,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这样的局面下,努尔哈赤过得简直不要太舒爽啊,出去抢东西,物资都快装不下啊,不好意思说抢呢,那是冤枉努尔哈赤,那不能叫抢,那就是直接去汉人家里面拿东西,缺什么拿什么,反正呢,村子里面啊,连个鬼影子都没有。

其实呢,也不只是东西好抢,地盘也好战,八旗兵跑到哪儿就顺手一指,这个以后这块儿就是后金的领土啊,这种做法呢,看上去非常简单粗暴,但绝对不会有人对此提反对意见啊,说真的,人都跑光了,谁还会来提反对意见呢?

基本上,努尔哈赤没有遇到任何阻碍,就到处开疆拓土,占领了抚顺和本溪,而且还去了一趟比较大的城市铁岭,一年时间不到,整个辽东只剩下了沈阳和辽阳,还在明军手中了。形势岌岌可危,再不出手,辽东真的就完了,明朝决定派一个人去辽东收拾残局,这个人呢,就是熊廷弼。

这个熊廷弼呢,是个湖北江夏人,高考拿过全省状元,是个正儿八经的文官,但个人形象呢,却和文官严重不符,据史书记载,此人长得五大三粗,心眼儿小,脾气臭,出口成脏,动不动就骂人掀桌子,身边人都怕他。

万历47年,熊廷弼呢被任命为辽东经略,离京赴任沈阳,一路上碰到的不是逃兵就是难民,还有逃跑的大明将军,一路上的情景呢,跟二战现场也差不多,熊廷弼呢,见到难民就劝他们回去,见到逃兵呢,就让他们重新整队,见到逃跑的将军,不好意思,那就抓起来吧,等到熊廷弼到了沈阳的时候,他手下已经有了几万号平民和几千逃兵,还有两个逃跑的将军。

到了沈阳,熊廷弼干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把两个逃跑的将军拉了出来,砍头示众,这两名武将啊,一听说要杀头,当即跪下了求饶,嗯,熊爷爷啊,我们跑出来也不容易,饶了我们吧,熊廷弼骂道,放屁,身为武将逃跑还有理啦?

杀了逃跑的将军,熊廷弼呢,又去找元铁岭守将李如桢,这个李如桢呢,是李成梁的儿子,老家就是铁岭的,但就在努尔哈赤占领铁岭的时候,这位老哥居然躲在沈阳睡大觉,熊廷弼一见他就骂,鬼儿子里你也配叫李成梁的儿子,连自己家都不要了,还当什么将军,给老子滚,骂的李若真的连滚带爬就溜了。

清理了这些败类,熊廷弼有大咧咧地表示,我要去抚顺看一看,周围的人一听,齐声反对,大哥,抚顺已经被努尔哈赤占领了,去那儿不是送死吗?然而兄弟根本不听,他带着几十号人,一路上敲锣打鼓,在抚顺边上转了一圈,摆出了一副来呀,来呀来呀,你来打我的样子啊,说来也奇怪了,努尔哈赤呢,并没有出来追击,熊廷弼呢,就这么大摇大摆的回去了,

这是为啥嘞?原来啊,有个明朝降将告诉努尔哈赤,这个新来的熊大人呢,是个猴子搬来的救兵,十足一个狠角色,惹不起,别看它就几十号人,敲锣打鼓没准呢,就派兵在后面打埋伏,没曾想这话呀,还真让努尔哈赤怕,愣是一兵未发,让熊廷弼呢,光天化日之下搞了个抚顺一日游啊。

但很快努尔哈赤就得知真相,奶奶的,大骗子,耍老子。抚顺一日游之后呢,沈阳明军士气大振,熊廷弼啊,一鼓作气发动士兵大搞防守,短短几个月,明军就重新建立了有效的防御体系,还派出了游击队,不断的骚扰后金的领地,三天两头儿这骚扰的这个努尔哈赤不胜其烦,终于是把他给惹毛了,恼羞成怒之后不好意思,不是上去掐架,而是大骂熊廷弼一句熊蛮子。

辽东的形势一天天好转,看来明朝这次是选对人了,不好意思,你想多了,这个好形势啊,也就持续了一年。

这么好的形势为什么就持续了一年呢?很简单,熊廷弼下台了。熊廷弼呢,是湖北人,顺理成章的就被默认是楚党成员,东林党揪住这点出身问题呢,大做文章,结果熊大人的暴脾气发作了,直接就骂了回去,而且越骂越凶,越骂越难听,最后东林党一生气——让你骂让你骂,让你在骂,开除你公职,让你滚回老家。

熊廷弼被撵走之后,新一任的辽东经略呢,是东林党人袁应泰,这位袁应泰先生呢,是个大好人啊,为人非常正派,可是袁先生他不会领兵打仗啊,在这你死我活的战场,要一个不会带兵的大好人有什么用呢?

果不其然,听说熊蛮子走了,努尔哈赤便开始了各种小动作,袁先生对此事一无所知,有一天,他在沈阳城头上巡视,看到城外有很多逃难的蒙古人,袁应泰下令把这些人都放进来,有人说,袁大人,这样不好吧,原因,他大手一挥,哎呀,没关系,都是些灾民而已吧,虽是外邦难民,但咱们得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嘛,何况你看这些人多可怜呐,不让他们进城,老夫于心不忍哪。

一个月后,努尔哈赤向沈阳发起进攻,双方激战正酣呢,突然城中冒出了一批蒙古难民,一个个掏出明晃晃的刀子,跟城外的后金军队来了个里应外合,沈阳就这么稀里糊涂地丢了,最后后金大军向袁应泰驻守的辽阳杀奔而来,用同样的方式轻松拿下了辽阳,袁应泰自杀身亡,沈阳和辽阳相继丢失,整个辽东局势一溃千里,打那之后,八旗兵在辽河平原广阔的天地间,那真叫一个——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后来呢,努尔哈赤干脆把后金的首都啊,从赫图阿拉那个穷旮沓签到了大平原上的沈阳,并且仿照北京的故宫修了个沈阳故宫,搞得还挺不错,今天的门票呢,也就60块钱,感兴趣的朋友呢,可以去参观参观。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原因在此后呢,大家发现,打仗这种事儿呢,还得找专业的人来干啊,东林党人虽然不情愿,也只有请熊廷弼再度出山,熊廷弼呢,也算是深明大义,不计前嫌就接受了官复原职,可是当他重返岗位,他惊奇地发现,这才过去几个月,这个差事就翻了面?

过去他还有沈阳和辽阳可以守一守,现在呢,只能退守大老远的广宁,也就是今天辽宁锦州北镇市,除此之外,熊廷弼还发现,虽然他名义上是辽东最大的官,但却多了一个对着干的下属,谁啊,辽东巡抚王化贞,这个王化贞的来头不小,他的老师呢,是叶向高,第一身份是东林的,第二身份,还是内阁首辅,派王化贞来给熊廷弼当同事,显然吧,就是东林党别有用心了,更奇特的是作为高级的辽东经略,熊廷弼只有5000人马,而低级的辽东巡抚王化贞呢,手上却有十几万军队,妥妥的碾压。

因为手上兵多将广,王化贞的腰杆子,那就特别的硬,压根儿就不把熊廷弼放在眼里,熊廷弼呢,本来就皮,哪里有肯把王化贞放在眼里呢,不用说,这种私人恩怨很快就延伸到具体工作上。当然啦,这哥俩争论最多的,也就是该如何应对眼下这个局势,熊廷弼的策略还是老一套,稳扎稳打,搞防守,王化贞则认为当缩头乌龟太丢人了,他声称只要6万精兵就能一举荡平后金。

熊廷弼骂王华真是傻蛋,王化贞骂熊廷弼是怂包,双方吵得互相骂,傻X啊,最后呢,王化贞决定踢开熊廷弼,独自一人率军攻打努尔哈赤,162年正月,王化贞的大军与努尔哈赤刚正面,明军的数量是后金军的两倍,王化贞也很有信心,但他没有想到的是,此时此刻,他的心腹爱将孙得功早已背地里投降了。

双方一交手,打得正火热呢,孙得功突然在明军阵中大喊,兵败啊,兵败啦。明军众将士一听也没搞清楚情况,丢下武器撒丫子就跑,正所谓兵败如山倒,明军如决堤洪水一泻千里,王化贞旗下6万精兵损失殆尽,这张别说是荡平后金,连他自己的老巢广宁都弄丢了,兵败广宁之后,王化贞只能向后撤退,在路上,好巧,不巧的就遇上了,同样在撤退的熊廷弼,

看着王化贞那副熊样,老熊很是得意,忙不迭的赶紧补到一句啊,哎哟,这不是王巡抚吗?你不是说能一举荡平后进吗?现在怎么样了?哈哈哈哈哈。

王华真气得七窍生烟,又无力还嘴,大爪儿提议集中兵力坚守宁远,抵御后金大军,这是个不错的想法,可是老熊张口就说,No,为啥嘞,不为啥,现在是他,熊廷弼腰杆子硬外加他小心眼儿,老熊,现在就是一心要把这场败仗的损失弄到最大化,然后把责任全部砸到王化贞头上,出一口恶气,于是熊廷弼直接下令放弃辽东,所有百姓士兵全部撤回山海关。这么一来,辽东这个地方就在一场两位主帅的私人恩怨中丢了个干干净净,然而这一次,熊廷弼是玩大了,谁允许你放弃辽东了?这千里河山百万人民,你一句话就放弃了?这要论起罪来,熊廷弼有几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果然,回来之后,朝廷把这哥俩双双撤职关押,收监,等候发落,三年之后,熊廷弼被斩首,并且传首九边,什么意思啊,就是拿着他的脑袋在边关重镇上展览一圈,告诉大家看看,放弃领土就是这个下场。

熊廷弼死后七年,王化贞也被一刀杀了,他以这哥俩的脾气在阴曹地府里碰到,没准儿还会继续干架,然而,不管砍他俩多少遍,辽东的局势已经是无法挽救半分,人家八旗兵都可以跑到山海关下面蹦跶了。大明危矣。

其实熊廷弼放弃辽东的时候呢,还没忘从战略上玩了一手,那就是坚壁清野,该埋的埋,该烧的烧,连只鸡都没剩下,因此,努尔哈赤什么也没抢到,留下来呢,也没鸡翅,想想没啥意思,也就回沈阳去了,尽管如此,辽东的局势还是一团糟。可也不能弃之不管呢,于是明朝廷决定继续派人去辽东填坑。

当此关头,谁还敢去辽东啊?有人表示,我宁愿回家种青菜,也不去辽东送人头,转了一大圈,无人响应,最后呢,只能让兵部尚书张鹤鸣出马,谁让你是兵部尚书主管军事的呢?

你不去谁去啊,张赫铭张大人呢,倒也大义凛然,毫不推辞,拉着队伍就直奔山海关,大有雄赳赳赴国难的英雄气概,然而,从北京到山海关区区200多公里,高铁两个多小时的路,这位张大人竟然就走了17天,更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到了山海关之后,没干几天,张大人就直接辞职回老家去了。

张赫铭跑了,朝廷只好又找到了国防部副部长王在晋,兄弟,你领导跑了,那就轮你上吧,这位王在晋,王大人呢,比他领导倒是有几分胆色,他不仅接过了重担,还真的到辽东转了一圈,最后拿出的方案是死守山海关,并且表示,一个山海关不够的话,哥可以再修一个,两个山海关,那还不是固若金汤。

皇帝朱由校呢,听说之后,嗯,很高兴,爽快地掏了大笔银子,王在晋拿到了钱,就在距离山海关只有八里路的八里铺敲敲打打起来了。当王在进修2.0版本的山海关的时候呢,朱由校的老师大学士孙承宗表示,不行,哥有点不放心,得亲自去检查检查。

在明末清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这位孙承宗是个顶天立地的人,做官之前,他当过老师,也在大同前线熟悉了战争,胸中自有一番考虑,考中进士之后,他先是成为了朱常洛的老师,后来又辅导过猪朱由校,后台很硬,没人敢惹,张廷玉在明史中是这么评价他的,如果孙承宗一直在任大清,绝对进不了山海关。

果然呢,孙承宗到了山海关一看,气的立马叫人把王在晋喊过来一顿臭骂,荒唐,两个关之间距离只有八里,哪有这么修的,要是输了的话,两个关到时候一起丢掉亏了,你还是兵部二把手,这点常识都不知道,你滚蛋吧。

赶走了王在晋,孙承宗决定自己担任辽东督师,亲自主持战局,突然,他想起来一个在兵部的五品小官曾经给他写信,他便让人把这个小官找来,准备亲自面试,这个五品小官,就是袁崇焕。

面试的时候,孙承宗就问袁崇焕。王在晋错在哪里?袁崇焕回答道。王在晋不懂军事,执守山海关是不行的,八里铺那个计划更是一塌糊涂,要想山海关不丢,必须要向辽东开拓,孙承宗觉得答得很好,便又问,那你觉得应该守哪里?袁崇焕毫不犹豫地答道,宁远,孙承宗点点头,很好,那你就去宁远,袁崇焕站起来,拱手而立,下官在所不辞,为什么袁崇焕要选宁远这个地方打防守呢?

首先,宁远的位置很重要,后金军队想要从沈阳通往山海关,只有沿着海岸线走,宁远是必经之地。

其次,宁远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只有中间的一个地方可以经过,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

除此之外,宁远的边上还有一个觉华岛,明军在那里可以修建一个物资仓库,从而源源不断的补给宁远。

守有大后方,功能打反击,宁远是明军防御后金的不二之选,如果努尔哈赤想要入关,除非他长了翅膀飞过去,否则非拿下宁远不可,袁崇焕走后,孙承宗也没闲着,他主要干的事情呢,就是练兵,孙承宗手下有七万人,但实际上只有6万,而且都是些外地抽调来的老兵油子,丝毫没有保家卫国的信念,一开打,往后跑的人呢,往往比往前冲的人多得多。

真正渴望赶走八旗兵的,只有那些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甚至失去亲人的辽东百姓。于是,孙承宗把这些老兵油子都赶回了家,接着在辽东难民中招了十几万人加以训练,经过几年时间,孙承宗训练了十几万士兵,还修建了几十个城堡,并招募了大批辽东难民拓荒种植,保证了军粮的供应,就在孙承宗练兵的时候,天启三年,也就是1623年9月,袁崇焕抵达了宁远城下,从自己的故乡大明最南端的东莞,来到秋风瑟瑟的北国宁远,他一生的荣辱都将在这里开始。

袁崇焕移到宁远,瞬间就发现,尼玛,这个地方怎么整得跟废墟似的。可是再一转头,他又听当地人说,明军将领祖大寿已经在这儿搞了一年左右的维修了,袁崇焕当场就火了,祖大寿,你过来,修了一年的成就修成这样?大老粗祖大寿也是个暴脾气,他双眉一挑,一声怒骂:孙子,你谁啊?算什么东西?敢骂老子。

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何况袁崇焕一新来的,但他不,只见他哗啦一下,一把就把面前的桌子掀了个四脚朝天,说时迟那时快,挽起袖子,他拉开架势就要干架了,还别说,他这副凶狠的气势,还真把祖大寿给震住了,打那之后,祖大寿就成了袁崇焕最忠实的部下。

一秒钟镇住了祖大寿,袁崇焕的名声在军中传开了,听说宁远来了个有种的或一些人也纷纷聚到了袁崇焕身边,比如吴三桂的老爸吴祥,皮岛总兵毛文龙,蒙古族悍将满柜以及败仗将军赵率教,这些人跑到宁远,冰冰帮帮的就开始了各种工作,比如满桂负责修城池,很快就把宁远给修好了,赵率教虽然打仗很烂,但却很会练兵,一年的时间就训练了一万多士兵,还召集了六万多老百姓前来驻扎,这个时候袁崇焕又有了别的主意。

他发现明军和后金屡战屡败,都是因为明军是以步兵为主,而后金的八旗兵都是骑兵,步兵打骑兵摆明了吃亏吗?要想在野战中和后金抗衡,没有骑兵哪里行啊?因此,袁崇焕又挑选了辽东士兵中的精锐,训练了一支强悍的骑兵。这就是威震天下的关宁铁骑,这支部队后来让八旗兵吃尽了苦头。

看到宁远的防御初具规模,孙承宗信心满满,他下令再进一步向锦州进发。锦州呢,是整个东北地区的咽喉所在,位置极为重要,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啊,辽沈战役当中呢,解放军就先占领了锦州,接下来关门打狗,最后取得了胜利,而这个要紧的地方,努尔哈赤居然没有占领,被明军轻轻松松就拿下了,至此,孙承宗完成了他的战略构想,关锦防线。

听说明军占领了锦州,努尔哈赤便派了二儿子代善去锦州探个究竟,代善率军刚到了锦州城下,就挨了一通大炮,打了三天,毫无进展,代善只能撤走,结果前脚刚走,后脚明军就追过来了,大砍大杀,八旗兵损失了1000多人,代善跑得快,捡了一条命,灰头土脸的跑回去了。

在孙承宗的整顿下,辽东的形势对明朝非常有利,可就在这个时候,孙承宗辞职了。原因很简单,支持他的东林党倒台了,接替他位置的是魏忠贤的门下走狗阉党徒高地。

高地都快70岁了,按明朝那会儿的平均寿命,也是快进棺材的人了,可是这老家火越快,死越怕死,一听要去辽东,高老头儿吓得直哆嗦,也不顾自己一把年纪,跑道魏忠贤跟前,疯狂磕头求他高抬贵手,魏公公一摊手,表示没辙。老高啊,咱们这帮人,就你在兵部当过官儿,你不去谁去啊,没办法,高地只好一把鼻涕一把泪地上任去了,到了辽东之后,高老头立马就开始搞破坏,这个怕死鬼认为把防线延伸到宁远、锦州那边实在是大大的坏,原因很简单,辽东经略要是驻扎在宁远或者锦州的话,离山海关太远了,万一打输了还不够他高老头跑路的。

于是高老头下达命令。撤退,天启五年11月,在高地的一声令下,明军开始全面放弃关锦防线,就这样,400里江山,几百个据点,十多万军队,可以供应好几年的军用物资,全部丢得干干净净。但就在这场大撤退中,有一个人没动,那就是袁崇焕。但这么一来,他所在的宁远就成了一座孤城,而袁崇焕也就成为关锦防线上唯一的也是最后的坚守者

背后的山海关,距离他有200多里的路,远水救不了近火,万一城破了,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死无葬身之地,袁崇焕很清楚,这次撤退的动静这么大,努尔哈赤迟早会知道,那时候他一定会来,不过,袁崇焕没想到的是,努尔哈赤竟然来得这么快,大撤退后的第二个月,努尔哈赤就带着他最精锐的6万主力开始向山海关步步进发,一场决战不可避免的上演了

天启六年,也就是1626年的正月23,后金大军抵达了宁远城下,两军交战,先礼后兵,努尔哈赤虽然不知道袁崇焕是谁,照例还是送去了劝降信,上面写着,我有大军20万,小小宁远,指日可破,你们要是早点投降,我还能封你们官做。

当天下午,袁崇焕就送出了回信,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有本事你就来打,努尔哈赤气坏了,大骂道:这个袁崇焕算什么东西,给老子把宁远给推平了,一声令下,数万八旗将士摩拳擦掌,准备发起进攻。在他们看来,小小的宁远也敢叫板?老子连沈阳、辽阳都攻下了,搞定方圆六里多的小城,还用片刻的工夫,八旗将士信心很足,那边的袁崇焕却忙得不可开交,他忙着坚壁清野,趁着后金大军还没出动。赶紧把周围的人口粮食全部转移到宁远城中,随后把城外的房子全部一把火烧掉,这样一来,后金大军只能在天寒地冻中扎营,而且必须在军粮耗尽前攻下宁远,如果拿不下几万后金大军,就等着活活冻死饿死吧。

正月24日清晨,寒风凛冽,后金大营中传来沉重的号角声,数万八旗兵的脚步声地动山摇,袁崇焕心里一紧——来了,走在后金军队最前面的是战车兵,他们推着由厚木板和硬牛皮包裹的特质战车,这种战车的防御力极强,普通的火枪弓箭根本打不出来,因此被用来正面硬扛城头的火力,紧跟在后面的是一排排的弓箭手,这些弓箭手只要在战车的掩护下走到射程内,就会用密集的弓箭压制城头,等到明军被弓箭射得不敢抬头时,扛着云梯的后金士兵就会一拥而上,爬上城墙夺取城头,这样两三轮下去,明军差不多就崩溃了,牛腿骨做成的鼓槌一下一下,重重的击打着战鼓,天地间传来一阵阵沉闷的轰鸣,数万八旗兵发出可怕的呐喊,悍勇的后金士兵们推着厚重的战车向前进发,无数小车密密麻麻如洪水般涌向城墙,然而当他们进入弓箭射程之时,城头上突然发出了今天的巨响,不是弓箭,而是十几门西洋大炮,铁质的炮弹呼啸而来砸在工程队伍中间,从前坚不可摧的战车突然变得脆弱无比,瞬间被撕成碎片,里面的士兵全被炸得血肉模糊,这些西洋大炮像长了眼睛一样,后金士兵冲向哪里,炮口。指向哪里,炮弹所到之处留下了一堆一堆的残肢断臂,顷刻之间称下一世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那些推战车的后金士兵几乎个个都是有去无回,第一轮攻击就这样被打退了,努尔哈赤很生气,区区十几门西洋大炮怎么可以拦住我方大军?他下令改变战术,继续攻击,这次更多的后金士兵冲了上来,迎着凶猛的炮火直奔城墙,不怕死的后金士兵准备用蛮力将城墙挖开,再一鼓作气的冲进去。这种战术不伐成效,虽然许多后金士兵还没有到城墙下面,就被火枪火炮给打死,但更多的士兵还是冲到了城下,抡起工具就开始凿城墙。

人多力量大,这帮后金士兵还真的就把城墙凿开了一个大洞,按照常理,墙体出现了大洞城墙,往往会塌,可是城墙并没有塌下去,原来气温太冷,明军又在墙上泼了水,城墙都被冻出来,这个时候,明军已经反应过来了,明军把棉被里裹上稻草,再混合火药,点燃之后悉数扔下城墙。这就像一种超大号的燃烧瓶,那些勇敢的后金士兵还在埋头挖城墙,一团团火球从天而降,砸在他们身上,一个个被烧成了跳动的火炬。

攻城再度失败,努尔哈赤有点儿急了,他将进攻的方向转向了城南,后金士兵架起云梯,冒着漫天的炮弹,子弹向城墙上爬,可这个时候,场上突然晃荡下几条烧红的粗铁链,所到之处,正在爬梯子的士兵带着可怕的惨叫声掉了下去,攻一次,败一次,这是努尔哈赤征战生涯中最难堪的时刻,打了一整天,用了好几套攻城战法,搭进去了上千条人命,居然只挖到了几块砖头,他怒吼道,夜战,夜战,点上火把,哪怕是晚上要给我打。

几万支火把明晃晃的点了起来,把宁远的夜照得通红,开始努尔哈赤怕是忘了,在萨尔浒之战中,明军在夜晚点起了火把,让他试一打一个准儿,而这一次,他将要犯手下败将犯过的错误了,事实证明,夜里举着火把攻城,就是给大炮指示目标,哪里火光密集,大炮就往哪里轰,炮弹炸开,顿时又是死伤遍地,经过一夜的混战,后金军队伤亡惨重,却还是没有人能登上宁远的城墙,见到此情此景,努尔哈赤嘶哑着嗓子喊道,烧饼,欢迎。

25日一早,战斗再次打响,过程依旧后金,士兵冲锋,明军大炮再度开火,死伤遍地,终于,面对身边一个个倒下的战友,那些勇敢的后金士兵们再也撑不住了,他们打了一整天,已经是精疲力竭了,还要不停地上去送死,谁也不是瞎子,无论军官们怎么发号施令,士兵们就是拖拖拉拉不冲锋。满万不可敌的八旗兵,历史上第一次害怕,看到这一幕,努尔哈赤的愤怒到达了顶点,现在他还要进宫,不是为了拿下宁远,也不是为了辽东,而是为了面子,自他起兵以来,还从来没有这么丢过人,愤怒之中,他亲自披挂上阵,策马冲进军中,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士兵,督促他们向前冲锋。于是,努尔哈赤率领成千上万的后金士兵,再一次进入了明军大炮的射程之内,一轮惨烈的进攻再次打响。

然而就在这时,城头上的一门大炮突然开炮,这个炮手是谁?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可能的是他看到城下有一顶黄色帐篷,并没有多想,一炮就轰出去了,黄色帐篷随即中弹倒塌,突然。后金的士兵就跟按了暂停键一样,停止了进攻,发疯了似的冲过去救人,然后又传出了哀嚎般的哭声,随后后金大军如同潮水般退去,留下了一地的尸体,宁远保住了,袁崇焕赢了。这一炮炸到了谁,历史上也是众说纷纭,明朝说击中了努尔哈赤,清朝那边则根本不提,因此我只能说,这里我也不肯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起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努尔哈赤在小小的宁远城下,遇到了他平生第一次、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败仗。

此战过后七个月,67岁的努尔哈赤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最后的记忆里,他看见了他父亲留下的13副铠甲,想起了萨尔浒的无数明军尸体,想起了蒙古草原上得胜凯旋的八旗将士,突然这一切都幻化成了宁远城,他的耳边又想起了那天大炮的轰鸣声,努尔哈赤眼前一黑,嘶哑地留下了人生最后一句话,我自25岁起兵以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小小的宁远竟然攻不下来,这是命啊。随后,一代巨星就此陨落,撒手人寰明朝最大的祸害,努尔哈赤死了,那么他能够走出内忧外患的困局吗?

本文标题: 明朝那些事儿24(宁远之战——努尔哈赤唯一一次败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997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我们中国特别强调“孝”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