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岭南立不朽功绩,被赞威尊震服百蛮的大将为何惨遭灭门?前219年,秦始皇先后三次发动80万大军,攻伐百越地区,终于将其划入大秦...
开发岭南立不朽功绩,被赞威尊震服百蛮的大将为何惨遭灭门?
前219年,秦始皇先后三次发动80万大军,攻伐百越地区,终于将其划入大秦帝国的版图。秦国末年,天下大乱,秦朝将领赵佗趁机割据岭南,自立为王,建立南越国,客观上赵佗为开发岭南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活了103岁才死,可谓福寿延年。
而岭南这块古人称为的不毛之地,还出现了一个很有威望的人物,三国志称他威尊无上、震服百蛮,威望不在赵佗之下,甚至声望还超过赵佗,这个人就是士燮,同样是高寿,活了90岁。在广西、广东及越南北部,他被尊为“士王”,至今这些地方还流传着他的传奇故事。士燮和他的家族在东汉末年和东吴孙权时期掌控岭南50年,影响深远,为开发和经营岭南做出了不朽功绩。
士燮字彦威,苍梧广信(今广西梧县)人。其祖先为鲁国汶阳人(今山东宁阳),西汉末因王莽之乱,迁移交州,士燮的父亲士赐任日南太守,家族开始成为豪族,可见从士燮父辈开始,其家族在岭南就有较高的地位和威望了。
士燮的发迹,不像赵佗是靠武力打下来的,而且借机取巧拿下来的!士燮的政治地盘也是一步步做大,先被推举孝廉,补任尚书郎,后又到巫县当县令,最后当上交趾太守。195年,交州刺史朱符被杀后,州郡一片混乱。士燮趁机上表汉朝廷,请求任命自己的几个弟弟,士壹为合浦太守(今广东合浦),士为九真太守(今越南清化、河静一带),士武为南海太守(今广东滃江、大罗山以南一带)。
而汉朝廷对于这种明显任人唯亲的要求,居然同意了。汉朝廷为何轻易将这么巨大的福利交给士燮兄弟几个,不怕他们拥兵自重吗?其实这和当时的形势有关,东汉末年,战乱不休,朝廷疲于应对。而岭南本身地理阻隔,交通不便,又被视作不毛之地。刚好有人愿意接手,汉朝廷也顺手推舟给他这个面子。同时士燮家族的威望和影响力,也使得朝廷觉得可以让交州得以安定下来。
从此后,士燮兄弟四人掌控了岭南的大半个天下,被史家称为“一门四太守”,四人中又以士燮威望最高,贡献最大。无论是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士燮对岭南的发展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士燮所处的时代,正值汉末三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军阀混战,身处偏远地区的士燮家族已经是权倾岭南,地位显赫无比。正如《三国志·士燮传》描述的那样:“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出入鸣钟磬,备具威仪,笳箫鼓吹,车骑满道,胡人夹毂焚烧香者常有数十。妻妾乘辎軿,子弟从兵骑,当时贵重,震服百蛮,尉他不足逾也。”
意思是说士燮兄弟都担任各郡郡守,掌控着交州政务,威望至高无上。出入时礼仪威严显赫,乐队笳笙箫管吹奏,出行大队车辆人马将道路都占满了,胡人焚香敬拜。他们的妻妾都乘坐有帷幔的小车,随从士兵都在后面跟随,尊贵异常,当地土著毕恭毕敬臣服,就连之前的南越王尉他(即赵佗)也比不上他们。岭南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及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这么大的地方,可谓雄踞一方,称王称霸资本雄厚。
但士燮没有政治野心,不效仿赵佗自立为王,而是尽心竭力保持好岭南的稳定,维护了汉朝疆土的完整。三国时候,孙权与刘表争夺岭南统治权,他实力雄厚也没有裂土自封。谁当皇帝谁称霸,他都表示臣服,岁贡年年不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献帝被曹操控制实为傀儡,去京都的道路隔绝不通,士燮依旧坚持进贡,孙权击败曹操后南下,派步骘任交州刺史,士燮率几个兄弟甘愿接受其节制。为了取得孙权的信任,他还送儿子士廞去做人质,表示忠心不二。
不仅如此,士燮还劝导益州的豪族雍闿等人,让他们依附孙权,雍闿也真的反了蜀国,杀蜀所署太守正昂,还抓了新任太守张裔送去东吴,作为与孙权的见面礼。孙权大加赞赏士燮,升士燮为卫将军,封为龙编侯,士壹升为偏将军,封为都乡侯。
正是士燮的宽仁识大体,汉交趾郡没有战乱,保持了社会稳定,经济上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原战乱很多中原及内地人士纷纷南下移居交趾,人口大幅增长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积极作用。士燮将从中原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交给当地土著人,摒弃当地落后的生产方式,向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学习。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了,地方财政收入也高了,良性循环带动各个方面一派繁荣。在天下大乱的那个时期,交趾郡在士燮的治理下,居民安居乐业,文化领域也出现很大的进步。
士燮不仅很有政治头脑,在学术上也很有见地, 士燮学问渊博,专攻《春秋左氏传》。士燮年少时师事颖川刘子奇,喜欢学术钻研曾注(春秋经》十一卷,有人向他请教左传中的疑难,他都有很好的解读。士燮其他著作还有《公羊传注》、《谷梁传注》,可惜现在全部遗失了。
士燮研究学问不像一些人读死书,而是学以致用,懂得变通,经常能从书中悟出治理国家的道理。当交趾太守达40年,积极兴办学校,传播儒学,并亲自讲解汉字,讲解经书。
士燮性格宽厚有器度,礼贤下士,对学术文化亲力亲为,使得很多中原学者纷纷避难投靠。大批文人学士聚集交州,离不开士燮为他们创建的这片文化沃土。当时知名的文人有袁忠、许靖、袁徽、刘熙、许慈、薛综、程秉等。这些名士受士燮感召,在交州收徒讲学,著书立说,为岭南地区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儒学在交州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儒学在交州兴盛一时。
吴黄武五年(226年),统治交州四十年的士燮病逝,无疾而终,享年90岁。士燮一生宽厚待人,谦虚谨慎,士燮及其家族开发岭南的功绩彪炳千古。
不过家大业大招人忌,有个人早就想拔掉士燮家族这颗参天大树了,这个人就是三国吴主孙权。
曹操曾称赞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对孙权的能力极为赞赏。孙权一代雄主,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士燮在时,孙权还顾忌士燮的威望,倚仗他来统治交趾,但同时也对士燮家族在交州根深蒂固的势力深为忌惮,存有很大的戒心。前面有赵佗割据称王的例子摆着,孙权不会不考虑这些,当士燮死后,孙权迫不及待的要解决士燮家族了。
公元226年,吴将吕岱上表请求将交州一分为二,设置交、广两州,说是交州面积广大,分为两州便于管理,实际是要削弱士燮家族,苍梧是士燮老家、他在交趾当太守40年,势力根深蒂固。而苍梧、交趾是交州的重地。由广州统领南海、郁林、苍梧、高凉四郡,原交州的北部和东部包括苍梧郡划归广州,交州统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这样就将士燮家族影响力大大弱化了,更为干脆彻底的是孙权任命吕岱为广州刺史,将军戴良为交州刺史,只给士燮的儿子士徽一个安远将军的头衔,调去南边九真当太守,准备将士燮家族边缘化。
这下士燮家族受不了了,尤其是士燮的儿子士徽,不甘心祖辈的基业到他手里沦落。于是士徽与孙权决裂,拒不离开交趾,阻止孙权任命的戴良等入境。对于士徽的举动,其内部也有人持不同意见,原士燮属下桓邻建议先迎接戴良进来再做计议,不料惹怒士徽竟将桓邻打死。桓邻兄桓治为桓邻讨公道,率兵攻打士徽。这下可热闹了,外部危机还没解决,自己人倒先打起来了,士徽则闭城坚守,桓治攻了数月也没攻下了,两家找了台阶相约和亲,才各自退兵。
士徽抗拒孙权,让孙权也找到了一个彻底根除士燮家族的合理理由。孙权命吕岱率3000兵马讨伐士徽,吕岱是吴国名将,曾先后平定吕合、秦狼、吴砀、袁龙叛乱,吕岱认为必须采取迅速突击的方法来解决士徽,如果与之相持日久,将令士燮家族坚定守城的信心,加之士燮家族的影响力,如再与当地少数民族联合,那将很难拿下。
吕岱先从士燮家族寻找突破口,士壹的儿子士匡,是吕岱的旧交。吕岱先是写信给士徽,告诉他抵抗是徒劳的,交趾一郡之地怎可与强大的吴国相抗衡,大道理自然说了一堆,然后又让士匡去劝降,告诉士徽只要放弃抵抗,可免一死。得到士匡转达的消息后,士徽于是和干、颂等兄弟六人肉袒负荆请罪,迎接吕岱大军。
吕岱见后安慰一番,让他们穿衣服回城。看到这里我们都会认为事情有了转机,真的没什么事了。然而到了次日,吕岱升帐,传士徽兄弟依次进帐,宣读孙权的诏书,历数士徽的罪过,左右武士将士徽、士祗、士干、士颂等人反绑双手押出斩首,并将士徽首级传送京城。
对于吕岱的做法,确实是不怎么地道,人家都投降了,还要斩尽杀绝。不过站在孙权和吕岱的角度来看他们就是要彻底根除士燮家族的,留着终是大患。
看到投降了的士徽居然也是这样的下场,士燮的从属料到自己的处境不会好过士徽,干脆拼了,于是前一阵子还和士徽打得不可开交的桓治,联合士徽的大将甘醴抗击吕岱,但最终也被吕岱击败。士曾经在九真当太守,听闻士燮家族被屠戮后,当地人也开始反抗孙权,吕岱又将其镇压下去。
士徽死得憋屈,士家其余的人的结局也很悲惨,士燮的兄弟士壹、士、还有侄子士匡等,因没有参与反抗,被孙权免罪。又过了几年,孙权对他们也不放心,害怕他们依旧在交州有影响力,找借口将士壹、士诛杀,士匡被贬为庶人,后来史书再无记载。而当年士燮送到孙权身边当人质的儿子士廞,最后病死,没有被杀死算是结果最好的一个。
士燮家族被灭后,岭南再也不会有人像当年赵佗那样割据称王了,孙权心中的疙瘩完全消除了,,他又恢复了交州的建制。士徽的反抗固然加速了士燮家族的灭亡,不过就算他当年听从桓邻的建议,迎接戴良入境,最好结局也最多延迟士燮家族衰败的时间,因孙权早就想根除士燮家族,不然他怎么能睡得好觉。而如果士徽顽强抗争到底,最终也是壮烈而死,就算他完全拥有交州之地,实力上也远不及孙权,何况孙权手下猛将强兵众多。孙权要面对魏国蜀国这等强国,绝不会让后院出事,士徽抗拒自立称王拥兵自重,孙权也会坚决彻底地将其消灭。
自古以来,树大招风风撼树,士燮家族又遭遇了强人孙权,最终以悲剧收场。但士燮及其家族对于岭南的开发,做出的贡献仍然留名青史。士燮本人一贯坚持大一统的思想,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不裂土自封,保持了交州的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值得我们后人尊敬!
士燮割据的岭南,为何选择归降孙权,而不是曹操?
士燮归降孙权而不是曹操,这个原因其实很明显,因为在赤壁战争之前士燮是非常看好曹操的实力的,毕竟刘策还在曹操的掌控之中,而且曹操消灭了袁绍,袁术,吕布,刘表等很多强大的对手,而在赤壁之战以后,孙权竟然打败了曹操,而且让曹操退出了荆州,而士燮的领地正好在荆州交界处,所以他也非常担心,所以权衡利弊以后他还是归降了孙权。
其实士燮算是一个聪明的人,因为如果他投降曹操,那么他也不一定能够打得过孙权,即使他真的跟孙权交手,那么曹操出兵也不一定会帮他,因为他知道曹操的性格是什么样的,如果这次赤壁之战曹操赢了,或许他还会考虑归降曹操,所以在那个时代,都是胜者为王的时代。话说回来士燮其实管辖的交州并不是特别的大,而且位置是在最南边,兵力也是非常的弱,最早的时候曹操控制了天子,还给予士燮官职,以士燮为绥南中郎将,总督交州七郡,兼任交趾太守如旧,士燮当时也确实想着跟着曹操干事业,但是谁也不能预测未来的事情。
其实在这些事情之前士燮还有可能归降于刘备,因为赤壁之战之后,刘备与周瑜达成了共识,然后共同出兵攻打曹仁,迫使曹仁退守江陵城,当时他们攻打江陵城的时候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刘备借机从孙权手中接管荆州江陵,使得他的势力大增,正好刘备的领地和士燮的岭南相连,对于士燮完全可以归降刘备,但是他还是没有现在刘备,因为他知道当时论军力国力,孙权要在刘备之上,而且离他的交州最近,当然当时刘备其实也根本看不上交州,毕竟这个地方又穷又偏远。后来交州就一直被孙权管辖。
士燮的介绍
士燮(xiè)(粤语:Si6 Sip3,越南语:Sĩ Nhiếp;137年-226年)(《历代神仙通鉴》中被误记为杜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今广西梧州)人。汉末三国时期割据交州一带的军阀。士燮年少时师事学者刘陶,其后逐渐升任交趾太守。后被朝廷加职绥南中郎将,迁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在步骘接管交州时积极配合,归附孙权,被孙权加为左将军;此后又因诱降益州豪族雍闿而迁任卫将军,进封龙编侯。任交趾太守四十年。黄武五年(226年),士燮去世,享年九十岁。他著有《士燮集》、《春秋经注》、《公羊注》、《谷梁注》。士氏家族是当时实力雄厚的地方势力,士燮及其三个兄弟共领四郡,占岭南疆土过半。在岭南及越南历史上士燮威望极高,不在赵佗之下。后越南陈朝追赠士燮善感嘉应灵武大王。苍梧京南今存“汉士威彦先生故里”,而京南镇的桂江边又有士燮碑及大人庙。
除了魏蜀吴,当时还有哪些强大的割据政权呢?
三国,是我们对历史上东汉灭亡到西晋统一这段历史时期的俗称,实际上,这一时期军阀混战,各地割据势力称帝、称王或者独立的大大小小有十几个,有一些割据政权的寿命甚至比魏蜀吴三国还要长。
魏蜀吴三国中,寿命最短的是蜀汉,享国四十三年,其次是曹魏,享国四十六年,最长命的是东吴,享国五十八年。而三国时期其他有名的“长命”政权,首先要介绍的就是宋建建立的政权。
曹操在晚年曾经评价自己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而在东汉行将崩溃之际,第一个建国称王与东汉分庭抗礼的,就是这位自称“河首平汉王”的宋建。建国的地点,位于东汉王朝的西北边陲。
宋建是汉人,但是他在凉州一带威望很高,和当地的氐、羌少数民族打成一片,东汉末年,边章、北宫伯玉、王国等羌族首领起兵反汉,而作为汉人的宋建,也掺和了进去,他追随王国起兵,以家乡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县)为根据地,组建了一支达数万人的汉、羌、胡杂合的军队。
其他的反汉首领要么挺进汉地,被东汉政权和曹操打垮,要么走投无路选择投降或者招安。
而宋建明显是想办大事的,他直接在他的根据地枹罕城建国称王,成为了汉末三国时期第一个公开称王的人。这个时候大约是公元184年。
宋建自称河首平汉王,聚集部下于枹罕,改元,置百官,建立起一个地盘不小的割据政权。
这个政权存在了三十多年,才被曹操手下的大将夏侯渊消灭。
三国时期的另一个“长寿”政权,是建立在岭南的交州一代的士燮政权。
士燮,是汉末三国时期割据交州一带的军阀,中平四年(187年),他被任命为交趾太守。交州所在的岭南地区,与东汉王朝的统治中心距离十分遥远,加之黄巾起义、军阀混战的时局,使得中央政府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力空前下降。
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下降了,士燮家族就成了这里真正的统治者。史料记载,士氏的亲族多出任交州的要职,士燮上表奏请任命他的大弟弟弟兼任合浦太守,二弟弟兼任九真太守,侄子兼任南海太守。
士氏一族掌握了交州的军政财大权之后,派头也相当大,俨然是当地的土皇帝。据记载:士燮兄弟出入时鸣钟响磬,备具威仪,笳箫鼓吹,车骑满道,常有几十位沙门夹在车马群中焚香。他们的妻妾都乘坐配有盖帷的小车,子弟都有兵士骑马跟在身后,当时他们的尊贵显赫,震服各少数民岭南族,就算是从前的南越王赵佗也不能超过他们。
南越,是和汉朝割据对立近百年的王国,排场阔到了这个程度,士燮离称帝建国似乎已经不远了。
但士燮这个人和其他的割据者不一样,他不是草莽豪强,而是一个知识分子,他非常懂得如何安身立命,守土安民。他一直乖乖的向邻居东吴称臣,直到他九十多岁高龄时去世,
公元226年,士燮去世,他的儿子士徽因背叛吴国自立,最终为吴国攻灭,一度占领岭南四郡,割据岭南大半领土的士氏政权垮台。
此时距离士燮担任交州太守开始称霸一方,已经过去了四十三年,和蜀汉的建国时间一样长。
除吴国外,三国时期存在时间最长的割据政权则是建于辽宁东部、朝鲜一代公孙氏建立的燕政权。
燕政权的创立者公孙度,是东汉的辽东太守,他在太守任上做的非常不错,在黄巾起义天下大乱的背景下,把辽东治的井井有条,很多中原战乱地区的百姓和士人都逃亡辽东。
实力强大以后,公孙度也割据自立了,公元190年(初平元年),在大臣的建议下,公孙度和东汉决裂,偷偷建起了割据政权。
公孙氏之强,连曹操都不敢轻易攻打。史料记载,有一阵子,曹操想征召公孙度做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但公孙度说:“我在辽东称王,要永宁干什么啊!”将印绶藏于武器库中。
公孙度去世以后,把位置传给了儿子公孙康,后来公孙康去世,又传给了弟弟公孙恭。
到了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在位的时候,他对外结交少数民族和东吴政权,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并设置百官。正式建国,和曹魏、蜀汉、东吴三国分庭抗礼。
到公元238年司马懿率军灭燕为止,公孙政权一共建立了至少四十八年,超过了三国中的魏蜀两国。
曹操无力争锋,孙权挥师征伐,刘备想要投靠的神秘势力是什么?
岭南,即五岭之南,亦称“岭表”。毛主席有诗云:“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峻岭横亘于湘赣与两广之间,是进入岭南地区必须逾越的天险,也是古代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冲。
然而文学作品中毫无存在感的岭南地区,在三国时期也涌现过不少英雄豪杰,发生过许多精彩的故事。
一、雄踞交州的士燮一族
广州及岭南的三国情缘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秦末天下大乱之时,南海尉赵佗乘机据险自守,划岭而治,在南海郡番禺城登基,自称“南越武帝”,这就是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割据政权——南越国。“开国皇帝”赵佗是常山真定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赵云正是他的同宗亲戚。南越国从秦末到汉武帝时期,国祚延续了近一个世纪。
到了三国时代,岭南又出现了一位影响力比肩赵佗的人物——士燮。虽然《三国演义》中从未提及此人,但陈寿先生在《三国志·吴书》中却将其与汉室宗亲、扬州牧刘繇并作一传,列在东吴历代君主的传记之后。士燮在当时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士燮是苍梧广信(今广西梧州)人,其祖上是鲁国汶阳(今山东省肥城县汶阳镇)人,因躲避新莽之乱,举家迁徙到交州。传承到第六代,士燮的父亲士赐在桓帝朝出任日南太守,少年士燮则以官宦子弟的身份到国都洛阳游学,拜颍川皇亲刘陶为师,学习《左氏春秋》。成年后陆续被推举为孝廉、茂才。
在历任尚书郎、巫县县令等官职后,大约在汉灵帝中平年间,士燮升任为交趾太守。因官员贪污等问题,交州内部在士燮走马上任之前就已动乱不息,士燮到任后,新任交州刺史朱符又因横征暴敛、欺压百姓而激起民变,被当地土著所杀,岭南各处州郡动荡不安,一团乱麻。士燮相机行事,上表朝廷,让自己的兄弟们担任岭南各郡的长官:士(音yǐ)领九真太守、士武领南海太守。
此前,士燮的另一个兄弟士壹应他官拜司徒的挚友——前交趾刺史丁宫的征辟,前往京师为官,并受到了丁宫继任者黄琬的赏识与礼遇。后来因为黄琬与董卓交恶,士壹一直被打压而不得任用。此时恰逢关东诸侯讨董,士壹便趁董卓迁都之际逃回了岭南,并被兄长士燮表奏为合浦太守。自此,岭南地区最重要的四个郡悉数落入士氏手中,士燮与众兄弟成为雄踞一州的半独立军阀势力。
士燮虽然几乎控制了整个交州,但他并没有因此骄奢淫逸,而是仍然低调内敛,谨小慎微,保境安民。士燮十分注重与高层统治者的关系,不论交州是属于东汉朝廷管辖,还是后来被孙权占领,士燮都很尊奉上级的领导。在汉末天下大乱道路隔绝之时,士燮还是一直坚持向中央述职纳贡;交州被纳入孙权的势力范围后,士燮也一直向东吴进贡交州南海所产的珍珠玳瑁、犀角象牙等奇珍异宝以及香蕉、龙眼等热带水果。
这些举措不仅让士燮受到了历任上级的信任和封赏,也让交州在士燮任职的四十年内风调雨顺、物阜民丰。当然,这也让士燮广受百姓的爱戴,树立了比肩南越王赵佗的崇高威望。士氏兄弟在出行之时,钟鼓齐鸣,管箫和奏,车骑塞道,而当地一些土著往往夹道欢迎、焚香膜拜,史称其“震服百蛮”——俨然就是诸侯王的待遇。越南人至今都在称颂士燮,尊其为“士王”,越南陈朝还曾前后三次加谥士燮为“善感嘉应灵武大王”。
士燮治下安定的交州成为了当时荆州以外的另一处避难所与学术交流的乐土。数以百计的名士为避兵祸南下,暂居交州,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许靖、刘巴、袁徽、薛综、程秉等。宽厚仁爱、礼贤下士的士燮一一接纳他们并与他们进行亲切的学术交流。这些人后来各奔东西,薛综、程秉去到东吴为官,许靖、刘巴则在刘备手下效力。
士燮少年游学以及后来在交州广结名士,探讨交流等经历培养了他深厚的学养。“......学问优博......春秋左氏传尤简练精微......”这是出身陈郡望族的名士袁徽在写给荀彧的信中,对士燮的溢美之词。士燮本人有不少著作,其中如《交州人物志》等直至唐朝还在流传,可惜现今多已亡佚。
士燮的字是威彦,他的为人也与他的字一样——既有威信,又有才学。士燮还是当时的长寿之星——根据记载他活了90岁,他的前辈南越王赵佗则是103岁。也许这是上苍对他们造福百姓之功的回馈吧。
二、岭南地区的纷争与变革
在士氏雄长一州的同时,岭北的群雄也在虎视眈眈。曹操、刘表、孙权等大军阀,先后通过政治、军事等手段,将自己的势力伸入岭南地区。
自汉武帝灭南越国以来,岭南地区称为交趾刺史部,辖区大致包括今两广大部、海南岛以及越南北部、中部。建安八年(203年),交趾太守士燮与曹操委任的刺史张津上表朝廷,请立交趾为交州,这就是汉末三国时期交州之名的由来。
张津担任交州刺史后,政绩毫无建树,据说他还迷信鬼神巫蛊之事,经常带着红帕头,烧香拜神,最终被部将区景(一说蛮夷)所杀。早已觊觎交州许久的刘表趁机在岭南培植自己的势力,派遣赖恭为交州刺史,又派吴巨代替已故的史璜为苍梧太守。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曹操自然不会袖手旁观,他以朝廷的名义下诏,令士燮董督岭南七郡,依旧领交趾太守,并赐予士燮印信以示信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乘刘表病故之机,举兵南下荆州,刘备在当阳大败,一度想要到交州投奔他的老友吴巨。而此时的吴巨正忙着跟赖恭内讧,并在这次争端中笑到了最后,被驱逐的赖恭则逃窜到了五岭以北的零陵。
后来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折戟沉沙,再无力南下,荆州则被孙权收入囊中。荆州以南的交州是东吴的后方,孙权当然不会允许有人在他的卧榻之侧酣睡。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率军向岭南开进。
士燮是个识时务的俊杰,当即率领兄弟部众归顺东吴。但刺头吴巨却仍怀异心,想要负隅顽抗。根据《水经注疏》的记载,步骘在零陵设计斩杀了吴巨,又在高要峡遭遇了吴巨余党衡毅等人的阻击。步骘率领的东吴部队士气高昂,兵锋正锐,他们一鼓作气消灭了吴巨旧部,成功进驻番禺。
番禺就是当时的广州,是秦汉时期南越国的旧都。在汉武帝平定岭南的战争中,楼船将军杨仆率兵攻破番禺石门并放火烧纵火焚城,致使番禺城在熊熊烈焰之中化为瓦砾飞灰。此后约300年间,广信一度取代番禺成为岭南地区的首府。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步骘在南海郡登高望远,“睹巨海之浩茫,观原薮之殷阜”,不禁感慨道:“斯诚海岛膏腴之地,宜为都邑。”于是,步骘将交州治所由广信迁回番禺,“筑立城郭,绥和百越,遂用宁集”。步骘的举措让毁于兵燹的广州城涅槃重生,并重新成为岭南中心,直至今日。
古代的岭南地区常被当作流放政治犯的地方,而它此时的新主人——东吴大帝孙权似乎就对这种惩罚方式情有独钟。三国时期被流放岭南的诸多人士中,最著名的当属虞翻。虞翻是当时的知名学者,精通《易》学且兼习医术。虞翻为人狂直,敢于犯言直谏,因而多次触怒孙权,最终被孙权流放到岭南。虞翻到交州后便在此讲学,同时仍不忘关心国家大事,可谓是东坡先生的前辈。赤乌八年(245年),孙权又听信全琮父子等人的谗言,将顾雍的两个孙子顾谭、顾承以及张昭的次子张休流放到岭南。
献帝延康元年(220年),吕岱接替步骘成为新一届交州刺史。东吴黄武五年(226年),士燮去世,孙权采纳了吕岱的建议,对交州的行政区划作出了巨大的调整:分合浦以北的地区为广州,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以吕岱为刺史;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仍为交州,以戴良为刺史。孙权又以陈时为新任交趾太守,士燮的儿子士徽则被任命为安远将军,领九真太守。
孙权是一位具有精明的政治头脑与强硬政治手腕的君主,政治制衡是他的拿手好戏。这一系列动作,显然是趁着士燮新亡,翦除士氏羽翼,削弱士氏长久以来在岭南树立的威望。心生怨愤的士徽于是自称交趾太守,兴兵抗拒戴良。
然而,转战各地平叛讨逆多年的吕岱老谋深算,早就有所防备。他一面表奏朝廷请求出兵支援,一面发兵3000渡海前往交趾,支援戴良。吕岱与戴良在合浦会师,写信给士徽,同时派士壹之子士匡前往劝降,并且承诺:只要士徽服罪,一定保证他的生命财产安全。士徽听从了士匡的劝解,率兄弟六人“肉袒迎奉”吕岱。然而吕岱的承诺不过是迷惑对手的权宜之计,历数士徽兄弟罪行后,吕岱将他们反绑双手,悉数斩杀,并将首级传至武昌。此后,孙权与吕岱等人将士氏的余部与其他子弟陆续翦除殆尽;幸存者中,士匡因劝降之功仅以身免,而士燮入质东吴的儿子士廞(xīn)病卒无肆,妻子守寡,士燮一脉基本绝后。
士氏既灭,东吴撤广州,将其重新并入交州,吕岱仍任刺史。直至永安七年(264年),东吴再次分置交、广,交广分治自此成为定局。广州的名字从此正式诞生,并一直沿用至今。
天纪三年(279年),合浦太守修允调任桂林太守,未及到任就病故于广州。修允派往桂林的先遣部队头领郭马等人,因不愿按规定将部曲从属他人,策动兵变,杀死广州督虞授,占据南海,又攻苍梧、始兴,东吴朝野震动。
同年八月,东吴末代皇帝孙皓任命滕脩(一作滕循)为镇南将军、假节、领广州牧,南下讨伐郭马。然而此时的东吴也已风雨飘摇,“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郭马未平,建业已破,滕脩等岭南地方大员各送印绶,纷纷归降晋朝。滕脩归晋后仍然受到重用,被晋武帝司马炎任命为安南将军、广州牧、持节,岭南地区的一页三国风云在动乱之中消散,归于西晋。
三、结语
从天下纷争到三分归晋,岭南地区经历了士燮治下的安定祥和与士燮身后的兵戈动乱;广州在步骘的经营下重生,在东吴的统治下得名。东吴以来造船术的发展使广州的外贸地位突飞猛进,取代了徐闻、合浦等著名港口,成为了日后的国内第一大港。
世事无常,沧海桑田,得失相继,祸福相依。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广州与岭南的历史故事,还将继续书写。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