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100集-42、贞观之治

发布时间: 2021-10-16 08:40:2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1

第四十二集:贞观之治隋朝末年,隋炀帝变本加厉,愈加娇奢,荒淫无度,官府横征暴敛,民怨沸腾。公元611年,隋炀帝一意孤行,发兵远征...

中国通史100集-42、贞观之治

第四十二集:贞观之治

隋朝末年,隋炀帝变本加厉,愈加娇奢,荒淫无度,官府横征暴敛,民怨沸腾。公元611年,隋炀帝一意孤行,发兵远征高丽,老百姓心中长期压抑的怒火终于点燃。到处是农民起义的旗帜,到处是反抗暴政的呼声,太原留守李渊本为隋朝命臣,但长期得不到隋炀帝信任,在次子李世民的反复劝说下,李渊终于起兵。短短半年,李渊父子统帅的军队超过20万,公元618年3月,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同年5月,李渊在长安即位改国号唐,李渊之子李世民战功显赫,遗憾的是,他没能成为太子,天下必归枭雄。

唐高祖武德九年初夏的一个清晨,十几个士兵埋伏在玄武门外。此刻,只等待一个人的发令,他们的将领正是唐高祖之子李世民,这一天对他而言,将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拼杀,他挑选了最得力的尉迟敬德等九员大将与他同占,而他对战的目标竟是自己的亲兄弟,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此时刚刚走出玄武门的李建成和李元吉感觉情况不妙,但为时已晚。李世民出现在眼前,他高声叫住二人,仓皇之间,李元吉欲拉弓射杀李世民,然而慌乱之下,竟然三次都无法张弓搭箭,反倒是冷静的李世民取出弓来一箭射去,当场将太子李建成射死马下,随后双方展开激战,李元吉也中箭落马,这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两个月后,唐高祖李渊被迫交出了兵权,并下诏退位。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改年号贞观,此时的李世民面临的是因隋末战乱而百废待兴的唐王朝,如何开创贞观之治,重整破碎不堪的大唐山河,组建一个团结高效的核心领导集团,便成为当务之急。李世民善于纳贤由来已久,早在武德四年身为秦王的他就创办了文学馆,广泛搜罗贤才。罗致当世文士,馆中集有18学士既有以诗赋文章名世的虞世南,褚亮,许敬宗等,又有以经史学问著称的孙颖达,陆德明,姚思廉等还包括了极富政治军事才干的房玄龄,杜如晦,杜淹等人,18学士组成了李世民的智囊团,不仅帮他成功夺取皇位,而且成为日后贞观之治的核心力量。然而从秦府到皇宫,李世民此时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朝廷环境,这险峻的局面来自当时朝廷中的三种人。

北京大学教授-吴宗国:一种就是唐高祖时期的旧臣。这些人都出身官僚贵族,或者是山东士族,他们的思想特点就是很保守,特别是对农民有一种畏惧的情绪。第二种就是李世民做秦王的时候,他的这些部下,这个中间最有名的人物就是房玄龄了。那么,这些人善于出谋划策,但是这些人对于当时整个社会的情况不是很了解的。那么,第三种人,他们来自民间或者来自基层,特别是他们参加了隋末山东地区的这些武装力量,所以他们对山东地区的情况是很了解的,对动乱结束以后,他们的要求,他们的动态也是了如指掌的。所以说他们能够正确地分析形势。

面对复杂的局势,李世民如何让这三类出身不同的人为其所用。在李世民登基后不久,她下令召见一位大臣。这位大臣正式玄武门事变中坚定站在太子李建成一边,并为其出谋划策的魏征。李世民严厉地质问魏征为何要离间他们三兄弟,魏征却神色自若地说,太子要是早听我的,就不会有今天的杀身大祸了,大臣们都为魏征捏了一把汗,然而李世民却很欣赏魏征的率真,理解他的终极琐事,不但不再追究旧怨,而且马上重用,魏征感激与李世民的知遇之恩,魏征从此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后滨:魏征的特点是懂得治国理论,懂得历史的经验教训,了解社会的现状。这样一个人是站得高,看得远的,所以他在贞观治国方针的制定,在帮助唐太宗做一个明君,这些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世民听取魏征的建议,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于是贞观年间形成了监听纳谏的良好风气,除魏征外,当时经常进谏的大臣,还有王珪,戴胄,马周,张玄素等人,以及他的妻子长孙皇后,甚至在隋炀帝时以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而闻名的封德彝,也有多次进谏的记录。太宗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多达30余人,其中为魏征一人所谏,前后总共200余事,达数10万言,皆切中时弊,对于改进朝政帮助唐太宗实行正确的决策,起到巨大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宁欣:他认识到,君主其实有欲望,是有可能危害国家的一个君主的独断欲,你想君主高高在上有可能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就有可能影响决策,而且有可能会导致决策失误,而使国家处于危亡的境地。

唐太宗武装夺取皇权,两个月后,这一天清晨,都城长安异常热闹。文武百官从四面八方涌向玄武门,他们要来参加唐太宗亲自主持的题为自古理政得失的辩论力图找到一条实现天下大治的途径。然而,辩论一开始便出现了针锋相对的两派意见。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后滨:那当时以山东士族封德彝族为代表的这一派,他们认为,人心坏了,老百姓这个民心大坏,要继续实行高压政策,因为封德彝这些家族,在隋末的动荡当中是受打击的对象,他们是还乡团,他们要反攻倒算,可是以魏征为代表的所谓山东豪杰,普通地主阶级出身的官僚,他们是在瓦岗寨走过来的,他们是反隋的力量,他了解,山东河北地区的民间的动向,他认为大乱之后民心思治,就像一个人渴久了,喝什么都是甜的,饿久了,吃什么都是香的一样。长期经过战乱的百姓,他们希望能够安定下来过稳定的生活、安定的日子。

然而如何让百姓安定下来进行大治呢?李世民希望从历史中寻找答案,他不禁自问为何曾经繁荣富强的隋王朝不到40年就土崩瓦解,他总结隋炀帝灭亡的三大原因,一是大兴土木,广治宫室,二是搜罗美女,淫乐无度,三是东征西讨,穷兵黩武;李世民惊叹于那些隋朝盛世中创造奇迹的民众,在随后战乱中爆发了如此巨大的威力,让隋朝政权土崩瓦解。这些让他对国与民、君与民的关系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

北京大学教授-吴国宗:他说,天子者、有道,责人推而为主,无道则弃而不用,诚可畏也,我们从诚可谓也可以看出来。这显然是从隋朝灭亡的一个教训中间以及传统文化中间得出一个结论,这句话就是说什么。呢皇帝是老百姓,因为你有道推举出来的,如果你无道,老百姓就可以推掉你。

为了不重蹈隋朝覆辙,李世民和大臣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如何更好的治国,在他眼里,百姓如同水,君主如同船,军民一体休戚与共,当君主,如果通过损害百姓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必然会引发政权的颠覆,正式知晓水能载舟亦能复舟的古训。李世民反复强调,要以百姓心为心。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在这种理念之下,李世民定下了抚民以静的策略,形成了一整套以民为本的思想,它将这些思想转化为一系列具体政策,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才得以步步展开,而君臣论治的主要内容则记录在唐玄宗时期,史官吴兢所撰贞观政要一书中,被后人传颂,一个清明社会的出现,必须以法治作为前提,而且保证执法的公平性。李世民登基仪式便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订武德律,制定贞观律。后来长孙无忌又组织19位大臣与法律专家为唐律做注,完成唐律疏议30卷,对后来的封建法律产生了重大影响,完备的法律条文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执法。对此,唐太宗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亲戚故友王公大臣概不能外,贞观9年盐泽道行军总管高甑生因违反军令而被李靖治罪,后来免死改判发配边疆有人上书请求念其为秦王府旧臣,予以宽大,李世民说,理过守法、事须画一,赦免了他,便开了侥幸之路,有功的人很多,赦免他其他人也会轻易犯法。于是驳回上书,维持原判,皇帝以身作则,执法如山,在朕即天下的时代,还有哪个皇帝敢于向李世民这样把自己关进权力的笼子里呢。

北京大学教授-吴宗国:唐朝的法律中间,我们发现一个特点,它前面除了总则这一类,以及关于皇帝这一类的规定以外,首先是职制律,而像盗贼什么的,就跟老百姓有关系的一些,以前镇压老百姓的那些条例都在后头,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法律首先是管官吏的,你做了官一定要遵守法律,一定要按照法律规定要求去办好你分内的事情。

法治的另一面是教化,李世民多次强调,执法要慎行宽行,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贞观5年,他将死刑的终审权收归中央,而且对复审有了明确规定,以增加纠正冤假错案的机会,第二年,李世民亲自审问囚犯,当他看到死刑犯即将被处死时,心中顿生怜悯,便下令释放回家,约定来年秋季回来接受处决,又另全国所有死囚一律释放,让他们在期限之前来京师集合,第二年秋天期限到时,没有人督促,没有人组织头一年释放的总共390名死囚居然一个不少,全部按时到达集合。李世民十分感动,下令全部赦免。

贞观年间每年正月21这天,长安城万人空巷,这一天,皇帝脱去龙袍,换上短衣便鞋,他要亲自下田耕种,以表示对农桑的重视,这种景象在古代数不清的封建帝王中并不多见,而李世民就是其中一位,贞观三年,唐太宗下令,恢复被废弃数百年之久的藉田仪式,百姓惊骇之余,无不欢呼雀跃。

北京大学教授-吴宗国:唐太宗时期绝不再农忙时征发兵役,有一次,太子要实行冠礼,成年礼,要进行这种仪式的话,那必须调集府兵来充当仪仗,但这个时候正好是春耕的时候,所以说为了不耽误生产为了不影响农民进行生产,就没有去调集这些农民来充当仪仗,把冠礼就向后推了。

在农业社会,粮食丰欠与水利建设息息相关,都江堰的建成,促成天府之国的千年富庶与稳定,一次洪水或一次大旱都可以使百姓颗粒无收,而且可能造成社会动荡,政权动摇,为了加强水利建设,唐太宗整顿治水机构,工部设水部郎中和员外郎,京师设都水监,掌管京师河渠疏浚与灌溉事宜,贞观年间仅《新唐书》记载的大型水利工程就达27个。为解决扬州旱灾修建的扬州勾城塘水利工程灌溉农田800余倾,从此,扬州连年丰收,沧州疏通无棣河,长芦河,漳河及衡河,从此无复水害,贞观7年,夏州朔方开延化渠,引污水入库狄泽,贞观10年,汴州陈留开观音坡,溉田百倾,给粮食丰产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即便是在现在的农民,无论长江南北还依然享用着贞观年间的水利成果,而在农业社会,发展经济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人口。

(有为王打坐在长安地面,盼的是天心顺国泰民安。)这是一种上千年历史的陕西地方戏曲,弦板腔,曲目多取自历史演义和民间故事。这些老艺人们生活在咸阳市,一个叫袁家村的地方。这个地方在唐朝时期距离都城长安并不远,曾经在隋朝末年经历过战乱,当时生活在这里的汉人不得不迁移北方。今天,老艺人们常常聚到一起,对着北方唱起他们的戏曲。这戏曲中包含了他们祖辈漂泊的经历以及艰难生活的写照。

北京大学教授-吴国宗:当时从洛阳以东一直到东海到海边,一路上头,简直看不到人,要从洛阳到山东去,你必须自带干粮,路上就碰不到多少人家就不能够得到膳食的供应。当时的经济破坏就到了这么一个程度。

隋末战乱,北方突厥掳去大量汉人,同时不少汉人为避乱而纷纷北逃,导致人口锐减。唐高祖武德年间,全国人口仅存200余万,不及隋朝鼎盛时期的1/4。李世民继位后,马上意识到人口严重缺乏的问题迅速增加人口,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一个是鼓励人口的增值,鼓励多生孩子政府奖励他还下过一道诏令,鼓励寡妇再嫁,你知道这个在中国古代伦理当中寡妇是一般要守洁不能再嫁的。唐太宗为了增人口增殖,鼓励寡妇再嫁,下诏,还有一个就是向突厥赎回逃亡到他们那里的那些人口,把那些人口赎回了,有一年就赎回来8万。

为稳定住汉人的人口,唐太宗还规定,男20女15为法定结婚年龄,生男丁的家庭予以适当奖励,无能力娶妻者,政府给予帮助。李世民还把婚姻及人口增加情况纳入对地方官吏的考核指标作为升降的参考。今天,袁家村很多村民的先辈都是到当时李世民从北方迁回的,而这里的人最热衷的弦板腔曲目也是歌颂李世民的传统曲目《乾坤袋》。

弦板腔艺人-张志荣:他27岁登基,正式当上皇上他唱的这一段,这是《乾坤袋》中一段唱腔,李世民的一段唱腔。这段唱腔的意思是,通过回忆过去创业的艰难。

到了李世民之子,唐高宗即位之初的永徽三年,全国登记的户数达380万户,人口近2000万,比武德年间增加了近一倍。人口是维系一个政权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检验治国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李世民抚民以静的政策带来的效果十分明显。贞观四年,关中农业丰收,流散人口纷纷回乡,贞观6、7年风调雨顺,广大山东地区一改昔日残破面貌,贞观8年9年13年,一直到16年,又是丰收年成。

北京大学教授-吴宗国:贞观之治当时的社会情况和《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大同社会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方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外户不闭,马牛不野。老百姓生活安定,安居乐业。

社会注定经济恢复,接下来,李世民终于可以着手解决头疼多年的边患问题,贞观二年,唐太宗消灭割据势力梁师都,基本上解决了全国各地割据混乱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两年后名将李靖率唐军肃清了多年危害边疆的突厥势力,使唐王朝北方边疆得以安定下来。在此后的十多年里,吐谷浑、高昌、焉耆,龟兹等或被击败或主动归附,唐朝势力达到天山南北,西部边疆,从此稳定。虽然当时的唐朝有足够的兵力取得战争胜利,但李世民认为,战争付出的代价太大且稳定并不长久,只有采取怀柔政策,以德服人平等待之,才能让他们真心归附,贞观15年隆冬,16岁的文成公主披上嫁衣化红妆,这位聪慧美丽,饱读诗书的公主即将离开故乡远嫁到遥远的吐蕃,成为其首领松赞干布的夫人,这也是唐太宗与少数民族的联姻策略,不仅为吐番送去一桩婚事,还让文成公主带着大唐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精美的手工艺品,甚至大批工匠和乐队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新奇的向往。在和亲的队伍护送下,文成公主。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进入吐番,也让汉人的农耕,纺织,建筑,造纸,农具制造等技术先后在西藏传播开来,今天这条文成公主曾经走过的路,成为传送中华文明的纽带,也见证了那一段被后人传颂的故事。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后滨:中华夷狄爱之如一。他说自古以来的帝王都是贵中华而贱夷狄,中原的人,看不起周边少数民族的人,甚至主张其族不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说他们一定跟我们没法沟通。而唐太宗不是这么认为的。他说,少数民族也是人,他跟我们是一样的人,我一样爱护她,所以贞观年间就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将领部落首领得到重用。

昭陵博物馆 陕西省咸阳市

在陕西的昭陵博物馆里,收藏了作为陪葬品的唐代官用。他们中有汉人,也有少数民族东突厥归附中央政府之后,为加强管理。唐太宗将他们中的大部分留在原地定居,保留原来的组织和风俗习惯,实行高度自治,另一部分则迁至内地挑选部分人担任京官武职,其成功治理的经验又推广至其他少数民族部落。

昭陵博物馆副馆长-李浪涛:很多外国的可汗臣服于大唐,特别是突厥的四个可汗,他们现在看到这是七条辫子五条辫子的这个石人,他曾经就站在昭陵的背后,那么,他代表着突厥民族,这是颉利可汗或者突利可汗他的前边或者背影,这些底座上曾经矗立着14国藩军石像,他们是当时14个被唐太宗征服并归顺的少数民族首领,西侧的翻君主要是今天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西域诸国的首领。而东侧所立的主要以突厥首领为主,间及朝鲜半岛和南亚地区。这些石像层矗立在唐太宗的陵墓昭陵,是其推行民族政策的真实见证。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后滨:他们对唐太宗是非常感激的。唐太宗对他们很信任,因为他们是被灭亡政权里面收降的将领,唐太宗一开始就让他们带着武器上朝,不防备他们对他们非常的信任。在辽东前线有一个突厥将领阿使那思摩中了箭,箭伤化脓以后,没有外科医生,化脓怎么办,唐太宗亲自俯身下去,把他的脓血给吮出来给他疗伤,阿使那思摩感动的,后来唐太宗去世以后,这几位将领都表示要殉葬,我要去陪太宗。唐高宗没有答应,就把他们的像刻在石头上,为唐太宗守陵。

唐朝威震寰宇,天下各族感恩戴德,纷纷融入唐朝大家庭,俯首称臣,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意为天下的共主。唐太宗李世民受到各少数民族如此爱戴和感恩的背后,折射的是大唐帝国这个中国历史上空前辽阔,稳定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具有强大的归附力和影响力。贞观时代,唐朝版图超过强大的西汉王朝。贞观14年,唐朝疆域东至东海,西至今天的新疆,南至现在的越南,北抵蒙古大漠。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王朝。唐太宗统治下的贞观一朝的强盛,不仅表现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疆域辽阔,四夷来朝,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享太平时代,而且表现在文化建设上的突飞猛进,李世民设文学馆,弘文馆,罗致贤才文士,搜集整理经籍图书,他酷爱读史,十分强调历史经验,对于当下的影响,晋书、北齐书、周书、梁书、陈书、南史、北史、隋书,中国著名的《二十四史》中的其中八部史书,正式贞观年间在李世民的主持下完成的。

北京大学教授-吴宗国:他在文化上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那么对外来文化,它也是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对传统文化,它是非常重视学习的。它让魏征编了一本《群書治要》按照经史子集,把适合于当时政治的把他编录下,作为当时贵族大臣学习的一个教科书把。

这是名为昭陵六骏的浮雕石像。六骏指的是在唐王朝建立之前,李世民先后奇过的六匹战马。这些浮雕展现了李世民和其所乘战马在开国重大战役中的英姿。而当上皇帝之后,武将出身的李世民坚持偃武修文的治国方略,不仅促成全国大兴文治,而且自身读书不辍。史载,李世民经常彻夜苦读,不知东方既白,有李世民如此高雅的文化爱好和倡导及其身体力行贞观一朝的文化发展便水到渠成。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后滨:唐太宗对于乐舞、书法,绘画等等方面的重视,所以贞观时期也留下了很多文化的精品。贞观书法四大家是非常有名的,像欧阳询,包括褚遂良等等这些人,绘画也是这样,阎立本,阎立德丹青大手笔都出现了在了贞观时期,所以文化建设的成就也是很高的。

然而,世间所有好戏都有落幕的一天。贞观17年,贞观盛世迎来一个拐点。这一年的正月17日,一代名臣魏征逝世,这对于唐太宗是一个十分沉重的打击。他宣布罢朝5日还令为文武百官都要参加魏征的葬礼。出殡那天,唐太宗登上皇家禁院的西楼,遥望夕阳下,渐渐远去的送葬行列,悲恸不已,发出无复昔时人,芳春共谁谴的哀叹,李世民无限感念魏征,他之后对群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雷闻:它整个贞观之治,他的总设计师,我们甚至可以说唐太宗对这一点也是很清楚的。他曾经跟很多场合跟大臣说,跟我一起打天下的最重要的功臣,可能是房玄龄和长孙无忌这样的人,但是跟我一起治理天下的造成如今天下大治局面的,其实是魏征。

失去了魏征这面最宝贵的镜子,还有谁能来直言不讳地提醒唐太宗的过失呢,随着魏征这个标志性人物的离去。贞观之治的夺目光华也似乎随之渐渐暗淡下来。杜如晦,长孙皇后,魏征,房玄龄,忠臣、爱妻、谏士一一离去,在这种情况下,贞观后期的李世民有所松懈,出现了令人遗憾的渐不克忠现象。

北京大学教授-吴宗国:他对当时这些大臣特别是那些一般出身的来自山东地区的这些大臣,开始心理上的这种疑忌越来越加重,所以说在贞观晚年就出现了一个情况,就是唐太宗对关陇贵族出身的这些官吏就越来越看重。而对这些人,山东地区疑心越来越大,这样子就造成了高宗初年关笼贵族的一统天下。

李世民晚年健康状况不佳,加以遭遇废立太子风波和征讨高丽的失败,致使情绪低落,诸病缠身。贞观23年5月,李世民病逝于翠微宫,年仅52岁,太宗驾崩、万念同悲,长安城中泪流成河,许多少数民族同胞自发组织上百人的队伍,千里迢迢赴长安吊唁,对于自己的身后事,李世民在遗嘱中已做了安排,死后7日赶紧下葬埋掉,即丧事一切从简。尽管李世民在其晚年对自己的要求有所放松,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能大体上坚持约己克俭的原则。这对于一位创立伟大功业的封建帝王来说,实在是令人动容的美好品德。贞观之治彻底落下了帷幕,一个伟大的时代,终于在落寞悲伤的气氛中画上了句号。

北京大学教授-吴宗国:李世民对于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发展,特别是他提出来,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君主要以百姓之心为心等等。这样一些提法,那都是超越前古的,而且对后代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这方面也就是说,他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可以是一个思想家。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宁欣:他给我们留下的这种代表了大唐万千气象的这种气魄,这种开放的国策,这种四海一家的胸怀。这种重视制度建设,法治建设,而且把军民关系提高到国家根本的关系到国家安危存亡的这样一个高度。那历代君主我觉得都没有那种高度。

爱民如子,从善如流,自省内敛,求贤若渴,崇尚简朴,克俭制欲,李世民在他任上毫无疑问的拥有上述美德,这对于一个权利至高无上的地王来说,是多么难能可贵。李世民说过,用人当做镜子可以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她曾经拿魏征作为检查自己对错的一面镜子,现在唐太宗走了,却成为后世上至最高帝王,下至普通官吏的一面永不磨灭的镜子,《贞观政要》的作者吴兢(jing)曾经将贞观之治当做旷古第一盛世。他认为,唐尧、虞舜、夏禹,殷汤、周之文武、汉之文景、都比不过贞观时代,贞观之风,到今歌咏,贞观时期的中国,是历史上少有的和谐社会,在皇帝自身德行,君臣之间与军民之间的良好关系,乃至民族关系等方面都给后世树立了崇高的标杆,留下了值得珍视的遗产。唐太宗和他的时代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最深层的集体记忆之中。

历史90秒:天授圣意

这里是位于河南省境内的洛河,古称雒水。自古以来被视为神河,但如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很少有人知道,在1300多年前,这里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公元688年,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暗中派人选了一块特殊的白石,并在上面早凿上文字,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然后自称是在洛水中偶然获得,武太后闻讯大喜,将这块石头命名为天授圣图,自此66岁的武则天被隆重的推上神坛,他终于突破了男权社会,成为武周王朝的一代女皇。

本文标题: 中国通史100集-42、贞观之治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974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大家怎么看山川异域,不共戴天塞尔维亚的旗子上为什么有四个β,跟拜占庭有什么关系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