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九品中正制」

发布时间: 2021-10-13 05:03:2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3

魏文帝,创九品中正制为何短命?明朝清朝也是九品官员制,为何昌盛几百年?首先,曹魏国祚不长,但九品中正制延续时间很长,国运和这个制...

如何评价「九品中正制」

魏文帝,创九品中正制为何短命?明朝清朝也是九品官员制,为何昌盛几百年?

首先,曹魏国祚不长,但九品中正制延续时间很长,国运和这个制度没有太大关系;其次,曹魏的九品中正制明清的九品官员制完全是两码事,不具备任何可比性。

先把概念搞清楚,九品中正制,是曹魏始创的一种选官制度,是由中正官(也就是负责对人才进行品评的官员)将人才由家世、平行两方面进行“定品”,也就是确定等级的考核,最终认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也就是说,这是人才的一种考核成绩,而不是当官的级别。各地的人才用过这个“打分表”被授予不同的官职,品级高的授予官职的起点就比较高,品级低的就比较低。而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三年会重新定品,品级高的会升官,反之低的可能会贬官甚至丢官。

题主说的明清的九品官员制就完全不是这回事。明清(其实唐宋就是如此)的官员最高正一品,最低从九品,一共九品十八级,这个是官员的品级,好比我们现在说的“部级、厅级、处级、科级”这个九品决定的是这个官员的地位、待遇、俸禄,跟魏晋九品中正制评价人品家世是完全不相干的两码事。

所以如果一定要对比,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应该对应明清的科举制,这都是选官方法;而明清的九品官员,应该对应魏晋及之前的从周朝开始的“万石、二千石、千石、百石”等等,这都是官员级别。不能把选官制度跟官员级别做对比啊。

然后再说说九品中正制到底好不好。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改变了汉代的察举制。察举制,是地方官在各地选拔人才推荐做官。这个制度发展到后期最大的问题就是察举之权在少数官员手中。往往是甲官员推荐乙官员的侄子,乙官员推荐丙官员的外甥,丙官员再推荐甲官员的内弟。绕来绕去都是那些官员的子弟,而其他人才永远无法获得推荐。

曹魏设立的九品中正制就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除了官员子弟,平民庶族也得评级,大家都得评,而且是同一张打分表。相对而言,公平很多。当然,这个制度不是没有问题。之前说过,评品级是从家世、品行两方面考量,但到了后期,家世已经占了绝对优势地位,家世显赫的贵族子弟品行再差也是上品,寒族子弟品行再好也是下品。故而最后被隋唐科举制取代,但那已经是九品中正制创立四百年后的事情了。在其创立之初的曹魏时代,还是显现其优势的。虽然曹魏只有几十年国祚,但制度延续四百年,还是说明其影响力的。

至于曹魏的短命,主要在于主弱臣强,连续几个年轻皇帝,被司马家夺权。与制度没有特别大的关系。就像创造了更好选官制度科举制的隋朝,也是二世而亡,并不能说明科举制有问题。

如何看待“九品中正制”的历史意义?

九品中正制也选拔了一批势族精英,王羲之陶潜李密竹林七贤之流,并非一无是处,不能完全以今非古。
这个制度非常糟糕!它就是纯粹论门阀,拼爹的制度。它把人才进出的门堵死了!察举制注重人品的修养,看重人的“廉和孝”。九品中正制把人分为九等,上上 上中 上下,中上 中中 中下,下上 下中 下下。它分别有三个指标:品德,才能,家世。第一品德,只要人没犯过大错这点基本都过得去。第二才能,既然是选官这些没有当过官的人就没有政绩,也看不出实实在在的才能。第三家世,这个就太好办了。只要把家世一排,这些被选的人一下就清楚能当多大的官了。大官的儿子当大官,小官的……没官的儿子当然就没官当了。后来很多人说这个说这个制度太坏了,群起而攻之。怎么努力也攻不破。才发现它是最大限度的保护了既得利益者的权益。寒门无士族,士族无寒门。历史意义不夸张的说是倒退,夸张点说,封建社会回到奴隶社会。
九品中正制其实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欧洲贵族制度的时期。如果没有五胡乱华,有可能中国会演进成类似欧洲的一堆邦联制小国,并形成一个固有的贵族阶层。
曹丕忍不了,把天子给扒了,为了让政权可以稳固,就用了陈群的这个九宫中正。这个制度对世家望族有巨大利益,因为他们实际操纵着制度的评选权,说白了就是,曹丕告诉那些人,我当了皇帝了但是好处大家都有,以后你们子子孙孙当官都容易和皇家共享天下。
在曹魏政权之初,曹操早期人才主要由荀彧推荐,荀彧是当时颍川荀氏的代表人物,荀彧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追随曹操后,便开始为曹操不断的输送人才,比如:戏志才、郭嘉、荀攸、钟繇、司马懿、陈群、杜畿等等。这些人,除了戏志才、郭嘉早夭,剩下的几乎都是当时曹操的中坚力量。

创九品中正制,历经三朝的陈群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如何评价他的一生?

陈群是颖川世家大族的子弟,祖父跟父亲都是灵帝末、献帝初的大官兼大儒,不但与孔融交好,连当时的荀家都要敬他们三分。

陈群更是家族中的天之骄子,名声显赫。当年刘备南下救援陶谦,被陶谦表为豫州牧,驻扎小沛。小沛虽然就在下邳(俗称的徐州城)附近,但属豫州。而就在这个地方,刘备征辟了陈群——刘备当时的实力威望其实相当不错,也去拜访了老师的老师郑玄,得到名士孙干襄助,再加上孔融的推荐,要征辟陈群并不是太困难的事情。当时陈群曾经提醒刘备,要防着吕布,但刘备并没有那么放在心上。

玄德兵败,陈群归隐徐州,最终效力曹操

后来刘备兵败,陈群也没有为吕布效力,带着父亲深入徐州避难。吕布掌握的,仅仅是徐州的一部分。曹操打败吕布之后,安抚征辟徐州名士入司空府,但陈群并没有前去,只是回信跟曹操说,你另外征召的那两个人品不好,我不能与他们为伍。

建安五年,刘备叛出徐州。就局势战略看起来很蠢,但其实刘备在青、徐两州有民心基础。即使曹操快速的击破刘备,青徐之间的叛乱仍是不断。曹操只好任命当地名士来当县长县令,以为安抚。陈群在这个时候才开始担任县令,这是《魏书》的记载。但陈寿只写他担任了几年县令之后,因为父亲过世辞官。由于陈群他爸是九卿那么大的官,也是有些周边史料记录了他的卒年月:建安四年六月。刘备才刚走出去要打袁术呢……

不管我们采哪一个时间说法,初期陈群不愿为曹操服务,是肯定的事实。父丧期满,陈群接受的也是司徒赵温的征辟。直到曹操成为丞相之后,陈群才转参丞相军事。剧透一下,陈群虽然大多时间担任文官,不过看得出来他对军事很感兴趣,也一直想参一脚。如果以荀彧跟曹操的政治争斗来看,陈群不想与之为伍的人,可能是荀彧。陈群曾经跟孔融一起评论过,荀彧四兄弟跟荀攸,可说是当今无对。

与岳父不和,自视甚高,宁鸡首不为凤尾

陈群的老婆更是荀彧的女儿,大家明明就是很亲近的世族,陈群在闹什么别扭?其实我们可以想想,陈群的长子陈泰,直到青龙年间才担任官职。以陈群的身份来说,最少在黄初年间,他的儿子就可以担任郎官了吧?这表示陈泰可能在建安末年才出生。陈群也只有这个儿子。再往前推,陈群在刘备任徐州牧时就能担任别驾。为什么荀彧没有推荐陈群给兖州牧曹操?

在政治的面前,除了少数死脑筋的家伙,什么交情甚至亲情都是开玩笑而已。严格说起来,陈群跟荀彧的功能十分接近。但性格上,荀彧基本比较对人友善,而陈群会跟孔融一起在那边评论名士,就显示出他的自视甚高。可陈群也觉得自己不如荀文若。这可能是一种宁为鸡首不为凤尾的心态,让陈群不想在荀彧底下做事。甚至廷斥荀彧所推荐的郭嘉。

辅佐储君,善于选材,编织朝中人脉

但曹操任丞相之后,曹操跟荀彧的不和基本上已经浮出台面了。陈群自然会选择曹操这边站。这时候陈群回想过去种种......“原来真正欣赏我陈群的,是曹丞相啊。”选边站的智慧,跟堪比荀公达深埋的野心,是陈群很重要的特色。陈群进入朝廷,在曹操底下,一直是担任跟他老爸同类,关于刑罚的官职。除了那短暂的参丞相军事。他虽然有兴趣,但却是没有军事技能的。

靠到曹丕身边后,陈群则继续展现他选拔人才的功力。不但深得曹丕信赖,也进而连带让曹操发觉陈群的本事。或许是曹丕故意把优秀自选人才进贡给老爸。作为一种后勤邀功之术。曹操用了几个不错,可能也有些奇怪:你曹丕什么时候长出了识人之明?一问之下才知道陈群功不可没。选拔人才向来是曹操的软肋,荀彧又走了,陈群自然就上位了。他开始编制自己的人脉。曹丕代汉之后,重臣几乎都是是陈群的关系人。

等到尚书令桓阶过世,陈群终于坐上了这个执政官之首的位置。该是实现梦想的时候了。随着曹丕黄初六年准备再开南征的时节,陈群当上了镇军大将军。司马懿的抚军是辎重所在,陈群的镇军却是元戎出征、柱石之贤帅。这个分配,从某方面来讲,可以说是曹丕末年的失心疯,突然拉了两个万年文臣出来当大将军。这也是陈群一生中在政治斗争里最强的杀招。

以天下为己任,贯行己道,胸怀大志

陈群当年判断吕布会偷袭刘备,判断得多么准确不是吗?他能够隐忍这么多年,又有真才实学,今天终于有机会当上远征大将军,陈群必然也是谦虚努力学习兵法,这也影响了他那幼小的独子发展方向:陈泰后来也算一代名将。三国大多数的将领二代,都因为老爸拼杀之后而转往文职发展,陈泰这种老爸半文官自己却变成武将的奇行种并不多见。

陆逊跟陈群,都是有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识的远谋之士,是无可置疑的。但陈群终究没能上战场。曹丕过世,成为辅政大臣的他,只能一天到晚给曹叡提供战略建议。岳父荀彧当年恐怕也不过如此?也或许是兵法钻研越深,陈群的学识给了他跟孙武一样的答案。「不要打,才会赢。」陈群是一个坏人吗?还是一个忠臣?我只能说,他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有自己的「道」,自己的梦想。

而随波逐流,身不由己的太子曹丕,恰恰是大家的许愿池。是一个通往梦想的捷径。乱世投靠最有希望的军阀,治世投靠最有希望的王储。当然,每个人各自评估,忠孝节义,统御之术。陈群没有忠于汉室,陈泰绝对也算不上魏之忠臣。有很多事情,对他们来说比谁当皇帝更重要。

同样的,也有更多原本在地方工作,根本不涉及中央派系的优秀人才,支撑着这个国家。蜀汉也好,曹魏也罢。后期都是这些优秀的地方官员进入中央,来维持朝廷运作。可孙吴没有,始始终终都是派系、都是门阀。都是靠关系当官,都是内斗内行。莫以成败论英雄,成败乃天命。最重要的是胸怀大志,并且拥有达成大志的技术与忍耐,其余凡事皆不重要。

参考史料:《三国志》

陈群堪称是三国时代政治能力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可谓是标准的“曹魏重臣”的模板。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在行军作战上一样很有经验。
我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善于玩弄权术并且懂得分析天下大势所趋的人物,所以才能历经三朝还能够在非常高的官位上任职,所以他的一生是非常辉煌的。
推行了九品中正制的陈群是一位旷世奇才。东汉末年战火纷飞,对于陈群这样才能卓著的人却是一个大好的时机,让他能够一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陈群创立的九品中正制改变了以前选拔人才的制度,影响了封建王朝400多年。
本文标题: 如何评价「九品中正制」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935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吃了螃蟹不能吃柿子,那螃蟹能不能吃柿子啊郑漫儿在第几章知道叶昊身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