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的发展

发布时间: 2021-10-04 12:38:4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2

之前多次说过易学来源于星体运动规律的总结,传统文化也来源于此。但是没有说明到底是什么星体,哪种运动规律,运动规律又如何能联系到文...

易学的发展

之前多次说过易学来源于星体运动规律的总结,传统文化也来源于此。但是没有说明到底是什么星体,哪种运动规律,运动规律又如何能联系到文化上,本篇就从整体上论述下易学的产生和来源,也就是古人如何依据肉眼所见以及观察的天象及物候,推理出现有的易学知识体系。

易学的发展时间跨度相当长(可能持续上万年),很难完全理清各个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产生根源和发展,但是如果我们能从大方向上把根源找出来,然后依据此根源,将易理进行延伸,那么只要有充足的时间,就能完全破解易学之迷,即当代所有的易占中的谜底,中医里的谜底,百家思想的成因和作用,甚至于宗教,就能做到正本清源,就能真正的实现传统文化“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目的,这在之前的任何时代都没有做到,但是现在,这一目标可能得以实现。

人类生活在地球,地球处于太阳系中,太阳系又处于银河系,银河系外,更有河外星系,人类个体对于地球来说,是非常渺小的,而地球对于银河系来说,亦非常渺小。但是如此渺小的地球,与周围星体之间的运动方式却如此和谐,并孕育了与众不同的生存环境。如此渺小的人类,却堪称万物之灵,有如此精密的身体结构,与天地并称三才之道。

万物源于运动,宇宙的形成也是如此,时间因运动而存在,人类因运动而存在,不存在相对意义上完全静止的事物,人类生活在地球上,随着地球而运动,一举一动可以说与地球同频共振,所以一切研究的重心和源头,是如何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并且总结这种运动规律,将其运用到万事万物。在远古时代,由于人类对大自然认知的匮乏,往往会将不能理解的事物神化,并且发展出各种信仰,这种行为在早期世界各地均会出现,而对于另外一些具备个人意志能力的“聪明人”来说,他们擅于观察这种规律变化,抬头望星象变化,低头察物候现象,并且不断的总结,将这些知识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融合,以当时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方式表达出来,又经过一代代的发展不断的完善,总归于天道,地道和人道,“道”这个字,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去除所有乱七八糟的解释,“道”即是地球运动规律延伸出来的理。

在古人的视运动下,南半球的人面南观测星空时,太阳每天从东边地平升起,西边地平落下。而此时北半球如果继续观测,又会发现太阳从他们位置的东边升起,西边落下,相对于南半球而言,太阳日伏后,第二天在差不多的时间后,太阳照常做着升起,落下的循环往复运动,这是最直观,最易观察出来的现象。在经过了粗略的统计后,得出太阳的恒星年时间约为365天,每一年的恒星年时间都会不同,在第五年回归原点,由此计算出太阳的回归年周期,不过历法的精确是有时间段的,最初的粗略计算,以太阳的运动规律来制定易学周期,就是以一年为366日。确定太阳的一周时间很重要,因为由此可以开始制定最初的易学模型。

如何建立一种模型使“年”可以一直不断记录下去?在得知一年的大概时间为366后,以360周期取整,余下六日不断积累,历经60年回归起点,这样既可以不断的用于纪年,也可以消除粗略统计所留下的误差。而六十甲子,不仅可以用来代表某年,也可以代表某60年,某3600年的积累的误差,时间可以一直累计下去,这样就完成了纪年的任务。而纪时,纪日和纪月肯定是在纪年之前产生,因为更易观察,需求更迫切。在遥远的古代,当文字未产生时,古人便采用结绳或者画图的形式,为了简便,必定会使用节点数,周期的节点就是如此产生。纪时以当时所处的位置,观察太阳的变化即可,而纪日,观察昼夜的变化,太阳初升的位置即可,纪月就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必须观察四季产生之时的物候现象,观察物候的回归周期。当文字产生后,取十和十二作为节点,制成一套十和十二相配的模型,这样就产生了六十甲子,六十甲子便可以用来作为计时历法。同时,当满足最原始的计时需求后,由万物“天人相感”的原理,开始取用各类的符号,扩展它们所能代表的易象,并且不断弥补日益精确的回归年误差,这便是易学模型的由来。

最初的六十干支相配,并非后来的阴阳配,说明此时,十干和十二支并未以阴阳分配,纯粹是为了组合使用以表达历法观念,不过此时应该有阴阳的概念,并且出现四象的表达法。

当甲子使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慢慢发现,年与年之间的物候规律总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移,比如当立春开始时,出现的物候可能不会是同一个时间,总是上下浮动,这是其中一种可观测的规律。以夏至和冬至作为周期节点的浮动现象会在第五年又重新回归。同时伴随着天文观测手段的进步,太阳的回归周期的统计数据也在不断的精确,人们发现,甲子历的模型开始出现误差,由此产生各种不同的易占模型必须修补周期差,于是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易占起课过程中发现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符号。在历法的使用中,这种补差的方式叫做置闰,而在易学里,补差的方法有很多种形式,可见归根结底,易学的发展伴随着历法进步的需求,但却不仅限于此,也就是说不仅限于用作计时。

这种周期差可以在不同的物候及规律中被发现,比如在分配一周十二地支的节点符号后,子午卯酉的四正方向,太阳并非严格按照卯时起,酉时落的规律,夏至后并非马上转凉,冬至后并非马上转暖……这一切的原因在于地球并非规则的圆球体,也就是说地球的形状产生了其特有的运动形式,于是在将黄道,赤道的运动形式以阴阳分配后,还必须考虑地平的因素,也就是说阴阳的运动节点并不仅仅以180度均分。由此产生了运动的先天和后天状态之分,也就是出现了我们所熟悉的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河图和洛书的不同形式,五行和八卦也由此产生。河洛产生时间更早,它们本质上是运动的不同表达形式,在代入了阴阳符号,干支符号后,易学的规律开始变得异常的臃肿和复杂。

所有的采用易学原理的易占模型,都由以上的运动规律演变而来,不同的模型旨在使用不同的方式来完善甲子历的模型误差。而各种不同易象的延伸也顺理成章,将它们运用于人体,便出现了传统中医,传统中医的人体模型,其建立的依据来源于易学的数理结构,这种数理结构并非我们所熟知的“科学”表达,而经络,无论你用任何的物质手段,都不会发现它们,将它们依附于任何的物质实体,都不是准确的。你只能由易学原理发现它们的规律,发现由此规律造成的物质实体变化方式,这是一种由地球运动规律映射在人身体的功能变化规律,无数的发现已经证明这种映射规律有效,但如果你说气、血、经膜、水通道等等是经络都是不准确的,而要想中医得到复兴,易学的原理就一定要掌握,不然就是瞎子摸象。而同样儒释道也是由易学来,易象的拟神化直接创造了各种信仰,这是分辨不清原理导致。

以上仅仅是易学根源的粗略表达,易学的发展,模型的变化,易数的使用等要论述起来,肯定会是一本百科全书,无法详细论述,只能在以后的易占模型揭秘,中医和疾病原理,易象和易数的来源等等具体的文章中论述。

本文标题: 易学的发展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838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万唯教育历史编辑笔试都考些什么中国食品网权威发布的20条食安科普!赶快收藏起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