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地球物理局黑暗时代历史动力学研究所诺曼底的爱玛(EmmaofNormandy,在王室文件中被称为埃尔夫吉福(Ælf...
参考资料
地球物理局 黑暗时代历史动力学研究所
诺曼底的爱玛(Emma of Normandy,在王室文件中被称为埃尔夫吉福(Ælfgifu);[1]公元984年-1052年3月6日)是英格兰、丹麦和挪威的女王,她嫁给了“无准备者”埃塞尔瑞德(Æthelred the Unready(1002-1016))和克努特大帝(Cnut the Great(1017-1035))。她是诺曼统治者“无畏者”理查(Richard the Fearless)和贡诺(Gunnor)的女儿。
在她的丈夫去世后,爱玛仍然在公众的视野中,并在她和每一任丈夫所生的儿子——“忏悔者”爱德华(Edward the Confessor)和哈撒克努特(Harthacnut)在位期间继续积极参与政治。1035年,当她的第二任丈夫克努特去世,由他们的儿子哈撒克努特继承王位,当时他在丹麦,爱玛被指定为摄政,直到他回到英格兰,[2]期间她与“飞毛腿”哈罗德(Harold Harefoot,即哈罗德一世)竞争。
她是《爱玛女王颂词(Encomium Emmae Reginae)》的核心人物,《爱玛女王颂词》是11世纪早期英国政治史的重要资料来源。 正如Catherine Karkov所指出的,爱玛是中世纪早期形象最直观的女王之一。[3]
与埃塞尔瑞德二世的婚姻
为了安抚诺曼底,英格兰国王埃塞尔瑞德于1002年与爱玛成婚。[4]类似地,诺曼底公爵理查二世,在诺曼底与英格兰最近的冲突以及绑架埃塞尔瑞德的企图破产之后,希望改善与英格兰的关系。[5]10世纪晚期,针对英格兰的维京劫掠通常以诺曼底为基地,而对于埃塞尔瑞德而言,这桩婚事是为了联合诺曼底对抗维京人的威胁。[6]在他们成婚时,爱玛被赋予了一个盎格鲁-撒克逊名字“埃尔夫吉福”,这个名字用于正式场合和官方事务之中,而且她成为英格兰女王。她在温彻斯特、拉特兰、德文郡、萨福克、牛津郡以及埃克塞特市都拥有了自己的地产。[7]
埃塞尔瑞德和爱玛有两个儿子——“忏悔者”爱德华和“高贵的”阿尔弗雷德(Alfred Ætheling),还有一个女儿,英格兰的戈达(Goda of England,或戈德吉福(Godgifu))。
当丹麦国王“八字胡”斯韦恩(Sweyn Forkbeard)在1013年入侵并征服英格兰时,爱玛和她的孩子们被送到了诺曼底,随后埃塞尔瑞德也很快与之会合。1014年斯韦恩死后,他们回到了英格兰。
爱玛和埃塞尔瑞德的婚姻以埃塞尔瑞德于1016年在伦敦去世而告终。埃塞尔瑞德与第一任妻子所生的长子埃塞尔斯坦(Æthelstan)一直是法定继承人,直到他在1014年6月去世。爱玛的儿子排在埃塞尔瑞德第一任妻子的所有子嗣之后,其中存世最年长的是“铁骨”埃德蒙(Edmund Ironside)。[8]爱玛试图让她的长子爱德华被承认为继承人。尽管这一举动得到了埃塞尔瑞德的首席顾问埃德里克·斯特罗纳(Eadric Streona)的支持,但却遭到了埃塞尔瑞德的第三个儿子“铁骨”埃德蒙及其盟友的反对,他们最终掀起叛乱,与父亲为敌。
1015年,“八字胡”斯韦恩的儿子克努特入侵英格兰。他被抵御在伦敦之外,直到埃塞尔瑞德和埃德蒙分别在1016年4月和11月去世。爱玛女王试图维持盎格鲁-撒克逊人对伦敦的控制,直到她嫁给克努特。[9]一些学者认为,这段婚姻挽救了她儿子们的性命,因为克努特不想树敌太多,饶了他们的性命。[10]
与克努特的婚姻
克努特在1016年10月18日的阿先顿之战(Battle of Assandun)中击败“铁骨”埃德蒙后,控制了英格兰的大部分地区,之后他们同意分割王国,埃德蒙占有韦塞克斯,克努特占有其余地区。不久之后,埃德蒙于11月30日去世,克努特成为全英格兰的国王。在爱玛与克努特成婚后的1017年,[11]爱玛和埃塞尔瑞德所生的儿子被送到诺曼底,在她哥哥的监护下生活。此时,爱玛成为了英格兰的女王,后来又成为了丹麦和挪威的女王。
《爱玛女王颂词》在第二本书中暗示,爱玛和克努特的婚姻虽然一开始只是一种政治策略,但最终成为了一段挚爱婚姻。在他们婚姻期间,爱玛和克努特育有一子,哈撒克努特,和一个女儿,贡希尔达(Gunhilda)。
子女
爱玛在两段婚姻之中育有五个孩子:
“忏悔者”爱德华(1003-1066.01.05),死时膝下无子嗣。英格兰的戈达(1004-1049)“高贵的”阿尔弗雷德(1005-1036)哈萨克努特贡希尔达关于阿尔弗雷德之死的阴谋
1036年,爱玛与埃塞尔瑞德之子,“高贵的”阿尔弗雷德和“忏悔者”爱德华,从诺曼底的流放中返回英格兰,以看望他们的母亲。在英格兰的时候,他们本应该受到哈撒克努特的保护。然而,哈撒克努特忙于处理丹麦王国事务。阿尔弗雷德被俘,被烙铁弄瞎了眼睛。他后来因伤势过重而死亡。
爱德华躲过了袭击,回到了诺曼底。他巩固了王位后才回来。
《爱玛女王颂词》将阿尔弗雷德的被俘、被折磨和被杀完全归咎于“飞毛腿”哈罗德,认为他是想通过杀死爱德华和阿尔弗雷德来除掉另外两个潜在的英格兰王位继承者。一些学者则认为,凶手可能是韦塞克斯伯爵戈德温(Godwin),他与阿尔弗雷德和爱德华同行,作为他们行程的保护人。[12]
哈撒克努特和“忏悔者”爱德华的联合统治
1035年,克努特去世后,哈撒克努特继承了丹麦王位。五年后,他和他的哥哥“忏悔者”爱德华,在哈撒克努特同父异母的哥哥哈罗德死后,共享英格兰的王位。[13]他们的统治很短暂,只持续了两年,然后哈撒克努特就死了。
爱玛作为两位国王的共同纽带,在这一协调的统治中发挥了作用。《爱玛女王颂词》表明,她本人可能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甚至在英格兰王国的共同领导中扮演了一个平等的角色。
死亡和墓葬
爱玛在1052年去世后,被安葬在温彻斯特的老敏寺,与克努特和哈撒克努特葬在一起,之后被转移到诺曼征服后修建的新的大教堂。[14]在英国内战(1642-1651)期间,他们的遗骸被挖掘出来,并被议会军散落在大教堂的地板上。
女王统治时期
正如Pauline Stafford所指出的,[15]爱玛是通过同时代肖像画描绘的“第一位中世纪早期女王”。 为此,爱玛是《爱玛女王颂词》(在中世纪后期被错误地命名为《克努特国王的业绩(Gesta Cnutonis Regis)》[15])的中心人物,这是研究11世纪英国继承法的一个重要资料来源。 在埃塞尔瑞德统治期间,爱玛很可能只是一个傀儡[16],是英格兰人和她的诺曼父亲之间条约的具体体现。 然而,在克努特时期,她的影响力大大增加。Stafford写道,直到1043年,爱玛“都是英格兰最富有的女人……在东中土和韦塞克斯拥有大片土地。”[16]爱玛的权威不仅仅与土地所有权有关[16]——从1036年到1043年,土地所有权波动很大——她还对英格兰的教会事务具有重大影响。
《爱玛女王颂词》或《克努特国王的业绩》
《颂词》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八字胡”斯韦恩和他征服英格兰的故事。第二部分集中在克努特身上,讲述了“王子们(Princes)”埃塞尔瑞德(从未提及)和埃德蒙的失败、克努特和爱玛的婚姻(同样没有提及她曾是埃塞尔瑞德的妻子)以及克努特的王权。第三部分讲述了克努特死后的事件;爱玛参与了夺取王室金库、以及戈德温伯爵的背叛。它的开头是这样写爱玛的:“女王啊,愿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保佑你,你的生活方式比所有的女性都可爱。”[17] 爱玛是“因为她的美丽和智慧,她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女人。”[18]
学术争论
Elizabeth M. Tyler写道,这种恭维是“为了爱玛的利益,蓄意干预盎格鲁-丹麦宫廷政治的一部分”,[19]这个内涵是11世纪的读者应该能理解的。这被证明与早期对文本的评价形成了直接对比,比如1998年对Alistair Campbell1949年版的再版的介绍,其中Simon Keynes评论道:
......现代读者希望《颂词》能描绘一位伟大而杰出的女王在她权力的巅峰时的形象,但他们可能会失望,可能会对一个作者压制、歪曲和篡改我们所知道或认为是事实的东西感到失望。—— Campbell & Keynes 1998, p. xviiFelice Lifshitz,在她对《颂词》评论的开创性研究中:
......对于Alistair Campbell和C.N.L. Brooke来说,这一遗漏可以解释为“艺术的必要性”和爱玛个人的虚荣心……两位学者都赞同较早的观点,认为《颂词》只是作为对个人或王朝的颂扬,具有文学意义,但没有政治意义。——Lifshitz 1989, pp.39-50手稿
在2008年5月之前,人们认为只有一个《颂词》的手抄本存世。 然而,一份14世纪晚期的手稿《考特尼纲要(Courtenay Compendium)》在德文郡档案局被发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它就一直在那里被搁置。根据英国艺术委员会的一份报告,“对英国历史最重要的(文本)是《爱玛女王颂词》…… 很有可能,目前的手稿代表了对《颂词》修订版的最完整的见证”。手稿在2008年12月被拍卖,并以60万英镑(520万丹麦克朗)的价格代表丹麦皇家图书馆购买。[20]与《人生功罪录(Liber Vitae)》不同的是,该纲要没有包含任何爱玛的图像。 现藏于大英图书馆的新敏寺《人生功罪录》完成于1030年,就在1035年克努特去世前不久。 卷首画描绘了“克努特国王和爱玛王后向温彻斯特新敏寺的祭坛献上十字架。”Stafford在她对这幅肖像的视觉注释中说:“我们不清楚应该把它解读为一个有权势的女人、还是一个无权势的女人的表示。”[21]在一张肖像中,爱玛作为君主的角色的每个方面都被展示了出来;一个尽职的妻子,和有影响力的王后。
有人认为,《塞米拉米斯(Semiramis)》这首诗可能是鲁昂的华纳(Warner of Rouen)于1017年在爱玛的哥哥、诺曼底公爵理查的宫廷里写成并献给她的兄弟罗贝尔(Robert)大主教的,是同时代嘲讽爱玛和克努特的关系的文学。[22]
爱玛也出现在许多中世纪后期的文本中,如13世纪的《忏悔者爱德华的生平(Life of Edward the Confessor)》(剑桥大学图书馆MS. Ee.3.59)和14世纪的卷册《英格兰国王家谱(Genealogy of the English Kings)》、《英格兰国王家谱编年史(Genealogical Chronicle of the English Kings)》。
爱玛和她的儿子爱德华和阿尔弗雷德是伊丽莎白时期的匿名戏剧《“铁骨”埃德蒙》中的角色,这部戏剧有时被认为是威廉·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
爱玛女王的磨难
在温彻斯特,爱玛女王被火折磨的传说似乎起源于13世纪。爱玛女王被指控对温彻斯特主教埃尔夫温(Ælfwine)不贞。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她不得不在温彻斯特大教堂中殿的人行道上走过九架烧得通红的犁头(ploughshares)。两位主教把赤脚的女王带到烧得通红的犁头阵列。她走过烧得通红的犁头,却感觉不到烙铁和火。[23][24]William Blake对这一事件做了说明。
参考
- ^ Encomium Emmae Reginae, p. 40 digitallibraryindia accessed 21 December 2021 https://archive.org/details/in.ernet.dli.2021.185337/page/n39/mode/1up
- ^Philip J. Potter:Gothic Kings of Britain: The Lives of 31 Medieval Rulers, 1016-1399
- ^Karkov, Catherine E. (2004). The Ruler Portraits of Anglo-Saxon England. Boydell Press. ISBN 978-1-84383-059-7.p. 119.
- ^Keynes, Simon (8 October 2009). "Æthelred II [Ethelred; known as Ethelred the Unready] (c. 966x8–1016), king of England".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nline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ref:odnb/8915. (Subscription or UK public library membership required.)
- ^Neveux, François; Ruelle, Claire (2008). A Brief History of the Normans: The Conquests that Changed the Face of Europe. Robinson. ISBN 978-1-84529-523-3., pp. 94–95.
- ^Howard, Ian (2008). Harthacnut: The Last Danish King of England. History Press. ISBN 978-0-7524-4674-5., p. 10.
- ^Huneycutt, Lois L. (2003). Matilda of Scotland: A Study in Medieval Queenship. Woodbridge: Boydell Press. ISBN 978-0-85115-994-2., p. 41.
- ^Barlow, Frank (1984). Edward the Confesso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978-0-520-05319-9., pp. 30–31.
- ^Howard, Ian (2008). Harthacnut: The Last Danish King of England. History Press. ISBN 978-0-7524-4674-5., pp. 12–15.
- ^Huneycutt, Lois L. (2003). Matilda of Scotland: A Study in Medieval Queenship. Woodbridge: Boydell Press. ISBN 978-0-85115-994-2., p. 41.
- ^Strachan, Isabella (2004). Emma, the Twice-crowned Queen: England in the Viking Age. London: Peter Owen. ISBN 978-0-7206-1221-9., p. 172.
- ^O'Brien, Harriet (2006). Queen Emma and the Vikings: The Woman who Shaped the Events of 1066. Bloomsbury. ISBN 978-0-7475-7968-7.
- ^Howard, Ian (2008). Harthacnut: The Last Danish King of England. History Press. ISBN 978-0-7524-4674-5.p. 10.
- ^Lawson, M. K. (10 January 2021). "Cnut [Canute] (d. 1035)".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nline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ref:odnb/4579.
- ^abDuggan, Anne (2002). Queens and Queenship in Medieval Europe: Proceedings of a Conference Held at King's College London, April 1995. Woodbridge: Boydell Press. ISBN 978-0-85115-881-5., p. 199.
- ^abcStafford, Pauline (2001). Queen Emma and Queen Edith: Queenship and Women's Power in Eleventh-Century England. Wiley. ISBN 978-0-631-22738-0., p. 3.
- ^Campbell, Alistair; Keynes, Simon (1998). Encomium Emmae Regina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62655-2., p. 5.
- ^Campbell, Alistair; Keynes, Simon (1998). Encomium Emmae Regina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62655-2., p. 33.
- ^Tyler, Elizabeth M. (2005). "Fictions of Family: The Encomium Emmae Reginae and Virgil's Aeneid". Viator. 36: 149–179. doi:10.1484/J.VIATOR.2.300008. ISSN 0083-5897., pp. 149–179.
- ^Bech-Danielsen, Anne (6 December 2008). "Knud Den Store Kom Ikke Med Det Kgl. Bibliotek Hjem". Politiken. Retrieved 15 April 2021.
- ^Stafford, Pauline (2001). Queen Emma and Queen Edith: Queenship and Women's Power in Eleventh-Century England. Wiley. ISBN 978-0-631-22738-0., p. 3.
- ^Van Houts, Elisabeth M.C. (January 1992). "A Note on Jezebel and Semiramis, Two Latin Norman Poems from the Early Eleventh Century". The Journal of Medieval Latin. 02: 18–24. doi:10.1484/j.jml.2.303969. ISSN 0778-9750.
- ^Dugdale, William (1693). Monasticon Anglicanum, or, The history of the ancient abbies, and other monasteries, hospitals, cathedral and collegiate churches in England and Wales. Translated by Wright, James. London: Sam Keble; Hen. Rhodes., p. 6.
- ^Reid, Herbert J. (1885). The History of Wargrave. London: W. Smith., pp. 20–30.
- ^abcStafford, Pauline (2001). Queen Emma and Queen Edith: Queenship and Women's Power in Eleventh-Century England. Wiley. ISBN 978-0-631-22738-0., p. 3.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