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霍光一生忠诚,在后世一提到他就说是权臣呢?其实,如果对比两个人的话,会发现霍光对于西汉这个特殊时期的贡献甚至超过了诸葛亮。...
为什么霍光一生忠诚,在后世一提到他就说是权臣呢?
其实,如果对比两个人的话,会发现霍光对于西汉这个特殊时期的贡献甚至超过了诸葛亮。但是,两人的评价为何如此不同?我们来分析一下。
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毋庸置疑,他的人气之高可以说是历史的顶点,都快没有之一了。为何会有这样的结果?我觉得第一是诸葛亮会做人,第二是诸葛亮能处理复杂人事关系。诸葛亮的会做人,主要体现在刚入蜀之时不争、托孤时不翘、生活上不奢。
刚入蜀时,诸葛亮作为隆中对的提出者,实际上被刘备边缘化了,后来的庞统、法正都比他更得宠,他的感觉从总设计师变成了总后勤部,很不显眼。这时,诸葛亮一句话都没说,兢兢业业的把自己的后勤部长当好,解决蜀汉的财政和管理问题。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样一来,不会给人造成自己小心眼争功的印象,保存了自己的名声。
托孤时不翘,主要是说的诸葛亮和李严、刘禅的相处。刘备的托孤时二元制,诸葛亮管内政,李严管军事,但是作为当时来讲,李严作为一个蜀中的本土氏族,掌兵权的话,会造成荆州势力和益州势力的争斗,不利于日后诸葛亮进行铁腕的专制政策。所以,诸葛亮对李严进行了排挤。但是诸葛亮的行事艺术就在于点到为止,将李严架空后没有赶尽杀绝,还重用李严的儿子,弄得后来诸葛亮死,李严都很伤心。诸葛亮的这个作法,让自己的政敌都对自己恨不起来。而诸葛亮对待刘禅,也是一直不缺礼数,从不欺凌。
生活上不奢。诸葛亮的生活很简朴,他在《诫子书》中就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让子孙奢侈,自己也身体力行。他曾向刘禅剖白心迹说:“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后来孔明谢世后,“及卒,如其所言”。他在《与李严书》也说:“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正是自己生活的简朴,保证了自己处罚别人的时候,不会让对方有不服管的心理,既能塑造自己的人格,又对自己的名声大有裨益。
再看诸葛亮的会处理复杂人事关系。前边说了诸葛亮和李严,现在说是他和法正。法正这个人品行不端,当初在刘璋手下受到排挤。后来刘备来了,法正挟私报复,擅杀人命,还创造了“睚眦必报”这个成语。但是诸葛亮却并不对他进行处理,既考虑了法正对此时刘备集团的重要性,又让这个本地贵族对自己感恩戴德,两全其美。后来诸葛亮“俭以养德”,蜀中的那些明门都对他极为佩服,他的好名声自然被广为传扬。
一生忠诚的霍光为什么却被后世称为一个权臣?
为什么后世认诸葛亮是忠臣,而霍光却是权臣?
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的内政大臣,刘备在世时,诸葛亮的任务主要是为刘备管理后方,提供前线的粮食、兵员、物资,成为刘备最信任的人之一,刘邦在夷陵之战大败后,心灰意冷,疾病缠身,临死前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两人,李严虽然有才能,但为人偏激,在一系列政治斗争中失败,被诸葛亮免官为庶人,之后,诸葛亮成为蜀汉政权刘禅时期实际的决策人。
汉武帝
霍光与诸葛亮都是各自时期的权臣,霍光对待汉昭帝毕恭毕敬,尽力维护汉朝的统治,对内休养生息,对外和亲匈奴,使得天下一片祥和稳定,从而有了西汉最后一个治世:昭宣中兴。昭宣中兴的功劳霍光是最大的,所以,能被汉宣帝列入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总体来说,霍光是西汉政权的忠诚维护者,所以说霍光是忠臣也说得过去。
诸葛亮执政时期,对待后主刘禅同样毕恭毕敬,为刘邦处理所有的政务,而让刘禅当一个甩手掌柜,只负责祭祀,其他所有政务全部由诸葛亮负责,整个蜀汉政权,事无大小,全部由诸葛亮决断,而不需要禀告刘禅,说诸葛亮是权臣也不为过,但是诸葛亮的一生是鞠躬尽瘁的一生,是任劳任怨的一生,可以用两袖清白,一身正气来形容诸葛亮,所以说诸葛亮是忠臣也没有错。
霍光
但是,霍光与诸葛亮还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
霍光废除了汉废帝昌邑王刘贺的皇帝之位,而诸葛亮一生只忠于皇帝刘禅 ,虽然有刘备那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但诸葛亮始终不敢废立皇帝,这便是霍光与诸葛亮的最大区别,一个敢废立皇帝,一个不敢。
皇帝是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象征,是普天之下的精神支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但是霍光敢废立皇帝,这是需要相当的勇气,而且在封建社会是有很大的争议,以封建社会的普世价值观来说,皇帝是君,霍光是臣,以臣废君,是以下犯上,西汉的道德是儒家的三纲五常,其中君为臣纲,以臣废君就是违背道德的。
汉昭帝
同样的道理,霍光废除皇帝,也找不到任何法律的依据,这事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发生过几次,霍光之前,除了伊尹敢放逐君主太甲,以便让其改邪归正外,再无正直臣下敢主动废立君主,霍光废立皇帝,显然是承受了极大的政治压力。
霍光之所以废除刘贺的皇帝之位,是因为刘贺淫乱无道,这就涉及到封建社会的一个禁地,皇帝如果不贤能,臣下能不能废除皇帝?在封建社会的答案是:不能。如同封建社会的继承法制是:立嫡不立贤的原则是一样的。
麒麟阁十一功臣霍光居首
霍光的做法从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做得对,但在当时是倍受争议和承受压力的,不过霍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西汉有一个贤能的皇帝,从这个目的来看,霍光废除皇帝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西汉帝国,如果霍光为了自己,完全可以立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然后自己一直控制权力,然后让整个家族掌握权力,最终走向篡位的流程,但是霍光并没有这么做,说明霍光还是控制住了自己的私心。
虽然霍光的妻子儿子做出谋反的行为,霍光本人也有意隐瞒,但只能认定霍光犯了错,而不能认定霍光有谋反行为,整体上来说,霍光对西汉的功绩远大于他的错误,既然他的家属因为谋反被诛杀,但是汉宣帝仍然把霍光作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这就充分肯定了霍光的忠臣地位。
刘备与诸葛亮
但是霍光废立皇帝是有后遗症的,后来的汉宣帝即位为皇帝后,经常对霍光感到如芒刺在背,这固然有霍光大权独揽的原因,同时更有霍光废立皇帝的先例在那里,才会让汉宣帝对霍光感到恐惧,但是霍光没有主观意愿上的篡位行为,这也是汉宣帝对霍光感到放心的原因,所以霍光其实是一个有争议的人,他既是权臣,也是忠臣,霍光身上的权臣成份大于忠臣。
但诸葛亮与霍光不一样,他没有废立皇帝的什么企图,只能看到整个诸葛亮执政的11年时间中,有1年时间在南征南中,有6年时间在北伐关中,还有4年时间,诸葛亮在不断地、竭尽所能以便把蜀汉治理得更好。
君主的认同,更能让诸葛亮的一世英名得到千古流传,所以对于诸葛亮来说,他身上的标签是忠臣远远大于权臣,或者直接说诸葛亮就是一个千古忠臣。
霍光,一个与众不同到了空前绝后地步的权臣,为啥这么说?
皇帝这种生物理论上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可以号令天下,自然举目无敌,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且不论从夏商时的荤粥(音同“熏预”)到清末的洋毛,天下多的是不把皇帝权威当回事儿的蛮夷,哪怕在“皇土”之内也是先后有贵族、士族和士大夫非得要跟皇帝“共天下”。而且一旦君臣无法谈拢,改文斗为武斗那是常事,君不敌臣更是司空见惯——轻则行废立事换个皇帝,重则弑君夺国、改朝换代也不稀罕。
先秦的事且不提,西汉被新莽篡了,东汉又被曹魏夺国,然后曹操的子孙遭到了报应,被司马氏父子一股脑打包废着玩。而在整个两晋南北朝期间,废立、“禅让”之类的把戏多到让人审美疲劳,最终这场乱世的胜利者、隋文帝杨坚能自秦皇之后二统华夏,也是靠逼迫自己的女婿、北周静帝宇文阐禅位才得以功成的。
杨坚对于北周的鲜卑人来说,就是乱臣贼子
鉴于如此可怕的历史教训,隋唐两朝的皇帝们豁出去了跟士族勋贵集团死磕,最终通过科举选拔大都是庶族地主阶层出身、无法直接威胁到皇权的士大夫取而代之,也就不奇怪了。
在那段对于皇帝来说简直是“万古如长夜”的历史中,曾放太甲于桐宫而后还政的伊尹(先甭管《竹书纪年》的说法),以及废昌邑王又立汉宣帝的霍光——这两位曾行废立事而未夺权篡国的家伙就成了古之贤臣的代表,并被吹捧上天:
“盖闻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薰莸不同器,枭鸾不比翼。若乃商臣、冒顿,南蛮、北狄,万里之殊也;伊尹、霍光,殷年、汉日,千载之隔也。而世之称悖逆则云商、冒,论忠顺则曰伊、霍者,何哉?盖厥迹相符,则虽隔越为偶,奚必差肩接一作‘步’。”(《史通·内篇·卷七》唐·刘知几)
(商、冒指的是商臣和冒顿。商臣即春秋时期的楚穆王,曾以东宫之卒围楚成王,逼父自缢;冒顿即匈奴的冒顿单于、头曼单于的太子,后射杀头曼而自立。这两个家伙后来成了跟伊霍对立的反面教材,泛指叛臣。)
“伊霍”有多牛叉?后世的大臣看皇帝不顺眼想吓唬一下,以“伊霍”自居不但名正言顺,而且简直无敌。比如在北宋爆发著名的濮议之争时,名臣富弼就敢明目张胆的威胁宋英宗“伊霍之事,臣能为之”(也有“伊尹之事,臣能为之”的说法),后者却只能乖乖挨骂不敢反驳。可要在当时老富不小心把“伊霍”说成“商冒”或是“莽卓”试试?赵曙别说乖乖挨骂了,不立马把富弼家的祖坟刨了才怪!
伊尹和周公的问题就在于年代的久远使得史料失真,争议严重
伊尹(其实他是姒姓、伊氏、名挚,应该叫他伊挚。尹是官职,即宰相)所处的年代过于久远,史料争议也多。而霍光却是唯一一个几乎没有什么争议、与众不同到了空前绝后地步的权臣。
霍光的家史,真是既八卦又狗血。
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刘彻有个著名的姐姐平阳公主,平阳公主之所以著名,除了她曾深入参与了武帝朝诸多政治事件以外,还在于她曾经有过3个当侯爵的老公而让人津津乐道——先嫁平阳侯曹寿,老曹挂掉后改嫁汝阴侯夏侯颇,夏侯颇再挂之后,平阳公主终嫁一代战神、长平烈侯卫青。
说起来霍姓之人最牛叉的代表,除了“伊霍”之外还有“卫霍”——即在上下五千年中始终站在武将功业金字塔顶尖的卫青和霍去病,而霍光就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兄弟。
卫青和霍去病绝对是史上最牛叉的私生子组合,没有之一
再说起这个“同父异母”的历史,那就是既八卦又狗血了。
霍去病与霍光的父亲叫霍仲孺,此人出身寒门,身份不过一县中小吏。吏到了唐宋之后很厉害,不但斗倒或压制流官、成为一州一县的“土皇帝”不在话下,而且几乎可以世袭,权势财势样样不缺。不过在汉朝的时候就不同了,非但没什么地位不说,还经常得像平民百姓一样服徭役。
汉景帝十六年,霍仲孺又需要服役了,地点是在平阳侯曹寿他家。既然老曹此时还没挂掉,那么平阳公主显然还不能改嫁,自然有机会跟老霍“金风玉露一相逢”……
不过以老霍的身份地位,哪怕借他十副狗胆也不敢跟高高在上的平阳公主有任何瓜葛(更何况在平阳的眼中即便有狗也不会有老霍),所以能跟他“便胜却人间无数”的,只能是另有其人。
平阳公主有一个侍女、或者可以称之为女奴的名叫卫媪。卫媪跟她老公生下一子三女,分别叫卫长子、卫孺、卫少儿和卫子夫。后来这位不怎么守规矩的卫女奴又跟一个像霍仲孺一样到平阳侯府服役的小吏郑季私通,诞下了一个大名鼎鼎的私生子卫青。
私生子牛啊!孔圣人就是私生子,大帝刘邦、刘恒、朱棣似乎也有私生之嫌,所以老霍觉得不能让老郑专美于前,他也想搞一个。于是他就盯上了卫媪的二丫头卫少儿。
我承认牛皮吹大了……这个疑似私生子四人组才是最强大的
不过郑季跟卫媪虽是私通,但应该比较长情,所以生下卫青之后还搞出了卫步和卫广。相比之下霍仲孺人品就比较低下了,堪称渣男的开山鼻祖——他把卫少儿肚子搞大后就溜掉了,然后另娶妻又生下了一个儿子,就是霍光。
而卫少儿诞下的那个私生子更加赫赫有名,那就是后来骠骑冠军、饮马瀚海、封居狼山的霍去病:
“霍光字子孟,骠骑将军去病弟也。父中孺,河东平阳人也,以县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侍者卫少皃私通而生去病。中孺吏毕归家,娶妇生光,因绝不相闻。”(《汉书·卷六十八·列传第三十八》)
之所以“因绝不相闻”并非霍仲孺寡情,而是他明智——当年被他抛弃的那个可怜女人现在如何了?她的妹妹是母仪天下的皇后卫子夫,她的弟弟是皇帝的姐夫、汉军第一人、战功赫赫的大将军、大司马、长平侯卫青,就连她跟他生下的那个私生子,如今也是皇帝的外甥,大汉朝军功第一的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
所以对霍仲孺这个负心人,老卫家没杀上门来将其斩成十八段,应该是看在霍去病的面子上。老霍还敢腆着脸去认亲?从这个角度讲,霍仲孺堪称史上最倒霉、最悲催的渣男。
不过霍去病毕竟是他的亲生儿子。在得知真相后,小霍虽然无法认同老霍这个爹,但还是上门接走了弟弟霍光:
“去病以皇后姊子贵幸。既壮大,乃自知父为霍中孺,未及求问。会为骠骑将军击匈奴,道出河东,河东太守郊迎,负弩矢先驱,至平阳传舍,遣吏迎霍中孺。中孺趋入拜谒,将军迎拜,因跪曰:‘去病不早自知为大人遗体也。’中孺扶报叩头,曰:‘老臣得托命将军,此天力也。’去病大为中孺买田宅、奴婢而去。还,复过焉,乃将光西至长安,时年十余岁,任光为郎,稍迁诸曹、侍中。”(《汉书·卷六十八·列传第三十八》)
霍光由此在兄长的帮助下踏入仕途。尤其是在霍去病英年早逝之后,汉武帝刘彻爱屋及乌,不但大力提拔霍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等职,还使其随身侍奉,出入宫闱不禁长达20多年。
霍光和诸葛亮同样忠诚,为什么后世认诸葛亮是忠臣?
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是汉武帝临终前的托孤四重臣之首,汉武帝去世后,霍光与金日、上官桀、桑弘羊四人共同辅佐年幼的汉昭帝刘弗陵,之后金日磾去世,上官桀与桑弘羊因为阴谋废立皇帝而被霍光诛杀三族,再之后,霍光成为西汉帝王汉昭帝时期实际的决策人。
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的内政大臣,刘备在世时,诸葛亮的任务主要是为刘备管理后方,提供前线的粮食、兵员、物资,成为刘备最信任的人之一,刘邦在夷陵之战大败后,心灰意冷,疾病缠身,临死前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两人,李严虽然有才能,但为人偏激,在一系列政治斗争中失败,被诸葛亮免官为庶人,之后,诸葛亮成为蜀汉政权刘禅时期实际的决策人。
汉武帝
霍光与诸葛亮都是各自时期的权臣,霍光对待汉昭帝毕恭毕敬,尽力维护汉朝的统治,对内休养生息,对外和亲匈奴,使得天下一片祥和稳定,从而有了西汉最后一个治世:昭宣中兴。昭宣中兴的功劳霍光是最大的,所以,能被汉宣帝列入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总体来说,霍光是西汉政权的忠诚维护者,所以说霍光是忠臣也说得过去。
诸葛亮执政时期,对待后主刘禅同样毕恭毕敬,为刘邦处理所有的政务,而让刘禅当一个甩手掌柜,只负责祭祀,其他所有政务全部由诸葛亮负责,整个蜀汉政权,事无大小,全部由诸葛亮决断,而不需要禀告刘禅,说诸葛亮是权臣也不为过,但是诸葛亮的一生是鞠躬尽瘁的一生,是任劳任怨的一生,可以用两袖清白,一身正气来形容诸葛亮,所以说诸葛亮是忠臣也没有错。
霍光
但是,霍光与诸葛亮还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
霍光废除了汉废帝昌邑王刘贺的皇帝之位,而诸葛亮一生只忠于皇帝刘禅
,虽然有刘备那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但诸葛亮始终不敢废立皇帝,这便是霍光与诸葛亮的最大区别,一个敢废立皇帝,一个不敢。
皇帝是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象征,是普天之下的精神支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但是霍光敢废立皇帝,这是需要相当的勇气,而且在封建社会是有很大的争议,以封建社会的普世价值观来说,皇帝是君,霍光是臣,以臣废君,是以下犯上,西汉的道德是儒家的三纲五常,其中君为臣纲,以臣废君就是违背道德的。
汉昭帝
同样的道理,霍光废除皇帝,也找不到任何法律的依据,这事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发生过几次,霍光之前,除了伊尹敢放逐君主太甲,以便让其改邪归正外,再无正直臣下敢主动废立君主,霍光废立皇帝,显然是承受了极大的政治压力。
霍光之所以废除刘贺的皇帝之位,是因为刘贺淫乱无道,这就涉及到封建社会的一个禁地,
皇帝如果不贤能,臣下能不能废除皇帝?在封建社会的答案是:不能。
如同封建社会的继承法制是:立嫡不立贤的原则是一样的。
麒麟阁十一功臣霍光居首
霍光的做法从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做得对,但在当时是倍受争议和承受压力的,不过霍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西汉有一个贤能的皇帝,从这个目的来看,霍光废除皇帝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西汉帝国,如果霍光为了自己,完全可以立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然后自己一直控制权力,然后让整个家族掌握权力,最终走向篡位的流程,但是霍光并没有这么做,说明霍光还是控制住了自己的私心。
虽然霍光的妻子儿子做出谋反的行为,霍光本人也有意隐瞒,但只能认定霍光犯了错,而不能认定霍光有谋反行为,整体上来说,霍光对西汉的功绩远大于他的错误,既然他的家属因为谋反被诛杀,但是汉宣帝仍然把霍光作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这就充分肯定了霍光的忠臣地位。
刘备与诸葛亮
但是霍光废立皇帝是有后遗症的,后来的汉宣帝即位为皇帝后,经常对霍光感到如芒刺在背,这固然有霍光大权独揽的原因,同时更有霍光废立皇帝的先例在那里,才会让汉宣帝对霍光感到恐惧,但是霍光没有主观意愿上的篡位行为,这也是汉宣帝对霍光感到放心的原因,
所以霍光其实是一个有争议的人,他既是权臣,也是忠臣,霍光身上的权臣成分大于忠臣。
但诸葛亮与霍光不一样,他没有废立皇帝的什么企图,只能看到整个诸葛亮执政的11年时间中,有1年时间在南征南中,有6年时间在北伐关中,还有4年时间,诸葛亮在不断地、竭尽所能以便把蜀汉治理得更好。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