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在任何一个战区都没能彻底击败我军,即便是军事指挥水平最高的战区长官傅作义,也最多只是给了华北部队一定的限制和压缩,却从来...
国民党军在任何一个战区都没能彻底击败我军,即便是军事指挥水平最高的战区长官傅作义,也最多只是给了华北部队一定的限制和压缩,却从来没有取得过真正压倒性的优势,更不要说全数歼灭了。为什么即便强如傅作义,也不能率军彻底战胜华北军区部队,反而在后来的平津战役中遭到我军的反杀呢?
如果只看纸面军事实力,国民党军确实在华北占据上风,傅作义在该区域内有超过六十万正规军,而华北军区兵力最多时也只有32万人,下辖的几个兵团也是解放军各兵团当中武器水平较、,兵员素质相对一般的。傅作义是绥系军阀大佬,在国民党上将级别军官以及剿总指挥官当中,都属于能力十分突出的。但就算是这样,在相邻战区的国共两军都不参与到华北战事的情况下,傅作义部队依然无力消灭华北我军。
华北地区处于四通八达之地,非常便于部队机动。抗战期间我军就在此建立了广泛的根据地,聂帅在华北经营多年,华北的群众基础、尤其是广大农村,其实是要强于同区域国民党军的。放在全国,也只有山东、东北等地能够与之相媲美。我军华北部队的生存和发展形势好于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以及西北野战军。
战术打法方面,解放战争期间我军各战区都掌握了运动战的精髓。在广阔的土地上,国民党军很难彻底包围解放军部队,因为我们没有把重心放在各大城市、据点以及交通线,这些在解放战争期间对于我军部队而言都不是最重要的。解放军始终扎根于乡村地区,以运动打法与敌周旋,很难被抓住,尤其是在国军的兵力优势并不显著的华北区域。
有朋友可能会问,华北国民党军队不是有六十万人吗?基本上与该区域我军的比例达到2比1,这个优势还不显著?国军看似人数较多,但是却分为两派。傅作义嫡系属于绥军,是新兴军阀力量,发展年限有限。虽然作风彪悍、战斗力较强,但巅峰时期总人数只有二十余万人,剩下的三十多万国军都是中央军部队,以第四兵团和第九兵团为主。且不要说两个部分没有密切的配合,南京方面甚至以李文等将领为中心,限制绥军,防止傅作义在华北一家独大。这样一个构成复杂的战区,国民党军在可调动兵力方面根本没有实际优势,还要占据大量城市,导致进攻力量单薄。
而在我军这边,1946年张家口一战,确实领教了傅作义的军事指挥能力,吃了“七路半”的亏。此后华北部队基本处于低调壮大实力阶段,没有发起过大规模的进攻性作战,军事力量保存完好。这样的一个军事集团,以傅作义的力量是很难直接消灭掉的。事实上在张家口战役后,傅作义已经倾尽所有,把华北解放军的生存空间尽可能地压缩到了极限,但仍然无法真正消灭我军,此后傅作义难以再取得实质性的建树。
华北部队在全国解放军当中,虽不是实力最出众的,兵员人数也不是最多,但是这里有三员虎将:徐帅、杨得志,杨成武。这三人分别指挥华北的三个主力兵团,其中徐帅还兼任军区第一副司令,他们的军事水平都是非常高的。虽然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没有办法在48年东野入关之前就完全翻盘,但是华北部队还是保有了相当水准的实力,战术运用得当,傅作义在张家口之战后很难讨得便宜。尤其是徐帅,把实力较弱的六万地方部队发展成为华北第一兵团,几乎解放了山西全境,歼灭了十余万阎锡山部队。
傅作义指挥能力虽强,但相比较而言他更擅长防御作战,进攻并不是他的绝对强项,和中央军的胡琏作战风格有些类似,都是防御战、阵地战的高手。而在进攻方面,傅作义部队虽然也有一定的能力,但要吃掉整个华北我军难度未免太大。傅作义的核心绥远部队,由于长期处于经济落后地区,又是传统意义上的杂牌军,因此他们的武器装备、给养并不好。
傅家军之所以作风艰苦朴素,有解放军的影子,其实正是因为他们物质条件不好,没有精良的装备供他们使用,只能在改善战斗作风上做文章,来加强战斗力。就军械水平而言,他们并不比同一区域的解放军强,傅作义集中经费来武装核心35军,其他部队的实力相对一般。至于中央军,傅作义基本无法自如调度,在这种情况下敌人很难彻底战胜华北我军。在东野结束东北战事后,傅作义最终遭到翻盘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