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刘据、曹昂、朱标这四个接班人谁的死亡对历史造成的影响最大

发布时间: 2021-09-20 03:58:1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5

如果在落凤坡死的是卧龙,活着的是庞统,能打赢司马懿吗?其一:按历史走向分析倘若落凤坡死的是诸葛亮,那么庞统能否跟司马懿对阵,就存...

扶苏、刘据、曹昂、朱标这四个接班人谁的死亡对历史造成的影响最大

如果在落凤坡死的是卧龙,活着的是庞统,能打赢司马懿吗?

其一:按历史走向分析

倘若落凤坡死的是诸葛亮,那么庞统能否跟司马懿对阵,就存在了变数了。即,刘备会不会如托孤诸葛亮一样,也那样毫无保留的托孤庞统?这个问题不搞清,后面没法进行。

以我的判断和分析来言,刘备会托孤给庞统,但却绝不会如托孤诸葛亮那样毫无保留。如,让刘禅认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相父”这个身份,其实就等于能凌驾于刘禅之上了。因而刘禅才说:我就只管祭奠先祖,至于蜀汉其他事完全听诸葛亮的。因此,诸葛亮等于蜀汉实际统治者了,这才能发动北伐,跟司马懿过招。

若是庞统呢?刘备很难给这个“相父”待遇。极有可能是如曹丕托孤时一样来个分权。为何?因为刘备不傻,托孤诸葛亮时,诸葛亮连后代都没有(诸葛瞻未出生)。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可能篡位吗?篡位了他传给谁啊?还不如做隐形老大!可庞统却不一样他那时有后代了。司马懿篡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司马师和司马昭这哥俩导致。毕竟若交权还给曹魏,司马家就别活了!

理解了这点,其实也就能明白庞统的地位,就算他能统兵北伐,但绝不可能做到一言九鼎。即,庞统没有办法,如诸葛亮一样,集合了蜀汉全力。须知本来蜀汉就弱小,若再不能结合全力,庞统再牛,如何能打赢司马懿?打仗,是一国,一集团的整体实力的直接反应。

其二:按军事才能分析

若架空其他,只谈军事才能,那么庞统和司马懿谁会更厉害?

庞统最牛的表现,是辅佐刘备取西川。司马懿最牛的战绩是灭辽东(抛开跟诸葛亮对决)。这样一比,显然是司马懿更占上风。因为,西川的刘璋是公认的暗弱,而辽东的公孙渊却是相当强悍。

司马懿用兵的最大特点,就是闪电战,如破孟达,平辽东,这都是闪电战的典范。庞统用兵的最大特点是啥?其实没法看出来,毕竟他是以军师身份协助刘备的。因此从是否统兵为帅,这个条件再次对比,恐怕还是司马懿占优。这点就犹如张良,他也曾当过大将军,却最终发现自己多谋却不善断,因而退了下来,老老实实的当军师角色。所以,当军师跟当统帅,是不同的。

“卧龙凤雏”指的就是诸葛亮、庞统。司马徽在跟刘备推荐诸葛亮时候,有说过:“卧龙凤雏得到一个,就可以安天下”!

刘备清诸葛亮出山后,在他辅助下,招纳不少贤能之才,还获得不少重大战役胜利,刘备能占荆州、夺西川、平汉中,这些著名战役中均有诸葛亮影子。

庞统在成为刘备下属后,一段时间内确实要刘备很高兴,毕竟得“卧龙凤雏得到一个,就可以安天下”刘备十分开心,毕竟这两个都是治世之才,绝对可要汉室光复梦醒更进一步。

庞统这位超级谋士之死,药不少人惋惜,刘备十分伤心,毕竟他深知卧龙凤雏,缺一不可。

庞统的短命,要他失去了和司马懿交手的机会,如若庞统未死,他和司马懿将谁胜谁败呢?

诸葛亮和蜀汉制定大方向,有极佳的大局观、冷静的头脑,为蜀汉强盛发展立下无数功劳,蜀汉有足够实力可以鼎立三国。

庞统是个鬼才,他用兵如神,经常给蜀汉带来不错的谋略,他早期巧施连环计,打破曹魏,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可以说他是能力极佳之人。

庞统、诸葛亮属于两种不同类型人才,鬼才经常能有不少鬼点子。

司马懿在投入曹魏旗下后,一直辅助曹丕,为他能继承曹操之位,立下大功,在这期间,司马懿帮曹魏发展内政、军事,巩固边境防线,这有效提升了曹魏综合实力。

司马懿一生都在忍,他从进入曹魏开始,先后经历曹操、曹丕、曹叡三位雄主,并获得不少绝佳机会,司马懿绝对是个能人,从不轻易冒进,总会在最佳机会给你致命一击,以至于他熬死了三国时期大量精英人物。

司马懿是个求稳之人,必然不会冒进,这要他在战场上都会采取最佳战术,这要诸葛亮难于击败他,可庞统不一样,本身就是个鬼才,他若和司马懿一战我觉得还是有机会能击败司马懿。

可庞统有个大问题,他虽用兵如神,可他轻易冒进,这要他很容易进入司马懿的圈套中,这要他可能会白玉司马懿之手。

不过,诸葛亮、庞统若相互配合,我觉得还是有机会能击败司马懿。

如果在落凤坡死的是卧龙,活着的是庞统,能打赢司马懿吗?

庞统死于落凤坡是《三国演义》的杜撰,在历史上,据《三国志·庞统传》记载,庞统是死于攻打雒县的战役中,不幸被流失射中,不治身亡。所以,对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一分为二的回答,先谈演义,再谈历史。

在《三国演义》中,庞统被誉为凤雏,乃是和卧龙诸葛亮齐名的惊世之才。然而,按照演义的人物设定,两人虽然齐名,但实力却有较大差距。演义关于庞统的设定,就是一位顶级的谋士;而关于诸葛亮的设定,却是能掐会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政治军事无所不通,一个半仙般的人物。

鲁迅先生读过《三国演义》后,都忍不住吐槽,“状诸葛之近妖”。若不是曹操有主角光环,历史不容篡改,恐怕早就被诸葛亮弄死了。

所以,关于庞统能否打败司马懿,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好讨论的,肯定打不过。连能掐会算的半仙诸葛亮都没有打败司马懿,庞统区区一个谋士,怎么可能打败司马懿?

陈寿的评价是否客观真实呢?应该是比较客观真实的。

首先,庞统这人确实喜欢品评人才,当年周瑜去世,他到吴国送丧,遇到陆绩、顾劭、全琮等人,便忍不住品评一番,称:“陆君可说是匹驽马,但实际却有余力;顾君可说是条驽牛,但却能负重而道远;劝君乐善好施,颇类汝南樊子昭,虽然智力一般,但也称得上是一时俊秀。”

三人知道庞统喜欢品评人物,忙客气地表示道:“待将来天下太平了,再与您一道品评天下名人才士。”

至于庞统的才能,也确实称得上出众,却算不上最顶尖。庞统年轻时不被人看重,二十岁那年,他去拜访司马徽,受到司马徽的称赞后,才渐渐有些名气。后来,他也效仿司马徽品评人物,这才成为当时之名流。

庞统能够成为知名的品人专家,恐怕与他的品人风格有关,那就是总是言过其实,想方设法夸赞对方。谁不喜欢抬高自己的品人专家呢?至于庞统为何要言过其实,他们的理由是:如今天下大乱,社会风俗败坏,如果想让社会风俗变好,就必须多夸赞人,树立道德榜样,引导人们学习。

刘备担任荆州牧那年,庞统被任命为耒阳县令。在县令的岗位上,庞统很不尽职,经常荒废政务,刘备一怒之下,便将庞统免职。

刘备采纳了庞统的中策,斩杨怀高沛,挥兵直指成都,一路势如破竹,所过之处,无不望风披靡,很快便打到了涪城。

这是庞统第一次为刘备建功立业,也是唯一一次。两年后,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包围雒城,庞统率众攻城,被流失射中,不幸战死。

所以,历史上的庞统,其表现并不是特别耀眼,他之所以能够得到刘备器重,并且成为蜀汉名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蜀汉本就人才凋零,尤其是缺少谋士,不像曹操麾下,谋士如云。

虽然,两人很快又重归于好。但从这件事上,我们不难发现,庞统真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人才,至少算不上一位政治家。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不可能在庆祝胜利时,当众说法这样一番泼冷水的话。

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何等人物?那可是一位老谋深算的顶级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位用兵如神的杰出军事家,庞统一个谋士,能斗得过司马懿这样的人精吗?如果担任蜀国丞相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庞统,恐怕以他的文人小性子,连蜀国内政也未必能够安定,更不必说对抗司马懿了。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司马宣王对战庞统,究竟谁厉害呢?

诸葛亮用兵重在稳,八阵图以练兵、防御为主,进攻并非其所长。虽然一直到宋代依旧在使用八阵图练兵,但主要是防柔然、防西夏,多用于边疆防御。

凤雏

司马懿用兵重在手段,也就是政治手段。无论是高平陵政变还是对阵孟达几乎都是同出一辙的战法。

庞统用兵重在活。既可马战,也能步战,既能千里偷袭也能步步为营。庞统是个军事型人才,论军事谋略不说蜀汉无人能及,即便是整个三国恐怕也鲜有敌手。至于擅长奇谋的法正,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有庞统、无法正。

庞统入川对刘备的上中下三策不可谓不高明:偷袭、强攻、徐图。可惜用兵之道,半由人事半由天,最终难逃落凤坡的惨剧。

司马懿有看破曹爽伐蜀时全军覆没的眼界,庞统也有荆州不可图大计的先见之明。若干年后,毛主席也从军事角度说过荆州益州千里分兵合击,必不可取。事实上,几千年历史中也没有千里分兵合击成功的案例。

司马懿


从军事角度而言,庞统无论是突袭还是战略眼光都胜过司马懿太多了。司马懿对战庞统可以说必败无疑。

庞统能打赢司马懿又有什么用?如果在夷陵之战后对蜀汉经济、军事的恢复没有做到位,如何能熬到司马懿出场!

如果蜀汉没有恢复实力,庞统或许会用类似魏延“子午谷奇谋”奇袭策略,占领关中。但此后将会一路被曹魏全力大反攻,最终结果:关中破、汉中失、成都降!

诸葛

结语:

庞统打司马懿肯定是没问题,但是庞统在政治层面与司马懿相差太多,治理国家与诸葛亮相差太多。而且庞统是个敢于冒险的人。

如果庞统打北伐战争,曹魏必定会先败,而后反攻。综合国力上的差距绝不是仅凭军事就能解决的问题,蜀汉最大的限度就是占领关中,越早占领越快灭亡!

三国中有一句话叫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安天下。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二人堪称奇才,只要得到其中一位并可以安定天下,而刘备得到了两人,最终却也没有实现中兴汉室的愿望。有人说是因为庞统死得太早,而卧龙诸葛亮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倘若在落凤坡去世的是卧龙,庞统还活着,那么他能打败司马懿吗?

首先要明白三国乱世,纵使会因为某一个人而有所影响,但是时势造英雄。一个人很难会力挽狂澜,改变最终的结局。蜀国和魏国最大的差距在于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蜀国是三国当中最弱小的一个。兵弱马疲,到了蜀汉后期尤其严重,所以有了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而魏国相比较可以说是人才济济。

再者蜀道何其难也,诸葛亮逆天伐魏实属不易,最终很不幸倒在了北伐的道路之上。所以即便庞统活着,他能够代替诸葛亮吗?并且庞统也许还不一定有诸葛亮的那般忠诚坚韧,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甚至死后还要保住蜀国的家底。

而司马懿也绝非庸才,所以即便庞统对司马懿也不可能取胜,因为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差距太大,并且北伐道路极其艰难,粮草是一个大问题,同时蜀国内斗非常严重,大体上可以分成三派。有荆州派,同时也有益州派,还有一部分是军中大将,这些都制约了诸葛亮北伐成功。

而刘禅也绝不是明主,但是搭配诸葛亮还是非常不错的,毕竟诸葛亮作为他的义父,他还算是全力支持诸葛亮,可是如果换成庞统,他则不一定。毕竟蜀国的江山很大一部分功劳是因为卧龙,所以他在军中的威望更高一些,刘禅也更信任他一些,庞统如果手握大权恐怕会受到刘禅的猜忌。

历史上,朱标真正的死因是什么?

明洪武25年4月25日,太子朱标死了,具体死因《明史》没有记载,就两句:遂病,明年四月丙子薨。朱标13岁就立为太子,死时38岁,等于说当了25年太子,民间对朱标死因的普遍记载是得了风寒,心情抑郁就死了,这个结论基本靠谱,也有小道消息传闻是弟弟朱樉给谋害了,更有传闻是朱元璋弄死的,这些都是胡猜,没有任何证据。

图为朱标母亲,马皇后。

传闻最有声有色的是朱樉谋害了朱标,朱樉是次子,被封为秦王,封地在陕西,范围最大,又有兵权,被列为朱元璋时期“藩王之首”,他又是宗人令,专门管宗室的,所以一旦朱标死了,朱樉是很有可能继承太子之位的,朱樉有作战动机,嫌疑直指朱樉最大原因是,朱标死前办了一件事,洪武24年去了陕西巡察,正好是朱樉的封地,回京后没多久朱标就死了,是不是太巧合了?

图为朱樉,朱元璋次子,被封为秦王,当时藩王中势力最大,为九藩之首。

但是朱樉嫌疑最大,但研究史料后发现,他没有作战时间和地点,因为朱标巡察陕西时,朱樉根本不在西安,而是因为犯错正被朱元璋关在京城等候发落。洪武23年,朱棣和傅友德率领明军征北元,朱元璋想历练藩王们,就让秦王和晋王出兵随行,不知怎么搞的,秦王朱樉没有发兵,这就惹恼了朱元璋,就把朱樉叫到南京关起来训话,然后再叫朱标去陕西巡视,一边考察迁都事宜,一边看朱樉到底在封地干什么,违抗中央命令。

图为朱标的明东陵,已被破坏,只剩下遗址地基。

所以朱标去陕西的时间刚好跟朱樉错开了,朱樉没有作案时间和地点,嫌疑自然就排除了。有甚者认为是朱元璋弄死了朱标,这更不可能,没有任何凭据是朱元璋下的手,且老朱不会把自己最喜爱的儿子做掉,但是朱标的死,朱元璋是负有连带责任的,因为两人在后期政见不合,朱标经常被训斥,关系比较紧张,造成了朱标心情很糟糕。

朱元璋英年早逝的皇子大有人在,只有13子代王朱桂最长寿,活了73岁,图为代王府九龙壁。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是完全按儒家那一套立规矩的,自然也想把接班人朱标培养成符合儒家标准的君主,其结果就是朱标长大后儒味儿很重,但朱元璋是个杀伐果断的狠角,两人观点不同,比如朱标从政后,朱元璋要杀的人,朱标都请求留命,朱元璋判的人,朱标都减刑,一个严明,一个仁慈,两人有了矛盾,马皇后在的时候,还能解围,马皇后死了,两人只能对着干,有时太子怎么都行,有时太子怎么都不行,朱标在精神高度紧张中度过了25年,其死因就是皇帝和太子矛盾导致的。

说到朱标的死,其实现在还是让很多人感到不解。话说在洪武二十四年八月,当时朱标奉命到陕西进行巡视,但是,就在巡视归来之后,就直接病倒了。此后,朱标的病情一直不见好转,最终于次年四月因病去世。那么,朱标是怎么死的?根据历史书的记载,朱标是因为患上了“风寒”。不过,除此之外,史书也没有任何相关信息。

在古代,很多人死于风寒,毕竟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风寒之症”虽然是一个小病,但是也可以发展成一个大病。事实上,对于成年而言,风寒根本就不算事儿,登上那么几天就好了。不过,如果体质较差的话,就可能引发并发症,也有可能因为风寒而死。因此,说朱标是死于风寒,其实也是没有一点儿问题的。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明史》的记载,朱标的死亡其实只有一个疑点,那就是时间问题。从朱标生病到去世,在这之间长达数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当然,在这段时间里,可能朱标患病极为严重,因为如果朱标真的只是患了“风寒之症”的话,说明他的病还是非常严重的。不过,对于这段时间的记载,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只有一个内“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虽然朱标身染风寒,但是依旧带病处理政务。当然,如果朱标是还能带病工作的话,那就说明他的病不是很严重。当然,这与前面所说的也存在矛盾。

除此之外,其实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朱标病愈之后突然去世。如果朱标的病并不严重,而且在数月就可以痊愈的话,那么朱标的去世一定是“暴毙”不过,根据《明史》的记载,上面说的是“明年四月丙子薨”。显然,在这段时间里,朱标并没有发现什么事情,并非是暴毙。

那么,朱标到底是怎么死的?

事实上,根据明朝何乔远的《名山藏》和明末清初傅维麟的《明书》的记载,朱标之所以早逝,其实是因为精神压力过大。朱元璋对朱标寄予厚望,不过,父子二人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不同,导致两人发生了争吵,精神压力过大,最终郁郁而亡。其实,在早年间,朱元璋和朱标之间经常会争吵,而每一次都是马皇后从中调解。但是,当马皇后去世之后,朱元璋和朱标的关系就越来越紧张了。那么,有没有可能,朱标和朱元璋经常争吵,导致朱标的精神出现了问题,最终气血攻心而死?

从这里来看,朱标之死,应该就是因为精神压力过大,最终病死的。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被立为太子无疑是一件好事,不过威胁也随之而来,历来从不缺阴谋家和野心家,即使父子之间,皇权和未来的储君也会发生非常严重的矛盾,这种矛盾往往会导致太子半途被废。


这个标志着未来可以成为皇帝的身份一旦确立,立刻身边会聚集一堆人,形成太子集团,毕竟这是未来的希望,如果皇帝寿命长一些,这个集团无可避免的会和皇权发生争执,导致皇帝猜忌。同时其他皇子有野心觊觎太子之位的也会聚集一堆失意的人形成另外一股势力。


这股势力则会不失时机地和皇权联合起来打压太子,最终导致太子距离皇位一步之遥的地方饮恨黄泉,比如汉武帝的太子刘据、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康熙的太子胤礽,无不因为老皇帝寿命长,剩下的兄弟又一个个野心勃勃而与皇位无缘。


但是,有一个太子可是例外,那就是朱标,朱元璋长子,朱元璋对他的信任和宽容超过了父子之情,从吴王时候就被立为世子,到后来晋升皇太子,朱标一直是朱元璋最信任的那个儿子。


而且朱标也不负所望,看起来不像老朱家的人,完全没有残暴嗜杀的爱好,反而温文儒雅,仁慈孝爱,加上朱元璋对他的信任,他身边又聚集了强大的文臣武将集团,这一些都是朱元璋特许的,他并不怕儿子的势力太大威胁到皇权。


自西汉以来,皇太子作为王朝储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位高权重,自从被立为太子,好处和坏事会同时来到。这一点来看,朱标无疑是幸运的。他没有遇到皇权的猜忌,也没有遭受其他野心家的陷害。


相反,朱元璋纵容和扶持太子势力,一直对其他皇子打压,避免他们对于太子形成威胁,毫无疑问,朱标是安全的,他所需要做的就是等待朱元璋龙御屏天,登基为帝,仅此而已。


可惜的是,天不假年,太子朱标注定和皇位无缘,洪武25年,朱标在巡查陕西之后,没多久就因风寒而病逝,朱元璋为此开始了新一轮的诛杀功臣勋旧,为的是给朱允炆扫清道路,但是失算于自己分封的燕王朱棣最后叛乱,改写明朝国运。


可以发现,朱元璋和朱标两人性格迥异,如果朱标继位,拥有高威望、根基稳固的他肯定会修改朱元璋部分不合适的政策,而且不会引发过度的反应,最少大批的功臣不会被诛杀,靖难之役会从根本上被改变。


遗憾的是,因为旅途奔波加上文弱而一病不起最后病逝,关于朱标之死,史籍中记载寥寥几笔,明史之中既没有注明原因也没有写什么病,仅仅记载了一个巡查陕西之前的异象,震雷起于东南。回来之后就病逝,前后总计几十个字,就结束了朱标的人生。

《明史》:既行,使谕曰:“尔昨渡江,震雷忽起于东南,导尔前行,是威震之兆也。然一旬久阴不雨,占有阴谋,宜慎举动,严宿卫,施仁布惠,以回天意。”仍申谕从行诸臣以宿顿闻。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帝恸哭。


当然,明史是清人修撰的,其中史实未必准确,加上朱棣篡位删改史籍,导致朱标死因成谜。现在已经基本上没办法查找到真实死因。


明人笔记中曾经记录朱标的死因,詹徽和朱标一起审查囚犯,朱标主张宽容,詹徽主张酷刑,最早气的朱标投河而感染风寒,死的时候遗言其子给他报仇,说是詹徽害死他的,次年,詹徽因为牵扯蓝玉案被杀。


歪史以为这种野史不足以信,最大的一个漏洞就是,以朱元璋对朱标的感情,如果果真是詹徽的原因而投河,根本不需要等到朱允炆动手,估计会亲手拔了他全家老小的皮。毕竟朱标病了很久,朱元璋不会不过问,他们父子之间的感情也没有破裂,否则,不至于册立朱允炆为太孙。


朱标真正的死因就是得病死的,他外出巡视回宫后不久就生病了,并不治而亡。
朱标是病死的。在《明史》只是记载了朱标是病死的,而没有记载具体是什么病。

明朝时期太子朱标的死,对当时的局势有多大的影响?

在君主专制时代,皇帝是昨天的国王和明天的天子,在皇帝控制的最高权力机构。即使皇帝钦定的接班人,一统国家的未来,但大部分的太子并没有真正的权力,当前皇帝在世时,太子的力量通常极为有限。然而,皇帝的长子朱标是个例外,尽管他的生活并没有做过皇帝,留在太子的位置,但他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比他的儿子,真正的建文帝有过之无不及。

所以很多人甚至称朱标为最强大的太子。那么,朱标到底有多少,为什么能在皇帝的枭雄之手来实现这么大的权力?元代,民族和阶级矛盾不断加剧,自然灾害频发,绝望的人们不得不奋起反抗元朝,混乱爆发了。在这场战斗中为皇位的斗争中,朱元璋最终笑到最后,建立明朝。喜欢历史的朋友都知道。

明代的第二个皇帝不是朱元璋的儿子,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到它的第三个皇帝,那么他是皇帝朱棣的儿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太子朱标早逝的,朱元璋朱允炆把传递给孙子继位,朱允炆下令登基,朱棣,导致不满后分割,所以叛乱,在著名的靖难之战的历史上爆发了,朱棣终于战胜他的侄子,成为第三个明朝皇帝。

过早死亡的朱王子主题,是一个蝴蝶效应,明代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他没有死,它就会反抗朱棣呢?在中国的历史上,“太子”是一个很奇怪的存在,并作为国家的王储,具有非凡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很多官员会巴结未来的继承人。但是,由于封建专制王朝,太子一定程度上,它是皇帝道光皇帝图的最大威胁。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标去世。这位明太祖朱元璋,无疑是最痛苦的一生,有一段时间是最麻烦的。作为一个父亲,皇帝的哀思是不言而喻的,但作为皇帝,他的痛苦远远超过白人送黑发人那么简单。因为,太子朱标突然放手的人,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六十五岁,一手创办的大明帝国片刻间就出现了巨大的权力真空,这迫使皇帝思考另一个问题:谁可以采取振兴明朝的任务呢?

众所周知,皇帝最喜爱的儿子和继承人王子朱标绝对偶喜欢去后,朱标早逝,他宁愿站在皇帝朱允炆无论从他的儿子之中选择。但后来朱棣即位,并公然反叛,最终成功当上了皇帝,那么有一个问题在这里,和朱朱棣的主题登上了寡妇继位后怎么办呢?事实上,这件事情原本很简单,那是因为无论怎么说,朱棣的姐姐和侄子。

据说,充其量是一个软禁。但它是坏的朱允炆即位被确立为太上皇朱标后做的第一件事。皇太子朱标的死,对明朝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朱标死后,为了避免皇子之间的争斗,朱元璋直接将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的皇子对皇位是没有想法的,即使是有想法,也不可能表现出来。

朱元璋在建国之后,生性多疑的他并不信任陪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因此朱元璋发动了洪武四大案,这对明朝的影响是非同小可的。为了不让这些明朝的开国功臣牵制明朝,朱元璋开始大肆分封藩王。分封诸子为王,镇守边镇,因为他认为只有自己的亲生儿子,才会真心拥护大明。

可问题是,这样的做法却让明朝的藩王有了真正的权力,也是朱棣能够发动靖难之役的根本所在。朱元璋让自己的儿子们掌握了封地内的税收和军事,就给了燕王朱棣造反的条件。朱元璋在位时期,能够镇住自己的儿子们,但是后来朱允炆继位,藩王们的身份从皇帝的儿子一跃成为皇帝的叔叔,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太子朱标非常受朱元璋的喜爱,从自己还是吴王时,朱元璋便把朱标立为世子,后来明朝建立,当年正月便把他立为太子。朱元璋还专门为他培植太子党,让朱标取了常遇春的闺女,这样一来,就让朱标有了常遇春和太子妃的舅舅蓝玉为班底的武人集团。总的来说,朱元璋对朱标是非常重视的。

朱标死后,作为明朝的开国功臣,蓝玉的作用就不存在了,由此在朱标死后的第二年,蓝玉案爆发了。蓝玉案爆发,蓝玉被剥皮实草,牵连被杀者多达一万五千人。被朱棣诛十族的大儒方孝孺曾经这么评价朱标:“盛德闻中夏,黎民望彼苍。”可见当时的人们对于朱标的认可度非常高。

朱标去世后,对蓝玉家族打击是最大的,因此朱标死后,对明朝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朱标虽然出身高贵,但是他没有纨绔习气,为人比较忠厚,对于自己的师长和兄弟都非常尊敬,受到文武大臣的拥戴。对于朱元璋来说,朱标的死就是他最大的遗憾,否则也不会将皇位传给朱允炆。朱棣之所以能够打败朱允炆,是因为朝中的大将基本上都被老朱临死前杀光了,如果朱标不死,作为太子党的蓝玉等人不会被杀,这样一来,就不会有朱棣登基了。

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10个人物和事迹

越详细越好

轩辕黄帝,老子,孔子,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女皇帝武则天,成吉思汗铁木真,曹雪芹,毛泽东。
1轩辕黄帝,以中华文明5000年记,上古之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以及太昊伏羲,女娲不算入内。那就以炎黄子孙之祖 ,人文初祖黄帝为首了。
2老子,春秋老子,著《道德经》,洞大智慧,其思想为中国道家文化之始之源,实是中华文化之本,鲁迅先生曾讲:(大意)中国的文化之根,全在道家。两千年封建统治,都是外示儒术,内用黄老。且老子之影响已至于全世界。
3孔子,儒家文化之开创者。影响整个中国亚洲乃至世界。孔子成为中国统治文化的精神教父。历代谥封,加之大成至圣文宣王。现影响整个世界,美国评一百位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名人,孔子以第四列前茅。
4秦始皇嬴政,第一个第一次统一全国的政治家,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应用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毛泽东诗词“百代都行秦政法”。
5汉武帝刘彻,第一个封建盛世的创立者,实现了第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的大一统。其局面内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统一,创大一统思想,军事上反击匈奴,重创并击败被称为上帝之鞭的匈奴人,开疆拓土,大汉声威,波及世界,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王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时代精神足令我辈汗颜。
6唐太宗李世民,开创(实质上的)影响世界的大唐繁荣盛世,其创立并继承完善的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完美进步的政治制度,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都是世界上最强大先进的。军事民族关系上,抗击突厥等,开明平等,被称为“天可汗”。影响至亚洲,恒河岸边的印度王子都要接受其宗主权。大唐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与阿拉伯帝国,印度孔雀王朝,欧洲法兰克王国相较,各方面可称先进。
7女皇帝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统治发展生产,重用人才,刷新吏治,打击豪强,创新文化,开疆拓土,是当时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统治者。做为个人,唯一的女性入选者,精深当时世界上最博大的文化佛学,女人从政且成功,颠覆几千年女性地位低下,只能是男性附庸的观念与现实,千百万或整个世界都匍匐其脚下,看着她颠覆整个世界观,完美的展示了一个女人,一个人如何尊严充实地生活。是中华女性完美全面发展的代表。
8成吉思汗铁木真,是中国历史上开疆拓土军事最辉煌的代表,可称东方战神,足以媲美西方的亚历山大大帝,拿破仑等等,中华文化,或东方文明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如此张扬恣肆地在世界上展示过。他及其后人创立的元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繁盛的大帝国。
9曹雪芹,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代表,不仅仅是一种象征,更是以其高拔云端傲昵全世的水准屹立于人类精神文化的过去与将来。《红楼梦》其艺术性至今无有创新者所能超越,无论是普鲁斯特,还是乔伊斯。其思想性,更是超古迈今,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屈原李白杜甫王位苏轼等所无法想象,即是面对现代社会文学界也是毫无逊色。其对中国人生活文化精神之开创性剖析,对新世界新文化新的生存境界的追求,直追人类精神文化的巅峰。
10毛泽东,这位把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从传统思想传统世界中从腐朽中已衰朽没落遭遇奇耻大辱的绝境中拯救出来的巨人(他实际是绝望衰危的中华民族从死亡中决斗挣扎涅盘重生的代表,他领导了中华民族的斗争。),事实上又使中华民族重新获得了重生再造的机会与可能。其影响遍世界也不为过。
中华历史上的代表人物我看好的还有禅宗六组慧能,他实际上是印度佛学中国化的奠基者,影响中国佛学最大门派,成为中国佛学主流禅宗的创立者。同时代的玄奘法师虽然印度取经,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创立法相唯识宗。但从佛学也是世界上最精深学问的发展贡献影响上,及最根本的佛法修为上,都不可能与慧能法师相比。慧能应该是对中华文化深入创新发展的象征型人物。春秋孙子,中华兵圣,其代表作《孙子兵法》不仅是世界兵书军事理论之经典圭臬,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形而下权谋世俗文化之精髓,其核心根本其实是帝王术。孙子的思想是现实世界人们处事的精神圭臬。当然停留在孙子的思想是不足以应对人生解决整个生存问题的。数量所限,只能对这两人割爱了。
成吉思汗铁木真当然是中国人,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王朝,现在的蒙古也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怎么就成吉思汗不是中国人了。毛泽东《沁园春雪》“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莫非说了半天风流人物,还特意加了一个外国人来。是若说成吉思汗不是中国人,你说中国在哪里?炎黄子孙之外?商朝也不是中国人,春秋时,四处蛮夷,都不是中国人。秦汉匈奴,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甚至清朝都不是中国人。清朝满族,西藏,新疆,都曾不属于中华中央政府,台湾,南海,难道在一开始就属于中国?不都是慢慢融汇于中华民族大家庭吗?美国也是一个慢慢发展融合起来的国家,当初是印第安人的家园,莫非自华盛顿以下,所有的美利坚民族都不是美国人?岂不荒唐?O(∩_∩)O~
成吉思汗姓 名:孛儿只斤·铁木真
出 生: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 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
武 器:苏鲁定(枪)
身 高:1.80米
属 相:马
卒 年:宋理宗寳庆二年 成吉思汗二十二年 金哀宗正大四年
(1227年)
享 年:66
庙 号:太祖
谥 号:圣武皇帝 加谥:法天启运圣武皇帝(至大二年加谥)
陵 寝:起辇谷
父 亲:孛儿只斤·也速该把阿秃儿
母 亲:弘吉剌氏·诃额仑(也译月伦)
儿 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
女 儿:阿剌海别吉
孙 子:忽必烈(元世祖)
骄 傲:开创蒙古帝国
遗 憾:父亲被塔塔儿人杀害
妻子被蔑儿乞人抢走
十三翼之战失败
攻西夏未果逝世
金朝灭亡
在位:(1206~1227),在位二十一年
明太祖——朱元璋,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汉民族英雄
姓名: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后取名朱兴宗,字国瑞,后又改现名。)
性别:男
民族:汉族
籍贯: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
庙号:(明)太祖
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陵墓:(明)孝陵
生卒:1328年——1398年(71岁)
在位:1368年——1398年(31年)

朱元璋年号:洪武
继任:(孙子)明惠帝朱允炆(1398—1402)
朱元璋(1328—1398)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人,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继汉高帝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并且统一全国的君主。
朱元璋在位期间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也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
朱元璋生于元朝天顺帝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丁丑时,排行第四。父亲朱五四(后改为世珍),母亲陈氏。祖居泗州盱眙。元天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今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朱元璋原名重八,后改为兴宗。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后改名为德裕,最后再改名为元璋,字国瑞。
朱元璋幼时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后去世,不得已而入皇觉寺当行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少时穷苦,一度入皇觉寺当和尚。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洪武元年(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1368年—1398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与此相适应,在法律思想上鉴于元末法纪纵弛导致的各种弊端,认为“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朱棣[1],汉族,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镇守北平。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自称“靖难”。四年,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2]帝位,杀方孝孺等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极力肃整内政,巩固边防,政绩颇著。在文化事业上,加强儒家文化思想的统治,大力扩充国家藏书。永乐四年(1406年),至御殿观览图书,问大学士解缙:“文渊阁内经史子集全备否?”解缙回答:“经史粗备,子集尚多阙。”他又说,士从家稍有余资,便欲购书,况于朝廷?遂召礼部尚书郑赐遣使购访天下遗书。又指示购奇书要不惜代价,“书值不可计价值,唯其所欲与之,庶奇书可得”。永乐年(1403年)命解缙等人编纂“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技艺之言,各辑为一书,毋厌浩繁。”动用文人儒臣3000余人,辑古今图书8000余种,谓“纂集四库之书,及购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迄于当世”。于永乐六年(1408年)编成,共22877卷,装成11095册,定名为《永乐大典》。藏于“文渊阁”中,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有重要贡献。迁都后,在宫内东庑南,又建,“文渊阁”,南京之书,大量北运,把《永乐大典》运至北京后,专贮于“文楼”。使明代国家藏书建设发展迅速。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实为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现仅存世3%。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1403~1424年)。
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明成祖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
朱棣即位之初,对洪武、建文两朝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朱棣在位期间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他对建文时逆命诸臣,残酷屠杀,大肆株连。永乐初,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王旧封,但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周、齐、代、岷诸王再次遭到削夺;迁宁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长沙,旋废为庶人;削辽王护卫。他还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永乐初即改北平为北京,设行在六部,增设北京周围卫所,逐渐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军事中心。七年在女真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八年至二十二年,朱棣亲自率兵五次北征,巩固了北部边防。五年派兵统一安南(今越南),在河内设立了交趾布政司(行省),进行直接统治。七年开始了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十四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朱棣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九年疏浚会通河,十三年凿清江浦,使运河重新畅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其他边疆地区的统治也得到发展。十一年平定思南、思州土司叛乱后,设立贵州布政使司,为加强对乌斯藏(今西藏)地区的控制,朱棣派遣官吏迎番僧入京,给予封赐,尊为帝师。他还于四年设立哈密卫,并多次派遣陈诚、李达等人赴西域(今新疆),加强了政治、驻军和贸易往来,全国统一形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为开展对外交流,扩大明朝的影响,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起,朱棣派郑和率领船队七次出使西洋,所历三十余国,成为明初盛事(见郑和下西洋)。永乐时派使臣来朝者亦达三十余国,中亚的帖木儿帝国也与明朝多次互派使者往来。浡泥王和苏禄东王亲自率使臣来中国,不幸病故,分别葬于南京和德州。四年朱棣派兵征安南,次年安南内属,于其地设交趾布政使司。
永乐时全国范围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但由于国家支出过大,赋役征派繁重,使有些地区发生了农民流亡与起义,十八年山东发生的唐赛儿起义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支。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葬于长陵,庙号太宗,嘉靖时改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明成祖(1360一1424年)名朱棣,1402至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原来被封为燕王,后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位。他死后的谥号是“文皇帝”,所以有的史书又称他为“文皇”。他的庙号是太宗,所以在《明实录》中他的实录就被称作《太宗实录》。后来,嘉靖皇帝将他的庙号改为“成祖”,所以后人便一直称他为“明成祖”。
在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当中,和明成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是郑和下西洋、奴儿干都司、《永乐大典》等等。稍有点历史知识的人还知道,明成祖五征漠北,80万大军下安南,浚通大运河,大规模营建北京。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明成祖能干好其中一件事就足可跻身到著名帝王之列,他却干成了那么多,而事实上还不止这一些。但是,他的名字也和“诛十族”、“瓜蔓抄”之类的残暴行为联系在一起,因而使得他的形象严重受损。
万历(1573年 - 1620年)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万历这个年号一共48年,是明朝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历史学家黄仁宇用“大历史观”的角度,写了《万历十五年》这本研究明史的专著。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是明朝第十三个皇帝。穆宗朱载垕第三子,隆庆二年(1568年)被册立为太子。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病死,朱翊钧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万历。任贤有道亲政无方的明神宗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朱翊钧即位时年仅10岁,由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辅政。张居正接任首辅后,在李太后的支持下,于万历元年(1573年)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实行考成法,对各级官吏进行考察,作为升迁、黜陟的依据。在军事上整饬军备,加强边防,选用能征善战、带兵严格的将领,对蒙古采取安抚睦邻政策。在经济上清丈全国田地,推行一条鞭法,基本内容是赋役合并,化繁为简;统一役法,摊丁入地;田租征银:官收官解。这称得上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大变革,促进了货币经济的发展。张居正还治理黄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措施使社会矛盾有所缓和,国势渐见中兴。当时太仓的积粮可支用10年,国库钱财多达400余万,处于统治危机之中的朱明王朝出现了短暂的复苏和繁荣。
可惜好景不长,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死后,反对改革的官僚纷纷起来攻击、诬陷张居正。朱翊钧下诏追夺张居正的封号和谥号,还查抄张家。改革被废止,朝廷又一天天地走向没落。朱翊钧是一个尽情享乐的皇帝。他成年亲政后,却不常视朝,深居内宫。不仅在世时要享受,还想到死后的安乐,早早筹划自己陵寝,建造定陵耗时达6年之久。他还有一个不择手段亲自敛聚钱财的恶习,提倡官吏向他进奉,把进奉财物的多少作为衡量官吏是否效忠皇上的标准。为了在全国范由内聚敛民财,他派出大批宦官,分赴各地充当矿监、税使,肆意搜括民脂民膏。这使得人心汹汹,民变纷起,社会越发动荡不安。
统治阶级内部更加矛盾重重。由于他不理朝政,大臣的奏章,他的谕旨,全靠内侍传达。册立太子的大事久拖不决,导致官僚集团各派之间互相火并,党争也愈演愈烈。东林党人与邪党的斗争水火不容,持续了很久,明王朝到了崩溃的边缘。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朱翊钧在内外交困、风雨飘摇中死去,终年58岁。葬于定陵,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庙号为神宗。
万历皇帝朱翊钧生于1563年,是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也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1573年明穆宗驾崩时,年仅十岁的朱翊钧以皇太子身份继位,这就是历史上的明神宗。1620年,58岁的朱翊钧因病去世,长达48年的万历时代也就随之划上了休止符。因为明神宗在位的48年只用了“万历”一个年号,故人们通常也称其为万历皇帝。
明代的
董存瑞:
旱河上,巨大的桥型暗堡中向外喷吐着罪恶的火舌;桥型暗堡下,一个全副武装的年轻战士巍然挺立,单手托举着炸药包,导火索燃烧着,冒着青烟哧哧作响,战士高声呼喊着:“为了新中国,冲啊!”这喊声,震撼山河;这喊声,穿透硝烟,成了千万人的呼喊;这喊声,至今还回荡在我们的耳边。 董存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刘胡兰
1946年秋天,国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住文水一带的八路军调往晋西作战,阎锡山趁机扫荡晋中平川,形势恶化。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中共文水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留少数干部组织“武工队”,坚持敌后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刘胡兰也接到上山的通知。但经过锻炼逐渐成熟起来的刘胡兰,想到自己年龄小易于隐蔽,敌后工作更需要她,请求留下来坚持斗争,上级批准了她的请求。在艰苦的环境里,她深入敌区;收集情报,发动群众,开展斗争。经常出入“青纱帐”,隐匿“古墓穴”;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协助“武工队”镇压了云周西村罪大恶极的反动村长石佩怀。
黄继光:
攻打上甘岭的战斗是1952年10月14日开始的。主力部队是我们45师的134团和135团。黄继光当时是135团二营六连的通信员。
上甘岭战役打响后, 他被抽到营部当通信员。六连的战斗任务是依次收复六号、五号、四号和零号阵地。拿下了前面的三个阵地后,六连的90多人只剩下十来个人了。19日凌晨,连长万福来把剩余的战士编成三个爆破小组,对零号阵地的几个地堡实施爆破。结果,三个爆破组轮番上阵,全部伤亡殆尽。
正在这时,黄继光、吴三羊和肖登良冲了上去。他们三个人交替掩护爆破,很快炸掉了三个小地堡,只剩下最后一个大地堡了。这时,吴三羊牺牲了,肖登良也重伤后奄奄一息。指导员在敌照明弹的光亮上看见只剩黄继光一个人带着伤在运动时,连忙爬过来用机枪掩护黄继光。黄继光拖着受伤的腿,慢慢爬到地堡前,然后奋力投出一颗手雷。不料这个大地堡很坚固,手雷爆炸后只炸塌了地堡的小小一角。敌人的机枪依然疯狂喷吐着火舌。这时,黄继光的身体向机枪射孔果断移动,用身体堵住了那条炽烈的火舌……
王二小:
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5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兰、杨贵珍、郭桂琴、黄贵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抗联队伍经过几日的奔袭,战士们又饿又累,师长决定在岸边休息一夜明天早晨过河。10月的北方天气已经非常寒冷,部队在河畔露营后,燃起了几堆篝火取暖。日伪特务葛海禄发现了江边有篝火闪动,向日本守备队报告有抗联战士在江边休息。后半夜,日军熊本大佐集合了一千多日军与伪军将抗联战士包围。拂晓时,抗联战士们发现了日军,急忙向外冲。冷云比较冷静,命令七名女战士卧倒,敌人没有发现她们,向大部队逼近。此时情况十分危急,在此生死关头冷云果断地组织女战士殿后,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敌人一下子慌了神,以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们还击,大部队乘机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冲出去的同志最后听到她们齐声喊――“快往外冲啊!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日军在得知她们只有八名女兵时,变的更加猖狂边打边叫:“乖乖投降吧!皇军不会亏待妇女!”当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冲出日军的包围后,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因日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被包围的八名女战士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中……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 8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她们中最大的25岁,最小只有13岁。
赵一曼
赵一曼的原名叫李坤秦,她1905年出生在四川省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里。她勤奋好学,从小就向封建习俗示威。她逃脱了裹小脚的恶习,她还带头把长辫子剪了,从此走上了追求革命真理的道路。1926年赵一曼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山省。在这紧急的关头,中国共产党派出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发动人民抗日战争。赵一曼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复杂的对敌斗争中赵一曼经受了种种挑战。为了便于工作,她毅然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乡下,一直到牺牲,她一直没见过自己的孩子。
1935年赵一曼在白雪茫茫的山林中被捕了。敌人用用尽了残酷的手段,也无法使赵一曼开口。1936年8月2日,敌人用子弹取了赵一曼年轻的生命。
“八女投江”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与日军血战到底而决不屈服,最后集体投江殉国的英勇事迹。
1、 炎黄-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

2、 孔子-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3、 秦始皇-统一中国;

4、 汉武帝-开创了一个比肩罗马的时代;

5、 唐太宗-中国历史辉煌的史诗;

6、 清康熙-中国农耕时代最后一次辉煌;

7、 左宗棠-中国农耕时代最后一个英雄;

8、 罗斯福-力排众议使中国成为现在的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9、 毛泽东-把一盘散沙的中国拧聚在一起;

10、 邓小平-开放,把中国融入世界潮流

扶苏、刘据与朱标,这3位皇二代的人生际遇有何异同之处?

这三位皇二代的人生际遇有何异同之处?

实际上这几个人中,刘琚和朱标有好多方面很类似,扶苏就少一点。扶苏、刘据、朱标的相同之处是三个人全部都是有传奇色彩皇上的孩子,扶苏是秦始皇的儿子,刘据是汉武帝的儿子,朱标是朱元璋的儿子。

三个人自身性格特点都十分厚道,可是下场都不是太好。所不同的是,扶苏的传位之说是千古之谜,而刘据和朱标都从小被立为太子,经常代父监国,施以仁政,根得人心,并在两人全部都是在太子位上去世。好多人猜想,秦始皇本想传位于扶苏的。但秦始皇丧命沙丘的那时候,是没有立太子的。

但胡亥是跟在他身旁巡境,而扶苏此时此刻是谪罚到上郡,在蒙恬军内做监军的。依照秦汉惯例看来,太子是不出京城,不具体做军内事儿的。因此秦始皇想传位扶苏之说,有待商榷。

不过不管有没有想传位于他,扶苏在没搞清楚事儿以前就自尽了。刘据有一个又会励精图治,又活到七十虚岁的爹爹汉武帝。刘据6岁就被立为太子,成年后,每每代父监国,施以仁政,深得人心。

中后期母亲卫子夫逐渐失宠;舅父卫青去世时间一长,尽管一门封侯,但声望逐渐被人遗忘。朱标有一个中国古代历史唯一一个布衣称王的爹——明太祖朱元璋。朱标是嫡长子,13岁被立为太子,不辜负明太祖朱元璋所望,被教育的非常不错,称得上儒家楷模。朱标性情善良厚道,孝顺父亲,爱护兄弟,厚道御下。

他们三位和其父亲在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就性格而言,他们的父亲大多都是冷酷的,而他们则基本上都是仁慈的。他们的父亲都是开拓进取的,他们三位都是稳健守成的。
他们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野心渐露的他们被正值壮年的父辈防范,转而帮助其他皇子增强实力,以达平衡。加上其他皇子能力也极强的话,再有父辈的支持,就变成现在的历史了。
他们三个作为皇二代,三个人的性格特点都是厚道的,属于宅心仁厚的,且下场都不是太好。
他们三个都是很仁厚的,但是他们在上位前都去世了,下场都是很不好的。
本文标题: 扶苏、刘据、曹昂、朱标这四个接班人谁的死亡对历史造成的影响最大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689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七生报国、尊皇讨奸这些词出自哪里中国象棋规则能体现哪些中国文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