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朱元璋掌权后杀功臣,秦始皇却厚待人才,为何他们的做法完全不同?为何被形容成残暴的秦始皇反而对手底下的大臣们很好?刘邦、朱元璋...
刘邦朱元璋掌权后杀功臣,秦始皇却厚待人才,为何他们的做法完全不同?
为何被形容成残暴的秦始皇反而对手底下的大臣们很好?刘邦、朱元璋和秦始皇在对待功臣的态度上截然不同,主要有两个原因:(一)刘邦、朱元璋的性格与秦始皇迥异,虽然都有暴虐的一面,但刘朱更为刻毒、残酷;(二)三人出身不同,刘朱为底层出身,一步步爬到皇位,嬴政出身贵族,祖上世代为王,这种差异让刘朱二人更有危机感。
刘邦本是区区泗水亭长,陈胜吴广起义之后,他在沛县带领三千人也揭竿而起,最终他先灭大秦后克项羽,成了西汉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完成了从乞丐到帝王的逆袭,25岁投靠郭子兴走上了反元之路,用了十六年的时间,实现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理想,建立了大明。
二位草根出生的皇帝登基之后,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清洗功臣。刘邦将战功赫赫的彭越、英布、韩信等异姓诸侯王陆续铲除。朱元璋屠杀的数量和规模则更为庞大,开国大臣中只有汤和、沐英等极少数人幸免于难。反观秦始皇,帮助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李斯、王翦,不断保全了性命,更是得到了重用。
其中的差异是他们的性格和出生导致的,刘邦、朱元璋性格不如始皇帝大气,更为刻毒,无法以平常心对待异姓的功勋大臣,出于恶毒的心态纷纷将他们除去;而来从底层走上来的君主,内心有极为强烈的危机感,时刻担心有人觊觎自己的江山,为了除去后患,就将有能力的不确定因素悉数去除。
明朝洪武皇帝朱元璋时期,诛杀开国功臣,比汉朝刘邦厉害吗?诛杀功臣有什么特点?
诛杀功臣的特点:
1.功高震主
2.与皇帝从底层时开始打天下,见识过皇帝普通人的一面,不利于皇权的立威。
3.皇帝不喜欢欠别人人情,欠了人情的话,皇帝管理国家就不方便。
4.功臣们都算是未来皇帝的叔伯们,不利于未来皇帝的统治。
5.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每个功臣都有自己的股份,只是皇帝的股份大一点而已。封建时代是集权的时期,皇帝必须把所有的股份抓在自己手里。
刘邦、赵匡胤、朱元璋,他们都是怎样对待功臣的,手法有何不同呢?
刘邦被人说成杀功臣,主要是因为韩信、英布、彭越。刘邦为什么杀呢,因为他们被别人告发造反,他们有的真造反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刘邦杀功臣是有目的性的杀,谁造反,或者有造反的举动,或者被举报造反,才会被杀。与其说杀,不如说是维护。
所以刘邦杀功臣不是滥杀,只是为了维护统一,而不得不杀。从道理上讲,这不怪他。
对于韩信,刘邦是非常不想杀的,因为韩信造反的证据并不足,但是,他又有这个实力去造反。所以刘邦很纠结,最后还是吕后帮他拿定了主意。
刘邦对大臣确实是猜忌,这倒是真的,也是当时的环境使然。
比如,他出门打仗,经常派人慰问萧何,说是慰问,其实就是监督。
但这种行为,也是为了能够朝廷不出乱子,防止前面仗没打完,后院又起火。
因此,刘邦在处理功臣上,不是他有意要杀,只是当时的环境逼迫他的。
赵匡胤和刘邦差不多,都怕大臣反叛他,因此才要处理大臣。但是赵匡胤是未雨绸缪,他在有可能造反之前,就吹灭了他们的小火苗。直接将他们的军权给收了。
所以,赵匡胤才没有杀功臣,如果这些功臣之中,将来有造反的,赵匡胤肯定也是要杀的。他高明的地方就在于提前预防了。
他提前预防是因为有五代的经验教训,算是一种总结。赵匡胤这个人其实很聪明。而且他当时也有条件不杀,因为只要军权到手,人杀不杀就没有障碍了。
但是刘邦不一样,刘邦如果也想‘杯酒释兵权’的话,他没有这个条件。他可能连酒都喝不上,人家就造反了。
不过,赵匡胤是个仁慈的人,这是不可否认的。所以他的做法赢得了身后名。
说到杀开国功臣,朱元璋和刘邦,谁更厉害?
彭越则是刘邦在北击陈豨时征调其兵,彭越称病不去,使刘邦怒。其手下建议造反,彭越不听,被人告发给刘邦,于是被逮,“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刘邦也没有杀他的意思,于是贬他为庶人到四川居住。不料彭越运气不好,在迁蜀途中遇到吕后,彭越是个粗人,以自已怨枉诉之于吕后,没想到吕后建议刘邦“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史记·魏豹彭越列传》)本来不会死的彭越就命丧黄泉了。 至于英布,倒是起兵造反了,不过和刘邦的雄才大略比起来实在不在一个档次上,刘邦出兵三下五除二就给灭了,英布当然无生还之可能。 实际上如果说刘邦诛杀功臣,真正算得上数的不过也就这三人,而且都是事出有因。其他给汉家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大多都是善终,至少在刘邦在世时他们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如萧何、张良、曹参、陈平、范哙、周勃等大臣,终刘邦一朝都是平安无事的。
和大度的刘邦比起来,朱元璋是个极其狭隘的人。朱元璋的狭隘在于他为了维护其朱家天下,大肆诛杀功臣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明朝建国以后,朱元璋就开始了诛杀功臣的行动,从洪武八年杀德庆候廖永忠开始,经过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和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案的大肆杀戮,和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宿将,基本上被杀了个精光。据《明史》、《明太祖实录》、《明通鉴》等史料记载,在这两个大案中,仅蓝玉一案牵连被杀者达一万五千多人,按史家说法这一案把军中刚强勇武之士差不多杀了个干净。
让人不解的是,在胡惟庸案发十年后的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以牵涉胡惟庸安为由,把太师李善长和妻女弟侄家七十余口全部杀掉,这一年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了,而且李善长身为太师,地位只在皇帝一人之下,假使胡惟庸造反成功,当了皇帝,李善长还不是在皇帝之下吗?说他造反实在是欲加之罪。还有开国大将徐达为功臣第一,洪武十八年生背疽,据说此病是不能吃鹅肉,朱元璋却偏偏赐鹅肉给徐达吃,皇帝所赐徐达不得不吃,结果吃了之后没几日就死了。
胡惟庸一案,除了借机诛杀功臣外,朱元璋趁机加强皇权,并立下法度,以后不许再设丞相一职,这样就开了朝庭大权由皇帝独揽的先河。在明朝以前,不论谁做皇帝,都不可能是大权独揽,朝庭大事还有个丞相把关,而在胡案之后,就只有皇帝一人独裁了,这一恶劣的先例从朱元璋开始,到清朝灭亡才终止。
在洪武一朝得到保全的功臣一个是汤和,交还兵权得以终老;一个是曹国公李景隆,另一个是武定候郭英,仅此三人而已。至于朱元璋杀其他人简直是有点像杀人狂,据说他杀人是有先兆的,“要是这天他的玉带在肚皮底下,便是杀人的信号,准会有很多人要掉脑袋;要是他玉带在高贴在胸前,在概杀人就不会多。以至于朝官在每天出门上朝前都要和妻子诀别,吩咐后事,要是居然活着回家,便阖家庆贺,算是又多活了一天”。
因此,和朱元璋比起来,刘邦所谓的杀功臣之过实在算不了什么。归根到底,刘邦即是杀了几个功臣,那也是事出有因,如韩信和陈豨确有密谋要起事,而且陈豨真的反了;而朱元璋杀功臣,纯粹是为了杀人,他就是要把功臣都杀光,为他的后代子孙平安坐天下扫清障碍。
王国的封地,多者一百多城,少者三四十县,总面积比朝廷直辖郡县还要多,而且各王都拥有兵众,行政、财政自专,名为汉臣,实为汉不能控制之独立王国,对朝廷造成很大威胁。
在刘邦称帝之后的七年中,绝大部分精力是用来对付这些异姓王。结果,燕王臧荼最先起兵,兵败后被俘;韩信、彭越被杀;韩王信、陈豨等败后叛逃匈奴,后战败被杀;英布起兵淮南,亦被迅速平定;燕王卢绾逃入匈奴。只有长沙国作为汉与南越之间的缓冲,且势力弱小得以保存,汉文帝后七年,因长沙王无子而国除。
朱元璋则是好猜忌戮杀功臣,个人感觉还是朱元璋更狠。
为什么刘邦、朱元璋会杀功臣,有什么巧合吗?
2.杀功臣都是为了稳固江山,朱元璋可能就是学刘邦。
3.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同起于微末的开国功臣,在手握大权后,也开始肆意妄为,欺男霸女。皇帝为了整治社会风气,就拿他们开刀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