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主刘备除在遗诏中嘱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外,还告诫他“,”先主刘备除在遗诏中嘱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外,还...
先主刘备除在遗诏中嘱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外,还告诫他“ ”
先主刘备除在遗诏中嘱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外,还告诫他“ ”我刚刚得病,只是一点小病,后来因为这又得了更重的病,我自己知道自己时候不长了.人们说五十岁死的人不能称为夭折,我已经有六十多所了,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不想自己再为此伤怀,但是却很惦念兄弟.射君来的时候,说丞相惊叹你的智慧和气量,有很大的修行,远远比我们所想的要好的多,你能这样的要求自己,我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啊!勉励你,勉励你!不要因为坏事很小而去做,不要因为善事很小而不去做.要遵行贤能贤德,才能够使别人信服.你的父亲德行不深厚,你不要效仿(向他学习).可以读一下《汉书》、《礼记》,闲空有时间的时候看一下那些有学识的人和他们的著作《六韬》、《商君书》,对你的智慧会有很好的帮助.听说丞相已经抄写完了《申》、《韩》、《管子》、《六韬》这些文章,还没有给你,在路途之中去世,你可以自己去乞求学习这些东西.
下为原文
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先主传》裴注引《诸葛亮集》: 先主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以上记述即历史上有名的刘备托孤。刘备对诸葛亮的寥寥数语,表达了他对亮的倚重和信任。一个饱经世态的国君,面对着自己明智不足的嗣子,并不是教给他用各种极术,保住皇位,而只嘱咐他像儿子对父亲那样听从老丞相的指引,以免不辨忠奸,危及大业。
为什么刘备临死前对刘禅说的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呢?
这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出自西晋陈寿为刘备立的传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原文如下: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
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 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於人。
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昭烈皇帝刘备白帝城托孤的这段话,主要有二个意思,一是劝勉儿子要进德修业,拥有才能和高尚品德,才能使别人信服。
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坏事小而去做。
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于治理国家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就会成足以祸乱国家的大恶。
二是学什么,向谁学。
为什么会出现白帝城托孤?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后,刘备举蜀国之力起兵伐吴,
夷陵之战,被东吴的陆逊火烧了连营败至白帝城。
国家大事由丞相诸葛亮和其他大臣担当。并告诫儿子,立德敬业,治理国家,单靠聪明智慧不行,还要靠良好的品德。治理国家的才能可以向书本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可以向他人学习。
但是良好的品德,必须从做人做事开始,防微杜渐,量变会引起质变,身为年轻的皇帝,要处处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品德。既要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也要俱备治理国家的品德。这个品德就需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逐渐养成。
在这一点上,要谨小慎微,严格要求,切不可放纵自己,坏事再小也不能做,好事不论大小,都要做好。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才会赢得大臣的敬重和拥护,才能治理国家,才能保住蜀国根基,进尔兴复汉室。
三国时期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告诫其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唯一恶小而为之”,劝勉刘禅要进德修业
问题一:你对此句如何理解?n问题二:反躬自问:进入大学以来,你做了哪些善事?哪些恶事?今后应该如何遏恶扬善?二、进大学以来,我做过南京彭宇式的优秀青年,可后来感到吃亏了,又做了一次徐老太式的恶人,总算是平衡了,略有盈余。以后我打算多做一些“捡到一毛钱交给警察叔叔”“附老大爷过马路不留名”这样的善事为建设美好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做事不能只看表面,作弊看似小恶,却危害国家的公平.
问题二 我还没上大学 至于做的善事 不胜枚举 (虽然都是小事啦)恶事嘛 在学习力停自行车不按规矩来 遏恶扬善不是小老百姓做的事 管好自己就可以啦
哪这么容易区分善恶?什么是善、恶?对谁的善又是对谁的恶?
答案二:不要把心思放在统计结果上,要在不经意间做善事才是你的修为;尽量避免因失误造成恶果这是你自身的能力。努力学习提高你的修为和能力就达到了抑恶扬善。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