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和学历有关系吗我中专毕业,工作了8年,因为工作环境的原因,目前周围的人都至少是本科以上的,感觉自己学历比较低,怕对不起别人,...
爱情和学历有关系吗
我中专毕业,工作了8年,因为工作环境的原因,目前周围的人都至少是本科以上的,感觉自己学历比较低,怕对不起别人,一直不敢恋爱,碰到过非常喜欢的,但同时也有很多学历高的人在追,所以就放弃了,非常痛苦,请问爱情和学历有关系吗?rn我目前应该说经济基础还可以,27岁,大专自学完成,本科考试中,在深圳关外买了一个房子,也买了个一般的车(307),但因为学历的原因我一直耿耿于怀,请大家帮帮我。rn也不是没有想过去外面找个工厂里的,但我因为工作环境,思想很深邃,小妹妹实在没有感觉了,很苦恼。况且你现在的状况不差啊,撇开经济条件不说,你也修完了大专学分,也不差啊。
我岂不是嫁不出去了?
但爱情中别人对自己的感觉来源于自身的魅力气质,这些因素又来源于自己的世界观或价值观,如果对自己的学历耿耿于怀,说明你的价值观让自己觉得低人一等,有时候甚至自卑导致自傲,给别人不可亲近的感觉.这就与爱情有关系了(说不定有可能还是好的关系,比如有的人就喜欢高傲一点,有点难度的 呵呵)
所以劝你:放下包袱,奔向新生命.
我考
刘备的爱好以及性格特点?
还有刘备的一些重要事件1.笼络豪杰,深得人心
刘备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能谦恭待人,城府极深。刘备年轻时师从东汉大儒卢植不爱读书,喜欢弄狗骑马,喜欢结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时代就有不少年轻人争相依附他,这是他性格的优点。
刘备宽仁、忠厚、慈善、好施、善于收买、笼络人心。刘备入蜀后,实行拉拢当地豪门士族的政策,发还他们的田地和房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因而深得民心。
2.识人善用,君臣融洽
刘备礼贤下士,慧眼识才。在爱才、用才上,尽管刘备、曹操、孙权三人有共同的特点,但刘备比他们两人更胜一筹,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对人评价:“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陈寿也评价刘备为:“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刘备创业之初,势单力薄,颠沛流离。虽然两次占据徐州,但都最终失败,但是他注意收买人心,不论什么情况,他都以民为先。后来,三顾茅庐得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对”,形成自己的立国纲要。他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共谋大业。他在乡党之中得到后来勇冠三军的关羽、张飞,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镇守了汉中这个战略重地……从另一方面说明刘备知人善任的本色,很会笼络人心。
3.坚韧不拔,终成大事
刘备性格中还有坚韧不拔、屡败屡战的优点。刘备创业之初,艰辛异常,东奔西走如丧家之犬,依靠袁绍时,受到节制,依附曹操时,曹操众谋臣想诛杀他。曹操两次都免杀,并以礼相待,
刘备有什么爱好
只要细读《三国演义》我们就不难发现,刘备身上实际隐藏着很大的潜力,技能专业,兴趣广泛,素质全面。这样的人,如果不是生逢乱世,应该有很多职业可供刘备选择。粗略归纳一下,刘备至少可以在一下几个领域有更好的发展:
一是可以成为一个顶级“马术高手”。在小说中,对于刘备的骑马水平没有过多的描述,但透过笔端,我们不难发现,刘备的“骑术”其实还是蛮高的。《三国演义》开篇不久,作者就介绍了刘备的基本特征,其中之一就是“喜犬马”。开始的时候不觉得有什么特别,骑马而已,但后来却对刘备的骑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当年,刘备寄居荆州的时候,就曾因为久不骑马、“髀里肉生”而黯然神伤,可见刘备对骑马的钟爱。后来因为蔡瑁追杀,刘备骑上刘表都不敢骑的“的卢马”仓皇逃跑,结果路过檀溪时,由于“水势紧,马前蹄忽陷”,危急关头,刘备运用高超的骑术,硬是将“那马从水中踊身而起,一跃三丈,飞上西岸”。同样一匹马,刘表因“骑则妨人”而不敢骑,庞统虽然勇敢地骑上刘备赠送的“的卢马”却在进取西川的路上被张任射死。种种现象表明,刘备不仅是一个驾驭群臣的高手,而且也是一个武艺高强的“骑士”。
二是可以参加“三国好声音”。除了“喜犬马”之外,刘备的另一个爱好同样也是可圈可点,那就是“爱音乐,美衣服”。这两项实际讲的就是刘备穿衣戴帽、举手投足之间的生活品味。既然“美衣服”,肯定会注重自身形象的展示。这一点与刘备“爱音乐”的特征相辅相成。只不过对此两者小说中一笔带过,没有太多描述。倒是曹操经常赋诗吟唱,颇喜乐律。其实,刘备不仅是一个喜欢打扮的“楚楚君子”,同样也是一个音乐的爱好者。从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有此兴趣,再加上一番努力,经过一番包装,参加个“三国好声音”之类的节目应该不成问题。
三是可以成为一个深加工的“手工业者”。刘备的这个爱好同样值得欣赏,那就是“贩履织席”。虽然初期只是为了混口饭吃,但显然刘备的织席水平是很高的,而且一度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家的时候就不要说了,以此谋生,讲究专业,质量不过关不行,但即便是后来行军打仗的时候刘备也不愿意丢下这门手艺。当年,刘备将诸葛亮请出山之后,军务十分繁忙,偶然一次见“有人送犛牛尾至”,立即就勾起了刘备的手瘾,于是“得尾自结之”,结果惹得诸葛亮很不高兴,并善意的劝说了一番。尽管刘备的举动有些不合时宜,但从这些细节上可以看出,刘备的手工技艺已经很熟练了,而且所结之物也很广泛,不仅会一般的织席,而且还会结帽,不仅有粗制作,而且还有深加工,可能还有别的什么。倘若不出来做事的话,刘备成为一个“以手工业为主的企业家”也不是没有可能。
四是刘备可以当个“专业陪哭员”。实际上,这个行当自古至今都有,也是刘备一贯的拿手好戏。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的爱哭是出了名的,像是无师自通。刘备不仅爱哭也会哭,而且哭得动情,哭得让人心酸,哭得让人怜悯。这个活看似简单,其实相当不好干,没有几把刷子很难混下去。难就难在,不仅要脸皮厚,而且还要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干嚎不行,还要有眼泪,时机把握不好也不行,该哭则哭,该停则停,拿捏不准顾客不满意。所幸刘备对此轻车熟路,从来无人超越。
刘备的爱好特长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但由此可见,刘备不仅是个领导大家干事业好领导,而且还是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多面手。
为什么好多人喜欢刘备呢?
一个人欣赏什么样的人,跟他当时的经历与认知、价值体系以及对未来的期望有关。而历史人物往往在历经时间的沉淀后变得符号化以及纯粹化了。如刘备,大家对他的印象就是一个白手起家终成王业的枭雄,同时很有感召力,能吸引很多豪杰为他肝脑涂地。历史书只会轻描淡写地带过刘备无数个迷茫困顿的日日夜夜,而只留下他一生中重要的只言片语以及一些很有影响的事迹,大多数人不会去深究他们内心曲折而漫长的变化。
在年纪比较小时,看苏轼,认为他是个才华横溢而又十分意气的人,而后自己年纪大了些,也来看了他晚年的事迹,才猛然发现曾经那个豪情壮志、甚至讽刺王安石的青年,最终变得那么淡泊,面对挫折不再有那种“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不要介意)的雄心,也没有了那种恃才傲物式的嘲讽,如同一支坚韧的空杯,掏空了内心来容纳世事变迁。
谋杀凯撒的一个青年叫布鲁图斯,凯撒待其如亲生儿子,甚至把他定为了自己的第二继承人。在历史书上,只会写布鲁图斯的祖先是罗马共和国的创始人,布鲁图斯作为保守派,很不满凯撒的专制统治,故密谋在剧院门口杀害了凯撒,然后以政见无法调和、利益矛盾尖锐这么冰冷的话语作为点评总结。但不难想象那一天,在剧院的台阶上,看着自己的“精神父亲”、“共和国”的最高领袖,褪去一切荣光,被一群激愤的元老撕扯围捅,如同一只被狼群撕咬的小鹿,最终奄奄一息地躺在那里无助发抖,凯撒身上的刀孔仍在向外涌动着鲜血,凯撒还在不解地感叹布鲁图斯为何会做出这样的行为,布鲁图斯不忍直视凯撒的眼神,低头看着自己手上的匕首,此刻竟然如此刺眼,周围的人,却还在打着鸡血一样地咒骂欢庆,毫无怜悯。见到此情此景,布鲁图斯恍如隔世,一切恩仇此时皆化为乌有,他的世界此刻坍塌了,罗马共和国的秩序此刻也坍塌了,只剩下不知从何说起的浩大矛盾与迷惘,而他还需要故作镇定,故作凶狠去面对接下来的风云变幻。此中滋味又有多少人可以理解?
而对于大多数在打拼的平凡人来说,白手起家不折不挠的情节更容易引起自身的情感共振。对于大多数有野心又精于算计的人来说,隐忍而又心机深沉的司马懿才是自己的偶像。就像楼上有答主所说,曹操代表的就是强大的实力和控制力,对于二十岁意气风发的少年来说,成功、呼风唤雨有着太大的吸引力。但是我们却很少深究曹操的内心变化,去体会他的无奈、迷茫以及矛盾,更有不少人会下意识地觉得曹操从小到死都是一个多疑奸诈的奸雄、他的所有行为都出于在利益天平上的权衡,而不存在在情感、理想、现实中的艰难割舍。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同阶段的人,自然有着不同的认识与追求,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深度不会跟年龄成正比,逻辑与道理大多数人都知道,而情感上却难以控制,所以做不到。不管人在哪个年龄、喜欢谁,先分清楚曹操刘备到底是他们本人还是一个被纯粹化了之后的符号,而那时的你喜欢谁,更多的是谁能给你更多情感层面的共振,同时你喜欢谁往往代表着你更想成为哪样的人。而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更多的是一种对于人物深刻的洞悉与包容,懂得他们的“矩”在哪里,懂得他们的“矩”是如何限制着他们,然后抛去一切妄念,无爱而又无不爱,从自身出发,从己之心,为己所欲,容己之矩。
说刘备厉害在落魄,有两点:第一点,刘备落魄至此,竟然还能百折不挠,这一点目前最高票的匿名兄说的很好:“我想问你们得到过,然后失败过吗?你这一生可以失败多少次?”刘备可以失败多少次,他就像一个巨大的不倒翁,任你用怎样的蛮力去猛殴他,他只会一次又一次,沉默的站起身来。他一路失败,逃亡,投靠,在整个华北和中院转了一圈,然而他就是这样站起身来,咬紧牙关,就这样沉默的看着你。小说言刘备爱哭,但是要我说,我可以说刘备卑鄙无耻,但是刘备就是整个三国最硬的硬汉。这是第一点,大家也提过很多次了。第二点:“任何不能杀死我的磨难,终将使我更强大”刘备的前半生可以说是狼狈,鼠窜,苟且偷生。但是任他怎么失败,刘备却似乎越来越强大。
汉末群雄最困难的政治问题是什么?创业难,大家都很难,但更难的是选择一个好的接班人。选择一个好的接班人,哪怕自己的成就并不大,也很成功。接班人选择不好,自己再能干,再能打,再会抢地盘,都是白费劲。
比如孙坚,所谓江东已历三世,实际上孙坚除了带了一队出身于江东的骨干队伍之外,对孙家割据江东基本没有什么贡献,江东的地盘主要是孙策打下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孙权才逐步开拓了淮南,江西、湖北、湖南等原属荆州的地盘。
孙家之所以能成功,关键就在于孙策很争气,是个好接班人。而孙策在临死前又大公无私的指定由弟弟孙权接班,而没有让自己年幼的儿子接班,保证了孙氏集团有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领导核心。
反面的例子比较多。首先自然是袁绍。袁绍出身名门世家,四世五公,早早占据河北、山西,是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但他最大的失败并不是官渡之战中战败,即使战败,以他的家底和实力,和曹操仍然可以隔黄河对峙,只要内部团结,无隙可趁,曹操轻易也灭不了。
但袁绍失败的地方就在于,他在接班人问题上犯了糊涂。袁绍自己心不定,一会儿袁谭,一会儿袁尚,手下人也选边站对,内部分裂。他死的时候,袁谭又出镇外地,握有重兵,袁尚一时半会儿也搞不定他。正是袁谭被袁尚打压得顶不住了,向曹操求援,曹操才有了机会全取河北、山西。
刘表就更不用说了,在南方,本来就数他条件最好,如果他有点雄心壮志,早早整顿内部,趁机而动,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无论是对张绣还是对江东孙氏,他都曾经有过全取的机会,但他却始终没有动作,就守着荆州混日子。
更糟糕的是,他实际上并没有完成内部整合,荆州地方豪强大族的影响始终很大,可以说是群雄之中最大的。乃至于在接班人问题上,他也不得不屈服于蔡夫人,实际上也就是屈服于荆州地方豪强,立小儿子刘琮为主。结果刘琮屁股还没坐热,曹操来了,地方豪强正常发挥,早早投降,刘琮成了地方豪强送给曹操的投名状。
所以曹操感慨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像袁绍、刘表那种没用的儿子,就是猪狗一样的,任人宰杀。但曹操本人选择的接班人,也这是犯了另一个错误。
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正常情况下,一般的选择无非是三种:第一种是保持内部稳定,立嫡立长,总体来说比较安全;第二种选择,选个自己喜欢的儿子,这种做法当然比较任性,但很多人难以避免,袁绍就是如此,曹操曾想立曹植,也是这个原因;第三种选择,找一个能够继承自己的政治遗产和政治路线的儿子。刘表惧内,其实也是屈从于地方豪强,算是在汉末的第四种选择。
曹操最喜欢的是小儿子曹冲,但是很早就夭折了。如果曹冲活着,曹操是很有可能选择以他为接班人的。如果是这个结果,那么曹操就跟袁绍和刘表一样了,都没有立年龄较长的儿子为继承人,而立了自己更疼爱的小儿子。
疼爱小儿子,这是人之常情。但作为政治家来说,在关乎自己的政治事业能否延续的问题上,以自己的感情偏好做选择,就很不理智了。也就是幸亏曹操算是命长,曹冲又早早夭折了,接班的是曹丕。如果曹操死得早一点,曹冲又命长一点,在曹冲十来岁的时候就交接班,还有没有曹魏这回事,就很难说了。
曹冲死后,曹操在诸子之中相对喜欢曹植,不仅是因为曹植聪明,也是因为曹植更文青。曹操本人是个复合型人才,不仅是乱世枭雄治世能臣,更是文青,骨子里始终有文青细胞。他临死前对自己的老婆们的安排就很文艺。所以他欣赏曹植,也就是因为曹植看上很文艺,放荡不羁。但曹植没看出来有什么特别的政治能力,如果曹操选择立他为继承人,接班后曹家恐怕也很难持久。
那么剩下的曹丕如何呢?
曹操一生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剪灭群雄,消灭北方的各种割据势力。但在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之势大体成型,曹操虽然大举南征孙权,但未成功,与刘备争夺汉中也落败,这时候就大体上形成了三家之间的均衡,谁也很难消灭谁。
晚期的曹操最重要的政治目标是什么?就是尽可能通过政治运作来打压世家大族的崛起势头。这既是为了保证曹家在内部的绝对权威,从历史发展趋势来说,也是为了更好的保证社会阶层流通,为更多寒门子弟提供上升的渠道。为此,曹操始终坚持在手握重兵镇守一方的人选上,坚持任人唯亲,只用曹家自己人和夏侯家人。而从他安排曹彰镇守关中看,他可能有意逐步过渡到用自己的儿子来镇守地方,震慑掌握政治权力的世家大族,夹辅王室。
但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曹丕并没有足够的自觉。不仅如此,反而因为在夺嫡之争中受到兄弟的竞争比较多,曹丕在结伴之后,拼命打压自己的兄弟,将曹操诸子宗亲幽禁在封地,一举一动都受到严密监控。同时,他又比较亲信标准世家大族出身的陈群、司马懿等人,而对宗室保持高度警惕。尤其是在陈群的建议下,推出九品官人法,直接让世家大族垄断政治权力的势头制度化,加速了世家大族的崛起。
也就是说,曹丕并没有继承曹操的政治路线,反而完全是反其道而行的。最终的结果则是世家大族加速崛起,曹丕、曹叡两代尚能控制局面,而在曹叡死后,政权就完全失控,最后被司马氏篡取了果实。
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刘备是三国时期唯一一个没有犯错误的人。
从称汉中王开始,刘备就已经确定以刘禅为继承人。称帝之后,也顺理成章的以刘禅为太子。也就是说,以刘禅为继承人,这是刘备从未犹豫过的。
有人说他曾经考虑过以养子刘封为继承人,但是只要脑子正常,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刘备自己有亲儿子,而且不止一个,放着亲儿子不立,立个养子为继承人,怎么可能?
刘备的几个主要的夫人,甘夫人应该是原配。在徐州的时候,和当地豪强联姻,娶了糜夫人,生了刘禅。入蜀前孙权曾把妹妹嫁给刘备,也是政治联姻,也没有孩子。入蜀后娶了吴皇后,也是和四川当地豪强联姻,先后生了几个儿子。但刘备显然内部整合很成功,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并没有考虑地方豪强的支持这个问题。更何况,刘禅跟着刘备颠沛流离已久,荆州派肯定支持他。
而且,刘备在临终前托孤给诸葛亮的时候,当时在身边的是鲁王永。这说明他可能是比较喜欢这个儿子的。但他丝毫没有流露出要立他为嗣的意思。他宣布的继承人就是刘禅,但又向鲁王永叮嘱,你们兄弟要父事丞相。可见他对鲁王永可能也是比较信任的。
从后来的表现看,刘禅继位后表现也很正常,并没有做什么特别昏庸无道的事。尤其是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总揽内外大权的形势下,他没有流露出丝毫不满。诸葛亮死后,他又按照诸葛亮的遗嘱,先后由蒋琬,费祎来主持内外事务,并没有过多干预。在费祎死后,姜维总兵在外,刘禅年龄也不小了,宦官黄浩弄权确实是有的,但总体来说也还是在可控范围内,并没有特别恶劣的结果。至于后来蜀汉成为三国之中第一个被消灭的,这是北方经过长期的恢复和发展,原来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均衡已经被打破了,并不完全是因为刘禅无能。
更重要的是,作为继承人,刘禅忠实的执行了刘备生前的政治路线。刘备生前的意愿并不是龟缩在四川自娱自乐,而是坚持要恢复中原,统一全国,恢复汉室正统的。刘禅继位后,在明知蜀汉在三国之中实际上实力最弱的情况下,仍然坚定支持诸葛亮北伐。后来蒋琬,费祎,姜维也先后对魏国发动过主动攻势。这都说明,他虽然并不一定有刘备那么大的雄心壮志,但他知道沿着刘备的路线继续走。
作为接班人,一个最常见的也最容易犯错误的问题是,接班后生怕自己的权威不足乃至受到威胁,所以会拼命通过内部斗争来消除潜在的政治威胁,同时加强自己的权力。曹丕在继位之后就是这么做的,打破了曹操正在经营的内部政治势力平衡割据。但刘备临终时留下的蜀汉的政治格局,在刘禅继位后也基本上都保持着均衡,没有被刘禅刻意打破。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刘禅可谓魏蜀吴三国中最合格的继承人。而这也可以证明刘备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是很成功的。尤其是和曹操身后政治遗产被全盘推翻以及吴国在孙权身后的继承人问题上的折腾相比,刘备一方的交接班可谓是最成功的。更不用说和三足鼎立之前袁绍,刘表之类的人相比了。
在选择和培养接班人的问题上,是选择能够继承自己政治路线和遗产的人,还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人,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应君主本人的胸襟和抱负。选择一个自己不喜欢也不能继承自己政治路线的继承人,这往往是出于无能或者是缺乏远见。选择明知政治路线和自己不一样但却无法摆脱感情偏好的人,本质上就是自私。不管自己感情上是否喜欢,只选择政治路线与自己是否一致的人,这才是一个更为合格的政治家。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