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一、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目的:为发动农民反对军...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为什么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
一、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目的:为发动农民反对军阀
政策:耕者有其田(口号)
影响:有利于开展农民运动、反对军阀统治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二、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目的:为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政策:1927 打土豪,分田地 ;
1931土地革命,农民土地所有制
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度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影响: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了保障,调动了他们革命的积极性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1)进行根据地建设—大生产运动(抗战时期中共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军垦屯田
①目的: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影响: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健康发展,成就显著。农业和工商业的产值迅速增长,人民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 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①目的:团结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②影响:中共在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改变了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承认了地主土地所有权、地主对农民的债权和租佃关系。但对地主的封建剥削又进行了一定的限制,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这一措施把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解放农民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有利于团结地主抗日,巩固了抗日统一战线。
四、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目的:调动广大群众革命积极性
政策:1946-5《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变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耕者有其田
影响: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扩展资料
中国土地制度沿革路线:平均分配土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度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影响: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了保障,调动了他们革命的积极
变革土地制度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不解决土地问题,就不可能把广大农民真正的发动起来,也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在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国内矛盾,分别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土地改革政策。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为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而制订的减租减息政策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为了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中国共产党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土地革命纲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土地制度
(1)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其中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2)农民在农会领导下,纷纷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3)为支援北伐奠定群众基础.
2、 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含义: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
(2)背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蒋介石发动围剿,中共在根据地开展的.
(3)原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②是农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③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战胜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4)区域:革命根据地
(5)政策(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6)土地革命路线:①内容: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②制定的依据:国内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即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
(7)作用(意义):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力量(如贫农、雇农、中农、富农、中小工商业者).
3、“双减双交”政策(抗日战争时期)
(1)背景:①国民党政策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掀起了反共高潮;②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 推行“三光”政策.
(2)政策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实质:承认地主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保证农民的承佃权,即限制封建剥削.
(4)制定的依据: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由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变为中日民族矛盾;②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5)作用(意义):①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②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与1931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政策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对地主土地所有权的处理方法.
4、土地改革(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实际时间是1947-1948年)
(1)背景:解放战争胜利发展,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
(2)原因:①社会主要矛盾决定.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②革命形势的要求.即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满足解放区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
(3)区域:解放区
(4)政策内容: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前提),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核心),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方法).
(5)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从根本上消灭封建势力.
(6)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7)作用(意义):①解放区无地少地农民分得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②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5、土地改革(建国初期,实际时间是1950-1952年)
(1)背景原因: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广大新解放区还没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2)政策内容: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的是保护富农经济.
(3)特点:实行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4)实质:废除旧的封建生产关系,解放并发展农村生产力.
(5)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6)作用:①使得全国基本完成了土改;②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③使广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④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7)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同以往的土地改革相比有什么特点?
①范围不同:以往是在根据地或解放区;这次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②目的不同:以往是激发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赢得革命的胜利;这次是在革命胜利后为解放农村生产力,恢复经济和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③对富农政策不同:以往是限制和打击富农经济;这次采取了保护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④结果及影响不同:以前是局部废除农村中的封建生产关系或限制封建剥削;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6、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
(1)背景:国民经济恢复,国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
(2)原因: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3)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
(4)原则:自愿互利的原则.
(5)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6)步骤: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以后,步伐加快,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7)作用:基本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基本实现了向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土地由农民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
(8)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势(或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7、人民公社化(十年建设时期,实际时间1958-1978年)
(1)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2)特点:一大二公(一“大”指规模大;二“公”指公有化程度高)
(3)影响:没有考虑我国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水平,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1)背景:①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脱离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情,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一亿多农民未解决温饱问题.
(2)政策:初期——放宽政策,休养生息,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后期——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3)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业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4)实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的经济体制改革.
(5)最大的特点:适应了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我国国情.
(6)地位: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7)点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集体和家庭有分有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8)作用: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②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即朝“三化”发展).
(9)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中共四大土地政策的演变的史实及认识
(一)史实:
中国共产党依据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社会矛盾的变化,制定了符合当时革命和建设实际的土地政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作用.
1.反封建的土地政策:
(1)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1947年,中共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我国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
2.抗日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3.建立公有制的土地政策:1953年,为适应工业化要求,党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将农村包括土地在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改革开放的土地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0年,中共中央决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延长30年.
(二)认识:
1.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体现了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理和工作方法.
2、中共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调整政策,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4.农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5.搞好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它体现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的原则.
6.国家决定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延长30年,是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具体表现.
7.中央召开有关会议,研究部署农业和农村问题,体现了政府行使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国家职能.
满意请采纳
(1)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其中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2)农民在农会领导下,纷纷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3)为支援北伐奠定群众基础。
2、 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含义: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
(2)背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蒋介石发动围剿,中共在根据地开展的。
(3)原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②是农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③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战胜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4)区域:革命根据地
(5)政策(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6)土地革命路线:①内容: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②制定的依据:国内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即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
(7)作用(意义):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力量(如贫农、雇农、中农、富农、中小工商业者)。
3、“双减双交”政策(抗日战争时期)
(1)背景:①国民党政策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掀起了反共高潮;②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 推行“三光”政策。
(2)政策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实质:承认地主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保证农民的承佃权,即限制封建剥削。
(4)制定的依据: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由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变为中日民族矛盾;②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5)作用(意义):①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②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与1931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政策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对地主土地所有权的处理方法。
4、土地改革(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实际时间是1947-1948年)
(1)背景:解放战争胜利发展,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
(2)原因:①社会主要矛盾决定。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②革命形势的要求。即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满足解放区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
(3)区域:解放区
(4)政策内容: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前提),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核心),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方法)。
(5)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从根本上消灭封建势力。
(6)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7)作用(意义):①解放区无地少地农民分得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②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5、土地改革(建国初期,实际时间是1950-1952年)
(1)背景原因: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广大新解放区还没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2)政策内容: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的是保护富农经济。
(3)特点:实行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4)实质:废除旧的封建生产关系,解放并发展农村生产力。
(5)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6)作用:①使得全国基本完成了土改;②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③使广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④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7)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同以往的土地改革相比有什么特点?
①范围不同:以往是在根据地或解放区;这次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②目的不同:以往是激发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赢得革命的胜利;这次是在革命胜利后为解放农村生产力,恢复经济和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③对富农政策不同:以往是限制和打击富农经济;这次采取了保护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④结果及影响不同:以前是局部废除农村中的封建生产关系或限制封建剥削;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6、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
(1)背景:国民经济恢复,国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
(2)原因: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3)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
(4)原则:自愿互利的原则。
(5)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6)步骤: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以后,步伐加快,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7)作用:基本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基本实现了向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土地由农民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
(8)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势(或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7、人民公社化(十年建设时期,实际时间1958-1978年)
(1)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2)特点:一大二公(一“大”指规模大;二“公”指公有化程度高)
(3)影响:没有考虑我国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水平,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1)背景:①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脱离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情,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一亿多农民未解决温饱问题。
(2)政策:初期——放宽政策,休养生息,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后期——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3)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业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4)实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的经济体制改革。
(5)最大的特点:适应了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我国国情。
(6)地位: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7)点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集体和家庭有分有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8)作用: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②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即朝“三化”发展)。
(9)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中共四大土地政策的演变的史实及认识
(一)史实:
中国共产党依据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社会矛盾的变化,制定了符合当时革命和建设实际的土地政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作用。
1.反封建的土地政策:
(1)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1947年,中共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我国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
2.抗日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3.建立公有制的土地政策:1953年,为适应工业化要求,党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将农村包括土地在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改革开放的土地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0年,中共中央决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延长30年。
(二)认识:
1.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体现了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理和工作方法。
2、中共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调整政策,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4.农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5.搞好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它体现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的原则。
6.国家决定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延长30年,是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具体表现。
7.中央召开有关会议,研究部署农业和农村问题,体现了政府行使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国家职能。
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越详细越好,越多越好,十分感谢~~等着写论文啊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以争取创建人民共和国作为政治目的,必然要推翻对中国威胁最大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彻底地解决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土地问题。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农民土地最大的剥削者与压迫者者,必然要消灭剥削,消除压迫。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第五,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必然会受到前苏联的影响,效仿苏联。
总之,从国内国外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必然会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革命对象。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发生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思想源头。它的直接起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款。强烈的爱国主义导致了这场由学生发起进而发展到全国各阶层的抗议运动。它同时引发了各种新思潮进入中国,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1年,毛泽东等12 人代表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经历了北伐战争(1924-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和全国解放战争(1945-1949年)四个历史阶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赢得了抗战胜利。但1945年,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最终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如下:
第一、国际环境: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世界已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就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这是转变的时代条件。
第二、经济条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欧美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互相厮杀无暇顾及中国,且欧战各国需从中国进口原材料和农产品等因素的影响,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第三、政治条件: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及欧战结束后的外资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到了五四运动后期,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工人阶级的壮大,开始形成为一支强大的、最富有革命性的新的社会力量。
第四、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民主主义思想的深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爆发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深入传播。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这个转变的转折点,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
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以独创性的内容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突破了世界近代史上的革命要么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么是社会主义革命两种模式,创造了第三种革命类型,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新课题;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以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国家为中间站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构想,解决了经济落后国家在夺取政权后,如何建设新国家,创造条件,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难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转变论。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如何进行共产主义运动,如何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为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架起一座桥梁,打开一个通道。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
1.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武装力量。
3.建立最广泛的民主统一阵线。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首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数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是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近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又凭借坚船利炮,把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是却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为了自由、民主、独立和统一整整奋斗了一个世纪,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从此,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
其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使帝国主义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击,从而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中国从帝国主义统治的后方基地变成了反帝斗争的前哨阵地,大大增强了世界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力量。中国革命的胜利,大大激励了许多类似中国这样遭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国家的人民,增强了他们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它对国际局势的发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也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最后,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但都未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只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人民才顺利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在旧中国的统治。由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被公认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同志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所形成的这些基本结论,成为中国人民的巨大精神财富。
基本经验:
首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她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这是党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自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近80年的时间内,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来都是没有停止过的。但是,中国人民没有什么思想武器来抵御帝国主义,只是在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为传播起来,中国人民才有了新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它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它是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在于它能够在实践中为人们认识真理开辟道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独立自主地来思考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成功地使其具有了为中国人民所理解接受和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深深地扎下根来,并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转化为对中国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伟大的物质力量。可以说,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就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其次,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时刻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先进政党的坚强领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任何反动势力也没有可能战胜的伟大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尽管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也经历过重重的挫折,走了许多弯路,但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依据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所得出的一个科学的结论,是他们基于自己的切身体会所确认的伟大真理。
再次,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对象是极其残暴和凶恶的,同时,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因此,无产阶级如果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争取和联合广大的中间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这一点,并且坚持了在革命统一战线中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原则,从而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把全国各族和各阶层人民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历尽千辛万苦,战胜了许多艰难险阻,最终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另外一条重要的经验。
最后,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曾经实验过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但是,它们最终都失败了。事实证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资产阶级民主,以人民共和国代替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28年来的经验时,所指出的:“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武器,团结全国除了反动派以外的一切人,稳步地走到目的地”。这是对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革命斗争经验的深刻总结。
备注:新民主主义革命完全胜利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的斗争,而1949年建国初期,当时只是完成了反帝和一部分反封的任务,因为当时中国尚有未解放地区,并且封建土地所有制也并没有完全废除.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时间应该是1956年底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时。当时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完成,开始迈进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内容和特点?
近代史1、大革命时期
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大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人民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为目标。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步伐,胜利地进行了北伐战争。
但是,由于共产党犯了右的错误,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国民党右派集团1927年背叛了革命。这样,革命统一战线因国共合作的破裂而宣告结束。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反动派的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为主要目标。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政权。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忽视了联合民族资产阶级,犯了“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1935年,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正式确定,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转变。
3、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面临的共同任务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它是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并且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
中国共产党总结了以前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制定和执行了一整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发展壮大是夺取抗战最终胜利的根本保证。
4、解放战争时期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抗战胜利后,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决,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为了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这个统一战线具备了战胜任何敌人和任何困难的坚强意志与能力,以推翻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为目标,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扩展资料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1、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革命斗争中必须组织统一战线,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阶级结构具有特殊性。
力量比较弱小的中国无产阶级能否领导革命取得成功,关键就在于能否处理好与其他革命阶级、阶层的关系,能否在一定形式下同他们建立并保持革命的统一战线。
3、中国革命面对的敌人异常强大,造成中国革命的残酷性和长期。同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统一战线
1、大革命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正式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是新三民主义。由广大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统一战线。
2、统一战线土地革命
由于1927年国民党右派集团的叛变,民族资产阶级暂时附和了反革命,所以统一战线营垒中只剩下了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基本上是这三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为主要目标。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推动中国革命走向复兴。
包括两个联盟:工、农、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的联盟;工、农、知识分子和非劳动者的联盟。
3、统一战线抗日战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第二次合作)。包括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中国共产党总结了以前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制定和执行了一整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贯彻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对顽固派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坚持了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巩固和维护了统一战线,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统一战线解放战争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包括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广大华侨、各界民主人士及其他爱国分子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地方实力派。
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这个统一战线规模广大,包括了全体中国人民在内;二是这个统一战线非常巩固,具备了战胜任何敌人和克服任何困难的坚强的意志和源源不竭的能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最基本的政治条件。
5、统一战线社会主义
爱国统一战线,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坚持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从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发展到社会主义统一战线;提出和论证了一系列统一战线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如“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相结合等。
扩展资料:
党的统一战线
基本的策略方针和原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和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策略方针和策略原则。主要有:
1、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所谓独立自主,是指在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要做到既讲统一性,又讲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地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自己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2、必须坚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利用矛盾、团结多数的原则。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中国共产党针对具体的情况,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在对顽固派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采取“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和“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
3、必须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这是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又一条基本原则。在统一战线问题上,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政治上逐步把同盟者提高到当前革命纲领的水平,而不是把自己降到同盟者的水平,这就是原则性。
否则,就是投降主义。但原则性必须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必须及时改变自己的策略,善于与同盟者达成必要的妥协。否则,就是关门主义或冒险主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统一战线
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大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人民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为目标。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步伐,胜利地进行了北伐战争。
但是,由于共产党犯了右的错误,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国民党右派集团1927年背叛了革命。这样,革命统一战线因国共合作的破裂而宣告结束。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反动派的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为主要目标。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政权。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忽视了联合民族资产阶级,犯了“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1935年,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正式确定,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转变。
3、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面临的共同任务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它是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并且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
中国共产党总结了以前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制定和执行了一整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发展壮大是夺取抗战最终胜利的根本保证。
4、解放战争时期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抗战胜利后,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决,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为了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这个统一战线具备了战胜任何敌人和任何困难的坚强意志与能力,以推翻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为目标,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扩展资料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1、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革命斗争中必须组织统一战线,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阶级结构具有特殊性。
力量比较弱小的中国无产阶级能否领导革命取得成功,关键就在于能否处理好与其他革命阶级、阶层的关系,能否在一定形式下同他们建立并保持革命的统一战线。
3、中国革命面对的敌人异常强大,造成中国革命的残酷性和长期。同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
(2)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发展。由于1927年国民党右派集团的叛变,民族资产阶级暂时附和了反革命,所以统一战线营垒中只剩下了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基本上是这三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为主要目标。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推动中国革命走向复兴。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政权。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忽视了联合民族资产阶级,犯了“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正式确定,最终实现了由国内战争到国内和平、由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转变。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发展。1937年9月,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为标志,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包括了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其共同目标是抵抗日本的侵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它是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并且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中国共产党总结了以前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制定和执行了一整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贯彻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对顽固派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坚持了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巩固和维护了统一战线,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内容和特点。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是以推翻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权为主要目标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与前几个时期的统一战线相比,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这个统一战线规模广大,包括了全体中国人民在内;二是这个统一战线非常巩固,具备了战胜任何敌人和克服任何困难的坚强的意志和源源不竭的能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最基本的政治条件。
专题《中国共产党历史》
[分析]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逐步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同一切可以联合的阶级、阶层、政党或集团在一定目标下结成广泛的政治联盟。
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是中国革命进程中又一个基本特点和主要法宝。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主要决定于敌我力量的对比以及中国革命的长期性与不平衡性的特点;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则必须分析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与变化及各个阶级、各派政治力量在民族民主革命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
统一战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内容和特点,特别是国民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两次国共合作的特点明显不同。
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分析] 第一,必须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一个是无产阶级与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其它劳动人民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另一个是无产阶级同可以合作的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含特定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联盟。其中,第一个联盟始终是统一战线的基础。
第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必须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在与同盟者联合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否则就是投降主义。同时,还需要灵活机动地运用各种斗争形式,适时改变自己的策略,善于与同盟者达成必要的妥协。否则,就没有统一战线,就是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
第三,对资产阶级实行又团结又斗争,又斗争团结的政策。统一战线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团结尽可能多的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孤立主要敌人。对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条件下的大资产阶级)要尽可能地联合,以保证革命的顺利进行。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大资产阶级)分裂时,要敢于并善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要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中立或支持。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