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七十为古稀之年,八十为什么哪?耄耋老人是指八九十岁耄耋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
人活七十为古稀之年,八十为什么哪?
人到八十叫耄耋
古人常说的“人生七十古来稀”,是什么意思?
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从古至今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很少,原句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从此之后人们就把七十岁的年纪成为古稀之年,人们感慨衰老来的太快,死亡如影随形,所以才会把人生七十古来稀挂在嘴边,杜甫诗作成名之前,并没有古稀的说法。
其实古稀并不代表着七十岁的人数量很低,我国古代平均寿命并不高,现代人根据古籍推测古人平均寿命大约在30岁左右,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但是这却并不能反应古代人民的真实寿命水平,活到七十岁的人比例不高,但是全国来看数量并不少。因为古代医疗水平不高,所以孩子早夭的概率就比较大,这一部分也是计算到平均寿命之中的,另外一个影响平均寿命的因素就是自然灾害和战争,这会导致人口数量锐减,老年人对于这些灾害的抵抗力是最弱的,所以死亡率更高,也给人一种老年人不常见的错觉。
古人的实际寿命其实并没有多短,七十岁以前被称作致政之年,就是到了退休的年纪,孟子中也有“七十者衣帛食肉”的说法,可见只要不是意外死亡,普通老百姓也是大概率能活到七十岁的。我国古代医学书籍《黄帝内经》中认为上古之民寿命一百四十岁为节点,上古之后人寿命以一百二十岁为节点,再后来就是以百岁为节点了,虽然今天看来数字有些夸张,但也可以看出古人中长寿的人数不会太少。
杜甫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正是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比较严重,民间生活水平不高,老年人的死亡率大大增加,杜甫经历的波折比较多,能活到七十岁绝对是邀天之幸,说成古稀更能显出存活不易,所以才会在诗中多有感慨,算是对自己潦倒生活的自嘲,不过这种情绪很容易感染他人,人总是容易陷入伤春悲秋的情绪之中,古稀这一说法更触动老年人的内心,所以这句诗才会广泛流传,成了为一个年纪的代名词。
古代称呼七十岁左右为什么?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古代,每个年龄阶段都对应一个称呼。从刚生下来“赤子”、不满周岁的“襁褓”、两三岁的“孩提”、七八岁的“垂髫”、八九岁的“总角”,到《论语》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再到八九十的“耄耋”、一百岁的“期颐”,每个年龄阶段都能找到自己的称呼。那么,七十岁老人是如何称呼的呢?
七十岁在古代有四个称呼,第一个在上文《论语》中提到了,“七十而从心所欲”,由此而来从心之年这个称呼。
第二个是古稀之年,杜甫有一句诗是这样说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到处都欠着酒钱,那都是寻常的小事了,能活到七十岁,古来都是很少的了。由杜甫这句话便有了七十岁古稀之年这个称呼。
第三是悬车之年,这出自晋刘毅的典故,“昔郑武公年过八十,入为周司徒,虽过悬车之年,必有可用”。悬车就是把车子挂起来不再用,比喻居家辞官,古人用悬车之年来借指致仕的年龄,这个年龄一般为七十岁,因此七十岁又称悬车之年。
第四个是杖国之年,出自《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于是就有了这第四个称呼。
古代称呼七十岁男子的称呼就是上文说的这几个,这些都有不同的出处,然后被人们引用过来代指七十岁。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文中可能会因为知识不足或者经验缺乏而有不足,希望大家可以批评指正。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志学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标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壮年时期——春秋鼎盛;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