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对新疆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管辖、两汉时期是如何治理新疆的?
汉代西域都护府的建立则是自西汉以来天山南北各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一个重要标志。 “西域”名称的出现和使用与当时中原内地对于天山南北的认识以及汉朝对这一地区的政治管辖有着直接关系。
中国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西汉之初,西域各地处在匈奴统治之下。公元前138年,为击退匈奴对汉朝边境地区的劫掠,汉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21年,汉军大败驻牧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军队,汉朝在此先后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公元前101年,西汉王朝在天山南部的轮台、渠犁等地驻兵数百人进行屯田,并设“使者校尉”地方官员统领之,后“使者校尉”改称“护鄯善以西使者”。
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置“西域都护府”。当时,匈奴统治层内部发生动乱,驻守西域的匈奴日逐王贤掸“率其众数万骑”自愿归服汉朝,西汉王朝委任郑吉为“西域都护”,驻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治理西域全境,西域各地的首领和主要官吏均接受西汉赐予的印绶。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汉开始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新疆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政府在西域先设“西域都护”,后置“西域长史”,继续行使对天山南北各地的军政管辖。公元221年,三国(魏、蜀、吴)曹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政权继承汉制,在西域设“戊已校尉”,治设高昌(吐鲁番),后又置西域长史以对西域各地诸多民族进行管理。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末年,前凉政权(公元301年-公元376年)创建者张骏发兵西征,占领高昌地区,设立高昌郡。北魏王朝设置鄯善镇、焉耆镇,加强对西域的治理。
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加强对新疆的统治。公元六世纪末,隋朝统一中原,隋炀帝(公元604年-公元618年在位)即位之初,就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武威主管与西域的互市,了解西域民情。公元608年,隋军进驻伊吾,建筑城郭,设鄯善(今若羌)、且末(今且末西南)、伊吾(今哈密境内)三郡。
公元七世纪初,唐朝代隋而兴。公元630年,原属西突厥的伊吾城(今哈密)主率所属七城归顺唐朝,唐朝设西伊州(后改称伊州)。公元640年,唐军击败随突厥反唐的高昌(菊去草头左加麦旁)氏王朝(公元501年-公元640年),于该地置西州,又于可汗浮图城(今吉木萨尔)设庭州;同年在高昌设安西都护府,这是唐朝在西域建立的第一个高级军政管理机构,后迁至库车,改置为安西大都护府。唐朝打败西突厥后,统一了西域各地,于公元702年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后又升为北庭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北麓及新疆东部地区的军政事务,而安西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南部和葱岭以西的广大地区。唐玄宗年间(公元712年-公元756年在位),唐朝又在两大都护府之上设“碛西节度使”,是当时全国八大节度使之一。
唐朝中央政府对西域各地实行的是藩汉分别管理制度,即在汉民集中居住的伊州、西州和庭州等地,行政上采用与内地一样的府、州、县、乡、里管理制度;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唐朝田制)与“租庸调制”(唐朝赋税制度);军事上实行“府兵制”(唐朝军事制度)。非汉民聚居区,则设置“羁縻府州”,即继续维护当地本民族首领的行政管理制度,冠以唐朝都护、都督、州剌史的名号,允其以旧俗治理其部众。同时,还在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一度是焉耆)设军事建制,史称“安西四镇”。
五代宋辽金时期,因中原地区诸朝争夺统治权而无暇顾及西域,西域出现了几个地方政权并列的局面。其中主要有高昌、喀喇汗和于阗等地方政权,但它们同中原诸王朝都保持着密切关系。
高昌与喀喇汗王朝都是公元840年漠北回鹘汗国覆灭后,由西迁西域的回鹘人汇同其他操突厥语诸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前者以吐鲁番地区为中心,后者控制包括天山南部、中亚河中等广大地区。
回鹘人落居西域及其建立的这些地方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十分密切,喀喇汗王朝的统治者就自称“桃花石汗”,意即“中国之汗”,表示自己是属于中国的。1009年,占领于阗地区的喀喇汗王朝派出使臣向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进献方物。1063年,北宋册封喀喇汗王朝可汗为“归忠保顺(后左加石旁)(音:后)鳞黑韩王”。北宋建立后第三年,高昌回鹘就派遣使者42人前往北宋进贡方物。
于阗系塞人居地。唐朝以后,于阗尉迟王族执政,与中原地区往来密切,因曾受过唐朝册封而自称李姓。公元938年,后晋高祖遣张匡邺、高居诲出使于阗,封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北宋初,于阗使臣、僧人向宋朝进贡不断。
元朝时期成吉思汗完成对天山南北的政治统一。蒙古汗最初设立“达鲁花赤”(蒙古官名,意为镇守官)、“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等军政管理机构,对西域进行军政管辖。元朝建立后,在发展西域各地社会经济的同时,在吐鲁番地区设立提刑按察司,以后,又在吐鲁番等地建立交钞提举司(印钞机构)和交钞库等机构,设置“别失八里元帅府”以总管派往该地的“新附兵”(元朝以俘降的南宋士卒组成的军队)屯垦事务,派兵到和阗、且末等地屯田,在别失八里设立冶场“鼓铸农具”。在畏兀儿(元朝称回鹘为“畏兀儿”)地区实行“计亩输税”。1406年,明朝设立了哈密卫,任用哈密当地的世族首领为各级官吏统辖当地军政事宜,维持中西商贸通道之安全,并对西域其他地区实施羁縻控制。
清朝政府对西域的统一规模和管辖范围。1757年,清朝平定长期割据西北的准噶尔政权。两年后,清朝平定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大、小和卓(大和卓波罗泥都、小和卓霍集占)叛乱,巩固了对西域各地的军政统辖。在管理制度方面以1762年设立的“伊犁将军”统一行使对天山南北各地的军政管辖,官府驻地在“惠远城”(今霍城县境),分设都统、参赞、办事、领队大臣管理各地军政事务。清朝政府依据“因地制宜”、“因俗施治”的原则,对天山北部汉、回族居住区实行郡县制管理;在伊犁地区和天山南部各地维吾尔族中维持当地的“伯克制”,但是伯克(突厥语音译,地方官吏称号)的任免权归于中央,并严格实行政教分离;对蒙古族和哈密、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族则实行“扎萨克(蒙古语音译,意为支配者)制”,即册封王、贝子、公等世袭爵位。清朝政府在官员的任用方面还采取了以满族为主、各族官员并用的政策;经济方面,推行以农业为主,农牧并举的经济措施,采取减轻赋税,确定财政定额补贴制度等。清朝统治时期,新疆的社会经济得到了稳步的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新疆受到沙俄等列强的侵略。1875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就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到1877年底,清军陆续收复了中亚浩罕汗国(费尔干纳)阿古柏侵占的天山南北诸地。1881年2月,清政府收复被沙俄强行占领长达十一年之久的伊犁。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建省,并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新疆建省,是清朝政府对历朝各代治理新疆的一次重大改革。自此,由巡抚统管全疆各项军政事务,新疆军政中心由伊犁移至迪化(今乌鲁木齐)。至1909年,新疆省下辖4道,道以下共隶有6府、10厅、3州、21个县或分县,新疆行政建置与内地完全一致。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第二年,革命党人在伊犁策动起义成功,成立新伊大都督府,宣告了清朝在伊犁地区政治统治的结束。民国政府建立后,不断强化新疆防务。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随着全国解放形势的发展和新疆各族人民革命斗争形势的高涨,国民党新疆警备司令陶峙岳、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宣布起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在王震将军率领下进驻新疆。1949年10月1日,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综上所述,自汉朝于公元前60年在新疆设“西域都护府”之后,中国历代中央政府都对新疆进行军政管辖。由于历代统治时强时弱,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也时强时弱。新疆各族人民积极维护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巩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公元前2世纪后,中国史籍对西域的记载越来越多,也较为翔实。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8年,西汉武帝为了抗击北边的强敌匈奴,两次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乌孙,共抗匈奴。张骞出使结果之一,是正式开辟了与西域的交通,即后世所称的“丝绸之路”。同时,汉武帝还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从匈奴手中夺取了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公元前104年,武帝又遣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此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汉使西域者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但是,当时西域诸国仍在匈奴的统治之下。在漠北草原建国的匈奴,自公元前207年冒顿单于即位后,日益强大,不断攻掠汉朝北边。公元前177年左右,匈奴击走了在敦煌、祁连间的大月氏,西域的“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以后,“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常居焉耆、危须、尉黎间,赋税诸国,取富给焉”。因此,当汉朝开通西域交通、据河西走廊后,与匈奴争夺西域的斗争更为激烈。双方经过60多年的反复较量,终于在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罢僮仆都尉;汉以郑吉为都护,设立都护治下一整套治理机构,诸国“自译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几三百七十六人”。在西汉的有效治理下,西域的开发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下面我们先从中国史籍《汉书》、《后汉书》的《西域传》所记西域诸国情况,看两汉时期新疆开发总的概况。班固撰《汉书·西域传》大致所记是在“自宣、平”后,西域“土地山川王侯户数道里远近翔实”的情况。下面就《汉书·西域传》的记载顺序将西域诸国人口、城镇、经济等方面情况,列表如下:上表所列凡46国,内大月氏、乌孙为天山以北“行国”,而大月氏后为匈奴、乌孙所逼,迁至今中亚阿姆河北一带,征服大夏而居之。其余均为天山南城郭国,内也有所谓的“氐羌行国”,如若羌、西夜、休循、捐毒等。以上46国皆为当时汉西域都护管辖,或在今新疆境内者,其余所记在今中亚诸国,未列入表内。从上表中可看出,《汉书》撰者所记西域诸城郭国的顺序基本上是以汉内地通西域的道路而排列,而通西域的道路又是与各城郭国的地理位置基本一致,且均与今新疆的地理环境,即沿沙漠边缘绿洲密切相关。也即是说,从公元前2世纪后,非凡是在西汉经营西域60余年后,在今天新疆沙漠绿洲及山谷间,出现了许多大小不等的城郭国。这些城郭国的人口差别较大,有如鄯善、扜弥、于阗、莎车、疏勒、姑墨、龟兹、焉耆那样人口上万的大国,也有许多仅有数百人的小国。其中以“田畜”为主的城郭国有:鄯善、且末、小宛、精绝、戎卢、扜弥、渠勒、于阗、皮山、乌秅、莎车、疏勒、尉头、姑墨、温宿、龟兹、乌垒、渠犁、尉犁、危须、焉耆、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都尉国、车师后城长国等25国;其余多为以游牧为主的“行国”。这一情况与公元前2世纪前新疆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文化遗址所反映的畜牧兼农业的主要经济特征,是一脉相承的。假如将上述城郭国的经济类型与人口数联系起来,则可发现,以“田畜”为主的城郭国人口,比以畜牧为主的行国要多,说明在西域面积不大的绿洲上经营农牧业,要养活上万的人口,其经济发展已达到一定的水平。非凡是且末以西诸国,“皆种五谷,土地草木,畜产作兵,略与汉同”,即是说,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内地已相差无几。又《汉书·西域传》中记:若羌、鄯善,“山有铁,自作兵”;莎车、龟兹、山国、姑墨等国,有铁山或山出铁、铜。说明当时有的城郭国采矿、冶炼手工业也较为发达。此外,上述46国中,共记有24座城镇,占诸国总数的52%左右;有城镇说明其国居民主要过着农业定居的生活,交通、商业较为发达。而这些城镇大多为其国都城,是政治和经济的中心。而有的国家的国都称为之“谷”,应主要是以游牧为主的诸国。在人类文明史上,城镇的出现与发展是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它集中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经济发展已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也即是说标志着当地的开发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二西汉末年,由于王莽施行错误的民族政策,西域诸国怨叛,复属于匈奴。东汉建立后,西域诸国不堪匈奴的压榨,纷纷遣使要求内属。范晔撰《后汉书·西域传》对之记载颇详。后东汉经营西域,重新设置都护、戊己校尉等,“自建武至于延光,西域三绝三通”。按《后汉书·西域传》所记西域情况,“皆安帝末,班勇所记云”。因此,笔者将《后汉书·西域传》所记西域诸国情况与大约60余年前《汉书·西域传》所记情况对比如下。《后汉书·西域传》仅记载了西域一些国家的人口数,且自西汉末年以来,西域各国相互兼并,因此对各国人口的比较有些困难,但对其中一些城郭国的人口变化,还是可以有大致的了解。比如于阗,西汉时人口有3300户,19300人;《后汉书》记于阗人口猛增至户32000,口83000,人数增长3。3倍,其中应包括于阗兼并邻近皮山、渠勒及部分抒弥的人口。既便如此,于阗这60余年中人口的增长也是可观的。又如疏勒国,西汉时有户1510,口18647,《后汉书》仅记其户有21000,仅户数增长约12。9倍;焉耆国西汉有户4000,口32100,《后汉书》记其有户15000,口52000,人口增长62%,其中可能包括焉耆兼并邻近尉犁、危须、山国的部分人口。无论怎样,东汉城郭国人口比西汉时有较大的增长,这是毫无疑问的,它标志着在这60多年内,西域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在城镇建设方面,《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了一些新的城镇名,如疏勒的桢中城,焉耆的南河城,车师后国的候城、金满城、且屯城,伊吾的屯城等。《后汉书·班超传》还记有疏勒的槃橐城、乌即城,姑墨的石城,龟兹的它乾城等。城镇的增加,也是西域进一步开发的标志之一。《后汉书·西域传》于诸国经济状况记载不多,可能是因为撰者范晔因“班固记诸国风土人俗,皆已详备前书”的原故。但是,《后汉书》也有一些新的内容,如记伊吾卢“地宜五谷、桑麻、蒲萄。其北又有柳中,皆膏腴之地”。又记蒲类国、东且弥国“庐帐而居,逐水草,颇知田作”。即是说此两国在东汉时已开始有了农业。又上引《后汉书·班超传》记班超攻焉耆国,“因纵兵钞掠,斩首五千余级,获生口万五千人,马畜牛羊三十余万头”。内记“马畜牛羊三十余万头”,可能有些夸大,但也反映出焉耆牲畜数量之多,畜牧业之发达。从上述两汉时期文献所记西域城郭国的人口、城镇、经济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可以大致了解两汉时西域开发的概貌。而开发西域的主要应是原居于该地的各族,包括塞人、吐火罗人等欧洲人种;也有从今天内蒙古、甘青一带迁入的以游牧为主的匈奴、羌人等蒙古人种。羌人的居地从东边的若羌,沿昆仑山直到帕米尔高原皆有。在今新疆沙雅县于什格提遗址曾发现一枚东汉时的“汉归义羌长”铜印,说明羌人对新疆南部的开发有一定的贡献。此外,还有曾统治过西域的匈奴人,天山以北的乌孙、月氏、塞人,东汉末以来由中亚阿姆河一带迁入的贵霜人等,均对西域的开发起过重大的作用。三两汉时期西域的开发是直接与两汉中心政府治理和实施的边疆民族政策相关的。两汉中心政府在西域设官置守,采取一系列稳定西域局势、保持各城郭国原有制度等羁縻、怀柔政策,有利于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两汉中心政府还采取了一些开发西域的直接措施,主要是屯田和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两汉于西域的屯田,始于公元前104年李广利伐大宛之后。据《汉书·西域传》记,汉武帝时,汉朝“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此后两处屯田废止。到昭帝时,汉廷依从前桑弘羊提出扩大轮台屯田的建议,于公元前78年遣扦弥太子赖丹为校尉,复屯田轮台、渠犁。到汉地节二年,渠犁一带屯田士卒达1500人。此外,汉朝还在元凤四年更楼兰国名鄯善后,“遣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填抚之。其后更置都尉”。公元前60年,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后,屯田的重点转至车师前部。车师屯田大约始于宣帝地节中,时郑吉曾使“吏卒三百人别田车师”。公元前60年,又徙车师屯田于北胥鞬等地。到汉初元元年,汉廷置戊己校尉主管西域屯田事务,初治交河城,后移置高昌壁。车师屯田一直继续到西汉末年。东汉明帝开始经营西域时就十分重视屯田。永平十五年(72),汉朝取匈奴伊吾卢地,于此置宜禾都尉以屯田。过了两年,汉击车师,始复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以耿恭为戊己校尉,屯田金满城;另一戊己校尉关宠则屯田柳中城,“屯各置数百人”。明帝时,汉还于楼兰屯田,田卒达千人。此后,西域三绝三通,在“三通”时,汉皆于上述地区屯田。此外,在民丰北尼雅遗址曾发现一枚东汉时炭精制的“司禾府印”印范,证实汉在精绝也曾设置屯田机构,实行屯田。可见两汉在西域屯田之地有轮台、渠犁、楼兰、车师前部、伊吾、交河、高昌壁、金满城、柳中、精绝等,有的地区屯田士卒达千人以上。两汉在西域的屯田是一种军事建设和生产建设相结合的措施,目的是供给戍守西域将士军需。但是,其意义却远远超过了原来屯田的目的。汉在西域的屯田首先是直接促进了西域边疆的经济开发,因为士卒屯田就要建筑房舍,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等。农田的开发,逐渐改变了西域一些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使传统农业的比重上升。而兴修沟渠在干旱的西域是不可或缺的,屯卒引进了内地先进的水利设施,扩大了屯田的范围。上世纪我国闻名考古学家黄文弼曾多次到新疆考察,在沙雅南、轮台南、罗布泊北和吐鲁番等地均发现了汉代水渠遗址,当地有的人称之为“汉人渠”。屯田的士卒还将内地先进的农业技术和铁制农具传入了西域。西域铁器的使用虽然早于内地,但作为农业工具的铁器几乎没有,说明西域诸国铁器制造、冶炼手工业已落后于内地。《汉书·陈汤传》曾记:西域胡人“兵刃朴纯,弓弩不利。今闻颇汉巧……”由于汉朝屯田而传入西域的铁制农具及冶炼技术,促进了当地冶铁手工业的发展。在近代新疆考古调查和发掘中,曾在民丰尼雅遗址、洛浦南的阿其克山等地发现汉代冶铁遗址,在库车北阿艾山发现汉代冶炼钳锅、矿石和废渣等。两汉开通和维护丝绸之路,对西域开发的意义也十分巨大。自西汉开通至西域的交通之后,汉朝即从京师长安起,沿途设置亭、障、烽燧、驿置等,以维护交通的畅通,甚至西域的屯田,也有维护和供给往来使臣、商人的意义在内。丝绸之路的畅通不仅加强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往,而且促进了西域地区经济的发展。上述西域诸国人口的增加、城镇的兴起,与丝绸之路就有着密切关系。关于此,前人论述颇多,不赘。下面仅就丝绸之路的畅通对西域商业发展所起的作用,略加叙述。从西汉武帝时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之后,首先是每岁遣使西域的使者“相望于道”,内有不少使者即是商人,《史记·大宛列传》称“其使皆贫人子,私县官赍物,欲贱市以私其利”即指此。而西域诸国也以“朝贡”、“贡献”为名,不断遣使长安,除了政治上有依附汉朝的意义之外,其实质也是为了贸易,获取厚利。《汉书·西域传》记罽宾遣使,有时“皆行贾贱人,欲通货市买,以献为名”,即为一例。由于西域与汉朝双方使臣及商人往来日益增多,西方、西域的珍奇异宝大量出现于京师长安,而内地的纺织品、漆器、铁器等也传入西域。到东汉时,西域的商业因中西方贸易的繁荣而更为发展。正如《后汉书·西域传》所记:“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作为中西方贸易的通道和中转站的西域诸国,其商业也随之日益发展。近代以来,在新疆的考古发现中,汉代内地的纺织品、漆器、铁器等物品的数量、质量均十分惊人,而内地对西域的产物如良马、葡萄、毛织品、玉器、珠宝等的渴求,反过来又促进了西域商业甚至毛纺织业、玉器等手工业的发展。综上所述,两汉时期,在汉朝中心政府的经营之下,西域各族人民,包括进入西域的内地汉族士卒等,积极开发和建设西域,使西域的经济开发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成为历史上新疆地区经济开发的第一次高潮。
设置西域都护府,纳入中央管辖!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问新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正式管辖的标志是?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是新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正式管辖的标志。
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这就是《汉书·郑吉传》中所称的“汉之号令班西域矣!”西域从此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扩展资料
“都护”是汉西域地方最高长官,“秩比二千石”,相当于内地的“郡都尉”。“郡都尉”是一郡首脑太守的副职,掌管军事。西域因地位特殊,故设“都护”,实际上与郡级区划相等。
其主要职责在于守境安土,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西域地方的社会秩序,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都护”统管着大宛以东、乌孙以南的三十多个国家,各国“自译长、域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确认是汉的官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域都护府
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诸地自此成为我们统一多民族伟大祖国的组成部分,是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标志。
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即公元前60年,中央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任命骑都尉郑吉为西域都护,统辖西域三十六国,成为西汉中央政府任命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设置在乌垒城的西域都护府相应成为中央政府在西域的第一个最高军政中心。此后,西域都护府相继历任18位都护。西域都护府也从最初西汉时期的乌垒城,搬入西汉后期到东汉时期的它乾城。赫赫有名的班超、班勇都曾担任过西域都护,并在它乾城居住过。
不论是乌垒城,还是它乾城,因为西域都护府的存在,都表明了一个清晰的史实: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扩展资料:
新疆古称西域,西域一词特指新疆地域范围从古代一直延续至清 朝中期乾隆帝统治时期。
清军入关以前,所统辖的疆域仅限于中国东北地区。入关后,迅速统一了中国大部。但在个别地区,它的统治也是经过了多年反复之后才最终确立的。清朝前期的几代皇帝,都视统一全中国为己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清政府在中国的控制区域不断扩大和巩固。
到了乾隆皇帝(公元1736~1796年)时,清政府的政令终于可以施行于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乾隆皇帝将最后由自己所确立的清政府统治的地区称为新疆。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之后,将古称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也称为新疆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域都护府
(2021·荆门)为保护丝绸之路的安全和商旅往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
(2021·十堰)早在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设置官员管辖新疆,其最高军政长官名称为西域都护。
汉朝,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新疆自汉朝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自治区,新疆现有14个地、州、市,89个县(市),其中33个为边境县(市)。
公元前60年,西汉末期,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从此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中原直属管辖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十四年抗战期间,我国的道教都在干什么?
李白曾经作诗:“多君相门女,学道爱神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唐朝人多半都喜欢推崇道家文化,即便是出生名门之后,有些女子都会主动成为道家信徒”。在唐朝时期,三教合一使得道教文化呈现出了鼎盛的状态。
但是在封建王朝覆灭之后,人们对于科学观的理解自然会越来越高。现在人们在反观道士能为社会做点什么事情的时候,会发现在抗战时期道士的身影变得更加模糊了,那么抗战时期那些热爱道家文化的信徒们,他们都去干了些什么呢?
1931年,日本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这对于我国人民来讲,算是一件国耻事件,至此之后也鼓舞了更多国民抵抗日寇,掀起了一阵国民参军的热潮。在这热潮里面也有很多不同身份背景的人,除了农民之外,也有很多弃笔从戎的秀才,另外还有一些道家信徒。
李圆通出生于1878年,原本只是在家当个秀才,办个私塾,教书育人。后来社会越发动荡,军阀之间的斗争也使得百姓之百姓的生活越发困难。后来帝国主义列强不断侵略,李圆通就在河北狼牙山地区找到了一个叫做棋盘坨道观,当起了道士。
1937年,李圆通又亲眼目睹“了七七事变”。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李圆通也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所以李圆通就自发性的带着道观里的其他弟子们一起加入了抵抗日本侵略军的队伍当中,但是这个形式并不是参军,而是协助大部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说:可以帮助游击队勘测一下地形、收集一些情报、提供一些粮食、做眼线等等。大家在小学课本中都学过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而5位壮士当中其实有两位壮士都没有牺牲,分别是葛振林和宋学义当时被峭壁上的树枝挡住,这才勉强保全了性命。
但是大难不死,却也丢了半条小命,而李圆通道士刚好也在附近,并向这些烈士们提供了援助之手,所以现在人们在回顾狼牙山五壮士的悲壮故事之后,也就知道了李圆通这位道长。1940年狼牙山壮士未死,并且还被道观里的人给救了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日本军队那边。
日本军这边为了打击报复,并且也希望更多的中国同胞不能在以后的抗战过程中相互扶持。所以就严惩了李圆通的道观,不仅将道观烧毁,就连周边也贴上了很多告示说:要通缉李圆通。因为李圆通当时正在外面收集情报,不在道观里,所以日本军并没有抓住这位道长。至此之后的李圆通道长只能开始云游四海,之后的故事无人再知晓。
也在为抗战作出自己的贡献。由于道教人数比较少,在抗战期间积极捐钱捐物,为国家献出自己的力量。
本文标题: 抗战时期我国新疆地区都在做什么呢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444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