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风起之前02:狼来了

发布时间: 2021-09-03 10:42:2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0

1950年6月29日,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站在汉江以南不到400米的一座小山顶上。在汉江对岸,熊熊燃烧的汉城正散发出遮天蔽日的黑烟...

抗美援朝.风起之前02:狼来了

1950年6月29日,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站在汉江以南不到400米的一座小山顶上。

在汉江对岸,熊熊燃烧的汉城正散发出遮天蔽日的黑烟,而麦克阿瑟所在的山脚下,无数的韩国军队和民众正在失魂落魄地逃难。

麦克阿瑟如此回忆当时的场景:“被击败的、溃散的军队形成一股可怕的逆流,南朝鲜军队完全只顾着逃命...已经彻底溃不成军。”

麦克阿瑟在山上站了整整一个小时,一言不发。

随后,麦克阿瑟指了指着还没有被彻底炸毁的汉江大桥,说了唯一的一句话:“炸掉它”,然后转身下山。

这不是麦克阿瑟第一次亲眼见证一个国家的崩溃。

一、麦克阿瑟

在1940年代,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是一个活着的传奇。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

1880年,麦克阿瑟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父亲阿瑟.麦克阿瑟(Arthur MacArthur Jr.)是一位美国陆军中将,受到父亲的影响,麦克阿瑟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军人。

他很快就发现,这目标,格局小了。

麦克阿瑟远不止是一名“出色”的军人,他最终成为美军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人之一。

在西点军校时,麦克阿瑟已经显露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他在学校的平均成绩高达98.14分——这是西点军校几十年来的最高纪录。

随后,麦克阿瑟成为美军著名部队“彩虹师”的一员,和这支部队一起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麦克阿瑟率领“彩虹师”的出色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38岁的他已经成为美国陆军的一名准将。

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已经够快了,但是对于麦克阿瑟来说,这还不够快。

39岁的麦克阿瑟回到了西点军校,成为西点军校最年轻的校长;

几年后,麦克阿瑟回到了军队,因为在菲律宾表现出色,45岁时,麦克阿瑟成为美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少将;

47岁时,麦克阿瑟完成了一个特殊的任务:他出任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并带领美国代表团获得了历史最好成绩。

50岁时,麦克阿瑟达到了自己在美国陆军生涯的巅峰:他出任美国陆军的最高长官,成为美国史上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

在完成陆军参谋长的任期后,麦克阿瑟一度从美国陆军退役,前往菲律宾帮助这个国家训练自己的军队。

但是,战争很快又再度召唤了他。

1941年,因为日美关系严重恶化,麦克阿瑟和菲律宾军一起被召回美军中服役,麦克阿瑟成为美国远东司令,并很快升任上将职位。

1942年,麦克阿瑟率领的菲律宾美军无法抵挡日军的强大攻势,在接到美国政府让他独自撤离的命令后,麦克阿瑟逃离了菲律宾。

在逃走时,麦克阿瑟留下一句著名宣言:“我会回来的(I shall return)。”

1944年,麦克阿瑟率领美军收复菲律宾,实践了自己的宣言。

1944年10月20日,麦克阿瑟重返菲律宾

1945年,麦克阿瑟代表美军接受日本投降,在此后的5年里,麦克阿瑟留在日本负责占领和监督改造工作,在实际上成为日本的“太上皇”。

然而,就如同命中注定一般,麦克阿瑟的一生似乎总是与战争相伴。

就在他以为自己将在和平中终老一生时,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了。

麦克阿瑟再度迎来了续写自己传奇生涯的机会,这让70岁的他激动无比。

据当时见过麦克阿瑟的一名记者回忆:“(朝鲜战争爆发后)麦克阿瑟精神抖擞,两眼闪闪发光,就像是高烧病人的面孔一般。”

麦克阿瑟当即决定,要亲自去朝鲜看一看。

当麦克阿瑟通知自己的飞机驾驶员“明天飞朝鲜”时,驾驶员还以为他在开玩笑。

6月29日,在汉江大桥被炸毁的第二天,美国远东陆军司令麦克阿瑟带着5名参谋,4名记者,乘坐他的专机“巴丹”号飞往朝鲜半岛。

在水原的机场降落后,麦克阿瑟见到了失魂落魄的李承晚和精神萎靡的蔡秉徳。

李承晚如同见到了救星一般,对麦克阿瑟说“韩国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请美国立刻伸手帮忙。

随后,麦克阿瑟向韩军最高指挥官蔡秉徳询问战况,蔡秉徳却支支吾吾,说不出任何有意义的信息。

当听到蔡秉徳已经在信口胡诌“韩国还可以动员一百万青年入伍”时,麦克阿瑟再也听不下去了。

他对周围的人说:“我们去前线看一看。”

周围每个人都劝麦克阿瑟不要去,往北20公里就是两军交锋的战线,现在没有人知道战况到底如何,麦克阿瑟很可能一头撞到北朝鲜士兵的脸上。

然而,没有人能劝动这位固执的指挥官,麦克阿瑟不容反驳地说:“判断战局的唯一办法就是去看实战部队。”

于是,麦克阿瑟,这位整个远东美军的总指挥,仅带了少量宪兵、几位随行人员和几名记者,迎着南逃的混乱人潮来到了汉江南岸。

曾经丢掉了整个菲律宾的麦克阿瑟,对于一个国家的崩溃也算是“经验丰富”了。仅仅在前线呆了一个小时,麦克阿瑟就得出了非常明确的结论:如果美国不插手,韩国马上就要完蛋

随行的惠特尼将军后来回忆道:

天空中,回荡着跳弹的尖啸声,到处散发着恶臭,呈现着劫后战场的一片凄凉。所有的道路上挤满了一群群备受折磨、满身尘土的难民。这一场面足以使麦克阿瑟相信,南朝鲜的防卫潜力已经耗尽。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挡共产党的坦克纵队从汉城沿着少数几条完好的公路直取半岛南端的釜山。那时,整个朝鲜就是他们的了。

得到了一切需要的信息,麦克阿瑟掉头返回了水原机场。在启程飞回东京前,麦克阿瑟对李承晚说:你最好换一个总指挥。

尽管军队仍然是一片混乱,但是李承晚对麦克阿瑟的“建议”还是执行得非常坚决:他立刻就换掉了韩军总指挥蔡秉徳,改由丁一权担任韩军总参谋长。

而麦克阿瑟回到东京后,立刻向美国政府发出一封电报:美国必须出动地面部队,否则就等着在朝鲜乃至整个亚洲大陆的失败。

二、参战

自从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忙得团团转。

在仓促地派出海空军,登上朝鲜的战争列车之后,杜鲁门第一件事情就是赶紧找联合国补票——擅自出动军队是违反国际法的。

美国时间1950年6月27日,美国向联合国提出“建议联合国成员国向大韩民国提供为制止武装进攻并恢复这一地区的国际和平和安全所必需的援助”——翻译成人话就是“建议联合国一起出兵帮韩国”的议案,当日晚上以7票同意,1票反对,2票弃权通过。

联合国通过决议之后,不仅代表着美国对朝鲜的武装干涉已经合法化,同时意味着美军的行动获得了联合国各成员国的支持,美军摇身一变成了“联合国军”,而北朝鲜在一夕之间,成为了几十个国家的“敌人”

值得注意的是,对朝鲜战争如此重要的一次讨论,身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苏联直接缺席了。

在朝鲜战争爆发的几个月前,苏联代表在联合国提出了“将国民党开除出联合国安理会”的议案,但遭到否决。

在那之后,苏联代表就宣布退出安理会以表示抵制。而在6月27日,苏联代表仍然没有返回联合国安理会,结果就没有参与这次重要决策。

补票成功后,杜鲁门终于有时间开始仔细琢磨,朝鲜这个烂摊子到底要怎么办。

前线传来的消息一个比一个惨——反正不是这里崩溃了就是那里失守了,美军花了好几年打造出的韩国军队跟纸糊的一样不堪一击。

很明显的一个事实是,单单靠美国的海空军,已经不足以挽回朝鲜的败局了。

唯一的友善信息来自于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台湾的蒋介石向美国发来急电,表示台湾有大量身经百战的老兵随时可以开赴朝鲜,其中32000人已经准备完毕,5天内就可以上船出发。

朝鲜战争爆发后的老蒋

杜鲁门对这个消息是相当感兴趣:有人要来代替美国人送死,杜鲁门当然是大大地欢迎。而且,让老蒋来帮美国人打仗,那真是毫无心理压力,也算是稍微弥补一下美国人在老蒋身上损失的无数投资。

然而,艾奇逊很快就一语惊醒梦中人:老杜醒醒,你让国民党去朝鲜,那不是等于逼着中国把解放军也派过去吗!

想起国民党面对解放军的光辉战绩,杜鲁门眼前一黑,赶紧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时候,麦克阿瑟“要求出动地面军队”的报告已经摆在了杜鲁门桌上。

这是一封巨长无比的电报,在电报中,麦克阿瑟说韩军已经“完全丧失了反击的能力”,必须在朝鲜作战区域投入美国地面部队,“否则将无谓地付出大量生命、金钱和荣誉”。

尽管对朝鲜半岛的形势非常不乐观,但是麦克阿瑟对美军的战斗力却充满了信心,他在日本对记者说:“只要给我2个美军师,就能守住朝鲜。”

6月30日上午,杜鲁门在白宫正式开会进行讨论,并明确了美军在朝鲜的下一步策略:

1、否决蒋介石派兵参战的请求;

2、同意麦克阿瑟的意见,派2个美军师进入朝鲜参与作战。

三、史密斯特遣队

6月30日晚,美国陆军司令部下达了出动地面部队增援韩国的命令,驻扎在日本的美军第8集团军24师成为增援朝鲜的第一批部队。

然而,朝鲜战争爆发得非常突然,长期作为日本占领军的24师基本处于放羊状态,这个编制约为18000人的师此时兵力缺额高达5000人,大量的士兵需要重新集结,整师出动还要一定时间。

可能是美军指挥部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因此,第8集团军给24师布置了一个特殊任务:在集合全师之前,先凑出能立刻作战的两个连组成一个先遣营,作为整个美军的先锋空运到朝鲜,拖延北朝鲜部队前进的势头。

这是一个听起来就匪夷所思的任务:即使是一个齐装满员的标准美军营,兵力也不到1000人,更不要说只有两个连的“先遣营”了。这样一支渺小的队伍,面对总数接近10万的北朝鲜大军,能起到什么作用?

没有人知道美军为何会做出这样一个奇怪的部署,不过,在麦克阿瑟的回忆录中,却似乎能够看到这个自杀行动的来源,他在回忆录中丝毫没有掩盖自己对美军的自信:“只要美军地面部队一出现在战场上,敌军司令官立刻就会心惊胆战。”

事实上,在有记载的史料中,这个时候几乎所有的美军部队都和麦克阿瑟抱着类似的想法——“只要无敌的美军一出现,敌人马上就要望风而逃了,根本不用担心打仗的问题”。

结果就是,这个本来就已经非常不谨慎的任务在执行时更加地稀里糊涂。

接到这个倒霉任务的是24师21团1营营长查尔斯.史密斯。

21团团长给史密斯交待任务时,表示自己对朝鲜战场的情况一无所知,团长只是对史密斯说:“去干吧,伙计,那边已经打得火热了。”

于是,史密斯一头雾水地赶往机场,他在机场见到了24师的师长迪安少将,迪安让史密斯“到了釜山之后就立刻往大田方向移动,尽量让北朝鲜军离釜山远一点。”然而,身为师长的迪安同样对战局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他对史密斯说:“很抱歉无法提供更多情报,上帝保佑你们。”

迷迷糊糊的史密斯就这样带领406名更加迷糊的美军士兵坐上了飞机飞往釜山——在历史书上,这支小小的部队被称为“史密斯特遣队”。

特遣队的士气倒是非常旺盛,就是不太清楚自己要去干什么,士兵们都带着自己在熊本买来的纪念品,每个人都是大包小包,在飞机上有说有笑。

用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说:至少他们是笑着上路的。

四、T-34恐惧症

开战几天之后,几乎所有的韩军都患上一种特殊的精神疾病:T-34恐惧症。

作为二战时期最佳坦克之一,T-34主要的优势在于它在火力、防护、机动和易生产性之间达到了最佳平衡,并非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

然而,在面对严重缺乏反坦克装备的韩军时,T-34却发挥出了意料之外的巨大优势:韩军既没有穿甲炮弹,也没有坦克地雷,更没有可用于对地作战的飞机,仅有的2.3英寸反坦克火箭,已经在实战中被证实了无法有效击穿T-34的装甲。

这就意味着,当北朝鲜的T-34朝着韩军开来时,韩军基本上只能干瞪眼。

随着韩军在开战初期一败千里,对于T-34的恐惧也在韩军中被不断放大,到了守卫汉江时,这种恐惧已经变成了一种绝症。

这点从汉江南岸的守备战就可以清晰的看出来:在汉江大桥被北朝鲜人民军修复前,南岸的韩军尽管士气低落,但面对北朝鲜的步兵还能打得有来有回,一直在勉强维持防线。

然而,在7月3日汉江大桥被修复后,整个战局就立刻急转直下,韩军一看见T-34开始尝试通过残破的大桥,立刻大喊“是坦克,快逃!”刚刚还在奋勇抵抗的韩军居然在一瞬之间就溃不成军了。

就在汉江大桥被突破的同一天,美军24师师长迪安抵达了朝鲜半岛,并成为美军在朝鲜的临时总指挥官。

迪安与韩军新指挥丁一权商议后,决定把下一道防线设置在平泽—安城一线,看图就知道了,这条线是朝鲜半岛南部的最窄的一段,如果在这里抵达不住人民军,那再往南就更难了。

同时,迪安和丁一权划分了美韩军各自的防守范围:美军负责防守北朝鲜主要的进攻方向,也就是水原-大田之间的公路;韩军则负责公路以东的山区部分。

7月2日,史密斯特遣队抵达釜山,见到了率先抵达韩国的乔治准将,乔治对史密斯说:“除了尽量挡住北朝鲜军之外,你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见到坦克不要跑,给韩国人精神上的支援。”

史密斯当时就感觉问题不大,坦克有什么好怕的?

很快,随着24师作战计划的出炉,史密斯总算搞明白了自己的任务:在美军主力赶到朝鲜之前,在水原南部迟滞北朝鲜人民军,为主力的抵达尽量争取时间。

另外,顺便告诉韩军“坦克并不可怕”。

7月4日,史密斯带领特遣队赶到了水原南边不远的乌山前线,布下了防守阵地。

来到前线后,史密斯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韩军的“T-34恐惧症”,几乎每一个韩军军官都对史密斯表示“你们来了真是太好了,帮我们挡住那些坦克吧。”

史密斯几乎有些迫不及待了。

来吧,北朝鲜的苏联铁家伙,让你们尝尝美国人的厉害。

老旦点评

1、麦克阿瑟这个人,整个人生都是花里胡哨的,非常难以概括。你说他能打吧,在菲律宾就是他判断失误导致美军所有空中力量一开始就被日本人炸光;你说他不能打吧,二战后期他表现得相当可圈可点。总之一句话,战斗力非常迷。

2、不管军事能力如何,麦克阿瑟的政治水平是公认的不太行。在他担任美国陆军参谋长期间,美国发生了著名的“抚恤金进军事件”:1932年,一万多名一战老兵们因为经济太过困难,聚集在华盛顿向政府情愿,希望政府提前发放原定于1945年发放的补偿金,而当时的总统胡佛因为担心老兵闹事决定清场。

这种一听就知道是政治炸弹的事情,麦克阿瑟居然非常踊跃地主动参与,身为陆军最高长官的麦克阿瑟亲自出现在清场现场,指挥士兵把穷苦老兵们临时搭盖的简陋棚屋烧得一干二净,还大大咧咧地参加了清场后的新闻发布会,说非常拥护总统清场的决定。。。我就不多评论了,有兴趣的同学自己搜搜吧。

3、回到朝鲜战场,麦克阿瑟的举动也是让人不知道如何评论,你说他是勇敢无畏吧,可是他几乎什么都没带,却没忘了要带几个记者一起去;你说他是作秀吧,他去的前线那是真的危险,而且他亲自视察战场所得出的结论非常准确,对美国陆军及时加入朝鲜战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军动作要是再慢个10天,釜山恐怕就守不住了,朝鲜战争也就不用打了)。

4、另外,美国陆军确实不来不行——因为美军空军的表现实在是太秀了。在美国空军参战的前几天,北朝鲜被炸成什么样不太清楚,韩国军队可是被美国空军炸得一塌糊涂。单是7月3日一天就有5起美军空军误炸韩军的记录,美国空军的部分光辉战绩如下:对着美军驻韩军事顾问团连续扫射、炸掉了韩军一整列运输弹药补给的火车、炸掉了韩军开往前线的20辆卡车和上面的300名士兵。韩军曾一度气得直接打下来一架美军飞机,还把跳伞的美军飞行员给俘虏了。

5、苏联在安理会的这次“不出席”实在是非常有意思,要知道,就在开会讨论朝鲜战事的前一天,联合国秘书长专门问苏联的联合国代表马力克明天是否出席,甚至说了“我认为贵国的利益是需要你出席的”这样的话,结果马力克仍然明确回答“不去”。也就是说,苏联实际上并非是“恰好没有出席”,而是有选择地投了“弃权”票

6、至于斯大林为什么要“弃权”,我个人比较认同的观点大概是这样:一旦苏联出席,作为社会主义阵营老大哥的斯大林其实没有选择,必须行使“一票否决权”去否决联合国出兵干涉朝鲜的议案。

这样一来,补票失败的美国将不得不采取其他更激烈的手段来保障自己出兵的合理性,这毫无疑问将导致美苏之间的矛盾剧烈升温,甚至可能开启两大阵营之间的直接对抗

然而,斯大林此时并没有做好跟整个资本主义阵营全面开战的准备,为了一个朝鲜半岛(不冻港)就要跟全世界开战,也不是说就不行吧,但是怎么看都不太讲究。

而这个时候苏联恰恰又有一个逃避问题的大好机会——反正今年一直就没出席,那只要继续不出席就好了。

7、此外,斯大林后来自己都说过,苏联此时非常乐意看到美国一脚踏入朝鲜战争的泥潭中,因为这样可以损耗美国的名声和国力(这句话其实还有说不出口的下半句,那就是美国加入朝鲜战争之后,苏联再次染指中国东北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了),无论怎么看都对苏联有利。至于美国参战以后北朝鲜会被打得多惨——那就管不着了。

最终,斯大林选择了明目张胆地在联合国装傻,笑呵呵地看着美国组出了史上第一支联合国军直奔北朝鲜而去,苏联这卖盟友的狠毒操作,也算是独一挡了。

(未完待续)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老旦聊历史”

别忘了点个赞哦

本文标题: 抗美援朝.风起之前02:狼来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505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正确解读一个八字(一)能领悟多少看你悟性了!儿童哮喘是怎么回事?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看完就清楚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