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做亡国之君的悲情皇帝是谁呢?唐昭宗和崇祯帝是名声比较好的末代皇帝(虽然唐昭宗之后还有他的儿子唐哀帝李柷,但是李柷完全是傀儡,...
不愿做亡国之君的悲情皇帝是谁呢?
唐昭宗和崇祯帝是名声比较好的末代皇帝(虽然唐昭宗之后还有他的儿子唐哀帝李柷,但是李柷完全是傀儡,一般都以唐昭宗作为唐朝末代帝)。两位末代皇帝有一定相似之处,都是少年登基,两个人都有重振朝纲的雄心壮志,可惜两个人都太急躁,他们急于求成,仿佛给病入膏肓的病人下了一剂猛药,结果反而加速了政权的灭亡。
其实他们两个人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相对来说,崇祯继位时的条件比唐昭宗优越很多,如果崇祯不瞎折腾,是不至于把大明搞垮的。唐昭宗是比较无辜的末代皇帝,而崇祯却是昏君,把一手好牌打烂了。
先说说两人刚继位时的内外环境。唐昭宗继位时,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朝廷能控制的地盘不过是弹丸之地。而崇祯继位时的条件好多了,国内只有魏忠贤专权,而全国所有地方还是效忠朝廷,外部虽然有崛起的后金(后来皇太极改国号清),但是那时的后金实力不强,后来皇太极甚至想向明朝称臣议和。
两人在铲除宦官方面都是雷厉风行,干脆利落。唐昭宗先策反了宦官头子杨复恭最勇猛的干儿子杨守立,然后削夺其兵权,逼其谋反,最后派兵讨伐杨复恭,将杨复恭杀死。
而崇祯除掉魏忠贤的过程更精彩。17岁崇祯皇帝登上帝位之后不久先拿魏忠贤的死党崔呈秀开刀,逼崔呈秀辞职,在剪除魏忠贤的党羽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逼魏忠贤退休,最后还下诏勒令魏忠贤自杀。
铲除宦官的过程轻而易举,但是藩镇和民变才是两个王朝的心腹之患。唐昭宗在继位没多久,急于恢复中央威信,悍然出兵讨伐当时的强藩镇李克用。结果由宰相张浚带领的一帮新兵蛋子,被李克用的精兵打得几乎全军覆没,唐昭宗辛辛苦苦积攒的数万禁军损失殆尽。从此挡在大唐王朝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被揭开,各地藩镇看清中央的实力不过如此,越来越不把朝廷当回事,连李茂贞、王行瑜,韩建这些中小藩镇也带兵杀进京城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最终唐昭宗死于当时最大的军阀朱温之手。
唐昭宗接手的是他父亲唐懿宗和他哥哥唐僖宗两位昏君留下的烂摊子,大唐气数已尽。特别是唐僖宗时爆发的黄巢起义对唐朝统治的打击是致命的。在黄巢起义前,只有少数的大藩镇不听朝廷指挥,大部分的中小藩镇还是效忠朝廷,但是经过黄巢起义冲击后,大部分的藩镇不再听命于中央。
唐昭宗虽有奋发图强的念头,无奈手下没有精兵强将。讨伐四川节度使陈敬瑄时,唐昭宗用的是宰相韦昭度,他只是文人对军事一窍不通,结果朝廷在大好形势下打了几年没能把四川打下来,最后不得不撤军,让王建乘机占领了四川,摘取了胜利果实。
唐昭宗有个特点就是自我感觉良好,越挫越勇。之后,他又组织了讨伐李克用的战争,李克用是当时实力最强的藩镇,手下都是身经百战的将士,唐昭宗又是派出文人宰相张浚来指挥军队,并且他的军队都是刚招募来没有实战经验的新兵蛋子。结果唐昭宗在这次战争中赔光老本,手里仅有的军队被李克用打没了,从此唐昭宗成了各路藩镇争先操控的傀儡。
相比之下,崇祯继位时的局面要强多了,在除掉魏忠贤后,崇祯收回所有权力,全国都在他的掌控中,当时的后金虽然数次击败明军,但是其实力还很弱小,对明朝威胁不大,后来的李自成起义,明朝有好几次都有剿灭的希望,由于各种原因最终都失败了,大明最终亡于流寇。
崇祯帝的手下人才济济,有孙承宗、袁崇焕、孙传庭、卢升象、曹文诏、洪承畴、吴三桂等等,这套明星阵容足以让唐昭宗垂涎三尺。但是崇祯偏偏在拥有如此多精兵猛将的情况下丢了江山,只能说他是昏君。孙承宗被逼退休,袁崇焕被杀了,孙传庭被关进监狱,卢升象因为反对崇祯议和而受到排挤,浴血奋战战死沙场后,崇祯拒不对其家属抚恤。崇祯的多疑猜忌和无情,使他即使拥有众多的精兵良将也避免不了亡国的悲剧。
崇祯帝的另一个致命弱点是死要面子,不负领导责任。崇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决定和满清议和。这本来是避免两线作战的良策。但是由于负责议和的陈新甲的书童误将议和的公文当成普通的公文发送出去,议和之事所有人都知道了。朝廷一片哗然,纷纷要求严惩陈新甲,拒绝议和。死要面子的崇祯不愿背负骂名,于是顺水推舟杀了陈新甲交差。杀陈新甲事件使所有大臣认清了崇祯推卸责任的嘴脸,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从此以后大臣们也学精了,崇祯再有什么大事和大臣们商量,大臣都把皮球踢回给崇祯。
其中就有关乎明朝命运的迁都事件。崇祯考虑到李自成势力太大,想迁都到南京,他一再征询内阁首辅陈演和魏藻德的意见,陈演坚决反对南迁,魏藻德始终装糊涂不表态。最后迁都之事不了了之。
大明在李自成攻到北京城下时还有一次免于灭亡的机会。李自成并无夺取天下的雄心壮志。他打到北京城下时,向崇祯提出割西北一带,让他分国而王,并犒赏军银百万两,他马上就退兵。直到这个时候,崇祯仍然再三征询首辅魏藻德的意见,希望魏藻德承担割地责任。而大臣们经过陈新甲事件,早就看透了崇祯推卸责任的品行,所有的大臣都不愿意做替死鬼。结果李自成比较优厚的谈判条件被崇祯拒绝了,大明免于灭亡的最后机会就这样白白丧失。
因此,唐昭宗是最悲情的亡国之君。他继位时,唐朝的形势类似于东周,皇帝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各地的藩镇完全没有把皇帝放在眼里。唐昭宗本身也是大好青年,有志向,有理想,也有干劲,可惜没有遇到好时代,他空有重振朝纲的壮志却没有相应的条件,他的救国举措反而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崇祯则是被美化了的末代皇帝。因为明朝的历史是由清朝编撰,而明朝亡于流寇,清朝是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入关的。所以崇祯被漂白了。其实崇祯接手大明时局势并不坏,只是由于他的猜忌、刻薄和不愿负领导责任,导致众叛亲离,把大明推向了深渊。
面对地狱难度级别的死局,崇祯帝到底怎么做才可以破解呢?
历史没有假设,但是基于史实的适当假设,还是可以给读者提供不一样的视角。
明末崇祯帝朱由检面对的死局有多难呢?
简单来说,就是两线作战内忧外患,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各路农民起义军,外有东北以皇太极为首的满洲军事集团,偏偏自己接手的还是一个烂摊子,国库空虚,没钱给边关军队发工资,这也是崇祯时期很多军队哗变,甚至面对敌人不战而降的原因所在,官僚系统也已腐败至极,“高效廉洁”四个字是一字不沾,取而代之的是内斗为先,腐败常见,拉帮结派是常事,军国大事终究要向个人利益让步,如此这般,不只是关外后金(大清)越做越大,内部李自成更是直捣黄龙,攻破北京逼死崇祯帝,而醉生梦死的官绅阶级则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享受了“追缴助饷”的待遇。
可以说崇祯帝面对的死局,是相当难的,不然怎么会叫死局呢?
堪称是地狱难度级别的,可以说是仅次于汉献帝面对的死局难度,毕竟汉献帝时期东汉已经名存实亡,从登基开始就被架空,面对的又是曹操这种狠人,可以说谁放他的位置上都没用,因为这个局面是无解的,使出斩首行动都没用,连权臣都解决不了,更不用说其他作为了;而崇祯帝面对的虽是死局,但还好的是,相对来说难度低一些,虽然局面腐朽至极,但是他在位期间,最起码是有着一定的实权,有着一定的自主权。
那么崇祯帝如何做才可以破解死局呢?
老实说,崇祯帝面对的死局,是一个无解的死局,明末之所以有着那般局面,重点在于时间已经到了王朝末期,各种社会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局面,可谓是积重难返,要真有人可以破解这种死局,那就没有那么多改朝换代了,而是万世一系了。
但崇祯帝可以以各种手段,缓解这种局面,使明朝灭亡时间推后几十年。
崇祯帝面对的难题其实有两点:一是国库空虚。二是庞大官僚系统腐败至极,拉帮结派之下,很多政策实施不到位,反而起到反作用。
可能还有人会说小冰河时期的天灾不是个大难题吗?
小冰河时期带来的破坏的确不小,甚至可以说是各地农民纷纷起义的关键所在,但是旱蝗这种天灾,可以发生一年、两年、三年,不至于连续延续十几年吧?
根本原因在于刚开始的天灾,在明末那种官僚系统腐败,政治黑暗的情况下,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是愈演愈烈。
所以说小冰河时期的天灾归根结底,还是跟庞大官僚系统腐败有关系,是官僚系统极度腐败下衍生的一种恶劣局面。
面对以上两种难题,崇祯帝朱由检其实只需要两步就有机会破解,一是刷新吏治,二是与关外讲和。
这样一来,可以通过查抄贪官污吏的财产,来应对国库空虚的难题,不至于接连加征辽饷、练饷、剿饷,以至于老百姓活不下去,纷纷揭竿而起。
同时还可以使官僚系统通过这种方式自我调节,尽量高效廉洁一些,政治清明一些,可以使天灾范围变小;也不至于出现内斗为先之下,名将卢象升被自己这方的杨嗣昌和高起潜合伙坑死这种荒唐事情。
而关外的皇太极,其实一开始是主张讲和的,虽然很多人先入为主的认为明朝之后是清朝,而且清朝在明亡以后入关夺取的天下,认为清朝很强大,其实在皇太极刚刚接手后金政权的时候,后金连关外都没有统一,根本没有蛇吞象的想法,所以自然有讲和的想法,只不过崇祯帝碍于面子,没有同意罢了。
如果崇祯帝务实为先,不讲究面子,同意讲和,稳住关外,一心整顿内部的话,刷新吏治并且镇压农民起义的话,还是可以使明朝多延续个几十年的。
当然以上只是纸上谈兵的看法,这是一种假设罢了,旨在为大家提供不一样的视角罢了。
毕竟虽然以事后诸葛亮的角度,任何人都可以侃侃而谈;但如果让十七岁,并且没有接受过帝王心术培训的你,接手一个一团糟的腐朽帝国,别说面对各种内忧外患了,恐怕你连一个魏忠贤都搞不定,至于能做到比崇祯帝更好,那更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关于这个假设,大家可以看笑一笑就好。
你觉得汉献帝,崇祯,光绪,哪个翻盘最难哪个最容易呢?
首先,就是要明确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皇帝所掌握的条件;其次,就是从个人出发,选择自己该怎么办。最难翻盘的是汉献帝应该能有共识,最容易的就比较难说了。
(1)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皇帝掌握的实力看,汉献帝翻盘最难
汉献帝生于181年,8岁做皇帝,220年39岁时被逼禅位,234年53岁时病逝。其一生都在曹操控制下,曹操这个人不用介绍了,论智谋、论实力、论才学,有几个人能比得了。就是现在社会又有几人能比其才学?
更不要说,东汉末年自桓帝重用宦官起,宦官们控制皇权半个世纪,皇帝基本就是橡皮图章。更为严重的是,保卫皇权的最佳思想武器——儒家思想,根本被皇权自己废黜了,且自身也并非十分强大。整个朝廷,敢于抛去性命为了皇帝个人利益而拼搏的人少之又少。
再加上,汉献帝继承东汉“外戚控制皇帝”的传统,其本身能依靠的主力就是董贵人、伏皇后等外戚,但这些人军事实力太小,怎么可能翻盘。杀了曹操还有曹操的儿子,因此,汉献帝根本不可能翻盘。
(2)崇祯有些人总觉得容易,其实,崇祯要想翻盘他要与整个统治阶层去斗,其难度不比汉献帝低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崇祯皇帝比光绪翻盘可能性更大。原因就在于:崇祯皇帝仍然操控实质权力,他想杀谁就能杀谁。只不过因为他“猜忌心过重”从而造成乱作为,贻误了时机。
其实这种观点只是说了表面问题:崇祯虽然表面上掌握大权,但真正掌权的不是他而是“每个人的贪心”。当时的明朝表面上是“皇权至上”,其实形如一盘散沙。
一方面,传统理学已经被更加“彰显个性、自我”的心学所超越;
一方面,因为美洲和日本白银大量流入以及各方的禁运,造成晚明隆万、天启年间的“通货膨胀”问题,迅速变成“通货紧缩”问题,几十年的党争问题日渐“物质化”。
两者结合就成为“官场如商场”,皇帝可以要人命但不能“变人心”。所以,崇祯无论怎么搞,除非“大刀阔斧”地在继位之初就实行“全面回归朱元璋时代”,并对“官、商、官商、宦官”进行“铁血式”管理。哪个人当皇帝都不行。因此,他翻盘可能性没有。
(3)光绪翻盘的可能性最大,因为他的阻力最小
我们最后看看光绪,光绪翻盘可能性之所以最大。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