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崇祯年间清军六次入塞

发布时间: 2021-06-27 14:02:5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8

最近看山东历史,发现了一个问题。有一段记载,说是1642年,清军攻克山东兖州。这一年清军还和明军在最近看山东历史,发现了一个问题...

如何评价崇祯年间清军六次入塞

最近看山东历史,发现了一个问题。有一段记载,说是1642年,清军攻克山东兖州。这一年清军还和明军在

最近看山东历史,发现了一个问题。有一段记载,说是1642年,清军攻克山东兖州。这一年清军还和明军在关在鏖战,还没大规模入关。李自成的农民军还没向北京进军。清军是如何打到兖州的?是记载有误还是其他原因?懂得这段历史的朋友给解释下。
这是百度搜的一下资料。
1942年崇祯十五年十月至次年五月清崇德七年,阿巴泰率清军从黄崖口入关,攻击蓟州、河间、景州、临清、兖州、莱州、登州、青州府、莒州、沂州、德州、回师攻沧州、天津卫、三河、密云、东昌、广平、彰德、真定、海州。“攻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县,共八十八城”,降城六。

清兵入塞,又称“清(后金)南略”,是后金和清皇太极政权在和明朝在辽西战场因无法攻克关宁锦防线而陷入僵持局面时期,绕道蒙古,从山海关西面的长城关隘进入大明北方开辟第二战场的数次攻击掠夺军事行动。因为有几次规模不大,所以究竟有几次这样的军事行动有四次、五次、六次等不同的说法。
从崇祯登基以来,十一年中,清兵已经四次入塞,三次直逼北京城下。
山东史料有误,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京师,崇祯帝在紫禁城后的煤山(今景山)自缢而死,明朝灭亡。1644 年四月二十三日(大顺永昌元年,清顺治元年,阳历5月28日引清兵入关的重要人物吴三桂),李自成与吴三桂军激战于山海关前,一时难分伯仲。早在四月二十一日,答应援吴的清军便在一片石击溃了李自成派去切断吴三桂后路的唐通部农民军,多尔衮先命吴三桂迎战李自成大顺军。双方鏖战至中午,吴军逐渐实力耗尽,为农民军包围。接着清军猝然袭击,农民军失利,李自成败退京师(详见山海关大战)。清军正式入关。张献忠也率军进入四川。农民军撤退过程中,清军先于保定、定州(今河北定县)两挫农民军,接着向山西进攻。大同守将姜瓖投降,平阳(今山西临汾)守将陈永福被俘。到五月初多尔衮入据京师时,清朝已经拥有了北直隶、山西、山东等省份。

历史对崇祯的评价

南明大臣把崇祯帝抬举到千古圣主的地步,如礼部郎余煜在议改思宗庙号时说:“先帝(崇祯)英明神武,人所共钦,而内无声色狗马之好,外无神仙土木之营,临难慷慨,合国君死社稷之义。千古未有之圣主,宜尊以千古未有之徽称。”

清初张岱:“古来亡国之君,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以穷兵黩武亡者,嗟我先帝,焦虑心求治,旰食宵衣,恭俭辛勤,万几无旷,即古之中兴令主,无以过之”。 “先帝焦于求治,刻于理财;渴于用人,骤于行法”。

清人萧徵模咏崇祯皇帝的诗歌写道:心匪不仁计则穷,减夫派饷事重重。可怜三百年夭下,断送忧勤惕励中。

顺治帝:谕工部曰:“‘朕念明崇祯帝孜孜求治,身殉社稷。若不急为阐扬,恐千载之下,意与失德亡国者同类并观。朕用(因)是特制碑文一道,以昭悯恻。尔部即遵谕勒碑,立崇祯帝陵前,以垂不朽。又于所谥怀宗端皇帝加谥数字,以扬盛美。’

拓展资料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即明思宗(1627年—1644年在位),明朝第十六位皇帝  ,亦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

天启二年(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天启七年(1627年)登基,改元崇祯(1628年—1644年),后世称为崇祯帝。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1]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四日,昌平州吏赵一桂等人将崇祯帝与皇后葬入昌平县田贵妃的墓穴之中,清朝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葬于十三陵思陵”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崇祯

明思宗即位,正值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内有黄土高原上百万农民造反大军,外有满洲铁骑,虎视耽耽,崇祯元年(1628年)陕西镇的兵饷积欠到30多月,次年二月延绥、宁夏、固原三镇皆告缺饷达36月之久[43]。山河冷落,风烟四起。他决事果断,雷厉风行,如处理阉党一案,也有心细多疑,优柔寡断之一面,如关于是先攘外抑或先安内,一直拿不定,遂误国家;既有刻薄寡恩翻脸无情之一面,也有多情柔肠之一面,对周皇后互敬互爱;他自律极严,不耽声色犬马;他也经常征求左右的意见,但刚愎自用,不能做到虚怀纳谏;他知人善任,如袁崇焕、杨嗣昌、卢象升、孙传庭、洪承畴,具一代文武全才,任用他们时,言听计从,优遇有加,一旦翻脸,严酷无情,果于杀戮,导致用人不专,出现崇祯朝五十相局面;他悯恤黎民疾苦,常下诏罪己,但搜刮民膏,加派无度,驱百姓于水火;他励精图治,经常平台召对,咨问政之得失,与臣下论讨兴亡之道,为政察察,事必躬亲,欲为中兴之主,但求治心切,责臣太骤,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断绝,常谓所任非人,终成孤家寡人,至于煤山殉国,从死者唯一太监耳。明思宗是一个被普遍同情的皇帝,李自成《登极诏》也说“君非甚闇(崇祯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炀灶恒多(孤立于上,而受到奸臣的蒙蔽);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思宗的性格相当复杂,在去除魏忠贤时,崇祯表现得极为机智,但在处理袁崇焕一事,却又表现得相当愚蠢。如学者所言“在思宗身上,机智和愚蠢,胆略与刚愎,高招与昏招,兼而有之”,《明史》说他:“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由于较之前任的明神宗、明熹宗,甚至明朝中后期的多数皇帝,思宗治国救国的责任感与雄心强上许多,故史家对于明思宗普遍抱有同情,以为崇祯帝的一生实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明史》评价思宗:“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谈迁《国榷》称:“先帝(崇祯)之患,在于好名而不根于实,名爱民而适痡之,名听言而适拒之,名亟才而适市之;聪于始,愎于终,视举朝无一人足任者,柄托奄尹,自贻伊戚,非淫虐,非昏懦,而卒与桀、纣、秦、隋、平、献、恭、昭并日而语也,可胜痛哉!”
历史学家孟森说:“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思宗虽有心为治,却无治国良方,以致酿成亡国悲剧,未必无过。孟森也说思宗“苛察自用,无知人之明”、“不知恤民”。思宗用人不彰、疑心过重、驭下太严,史称“崇祯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换五十位内阁大学士、首辅),却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
锁绿山人在《明亡述略》中评价崇祯,“庄烈帝勇于求治,自异此前亡国之君。然承神宗、熹宗之失德,又好自用,无知人之识。君子修身齐家,宜防好恶之癖,而况平天下乎?虽当时无流贼之蹂躏海内,而明之亡也决矣。”
南明大臣则把思宗抬举到千古圣主的地步,如礼部郎余煜在议改思宗庙号时说:“先帝(崇祯)英明神武,人所共钦,而内无声色狗马之好,外无神仙土木之营,临难慷慨,合国君死社稷之义。千古未有之圣主,宜尊以千古未有之徽称。
作为明代的亡 国之 君,崇祯帝是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对他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评价崇祯帝,在指出其错误的同时,抛开成败之见,以道德论之,仍有某些值得肯定的地方,他勤心政治,生活俭朴,不玩物、不丧志,更不沉溺于酒色,这些对于一个末代皇帝来说,毕竟是难能可贵的。平心而论,崇祯是一个比明朝任何皇帝都要对国事认真负责的统治者,自登基以来,他几乎没有睡过一天好觉,甚至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位中国帝王」(指支持西学传播),但勤治天下的责任心并不能弥补他的缺乏经验、多疑和刚愎自用——这些性格特点与1644年到来有直接的联系。无论如何,崇祯从来没有被看成是中国历史上的好皇帝,他的死亡留下的只是一个悲剧事实。
他口中的空谈、亡国之臣,后来在李自成手上成了阿谀奉承之辈,但到了满清人手上,却变成了中兴之臣。这种变化着实令人骇异。这中间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恐怕还是要从崇祯的用人格局及识人眼光去找答案。
崇祯的种种困境:崇祯甫接手皇位,就除了大太监魏忠贤,当时应该是人心大振吧,成名太早,加上大臣们的吹捧,崇祯自己不免自视过高。崇祯坚信自己会有一番作为,然而几个回合下来,状况却越来越糟.此时的崇祯,遇到的正是这种困境,崇祯应该作的是检讨自己的内政外交,可惜的是,崇祯不能接受自己对自己智力的怀疑,更不能接受大臣对自己智力的怀疑,于是,杀大臣,换内阁,一意孤行地走上不归路。前期铲除专权宦官,后期又重用宦官;中后金反间计,自毁长城,冤杀袁崇焕。甚至临死还将眼前的这场灭国灾难归咎于手下的每一个人,就是认为他自己没有责任。此人至死不悟,可谓是执拗之极了。
崇祯昏庸,政治不行,军事不行,治国不行,识人用人不行,性格问题多疑,刚愎自用,整个京城都是瘟疫的天下居然一无所知,此时京城能有多少战斗力的武将和士兵都不知道,本来可以答应李自成的条件,李自成乞封王时候还答应会帮明朝阻挡清军,但是在围城情况下仍然拒绝用这个换作时间,来换取吴三桂回京保卫时间,结果吴三桂最后被迫投降清军,而且最后凌迟处死了袁崇焕(袁崇焕不吃不喝昼夜兼程带9000人保卫京师取得前期胜利是多么难得可贵)使明朝加速灭亡,使明朝再也没有有作为的文官武将。最后自己吊死还不承认自己有过错,还把所有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楼上的对历史估计是百度上看的吧,崇祯杀袁崇焕没错,袁崇焕是个二杆子,杀了牵制后金的毛文龙,惹了这么大个麻烦,此一大罪,二大罪,袁崇焕的老师孙承宗要袁崇焕阻挡后金10万人进攻北京,袁派了赵率教4000人去迎战皇太极10万后金铁骑,赵战死,后,皇太极在北京近郊绕着北京城洗劫,袁崇焕没有迎敌,而是跟着皇太极后面跑,有拒敌不力的嫌疑,,这也是被人质疑是卖国贼的主要原因,这两点,不管哪方面,都足够枪毙了

崇祯九年末到十年末的历史事件

如题。崇祯九年应该是1636年吧。也就是1636年末到1637年末的历史事件
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清太宗 皇太极 称帝于盛京,改国号“后金”曰“大清”,漠南蒙古16部49旗共同推奉清太宗为“博克达·彻辰汗”(意为宽温仁圣皇帝),承认清太宗皇太极为蒙古各部大汗,漠南蒙古成为清的藩属。漠南蒙古的归附,影响及于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 改文馆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掌记注诏令,编纂史书,撰拟表章;内秘书院,掌拟外国往来文移、敕谕、祭文;内弘文院,掌注释历代兴衰,给汗及汗子、亲王讲解经史,拟立制度。各院由大学士一人主管,下设学士、主事等官,分别由满、蒙古、汉人充任。他们也直接参与国家决策的制定,内三院成为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设都察院,掌管监察之权。若汗有:奢侈无度 ,误杀功臣 ,逸乐畋猎 , 荒耽酒色 ,不理政事 ,弃忠良,任奸宄 ,要直谏无隐;若贝勒、大臣有:废职业 ,黩货偷安 ,朝会轻慢 ,而 部臣容隐 ,可指参。上自汗,下至贝勒、部院大臣等皆在都察院劝谏、纠察范围之中。 秋皇太极命阿济格、阿巴泰等将兵由独石口入居庸关,攻下昌平等15城,绕北京,南下保定、文安等地,俘获人畜19万。从崇祯二年到十五年,14年间,清兵先后6次大肆袭击京畿,铁蹄遍及京城郊外、河北、山西、山东广大地区,所历3省13府、29州、150余县,攻克城堡299座,俘虏人口几十万。皇太极多次派兵袭扰关内,打乱了明军山海关内外的防御布署,使明军关内外防守不迭。在此期间,皇太极利用明廷内部矛盾,假借崇祯帝之手杀掉袁崇焕,为清兵夺取辽西搬倒一大障碍。

十二月 第二次征伐朝鲜出征理由是朝鲜国将丁卯(天聪元年)盟约视为 权许讲和 , 今已永绝.皇太极指责朝鲜 毁弃盟好 ,不得已兴兵讨伐。当月初二日,皇太极率代善、多尔衮、多铎、岳讬、豪格、杜度等,统兵10万大举东侵,命多尔衮、豪格将左翼满洲三旗、蒙古三旗,由宽甸路奔长山口,入朝鲜境。令多铎、硕讬、尼堪率护军千人,合户部承政马福塔军往围朝鲜国王京汉城。初十日,清军过镇江,连下义州、郭山、定州。十三日,杜度领精骑兵,直驱皮岛、云从岛、大花岛、铁山一线,凡朝鲜与明相邻之地悉行攻略。十四日,岳讬率前锋兵已达平壤。多铎军近逼王京。十六日,朝鲜国王李倧领后妃朝臣撤出王京,驻跸40里外的南汉山城。清兵即将此城围住。次年正月初一,皇太极到达南汉山。多尔衮军连克昌州、安州、黄州等城。十三日,朝鲜国王李倧奉书请降。二十三日,多尔衮又攻占江华岛,俘获王妃1人,王子2人,及臣僚家属。二十八日,双方签定 南汉山规则.其主要内容有:去掉明朝年号,断绝与明交往;将国王长子和另外一子,及诸臣子或弟作人质,留住盛京;以清朝为正朔,参预清朝的一切重大活动;每年要进贡方物,黄金百两,白金千两,白苎布、细布、绵紬、细麻布,布等成百上千疋,大米万包,及珍贵兽皮、胡椒、腰刀、顺刀、大小纸张、各类席子等物若干。 和硕特顾实汗自塔尔巴哈台率军远征青海却图汗,由于兵力不足,与噶尔丹之父准噶尔巴图尔浑台吉联军,准噶尔军有大批火器,战斗力强。顾实汗与巴图尔浑台吉率军至海青,血山一战,捕杀却图汗,击溃其军三万余,顾实汗据有青海,将己女嫁于巴图尔浑台吉,致送大批礼物,以谢其联军助战之功,随后巴图尔浑台吉率部返回准噶尔。噶尔丹以此为理由,处心积虑欲进军青海,康熙令甘肃清军严加防范,固守汛地,噶尔丹无机可乘,制止了他向青海攻掠的野心。同时,也因为准噶尔部内部意见不一,担心大军远行,“西海路远,恐一动而本地有事”30。于是,噶尔丹才在进兵青海的途中返回。
崇祯十年(清崇德二年,1637年)皇太极即汗位后四月,又命每旗各设议政大臣三员.以此改变八和硕贝勒少数人执政的局面。
和硕特首领顾实汗(名图鲁拜琥)进军青海,其势力随之进入西藏。和硕特顾实汗进军青海后,派使至沈阳觐见清太宗,奉表入贡。其后,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浑台吉之弟墨尔根岱青遣使见清太宗,“表贡马匹”。
公元1636年
·中国皇太极在盛京即帝位,改国号为清(1636~1911)
公元1637年酆家店之战 公元1637年
·中国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初刊,为总结手工业和农业生产技术巨著

该怎么评价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吊死歪脖子树上,如果他不去自杀,选择南迁,是不是能改变历史进程?

历史的进程应该是不会改变的,最多可能推迟南明的灭亡时间吧。

我觉得如果真的南迁,虽然不能让南明不灭亡,但是至少可以延迟一段时间。说真的,崇祯这个时候我感觉可比宋朝好多了。宋朝那个情况才真的是,从里到外烂透了,外有内患的。我感觉崇祯要是在宋朝可能早就上吊了。

崇祯时期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如果真的爱人民,那么国家怎么可能颠覆。就是因为民不聊生,人民才会对这个朝廷不再抱有希望。所以,当李自成攻占洛阳之后,北京的大门直接对李自成打开了。我觉得这是朝廷权威的丧失导致的。

如果南迁之后,崇祯能够死死地压制住当地的势力,那么是有可能改变命运的。不过崇祯可能已经有心无力了。毕竟之前的几次大战,几乎全败。就算再去南京只能是延迟灭亡罢了。如果崇祯有办法让左良玉他们重新俯首称臣,那应该是南明还能再存在一段时间的。

江南自古以来都是鱼米之乡,崇祯想要南迁这个问题不好搞定,谁会愿意放弃一大块金元宝放在面前而不去摸=收为己有呢?崇祯除非还能有一支几万大军的势力,才可能压制住江南地区的势力。不过,朝廷的根基都烂透了,崇祯也没办法。

所以,崇祯可能也是自知气数已尽,只能自尽啦,至少还能留个全尸,留个体面。说真的,这也不能完全怪他,根基都已经腐烂,他在努力也是杯水车薪,重新洗牌来过也是不错的选择。

崇祯皇帝作为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在一颗歪脖子树上上吊,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我觉得如果崇祯皇帝在明朝前段时间他会是一个历经图治的皇帝,他为明朝最后的灭亡做出了相应的努力,但是能力有限,当时的明朝已经千疮百孔,不是一个人就能改变的,即使除掉了魏忠贤,也改不了明朝被灭亡的事实。
首先崇祯皇帝受命于危难之中,他的能力是有限的,大明王朝这艘巨轮已经千疮百孔,不是一个人就能改变的,他能处理掉魏忠贤这个人已经展示了他的强有力的政治手腕,如果他没有选择自杀,而是南迁我觉得历史也改变不了的,首先他在北京北边有满洲铁骑虎视眈眈,南有李自成浩浩荡荡几十万起义军兵临城下,崇祯皇帝作何选择都是没有用的,当时的背景他是跑不了的。
我觉得崇祯也挺可怜的,虽然他治国的能力不太行,但是人还是很有骨气的,但是当时的情况已经是那样了,大明王朝已经千疮百孔,很难挽回了,即使他选择南迁,也不可能为这个大厦将倾的王朝再续更多的寿命。
这个问题其实还真的不知道,之所以我们有这个定论是因为事情已经发生,所以才有定论,而他南迁之后的事情是没有发生的,我们只能靠猜测,而在猜测的基础上,一切皆有可能,虽然当时已经处在大厦江青的情况下了,但是凡事都有个万一万一他在南迁的时候遇上了什么人,遇上了什么事儿真的有力挽狂澜的能力那重新将大明这座大厦扶起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而且南迁之后经历了大明将倾的崇祯虽然说可能依旧做不了一代圣君,但至少还有成为一个明君的可能,前提是能力挽狂澜。
本文标题: 如何评价崇祯年间清军六次入塞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4564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资治通鉴:推荐与提拔,人事权背后的权力敏感!风暴中的基石:1944夏季进攻中的德军基层步兵部队(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