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袁崇焕没死,崇祯依然重用他,那明朝还会灭亡吗,以崇祯的能力能否振兴大明。理想状态下也许可以。,我的设想是,假如孙承...
如果袁崇焕没死,崇祯依然重用他,那明朝还会灭亡吗,以崇祯的能力能否振兴大明。
我的设想是,假如孙承宗作为辽东经略,稳扎稳打。袁崇焕作为将领守住坚城,同时毛文龙在后方干扰清朝的军事行动。 至少辽东是比较平稳的。卢象升继续做他的宣大总督,洪承畴杨嗣昌孙传庭等人继续剿匪。 那么明朝撑下来是有可能的。
当然,一切是我的美好想象。 孙承宗于1638年在自己的家乡体面的自缢在清军面前;同年卢象升战死巨鹿。 袁崇焕死的比他们早了9年, 被凌迟了。 毛文龙是袁崇焕杀死的。 杨嗣昌病死,洪承畴降清,孙传庭倒在了大厦将倾之前…… 无限的遗憾啊! 不过都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也许真是气数吧。 就好像人也有生老病死一样。
事实上,袁崇焕的才干在当时还不足以收服整个辽东,我这样认为。 他有精锐的骑兵,有先进的火器,有坚固的关宁锦防线。 守有余而攻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当初浪言“无年平辽”的袁崇焕有些着慌了,因为他也明白自己有欺君之罪。 另外,擅杀皮岛守将毛文龙,也体现了他是在是缺少孙承宗的战略意识。 本来皮岛在后金的后方,凭借地势足以防守,又不需要明朝的补给,就像个楔子一样牢牢地顶在了后金的颈部。时不时就可以威胁其赫图阿拉。但袁崇焕却因为毛文龙不听话给杀了,还是矫诏杀的,我真不理解啊! 另外,当皇太极绕开山海关从古北口进中原烧杀抢掠的时候,袁崇焕就跟在他们后面,没有打,只是跟踪!一路把皇太极“护送”到北京城下!!!! 唯一的解释,有可能是怕皇太极骑兵围点打援,但也不能坐视不管啊!朝廷养你是干啥用得! 这是不是他自己找死呢? 我觉得是的
所以我觉得袁崇焕是个将才,可以率领将士同仇敌忾,坚守孤城击退后金的凶猛进攻,却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收服整个辽东。 而有能力的我认为有两个,其一是在天启五年已经被传首九边的熊廷弼,其二是年纪偏大的孙承宗。 因为袁崇焕死后, 后金事实上占据了京城周围的很多地方,但却被孙承宗在谈笑间全部收复了。 要不是大凌河一役孙承宗受到弹劾,要不是崇祯不能完全信任这个老臣, 辽东还是有希望的。
说了个半天,我的结论是: 袁崇焕不死是最好的,他可以作为孙的得力干将,协助孙守土抗清(后金)。死了,也于时局没有大碍。 有他没有他明朝的结局是一样的。至于崇祯皇帝的才能,历来有褒贬不一的。 有的人认为崇祯皇帝是个成熟的政治家,即统之时就能消灭阉党,使得明朝有了中兴的气象!有的人说他勤政,是明朝皇帝里最能受的一个,二十多岁就两鬓斑白了。 有的人说他急躁, 干啥事情都特别着急,最终使得当时还算人才济济的大明走向灭亡。还有的人说他混蛋,把袁崇焕给挂了。 其实,明朝在1644年的灭亡有点偶然,但凡在潼关通往北京的道路上再有一次像宁武关总兵那样的抵抗,底气不足的李自成也就不可能进了北京。 但我要说他的灭亡是必然的,财政危机,使得没有两线作战的粮饷给养; 屡失良将,其实反映了崇祯的急躁和疑心; 举棋不定,丧失了避免两线作战的可能; 当断不断,把暂时南渡的机会也丧失了。 我不想怪崇祯皇帝,因为《明史》里的那句名言大家都知道了 呜呼,崇祯皇帝不是亡国之君,至少如果生在万历之前绝对不是亡国之君。但是生在了万历和天启之后,亡国之君是必然的。 历史总是遗憾的,一直以来, 遗憾的不仅是崇祯,还有我们。
又好比房子,只能住三十年,你偏要住四十年,就只能住危房,没准哪天上厕所的时候,被埋进去。
什么东西,都有使用年限,比如大米,比如王朝,比如帝国。
不同的是,大米的年限看得见,王朝的年限看不见。
看不见,却依然存在。
对于气数,崇祯是不信的,开始不信。
等到崇祯十四年,怕什么来什么,后院起火,前院也起火,卢象升死了,辽东败了,中原乱了,信了。
在一次检讨会上,他紧绷了十四年的神经,终于崩溃了。
他嚎啕大哭,一边哭,一边说:
我登基十四年,饱经忧患,国家事情多,灾荒多,没有粮食,竟然人吃人,流寇四起,这都是我失德所致啊,这都是我的错啊。
他不停地哭,不停地哭。
我同情他。
大臣们似乎也很同情,纷纷发言,说这不是您的错。
但不是皇帝的错,是谁的错呢?
气数。
几乎所有的人,众口一词,说出了这两字。
崇祯终于认了,他承认这是气数。但他终究是不甘心的:
“就算是气数,人力也可补救,这么多年了,补救何用?”
然后接着大哭。
崇祯大哭的时候,李自成正在前进,在属于他的气数上,大踏步地前进。
在河南,他毫不费力地招募了十几万人,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占领了河南全境,所向披靡,先后杀死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以及我们的老熟人福王朱常洵。
鉴于崇祯同志的倒霉史,已经太长,鉴于他受的苦,实在太多,鉴于不想有人说我拿崇祯同志混事,还鉴于我比较乐观,不太喜欢落井下石,所以,我决定简单点,至少保证你不至于看得太过郁闷。
李自成同志依然在前进,一年后,他进入陕西,击败了明朝的最后一位猛人孙传庭,占领西安。明军就此再无还手之力。
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在西安,集结所有兵力,准备向京城出发,他将终结这已延续二百七十多年的帝国。
在出发前,他发出了一道檄文,文中有八个字:
嗟尔明朝,气数已尽。
嗟尔,明朝
对于上述八个字,崇祯应该是认账的,因为不认账不行。
上台以前,憋足了劲要干掉那个死人妖,死人妖干掉了,又出来党争,后金入侵,看准了袁崇焕,要他出来上岗,一顿折腾,后金没能折腾回去,袁督师倒给折腾没了,本想着卧薪尝胆,忍几年,搞好国内经济建设,再去收复大好河山,结果出了天灾,又出来若干人等造反。
调兵,干掉若干人等,若干人等被干掉,又出来了若干更狠的人(比如张献忠、李自成),再调兵,把若干更狠的人,又打下去,投降的投降,跑的跑,正准备一鼓作气……
清军打进来了。
好吧,那就去打清军,全部主力调到辽东,打个一年半载,好不容易把人熬走,后院又起火了,投降的不投降,跑进去的又跑出来。
很巧,又是灾荒,大荒,没法活,于是大家跟着一起造反。
这种编剧思路,很类似于早些年的经典电视剧《渴望》,按当时编剧思路,就是找个弱女子,什么坏事、孬事、恶心人到死的事,都让她碰上,整体流程大致是,一棍子打过来,挺住,再一棍子打过来,继续挺住,挺到最后,就好人一生平安了。
崇祯的故事就是这样,他挨棍子的数量,估计比渴望女主角要多得多,抗击打能力更强,但不同的是,他的故事没有一个好的结局。
因为他的故事,是真实的,而真实的东西,往往都很残酷。
崇祯并非一个温和的人,他很急躁,很用力,用今天的话说,叫用力过猛,但那个烂摊子,不用力过猛,只能收摊。
崇祯很节俭,他的衣服、袜子,都打了补丁,请注意,打补丁的,并不一定很节俭,往往很浪费,比如后来清朝的道光同志,衣服破了,让人去打了个补丁,五十两白银,这哥们全然是败家的,还说特便宜。
而崇祯的补丁,是他找老婆打的,免费。
此外,崇祯还有个特点:走路慢,因为走得快,里面的破衣服就会飘出来——节俭是节俭,脸面还是要的。
他工作很努力,每天白天上朝,晚上加班,据史料记载,大致要干七八个时辰(十四到十六个小时),累得半死不活,第二天接着干。
简单地说,崇祯同志干的,是这样一份工作,没有工作范围,没有工作界限,什么都要管,每天上班,不是跟人吵架(言官),就是看人吵架(党争),穿得破烂,吃得也少,跟老婆困觉较少,只睡五六小时,时不时还有噩耗传来,什么北边打过来,西边打过去,祖坟被人烧了,部将被人杀了,东西被人抢了等等。
这工作,谁干?
最不幸的是,崇祯同志以上所有的不幸,都无法换来一个幸福的结局——他的努力,终究失败。
但比最不幸更不幸的是(简称最最不幸),崇祯知道这点。
知道结局(注:悲剧),也无法改变,却依然要继续,这就是人生的最大悲哀。
史料告诉我们,崇祯同志应该知道自己的结局,他多次谈到命数,气数,经常对人哀叹:大明天下,奈何亡于朕手!
转自:明朝那些事儿,第七卷。作者:当年明月
也不是崇祯可以振兴得!
就如一个人,心力交瘁 ,病入膏肓。
脑子再清楚,也只是清楚自己几时去见阎王而已阿!
明朝崇祯时期,朝廷也是能人辈出阿!
虽然那时大明内忧外患,内,农民起义,外,后金崛起。
朝廷谋臣明确指出,大明若亡,必在暴民。
因此制定的国策是,攘外必先安内。
这话多么经典阿!
500年后,历史再次重演啊!
崇祯
当年该去台湾啊!
明朝的灭亡是有两个原因的、一个就是内乱、李自成起义另个就是外患努尔哈赤
袁崇焕之死后, 中原再无人能挡住满人的进攻了, 中华被满清统治, 被游牧民族统治, 开了历史的倒车.
为什么这样说呢? 有较多的文献资料及专家评论表明崇祯朱由校是一个历经图志的皇帝, 在他掌权时,大明已经经历过前面万历,天启黑暗政治几十年的推残后已咽咽一息了. 崇祯上台后,农民起义已经在崇祯的安排下压下去了, 辽东的战局在重新启用袁崇焕后, 军民大振, 而崇焕的五年复辽计划, 后来证明,也不是空谈. 各方面表明,崇祯是一个能中兴明朝的皇帝, 而崇焕也是一个满清两代皇帝的恶梦,他们两人可以把辽东问题处理掉.
再看国内的农民起义, 当时是一片低潮状态, 国内形势一片大好, 李自成只有几百人了, 张献中也投降了, 朝庭中的政治一片新气象, 大家都有中兴的愿望, 都不想垮掉,
最后还是垮掉了, 垮掉的原因就是中了反间计误杀了袁崇焕, 辽东垮掉了, 然后就是一发不可收拾,
读史至此, 不免伤感.
个人对历史的影响大不大,这个问题不好说, 大家都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 这就是个人对历史的影响.
但是历史不能假设,历史只可以借荐。
明朝末年崇祯为什么改革失败?
首先就政治体系而言,中国的封建制度已经开始成为落后的制度。
其次明朝末期内忧外患。
内忧:明末党争已经非常严重,行政效率低下,政令被执行的程度不足。建国几百年以来,监察系统的漏洞已经被大家看穿,官员贪污腐败已经成了系统。中央财政不成系统,没有统一的预算规划调度这一类,那里需要什么,都是就近供给。
外患:后金崛起。明朝实行的是卫所制,各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有事打仗,没事屯田,军人由军户出人。这套制度可以说糟糕至极,军人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需要很好的训练,一边是军人,一边还要屯田,这本身不利于建立军人的荣誉感,而且训练无法保证。让明末朝局动荡,战火不断。没有改革的基础。
明末已经是个日暮西山的老人,改革什么的已经无法令其起死回生。崇祯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
崇祯多大程度上导致了明王朝的覆灭?
明朝的灭亡时历史的必然,崇祯时期所经历的也都不过是历史的必然
明朝从嘉靖皇帝后期就颓势已现,等到万历年间,由于万历三大征的巨大消耗,以及后期的辽饷,明朝财政已经濒临奔溃;而万历皇帝由于多年不上朝,导致了各类官员的空缺,明朝政府的运转已经很困难;而到了崇祯时期,则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首先是流民的叛乱规模越来越大;再者是财政是在苦难;同时,国内天灾人祸不断,外部的皇太极已经在辽东稳定立足,并且多次通过长城一线五次攻入内地,大肆抢掠而归。
这所有的一切,都预示着明朝的行将就木。所以,明朝的灭亡,绝对不是崇祯一个人的锅,至少算账要算到他的高祖父嘉靖。然而,崇祯本人真的就没有责任吗?答案是否定的,崇祯本人有着很大的责任。虽然明朝的灭亡根源不在于他,但是他的一些操作,的确是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首先,崇祯并不信任大臣,这对于一个君王而言,很是致命。一个君王可以不信任大臣,但至少需要表现得信任他们。然而,崇祯的各种举动都表明,大臣对于他来说,就是和工具一个性质,好用,就留着;不好用,那就杀,丝毫没有对大臣的任何尊重。以下列出被崇祯诛杀的高级官员的名单(来源:百度)
杨镐,兵部侍郎,崇祯二年1629年因萨尔浒战败被杀。
刘策,蓟辽都御史,崇祯三年1630年因辽东战事失利被杀。
袁崇焕,督师,辽东巡抚,崇祯三年1630年被杀。
孙元化,巡抚都御史,崇祯五年1632年因辽东战事失利被杀。
杨一鹏,漕运总督,崇祯七年1634年因农民军破凤阳被杀。
熊文灿,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崇祯十三年1640年因招降张献忠、罗汝才失败被杀;同时还杀了总兵官33人。
郑崇俭,三边总督,崇祯十四年1641年因剿农民军不力被杀。
薛国观,内阁首辅,崇祯十四年1641年因劝说皇亲国戚捐助军款被杀。
陈新甲,兵部尚书,崇祯十五年1642年因泄露崇祯与满清议和的消息被杀。
周延儒,内阁首辅,崇祯十六年1643年因贪污、谎报军情被杀。
其中真正该杀的,无非是贪污的周延儒和多次兵败的杨镐,至于袁崇焕该不该杀,直到如今都存在争议。而其他人,基本上没有必须杀的理由,尤其是孙元化,这是一个在火器方面颇有造诣的技术性人才;还有薛国观,暂且不说此人人品如何,就他劝皇亲国戚捐助军费一事,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却因此招来杀身之祸;关于陈新甲,纯粹是为崇祯挡口水被杀。
对于大臣如此残忍,则注定明朝的君臣无法做到一心;在国难当头时期,君臣离心,那明朝的灭亡,也就可以预见了。崇祯临死前说“诸臣误我”,但是他没有反思自己对待大臣的态度和做法是否妥当。
其次,崇祯皇帝太过于急功近利。当时的情况是,西北灾荒严重,因此导致了大量的百姓流离失所,所以西北是流民叛军的兵源地所在。如此,则剿灭流寇的任务就很艰难的,所以擒贼先擒王,必须将为首的几个人彻底消灭,这自然不是容易的事情,需要极度的耐心。然而,崇祯的做法是,但凡在剿灭流民的战斗中稍有不力,立马更换将领。这样一来,换将需要时间,则给了叛军喘息之机。
再有,崇祯对于自己的决策并不能始终坚定。比如和皇太极议和,这本来是个很好的做法,先稳住外部,全力剿灭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但是崇祯在群臣的反对下,并没有坚持这个正确的 决定,反而是杀了陈新甲当替罪羊,如此一来,崇祯始终要面对内外两线作战的局面,不亡都难。
崇祯十六年十二月,朝廷众大臣为何突然纷纷衣着破烂、变卖房产?
由于李自成要打仗,增加赋税,导致朝中大臣没有资金去交税只能变卖家产来充税,所以只能省吃俭用来缓解税收。
崇祯十六年(1643)十月,李自成军自商、华逼进西安。巡抚冯师孔率军守城。主城守者王根子,与李自成军通,射书于城下,开东门迎李自成军。十二日,城陷。李自成以秦王存枢为权将军,永寿王存桑为制将军。布政史陆之祺、里居吏部郎中宋企郊、提学佥事巩焴等俱降。李自成改西安曰长安,称西京。发动民从修长安城,开驰道。并亲赴教场校射,明将白广恩、高汝利、左光先、梁甫、陈永福等皆降。
李自成征赋
崇祯十六年(1643)十月二十日,李自成改西安府曰长安,禁乡民短后衣,明年粮每石征一两三钱,今冬每石折草六千斤,输长安。各县遣骡三百,征粟千石,大其斗,榜掠巨室助饷。
李自成取士任官
崇祯十六年(1643)十一月十四日,李自成遣试郡县诸生,上等任六政府从事,次任守令,又次任佐贰。
李自成克宁夏、庆阳
崇祯十六年(1643)十一月,李自成攻克西安后,据西安,分兵四出。宁夏镇兵迎战,杀李自成军数千,李自成军退。平凉闻李自成军至,韩王遂奔庆阳,官吏皆逃。李自成军至平凉城下,不战而克。李自成军复攻宁夏,总兵官官抚民以城降。李自成军乃进逼庆阳。参议殷复兴集士兵守城久之,力不支,城破战死。
张献忠克建昌、抚州
崇祯十六年十二月初二日,张献忠攻克建昌,初七日又攻陷抚州。张献忠攻克吉安、建昌后,广东、南韶各属城官兵皆逃。副使王孙兰请救不应,连城守将先据城叛,后愤而自尽。兵部侍郎吕大器,代候恂为总督,无兵不能救援。左良玉与吕大器不合,亦不援。抚州遂克。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