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有什么人格魅力?有具体事例么?,蔡元培既是一个理想主义气质很浓重的人,又是一个实干家。他采取了种种措施,让自己的理念在北...
蔡元培有什么人格魅力?
有具体事例么?蔡元培先生既不幸又很幸运
蔡元培先生在北大的作为,真正能够领会其实质的,罕有人在。即使是陈独秀、胡适、沈兼士这些他的亲密朋友,也未能全面理解他的大学理念。他是孤独的,他的思想与时代相差太远,时代所给予他施展的余地只有方寸之大。他执掌北大期间,北大获得了崇高的地位,但是这只是昙花一现,随着他的离去,北大很快沉寂下来,正如鲁迅先生叹惜的那样,20年代中期以后的北大,“射一支响箭也没有一点回音”。这在中国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蔡元培先生既不幸又很幸运。说蔡先生幸运,是因为他在新旧政权交接的空档里出任北大校长,可谓把握了千钧一发的时机。蔡元培先生没能够建构起一整套制度平台,仅仅依靠自己的人格平台支撑北大的发展,这同样是一种“中国特色”。他凭借的是自己的声望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以及南方军事力量对北洋政府的牵制。陈平原教授指出,“北伐成功,国民党统一中国,开始实行‘党化教育’,教育界的情况于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只是‘教育独立’的口号被禁止,连大学课程的设置也都必须接受检查,教授治校的有效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自由表达政见的文化空间也岌岌可危。不识时务的胡适之,继续‘妄谈人权’、‘批评党国’,受到了政府的严重警告,险些儿被‘肉体解决’。蔡元培名气更大,地位也更高,可照样无法挽狂澜于既倒。”于是,蔡元培的北大成了一个永恒的神话,被一代一代表达人追忆和讲述。
说蔡先生不幸,是因为环顾世界各大名校,没有哪位校长对他所供职的大学产生过如此深刻的影响,也没有哪所大学像北大一样如此深刻地依赖一位校长。校以人名,这本身并非正常的情况。正常的情况是应当创设一套完整的制度,让它在创始人离开之后依然能够按部就班地运转。但是,中国的环境没有为蔡元培提供这么一个条件。北大离不开蔡元培,是蔡元培的骄傲,也是北大的悲哀。
1949年以后的北大,能够架构人格平台的校长恐怕只有马寅初一人——而马寅初的人格已经不再受到有关方面的尊重,所以,他更不能够完成蔡元培先生的使命。在后半个世纪里。
北大既缺乏人格平台,又没有制度平台来保障,其状况就可想而知了。到了世纪之交,我们才发现我们最需要的还是蔡元培。而需要蔡元培的北大是可怜的北大。一百年了,北大依然只有蔡元培先生的精神资源可以吸取,这难道不是一种遗憾吗?
有人说蔡元培时代是北大的巅峰,为什么这么说?
这个人名气很大,就连毛泽东当年也就在他手下当一个小小的图书馆管理员,领月薪8块大洋。1936年9月22日,已经是中国共产党最高领袖的毛泽东在延安写了一封信给蔡元培,说到:五四运动时期,北大课堂,旧京集会,湘城讲座,数聆先生之崇论宏议,不期忽忽二十年矣!这个人名气又没那么大,现在提到这个名字,能够点头说了解的,已经不多了。他就是蔡元培。
教育,乃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谈近代教育,不谈蔡元培,就如同谈古代教育不谈孔子;谈近代教育,不谈蔡元培,就如同谈近代革命不谈孙中山。
是他在民国那个纷乱动荡的年月里,以一人之力扭转乾坤,为中国近代教育拨云见月。高屋建瓴引导同时代的精英知识分子们,完成了教育从古向今的转变。可以说,没有蔡元培,就没有新北大,没有新文化运动,更没有中国现代教育体系和制度。
1916年6月6日,一心想当皇帝的袁世凯,似乎精心挑选了这个六六大顺的好日子。在全国上下一致声讨中,走完了他众叛亲离的一生。
随后,黎元洪走马上任成了大总统,时任教育总长的范源濂,发电报给远在法国的蔡元培,请他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中国封建时期历代太学的正统继承者,学生多为京官,对他们而言,上学就是为了升官发财。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是著名的“官僚养成所”。
在蔡元培之前,北大已经走马灯似的换了四任校长,严复、章士钊、何燏时、胡仁源。一个个都是鼎鼎有名的精英人物,可纵算使出十八般武艺,最后还是灰头土脸被赶出校门。因此,要不要出任北大校长一职,蔡元培一时还拿不定主意,他决定回国后先去上海听听老哥们儿孙中山的意见。
1917年1月4日,听取了孙中山的意见后,蔡元培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心,出任北大校长。校工们分立北大门口两侧向新校长鞠躬致敬,蔡元培则脱下礼帽,回敬深深一躬。校工们愣住了,这在北大是前所未有的事。第一次见面,这位年近半百新上任的老留学生校长,就给校工留下了平易近人的深刻印象。
蔡元培为什么会被北大师生如此推崇?
蔡元培被北大师生如此推崇,
是因为蔡元培对北大的早期发展,
起到关键的作用。
蔡元培于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革新北大,
令北大学术水平大为提高。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