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欧洲戏剧的起源为什么会和基督教密切相关?基督教起初是下层群众摆脱苦难、寻求帮助的互助团体。在罗马帝国后期,统治阶级看到了它...
中世纪欧洲戏剧的起源为什么会和基督教密切相关?
基督教起初是下层群众摆脱苦难、寻求帮助的互助团体。在罗马帝国后期,统治阶级看到了它可资利用的价值,遂将其定为国教。到了中古时期,基督教的势力不断扩大,靠统治者的支持,信徒的捐献,以及对异教徒财产的剥夺,教会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在中世纪,最能代表欧洲建筑成就的,往往是一座座哥特式教堂,它们被建造得富丽堂皇,高高的尖顶插入云空,显示着无可比拟的威严和崇高,彩色玻璃装饰的门窗,透露出迷幻的神秘色彩。许多画家耗尽毕生的才华,为教堂绘制精美的壁画;雕塑家竭尽心力,为上帝及其信徒塑造形象;音乐家用动人的乐曲,讴歌圣母和上帝;而戏剧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传播教义的工具。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教会排斥戏剧,但中世纪的戏剧恰恰是从基督教的中心地带发展起来的。像古希腊的戏剧是从酒神庆典中发展起来的一样。中世纪的宗教剧也是从复活节庆典仪式中发展起来的,宗教剧的第一个演员是教堂的牧师。
中世纪西欧世俗政治与基督教的关系是什么?在线等!急!
世俗信仰基督教,
王室基本信仰基督教,因为两者还是有很多共同利益的,基督教有利于王室巩固其统治。
不过发展到后面,像英国等一些地区,越来越觉得传统宗教的弊端凸现,所以自己成立了,英国国教。
还有后来的宗教改革。网上的资料很多的。可以多看看。百度百科有。
王室基本信仰基督教,因为两者还是有很多共同利益的,基督教有利于王室巩固其统治。
不过发展到后面,像英国等一些地区,越来越觉得传统宗教的弊端凸现,所以自己成立了,英国国教。
还有后来的宗教改革。网上的资料很多的。可以多看看。百度百科有。
公元5世纪末(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的政治思想。在西欧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世界观占据统治地位。基督教神学世界观把《圣经》作为信仰的绝对权威,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宣扬上帝创造一切,高于一切。人和国家都被看成上帝的创造物,一切权力来源于上帝,并受上帝的支配。教权与王权的斗争贯穿于整个中世纪。教会与国家、教权与主权的关系成为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
西欧中世纪政治思想大致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政治思想
10世纪之前是西欧封建社会确立和形成时期。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若干封建王国,西欧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在西欧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中,日耳曼人的原始民主和蛮族习惯法与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法律制度相结合,产生了诸如法律属于人民,人民要服从法律,国王依法统治,人民不能反对国王;“国王大于个人,但小于法律”;国王是国家的首脑,但与封臣之间又有一种契约关系以及个人自由,地方自治等具有民主、法治色彩的政治思想。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主要渗透在日耳曼人的政治生活中,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政治理论。
与此同时,产生于罗马帝国时期的基督教并没有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亡,相反,在西欧封建化的过程中,在争取自身的独立性,摆脱世俗权力对宗教事务干涉的斗争中,势力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以罗马教廷为中心的世界性力量。公元5~7世纪产生了教父学理论。基督教教父们为了统一教会思想,确立了基督教教义,并从《圣经》出发,论证教会在处理基督教内部事务方面拥有不受世俗政权干预的权力,反对世俗王权对教会事务的干涉。其代表有“双国论”的提出者A.奥古斯丁,提倡教会自治的安布罗斯和教皇格列高利一世等,教父学对基督教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奠定了神学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随着教会的发展和力量的增强,教父学在中世纪发展为经院哲学。
后期政治思想
10世纪以后是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时期,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基督教力量的强大,教权与王权的斗争成为这个时期政治斗争的中心内容,与之相伴的是城市市民反对基督教会统治的斗争。
当基督教在经济、政治,特别是思想上成为一个强大的力量后,罗马教廷与国王们展开了关于教会权力与世俗王权权力界限问题的争论。教会方面根据奥古斯丁等教父学理论认为,基督教会的权力是独立的,不依附于世俗政权,教会有权处理自己的事务,教会拥有自治权。他们还认为王权来源于教权,从属于教权,上帝把统治人精神方面的权力和世俗方面的权力都授给了教会,教会把精神统治权留给了自己,而把世俗统治权委托给皇帝或国王。其代表理论有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卜尼法斯八世的“两剑论”,教皇英诺森二世的“日月说”。王权派代表如亨利四世则以《圣经》为依据,认为世俗权力属于上帝,只对上帝负责,教会不能干预皇帝或国王的统治,不能废黜皇帝或国王。法学家阿库秀斯、巴尔杜斯、巴多鲁斯等更依据罗马法认为,君主的地位是神圣的,具有最高权威,不可剥夺,对王权的指责是对神明的亵渎。
在西欧封建社会,柏拉图和斯多葛派的影响一直占统治地位。10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十字军的东征、阿拉伯文化的传入,以及大学的出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得到传播。基督教教会开始时对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采取敌视和排斥的态度,甚至把他的著作列为禁书。随着社会的发展,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影响日趋广泛与深入,并产生了阿威罗伊 -亚里士多德主义。这种形势使得神学家们不得不加强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研究,并极力把它纳入宗教神学的范围。教会势力的日益壮大,客观上也要求比较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教权的最高性、神圣性。随着经院哲学的发展,13世纪产生了系统的神学政治理论,它使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适应了基督教的需要。其代表是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他改造了早期的教父学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力图调和信仰和亚里士多德学说的矛盾,使理性最终服从信仰。他主张神法高于人法,教权高于王权。
但是反对封建教会统治的斗争仍在继续。适应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罗马法思想渗透到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成为教俗双方论证自己权力的基础。市民思想家把对罗马法的研究和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研究结合起来,以“法人团体”的观点看待国家,看待教会,主张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教会的最终权力来源于全体教徒参加的宗教会议。这种思想极大地冲击和限制了教会的权力,其中所包含的民主思想和日耳曼人的传统观念相结合,对近代欧洲民主政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市民思想的代表是意大利帕多亚的马西略和奥卡姆的威廉,他们都从维护世俗权力出发,批判教会和教皇。威廉主要从事哲学和神学研究,马西略则提出了系统的政治主张。
在西欧封建社会中,基督教异端始终存在,它是城市市民、农民、平民反对封建教会统治的主要斗争形式。10世纪以前主要是反对基督教会的正统的三位一体理论。10世纪以后,特别是14世纪,随着农民、平民反封建斗争的发展,它又与政治运动结合在一起,形成武装起义。其代表有法国的阿尔比派,意大利的阿诺德派,英国的威克里夫派等,其基本主张是以《圣经》作为信仰的唯一依据,把信仰看成是个人的事,反对基督教会的繁琐仪式和对个人信仰的干预。
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14~16世纪欧洲展开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文艺复兴运动,使基督教神学受到极大冲击而衰落。
西欧中世纪政治思想大致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政治思想
10世纪之前是西欧封建社会确立和形成时期。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若干封建王国,西欧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在西欧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中,日耳曼人的原始民主和蛮族习惯法与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法律制度相结合,产生了诸如法律属于人民,人民要服从法律,国王依法统治,人民不能反对国王;“国王大于个人,但小于法律”;国王是国家的首脑,但与封臣之间又有一种契约关系以及个人自由,地方自治等具有民主、法治色彩的政治思想。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主要渗透在日耳曼人的政治生活中,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政治理论。
与此同时,产生于罗马帝国时期的基督教并没有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亡,相反,在西欧封建化的过程中,在争取自身的独立性,摆脱世俗权力对宗教事务干涉的斗争中,势力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以罗马教廷为中心的世界性力量。公元5~7世纪产生了教父学理论。基督教教父们为了统一教会思想,确立了基督教教义,并从《圣经》出发,论证教会在处理基督教内部事务方面拥有不受世俗政权干预的权力,反对世俗王权对教会事务的干涉。其代表有“双国论”的提出者A.奥古斯丁,提倡教会自治的安布罗斯和教皇格列高利一世等,教父学对基督教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奠定了神学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随着教会的发展和力量的增强,教父学在中世纪发展为经院哲学。
后期政治思想
10世纪以后是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时期,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基督教力量的强大,教权与王权的斗争成为这个时期政治斗争的中心内容,与之相伴的是城市市民反对基督教会统治的斗争。
当基督教在经济、政治,特别是思想上成为一个强大的力量后,罗马教廷与国王们展开了关于教会权力与世俗王权权力界限问题的争论。教会方面根据奥古斯丁等教父学理论认为,基督教会的权力是独立的,不依附于世俗政权,教会有权处理自己的事务,教会拥有自治权。他们还认为王权来源于教权,从属于教权,上帝把统治人精神方面的权力和世俗方面的权力都授给了教会,教会把精神统治权留给了自己,而把世俗统治权委托给皇帝或国王。其代表理论有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卜尼法斯八世的“两剑论”,教皇英诺森二世的“日月说”。王权派代表如亨利四世则以《圣经》为依据,认为世俗权力属于上帝,只对上帝负责,教会不能干预皇帝或国王的统治,不能废黜皇帝或国王。法学家阿库秀斯、巴尔杜斯、巴多鲁斯等更依据罗马法认为,君主的地位是神圣的,具有最高权威,不可剥夺,对王权的指责是对神明的亵渎。
在西欧封建社会,柏拉图和斯多葛派的影响一直占统治地位。10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十字军的东征、阿拉伯文化的传入,以及大学的出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得到传播。基督教教会开始时对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采取敌视和排斥的态度,甚至把他的著作列为禁书。随着社会的发展,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影响日趋广泛与深入,并产生了阿威罗伊 -亚里士多德主义。这种形势使得神学家们不得不加强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研究,并极力把它纳入宗教神学的范围。教会势力的日益壮大,客观上也要求比较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教权的最高性、神圣性。随着经院哲学的发展,13世纪产生了系统的神学政治理论,它使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适应了基督教的需要。其代表是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他改造了早期的教父学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力图调和信仰和亚里士多德学说的矛盾,使理性最终服从信仰。他主张神法高于人法,教权高于王权。
但是反对封建教会统治的斗争仍在继续。适应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罗马法思想渗透到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成为教俗双方论证自己权力的基础。市民思想家把对罗马法的研究和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研究结合起来,以“法人团体”的观点看待国家,看待教会,主张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教会的最终权力来源于全体教徒参加的宗教会议。这种思想极大地冲击和限制了教会的权力,其中所包含的民主思想和日耳曼人的传统观念相结合,对近代欧洲民主政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市民思想的代表是意大利帕多亚的马西略和奥卡姆的威廉,他们都从维护世俗权力出发,批判教会和教皇。威廉主要从事哲学和神学研究,马西略则提出了系统的政治主张。
在西欧封建社会中,基督教异端始终存在,它是城市市民、农民、平民反对封建教会统治的主要斗争形式。10世纪以前主要是反对基督教会的正统的三位一体理论。10世纪以后,特别是14世纪,随着农民、平民反封建斗争的发展,它又与政治运动结合在一起,形成武装起义。其代表有法国的阿尔比派,意大利的阿诺德派,英国的威克里夫派等,其基本主张是以《圣经》作为信仰的唯一依据,把信仰看成是个人的事,反对基督教会的繁琐仪式和对个人信仰的干预。
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14~16世纪欧洲展开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文艺复兴运动,使基督教神学受到极大冲击而衰落。
中世纪艺术与基督教的关系
最佳答案
中世纪:欧洲历史上的古代与文艺复兴之间的时期,通常被认为是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一段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为了反对宗教神权的统治,推崇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并且认为从罗马帝国覆灭之后到文艺复兴之间的历史是野蛮黑暗的时代,是处于文明与复兴之间的时代,故称“中世纪”,后来这一名称被历史学家沿袭下来。
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的影响有统治地位,决定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着上帝与教会的代言人的角色。因此,也有人将欧洲中世纪艺术称为基督教艺术。
中世纪的艺术仍然丰富多彩,是多种文化源流的综合,并为近代欧洲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督教起源于中东,当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欧洲确立时,也带来了东方的一些文化特征。同时,古罗马的文化传统,尤其在建筑、雕刻和绘画等式样上,有一个漫长的融合改造的过程。最后,基督教在地中海沿岸确立之后,在向西欧扩展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当地的文化成分,即所谓“蛮族艺术”,产生了一些新的样式,到公元10世纪前后,才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基督教艺术风格。
因此,欧洲中世纪艺术不能单纯理解为宗教艺术,而是在东方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和蛮族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而成的基督教艺术。
中世纪是一个基督教盛行和罗马天主教会主宰社会的时期,基督教的婚姻观念和性观念统治了当时欧洲的与性有关的一切活动。宗教禁欲主义这一特点被统治阶级利用了,因为否定性欲、否定对今世幸福和快乐的追求,民众就不会奋起反对压迫和剥削,统治阶级的地位就巩固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会利用所掌握的权利,强制推行教士独身制和苦修制,教徒们禁绝性行为,基督教反对性甚至发展到反对婚姻。
第一节 早期基督教美术 (公元2世纪—5世纪)
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并宣布这一曾经长期遭到罗马帝国镇压的新宗教为国教。这时的罗马帝国已处于分崩离析的前夜,基督教作为下层人民的信仰和意识,为结束古罗马的千年帝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取得了合法地位之后,又作为统治者的工具来控制人民的思想。早期基督教艺术就反映了这个过渡时期的一些典型特征。
基督教在公元1世纪开始秘密流传于罗马帝国的疆域。因为处于非法地位,信徒们只能在私人宅邸内举行宗教仪式,这种早期的秘密宗教场所被称为“民古教堂”。
后来为了逃避官方的搜查,这种仪式便转移到一种公共地下墓窟,这种墓窟是用于合葬基督徒的,在墓窟的天顶和墙壁上画满了各种圣经题材的壁画,因此它成为早期基督教艺术的宝库。这种形式主要流行于罗马城区,如罗马的普里斯拉地下墓窟,约建于公元3世纪,其闻名于世的是天顶壁画《善良的牧人》。
基督教合法化之后,它的集会和仪式便回到了地面上,也开始兴建正式的基督教堂。但基督教没有自己的建筑传统,只好借用罗马现成的建筑形式。罗马有一种常见的公共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中廊较宽,两旁有列柱分隔出过廊,平时供市民集会使用,称为“巴西里卡”。基督教徒把它直接搬用过来,在一端加上祭坛,并饰以宗教题材绘画,这种形式为以后的西方基督教堂的样式定了基调。公元320年前后开始兴建的圣彼得教堂是规模最大的"巴西里卡"教堂之一。
基督教曾遭受了200余年的迫害,不少信徒为之殉身,对“殉教者”的崇拜是教徒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教徒们在死去的教友亲人的石棺上刻上宗教内容的雕刻,寄托自己的信仰和对死者的祈祷,但在表现手法上与古罗马石棺的雕刻风格无大差别。
第二节 拜占庭美术 (公元5世纪—15世纪)
拜占庭帝国的首府君士坦丁堡(现为伊斯坦布尔)原是一个希腊化城市。330年君士坦丁大帝迁徙至此, 逐渐代替了罗马城的地位,成为集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重要城市,成为中世纪东、西方贸易交流中心。拜占庭帝国不但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同时也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拜占庭帝国的基督教文化是政教合一政体的产物,为宗教和王权服务。
拜占庭的建筑主要继承罗马风格,早期教堂建筑主要沿用罗马陵墓圆形或者多边形平面结构和万神庙式的圆穹顶。现存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教堂”是拜占庭建筑艺术的代表。它有复杂而条理分明的结构系统。高60米、直径33米的大穹顶高耸于中央,覆盖主要空间,与前后的穹窿顶及更小的两侧穹窿顶所覆盖的空间连接为一整体,并通过列柱与侧廊相连。在主穹顶的底部一周密排着四十个采光窗口,每当阳光照射时,教堂穹窿犹如在空中升腾一般,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15世纪土耳其入侵君士坦丁堡之后,把圣索菲亚大教堂改成了清真寺。
镶嵌画在拜占庭艺术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其中以意大利拉文纳的“圣维他尔教堂”的镶嵌画最为著名。
第三节 罗马式美术 (公元10世纪—12世纪)
10世纪之后,西欧经济水平提高,封建制度稳固。十字军东征和大规模的传道活动扩充了教会的势力和影响。经济的发展和宗教的狂热使新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层出不穷,为了追求更壮观的效果,这些建筑普遍采取了类似古罗马的拱顶和梁柱结合的体系,并大量采用希腊罗马时代的“纪念碑式”的雕刻来装饰教堂,因此,这个时代的风格被称为“罗马式”。
罗马式美术仍以教堂建筑为重点。
罗马式教堂兴起正值封建割据状态,所以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征,石墙很厚,窗户小而且距地面高,教堂前后往往建有碉堡似的塔楼,以防御外来攻击,高耸的塔楼使罗马式教堂在一般建筑中特别突出,加强了它作为纪念性建筑的效果。后来,塔楼逐渐固定在西面正门的两侧,成为罗马式建筑的一个标志。罗马式建筑著名遗构,以《比萨教堂建筑群》最驰名。
第四节 哥特式美术 (公元12世纪—15世纪)
意大利文艺复兴学者把12、13世纪到他们的时代之间的艺术称为“哥特式”。
哥特式美术,是公元12世纪末首先在法国开始,随后流行于全欧的一种建筑形式。哥特式建筑代表了封建中世纪最光辉最伟大的成就,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显著的价值,从工程技术到艺术手法都达到了惊人的高度,它是当时人们智慧的结晶。
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师利用罗马式建筑中曾出现的矢状券,并把过去所有的拱架作以改进,产生了作为骨架的曲肋拱,并使其向上延伸,利用尖拱使它的跨度可以大小自由,整个建筑物内部几乎没有墙壁,骨架之间是一个个又高又大的窗户,这就便其内部既高大而又明亮,再加上从窗子的彩色玻璃画上透过来的富于变化的彩色光线,使人产生一种腾空而起,飞向天国的神秘的宗教情感。最典型代表有:法国“巴黎圣母院”、法国“夏特尔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等。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1,平面是“十字架”形。
2,外部多用高高的尖塔楼。
3,内部轻盈、空旷。
4,窗户多是五彩的玻璃镶嵌画图案。
18
中世纪:欧洲历史上的古代与文艺复兴之间的时期,通常被认为是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一段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为了反对宗教神权的统治,推崇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并且认为从罗马帝国覆灭之后到文艺复兴之间的历史是野蛮黑暗的时代,是处于文明与复兴之间的时代,故称“中世纪”,后来这一名称被历史学家沿袭下来。
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的影响有统治地位,决定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着上帝与教会的代言人的角色。因此,也有人将欧洲中世纪艺术称为基督教艺术。
中世纪的艺术仍然丰富多彩,是多种文化源流的综合,并为近代欧洲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督教起源于中东,当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欧洲确立时,也带来了东方的一些文化特征。同时,古罗马的文化传统,尤其在建筑、雕刻和绘画等式样上,有一个漫长的融合改造的过程。最后,基督教在地中海沿岸确立之后,在向西欧扩展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当地的文化成分,即所谓“蛮族艺术”,产生了一些新的样式,到公元10世纪前后,才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基督教艺术风格。
因此,欧洲中世纪艺术不能单纯理解为宗教艺术,而是在东方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和蛮族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而成的基督教艺术。
中世纪是一个基督教盛行和罗马天主教会主宰社会的时期,基督教的婚姻观念和性观念统治了当时欧洲的与性有关的一切活动。宗教禁欲主义这一特点被统治阶级利用了,因为否定性欲、否定对今世幸福和快乐的追求,民众就不会奋起反对压迫和剥削,统治阶级的地位就巩固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会利用所掌握的权利,强制推行教士独身制和苦修制,教徒们禁绝性行为,基督教反对性甚至发展到反对婚姻。
第一节 早期基督教美术 (公元2世纪—5世纪)
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并宣布这一曾经长期遭到罗马帝国镇压的新宗教为国教。这时的罗马帝国已处于分崩离析的前夜,基督教作为下层人民的信仰和意识,为结束古罗马的千年帝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取得了合法地位之后,又作为统治者的工具来控制人民的思想。早期基督教艺术就反映了这个过渡时期的一些典型特征。
基督教在公元1世纪开始秘密流传于罗马帝国的疆域。因为处于非法地位,信徒们只能在私人宅邸内举行宗教仪式,这种早期的秘密宗教场所被称为“民古教堂”。
后来为了逃避官方的搜查,这种仪式便转移到一种公共地下墓窟,这种墓窟是用于合葬基督徒的,在墓窟的天顶和墙壁上画满了各种圣经题材的壁画,因此它成为早期基督教艺术的宝库。这种形式主要流行于罗马城区,如罗马的普里斯拉地下墓窟,约建于公元3世纪,其闻名于世的是天顶壁画《善良的牧人》。
基督教合法化之后,它的集会和仪式便回到了地面上,也开始兴建正式的基督教堂。但基督教没有自己的建筑传统,只好借用罗马现成的建筑形式。罗马有一种常见的公共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中廊较宽,两旁有列柱分隔出过廊,平时供市民集会使用,称为“巴西里卡”。基督教徒把它直接搬用过来,在一端加上祭坛,并饰以宗教题材绘画,这种形式为以后的西方基督教堂的样式定了基调。公元320年前后开始兴建的圣彼得教堂是规模最大的"巴西里卡"教堂之一。
基督教曾遭受了200余年的迫害,不少信徒为之殉身,对“殉教者”的崇拜是教徒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教徒们在死去的教友亲人的石棺上刻上宗教内容的雕刻,寄托自己的信仰和对死者的祈祷,但在表现手法上与古罗马石棺的雕刻风格无大差别。
第二节 拜占庭美术 (公元5世纪—15世纪)
拜占庭帝国的首府君士坦丁堡(现为伊斯坦布尔)原是一个希腊化城市。330年君士坦丁大帝迁徙至此, 逐渐代替了罗马城的地位,成为集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重要城市,成为中世纪东、西方贸易交流中心。拜占庭帝国不但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同时也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拜占庭帝国的基督教文化是政教合一政体的产物,为宗教和王权服务。
拜占庭的建筑主要继承罗马风格,早期教堂建筑主要沿用罗马陵墓圆形或者多边形平面结构和万神庙式的圆穹顶。现存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教堂”是拜占庭建筑艺术的代表。它有复杂而条理分明的结构系统。高60米、直径33米的大穹顶高耸于中央,覆盖主要空间,与前后的穹窿顶及更小的两侧穹窿顶所覆盖的空间连接为一整体,并通过列柱与侧廊相连。在主穹顶的底部一周密排着四十个采光窗口,每当阳光照射时,教堂穹窿犹如在空中升腾一般,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15世纪土耳其入侵君士坦丁堡之后,把圣索菲亚大教堂改成了清真寺。
镶嵌画在拜占庭艺术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其中以意大利拉文纳的“圣维他尔教堂”的镶嵌画最为著名。
第三节 罗马式美术 (公元10世纪—12世纪)
10世纪之后,西欧经济水平提高,封建制度稳固。十字军东征和大规模的传道活动扩充了教会的势力和影响。经济的发展和宗教的狂热使新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层出不穷,为了追求更壮观的效果,这些建筑普遍采取了类似古罗马的拱顶和梁柱结合的体系,并大量采用希腊罗马时代的“纪念碑式”的雕刻来装饰教堂,因此,这个时代的风格被称为“罗马式”。
罗马式美术仍以教堂建筑为重点。
罗马式教堂兴起正值封建割据状态,所以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征,石墙很厚,窗户小而且距地面高,教堂前后往往建有碉堡似的塔楼,以防御外来攻击,高耸的塔楼使罗马式教堂在一般建筑中特别突出,加强了它作为纪念性建筑的效果。后来,塔楼逐渐固定在西面正门的两侧,成为罗马式建筑的一个标志。罗马式建筑著名遗构,以《比萨教堂建筑群》最驰名。
第四节 哥特式美术 (公元12世纪—15世纪)
意大利文艺复兴学者把12、13世纪到他们的时代之间的艺术称为“哥特式”。
哥特式美术,是公元12世纪末首先在法国开始,随后流行于全欧的一种建筑形式。哥特式建筑代表了封建中世纪最光辉最伟大的成就,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显著的价值,从工程技术到艺术手法都达到了惊人的高度,它是当时人们智慧的结晶。
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师利用罗马式建筑中曾出现的矢状券,并把过去所有的拱架作以改进,产生了作为骨架的曲肋拱,并使其向上延伸,利用尖拱使它的跨度可以大小自由,整个建筑物内部几乎没有墙壁,骨架之间是一个个又高又大的窗户,这就便其内部既高大而又明亮,再加上从窗子的彩色玻璃画上透过来的富于变化的彩色光线,使人产生一种腾空而起,飞向天国的神秘的宗教情感。最典型代表有:法国“巴黎圣母院”、法国“夏特尔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等。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1,平面是“十字架”形。
2,外部多用高高的尖塔楼。
3,内部轻盈、空旷。
4,窗户多是五彩的玻璃镶嵌画图案。
18
本文标题: 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会为什么支持大学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136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