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孝文化,什么是孝?为什么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孝文化,什么是孝?,中国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这是我...
为什么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孝文化,什么是孝?
为什么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孝文化,什么是孝?孝字本义: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
同本义 [filial;dutiful]
孝,善事父母者。——《说文》
孝利亲也。——《墨子经》
子爱利亲谓之孝。——《贾子道术》
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周书·谥法》
众之本教曰孝。——《礼记·祭义》
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孝经》
孝,文之本也。——《国语·周语》
孝,礼之始也。——《左传·文公二年》
中和祗庸孝友。——《周礼·大司乐》
靡有不孝,自求伊祜。——《诗·鲁颂·泮水》
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
性婉顺有容德,事父母以孝闻。——《旧唐书》
又如: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孝慈(孝顺父母,慈爱幼弱);孝养(孝顺父母,奉养父母)
为什么要继承,原因如下: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我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业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 “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道德伦理,体恤天下为人父母之心怀,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 的古训;孝道贯穿始终,父母在世时要孝顺,亡故后常思念父母的养育恩德,为子女做榜样固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子女刚出生时父母日夜守护,任劳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后对父母要“晨昏定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无不是父母”。
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论语论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4章内容相关,故一并解释。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之后,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此章的“无违”由孔子自己后面的说明看来,应是不违背礼的意思。
至于为何孔子在此要分两段解释无违呢?有学者以为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贤而好礼,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违其父之志向行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亲言行未必一定合礼,此时子女就不应以不违背父亲为孝,而应该以不违背礼为孝了。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让做父母的只因为子女的疾病而忧愁烦恼)。
此章有三种解释分述如下:1.使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2.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子女须小心保重自己;3.子女应只担心父母的疾病,其它则不宜过分担心,否则反而会使父母不安。
小弟以为第一解涵意较广,故详细说明如下:
此章言外之意乃是因为疾病并非人力所能控制,其它各方面则人的主控力较强,所以作子女的必须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现良好,使父母不会因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为子女担心操烦。
事实上以今日医学的角度而言,疾病仍有一部份的成因或程度可以操之在己。例如有些传染性疾病有其地域性,能不去这些地方就应该尽量避免(泰伯篇的“危邦不入”或也与此有部份相同之意)。如果一定得去,有些预防措施就一定不该省略,如疟疾可以藉行前开始服药预防。另外也有些传染病与个人的行为有关系,当然也能且该禁力避免危险的行为,如性病。还有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自己也应定时按医师指示使用药物,因为这与病情的控制相当有关;适当的饮食和运动也同样重要,同时也是可以操之在己的。还有一些健康行为,如:均衡的饮食、体重的维持等也与健康息息相关,这些应该也属自己可以注意的。
由此观之,孔子此章之真意也许可以理解为:子女须尽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为子女多担操烦。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马也一样也有人供养照顾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这两者呢)?
此章的“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有两解:1.狗和马也一样有人供养;2.狗和马也一样可以侍奉人;但若依第二种解释似乎就不须“有”字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当有事时,年轻人去做;有丰盛美食时,由长辈吃;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此章的“色难”亦有两解:1.晚辈的神色(详解如上);2.长辈之神色:是指能够在父母神色未变之前,先得知父母的心意。
“孝”字在论语中,一共见于14章。其中为孔子所言,且与孝的定义有关者,共有6(5+1,一章重出)章,即为政篇这四章加上学而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6(5)章皆属“两端四角”启发式教学。
综合这6(5)章之意如下: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http://baike.baidu.com/view/476985.htm?fr=ala0_1_1
这里最详细
古代鼓吹孝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的统治需要。
现在要继承孝文化也是要让人们感恩。统治阶级要让人们学会感恩,便于统治。
当然对父母恩,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回报,如此而已。切忌不把孝文化盲目扩大话。否则就会被统治阶级洗脑的。
你觉得孝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吗?
你们进来看看,关于孝道的问题!
一家人在饭桌上吃饭 我拿了个大虾准备要吃(我知道我爸不吃这个) 我二舅就说 先给你爸夹一个 我日!! 我真一肚子火(老子的爹吃什么 不吃什么 老子不比你清楚啊?)但是又不能爆发出来 给我爸夹东西没有什么 应该的 但是再别人的要求下让我这么做 我很讨厌 管好自己家孩子就行了呗 哪那么多穷毛病希望你做一个懂道理的好孩子。
一、孝道的发展
孝道不是自古就有的,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中国的古代史,我们可以发现,在春秋战国时,谈到孝道的非常的少,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对孝道关注也非常的少,秦始皇本身的行为按现在的标准衡量也是十足的不孝顺。到了西汉王朝,孝顺变的非常流行,上到皇帝,下到黎民百姓,必须遵守孝道,皇帝自己成为孝顺的表率,其皇帝的称号都带有一个孝字,如大汉天子汉武帝,其实全称汉孝武帝。整个汉王朝,包括东西两汉,都是非常注重孝字的。到了唐朝,孝道不是十分的讲究。而从宋、明、清,孝道又开始受世人推崇,但元朝是在宋和明之间的王朝,不太重视孝道。
横向观察一下世界各国,像中国这样注意孝道的国家可以说非常之少,国外的人成年后,离家后独立发展,成家了,那就是另外一个家庭,和父母各自过着自己的生活,自己很自由,父母不会插手你家庭的任何事情,没有必要让父母知道你要做的每一件事和每一个决定。虽然遇到困难之后互相帮助,但不会在一起生活,不会相互影响各自的生活。
人是一种高级的智能的动物,但不管怎么高级,怎么智能,但仍然是一种动物,我们观察一下动物界,动物很少有孝顺的行为,幼小的动物长大后和父母形同陌路,相互之间很少有联系。
为什么孝道独在中国这么流行,被提升为道德的试金石,似乎一个人如果不孝顺,就不是什么好人,认为连对父母都不好,对其他人怎会好呢?似乎言之有理。
二、孝道的成因
实际上孝道之所以在中国这么被看重,主要是因为中华文化是儒家文化的原因,这样我们也就明白了,孝道不是从来就有的,从汉武帝的罢百家独尊崇儒家开始到宋的程朱理学,孝道才一步一步加强了,这也解释为什么秦,唐,元不太重视孝道的原因了,因为这几个朝代,儒家思想不占统治地位,如秦朝主要采用了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因此,当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孝道就被重视。
为什么儒家思想这么重视孝道呢?儒家思想非常符合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在家孝顺父母,在朝为官则忠于皇帝,这样的思想哪个封建的统治者不喜欢。所以孝道随着儒家思想也随着封建制度流传下来。
国外的封建时代比较短暂,除了东亚受中国影响外,其他的地区如欧洲和美洲基本没有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没有孝道这一说。至于动物界,就更不会受什么儒家思想的束缚了。
但有个很奇怪的现象,虽然中国最讲究孝道,而国外基本没有孝道这两个字,但在为孝道文化所笼罩的中国,在处处极力提倡要孝敬祖宗的国度里,却最缺乏少者对长辈的尊重、谦让和照料。反而在西方许多国家,在那些从来都不知孝敬为何物,被国人视作由“冷血动物”构成的万恶资本主义国家里,却处处洋溢着老幼和谐的融融局面。
三、孝道的理由及批判
前面我们提到,中国这么提倡孝道,主要是儒家文化在作怪,那么儒家提倡孝道的理由是什么呢?说在面上的理由就是:父母生我,抚养孩子,让孩子长大成人,父母在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有时是牺牲,作为孩子长大后,父母年老后,应该反馈父母才对,即父母对孩子有大恩,所以孩子理所当然的顺从、遵从父母,事事听从父母,以报答父母的大恩。父母也以长者自居,对孩子的事大加指点,稍有不听从,不孝的罪名就扣下了。如《诗经》有云:“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儒家的长幼有序的思想非常受统治者喜爱,这也是儒家思想流传至今的原因了,封建时代,选拔官员都要从孝廉中选取,确保官员们都要忠于最高统治者皇帝。
进入了现代社会,虽然封建制度消失了,但有些思想仍然存在,孝道又被重新提起,具有讽刺意味的事,虽然孝道在我国最受推崇,但在中国抱怨孩子不孝的父母是最多的。
上面我们提到的孝道的理由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任何物种包括人类作为一个种群如果要生存下去,那么种群中的成年物种必须将幼小的物种抚养长大,以使整个物种基因能够繁衍流传下去,地球上的物种无不如此,有一种鱼,幼鱼必须以母鱼的身体为食物,也就是母鱼必须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幼鱼的生存,按儒家的思想来看,这个牺牲有一点太大了,有一点舍己为子的感觉,但实际上,这种牺牲是这个物种繁衍生存的手段之一,这种鱼生存的环境食物稀少,母鱼为了种族的繁衍必须牺牲自己的生命,她的孩子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她的孙子的。这也让我想起了在国外有一种餐厅,你进去用餐,不用买单,因为你前面的人已经将你的餐费付了,但你必须为下一个将要来就餐的人买单。单纯看父母抚养孩子,感觉父母对孩子有恩,但从这个人类来看,这只是人类种群生存的必须方式。任何一个国家都规定了父母抚养孩子的法律责任,不可推脱。如果非要说父母对孩子有恩,那么孩子报恩必须以同样的方式抚养父母的孙子,就像上面提到的餐厅一样,为下一代人买单。
从父母角度来看,父母对孩子真的是无私的吗?孩子的出生按鲁迅的话说是父母欢愉的材料,是传种接代和光宗耀祖的工具,“养儿防老”这个观点在中国非常流行,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母抚养孩子的初衷是在自己老时有个照应,养儿成了父母的养老保险投资的方式,这也是中国的人口一直减不下来的重要原因,因为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必须进行养老保险投资,必须生孩子,最好是儿子,从而造成了重男轻女和女婴被丢弃的现象。而且父母作为成年的人类,必须为种群的繁衍做出贡献,因为父母的父母曾经做出了同样的贡献(即将父母抚养成人),而将来父母的孩子们一样要做这样的贡献。现在有的父母,当孩子稍有不听话的时候,动辄就是我白养了你,可见其初衷是多么的自私啊。
政府现在要提倡孝道,实际上是政府在推卸责任。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即每一个活在世上的人,他会劳动,会创造财富,但是,他的劳动,他所创造出来的财富,是否只为他个人及其子孙所独享呢?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不是,每一个人一生劳动所创造出来的财富,很大部分通过给政府交纳赋税以及其他种种方式回馈给政府和社会了。所以,既然我们辛苦一生,并非如父母日常对子女所说的“我还不是在为你干活”——这句话其实是横行在中国社会每一个家庭里的一个很大的谎言,这既是人们在骗子女,也是人们在骗他自己,因为父母更多的不仅在为你的子女干活,而且也在为政府,为社会干活!——那么,当父母年老的时候,我们有什么理由只跟子女索要赡养而放过享你好处最多的政府呢? 这就是中国“孝道文化”里面所掩盖的一个极大悖论!它割裂了政府对每一个公民所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它掩盖着千百年的中国统治者光从劳动者身上盘剥而从不用给劳动者以任何回馈和保障的事实!不要小看孝道文化的这个反动性,事实上,也正是这昏聩的文化传统的存在,阻碍了中国及时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历朝统治者总是提倡孝道,而实际上不孝道在中国是最多的,因为它推卸了政府的责任,将赡养那些年轻时为政府缴纳赋税而辛勤劳作的老人们的政府义务以道德的名义强加到了正在抚养下一代的年轻一代身上,而年轻的一代作为人类的重要一代,当然理所当然的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下一代身上,当然就有了他们父母的不孝的指责了。而国外的政府担起了国民养老的责任了,老迈的父母不用从幼小的孙辈那儿竞争资源了,因而国外不孝的事件,虐待老人的事件很少见。
四、孝道的危害
孝道如上文所说,并不是如儒家说的那样应该,实际上孝道不仅是不应该的还是极其有害的。坚守孝道之人,应该分为两种:一是真的被孝道浸染的不轻,无以自拔的那种,此等愚民不说也罢;二是挂羊头卖狗肉的那种,此种人说轻了,不厚道,说重了,误国误民,唯独不误自己,如封建帝王,或现代中国社会某些家庭成年正在享受着既得利益的长辈们,或现代政府某些官员为实施愚民政策,借所谓的孝道,推卸应负责任的那类人等。如西汉王朝最讲究孝道了,而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在父亲被人捉去,将要杀掉煮汤的时候,竟然说要分他一点。说孝道的人很多都是不孝的人,现在一些父母在自己不孝敬自己的父母的同时,反而还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孝顺自己,他不知孩子是非常会模仿的,孩子幼小时往往可以尊老爱幼,等到成人了往往却不知道尊老,但倒是会要求自己的孩子要孝顺了。
孝顺从根本上讲是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的服从。如古语对孝道的要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静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则面。”现在的孝顺和古时虽有差别,但差别不是很大。孝顺是要求晚辈对长辈的服从,即长辈有教训晚辈的天然的权力,这些观点是非常有害的,实际上也是我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很大的障碍。我们都知道,任何物种都在繁衍进化,一般下一代会比上一代要强,成年一代要强于老年一代,如人类的顶峰年龄应该是在30~40岁左右。但孝道要求,下一代必须听从上一代,而且祖孙还相互竞争生存资源,这会影响孙辈的成长,进而影响整个人类的发展和进化,处在人类顶峰年龄的成年人却要听从他们父母老年人的话,进一步阻碍了人类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创新为什么这么少,因为创新就意味着我们必须突破先人规定的圈子,开创前所未有的事业,这要求我们必须摆脱长辈的束缚,必须承受不孝的道德压力。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论资排辈,老年人为什么会打压年轻人,年轻人为什么不容易发展,新的科学和理论为什么很少在中国被发现,即使被发现也要被老年人压制很长时间,孝道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所以只要是推崇孝道的人,不客气的说,此人不会成大器。成大器者,必须能够开拓创新,突破前人也可能是自己的长辈的束缚,开创自己的事业。如我们的领袖毛主席,如果他当初听从他父亲的话,继承祖业,那么,毛主席将一辈子终老韶山了。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很多土匪头子非常讲究孝顺,为什么,他也需要孝道来维护他的土匪头子的地位。封建的帝王往往都是如上文所说的第二类人,要求别人孝道,而自己只是孝道的既得利益者。孝道的危害是很大的,不仅会阻碍我们整个民族的进步,也会使虐待老年人的现象日益增多,对于个人来说,父母和自己以及自己的孩子住在一起,或生活在一起,会使家庭矛盾增多,自己的发展以及自己孩子的发展都会受到无形的限制,也导致了自己和父母关系的紧张,这和孝道的初衷是违背的。
儒家推崇孝道是要求“父慈子孝”(如子不孝,父之过),即父慈和子孝是紧密相连的。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有一次骂他:“你这个不孝之子”,毛主席则回答说:“父慈才能子孝,父不慈,子当然不孝了” 但一直以来,父慈子孝变成了子孝,父慈被人淡忘了。实际上这两个是紧密相连不可分的,一个孩子来到世间,可以说是白纸一张,其父母给的影响是最大的,有的父母一边教导他的孩子要孝顺,一边又对自己的父母不好;还有的父母对孩子不好,甚至是虐待的,这样想让孩子长大后孝顺父母和尊敬老人根本是不可能的(不虐待就不错了),长久以来,人们宣传孝顺的时候,总是将父母的责任,即父慈给有意无意的忽略掉了,一个人如果不孝顺,人们在指责其不孝顺的同时,不会注意他的父母是否做到了“父慈”了,人们想当然的认为父母没有错,如古语所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认为做父母的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对子女是非常不公平的。
五、我之孝道观
上文说了很多,批判了孝道,我自己的观点是孝道决不取,因为孝道是阻止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障碍,也是我们这个社会道德滑坡,虐待老人增多的罪魁祸首,这就产生一个悖论,越是提倡孝道,越是不孝道越来越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父母不好,我们对待任何的老人都应该尊敬,不管这个人是否是父母。
任何父母不得将孩子据为己有,不得视孩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也不得将孩子视为工具。孩子虽是由自己抚养成人,但孩子也给父母带来了欢乐,但这不是什么恩情,是自己必须做到、做好的法律责任,孩子和自己是平等的,同时父母也不必总是为孩子活,要有自己的生活,少干涉和影响孩子的生活,这样对孩子,对自己都有好处。
让我们将尊老爱幼融入到平时的生活中,而不要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中,请自我们这一代人起!
请子女们在成人后停止向父母索求,自己自食其力,父母的责任只是将你抚养到成年,成年之后,你们应担负起养活自己的责任,请记住父母曾经对你的付出,如果父母需要帮助,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父母伸出援手,给父母自己的爱心,同时教育好自己的下一代,鼓励他们有爱心,不要干涉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不要存任何光宗耀祖的想法,不要有任何需要回报的念头了。
所以,我们再不能被所谓的“孝道文化”所迷惑了,清醒吧,至少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请停止再将生育子女当作投资来做,也请我们老来不要再向子女去索要所谓的责任和义务。因为子女对你的意义,对你的报答,早已溶在其维系和稳固你和爱人之间的关系,也溶入到抚养你的孙子辈长大的过程中,溶入到调剂你家庭生活的情趣方面了!让我们的国家,让我们的社会,停止对孝道的追崇,让我们的子女不要生活在孝道的阴影中,让我们的父母不要生活在孝道的危害中,让我们也摆脱孝道的道德枷锁中,让我们的未来更加快乐,幸福。最后我以黎巴嫩文坛骄子,著名的哲理诗人和杰出画家纪伯伦的诗来结尾:
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求的儿女。
他们借你们而来,却不是因你们而来。
尽管他们在你们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把你们的爱给予他们,却不能给予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建造房舍荫庇他们的身体,
但不是他们的心灵,因为他们的心灵栖息于明日之屋,
即使在梦中,你们也无缘造访。
你们可努力仿效他们,却不可企图让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倒行,也不会滞留于往昔。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被射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瞄准无限之旅上的目标,用力将你弯曲,
以使他的箭迅捷远飞。
让你欣然在射者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既爱飞驰的箭,也爱稳健的弓。
我们的孩子生活在明天的大厦中,
那是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想象的。
孝道在中国是怎样一个存在,与西方的爱父母有哪些区别?
一、孝道内涵: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
1、尊祖敬宗。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
2、传宗接代。在周朝的人们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总之,西周时期的孝是一种封建宗教伦理。
二、中西区别:
1、传统不同:
(1)中国的孝讲“无违”。鲁国大夫孟懿子曾经向孔子请教过关于“孝”的问题,孔子对自己的弟子樊迟说过这件事。孔子的回答,简单说就两个字“无违”。意思就是说对于父母尽孝不要超乎礼法,要合乎规矩。
(2)西方亲子之间是讲平等的,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而且鼓励孩子要有独立见解,不人云亦云,要自我选择、自我发展。
2、养老模式不同:
(1)中西孝文化在赡养父母方面存在的差异,主要由养老模式不同所致。传统的养老模式极大丰富了中国的孝文化。在中国,几千年来,赡养的义务主要由子女完成。直到现在,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养老的形式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在中国,比西方更为强调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
(2)西方国家,子女并没有突出的赡养老人的义务。尤其是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其父母年迈后,赡养的义务主要靠国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来完成。
3、家庭观念不同:
(1)中国人家庭观念浓厚,父母在子女身上的付出也是最大的。中国人一般都与父母住得比较近,即使到外地工作,一旦条件允许,便倾向于把父母接到身边,以尽孝心。
(2)西方国家,子女一旦已经成年,都必须努力自食其力,不需父母过多的付出。子女成年后要独立在外闯荡,或上学,或工作,他们租房或买房,不愿意与父母同住,其父母也丝毫没有将子女留在身边尽孝的念头。
什么是儒家孝道,和孝的现代意义
儒家孝道:
孝在孔子那里仅是一种对父母的敬爱的伦理意识,而曾子将孝发展成为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准则,使其成为道德的总和,天经地义的原则。
曾子认为,讲求仁爱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体现仁爱;讲求仁义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掌握适宜的程度;讲求忠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真正合乎忠的要求;
讲求信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合乎真正的信实;讲求礼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对礼有真正的体会;讲求强大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真正表现出坚强。
曾子认为,孝已经跨越了时间与空间,成为永恒的命题,是人类社会一切领域的终极法则。
孝的现代意义:
今日的社会在大生产的经济形式下,家族、地缘局部联系日益淡化、松弛。而社会的整体联系逐步加强。我们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解已经不是由亲到疏的梯级推广转向兼顾全社会的博爱。
因此,我们与父母长辈的关系是以自由平等协商,而非绝对服从是平等前提下的自由交流,而不是“无改于父之志”。
是经济上的互助互补,而不是强制赡养。是尊老爱幼的和谐关系,而不是“长幼有序”的有差别等级。
我们应该尊重父母,与父母平等的交流,和谐相处,让家庭关系走向和谐。做到了这些,已经尽到了今日之孝,不必再度升华。否则,坚持保守,逆行复古,将与时代格格不入。
扩展资料:
孝道文化的积极作用
1、修身养性
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
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
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孝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孝
1、儒家孝道:
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孝经由儒家推广也被人们认可,古代统治者还建立了一套以孝为主体的律法。
古时候,晚辈辱骂长辈,会被当地自订的宗法所判,儿女打父母则是会被官方的律法判罪,罪可致死。又如父母丧亡,儿女需为其守丧三年,为官者则需褪去官服,守丧之后再复职。如此种种,不再多说,但这无一不表明了孝字在古时候的中国多重要。
儒家的孝在中华文化思想中占有巨大的作用,为维持社会安定、社会秩序作了巨大贡献。
2、孝的现代意义
今日的社会在大生产的经济形式下,家族、地缘局部联系日益淡化、松弛。而社会的整体联系逐步加强。我们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解已经不是由亲到疏的梯级推广转向兼顾全社会的博爱。
因此,我们与父母长辈的关系是以自由平等协商,而非绝对服从是平等前提下的自由交流,而不是“无改于父之志”。是经济上的互助互补,而不是强制赡养。是尊老爱幼的和谐关系,而不是“长幼有序”的有差别等级。
我们应该尊重父母,与父母平等的交流,和谐相处,让家庭关系走向和谐。做到了这些,已经尽到了今日之孝,不必再度升华。否则,坚持保守,逆行复古,将与时代格格不入。
扩展资料:
典故:
1、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2、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3、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孝
《为政》○子曰:“孝慈,则忠。”
今译:当政者如果能上孝于亲,下慈于民,就会赢得人民的忠诚。
《里仁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今译:事奉父母时,如果父母有不当之处,要适度地劝谏。假如父母有决不听从之志,则
依然敬重有加,不要违拗或远离而去。也可以因此而忧劳,但却不要怨恨。
《里仁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今译:父母在世之时,子女不宜到远方出游。如果一定要去,也要遵守常规。
《里仁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今译:父母的年纪,做子女的是不可以不知道的。父母寿数的增加,在让人为之欢喜的同时,也让人为之忧惧。
《先进篇》○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今译:好孝敬的闵子骞啊!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都没有任何非议。
《学而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今译:慎重地对待故去的亲人,追忆、缅怀自己的远祖,民风就会复归于敦厚。
《子张篇》○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今译:除非是自己的亲人去世,否则一个人是不会有自尽其身的时候的。
以孝事亲、以孝奉君本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重要传统美德,却因为近代以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滞后于西方,而成为人人谈之色变,甚至唯恐避之不及的祸水。但是,在当代中国,由于孝悌观念的缺乏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矛盾,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儒家孝道的长短,也不时受到方方面面的论说。不用说,这其中缘由,是非常值得当代中国人加以反思的。
从以上对儒家孝论的历史发展和思想演变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应该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重新探讨和正确阐发儒家的孝道观,这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做法。特别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想从根本上构建合理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就孝道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地位以及对当代社会的作用,进行更深入的、更具时代特色的反思。
孝道具有社会普遍意义和人类共同适用性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应该随之变化,许多传统道德面临着时代的冲击与抉择。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历史的产物,必然带有历史的局限性。特别是对孝道的一些具体要求,如孔子所说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三年无改父之道”,孟子所强调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孝经》所倡导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等等,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必须予以摒弃。但从理论上和实际上讲,虽然传统的孝道多有时代局限和具体实践上的种种不足,但毕竟涉及人类共同的心理和情感,在任何时候都是道德全民性和稳定性的体现。所以,孝这种伦理道德,是合情合理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社会风尚的体现。因此,它不仅作用于过去,而且作用于现在乃至将来。
就孝道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性来讲,我们至少应该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赡养父母是最基本的孝。所有的人都有父母长辈,都有子女晚辈。今天的子女,就是明天的父母。赡养父母,就等于是保存人类,赡养自身。所以,赡养父母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人类生存和文明进步的重要保证之一。第二,敬重父母是最高尚的孝。赡养父母是必要的和必需的,但是,在这样的赡养中必须融入尊敬和敬重的精神。没有敬重,孝道就失去了灵魂,就会变成虚伪的和徒有其名的,最终也难以长久坚持。第三,孝与忠是相通的。在家孝与在外忠应该是一致的,虽然孝子不一定就会是忠臣,但忠臣一定得是孝子。在“忠”的问题,旧时代有着明确的阶级性和时代局限性,忠只是忠君忠主。但是,在今天,君主专制的时代已经过去,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同样是孝子的必然归宿。第四,孝并非唯命是从。把孝道引向对父母的唯命是从,是古代孝道的最大弊端。在今天讲求法治和民主的时代,要想使孝道生机勃勃,必须把民主和法治的精神作为行孝的前提。当然,孝道不必与现代民主和法治精神相对立,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对父母和亲人的孝,往往容易与民主和法治的精神产生现实的矛盾。所以,要想使传统的孝道美德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必须把一份民主和法治的责任心放在首位。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弘扬孝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但与此同时,人们也耳闻目睹了许多社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有相当一部分人置亲情于不顾,不尽人子之责,不赡养父母,甚至歧视、虐待父母和老人,致使许多家庭为此而破裂,影响到社会安定。有人把这种现象归咎于市场经济的出现,但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片面的。
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童叟无欺,是企业的生命线。这种讲诚信和讲信誉的行为准则,其能够建立的重要基础就在于切实可行的家庭美德。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他对自己的父母亲人都不能尽心敬养,甚至不能以礼相待,就很难想像他会做到童叟无欺、诚实守信。也许有人会认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应该是俗语所说的那样,“父子勤算帐、兄弟算清账”,而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到亲情和友情。可是,我们不要忘记,孝道的宗旨,并不是无原则的折衷,更不是不讲原则的一团和气,真正的孝道永远都是有原则的,在古代甚至是有法律可以遵循的。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勤算账和算清账,对谁都是有利的和必需的,都是事业成功的必要保证。
一个人要想保持与父母兄弟的亲情,要想尽好孝道,必须保证事业的发展和成功。只有各方面都实现了事业成功,尽孝尽悌才有可能实现。另一方面,在行孝的过程,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非常必要的。父母长辈既不要无原则地提出要求,子女晚辈也不要无原则地推诿和搪塞,这就需要借鉴市场经济的规则和信用。如果各方都不讲规则,都在随心所欲地理解和实行孝道,最终将是孝道的灾难。所以,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使尽孝尽悌与市场经济的规则形成良性互动,既可以保证孝道这一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也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弘扬孝道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和国家的基本细胞。基本单元稳定,社会才能和谐;细胞健康,国家这一机体才会强壮。而要保证家庭和睦稳定、生机勃勃,克尽孝道就是基础的基础。
中共中央在2001年颁布的关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这样的要求,就把家庭美德与家庭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以及家庭问题同国家的安定和谐等关系统一和一致起来,非常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建设。
新时期的孝道必须积极地应对现实问题
从历史上和理论上理解孝道的积极意义并不难,难的是把传统的孝道美德与现代的精神理念相结合,有效地回应和解决现实问题。
既然孝道是要解决晚辈与长辈的关系问题,那么,在当代,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社会老龄化的问题。根据相关指标,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有3亿多老人,占到了总人口的将近三分之一。如何让全社会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既是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每个家庭和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是,由于经济的、医疗保健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国家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绝大多数老人的养老问题仍由家庭负担。尤其在农村,家庭养老更是主要形式。因此,发扬善事父母、孝敬老人这一传统美德,对于亿万家庭的安定、乃至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有其重要意义。其次,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以来,独生子女的问题日渐突出。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赡养老人的责任无疑会变得越来越沉重。面对这种形势,从父母到子女,必须对传统的孝道加以新的理解和诠释,以新的孝道理念指导人们的行为,满足人们的精神要求。再其次,我国现在有5000多万青壮年民工在城市务工,他们如何对待远在家乡的父母才算是尽孝,他们的父母长辈如何得到孝养,都需要我们以继承传统孝道美德为基础,以与时俱进的姿态作出适时的合理调整。
望采纳
依然敬重有加,不要违拗或远离而去。也可以因此而忧劳,但却不要怨恨。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