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亨索伦家族历史上是怎样得到安斯巴赫与拜罗伊特的

发布时间: 2021-07-21 11:02:2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0

霍亨斯陶芬家族与霍亨索伦家族的关系我看的一本历史书上写的为:神圣罗马帝国前期的皇帝是霍亨斯陶芬家族,后来十九世纪统一德国的皇帝是...

霍亨索伦家族历史上是怎样得到安斯巴赫与拜罗伊特的

霍亨斯陶芬家族与霍亨索伦家族的关系

我看的一本历史书上写的为:神圣罗马帝国前期的皇帝是霍亨斯陶芬家族,后来十九世纪统一德国的皇帝是霍亨索伦家族。请教各位大师,这两个家族是否一个,血缘上有没关系,这两个单词的德文(或英文,或拉丁文)原文是怎么写的。我总感觉应该是同一个单词的不同翻译
两者有关系,索伦家族是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的家臣
霍亨斯陶芬王朝(Hohenstaufen)(德语名称Staufer)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王室。最初霍亨斯陶芬家族为现时德国南部士瓦本(又称为斯韦比亚)的世袭伯爵与统治家族。由腓特烈一世在1079年迎娶了皇帝亨利四世的女儿阿格尼丝公主并继任士瓦本公爵起,是为霍亨斯陶芬王朝之始。

和皇室联姻使霍亨斯陶芬家族挤身于最高的统治阶层,而且由于阿格尼丝公主的弟弟亨利五世没有子嗣,法兰克尼亚王朝告终。霍亨斯陶芬家族即成为理所当然的皇位继承人。其后霍亨斯陶芬家族又成为法兰科尼亚和莱因的统治家族。在12世纪,此家族在德意志政治上扮演重要角色,成为德意志「皇帝党」势力的首领。1138年此家族更取得德意志王位。在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和腓特烈二世统治时期,霍亨斯陶芬家族权势最盛,与罗马教廷展开权力斗争,并入侵意大利,取得意大利南方西西里岛的统治权。但在腓特烈二世死后,此家族日渐衰落。1254年德意志之霍亨斯陶芬王朝终结,1268年霍亨斯陶芬家族最后的男性后裔康拉丁在那不勒斯被斩首示众,该家族灭绝了。

霍亨斯陶芬家族成员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德意志国王

康拉德三世 德意志国王1138-1152
腓特烈一世, 德意志国王1152-1190,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155年后
亨利六世, 德意志国王1190-1197,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191年后
菲利普 (士瓦本), 德意志国王1198-1208
腓特烈二世, 德意志国王1208-1250,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20年后
亨利(七世) 德意志国王1220 - 1235 (under his father)
康拉德四世, 德意志国王1237-1254

士瓦本公爵
弗里德里希一世 (在位1079年 - 1105年)
弗里德里希二世 (在位1105年 - 1147年)
弗里德里希三世 (在位1147年 - 1152年) 1152年称王,1155年称帝
弗里德里希四世(在位1152年 - 1167年)
弗里德里希五世(在位1167年 - 1170年)
弗里德里希六世 (在位1170年 - 1191年)
康拉德二世 (在位1191年 - 1196年)
菲利普, 士瓦本公爵, (在位1196年 - 1208年) King in 1198年
弗里德里希七世 (在位1212年 - 1216年)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亨利(七世) (在位1216年 - 1235年), King 1220年 - 1235年
康拉德四世 (在位1235年 - 1254年) King in 1237年
康拉德五世 (康拉丁) (在位1254年 - 1268年)

霍亨索伦(Hohenzollerns)是欧洲的一个王室,也是欧洲历史上的著名王朝。为勃兰登堡-普鲁士(1415~1918)及德意志帝国的主要统治家族。其始祖布尔夏德一世(Burchard von Zollern)约在1100年受封为索伦伯爵。领地在今上内卡河、施瓦本山和上多瑙河之间,16世纪中叶,该家族在索伦前冠以“霍亨”(意为高贵的)字样。称为霍亨索伦家族。

1191~1192年索伦伯爵腓特烈三世与纽伦堡(Nüremberg)伯爵联姻,成为腓特烈一世。他的两个儿子分割领地,康拉德三世获纽伦堡伯爵领地。腓特烈四世获士瓦本的原领地,从而形成信奉新教的弗兰肯系和信奉天主教的士瓦本系两支。霍亨索伦-弗兰肯系的腓特烈三世通过继承,获得拜罗伊特和库尔姆巴赫,其孙在1363年被皇帝封为帝国侯爵,1415年,腓特烈六世成为勃兰登堡(Brandenburg)选帝侯,称选帝侯腓特烈一世。1473年其第三子阿希勒斯为选帝侯时立下规约:勃兰登堡选帝侯称号属於直系继承,非长子也有继承权,领地不得分割。据此,其长子约翰·西塞罗成为选帝侯,勃兰登堡的霍亨索伦家族(选帝侯系)1618年通过继承得到普鲁士公国。在腓特烈·威廉大选帝侯统治时期(1640~1688),勃兰登堡-普鲁士日趋强盛,1701年,普鲁士公国升为王国,选帝侯成为国王腓特烈一世,1871年,普鲁士国王霍亨索伦家族的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后,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被推翻。

霍亨索伦-士瓦本系16世纪在德意志西南部声势颇盛。1535年,伯爵卡尔一世获奥地利的伯爵领地锡格马林根与凡林根,1552年统辖凡尔施泰因。卡尔一世死后,1576年其二子分割领地,又形成霍亨索伦-黑兴根系和霍亨索伦-锡格马林根系,1623年,两系都被列为帝国诸侯等级,1849年,两系均臣服於普鲁士。1869年霍亨索伦-黑兴根系断嗣。霍亨索伦-锡格马林根系的卡尔·安东,获霍亨索伦亲王称号。其长子利奥波德1870年成为西班牙王位候选人,利奥波德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问题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的直接原因之一。次子卡尔1866年起先后为罗马尼亚亲王、国王,称卡罗尔一世,1914年去世。其侄斐迪南及其后裔统治罗马尼亚直至1947年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成立。

http://www.whereintheworldisbush.com/zh:%E9%9C%8D%E4%BA%A8%E7%B4%A2%E4%BC%A6%E7%8E%8B%E6%9C%9D
http://zh.molinu.com/霍亨斯陶芬王朝/68116/0
霍亨斯陶芬王朝是腓特烈大帝时期的德国王室.

霍亨索伦是东普鲁士帝国崛起后统一德国时期的德国王室.

不是一个家族.
一点关系也没有 只不过都有霍亨这个前缀罢了
随着施瓦本公爵康拉德三世在1138年入继大统、开创神圣罗马帝国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索伦伯爵也卷入了霍亨斯陶芬家族和韦尔夫家族之间的继承权战争,并随着皇帝一方的胜利而不断获得领土酬赏。1184年,“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皇帝亲自为索伦伯爵腓特烈三世指婚,安排他迎娶纽伦堡城堡伯爵(亦译为“子爵”)康拉德二世的独生女索菲。康拉德无嗣而终后,他的领地和爵位遂由腓特烈三世继承。也是从腓特烈三世开始,索伦家族成员给自己的姓氏加上了意为“尊贵”的“霍亨”(Hohen)前缀,合称霍亨索伦家族。
1200年腓特烈三世身故之后,他的两个儿子对其领地和爵位做了重新瓜分:长子康拉德三世继承纽伦堡城堡伯爵头衔以及位于法兰克尼亚(Franconia)的土地,成为霍亨索伦家族中法兰克尼亚系的先祖;次子腓特烈四世则继承霍亨索伦伯爵头衔以及施瓦本山间那座古老的城堡,开创了家族中信奉天主教的施瓦本系。与领土无法伸展、经济压力巨大的施瓦本系相比,长袖善舞的法拉克尼亚系显然拥有更广阔的前景

历史名词。。。

我在读高二 近代世界历史中有一个叫尼德兰的 还有一个普鲁士的 是什么啊?能介绍下吗?是现在的哪些地方?
[尼德兰]

荷兰语意为“低地”。

①即“荷兰”。

②尼德兰(The Netherlands, 荷: Nederland)。指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德河下游及北海沿岸一带,相当于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的一部分。1516年,西班牙国王斐迪南死后,他的外孙查理一世即位。查理已经在1506年从他父亲(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子)方面继承了尼德兰,这时又以西班牙国王的身份领有这片土地。从此尼德兰成为西班牙的属地。即十六世纪初叶后,受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统治。1566年,北方各省掀起反西班牙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1579年北方八个省和南方部分城市成立“乌特勒支同盟”,1581年成立“尼德兰联省共和国”。1795年后,成为法国统治下的荷兰王国。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原南部各省和荷兰合并为尼德兰王国。1830年南部脱离尼德兰独立,成立比利时王国。

尼德兰濒临北海,地势低平,耳德河的深水便于大船出入,因此海外交通十分便利。尼德兰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很快,外国商人纷纷来到这里经商。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商业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尼德兰的经济又有进一步的增长。十六世纪前半期,尼德兰已经有三百多个城市。南部城市安特卫普是欧洲贸易的一个中心。这里,每日往来的外商有五、六千人,港口同时可以停泊大小船只二千多艘。商人们运来美洲的金银、东方的香料等奢侈品,运走西欧、北欧的纺织品、金属制品、船舶用具,等等。安特卫普有发达的纺织、玻璃制造、制糖、印刷等业;银行、汇兑、信贷业务应运而生。北部农业发达,荷兰、西兰两省渔业、造船业、麻织业、毛织业都很兴旺。北部各省与英国、波罗的海诸国和俄罗斯都有贸易往来。阿姆斯特丹是北部各省的经济中心,是谷物贸易的重要市场。

十五世纪后半期的安特卫普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早在十四世纪就开始出现于尼德兰,十六世纪得到迅速发展。最重要的是北部荷兰、西兰两省经营纺织和造船业的手工工场,南部佛兰德尔、布拉奔两省经营纺织、冶金、制糖、印刷业的手工工场。其中发展最快的是毛、麻纺织手工工场。但是南部毛织业的原料和产品销售主要依靠西班牙和英国市场。这里的大资产阶级同西班牙及其殖民地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尼德兰农村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农场。

西班牙在尼德兰的专制统治

在宗教改革的浪潮中,路德、慈温利、卡尔文等教派先后传入尼德兰。卡尔文教派的影响最为广泛,接受者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也有劳动人民,它成了反对西班牙统治的强大力量。旧贵族力图保持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各种既得利益。他们仿效德意志路德派诸侯的做法,没收教会的土地财产来扩大势力。

查理是君临经济发达、城市富庶、资本主义因素正在迅速增长的尼德兰的专制统治者。他在这里派驻总督,设立财政、行政机构和宗教裁判所,在政治、经济和宗教问题上推行专制政策。原来尼德兰的各个省和城市都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和传统的权利。查理为了维持神圣罗马帝国的庞大的行政、军队、战争开支,到处征款。尼德兰最富庶,查理在这里的勒索也最疯狂。他还利用天主教会作为统治工具。1550年的敕令(被称为血腥敕令)规定,禁止传抄、保藏、散发、买卖路德或卡尔文等改革者的文集。凡散布“异端”学说者,男的杀头,女的活埋。查理统治期间,有五万到十万尼德兰人死于宗教迫害。尼德兰爆发了几次起义反对查理的专制统治。

奥伦治亲王威廉

1556年,腓力二世继承了查理的西班牙王位,也继承了他的四百五十万锂的债务,对尼德兰的高压政策变本加厉。他排挤尼德兰贵族的势力,废除商人直接与西班牙殖民地通商的特权,拒绝偿付国债,使尼德兰的银行家蒙受巨大损失;接着他又提高在西班牙收购羊毛的税额,使尼德兰的羊毛输入减少百分之四十。尼德兰的资产阶级受到很大的打击,许多手工工场倒闭,工人失业。他无情地迫害新教徒,推行耶稣会的活动。他企图改组尼德兰教会,增设十四个主教区,由国王直接任命主教,从而加紧控制人民。他的政策激起教俗各阶层的反对。尼德兰各城市的卡尔文教派组织起数以千计的武装队伍,以传道集会的形式宣传反对西班牙的统治,并且举行暴动。与资产阶级利益有联系的大贵族组成以奥伦治亲王威廉为首的“贵族同盟”。1565年,他们派代表到西班牙去面见腓力二世,要求改变专制政策。第二年,在威廉的赞许下,由大约二百名中小贵族组成的代表团(其中包括威廉的弟弟路易)到布鲁塞尔去向西班牙总督请愿,反对西班牙的政治压迫和宗教迫害,同时表示效忠国王。这些要求毫无结果。当贵族企图用温和方式取得和解的时候,群众却采取了积极行动。

反对西班牙统治的革命战争

1566年8月起,尼德兰的安特卫普、海牙、乌特勒支等城市连续爆发大规模的破坏圣像运动。群众手持斧头、铁锤、木棍,涌向天主教堂和修道院,砸毁圣像和十字架,没收教会财产,焚烧教会债券和地契,捣毁教堂和修道院五千五百多所。起义很快就席卷了十七个省中的十二个省,参加者几万人。反对天主教会的群众性破坏圣像运动点燃了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火焰,反对西班牙统治的独立斗争开始了。

面对群众性的革命运动,西班牙当局不得不暂时停止宗教裁判所的活动,允许卡尔文派教徒在城外指定地点做礼拜。同时腓力二世拨款在尼德兰增加军队,决定派他的老将阿尔发公爵到尼德兰镇压革命。1567年,阿尔发率领军队约一万八千人到达,立即设立“除暴委员会”,用血腥的恐怖手段以叛国罪大肆搜捕残杀革命群众。一万多人被无辜地烧死,杀戮,处以绞刑。白色恐怖笼罩着尼德兰。

威廉在阿尔发到达之前,就流亡德意志。1568年,他带着雇佣军到尼德兰抗击西班牙的军队,遭到失败。这时候,劳动人民的游击队却在沉重打击敌军。大批工人、手工业者、农民进入密林深处,时时出击小股敌军,惩办反动神甫和官吏。许多水手、渔夫、码头工人来到辽阔的海面上,袭击西班牙的船只和沿海据点;他们和威廉有联系。1572年4月1日,海上游击队占领了莱茵河口岛上的布里尔港埠,在城头飘起威廉的旗帜。这个新的胜利带来了革命的新高潮。海上游击队进一步袭击其他城市。许多城市一个接一个地举行起义,驱赶西班牙人。荷兰、西兰两省几乎全部解放。流亡者纷纷回到尼德兰,资产阶级组织革命军队,掌握城市政权,镇压亲西班牙的神甫和间谍。农民捣毁教堂、庄园,拒绝履行封建义务,停止交纳什一税。1572年7月,威廉被荷兰省议会推选为总督。到1573年底,北部各省已经先后宣布独立。阿尔发被撤换了。威廉在北方的势力在不断地扩大。

革命运动向南方发展,1576年,布鲁塞尔人民推翻西班牙政权。南方人民纷纷投入抵抗运动。形势发展要求南北双方联合起来,北部和南部的代表1576年在根特举行会议。会议期间,西班牙士兵冲进安特卫普,狂杀滥抢,男女老幼被杀者达七、八千人。三天之后,这个富庶城市一片荒凉。这次暴行更加激起尼德兰人民的反抗怒火。十七个省中有十六个省宣布反抗西班牙的统治。11月,会议发布《根特协定》,提出撤走西班牙军队,废除阿尔发的一切法令,重申各城市原有的权利,但是仍旧承认腓力二世的君主权力。

1577年,南部许多城市爆发起义,建立革命政权,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引起反动贵族和天主教会的恐惧。他们发动叛乱,同西班牙妥协。1579年1月初,他们成立“阿拉斯联盟”,宣布效忠腓力二世。十几天之后,北部各省组成“乌特勒支同盟”,宣布永不分裂,制定共同的军事和外交政策;不久南部的根特、布鲁日、安特卫普等城市也参加进去。1581年宣布废黜腓力二世,成立联省共和国。此后,尼德兰与西班牙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威廉被腓力二世的刺客所杀,南部城市先后被西班牙占领。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海上被英国击溃,国力从此一蹶不振,已经没有力量同尼德兰作战。1609年,国王腓力三世只好同联省共和国缔结十二年休战协定,实际上承认了共和国的独立。尼德兰的南部仍处在西班牙的统治下。荷兰省最发达,联省共和国也称为荷兰共和国。

[普鲁士]

普鲁士 (德语:Preußen;古普鲁士语:Prūsa;波兰语:Prusy;立陶宛语:Prūsai;拉丁语:Borussia 或 Prutenia) 是欧洲历史地名,一般指17世纪至19世纪间的普鲁士王国。由于普鲁士在短短二百年内崛起并统一德国,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所以普鲁士有时也是德国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词。

早期历史

普鲁士地区古代的居民为古普鲁士人,属波罗的海种族,与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属于同一种族。12世纪时,德国人的殖民运动进入波罗的海东岸地区。1170年,波美拉尼亚的索比斯劳公爵在普鲁士地区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即但泽附近的奥利瓦修道院。1224年该修道院被普鲁士人焚毁。1226年,波兰国王之子、马佐维亚公国首领康拉德公爵(条顿骑士团成员)的领地也遭到普鲁士人袭击,以此为契机,条顿骑士团在普鲁士地区发动了为时近200年的东征运动,先后建立托伦、马林堡、库尔姆、埃尔平等要塞,征服了普鲁士人居住的地区,并迫使其信奉基督教、使用德语。16世纪后,普鲁士人消亡。

条顿骑士团统治下的普鲁士地区在名义上属于教皇领地,但教皇只享有名义上的宗主权。为了吸引定居者,条顿骑士团依据汉萨同盟法律,在其领土上兴建了一系列自由市。1379年条顿骑士团加入汉萨同盟。

1370年波兰王室绝嗣,1386年波兰国王的女儿海德维希嫁给立陶宛大公,波兰与立陶宛联合,此后对扼守其出海口的条顿骑士团发动了一连串的进攻。在1410年7月15日的坦能堡会战中,条顿骑士团败于波兰和立陶宛联军,被迫签订第一次托伦和约,除赔款600万格罗申外,还将但泽城置于波兰主权之下。1466年条顿骑士团再度战败,在第二次托伦和约中被迫割让包括但泽和马林堡在内的西普鲁士。这些地区被称为“王室普鲁士” (Royal Prussia) 。条顿骑士团保留普鲁士的残馀领土,但被迫效忠波兰国王,成为波兰的附庸国。

1512年,来自勃兰登堡的阿尔伯特当选为条顿骑士团总团长。1525年他宣布改信路德宗,从而切断了与骑士团名义宗主罗马梵蒂冈的联系,随后宣布将条顿骑士团世俗化,改为普鲁士公国 (Ducal Prussia) ,阿尔伯特自任普鲁士公爵,成为臣服于波兰最高权力之下的世俗君主。

阿尔伯特之子阿尔伯特·腓特烈死后无子,普鲁士公国遂由其长女之夫、勃兰登堡选侯国的约翰·西吉斯蒙德(属霍亨索伦家族)继承,建立了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此举为霍亨索伦王朝日后发展奠定了基础。660年的瑞典-波兰战争中,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取消了波兰对普鲁士的宗主权,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普鲁士王国

立国

1701年,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腓特烈·威廉之子)支持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国波旁王朝宣战,借以换取国王称号。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并从此展开了普鲁士王国200多年的显赫历史。

崛起与扩张

由于继承了条顿骑士团的军事专制传统,普鲁士的军队向来以纪律严明、教育素质高着称,尤其是腓特烈二世(即腓特烈大帝)以骄勇善战着称。他在1740年继承王位,即位7个月之后即进攻西里西亚,从而引发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通过战争,腓特烈二世树立了“军事天才”的个人荣誉,并将普鲁士变为一个军事国家。腓特烈二世同时还从伏尔泰那里接受了启蒙主义思想,改进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励宗教信仰自由,并扶植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到1786年腓特烈二世去世时,普鲁士已经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其行政机构的高效率和廉洁为欧洲之首。

腓特烈二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继承王位后,先后购买了安斯巴赫侯国和拜罗伊特侯国,并对波兰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 法国大革命后,普鲁士参加反法同盟,但败于法军,被迫在1795年同意法国兼并莱茵河以西的普鲁士领土。其子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年即位)于1806年10月参加反法战争,随即在耶拿败于拿破仑,被迫逃往柯尼斯堡。1807年普鲁士和法国在涅曼河的提尔西特缔结和约,普鲁士割让16万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属波兰的绝大部分领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兰所得领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领土,并赔款1.3亿法郎。

1806年惨败后,普鲁士首相卡尔·施泰因开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让公民参与政治以唤醒其民族主义情感;释放农奴;实行地方自治;改组中央政府机构等。1809年在柏林创办了腓特烈·威廉大学(柏林大学),同时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开始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此后普鲁士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1812年冬,拿破仑军队自俄国败退,普鲁士遂于次年再度参加反法同盟,于1813年3月17日对法国宣战,10月24日,普、奥、俄三国联军在布吕歇尔和格奈森瑙指挥下在莱比锡大败法军。1815年普军在滑铁卢再度击败法军。根据维也纳会议的领土调整,普鲁士疆域自默麦尔河延至莱茵河,成为德意志邦联内德语居民占优势的唯一强国,以及欧洲列强之一。

1834年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建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除奥地利和汉堡外,全部德意志邦国都加入该同盟。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普王腓特烈·威廉四世 (Friedrich Wilhelm IV) 宣布成立“自由派政府”。召开制宪会议,并拒绝接受德意志邦联议会奉上的“德意志皇帝”称号。但1848年欧洲革命结束后,腓特烈·威廉四世即回归专制统治。

1857年 腓特烈·威廉四世患上精神病,以其弟威廉担任摄政王。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摄政王即位,称威廉一世。 1862年他因军事改革所需预算及税收问题与国会发生冲突,本拟退位,但在前驻法大使俾斯麦的建议下收回成命。俾斯麦表示支持军事改革,并称若任命他担任首相,他将不惜一切强行推行陆军改革和新兵役制度。1862年9月22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担任首相。

德意志帝国:兴起与灭亡

俾斯麦上台后,即着手策划德意志统一大业。俾斯麦主张建立将奥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普鲁士在1864年和1866年先后击败丹麦和奥地利,并在1870年领导北德意志邦联及南方的德意志诸邦,在打败了法国。威廉一世于1871年1月18日,即普鲁士王国成立170周年纪念日,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廊登基,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宣布建立以普鲁士王国为首的德意志帝国(Deutsches Reich),即所谓的德意志第二帝国 (Das Zweite Reich) 。

由于普鲁士拥有德意志帝国2/3的人口和3/5的领土,并且在军事、经济、工业等方面远远超过帝国内其他王国、公国,因此德意志帝国成为普鲁士王国的扩大版。各邦国享有内政和财政的自治,但将外交、军事 (巴伐利亚除外) 、海关等权力交给德意志帝国中央政府。普鲁士历史从此并入德意志帝国历史。

1888年,威廉一世之子腓特烈四世在位99天后去世—其孙威廉二世登基,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第三代皇帝。其统治以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而告终。

1918年11月7日,巴伐利亚发生革命,其国王退位。柏林旋即爆发革命,要求德皇退位。其时威廉二世在比利时斯巴的德军大本营亲自指挥作战,得知发生革命后,试图仅放弃德意志皇帝头衔,而保留普鲁士国王称号,但陆军统帅兴登堡劝其彻底退位。为避免发生更大变乱,德国总理马克斯·冯·巴登亲王于11月9日午前宣布德皇已经退位,并于同日将首相职务移交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威廉二世流亡荷兰,德意志帝国及普鲁士王国灭亡。11月11日,德国向盟军投降。

1919年至1947年的普鲁士

由于柏林发生斯巴达克团与社会民主党临时政府之间的内战,1919年,艾伯特在魏玛召开国民议会,于2月10日通过《德意志共和国临时约法》,即魏玛宪法。根据魏玛宪法,普鲁士成为德国的一个邦,即“普鲁士自由邦”(Freistaat Preuß),实行地方自治,其领土即原普鲁士王国的疆域。
1920年代,普鲁士自由邦政府多由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天主教中央党领导。1932年,纳粹党在德国国会和普鲁士邦选举中取得优势,赫尔曼·戈林成为德国国会议长以及普鲁士邦议长,并掌握了普鲁士内政部和警察。1933年1月30日纳粹党上台执政,随后废除德国的地方自治制度,普鲁士宪法被废除,邦议会和立法机构被解散,仅保留行政单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和苏联的领导人经过多次会议,达成共识,即普鲁士是德国军国主义的发源地、德国军官团和容克贵族的大本营,是德国专制思想及侵略思想的策源地,必须予以消灭。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德黑兰会议上曾表示“普鲁士要让其尽可能地缩小和削弱”,丘吉尔则认为“普鲁士——这个德国军国主义的罪恶核心必须同德国的其馀部分分离开来”。 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确立了将东普鲁士并入波兰和苏联,以及在战后的德国废除普鲁士建制的原则性意见。

1947年3月1日,同盟国对德军事管制最高委员会正式下令废除普鲁士建制。原普鲁士邦领土分别被并入波兰和苏联,以及英、法、美、苏四国占领区。原普鲁士邦政府的财产由盟国和苏联共同瓜分。

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在其境内的原普鲁士领土上建立了勃兰登堡、萨克森-安哈特两个州,以及梅克伦堡-西波美拉尼亚州的东半部(1952年民主德国废除州级建制,改设专区)。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原普鲁士领土上成立的州包括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此外,下萨克森州、莱茵兰-普法尔茨州、黑森州、巴登-符滕堡州和萨尔州内都有原普鲁士王国和普鲁士邦领土。在被并入波兰和苏联的普鲁士领土上,德意志族居民已经基本被全部迁出。

领土变迁

普鲁士疆域
古代普鲁士地区仅包括今日立陶宛以南、波兰东北部维斯瓦河河口以西、以但泽为中心的西普鲁士地区,以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原东普鲁士地区的领土。1295年占据普鲁士的条顿骑士团购买了波美拉尼亚和但泽地区。1308年自勃兰登堡选帝侯手中购买了纽马克地区,普鲁士同神圣罗马帝国本土接壤。15世纪时将但泽和西普鲁士割让给波兰。

1618年普鲁士公国并入勃兰登堡选侯国,至1701年普鲁士王国成立的时候,其领土以普鲁士王国的首都柏林为中心,包括勃兰登堡、波美拉尼亚、纽马克和阿尔特马克,以及德意志南部的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地区。18世纪时,普鲁士先后从瑞典、波兰和奥地利获得前波美拉尼亚、波森、西里西亚等地区。三次瓜分波兰后,普鲁士获得了新东普鲁士、南普鲁士、但泽、托伦、以及波兰王国的西部和中部,包括华沙地区。1806年普鲁士败于拿破仑后,被迫割让波兰地区,法国在此成立华沙大公国。拿破仑战败后,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普鲁士失去了拜罗伊特、安斯巴赫、纳沙泰尔(加入瑞士)、东弗里斯兰、希尔德斯海姆等领地,华沙大公国除西部以波森为中心的一小块领土外都被俄国吞并。作为补偿,普鲁士获得了萨克森王国五分之二的领土,以及德意志西部的汉诺威、明斯特主教区、莱茵河东西两岸的威斯特伐利亚和莱茵兰、以及萨尔路易、萨尔布吕肯等领土。

19世纪,普鲁士经过战争,又先后兼并了黑森-莱茵、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法兰克福等王国、公国和自由市。到1871年成立德意志帝国时,普鲁士王国已经拥有22个省,包含了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以外的大部分现今德国领土与西波兰及北波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原属普鲁士王国的波森省、西普鲁士和但泽割让给波兰,默麦尔地区割让给立陶宛,石勒苏益格的北部归还丹麦,莱茵兰地区南端被并入萨尔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盟军定下的奥德河-尼斯河线,界线以东的东普鲁士、西里西亚及波美拉尼亚被并入苏联及波兰;普鲁士的西部地区并入西德,中部并入东德,地理意义上成建制的普鲁士已不复存在。
普鲁士大概在法国和德国附近

普鲁士和匈牙利的历史渊源

请尽量给详细的说明,因为要做素材rn我会加分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64785.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6397.htm
德意志是一个大区域,古代德意志包括西里西亚、但泽(现归波兰)、哥尼斯堡(现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德国、奥地利(虽然奥地利和匈牙利组成奥匈帝国,但不包括匈牙利),几乎是最纯正的日耳曼人。德意志最早是一大片大小不一的大公国,普鲁士和奥地利都是其中一个,关系有点像现在独联体之于俄罗斯和乌克兰。19世纪末,普鲁士王国逐渐强大,德意志的统一时机也基本成熟,普鲁士通过战争击败奥地利,并且北败丹麦东平法国,最终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而奥地利则被排除在德意志帝国之外。后来二战前,纳粹德国又用胁迫手段将奥地利合并,这是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德意志国家。
简单说吧,德意志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自是这个概念的一个子集

参考资料: 天涯
德意志是一个大区域,古代德意志包括西里西亚、但泽(现归波兰)、哥尼斯堡(现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德国、奥地利(虽然奥地利和匈牙利组成奥匈帝国,但不包括匈牙利),几乎是最纯正的日耳曼人。德意志最早是一大片大小不一的大公国,普鲁士和奥地利都是其中一个,关系有点像现在独联体之于俄罗斯和乌克兰。19世纪末,普鲁士王国逐渐强大,德意志的统一时机也基本成熟,普鲁士通过战争击败奥地利,并且北败丹麦东平法国,最终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而奥地利则被排除在德意志帝国之外。后来二战前,纳粹德国又用胁迫手段将奥地利合并,这是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德意志国家。
简单说吧,德意志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自是这个概念的一个子集
  首先,普鲁士
  普鲁士地区古代的居民为古普鲁士人,属波罗的海种族,与作为条顿骑士团传统敌人的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属于同一种族。从十字军东征开始,条顿骑士团一直在寻找一处家园,最初他们定居在从耶路撒冷至威尼斯之间的漫长地域上,最后到了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时才稳定的居住在欧洲波罗的海沿岸。1226年,波兰国王之子、马佐维亚公国首领康拉德公爵(条顿骑士团成员)的领地也遭到普鲁士人袭击,以此为契机,条顿骑士团在普鲁士地区发动了为时近200年的东征运动,先后建立托伦、马林堡、库尔姆、埃尔平等要塞,征服了普鲁士人居住的地区,并迫使其信奉基督教、使用德语。
  条顿骑士团统治下的普鲁士地区在名义上属于教皇领地,但教皇只享有名义上的宗主权。为了吸引定居者,条顿骑士团依据汉萨同盟法律,在其领土上兴建了一系列自由市。1379年条顿骑士团加入汉萨同盟。
  1370年波兰王室绝嗣,1386年波兰国王的女儿海德维希嫁给立陶宛大公,波兰与立陶宛联合,此后对扼守其出海口的条顿骑士团发动了一连串的进攻。在1410年7月15日的坦能堡会战中,条顿骑士团败于波兰和立陶宛联军,被迫签订第一次托伦和约,除赔款600万格罗申外,还将但泽城置于波兰主权之下。1466年条顿骑士团再度战败,在第二次托伦和约中被迫割让包括但泽和马林堡在内的西普鲁士。这些地区被称为“王室普鲁士” (Royal Prussia) 。条顿骑士团保留普鲁士的残余领土,但被迫效忠波兰国王,成为波兰的附庸国。
  1512年,来自勃兰登堡的阿尔伯特当选为条顿骑士团总团长。1525年他宣布改信路德宗教,从而切断了与骑士团名义宗主罗马梵蒂冈的联系,随后宣布将条顿骑士团世俗化,改为普鲁士公国 (Ducal Prussia) ,阿尔伯特自任普鲁士公爵,成为臣服于波兰最高权力之下的世俗君主。阿尔伯特之子阿尔伯特·腓特烈死后无子,普鲁士公国遂由其长女之夫、勃兰登堡选侯国的约翰·西吉斯蒙德(属霍亨索伦家族)继承,建立了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此举为霍亨索伦王朝日后发展奠定了基础。1660年的瑞典-波兰战争中,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取消了波兰对普鲁士的宗主权,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古代普鲁士地区仅包括今日立陶宛以南、波兰东北部维斯瓦河河口以西、以但泽为中心的西普鲁士地区,以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原东普鲁士地区的领土。1295年占据普鲁士的条顿骑士团购买了波美拉尼亚和但泽地区。1308年自勃兰登堡选帝侯手中购买了纽马克地区,普鲁士同神圣罗马帝国本土接壤。15世纪时将但泽和西普鲁士割让给波兰。

  1618年普鲁士公国并入勃兰登堡选侯国,至1701年普鲁士王国成立的时候,其领土以普鲁士王国的首都柏林为中心,包括勃兰登堡、波美拉尼亚、纽马克和阿尔特马克,以及德意志南部的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地区。18世纪时,普鲁士先后从瑞典、波兰和奥地利获得前波美拉尼亚、波森、西里西亚等地区。三次瓜分波兰后,普鲁士获得了新东普鲁士、南普鲁士、但泽、托伦、以及波兰王国的西部和中部,包括华沙地区。1806年普鲁士败于拿破仑后,被迫割让波兰地区,法国在此成立华沙大公国。拿破仑战败后,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普鲁士失去了拜罗伊特、安斯巴赫、纳沙泰尔(加入瑞士)、东弗里斯兰、希尔德斯海姆等领地,华沙大公国除西部以波森为中心的一小块领土外都被俄国吞并。作为补偿,普鲁士获得了萨克森王国五分之二的领土,以及德意志西部的汉诺威、明斯特主教区、莱茵河东西两岸的威斯特伐利亚和莱茵兰、以及萨尔路易、萨尔布吕肯等领土。
  19世纪,普鲁士经过战争,又先后兼并了黑森-莱茵、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法兰克福等王国、公国和自由市。到1871年成立德意志帝国时,普鲁士王国已经拥有22个省,包含了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以外的大部分现今德国领土与西波兰及北波兰,还有于普法战争中夺自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原属普鲁士王国的波森省、西普鲁士和但泽割让给波兰,默麦尔地区割让给立陶宛,石勒苏益格的北部归还丹麦,莱茵兰地区南端被并入萨尔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盟军定下的奥德河-尼斯河线,界线以东的东普鲁士、西里西亚及波美拉尼亚被并入苏联及波兰;普鲁士的西部地区并入西德,中部并入东德,地理意义上成建制的普鲁士已不复存在。

  匈牙利
  一般认为匈牙利的主要民族马扎尔族即匈牙利族。“匈牙利”的含意是“十个部落”。也有说法认为是阿提拉所属的匈奴人定居于此后通过民族融合形成的。公元1000年,圣·伊斯特万国王加冕,正式建立封建国家。他后来皈依了基督教,这个欧洲过去的威胁者渐渐成为了欧洲可靠地保护者,被成为基督教之盾。15世纪下半叶马嘉什国王统治时期是匈牙利历史上较为辉煌的时期。从13世纪到17世纪,匈牙利人都以英勇和顽强的十字军生涯,抗击蒙古和奥斯曼的扩张。(最为著名的就是德古拉,他是抗击奥斯曼帝国的英雄)1848年爆发了科苏特领导的自由革命斗争。1849年4月匈国会通过独立宣言,建立匈牙利共和国,但不久被奥地利和沙俄军队所扼杀。1867年奥匈协定宣布成立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1918年11月匈宣布成立第二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普鲁士为日耳曼人为主
匈牙利为匈牙利人为主
他们曾经都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为哈布斯堡家族服务。
神圣罗马帝国崩溃后。奥地利在和普鲁士的德意志领导权争斗中失败,转而和匈牙利结盟。成为奥匈帝国。
所以说,奥匈帝国的成立起初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和以普鲁士为主导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相抗衡。
后来由于双方利益趋于一致,建立了同盟国。然后一战爆发。。。
http://baike.baidu.com/view/64785.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6397.htm

霍亨索伦王朝?

霍亨索伦家族 (Hohenzollerns) 是欧洲的一个王室,为勃兰登堡-普鲁士 (1415年-1918年) 及德意志帝国 (1871年-1918年) 的主要统治家族。其始祖布尔夏德一世(Burchard von Zollern) 约在1100年受封为索伦伯爵。领地在今上内卡河、施瓦本山和上多瑙河之间,16世纪中叶,该家族在索伦前冠以“霍亨”(意为“高贵的”) 字样。称为霍亨索伦家族。

1191年至1192年索伦伯爵腓特烈三世与纽伦堡 (Nüremberg) 伯爵联姻,成为腓特烈一世。他的两个儿子分割领地,康拉德三世获纽伦堡伯爵领地。腓特烈四世获士瓦本的原领地,从而形成信奉新教的弗兰肯系和信奉天主教的士瓦本系两支。

霍亨索伦-弗兰肯系

霍亨索伦-弗兰肯系的腓特烈三世通过继承,获得拜罗伊特和库尔姆巴赫,其孙在1363年被皇帝封为帝国侯爵,1415年,腓特烈六世成为勃兰登堡选帝侯,称选帝侯腓特烈一世。1473年其第三子阿希勒斯为选帝侯时立下规约:勃兰登堡选帝侯称号属于直系继承,非长子也有继承权,领地不得分割。据此,其长子约翰·西塞罗成为选帝侯。因此,勃兰登堡的霍亨索伦家族 (选帝侯系) 在1618年通过继承得到普鲁士公国统治权。

在腓特烈·威廉大选帝侯统治时期 (1640年-1688年),勃兰登堡-普鲁士日趋强盛,1701年,普鲁士公国升为王国,选帝侯成为国王腓特烈一世,1871年,普鲁士国王霍亨索伦家族的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后,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被推翻。

霍亨索伦-士瓦本系

霍亨索伦-士瓦本系于16世纪在德意志西南部声势颇盛。1535年,伯爵卡尔一世获奥地利的伯爵领地锡格马林根与凡林根,1552年统辖凡尔施泰因。卡尔一世死后,1576年其二子分割领地,又形成霍亨索伦-黑兴根系和霍亨索伦-锡格马林根系;1623年,两系都被列为帝国诸侯等级。

1849年,两系均臣服于普鲁士。1869年霍亨索伦-黑兴根系断嗣。霍亨索伦-锡格马林根系的卡尔·安东,获霍亨索伦亲王称号。其长子利奥波德1870年成为西班牙王位候选人,利奥波德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问题是普法战争的近因之一。次子卡尔在1866年起先后为罗马尼亚亲王、国王,称卡罗尔一世,直至1914年去世。其侄斐迪南及其后裔统治罗马尼亚直至1947年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成立。

勃兰登堡选帝侯
腓特烈一世 (1415–1440)
腓特烈二世 (1440–1471)
阿尔布雷希特三世(“阿喀琉斯”) (1471–1486)
约翰·西塞罗(Johann Cicero) (1486–1499)
约阿希姆一世·涅斯托尔(Joachim I Nestor)(1499–1535)
约阿希姆二世·赫克托尔(Joachim II Hector) (1535–1571)
约翰·乔治(Johann Georg) (1571–1598)
约阿希姆·腓特烈(Joachim Friedrich) (1598–1608)
约翰·西吉斯孟(Johann Sigismund) (1608–1619)
乔治·威廉(Georg Wilhelm) (1619–1640)
腓特烈·威廉一世(大选帝侯)"Der Gro?e Kurfürst" (1640–1688)
腓特烈三世 (1688–1701), 1701年加冕为普鲁士国王,称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

勃兰登堡-安斯巴赫边疆伯爵
腓特烈一世 (1486–1515)
乔治 (1515–1543)
乔治·弗里德里希 (1543–1603)
约阿希姆·恩斯特(1603–1625)
弗里德里希 (1625–1634)
阿尔布雷希特 (1634–1667)
约翰·弗里德里希 (1667–1686)
克里斯蒂安·阿尔布雷希特 (1686–1692)
乔治·腓特烈一世 (1692–1703)
威廉·弗里德里希 (1703–1723)
卡尔·威廉·弗里德里希 (1723–1757)
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卡尔·亚历山大(1757–1791)

勃兰登堡-库尔姆巴赫(-拜罗伊特)边疆伯爵
约翰(炼金术士)(Alchemist) (1440–1457)
阿尔布雷希特·阿喀琉斯 (1457–1486) 勃兰登堡-安斯巴赫边疆伯爵,1471年成为勃兰登堡选侯
西格蒙德(Siegmund) (1486–1495)
腓特烈五世 (1495–1521) 勃兰登堡-安斯巴赫边疆伯爵
乔治·弗里德里希(Georg Friedrich) (1557–1603)
克里斯蒂安(Christian) (1603–1655)
克里斯蒂安·恩斯特(Christian Ernst) (1655–1712)
乔治·威廉(Georg Wilhelm) (1712–1726)
乔治·弗里德里希·卡尔(Georg Friedrich Karl) (1726–1735)
弗里德里希(Friedrich) (1735–1763)
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Friedrich Christian) (1763–1769)

其他还有勃兰登堡-居斯特林边疆伯爵(Markgrafen von Brandenburg-Küstrin),勃兰登堡-安斯巴赫-拜罗伊特边疆伯爵(Markgrafen von Brandenburg-Ansbach-Bayreuth)和许多小诸侯。

普鲁士公国
阿尔伯特(Albrecht von Preu?en) (1525–1568)
阿尔伯特·弗里德里希(Albrecht Friedrich) (1568–1618)
约阿希姆二世·赫克托尔(Joachim II Hector) Co-Inheritor (1568–1571)
乔治·弗里德里希(Georg Friedrich) (摄政, 1578–1603)
约阿希姆·弗里德里希(Joachim Friedrich) (摄政, 1603–1608)
约翰·西吉斯孟(Johann Sigismund) (1618–1619; 摄政, 1608–1618)
乔治·威廉(Georg Wilhelm) (1619–1640)
腓特烈·威廉一世(Friedrich Wilhelm I.) (1640–1688)
腓特烈三世 (1688–1701)

普鲁士国王
腓特烈一世 (1701–1713) 即普鲁士公爵腓特烈三世
腓特烈·威廉一世 (1713–1740)
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Der alte Fritz) (1740–1786)
腓特烈·威廉二世 (1786–1797)
腓特烈·威廉三世 (1797–1840)
腓特烈·威廉四世 (1840–1861)
威廉一世 (1861–1888)
腓特烈三世 (1888)
威廉二世 (1888–1918)

德意志帝国皇帝
威廉一世 (1871–1888)
腓特烈三世 (1888)
威廉二世 (1888–1918)

霍亨索伦家族继续存在,家族族长是:
威廉皇太子 (1941–1951)
路德维希·费迪南王子 (1951–1994)
格奥尔格·腓特烈王子 (1994– )

霍亨索伦王朝的其他分支

霍亨索伦王朝资深连绵,霍亨索伦-锡格马林根(Hohenzollern-Sigmaringen)还是在前德国帝国有重要地位。法国反对利奥波德对西班牙王位的候选资格而导致了普法战争(1870-1871)并且建立(1871年1月)德意志帝国。 然后是罗马尼亚亲王(1866-1881)和国王(1881-1947)。

霍亨索伦-锡格马林根亲王
卡尔·安东 (1869年-1885年)
利奥波德 (1885年-1905年)
威廉 (1905年-1927年)
腓特烈 (1927年-1962年)
腓特烈·威廉 (1962年至今)

罗马尼亚国王 (1881年前称亲王)
卡罗尔一世 (1881–1914; 亲王1866–1881)
斐迪南 (1914–1927)
米哈伊一世 (1927–1930 and 1940–1947)
卡罗尔二世 (1930–1940)cs:Hohenzollernové
霍亨索伦家族 (Hohenzollerns) 是欧洲的一个王室,为勃兰登堡-普鲁士 (1415年-1918年) 及德意志帝国 (1871年-1918年) 的主要统治家族。其始祖布尔夏德一世(Burchard von Zollern) 约在1100年受封为索伦伯爵。领地在今上内卡河、施瓦本山和上多瑙河之间,16世纪中叶,该家族在索伦前冠以“霍亨”(意为“高贵的”) 字样。称为霍亨索伦家族。
1191年至1192年索伦伯爵腓特烈三世与纽伦堡 (Nüremberg) 伯爵联姻,成为腓特烈一世。他的两个儿子分割领地,康拉德三世获纽伦堡伯爵领地。腓特烈四世获士瓦本的原领地,从而形成信奉新教的弗兰肯系和信奉天主教的士瓦本系两支。

霍亨索伦-弗兰肯系
霍亨索伦-弗兰肯系的腓特烈三世通过继承,获得拜罗伊特和库尔姆巴赫,其孙在1363年被皇帝封为帝国侯爵,1415年,腓特烈六世成为勃兰登堡选帝侯,称选帝侯腓特烈一世。1473年其第三子阿希勒斯为选帝侯时立下规约:勃兰登堡选帝侯称号属于直系继承,非长子也有继承权,领地不得分割。据此,其长子约翰·西塞罗成为选帝侯。因此,勃兰登堡的霍亨索伦家族 (选帝侯系) 在1618年通过继承得到普鲁士公国统治权。
在腓特烈·威廉大选帝侯统治时期 (1640年-1688年),勃兰登堡-普鲁士日趋强盛,1701年,普鲁士公国升为王国,选帝侯成为国王腓特烈一世,1871年,普鲁士国王霍亨索伦家族的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后,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被推翻。

霍亨索伦-士瓦本系
霍亨索伦-士瓦本系于16世纪在德意志西南部声势颇盛。1535年,伯爵卡尔一世获奥地利的伯爵领地锡格马林根与凡林根,1552年统辖凡尔施泰因。卡尔一世死后,1576年其二子分割领地,又形成霍亨索伦-黑兴根系和霍亨索伦-锡格马林根系;1623年,两系都被列为帝国诸侯等级。
1849年,两系均臣服于普鲁士。1869年霍亨索伦-黑兴根系断嗣。霍亨索伦-锡格马林根系的卡尔·安东,获霍亨索伦亲王称号。其长子利奥波德1870年成为西班牙王位候选人,利奥波德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问题是普法战争的近因之一。次子卡尔在1866年起先后为罗马尼亚亲王、国王,称卡罗尔一世,直至1914年去世。其侄斐迪南及其后裔统治罗马尼亚直至1947年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成立。

勃兰登堡选帝侯
腓特烈一世 (1415–1440)
腓特烈二世 (1440–1471)
阿尔布雷希特三世(“阿喀琉斯”) (1471–1486)
约翰·西塞罗(Johann Cicero) (1486–1499)
约阿希姆一世·涅斯托尔(Joachim I Nestor)(1499–1535)
约阿希姆二世·赫克托尔(Joachim II Hector) (1535–1571)
约翰·乔治(Johann Georg) (1571–1598)
约阿希姆·腓特烈(Joachim Friedrich) (1598–1608)
约翰·西吉斯孟(Johann Sigismund) (1608–1619)
乔治·威廉(Georg Wilhelm) (1619–1640)
腓特烈·威廉一世(大选帝侯)"Der Große Kurfürst" (1640–1688)
腓特烈三世 (1688–1701), 1701年加冕为普鲁士国王,称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

勃兰登堡-安斯巴赫边疆伯爵
腓特烈一世 (1486–1515)
乔治 (1515–1543)
乔治·弗里德里希 (1543–1603)
约阿希姆·恩斯特(1603–1625)
弗里德里希 (1625–1634)
阿尔布雷希特 (1634–1667)
约翰·弗里德里希 (1667–1686)
克里斯蒂安·阿尔布雷希特 (1686–1692)
乔治·腓特烈一世 (1692–1703)
威廉·弗里德里希 (1703–1723)
卡尔·威廉·弗里德里希 (1723–1757)
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卡尔·亚历山大(1757–1791)
勃兰登堡-库尔姆巴赫(-拜罗伊特)边疆伯爵
约翰(炼金术士)(Alchemist) (1440–1457)
阿尔布雷希特·阿喀琉斯 (1457–1486) 勃兰登堡-安斯巴赫边疆伯爵,1471年成为勃兰登堡选侯
西格蒙德(Siegmund) (1486–1495)
腓特烈五世 (1495–1521) 勃兰登堡-安斯巴赫边疆伯爵
乔治·弗里德里希(Georg Friedrich) (1557–1603)
克里斯蒂安(Christian) (1603–1655)
克里斯蒂安·恩斯特(Christian Ernst) (1655–1712)
乔治·威廉(Georg Wilhelm) (1712–1726)
乔治·弗里德里希·卡尔(Georg Friedrich Karl) (1726–1735)
弗里德里希(Friedrich) (1735–1763)
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Friedrich Christian) (1763–1769)
其他还有勃兰登堡-居斯特林边疆伯爵(Markgrafen von Brandenburg-Küstrin),勃兰登堡-安斯巴赫-拜罗伊特边疆伯爵(Markgrafen von Brandenburg-Ansbach-Bayreuth)和许多小诸侯。

普鲁士公国
阿尔伯特(Albrecht von Preußen) (1525–1568)
阿尔伯特·弗里德里希(Albrecht Friedrich) (1568–1618)
约阿希姆二世·赫克托尔(Joachim II Hector) Co-Inheritor (1568–1571)
乔治·弗里德里希(Georg Friedrich) (摄政, 1578–1603)
约阿希姆·弗里德里希(Joachim Friedrich) (摄政, 1603–1608)
约翰·西吉斯孟(Johann Sigismund) (1618–1619; 摄政, 1608–1618)
乔治·威廉(Georg Wilhelm) (1619–1640)
腓特烈·威廉一世(Friedrich Wilhelm I.) (1640–1688)
腓特烈三世 (1688–1701)
普鲁士国王
腓特烈一世 (1701–1713) 即普鲁士公爵腓特烈三世
腓特烈·威廉一世 (1713–1740)
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Der alte Fritz) (1740–1786)
腓特烈·威廉二世 (1786–1797)
腓特烈·威廉三世 (1797–1840)
腓特烈·威廉四世 (1840–1861)
威廉一世 (1861–1888)
腓特烈三世 (1888)
威廉二世 (1888–1918)
德意志帝国皇帝
威廉一世 (1871–1888)
腓特烈三世 (1888)
威廉二世 (1888–1918)
霍亨索伦家族继续存在,家族族长是:
威廉皇太子 (1941–1951)
路德维希·费迪南王子 (1951–1994)
格奥尔格·腓特烈王子 (1994–

霍亨索伦王朝的其他分支
霍亨索伦王朝资深连绵,霍亨索伦-锡格马林根(Hohenzollern-Sigmaringen)还是在前德国帝国有重要地位。法国反对利奥波德对西班牙王位的候选资格而导致了普法战争(1870-1871)并且建立(1871年1月)德意志帝国。 然后是罗马尼亚亲王(1866-1881)和国王(1881-1947)。

霍亨索伦-锡格马林根亲王
卡尔·安东 (1869年-1885年)
利奥波德 (1885年-1905年)
威廉 (1905年-1927年)
腓特烈 (1927年-1962年)
腓特烈·威廉 (1962年至今)
[编辑]罗马尼亚国王 (1881年前称亲王)
卡罗尔一世 (1881–1914; 亲王1866–1881)
斐迪南 (1914–1927)
米哈伊一世 (1927–1930 and 1940–1947)
卡罗尔二世 (1930–1940)cs:Hohenzollernové

德国历史问题:二战后,德国的贵族,容克,典型的霍亨索伦家族的去向。

他们仍活跃在德国的上层,只是不愿再提起自己的背景。德国的容克阶层实际上是德国的精英阶层。自从1704年普鲁士立国后,容克就开始形成,他们接受了高级教育,是德国实际的统治者。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没影响到他们,只是他们中的部分人变成了资产阶级,也就是说德国的容克后来演变成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混合体。一战后,霍亨索伦家族倒台,但是容克没有,霍式家族实际上是容克的总代表。战后各国还是得靠容克去扶持德国。二战也一样,只不过出了点意外。各种巧合使得容克阶层默许了一个德国下士成为了霍式家族的替代者。当然二战后至少西德依然靠的是容克阶层,东德则是对容克进行了一定成都的清洗。但是德国的合并是由西德主导的,你就应该大概知道德国容克现在的情况了。
二战后,德国的贵族,容克,典型的霍亨索伦家族仍活跃在德国的上层。
霍亨索伦家族是德意志的主要统治家族。其始祖布尔夏德一世约在11世纪受封为索伦伯爵,第四代索伦伯爵腓特烈三世是皇帝腓特烈一世和亨利六世的忠实家臣。12世纪末期,该家族在索伦前冠以“霍亨”(意为高贵的)字样。称为霍亨索伦家族。该家族是勃兰登堡、普鲁士及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家族。现任的霍亨索伦家族首领为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
霍亨索伦家族应该一战后就离开德国了,普鲁士以及德意志帝国时代的德国皇族就是霍亨索伦家族。但是一战战败后,由于民众的愤怒,威廉二世退位,成为霍亨索伦家族末代德皇。流亡荷兰,然后去世。
一战后因为威廉二世担心犹太主义者的陷害,逃到荷兰去了。
07年俾斯麦的后代还在电视上出现过,长得跟外星人一样
本文标题: 霍亨索伦家族历史上是怎样得到安斯巴赫与拜罗伊特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4973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二一五十一有感-(七绝、仄起、中华新韵)用“放大镜”看《长歌行》,看懂了盛世之“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