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封王的皇子和皇太孙,谁的地位高。,他们是否有君臣之分。今天看一个叫《名扬花鼓》的电视。里面一个片段是燕王朱棣见到皇太孙朱允炆后...
已封王的皇子和皇太孙,谁的地位高。 他们是否有君臣之分。
今天看一个叫《名扬花鼓》的电视。里面一个片段是燕王朱棣见到皇太孙朱允炆后不仅恭谨的下跪,还直呼殿下,燕王的手下也一起下跪叫殿下。 据我所知古代对所有的皇子诸王都可称呼殿下。但剧中意思好象是只有皇太子和皇太孙地位最高的皇子才是殿下。 还有个人觉得虽然朱允炆贵为皇太孙,但燕王作为和朱元璋打天下的最有实力的王,还是朱允炆的皇叔,且当时朱允炆尚未登基,何以燕王要行那种类似君臣的大礼。本人甚不理解。本人一向认为太子与其他皇子并无君臣之分,只有成为储君或监国后有了一些类似皇帝的实权后才能凌驾于其他皇子之上。 希望懂历史的朋友能指点下,谢谢!你的想法很对
皇子无需对皇太孙行君臣之礼
比如说成祖朝册封皇太孙(朱瞻基),作为皇太孙,朱瞻基的穿戴服饰与皇太子相同;象征权力与地位的玉圭与亲王的玉圭相同。
不过在封建王朝君臣之礼大于叔侄之礼的。
相当于太子,国之储君,
从伦理来说:燕王是朱允炆的叔叔,
先君臣,后叔侄
嫡长子继承制是古代地位传承的首要方式,为何宋高宗会用处女来选太子?
宋高宗选太子的手段为何如此奇葩?其实这样是没有表面的那么荒唐。宋高宗选太子,其实选的不是他的嫡系,而是旁系的王室子弟,选了很久,很多年都没有定下来。
一直为定下来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候选人之一的赵睿不是宋高宗的亲生儿子,谁也不大愿意把位置传给其他人,再者宋高宗也想多给自己些时间,说不定就能有自己的孩子呢?其二宋高宗的母亲不喜欢赵睿,而喜欢另一个候选者赵琢。所以宋高宗很是纠结,他最后想出一个方法,就是所谓的处子定太子的方法。
宋高宗决定选十个处女送给两个人,最后谁的处女多,谁就做太子。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是考验两个人,毕竟做了太子乃至皇帝,后宫都有很多漂亮的妃子,但是公务也有很多,不能迷恋女色,要处理国家大事,而谁的处女多就证明他不贪恋女色,对于国家更好,选择了一个勤政的太子,也是比较好的。最后,当然是赵睿赢了,所以赵睿就当了太子,太后也没有话说,毕竟公平竞争。
其实这个方法是在嫡长子继承制没法进行的条件下,才另辟蹊径想出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看出谁更能抵住诱惑,更加勤于工作。历史证明,宋高宗的选择是正确的,赵睿在当上皇帝之后,确实很勤于政务,没有因为后宫佳丽影响自己的朝政。
嫡长子继承制下其他皇子没有继位资格,为什么历史上还有那么多兄弟自相残杀的案例?
没有继承权的皇子为什么还要拼命争夺?中国古代史上从禅让制开始到家天下,谁来继承皇位一直都是一个热门话题,虽然说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但是依然会有特殊情况的出现,很多皇子也会在一些时候去争夺皇位,所以就有了兄弟自相残杀的案例。
本身嫡长子继承制之后其他皇子是没有权利去争夺的,为什么他们还会铤而走险做这件事呢,第一点原因在于,嫡长子继承制下皇帝的权力和太子的权力之间是有矛盾的,本身皇帝是权力中心,太子是未来的继承人,如果皇帝身体不好,那么大臣可能就会提前巴结太子,甚至于想要让太子早点继承位置而做出一些比较极端的事例,所以从这一点看皇帝和太子之间的矛盾就会因为这些事出现,这样就给了其他皇子的一个机会,比如清朝时期的九子夺嫡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产生的。
第二点就是可能太子的能力和威望赶不上其他的皇子,因为太子的选定是按照血缘地位选择,可能并不是能力的最佳选择者,所以这种情况就会出现,就像李世民和李建成一样,本身李世民的能力比较强,所以会引起太子的危机感,这样会发生很多争斗矛盾,最终的结果就是相互争夺。
第三点就是皇帝的喜好有关系,也许皇帝并不是很喜欢自己的太子,有的皇帝喜欢像自己的皇子,或者喜欢自己宠爱的妃子的孩子,最典型的就是刘邦打算废了太子改了刘如意做太子,这就是一个明显的事例,所以才会有别的皇子虽然不是嫡长子但是也会为了自己的前途努力一把,没准梦想成真了呢。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