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初期苏联为恢复工业采取的措施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问题突出,农业长期徘徊不前,影响工业的发展和人...
二战后初期苏联为恢复工业采取的措施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1)农业改革。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废除谷物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
(2)工业改革。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1954年8月,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开始扩大企业领导的权利,国家对企业的指令性指标减少52%;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如:改革工资制度用计件奖励工资制度代替累进计件工资制,增加了计时工资的比重。
其积极作用在于: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其局限性在于: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经济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在企业管理方面,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改革的结果 :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结果,可以从两方面概括:一是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二是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苏联的经济负担,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苏联的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开始下降,国家面临新的困境。
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问题及影响:
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但是由于对于苏联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经济改革措施仓促上马,缺少宏观决策和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苏联经济持续下滑,戈尔巴乔夫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归结于政治阻力太大,为了扫除障碍,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政治方面】: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经济方面】: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工业方面】:放弃部门管理体制,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外交方面】:执行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共处的“三和路线”。对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赫鲁晓夫则认为,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没有对抗性的矛盾,没有斗争和敌意,应该无条件遵循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来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民族政策方面】赫鲁晓夫努力更正斯大林时期的做法,希望建立一个民族关系和谐相处的局面。他允许斯大林时期被放逐的民族回到故乡。赫鲁晓夫表示,斯大林违反了列宁的民族政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极其荒谬地放逐了”一些民族。1950年代中期,一些被流放的少数民族,如车臣人、印古什人、卡尔梅克人等的权利被恢复,被允许回到他们自己的故乡。
赫鲁晓夫的许多改革措施操之过急,他提出某一改组机构的主张后还未经充分研究试验便急于全面推行,发现问题后便又草草收场,匆匆改变,使人无所适从。改革中的这种主观随意性导致了许多农业改革措施的流产,使改革进程中逐渐显露出来的各种鹅极负面因素不断增长,造成了苏联1959年之后农业生产连续下降的局面,以至于到60年代初出现了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发生”的困难局面,国家不得不运用黄金储备来进口粮食,不得不恢复在斯大林时期早就废除了的配给证制度。工业发展速度不仅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指标,而且与斯大林时期相比,速度大为下降。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更是遭到彻底损坏,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国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对抗。
诚然,造成赫鲁晓夫改革最终归于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有些历史原因是赫鲁晓夫个人无法左右的,但是,改革的失败无疑也和改革的最高领导者赫鲁晓夫的个性缺陷、缺乏应有的领导者素质息息相关,许多措施的无效或有害都是由于赫鲁晓夫的主观决策失误或者实施过程中急于求成所造成的,这方面的深刻教训应当被牢记。
赫鲁晓夫在经济和政治方面有什么措施
结果:导致中苏关系恶化。
2、赫鲁晓夫在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有:
①改善计划体制。1955年以前,国家给农庄、农场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项,从1955年起,改为只下达农产品收购指标一项,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
②改变农产品采购制度。苏联从30年代起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农庄每年要向国家义务交售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其价格低于成本。
结果:虽然有很多失误,但还是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发展,打破了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
3、赫鲁晓夫在在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有:
①1957年对工业、建筑业的改组。苏联政府撤消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的部,中央只保留了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工、中型机器制造和运输建筑6个部。
②同时将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原中央和加盟共和国各部管理的企业交给所在地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
结果:中央丧失了对经济的必要的宏观控制与管理,结果造成地方割据和经济秩序混乱。
以下是对赫鲁晓夫在就职后在政治方面的措施:
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结束了斯大林时代。而这份秘密报告被西方间谍所截获并将四万多字原文公开,震撼了世界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掀起了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赫鲁晓夫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了近千万人的冤假错案,释放了绝大多数古拉格中的政治犯。
而苏联的知识分子也从斯大林时代的政治恐怖中获得解放,他在任期间,苏联的政治气候空前宽松,索尔仁尼琴等作家得以公开出版作品,苏联逐渐变为“正常社会”。
赫鲁晓夫对普通群众开放克林姆林宫,并取消了中央领导的“特殊供给”和官僚干部的各种特权以及“特殊津贴”,深得民心,但也招致官员不满。他的自由化政策更为斯大林时代的既得利益者所痛恨。他的领导风格虽然被很多人认为是充满活力,但也被另一些人认为是激进冒险。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经济措施:
赫鲁晓夫尝试对苏联的经济,特别是农业进行改革。他试图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即允许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赫鲁晓夫还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包括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扩大了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影响?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
勃列日涅夫改革当时取得了显着成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并使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达到顶峰。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担任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柯西金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并开始了18年的勃列日涅夫时期。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当时对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重点是重工业,特别是军工业的发展。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是“三丈改革”之一。
扩展资料: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乌克兰人,1906年12月19日出生于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苏联政治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被授予元帅军衔。
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渡假时,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了十月政变,赫鲁晓夫改革就此失败。在1964年10月14日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因“年迈和健康状况恶化”而被解除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职务,同时,勃列日涅夫被选举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由此,勃列日涅夫的时代到来,改革开始。
1991年版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勃列日涅夫是“世界上获奖最多的人”,有15枚来自苏联的奖牌,18枚奖牌,42枚外国奖章和29枚奖牌。但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代,勃列日涅夫的苏联最高军事奖章“胜利勋章”和波兰“战士勋章”被剥夺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勃列日涅夫改革
在经济方面,实行新经济体制,恢复旧有的计划管理体制。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先后实行了“八五”、“九五”、“十五”三个五年计划,并在工业部门推行了新经济体制,在农业部门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新经济体制的实施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恢复集中领导的部门管理制,并兼顾地区管理的原则;在坚持集中计划的前提下,扩大企业的某些自主权;以利润留成设置企业经济刺激基金;利用价格、信贷、奖金等经济杠杆,刺激企业改善管理。
第二阶段,70年代初期到末期:主要内容是,进一步改组工业管理机构,成立各种联合公司,开始推行以集约化经营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联合公司作为一种生产组织形式,适合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开展生产专业化和协作,有利于科技进步并简化管理环节。但是在成立联合公司的过程中,由于高度集中的旧体制框架基本胃病,行政命令方法导致形式主义的联合等,影响了联合公司发挥应有的作用。
③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主要内容是,就第一阶段工业管理体制改革中的若干方面又提出一些新措施。这一阶段的改革虽然对促进集约化经营和提高生产效益有一定作用,但它仍然是在坚持国家高度集中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所采取的一些修补措施。他没有真正的调动企业和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对利用价值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基本上采取排斥态度。苏联的经济进入80年代继续滑坡,僵化的理论和体制使问题越来越多。
在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时期在改革农业管理体制和发展农业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1969年制定了新的《集体农庄示范章程》,规定:提高农产品收购制度,提高收购价格;对庄园实行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度;支持发展个人副业;推行农业集约化方针;进行农工综合体试验;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特别是在初期农业发展的很快,但是苏联农业落后问题也未根本解决。
在意识形态方面,这时期历代党代表大会都强调加强马列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并同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做斗争;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反对文学艺术的“无党性”和“绝对创作自由”。在关于苏联社会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等理论问题上,勃列日涅夫收起了赫鲁晓夫提出的“到198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的口号,代之以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想法。在斯大林的问题上,部分的恢复了斯大林的名誉。
在对外政策方面,更是由缓和走向扩张。勃列日涅夫奉行霸权主义,提出了“有限主权论”。在他执政期间苏联对外进行了一系列侵略扩张活动,受到国际舆论的严厉谴责。在苏联和西方的关系方面,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注意和西方搞缓和,并发展了同西方国家的经贸关系。但是在70年代中期,苏联随着自己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转而推行进攻性的国际战略,加进了美苏争夺。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和成效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 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影响:前期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美苏争霸,经济负担加重。1975年后,苏联经济发展迟缓,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止时期。他的改革使民族矛盾逐渐加剧。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