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的梁武帝是个怎样的人?喜欢做和尚的皇帝--南朝梁武帝萧衍,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的开国皇帝是个马上皇帝,也是个喜欢做和尚的...
南北朝的梁武帝是个怎样的人?
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的开国皇帝是个马上皇帝,也是个喜欢做和尚的皇帝。这就是有名的梁武帝萧衍。
萧衍,字叔达,南兰陵中都里人,就是现在的江苏武进县,生于公元464年。他原来是南朝齐的官员,后来逼齐的皇帝"禅让",自己建立了梁。萧衍做皇帝时间长达四十八年之久,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
博学将军屡建功勋、运筹帷幄灭齐建梁
少年英才
在血缘上来看,萧衍和齐关系很密切。他的父亲萧顺之就是齐高帝的族弟,曾经做过侍中、卫尉等高官。萧衍后来之所以能建立功勋,并最终建立梁朝,他的家族背景起了很大作用。
萧衍小时候就很聪明,而且喜欢读书,是个博学多才的少年,尤其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当时他和另外七个好友被称为"八友",其中包括历史上有名的沈约、谢眺、范云等。沈约后来写了《宋书》、《齐纪》等书,而谢眺则是这时期有名的诗人。不过,这八个人当中,萧衍的胆识却是其他七个人无法相比的。
在隋朝隋炀帝正式创立科举制度之前,中国的官吏基本上是世袭加推荐两种形式,所以,家族的背景尤其重要。而且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更注重门第观念,不是名家大族的人,如果想做官是非常难的。萧衍因为有先天的家族背景,所以刚做官时就是在卫将军王俭手下,升官的机会比其他人要多。
果然,王俭见萧衍很有才华,言谈举止也很出众,于是就提拔他做了户曹属官。因为他办事果断机敏,和同事以及上司关系融洽,不久又提升为随王的参军。后来因为父亲去世,他回去守丧三年,然后复官,升任太子庶子和给事黄门侍郎。在封建时期,官吏遇到父亲去世,必须回家奔丧守孝三年,否则要受到法律处罚。当时的法律制度和伦理道德是结合在一起的,叫做"礼律合一",也就是道德,即"礼教"要求的也就是法律所要求的。其他的要求也有很多,例如自己所做的官职有和父亲名字同字或者同音的不能做官,要报告有关部门,进行调整。做官的当地的地名也不能触犯父亲的名讳。
出众的谋略
到公元493年,齐武帝病重时,当时的大臣王融想在武帝去世后立自己喜欢的皇帝,以便控制,掌握政权。后来事情败露,王融被入狱赐死。对于王融的如意算盘和悲惨结局,萧衍原来就已经推算出来了,他的好友范云由此对他异常敬佩。
齐武帝去世后,新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根本不理政务,对大臣的劝谏也不接受。掌权的大臣萧鸾很生气,打算把他废掉,另立皇帝。在和萧衍他们商议时,萧衍表示反对,他说:"废立皇帝是大事,不能轻率从事,现在废立难免会遭到众王爷的反对。"
萧鸾则说:"现在的众王爷没什么才能,只有随王萧子隆文武兼备,而且占据荆州。如果把他召回来,就万事大吉了。但怎么才能让他回来呢?"
萧衍说:"这个随王其实徒有虚名,并无什么真才干。他的属下也没有出色的人,只是依赖武陵太守卞白龙和另外一个,这两个也是无能之辈,贪图金钱富贵,到时候只要一封书信许诺高官厚禄,就可以把他们轻易地召回来。没有了左膀右臂,那个随王到时候也会跟着回来的。"
萧鸾对萧衍的分析很赞同,于是照他们商议的执行。先是废立了皇帝,自己掌握朝政大权。三个月之后,这个萧鸾又干脆自己做了皇帝,这就是齐明帝。萧鸾做皇帝之后,没有忘记萧衍的谋划之功,把他提拔为中书侍郎,后来又升为黄门侍郎。萧衍的地位开始显赫起来。
梁武帝萧衍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南兰陵中都里(今江苏武进)人,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开国君主。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也是汉初三杰之一萧何之后。萧衍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的人生分为两个明显的阶段,前一阶段,他是一个励精图治的明君,勤奋和贤明,超过了历史上大多数君王,但是到后期,他又成了一个昏君,重用小人,偏听偏信。尤其是崇尚佛学,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甚至几度抛下皇位,跑去寺庙出家。而他最后,也被叛臣围攻,一代帝王,活活饿死,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一、初勤于政务,后荒废朝政
不管是《梁书》还是《南史》,皆记载梁武帝在统治前期“性甚恭俭,亦能勤政恤民”。他冬天四更便起床批改公文奏章,手都被冻裂了。而且他“不饮酒,不听音声,非宗庙祭祀、大会飨宴及诸法事,未尝作乐”。登基后不久,梁武帝就下诏遣散后宫乐府人员。在免除了一系列的娱乐活动之后,他开始励精图治,完善国家的行政法制。
在完善了法律之后,梁武帝很自然地把重心转移到整风肃纪上来。他曾经在南齐当过官,认为齐国的官场不良风气为行政体制混乱、部门交叉、权责不清、互相推诿、贪污腐败、执法不严。因此,他采取了明察暗访的形式,了解国家详情。在梁武帝统治前期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下,朝廷官治日趋清明,社会秩序有条不紊,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就在国家的政治根基日趋巩固,梁武帝本可以稳稳地做一个流芳百世的明君之时,他却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梁武帝崇尚佛学,到后期更加严重,甚至不顾社稷安危、不顾朝臣反对,既不传位于子,也不托付于人,孑然一身入佛为僧。
据《资治通鉴》记载,梁武帝20年内有三次在同泰寺出家。虽每次都被赎回,但即使还俗,他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心向佛。他不仅让僧人做官,而且把佛学慈悲为怀的思想引入行政法制之中,由此造成贪污腐败、赏罚不明,廉洁的人自进无途,贪污的人惩治无法,直言的人受害,谄媚的人升官。
二、初崇尚儒学,后佞信佛教
梁武帝因为统治后期佞信佛教而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国家,但是在统治前期,他却是推崇儒家思想,致力于发展教育和改善民生。他认为,汉朝的兴盛源于崇尚儒学,而魏晋以来社会动荡不安的原因多为儒学不兴。
因此,梁武帝总结历史教训,于天监四年(公元 505 年)下诏建立五馆,招收学生,发展儒学。在梁武帝的推动下,全国的儒学教育被推广开来。众所周知,儒学倡导仁政,以人为本。但因魏晋以来,国家赋税繁重,加之战乱,民生凋敝,人丁不兴。鉴于此,梁武帝围绕富民养民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举国上下的努力下,梁武帝统治前期,国家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库殷实,人民安居乐业。
但是,梁武帝推崇儒学、振兴国家的种种努力,都在他佞信佛教后付之东流、功亏一篑。他虽自身佛学造诣甚高,但因痴迷佛学、广建寺庙,形成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景象。
这些寺庙不仅建造得富丽堂皇,僧尼众多,而且在梁武帝的影响下,这些僧尼的社会地位颇高,和尚有白徒(勤杂人员),尼姑有养女,并都有资产,几乎占总人口数的一半。国家的财政大多投入于此。此外,梁武帝几次于同泰寺出家,每次都需重金赎出,有两次都多达一亿万钱。这些无不造成巨大的财政压力,使国库亏空,赋税加重。
而且,梁武帝不仅自己舍身事佛,还倡导平民百姓和文武大臣同样信奉佛教,致使全国上下空谈之风盛行,比西晋有过之而无不及。长此以往,梁的国运日益衰落,为以后的亡国埋下了伏笔。
三、初任人唯贤,后任人唯亲
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寒门子弟多入仕无望。梁武帝建国之后,主张不论出身,设官分职,惟才是务。除了通过招募、举荐贤能,梁武帝还将通经与利禄、仕途联系起来,使儒学重新成为利禄之途、进身之阶,这不但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而且为寒门学子提供了入学和试吏的途径。比如,他开设五馆,建国学,由国家供给食宿,寒门学子多求学于此。
通过一系列任人唯贤的举措,梁武帝在统治前期培养了一批栋梁之材,巩固了江山社稷。其实,在南朝时期,各代君主为了平衡宗亲和门阀大族的势力,往往起用寒门庶士和外姓大臣参掌机要。这样虽强化了皇权,但也增加了君主与宗亲之间的芥蒂,导致宗室之间互相杀戮,其中宋齐两代最为突出。且梁武帝曾亲身经历了齐朝的皇室纷争,因此他认为只有优待宗室,才能避免自相残杀。
特别是到了统治后期,他的猜疑之心集中到外姓大臣身上,因此更加任人唯亲,军政大权多交于宗亲之手,不管宗亲是否算得上将才,他都任命他们为北伐的主帅,结果虽兵精粮足,但无不以失败告终,而且这些宗亲主帅中不乏临阵脱逃、投敌叛国之辈,但他均未特别降罪。除了过度相信宗亲,梁武帝还过度放纵宗室胡作非为,如萧正德。
如何讲南朝梁武帝萧衍曾经三次出家不做皇帝了
南朝梁武帝萧衍有怎样的一生?
梁武帝萧衍是南北朝时期最有名的皇帝。他是南梁政权的开创者。他在位四十八年期间,创造了梁朝的繁华,在各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萧衍创建的南梁在南北朝大分裂时期,正好处于很关键的一个转折时期。
萧衍 (464—549),其父萧顺本是齐高帝的族弟,用现在的话讲,萧衍就是一位皇亲国戚。
而萧衍自己本身也是是南朝齐的官员,后来逼齐的皇帝"禅让",自己建立了梁。他是一位马上皇帝。
萧衍多才多艺,是中国历史上最博学的开国皇帝,也是一位喜欢做和尚的皇帝。
在年轻的信奉道教,希望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后来在萧子良的影响和熏陶下,弃道转佛,成为了一名狂热的佛教徒。
在他当上皇帝的第三年,他曾亲率僧俗两万人来到重云阁,并亲自撰写了《舍道事佛文》。他利用权利,广建寺庙,发展僧徒,要求王公贵族甚至平民百姓都要信奉佛教。至使佛教进入了全盛时期。
其实,从我们现在研究来看,萧衍信奉佛教,在真心崇尚佛教的同时,利用佛教,来统治大乱世中儒家思想,并以此治国。
萧衍的治国手段有两点:
1、在政治上,尊重高门士族,重用寒门之士。
高门甲族的官位虽不低,但只是虚名。他们并没有进入真正的行政管理层,他们没有实权,只是一种摆设。真正用来行政管理的是一些中下层的寒门之士。
2、在文化上,崇尚佛教。
梁武帝大肆修建佛寺,高度发展佛教,而受到了广大底层人民的大力支持,拉拢了民心,使北朝的人口流向了南朝。组织对佛教戒律的规范,以佛教的修身、为善、为从生等理念教化养民,治理国家。
通过一系的政治和文化建,梁朝皇帝萧衍建立了近五十年的盛世。
而萧衍自己也著述颇多,他兼通百家,文化造谐也特别高,就如同他在政治史上一样,也是一整个梁朝鼎盛时代的缩影响。
为什么说梁武帝萧衍是菩萨皇帝?是赞扬还是嘲笑?
编者按:南朝自从东汉传入我国,颇受统治者喜爱。其中最为剩者为南朝梁武帝,用“痴迷”来形容毫不为过。贵为一国之君,不吃肉,不近女色,在位许久仍然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甚至四处开讲坛、诉佛法,不理朝政,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
南朝梁武帝,萧衍是南朝开国皇帝,但是其祖上身份地位不是特别显赫。但是他的家族里面伯父却是一个十分有谋略的政治家,他的伯父叫做萧道成,趁着宋朝内部争斗不止,争夺政权,简历齐朝。萧衍拥有者与其伯父相当的胆量和智慧,当时的萧衍已经担任军职,与北魏军多次交手,威名远播。
495年北魏军大肆进攻,萧衍为敢死队先锋,奋勇拼杀,将士们见领导以身作则,也紧随其后,大破魏军10万余人。战后搜刮战利品,在一堆战利品中找到了北魏孝文帝的一封敕令,上面写着:“听闻萧衍善于用兵作战,你等不要轻易与其交战,等我到达后再作商议。”这足以见得萧衍在当时魏军的眼中是何等地位了。
萧衍不光能战斗,在文学方面还是一把好手。他吟诗赋文样样精通,还号称是“竟陵八友”。直到后来做了皇帝之后萧衍还不曾放弃读书写作……
就是这样一个人才,文武双全,自然不肯久居人下。于是萧衍趁着齐武王病逝,朝中大权无人掌握之际,萧衍辅佐萧昭业夺取政权。当时的萧衍还是十分的年轻,没有经验,但是当时的萧昭业十分看重他,这也导致了萧衍的势力一步一步的壮大了起来。直到最后,已经“长成”的萧衍一鼓作气,毅然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梁朝。
从此梁武帝萧衍便成为一国之君,而不是之前为他人在背后出主意的小孩子了,他开始在自己的政治治理上展现自己的才能,他也是史上十分罕见的长寿皇帝,在那个人们年龄普遍50岁左右的世道,活了85岁十分罕见。他在位五十多年,可以说,在他痴迷佛教之前他是一位文武双全、励精图治的明君......
“菩萨皇帝”,是当时梁朝百姓送给梁武帝的称号,这其中并不缺少讽刺嘲笑之意。后来的梁武帝,痴迷佛教不理朝政,整天以“菩萨”自居,十分的荒唐和可笑。就算是真的想要归入佛门,那么也应该将自己的帝位让出,退出红尘之外,但是他还是“霸占”皇位数十年,也算不得真正的迷佛了。
梁武帝真正接触到佛教的时间根据《梁本记》记载,应是519年,自此之后梁武帝对佛剑愈发痴迷,甚至后来不理朝政,痴迷佛法。他为了提高自己的佛法修养,整日潜心研究佛经,有事没事还爱开讲座,带领大家一起钻研佛法。还曾自己书写《大品经注》50余卷,说他是当代“玄奘”也是不为过,他在当时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十分大的贡献。
虽然对佛教传播的贡献十分之大,但是他舍弃掉的便是自己的朝政,他变得不理朝政,渐渐对那些批阅奏折谈论国事变得厌烦了起来。辛亏他的身边还有人能够帮他整理朝政,这样他才能放心地去发展自己的爱好。但是这样子做的弊端便是自己的权利越来越少,十分不幸的是,梁武帝的手下这群整理朝政的人是一群贪污腐败的奸佞之臣,故而梁朝的国力渐渐下降,日渐衰退。
这个梁武帝除了日常的诵读、钻研、创造佛理之外,他还在生活中恪守佛教教规,不吃肉、不近女色,这都是最基本的。别说皇帝了,就算是普通的男男女女来说这几点也是十分的困难。梁武帝不光这样要求自己,反而还希望自己身边的大臣们要这样做到。大家想想,日常生活中这些大臣们都是奢靡之风盛起,大臣们“有苦说不出”这样的生活肯定是得不到这些所谓的贵族支持。
梁武帝还大肆修建佛寺,兴建佛寺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朝廷收入只有这些,最终剩下的只能让人民来承担,给人们已沉重的压力。百姓受到剥削,民生载道,这些东西导致了国家的财力削减,人民苦不堪言,从根本动摇了梁朝的根本,加速了梁朝的衰败速度。但是对于忠于佛教的“菩萨皇帝”来讲,丝毫没有意识到亡国之危正在步步紧逼。这时“昏庸无道”的梁武帝竟然只知道手持念珠,祈求菩萨保佑!
在这个内忧外患的时候,东魏叛将侯景趁虚而入买通梁武帝身边佞臣朱异假装归顺。年迈昏庸的梁武帝甚至还以为是菩萨显灵使得侯景归顺,这一下实在是引狼入室了。侯景不断地在朝中收买人心,扩张势力,此时的梁武帝也是彻底不在乎朝政之事了。549年叛军攻城,汉武帝被囚禁,同年五月,汉武帝被饿死在台城,带着自己的“菩萨梦”西游去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