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去客观的评价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但真的遇到大风雨,破屋必然原形毕露,又岂...
怎么样去客观的评价李鸿章?
理想与现实的两难
中西冲突,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明体系的冲突。这样的冲突既是局势上的冲突,也是士大夫内在观念的冲突。因此,晚清外交的两难本质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把李鸿章放到中西对比的世界环境中去评价,有助于深刻理解李鸿章和晚清的命运。处在中国传统外交体制解体的历史悲剧中,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明确的原则和适应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两难之下,对李鸿章对外交涉的评价,必须对他的鲜明的时代意识予以充足的关注。客观的说,在晚清权臣中,李鸿章是最具洞察力的。李鸿章对时局有明确的看法,并为此提出著名的“千古变局”的命题。在1865年、1872年和1874年他在致友人的信及若干奏折中,多次强调,中外之局势是“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深切认识到中国必须开放,与西方竞争。这才有了后来洋务运动的兴起。
李鸿章的变局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就提不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命题,也就不会有对时局的冷静思考。
塞防与海防之争:李鸿章的现代海权意识
1875年,清廷内部出现塞防和海防之争。当时清廷面临着双重危机:西部新疆几乎完全丧失,东面日本正凯觎台湾。实际上这还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财政预算,二是国防思想的现代化。前一个问题又和左文襄(左宗棠)与李中堂(李鸿章)的个人权力有关。在爱国情操之外,两人多少都有些本位主义,左宗棠督师西北,而新疆是西北要塞,力争收复新疆自然是“份内”之事。而当时国家财政不可能同时打赢两场战争。左宗棠后来出师新疆相当一部分还是靠自筹资金。不过,左宗棠比李鸿章的理论似乎更有煽动性,他主张塞防和海防并重。能否可行姑且不论,仅从政治斗争上,他就比主张海防建设的李鸿章高出一筹。以恭亲王奕 为主的朝廷中和了二者的争论,李鸿章被委任为北洋大臣。而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的建设,是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开始:一方面改变了传统上注重内陆防御的战略,另一方面,现代化海军的建设,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洋务运动)的重要契机,这一点,又是塞防论所不能达到的。另外,李鸿章认为日本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敌人,这一点对当今的中国人仍然具有警醒的价值。当然,如果把政策的重点完全放在海防上,也不一定能够战胜日本。毕竟,经过明治维新而走上现代国家之路的日本,无论在体制上、经济上、战略上,还是军备上,都已经甩开清朝甚远。
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清王朝首要和紧迫的任务是如何重新建立起有效的国家安全防御体系。在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之后,究竟哪一方是国防战略的重点,战略重心应设立在什么位置?这个问题引起了清王朝众多政治家的广泛争论。这次争论的结果初步改变了中国已经延续千年的国防战略格局,对中国近代国防的重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这次国防大讨论为转机,近代中国的国防开始实现了战略性的转移??海防成为国防重心。这就是海防和塞防之争的历史价值。
左宗棠和李鸿章的观点在当时具体的个案上发生了争论,但并不能就此认为二人完全在长期的国防上持相反观点。作为洋务派的重要人物,左、李二人在军队现代化上的观点是一样的。左宗棠大力创设和扶持福州船政局就证明了他的海防意识。而李鸿章也不是只搞海军。
出访欧美:鲜明的现代意识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为千夫所指,失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职务。1896年2月,为祝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同时也为“联俄制日”,李鸿章作为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出访俄国。不久他便前往欧美做了一次环球访问。《中俄密约》的签字,使李鸿章相信“二十年无事,总可得也”,但实际却开启了列强争相打开中国的大门。不过,对于这趟经历,他得出的根本结论是:“至于根本计,尤在于变法自强。”
1896年6月他到达柏林。为讨教强国之策,李鸿章专门赶到汉堡附近拜访已经下台的俾斯麦。对于“东方的俾斯麦”的来访,俾斯麦提供了建立强国的要诀: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显然,这符合李鸿章的改革取向。但是,这并非是中国自强的根本之计。
1896年8月28日李鸿章抵达纽约。正在海滨度假的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特地赶来会见李鸿章。纽约港到处挂起了大清帝国的龙旗,可谓礼炮轰鸣,万人空巷,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礼遇”(《纽约时报》)。李鸿章在回答美国记者提问时也展现了一个卓越的外交家的敏锐的国权意识和现代意识:
??他抨击美国的排华法案。适逢美国国会已通过了排华法案《格利法》。李在抨击这个法案时,“眼睛射出灼人的光芒”。他说,“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吗?这不是自由!”
??他认识到国际经济的互利性质。当记者问到对华投资时,李鸿章认为,在华投资是双方互利的事,并表示清政府非常欢迎任何资本前来投资,建立当代工业企业。他同时说:“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神圣的权利。”
??他对于妇女的教育问题表达了开明的立场。美国记者问及“阁下赞成妇女受教育吗?”时,他说:“在我们清国,女孩在家中请女教师提供教育,所有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都会雇请女家庭教师。我们现在还没有供女子就读的公立学校,也没有更高一级的教育机构。这是由于我们的风俗习惯与你们(包括欧洲和美国)不同,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并将最适合我们国情的那种引入国内,这确是我们所需要的。”
??他认识到报纸或者新闻媒体应该揭露真相。他说:“清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清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时十分吝啬……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也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
这,就是李鸿章,一个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矛盾的人,一个处于夹缝中的人。戊戌变法的健将梁启超曾评价李鸿章到,“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李氏认为自己不过是个“裱糊匠”。适逢内忧外患,从里到外都烂透了的清王朝,“裱糊匠”将一个破屋(清王朝)装饰一新嘘嘘人尚可。偶有小风雨修修补补也能看得过去支撑起来的呢?
怎样客观评价李鸿章?
晚清重臣-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主要职业还是政治上的(就是大官)
(2021·随州)李鸿章晚年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洋务运动治标不得力,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中国现代的区域研究》中记载:“1880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委派候补知县戴华藻集股两万两白银,开办中兴矿局,均为商股。”由此可以判断中兴矿局的经营方式是官督商办。
李鸿章的功过与评价。要客观的
1、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2、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3、但后人也多诟病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
4、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
5、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
6、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另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落,也让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扩展资料
文化成就
书法造诣
人们在评述李鸿章功过是非的同时,逐步注意到了他的书法艺术,通过其存世的大量墨迹,我们看到了他书法的非凡功底。但很少有人提及他是位素养颇高的文化人,更是位造诣甚深的晚清书法家。
李鸿章扇面在不方不正的扇面上,布局有序,字字和谐于一体,美若一粒粒生动活泼的珍珠在跳跃,行行有度,疏而不乱。览之让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不失为一篇书法高品佳作,显示出李鸿章的书法造诣之深。
藏书成就
李鸿章从政之余,喜欢收藏图书。在上海寓居丁香花园,有“望云
草堂”藏书处。咸丰十年(1860)在上海镇压小刀会起义时,经常光顾著名藏书家郁松年的藏书楼“宜稼堂”,郁氏曾奉送多部珍籍给他。去世后,其藏书归于李经迈继承,其珍贵版本于抗日战争中经“汉文渊”书肆主人出售不少。其余藏书在1940年由其孙李国超捐献给震旦大学图书馆,计18000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鸿章
李鸿章
建立淮军,与曾、左灭太平天国。与左灭捻军。
洋务运动,建江南制造总局(由曾国藩规划,曾、左、张、李都担任过督办,李时间最长)。制造枪械炮船成本高、产量低且质量极差。造一艘船的钱可以买质量更好的两艘。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介绍西方的书籍质量胜于同时代其他译著。
甲午战争,陆战用叶志超(贪生怕死,其后平壤之战战败逃安州为朝鲜所不齿,安州地势极佳,弃守安州,又弃定州,逃回国内)。海战用丁汝昌(刘步蟾认为其缺乏海军经验,故不服其管理。最后弹尽粮绝,自杀殉国)。两人都属于李的淮军派系。
外交条约,不平等条约不应该完全由李鸿章来负责任,但是不平等条约也绝不会使李鸿章加分。李鸿章的外交能力应该是一个存在的东西,百分制来说有个8分吧,目前被吹的实在太过了。
其他:李鸿章死后家中约有4000万白银,257万亩田;为对付左宗棠,李鸿章曾经令友濂拖欠胡雪岩钱款,导致胡雪岩最终破产;中法战争从头至尾,李鸿章皆负有一定责任;俾斯麦瞧不上李鸿章。
李鸿章,我不了解,没办法评论。
左宗堂不错,文天祥很好,明朝于谦虽冤,但天子守国门,至少站着死!胡雪岩虽商人,虽给小人弄死,但也是死的有骨气的!
(2021·随州)李鸿章晚年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洋务运动治标不得力,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如何正确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格兰特、俾斯麦被称为19世界的世界三大伟人。格兰特是美国总统,他是军人出身,早年的时候百战百胜,有着“常胜将军”之称。俾斯麦是德国的铁血宰相,是带领德国走向强盛的风云人物。那么李鸿章,这个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卖国贼的人又是何德何能可以和他们相提并论呢?接下来看看李鸿章做了什么,李鸿章带领着手下不到1万的新兵击败了太平天国的10万大军,守住了上海,他一手创建的淮军在后来维护清王朝安定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是洋务运动的核心,当时的李鸿章在外国人的眼中比中国的皇帝更有名。
李鸿章和俾斯麦合影.jpg
李鸿章和俾斯麦合影
现在的历史书上李鸿章被写成了一个卖国贼,其实真正了解过那段历史的人都不会这么片面的去解读李鸿章。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人才之一,如果没有李鸿章,清朝至少要早灭亡20年,国家的灾难只会更多。在当时李鸿章很受外国人的尊敬,外国的使节在紫禁城中一直都是趾高气昂的,唯有在拜访李鸿章的时候会恭敬有礼,而且李鸿章出访外国的时候受到的待遇要远超其他的国家领导人。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可以说他已经做到了极致,换上谁去都不会比他做得更好了,如何没有他,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至少要延迟十数年,辛亥革命或许都不会发生,他也是很无奈的一个人,尽管他的能力完全不弱于人,但是面对当时的局面却没能力挽狂澜,救大清于乱世之中。
比较一下这三个人,他们都曾经位高权重,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还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19世纪世界三大伟人之称实至名归。
李鸿章后人
李鸿章一生风风雨雨,从不得志到走向巅峰,最后又难以避免的走向衰亡。而他的后代也深受他的影响,从享受余荫到后来走出先辈的阴影,走出自己的生活。
李鸿章照片.jpg
李鸿章照片
李鸿章一生有过有过3个儿子,都从事过外交行业,李鸿章的爱女嫁给了清朝的名臣张佩纶,是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祖母。李鸿章家族的第四第五代子孙,大多都没能享受到祖辈的余荫,还有不少因为李鸿章这么个祖先而受到歧视,只能靠着自己的艰苦创业来改变生活环境。
到了现在李鸿章的后代有着很多的人才,很多都靠着自己的打拼闯出了名头,其中有着不少的亿万富翁。
李鸿章被外国人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被很多外国人所推崇,德国的铁血宰相曾这么说:他和李鸿章是当代最伟大的政治家。被人称为是中国俾斯麦。可惜两人境遇却是不同,俾斯麦铁血政策拯救了德国,而李鸿章却做了清王朝的裱糊匠,没能挽救国家。而在李鸿章死后,他的后代却一直生活至今,并且在海内外都有他们的足迹。
李鸿章
建立淮军,与曾、左灭太平天国。与左灭捻军。
洋务运动,建江南制造总局(由曾国藩规划,曾、左、张、李都担任过督办,李时间最长)。制造枪械炮船成本高、产量低且质量极差。造一艘船的钱可以买质量更好的两艘。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介绍西方的书籍质量胜于同时代其他译著。
甲午战争,陆战用叶志超(贪生怕死,其后平壤之战战败逃安州为朝鲜所不齿,安州地势极佳,弃守安州,又弃定州,逃回国内)。海战用丁汝昌(刘步蟾认为其缺乏海军经验,故不服其管理。最后弹尽粮绝,自杀殉国)。两人都属于李的淮军派系。
外交条约,不平等条约不应该完全由李鸿章来负责任,但是不平等条约也绝不会使李鸿章加分。李鸿章的外交能力应该是一个存在的东西,百分制来说有个8分吧,目前被吹的实在太过了。
其他:李鸿章死后家中约有4000万白银,257万亩田;为对付左宗棠,李鸿章曾经令友濂拖欠胡雪岩钱款,导致胡雪岩最终破产;中法战争从头至尾,李鸿章皆负有一定责任;俾斯麦瞧不上李鸿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鸿章的一生,是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如果朝廷的军费都到位,如果皇帝确实落实海防,那时日本鬼子会攻的进来吗?台湾也不会被人侵犯,更不会出现“台独”这样的词来。想想也正是因为李鸿章有这个能力来签《马关条约》,除了他似乎没有人能代替他的位置。
在经济现代化方面,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北洋舰队、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矿务局、派遣中国弟一批先生留美等等。这些实业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洋务运动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改革开放。
在外交现代化方面,可以说,中国的现代化外交就是从李鸿章开始,历史上的中国外交都是进贡关系,真正与世界列国平等外交应该是从李鸿章开始,李鸿章应该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外交的先行者。他出使日本,晚年有周游列国,与各国症要交往,各国对李鸿章的评价都相当高。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它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它曾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为千夫所指,失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职务。开始了它的环球旅行: 1896年6月他到达柏林。为讨教强国之策,李鸿章专门赶到汉堡附近拜访曾经下台的俾斯麦。对于“东方的俾斯麦”的来访,俾斯麦提供了建立强国的要诀: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显然,这符合李鸿章的改革取向。但是,这并非是中国自强的根本之计。
李鸿章,一个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矛盾的人,一个处于夹缝中的人。戊戌变法的健将梁启超曾评价李鸿章到,“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李氏认为自己不过是个“裱糊匠”。适逢内忧外患,从里到外都烂透了的清王朝,“裱糊匠”将一个破屋(清王朝)装饰一新嘘嘘人尚可。偶有小风雨修修补也能看得过去,但真的遇到大风雨,破屋必然原形毕露,又岂是一个半个“裱糊匠”所能支撑起来的呢?
“天下惟庸人无咎可誉”这句话说得好,出错的人往往都是多作事儿的人,而不作事儿是不会犯错误的。“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历史与真实的差距确实很大,其实多做实事的人未必能流芳万世。
确切的讲,李鸿章并不算是真的卖国贼,而是中国近代的一位很值得敬佩的伟人。
(2021·随州)李鸿章晚年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洋务运动治标不得力,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中国现代的区域研究》中记载:“1880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委派候补知县戴华藻集股两万两白银,开办中兴矿局,均为商股。”由此可以判断中兴矿局的经营方式是官督商办。
收俄国人贿赂签卖国条约证据确凿,根据俄罗斯解密档案李鸿章收受俄方贿赂证据确凿而且数额巨大(中国有个别学者对其质疑但提不出任何证据只有猜测),马关条约离谱条款一概接纳,极大增强了日本的实力,连其他列强都觉得太过分出手干预逼迫日本让出一部分来(有人说电报泄密导致底线泄露,但真细究一下整个过程就知道日本通过破译中方电报而不是和李鸿章交谈才确认了清廷仍有战斗意愿所以反而降低了要求,是电报被破译阻止了李鸿章更大规模的卖国);中法战争胜战败约,这个更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葩,看不到第二例。所以外战军功显赫的左宗棠怒斥其祸害程度超过10个法国将军。这就是为什么列强签条约时虽然知道任何一名中国外交官的签约都有同样效力但仍然尽可能要求李鸿章去签(所以那些说李鸿章力图救国的人等于说列强的智商都有问题),李鸿章同时代有多名外交官比如曾纪泽和伍廷芳等成功为中国争得利益,但权势超过他们总和百倍的李鸿章却一件这样的事都没做。李鸿章对于朝廷命令他去打洋人的圣旨敢于公开抗命,并大骂那圣旨是乱命,但对于列强戕害中国的条约不但没有像样的反抗,反而主动送肉上砧板。李鸿章:列强的最爱,中国的罪人。
内政方面:洋务过大于功,以洋务为中饱私囊之手段,添乱多于做事
李鸿章搞洋务,北洋水师差几百万两李鸿章自己身家却是4千万两,同时还利用职权使用卑劣手段帮助洋人解决掉试图夺回生丝定价权的胡雪岩(胡本人也是办洋务的重要人物,而且还帮助左宗棠收复新疆,实为晚清对国家最有用的商人)。李鸿章创造的多个所谓的“第一”细究起来全都是官商勾结利用权力谋取垄断暴利不让其他人染指其利益的铁证。李鸿章的“洋为中用”就是将洋务用于在中国当官发财和挟洋自重。如果没有李鸿章这样的货色拼命中饱私囊和打压民族洋务派中国的洋务只会更好。
甲午战争:连对李鸿章吹的最狠的梁启超都承认李鸿章在战中“失机颇多”,当然他还有其他一些人也说到这仗中国是打不赢的,但除了大而化之的一些说法以外这些人都不去提及的事实就是:北洋水师总体实力强于日军,初战失利之后双方都有一定战损但核心战力犹在,完全可以再战,而且靠近中方本土港口对中方有利,连日军指挥官都承认如果北洋水师敢于出击则自己是无法安全登陆的。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