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商尚鬼”,或“夏尚忠,殷尚质,周尚文”,原始出处在哪里

发布时间: 2021-05-24 22:09:4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2

中国古代为什么始终没有僧侣阶层浅论“在诸多文明古国里,为何中国是唯一没有形成一个其权力凌驾于君权之上的神权阶级(例如‘僧侣’、‘...

所谓“商尚鬼”,或“夏尚忠,殷尚质,周尚文”,原始出处在哪里

中国古代为什么始终没有僧侣阶层

浅论“在诸多文明古国里,为何中国是唯一没有形成一个其权力凌驾于君权之上的神权阶级(例如‘僧侣’、‘教皇’)的国家?”
  “在人类世界之上,存在着一个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他是世间万物的主宰”,这一思想,普遍存在于各个文明古国。在古代中国,他被称为“天”;他的准则,被称为“道”。
  一:何谓权力凌驾于君权之上的神权阶级?在地上世界的主宰--君王--之上,还有神的存在,则自然而然就有代表君权的国王,和代表神权的神权阶级。神权阶级的权力是凌驾于国王之上,还是屈居君权之下,就是在下想讨论的问题。
  二:为何会存在一个权力凌驾于君权之上的神权阶级?在几乎所有的文明古国,都认为有神的存在。但他们认为,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不能与神沟通的,否则是对神的亵渎。人要和神沟通,必须要有一个比一般人--包括国王在内--更接近神的阶层。这个阶层的人,可以把人的想法上告给神,把神的意志传达给人。在古埃及,他们是太阳神的僧侣;在古希腊,他们是诸神的僧侣;在古印度,他们是婆罗门;在拜占庭以及之后的诸多天主教国家,他们是教皇、主教、牧师、神甫等。
  三:中国的情况。在中国,最相信鬼神的是商朝,所谓“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商天子笃信鬼神,事事求神,动辄占卜,当时有一个神权阶级相当有权力,即“巫师”阶级。但即使在商朝,巫师也不能一家说了算,因为还有一个制约他们的“阶级”,即史官。据甲骨文的记载,若君王认为做一件事是“吉”,巫师也认为是“吉”,自然是大吉;若君王认为是“吉”,而巫师认为是“凶”,但只要史官也认为是“吉”,此事仍为吉。连最崇信鬼神的商朝尚且如此,其他朝代的“和尚”和“道士”就更不必说了。中国的历代皇帝,都有祭天的行为。为了祈求天的保佑,皇帝要每年向“天”祈祷。但在祭天仪式中,皇帝是亲自主持的。皇帝自称“天子”,即被宇宙的主宰者“天”所选中的地上世界的统治者,是“天”的儿子,所谓“君权神授”。同样在古埃及,国王也认为自己是太阳神的儿子,但他在祭太阳神的时候,却要由僧侣主持;欧洲的君主在祈求上帝保佑时,也要通过本国的红衣主教。四:为何中国是例外?古代中国认为在人之上,有天的存在,他主宰着宇宙的一切。但更重要的是,中国人认为“人”与“天”是可以沟通的,“天之道”是可以被人了解的,人如果遵从“天之道”,学习“天之道”,最后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即“神”的境界。中国的不朽著作《易经》,书中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九五飞龙在天;上九亢龙有悔”等等,就是教人了解“天之道”的经典。人既然能与“天”合而为一,则人与神之间,就不必再有一个“神权阶级”了。这是原因之一。中国的哲学思想,在汉代之前,以“儒、道、墨”三家为显学。儒家“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以半信半疑的态度对待有神论;道家(不是“道教”)则认为世上没有鬼神,人可以与“天”和谐相处,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在汉朝之后被“释家”所取代的墨家,由于创始人墨翟是宋国人,而宋国是商朝的后裔,所以是坚信世间有鬼神。汉朝之后,儒家独尊,其“以半信半疑的态度对待有神论”的思想也被继承下来并传给后代的儒者;而道家的崇尚自然的思想也为后世儒者所接受。这是原因之二。再则,中国有一个独有的传统,认为自己祖先的灵魂会成为神灵而保佑自己,即“祖先崇拜”。可以想象,当人们祭祀自己祖先灵魂的时候,会需要僧侣或牧师的存在。这是原因之三。

夏商周各崇尚什么如商信鬼

古人有“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之说。
“夏尚忠”指夏人忠于社会,崇尚为社会谋福。
“商尚鬼”则指商人重鬼神迷信。商时流行的鬼神迷信中的鬼,是祖先死后而成的,是神的一种。
“周尚文”指周人崇尚的是人文或文化。

解读论语 八佾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14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不一定要从一个方面解读 可以从各个角度 最好分散一点说(思路广点) 能构成一篇演讲稿的 最好能加几个实例 万分感谢 实在不行 给点有关材料 急用

王孙贾问:“‘与其祈祷较尊贵的奥神的保佑,不如祈祷有实权的灶神的赐福’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对。犯了滔天大罪,怎么祈祷也没用。”

奥:屋内西南角,指家神方位。灶:指灶神。与其供奉家神,不如供奉灶神。比喻与其敬奉空有身份、地位的人,不如敬奉地位低却有实权的人。

扩展资料:

王孙贾是周灵王的孙子,在春秋战国时期,王子、王孙都是王族的成员,而公子则是属于诸侯家族。所以从这些姓名上,往往就知道一个人的身份。

孔子离开鲁国至卫国,卫灵么对孔子是只发俸禄不封官。孔子就去找卫灵公夫人求官。

王孙贾引用“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这句当时的俗语来反讽孔子。

孔子没有正面回答,只说:不能这样,如果违逆了天理,祈祷谁都没用。言外之意是说,我虽然这么做了,但我是顺了天理的。

这段对话换个表达方式是这样的,问:为什么好人不长寿,祸害遗千年?答:不是不报,只是时辰未到。

扩展一下:奥与灶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理想与现实、坚持与妥协、诗和远方与眼前的苟且、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理想、坚持、远方是要有的,可现实、妥协、苟且也是逃避不了的。

参考资料:

张鲁原编著,中华古谚语大辞典,上海大学出版社,2021.10,第361页

意思是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从表面上看,孔子似乎回答了王孙贾的有关拜神的问题,实际上讲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这就是:地方上的官员如灶神,他直接管理百姓的生产与生活,但在内廷的官员与君主往来密切,是得罪不得的。

出自——春秋战国孔子及弟子的《论语·八佾》。

原文: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

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政治生涯到了顶峰。

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着名的有七十二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个人建议:就这一句话就有很多精妙,如孔子说的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是不作恶,以免遭天谴,临时抱佛脚是没用的;如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这应该是古代的谚语,也有一定的道理啊,“县官不如现管”、“阎王好哄小鬼难缠”等都是此意,都蕴含这人生哲学的,在一定范围都是有道理的;再就是王孙贾和孔子的沟通,也很有味道,里面的弦外之音也很丰富,可以看下面的背景。 希望有点帮助。

  白话直解:王孙贾问:“‘与其向比较尊贵的祭祀场所“奥“祈祷保佑,不如向并不尊贵但五祀之一的“灶神”祈祷保佑’,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这话不对。如果犯了滔天大罪,向什么神祈祷也没用了。”
  下面是 拍灶君的马屁(见南怀瑾 论语别裁)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是卫国的大夫,孔子在卫国很多年,卫灵公对他非常好,但卫灵公又偏宠有名的美人——南子。卫灵公实在很想起用孔子,卫国的权臣王孙贾有一天就对孔子说出:“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问题。这也是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中很有趣的历史性问题。凡是中年以上的人,都见过我们在大陆上家庭中供奉的灶神。每到夏历十二月二十三的晚上,家家户户都要送灶,小孩子们非常高兴,口袋里就可装糖果了。现在用电炉、瓦斯炉,没有灶了,当然也就没有灶神。为什么要祭灶神呢?以宗教思想来说,中国人信仰的是多神教,什么神都信。
  十年前有一位外国的神父来和我研究中国宗教思想问题,他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我说中国绝对有宗教信仰。第一个是礼,第二个是诗。不像西方人将宗教错解成为“信我得救,不信我不得救”的狭义观念。我说这一点的误解,使我绝对不能信服,因为他非常自私嘛!对他好才救,对他不好便不救。成吗?一个教主,应该是信我的要救,不信我的更要救;这才是宗教的精神,也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其次,谈到中国“诗的精神”,所谓诗的文学境界,就是宗教的境界。所以懂了诗的人,纵使有一肚子的难过,有时候哼呀哈呀的念一首诗,或者作一首诗,便可自我安慰,心灵得到平安,那真是像给上帝来个见证。第三,中国信多神教,这代表了中国的大度宽容。出了一个老子,还是由东汉、北魏到唐代才被后人捧出来当上个教主——老子自己绝对没有想过要当教主。孔学后来被称为孔教,是明朝以后才捧的,孔子也不想当教主。总之,世界上的教主,自己开始都不想当教主,如果说为了想当教主而当上教主的话,这个教主就有点问题,实在难以教人心服。因为宗教的热忱是无所求,所以他伟大,所以他当了教主。我们中国,除了老子成为教主以外,孔子的儒家该不该把它称为宗教,还是一个问题。但是中国人的宗教,多是外来的,佛教是印度过来的,天主教、基督教也是外来的。我们中国人自古至今对于任何宗教都不反对,这也只有中华民族才如此的雍容大度。为什么呢?有如待客,只要来的是好人,都“请上坐,泡好茶”。一律以礼相待,诚恳的欢迎。所以我们的宗教信仰,能叫出五教合一的口号,而且这种风气,目前已经传到美国去了。现在纽约已经有教堂,仿照我们中国人的办法,耶稣、孔子、释迦牟尼、老子、穆罕默德,都“请上坐,泡好茶”了,凡是好人都值得恭敬。所以我最后告诉那位外国神父,不是因为我是中国人替中国的宗教辩护,而是外人没有研究深入而已。
  现在我们再讲“奥”与“灶”。为什么他们拜灶神?如果以政治哲学的思想来讲。“民以食为天”,这是管子讲的名言。因为饮食最值得重视,值得注意,所以拜灶神。尤其在过去,教育不普及,讲礼治的时代,家里有灶神、财神和祖宗等神祇的牌位。中国古代的建筑,大多有这一套设计,进门一定是大厅,大厅上供祖宗牌位,有的上面写着:“天地君亲师之位”。民国初年,牌位上的君字改成国字,看这五个字,中国人究竟信哪一个教呢?任何一教都不信,而任何一教都信。还有财神供在卧房里,灶神供在厨房里。“奥”是古代的家神,我们中国古代的神——宗教很妙,代表中国政治组织的理想。家里有家长,就有家神。还有灶神,连吃饭都要管。据说灶神一年到头,不但对家里人的行为要管,连在心里起了好念头,或动过歪脑筋,他都会记录下来,到一年终了:上天报告好坏。所以乡下人送灶,弄块糖给他吃,送一个红包给他,以便“上天言好事,下地报吉祥”,请他上天报告时,多替家里讲讲好话,回来时候多赐些福祉。所以在腊月二十三以后,一直等到第二年初四之间,他在天上还未回来以前,不在家里的时候,偶尔背后轰他一下,暗地里幽默他几句。
  中国民间这些神话故事,现代也可以归到“民俗学”。要了解这些,起码要看《荆楚岁时记》这本书,尤其是南方——长江南北过年过节的风俗,这本书大概都有了。在人世间的社会上有里长、乡长、区长。在看不见的一面,便有土地、城隍等神。城隍归谁管?归阎王管。阎王去归玉皇大帝管,玉皇大帝归谁管?玉皇大帝的妈妈——瑶池圣母。由此看来世界上的宗教,最高都是女神。天主教来个圣母,佛教的观音菩萨,中国的瑶池圣母。所以女性还是最伟大。同时也可知人们讲了半天的宗教,尽管教理和教条如何如何的,但他们最后还是崇拜女性的,因为母性的慈爱毕竟是最伟大的。像这样一个宗教组织,无所不包,代表了中国人的政治哲学思想。所以天与人是一贯的。
  王孙贾问孔子这个奥与灶的问题,是非常幽默的,他的意思,是告诉孔子说,你老是跟诸侯往来,我们这些士大夫如不在君王面前替你讲几句好话,是没有用的呀!你拜访了诸侯,还是该来向我们烧烧香。孔子却作正面的答法:“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中国人宗教思想的精神。他说一个人真的做坏人、做坏事,怎样祷告都没有用,任何菩萨都不能保佑你。所谓自助天助,神是建立在自己的心中。换句话说,人有人格,尤其需要心理上建立起人格,不靠外来的庇护。如果进教堂,上帝就保佑,那么上帝首先就犯了接受贿赂的罪。同时也等于孔子答复王孙贾说,这些手法我全知道,只是不屑于如此而已。
  从上面的话也可知道,由周代开始的文化,和孔子的教化,始终走人文文化的路线,所以孔子又说: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就是前面提到过,中国夏、商、周三个朝代文化的演变:夏尚忠,殷尚质(鬼),周尚文。尚的意思就是崇尚、偏重的意思,夏的文化偏重于忠诚、朴实。殷商的文化仍是重质朴,但是宗教观念很强。周代文化呢?我们今天讲孔孟思想中的中国文化,就是周代文化,重在人文文化。“周监于二代”,是说周朝所建立的文化是集上古之大成。我们今天的中国文化,是以周代文化作代表。“郁郁乎文哉”,郁郁是形容词,意思是非常茂盛、伟大与光辉的人文文化。孔子在此自称他的文化思想,是承先启后,发扬周代的文化精神。这是连接到上面所讲的宗教文化之后。孔子认为只有人文文化这个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个人建议:就这一句话就有很多精妙,如孔子说的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是不作恶,以免遭天谴,临时抱佛脚是没用的;如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这应该是古代的谚语,也有一定的道理啊,“县官不如现管”、“阎王好哄小鬼难缠”等都是此意,都蕴含这人生哲学的,在一定范围都是有道理的;再就是王孙贾和孔子的沟通,也很有味道,里面的弦外之音也很丰富,可以看下面的背景。 希望有点帮助。
白话直解:王孙贾问:“‘与其向比较尊贵的祭祀场所“奥“祈祷保佑,不如向并不尊贵但五祀之一的“灶神”祈祷保佑’,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这话不对。如果犯了滔天大罪,向什么神祈祷也没用了。”
下面是 拍灶君的马屁(见南怀瑾 论语别裁)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是卫国的大夫,孔子在卫国很多年,卫灵公对他非常好,但卫灵公又偏宠有名的美人——南子。卫灵公实在很想起用孔子,卫国的权臣王孙贾有一天就对孔子说出:“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问题。这也是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中很有趣的历史性问题。凡是中年以上的人,都见过我们在大陆上家庭中供奉的灶神。每到夏历十二月二十三的晚上,家家户户都要送灶,小孩子们非常高兴,口袋里就可装糖果了。现在用电炉、瓦斯炉,没有灶了,当然也就没有灶神。为什么要祭灶神呢?以宗教思想来说,中国人信仰的是多神教,什么神都信。
十年前有一位外国的神父来和我研究中国宗教思想问题,他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我说中国绝对有宗教信仰。第一个是礼,第二个是诗。不像西方人将宗教错解成为“信我得救,不信我不得救”的狭义观念。我说这一点的误解,使我绝对不能信服,因为他非常自私嘛!对他好才救,对他不好便不救。成吗?一个教主,应该是信我的要救,不信我的更要救;这才是宗教的精神,也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其次,谈到中国“诗的精神”,所谓诗的文学境界,就是宗教的境界。所以懂了诗的人,纵使有一肚子的难过,有时候哼呀哈呀的念一首诗,或者作一首诗,便可自我安慰,心灵得到平安,那真是像给上帝来个见证。第三,中国信多神教,这代表了中国的大度宽容。出了一个老子,还是由东汉、北魏到唐代才被后人捧出来当上个教主——老子自己绝对没有想过要当教主。孔学后来被称为孔教,是明朝以后才捧的,孔子也不想当教主。总之,世界上的教主,自己开始都不想当教主,如果说为了想当教主而当上教主的话,这个教主就有点问题,实在难以教人心服。因为宗教的热忱是无所求,所以他伟大,所以他当了教主。我们中国,除了老子成为教主以外,孔子的儒家该不该把它称为宗教,还是一个问题。但是中国人的宗教,多是外来的,佛教是印度过来的,天主教、基督教也是外来的。我们中国人自古至今对于任何宗教都不反对,这也只有中华民族才如此的雍容大度。为什么呢?有如待客,只要来的是好人,都“请上坐,泡好茶”。一律以礼相待,诚恳的欢迎。所以我们的宗教信仰,能叫出五教合一的口号,而且这种风气,目前已经传到美国去了。现在纽约已经有教堂,仿照我们中国人的办法,耶稣、孔子、释迦牟尼、老子、穆罕默德,都“请上坐,泡好茶”了,凡是好人都值得恭敬。所以我最后告诉那位外国神父,不是因为我是中国人替中国的宗教辩护,而是外人没有研究深入而已。
现在我们再讲“奥”与“灶”。为什么他们拜灶神?如果以政治哲学的思想来讲。“民以食为天”,这是管子讲的名言。因为饮食最值得重视,值得注意,所以拜灶神。尤其在过去,教育不普及,讲礼治的时代,家里有灶神、财神和祖宗等神祇的牌位。中国古代的建筑,大多有这一套设计,进门一定是大厅,大厅上供祖宗牌位,有的上面写着:“天地君亲师之位”。民国初年,牌位上的君字改成国字,看这五个字,中国人究竟信哪一个教呢?任何一教都不信,而任何一教都信。还有财神供在卧房里,灶神供在厨房里。“奥”是古代的家神,我们中国古代的神——宗教很妙,代表中国政治组织的理想。家里有家长,就有家神。还有灶神,连吃饭都要管。据说灶神一年到头,不但对家里人的行为要管,连在心里起了好念头,或动过歪脑筋,他都会记录下来,到一年终了:上天报告好坏。所以乡下人送灶,弄块糖给他吃,送一个红包给他,以便“上天言好事,下地报吉祥”,请他上天报告时,多替家里讲讲好话,回来时候多赐些福祉。所以在腊月二十三以后,一直等到第二年初四之间,他在天上还未回来以前,不在家里的时候,偶尔背后轰他一下,暗地里幽默他几句。
中国民间这些神话故事,现代也可以归到“民俗学”。要了解这些,起码要看《荆楚岁时记》这本书,尤其是南方——长江南北过年过节的风俗,这本书大概都有了。在人世间的社会上有里长、乡长、区长。在看不见的一面,便有土地、城隍等神。城隍归谁管?归阎王管。阎王去归玉皇大帝管,玉皇大帝归谁管?玉皇大帝的妈妈——瑶池圣母。由此看来世界上的宗教,最高都是女神。天主教来个圣母,佛教的观音菩萨,中国的瑶池圣母。所以女性还是最伟大。同时也可知人们讲了半天的宗教,尽管教理和教条如何如何的,但他们最后还是崇拜女性的,因为母性的慈爱毕竟是最伟大的。像这样一个宗教组织,无所不包,代表了中国人的政治哲学思想。所以天与人是一贯的。
王孙贾问孔子这个奥与灶的问题,是非常幽默的,他的意思,是告诉孔子说,你老是跟诸侯往来,我们这些士大夫如不在君王面前替你讲几句好话,是没有用的呀!你拜访了诸侯,还是该来向我们烧烧香。孔子却作正面的答法:“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中国人宗教思想的精神。他说一个人真的做坏人、做坏事,怎样祷告都没有用,任何菩萨都不能保佑你。所谓自助天助,神是建立在自己的心中。换句话说,人有人格,尤其需要心理上建立起人格,不靠外来的庇护。如果进教堂,上帝就保佑,那么上帝首先就犯了接受贿赂的罪。同时也等于孔子答复王孙贾说,这些手法我全知道,只是不屑于如此而已。
从上面的话也可知道,由周代开始的文化,和孔子的教化,始终走人文文化的路线,所以孔子又说: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就是前面提到过,中国夏、商、周三个朝代文化的演变:夏尚忠,殷尚质(鬼),周尚文。尚的意思就是崇尚、偏重的意思,夏的文化偏重于忠诚、朴实。殷商的文化仍是重质朴,但是宗教观念很强。周代文化呢?我们今天讲孔孟思想中的中国文化,就是周代文化,重在人文文化。“周监于二代”,是说周朝所建立的文化是集上古之大成。我们今天的中国文化,是以周代文化作代表。“郁郁乎文哉”,郁郁是形容词,意思是非常茂盛、伟大与光辉的人文文化。孔子在此自称他的文化思想,是承先启后,发扬周代的文化精神。这是连接到上面所讲的宗教文化之后。孔子认为只有人文文化这个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我国最早提出德治的是哪一个朝代?

德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儒家学说是由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的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儒家的德治对于维持封建社会的稳定起到一定作用。
也就是说是春秋时代!
应该是周。因为孔子曰。夏尚忠,殷尚质,周尚文。这个文也就是人文文化。核心是礼(个人的礼和社会秩序)也包括了德。在春秋庄王问鼎中,周使王孙满对楚庄王问九鼎小大轻重的谮越答道,在德不在鼎。使楚王碰了一鼻子灰。
春秋 孔子提出来的
周朝
春秋,孔子。
是周朝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王孙贾的贾到底读什么?

  个人建议:就这一句话就有很多精妙,如孔子说的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是不作恶,以免遭天谴,临时抱佛脚是没用的;如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这应该是古代的谚语,也有一定的道理啊,“县官不如现管”、“阎王好哄小鬼难缠”等都是此意,都蕴含这人生哲学的,在一定范围都是有道理的;再就是王孙贾和孔子的沟通,也很有味道,里面的弦外之音也很丰富,可以看下面的背景。 希望有点帮助。

  白话直解:王孙贾问:“‘与其向比较尊贵的祭祀场所“奥“祈祷保佑,不如向并不尊贵但五祀之一的“灶神”祈祷保佑’,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这话不对。如果犯了滔天大罪,向什么神祈祷也没用了。”
  下面是 拍灶君的马屁(见南怀瑾 论语别裁)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是卫国的大夫,孔子在卫国很多年,卫灵公对他非常好,但卫灵公又偏宠有名的美人——南子。卫灵公实在很想起用孔子,卫国的权臣王孙贾有一天就对孔子说出:“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问题。这也是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中很有趣的历史性问题。凡是中年以上的人,都见过我们在大陆上家庭中供奉的灶神。每到夏历十二月二十三的晚上,家家户户都要送灶,小孩子们非常高兴,口袋里就可装糖果了。现在用电炉、瓦斯炉,没有灶了,当然也就没有灶神。为什么要祭灶神呢?以宗教思想来说,中国人信仰的是多神教,什么神都信。
  十年前有一位外国的神父来和我研究中国宗教思想问题,他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我说中国绝对有宗教信仰。第一个是礼,第二个是诗。不像西方人将宗教错解成为“信我得救,不信我不得救”的狭义观念。我说这一点的误解,使我绝对不能信服,因为他非常自私嘛!对他好才救,对他不好便不救。成吗?一个教主,应该是信我的要救,不信我的更要救;这才是宗教的精神,也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其次,谈到中国“诗的精神”,所谓诗的文学境界,就是宗教的境界。所以懂了诗的人,纵使有一肚子的难过,有时候哼呀哈呀的念一首诗,或者作一首诗,便可自我安慰,心灵得到平安,那真是像给上帝来个见证。第三,中国信多神教,这代表了中国的大度宽容。出了一个老子,还是由东汉、北魏到唐代才被后人捧出来当上个教主——老子自己绝对没有想过要当教主。孔学后来被称为孔教,是明朝以后才捧的,孔子也不想当教主。总之,世界上的教主,自己开始都不想当教主,如果说为了想当教主而当上教主的话,这个教主就有点问题,实在难以教人心服。因为宗教的热忱是无所求,所以他伟大,所以他当了教主。我们中国,除了老子成为教主以外,孔子的儒家该不该把它称为宗教,还是一个问题。但是中国人的宗教,多是外来的,佛教是印度过来的,天主教、基督教也是外来的。我们中国人自古至今对于任何宗教都不反对,这也只有中华民族才如此的雍容大度。为什么呢?有如待客,只要来的是好人,都“请上坐,泡好茶”。一律以礼相待,诚恳的欢迎。所以我们的宗教信仰,能叫出五教合一的口号,而且这种风气,目前已经传到美国去了。现在纽约已经有教堂,仿照我们中国人的办法,耶稣、孔子、释迦牟尼、老子、穆罕默德,都“请上坐,泡好茶”了,凡是好人都值得恭敬。所以我最后告诉那位外国神父,不是因为我是中国人替中国的宗教辩护,而是外人没有研究深入而已。
  现在我们再讲“奥”与“灶”。为什么他们拜灶神?如果以政治哲学的思想来讲。“民以食为天”,这是管子讲的名言。因为饮食最值得重视,值得注意,所以拜灶神。尤其在过去,教育不普及,讲礼治的时代,家里有灶神、财神和祖宗等神祇的牌位。中国古代的建筑,大多有这一套设计,进门一定是大厅,大厅上供祖宗牌位,有的上面写着:“天地君亲师之位”。民国初年,牌位上的君字改成国字,看这五个字,中国人究竟信哪一个教呢?任何一教都不信,而任何一教都信。还有财神供在卧房里,灶神供在厨房里。“奥”是古代的家神,我们中国古代的神——宗教很妙,代表中国政治组织的理想。家里有家长,就有家神。还有灶神,连吃饭都要管。据说灶神一年到头,不但对家里人的行为要管,连在心里起了好念头,或动过歪脑筋,他都会记录下来,到一年终了:上天报告好坏。所以乡下人送灶,弄块糖给他吃,送一个红包给他,以便“上天言好事,下地报吉祥”,请他上天报告时,多替家里讲讲好话,回来时候多赐些福祉。所以在腊月二十三以后,一直等到第二年初四之间,他在天上还未回来以前,不在家里的时候,偶尔背后轰他一下,暗地里幽默他几句。
  中国民间这些神话故事,现代也可以归到“民俗学”。要了解这些,起码要看《荆楚岁时记》这本书,尤其是南方——长江南北过年过节的风俗,这本书大概都有了。在人世间的社会上有里长、乡长、区长。在看不见的一面,便有土地、城隍等神。城隍归谁管?归阎王管。阎王去归玉皇大帝管,玉皇大帝归谁管?玉皇大帝的妈妈——瑶池圣母。由此看来世界上的宗教,最高都是女神。天主教来个圣母,佛教的观音菩萨,中国的瑶池圣母。所以女性还是最伟大。同时也可知人们讲了半天的宗教,尽管教理和教条如何如何的,但他们最后还是崇拜女性的,因为母性的慈爱毕竟是最伟大的。像这样一个宗教组织,无所不包,代表了中国人的政治哲学思想。所以天与人是一贯的。
  王孙贾问孔子这个奥与灶的问题,是非常幽默的,他的意思,是告诉孔子说,你老是跟诸侯往来,我们这些士大夫如不在君王面前替你讲几句好话,是没有用的呀!你拜访了诸侯,还是该来向我们烧烧香。孔子却作正面的答法:“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中国人宗教思想的精神。他说一个人真的做坏人、做坏事,怎样祷告都没有用,任何菩萨都不能保佑你。所谓自助天助,神是建立在自己的心中。换句话说,人有人格,尤其需要心理上建立起人格,不靠外来的庇护。如果进教堂,上帝就保佑,那么上帝首先就犯了接受贿赂的罪。同时也等于孔子答复王孙贾说,这些手法我全知道,只是不屑于如此而已。
  从上面的话也可知道,由周代开始的文化,和孔子的教化,始终走人文文化的路线,所以孔子又说: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就是前面提到过,中国夏、商、周三个朝代文化的演变:夏尚忠,殷尚质(鬼),周尚文。尚的意思就是崇尚、偏重的意思,夏的文化偏重于忠诚、朴实。殷商的文化仍是重质朴,但是宗教观念很强。周代文化呢?我们今天讲孔孟思想中的中国文化,就是周代文化,重在人文文化。“周监于二代”,是说周朝所建立的文化是集上古之大成。我们今天的中国文化,是以周代文化作代表。“郁郁乎文哉”,郁郁是形容词,意思是非常茂盛、伟大与光辉的人文文化。孔子在此自称他的文化思想,是承先启后,发扬周代的文化精神。这是连接到上面所讲的宗教文化之后。孔子认为只有人文文化这个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翻译如下——
王孙贾问:“‘与其向比较尊贵的祭祀场所“奥“祈祷保佑,不如向并不尊贵但五祀之一的“灶神”祈祷保佑’,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这话不对。如果犯了滔天大罪,向什么神祈祷也没用了。”
这个字应该读gu,三声
gu (三声)
本文标题: 所谓“商尚鬼”,或“夏尚忠,殷尚质,周尚文”,原始出处在哪里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4204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阿拉斯加中美会谈见面会片段6美方要求多讲几句,讲完了就赶走记者拉普拉斯兽对物理学科发展的象征意义 ——兼对相关物理学史的梳理与讨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