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稍为了解的人都知道,罗旁战事是明朝时期的一场重要战争,它关乎明朝建国两百年来对于边地少数民族起事的所制定的一个最终抉择,直...
对历史稍为了解的人都知道,罗旁战事是明朝时期的一场重要战争,它关乎明朝建国两百年来对于边地少数民族起事的所制定的一个最终抉择,直接影响了一州二县的建制,体现了明朝的少数民族政策的根本转变。
明朝自西元十四世纪创建以后,地方少数民族的起事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从洪武元年到万历初年,这两百多年间,有文字记载的少民之乱就多达数百起,这些少民之乱发生的缘故,一来是有着自元末以来各地渠帅称王争霸的历史背景,二来也与明王朝的高压政策有着很大的关系。实际上,自明初永乐年间以后,明王朝就对地方少民势力实行了“改土归流”的政策,就是把唐宋以来的土司制度一举撤除,改行流官制度,而流官又是听命效力于明王朝、用中央政府的号令统治少民的,所以对少民处处进行打击;如此一来,少民不但是根本利益被严重损害,而且是处处受到明朝委任的地方大员的排挤和压迫,时常生活在明王朝高压政策的阴影下。在这样的背景下,少民便一再起事,与汉人对抗,其中以西南地区的瑶人、壮人、僰人的反抗尤为著名。
起初,明王朝对于西南少民之乱采取的是“既击且抚”的政策,就是对于那些起事的少民一方面采取军事打击的政策、一方面采取政治安抚的政策,但并没有直接采取军事围剿、赶尽杀绝的政策;关于这点,明孝宗生母纪太后就是一个最经典的代表,她本是西南蛮族土官之女,明宪宗在征讨其父族时,将其俘虏入朝并宠幸,生子朱祐樘,即后来大名鼎鼎的明孝宗,由此可见明王朝最初对于少民之乱采取的是军事打击、政治安抚的政策,并没有采取军事围剿、赶尽杀绝的政策,而且少民之女还有机会当上明王朝的太后。然而到了明朝万历初年时,一个人的掌权,彻底改变了明朝的少数民族政策,他主张的少数民族政策成为西南少数民族永远的梦魇,他就是——万历首辅张居正。
张居正在当内阁首辅前,曾与太监冯保联合设计陷害当朝首辅高拱,在高拱被逐回故里后,张居正正式入阁,执掌朝政大权,主导改革。由于张居正深知其陷害高拱之事,恐日后他人重步后尘陷害自己,所以在万历初年时就通过勤立政绩的方式不断巩固自己的地位。在政治上,张居正排除异己、主导变法,换来了“万历中兴”的局面;而在军事上,张居正则把目光投向了西南地区长期起事的少数民族,于是,他决定对起事的少民进行灭绝性的围剿打击,通过这个方式来维持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也通过这个方式来树立他个人的万世功名。于是,明朝军队在张居正的指示之下,才有了明万历元年对九丝城僰人的灭绝性进攻、明万历四年对罗旁山瑶人的灭绝性征剿,明军此举,根本上改变了明朝原来的少数民族政策。
明朝时期的罗旁山,即今云浮市郁南县境内的大历山一带,早在明朝建立前,就是少数民族瑶族人的聚居地,而困扰明王朝两百多年的“罗旁瑶乱”,就是指罗旁山瑶人起事的事件。其实,早在元朝至正年间,泷水县瑶人刘第三就领导瑶人在罗旁山起事,揭开了罗旁山瑶人起义斗争的序幕;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诏令将军刘备深入罗旁山腹地,捣毁、焚烧瑶寨无数,瑶人或死或逃,“罗旁瑶乱”才一度进入低谷。但到了明朝中叶起,“罗旁瑶乱”死灰复燃,而且势力发展迅速,惊动了明王朝中央政府,自景泰年间起,明王朝就设立两广总督之职,专门负责开展对“罗旁瑶乱”的绥靖工作,但是历经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等凡七朝,均无果,罗旁山瑶人与附近汉人的隔阂、仇怨越积越深,“罗旁瑶乱”愈加严重。
“罗旁瑶乱”,与前述的僰人起事一样,同样属于西南地区地方少民对于明王朝高压统治的反抗。当然,今天我们能查阅到的大部分有关“罗旁瑶乱”的历史文献记载,无一例外都将最终触发罗旁战事的责任推到所有罗旁瑶人身上,认定罗旁瑶人被明军灭绝性的屠杀是死有余辜;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文献全都是汉人书写的,当年的汉人作为胜利者记载了这件事,但是作为失败者的瑶人,他们没有留下任何关于这件事的文字记载,换言之,当年罗旁山瑶人为何坚持反抗明王朝统治长达百年之久,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而在罗旁战事前,制定和指示对罗旁山瑶人进行灭绝性围剿方针的人,正是首辅张居正。
明朝自景泰年间至万历初年,对于罗旁山瑶人采取的政策是“既击且防”,一方面主动对罗旁山瑶人进行局部的军事打击,一方面又被动地在环罗旁山地带设置军营、堡垒、巡检司以防止罗旁山瑶人进攻;当时的明军并非无力剿灭罗旁山瑶人,而是在政策上没有这个意图,这种较为怀柔的政策是明王朝对待地方少民制定的一贯国策。直到万历初年,朝廷官员对于罗旁山问题的处理方式上仍然意见不一,大多数官员都不主张剿灭罗旁山瑶人;而唯独首辅张居正,他认为罗旁山瑶人“当诛”,遂于万历四年下令指示两广总督凌云翼征调两广十万大军,分两路十哨开进罗旁山区,对罗旁山瑶人进行了灭绝性的围剿,彻底平定了长达百年之久的“罗旁瑶乱”,史称“罗旁战事”。今天的我们,无法知道在那场惨烈的战事中死了多少无辜之人,但据《明史·凌云翼传》中“罗旁之役,(凌云翼)继正茂成功,然喜事好杀戮,为当时所讥 ”的记载,我们可以想到在“喜事好杀戮”的凌云翼指挥的战事中,罗旁山瑶人基本上没有了生存的希望。罗旁战事结束后,经过凌云翼的奏请,朝廷于万历五年在环罗旁山地区设置了罗定直隶州、东安县、西宁县,史称“三罗”,这就是今云浮市下辖的罗、云、郁等地的前身。
当我们今天再回过头来品读这段历史,就不难发现,其实自张居正主张对西南起事少民加以剿灭的政策后,明朝的少数民族政策就已经根本改变,由怀柔政策转向灭绝政策,所以明朝万历年间的征僰人、征瑶人、征皮林、征杨应龙等战争,都是张居正政策影响的原因。灭绝性的剿灭,的确可以把起事的少民势力镇压,也对明王朝的长治久安起到了关键作用,张居正也可以通过这一系列的“武功”来为自己树威;然而,这些大大小小的战事,对于少数民族文明的破坏却是无以复加的,由于这些文明缺乏了知情人和传承人,所以时至今日,这些文明都成为了一个个千古之谜,成为无数人心中永远的遗憾和念想。
明朝少数民族政策的改变,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是推动了政治统一、民族融合、文明同化、经济发展,消极的一面是造成了种族灭亡、文明破坏、劳民伤财、资源毁坏。这个利弊同存、功过参半的政策,为明王朝带来了盛世的危机。
作者:周业锋;图源:网络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