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和刘邦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为著名的两位君王。由他们二人引发的“楚汉之争”,影响中国文化二千多年。故事还被人做成戏曲、象棋,广为...
项羽和刘邦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为著名的两位君王。由他们二人引发的“楚汉之争”,影响中国文化二千多年。故事还被人做成戏曲、象棋,广为流传。
传统故事里,失败的项羽反而得到大众同情,胜利的刘邦千秋万代都被骂作“小人”。这一切仿佛都在说明,项羽比刘邦更得人心。事情果真如此,那项羽又为什么会失败呢?
毛泽东曾在一词座谈会上提到,导致项羽失败的三个原因:其一是他刚愎自用,不肯听范增的计策杀刘邦;其二是他有勇无谋,轻信“鸿沟之约”;其三是他建都于彭城。
总体上来说,项羽的失败还是因为他刚愎自用、“不得人心”。
一、西楚霸王的“毛病”
毛泽东提到的项羽的第一大错,就是不听范增的话,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如果听范增的话,直接把刘邦咔嚓了,又省时间又省力!
只懂得抢掠烧杀的项羽,缺乏一个政治家的远谋。当他后来想定都关中时,才发现咸阳已经化成了灰,所以不得不另寻地址。
可见项羽其人的政治格局和见识,都和普通的“强盗”没有区别。难怪太史公会在《史记》里面借“衣锦还乡”的段子,嘲讽他是“沐猴而冠”了。
毛泽东提到的第二个导致项羽失败的错误,是他轻信了刘邦。一开始,项羽捉住了刘邦的父母妻子,刘邦与他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项羽完全不懂得兵不厌诈的道理,以为谈判成功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谁知刘邦打听到他的军队当时缺粮,士气也不行,于是马上对他发起了进攻。
刘邦在“鸿沟之约”后,身边有无数谋士替他出主意,项羽的身边却没有人提醒他。这是因为项羽过去“杀降”,得罪了太多的人。他身边除了范增,就没有别的能人了。
毛泽东说的第三个错误,是项羽“定都彭城”地势不好。但是定都的事,为什么会导致项羽最终失败呢?毛泽东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就是“火烧咸阳””破坏了与地主阶级的联盟。
当时项羽击败秦军,想自立为王。决定国都的时候,别人建议定在关中。可是他一想到咸阳已经化为灰烬,就不愿意呆在那儿了,于是才说出要富贵还乡的话来。
由此可见,项羽在政治上是缺乏“远谋”的。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曾经提到:项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一进咸阳就放火烧杀,破坏了大地主阶级的信仰,这是失败的主因。
当代有不少历史研究者认为,项羽当初能够推翻秦朝,是因为团结了六国旧的地主和贵族势力。
秦朝自商鞅变法之后,产生了一种在战时相对“先进”的管理制度。用军功来激励全民参与作战,削弱了地主和贵族势力。
秦国统一六国之后,这样的制度又运用到六国旧贵族和地主的身上,因此遭致他们大规模的反抗。
楚怀王举兵之初,是得到了六国贵族、地主的鼎力支持的。结果一打进咸阳,项羽就只管自己抢走财宝,还一把火烧掉了咸阳城。
旧贵族和大地主们就开始想:当初咱们是怎么说的?有瓜大家吃,有钱大家分。结果你自己捞一票就走还不算,你还要毁灭,一把火烧掉?
所以六国贵族们对项羽相当不满意,这就替他的失败种上了祸根。所以我们后面会看到,项羽身边几乎没有什么智囊型人物。只有一个“亚父”范增跟着他,结果他还不肯听范增的话。
二、项羽败于“沽名”?
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毛泽东曾经观看了一场京剧《霸王别姬》。看完之后,他泪流满面地对身边的警卫李银桥说:“不要学西楚霸王,我不要学,你也不要学……”
毛泽东身上素来有一种浪漫诗人的气质,他一生中读过许多历史书籍,对书中人物的生平了如指掌。项羽在他的眼中,本来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但是毛泽东仍然在看戏的时候,给予了这位英雄人物极大的同情。不过比起戏曲这种民间艺术作品里的形象,他显然更加相信《史记》再加上自己对西楚霸王的综合判断。
因此,毛泽东在后来的《七律·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中,对项羽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评价:不可沽名学霸王。
有人说,这意味着项羽在毛主席的眼里,就是一个“沽名钓誉”之徒。于是后来社会上就发展出一种言论,说项羽失败,就败于他的“沽名钓誉”。
说项羽“沽名钓誉”,理由只有一条:《史记》中有一则关于他“衣锦还乡”的典故。看起来他就是出于虚荣,想要富贵还乡,所以才定都彭城的。
不过这一番评价,却引发了一场争议。也有不少的人认为,项羽并不是一个“沽名钓誉”之徒,因为“沽名钓誉”是伪君子的行为。
项羽从一开始“争王”、“杀降”到后来“鸿门宴”上放虎归山,再到“鸿沟之约”,三十岁兵败自刎,任何时候他都是坦坦荡荡、英雄磊落的,他仿佛从来没有背信弃义过。
反倒是刘邦,一个贪财好色、地痞流氓之辈,入关之后为了称王,收买人心,于是就“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了。
总之,项羽除了被后世吹嘘武功盖世,在别的地方,并未获得言过其实的称赞。相反,倒是有不少人骂他残暴嗜杀、刚愎自用,且“沐猴而冠”,他“沽”到的“名”完全没体现出来。
结语
其实,毛泽东那一句“不可沽名学霸王”究竟该如何解释,还有待推敲。不过,他在1956年提出的项羽的三大错误却说得相当准确。
项羽这个人物,在传统戏里总是一把大胡子,一张大花脸。让不懂历史的朋友看了,还以为他是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子。其实,项羽是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少年英雄”。
在“鸿门宴”的时候,项羽才二十五、六岁,一开始就误把刘邦这个五十多岁的老狐狸当成了战友,所以不肯听“亚父”范增的劝说杀了他。
后来“鸿沟之约”时,项羽也才三十岁而已。战败恐怕不能怪他思虑不周,只是因为前期的失误,导致他在当时已经没有能力与刘邦硬干,只想快快回到自己的老家。
是什么前期失误导致他最后的结局呢?就是因为他曾经“火烧咸阳”。当年六国贵族们一齐拥护的,难道真的是楚怀王和项羽吗?他们只是想打倒秦朝,瓜分天下而已。
显然,年轻的项羽是一个非常不好相处的主,“火烧咸阳”的他”与六国贵族、地主阶级离心离德。这个霸王最后活脱脱地把自己玩儿成了一个“孤家寡人”,所以路怎么走得长呢?
后人重读这一段历史,替项羽落泪,不过是在感叹这个年轻人生命太过短暂。他的西楚霸业,“其兴也勃,其败也忽”。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