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1-02-06 12:06:1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4

《刘邦》是一本由佐竹靖彦著作,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刘邦》读后感(一):还原真实的楚汉历史还原真实的楚汉历史从大学时代开始,我一直热衷于阅读推理小说。一连读了十多年,最近换换

《刘邦》读后感100字

  《刘邦》是一本由佐竹靖彦著作,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刘邦》读后感(一):还原真实的楚汉历史

  

还原真实的楚汉历史

从大学时代开始,我一直热衷于阅读推理小说。一连读了十多年,最近换换口味,阅读也不仅限于推理小说了,其它类型也多有涉猎。当然,历史题材的作品也是其中之一。

在阅读这本《刘邦》之前,我对于楚汉之争这段历史了解得并不多,只是之前看过《天子传奇》(刘邦篇)漫画,以及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楚汉骄雄》,还有就是中学语文课本上的文言课文《鸿门宴》,仅此而已。一般的影视剧里楚汉之争重点放在项羽的悲剧性上面,尤其是他与虞姬的死别。刘邦就躲在项羽光辉万丈的形象之后,而刘邦之所以夺得天下,只是他耍痞侥幸而已。

这就是我之前对于这段历史因被电视剧带跑偏而固有的一种偏见。然而,我在读了日本学者佐竹靖彦写的《刘邦》这本书,系统地了解了刘邦从出生到夺取天下的整个过程(刘邦称帝之后到逝世的这段历史,书中并没有涉及),从刘邦的名字排行以及个人形象都有着很详细的叙述,从这里才知道楚汉的历史并非我想的这样。

刘邦在一生征战中也多次经历了要被灭亡的险境,但还是挺过来了,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杀出一条血路,最终夺得了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这不只是由于竞争对手项羽的个人缺点以及没有准确把握当时的形势。刘邦自身也有着自己独到的人格魅力,在他的身边,能聚集到非常多优秀的人才,而这些人才也心甘情愿为其做事甚至愿意自我牺牲,从而为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中国的历史传入日本被日本的学者研究,然后其作品被翻译到中国来,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倒进口”的现象。项羽刘邦楚汉之争的故事,在中国也算是家喻户晓,那么日本学者还能从中挖掘出一些什么来呢?抱着这样的想法,其实就有着一种强烈的期待。因此,阅读日本学者以日本人的思维和角度来看待中国历史,真的有一种新鲜感。

这是一本非虚构作品,因此这里边提到的历史部分,都要没有虚构的成分,完全依托于《汉书》《史记》这些史学资料,以及出土的一些文物。而《汉书》《史记》这类史学书籍,由于当时当权者的原因,难免会有一些粉饰成分在里边。对于楚汉历史,其史学材料真的不多,只有有限的历史资料以及出土文物作为推理依据,要准确还原那一段历史,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再加上汉语本身的特点,往往一个字有多个意思,不同解读其真实性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有一些争议之处,除了需要铁的证据,还需要用逻辑去推导当时发生了什么?这种依照证据再推理的过程,竟然让我有一种阅读推理小说最终推导出真相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这样有限的资料下,对于有争议的地方作者特意拎出来,并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而作者的看法也并非天马行空大开脑洞,而是有理有据,可谓是大胆想象小心求证,这是实属难得的。关于楚汉之争,有几点是让我眼睛一亮的。

刘邦的出生年份有着各种各样的争议,但是作者提出的观点却比较接近真相,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日本学者这种抓住细节不断去求证的精神。还有就是鸿门宴的真相,以及楚汉最终决战地点并非垓下而是陈下的问题,都有着详细的叙述。将《汉书》《史记》的局限性,以及粉饰的部分给揭开,还原一个真实的楚汉历史以及当时的真实世界。

如果读的是小说的话,肯定会在真实历史中加入很多作者虚构的成分,以完善更多的历史细节,但是在这类非虚构作品当中则需要让自己写在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有着充分的依据。对于没有证据确定的之处仍然保持存疑。也因此,这本书对于那段楚汉之争的历史就有着很强烈的真实性在里边。这就像《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区别,《三国演义》固然精彩,却有着更多的虚构成分,那并不等同于真实的历史。虽然这本《刘邦》在情节上并非引人入胜,但是对于真实历史的还原,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刘邦》读后感(二):刘邦真的比项羽大很多岁吗?日本学者:刘邦也就比项羽大五岁

  汉高祖刘邦的年龄是一笔糊涂账,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刘邦的年龄。

  晋人在给《史记》和《汉书》注释时,分别加入了年龄,后人就直接采用了晋人的注释。由此,人们普遍认为刘邦夺得天下时,应该有四五十岁了。按照这种印象,刘邦似乎比项羽大十几岁甚至二十几岁。

  但实际上,刘邦不太可能比项羽大很多岁。日本著名史学家佐竹靖彦在他的著作《刘邦》中认为,刘邦和项羽是同龄人,最多比项羽大五岁。

  《刘邦》这部史学著作非常独特,佐竹靖彦严谨考据史料的同时,进行了合理想象。我们不仅能读到刘邦的传奇经历,还能领略到秦末的社会面貌。 一、项羽的同龄人

  佐竹靖彦提出刘邦和项羽年龄相仿,他的其中一个依据是,楚汉对峙时,项羽曾经要和刘邦单挑。

  如果刘邦比项羽大很多岁,在两军阵前,项羽应该不太可能要求单挑。当时项羽三十岁,如果向一个老头子提出单挑,无论如何都属于胜之不武,败了当然更没面子。只有两人年龄相仿,单挑才有价值。

  佐竹靖彦的另一个依据是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刘邦当上皇帝后,为了让父亲开心,在长安城郊建了新丰。新丰完全是仿照丰邑而建,只是为了满足刘太公沽酒卖饼,斗鸡蹴鞠的喜好。

  如果刘邦五十多岁才当皇帝,那么刘太公此时怎么也得七八十了,怕是没有精力去斗鸡蹴鞠。

  刘邦是刘太公的第三个儿子,又是第二个妻子生的,刘邦和刘太公的年龄相差至少二十五岁。

  汉六年,韩信获罪,《史记》有句话,“当是时也,高祖子幼”,此时项羽才死了没多久,如果刘邦已经五十多岁了,就不存在子幼的情况。

  而刘邦和项羽年龄相仿,也就是三十多岁,才会出现子幼的情况,同时刘太公此时也就六十左右,才有精力玩斗鸡蹴鞠。

  佐竹靖彦认为刘邦只比项羽大五岁,是因为《汉书》的注释说汉王即位时四十二岁,这个四十二岁很可能是三十二岁的笔误。

  佐竹靖彦推测,由于古人一般将三十写成卅,很可能在传抄时多写了一笔,变成了卌。

  也就意味着,刘邦被封为汉王时,很可能是三十二岁,也就是只比项羽大五岁。

  既然两人年龄相差不大,为什么史书中都称刘邦为长者呢? 二、大哥刘季

  人们看到长者这个词,第一印象就是觉得此人应该年龄较大。

  但在秦末,长者并不专指对年长者,这个词还用来称呼那些在地方上有威望有号召力的人。

  刘邦投靠项梁时,被称为“忠厚长者”,意思是大家认为刘邦是个厚道的大哥。《史记》中曾记载“梁多长者”,这里长者不太可能指年长的人,而是说大哥比较多。

  有意思的是,佐竹靖彦认为,刘邦的名字意思应该就是刘大哥。他从语言学角度来解释邦这个字。

  刘邦是楚人,说的是楚语,和现代汉语差异很大,楚语和现代中南半岛的一些语言接近,邦的意思就是哥哥。

  而且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刘邦的名字,一般称呼为刘季,并没有出现过刘邦这个称呼。这跟刘邦的出身有关,古代平民是没有正经名字的。

  刘季就是刘四,那时候按照伯仲叔季这么排序。史料记载了刘邦的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大哥刘伯,二哥刘仲,弟弟刘交。

  刘邦前面应该有个叫刘叔的哥哥,估计是早夭了。

  从战国到汉代,任侠风气很浓,刘邦打小就混江湖,并且瞧不起自己那两个务农的哥哥。

  他曾经跟着王陵混,“兄事之”。后来又跟着张耳混,张耳是典型的侠客,曾经的信陵君门客。

  在江湖上行走,靠的是义气。刘邦非常讲义气,身边聚集了一帮朋友。刘邦有种人格魅力,能让人对他死心塌地,甚至自我牺牲。比如纪信,甘愿假冒刘邦欺骗项羽,最终被项羽烧死。

  依靠这种人格魅力,在陈胜吴广起义前,当过亭长的刘邦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资源,成为泗水郡的大哥。

  不过当时反秦义军领袖中,有不少大侠,比如英布,张耳,齐国的田氏兄弟。相比他们,刘邦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三、从大侠到皇帝

  陈胜吴广虽然被定性为农民起义,但响应起义的各路人马,大多是地方豪侠。即使很多领导人是原山东六国的贵族,但也属于侠客一类的人,比如张良、田荣。

  战国中后期至汉初,任侠集团非常活跃,而且影响巨大,尤其是在山东六国。

  秦灭六国的过程中,任侠集团就多次对抗秦国。比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在任侠集团的帮助下进行的。荆轲刺秦王,张良在博浪沙伏击秦始皇,则是任侠集团的直接行动。

  六国被灭后,秦始皇强行将六国贵族迁往关中,任侠集团却依旧存在。任侠集团隐蔽于江湖之中,官府的力量鞭长莫及。比如张耳、陈余,被秦朝通缉,但受到任侠集团保护,一直逍遥法外。

  汉初,项羽死后,作为项羽集团核心人物的季布也被汉王朝通缉,但季布却能一直躲在朱家,受到严密保护。

  陈胜吴广掀起了反秦的序幕,最后实现目标的却是任侠集团。刘邦、英布、张耳、田氏兄弟等人本身就是任侠集团成员,项羽集团看似旧贵族代表,但很多成员也来自任侠集团。

  刘邦的侠客身份,加上他的个人魅力,为他赢得了任侠集团的拥护。但他还有一个其他大侠不具备的优势,就是刘邦当过亭长。

  亭长虽然小,但却属于官僚集团。当过亭长的刘邦,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史记》记载刘邦曾经游览过咸阳,佐竹靖彦根据考古发现的秦简,大胆推测,刘邦之所以能游览咸阳,是当亭长时出公差。

  刘邦从丰邑一路到咸阳,不仅可以利用任侠身份结交地方豪侠,还可以从官方的视角来审视天下。这种特殊的体验,是英布、彭越、张耳等人所不具备的。当然项羽也没有这种经历。

  可以说,刘邦当亭长以及去咸阳出公差的经历,给了刘邦从更加宏大视角来思考的机会,这是一种从上往下俯视的视角。而任侠世界只能从下往上仰视世界。

  佐竹靖彦认为,刘邦的这种经历,有助于他将任侠精神扩展到更加广阔的世界,帮助他吸引到更多的人。比如陈平、郦生这类人,他们和樊哙纪信等人完全不同,但他们依然死心塌地为刘邦服务。

  我们读佐竹靖彦的《刘邦》,可以体会到,这种任侠精神超出了江湖,在刘邦身上得到了升华。任侠已经不再局限于江湖的快意恩仇、锄强扶弱,它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刘邦身上体现出一种全新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任侠精神,这种新的任侠精神弥补了秦王朝的缺陷,一个崭新的充满内聚力的汉民族由此形成,并绵延至今。

  《刘邦》读后感(三):看一位日本学者如何讲透大汉天子,带你走进刘邦鲜为人知的传奇人生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汉高祖刘邦晚年在衣锦还乡之时,与旧友故知、父老乡亲,开怀畅饮时,击筑而唱的诗句。而这句气势磅礴、流传至今的诗句,既体现了刘邦的思乡悲情,又突出了他作为一代天子的豪迈气节。

著于西汉中期的《史记》,一直是我们了解刘邦与项羽那段金戈铁马、争霸天下的历史的教科书。

那样一本厚重的历史典籍,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的读者来说,阅读起来会显得格外的费力。对于当中记载的历史资料的完整性,以及历史事件的真实可靠性,我们都无从考证。

而一位来自日本的学者,通过自己的广泛涉猎、深厚的历史学研究功底,加之结合了《史记》《汉书》等传世文献,以及睡虎地秦简、居延汉简、伊湾汉简等考古发现,为我们呈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精彩历史,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那位叱诧风云的汉高祖刘邦。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说的书《刘邦》。

这位日本学者就是——佐竹靖彦。

1

佐竹靖彦,1939年生于日本大阪。1962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文学博士。历任冈山大学讲师、东京都立大学助理教授、教授,现为该校名誉教授。曾为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巴黎第七大学访问教授、纽约市立大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交换学者,北京大学客座教授。著有《唐宋变革的地域性研究》《中国古代的田制与邑制》《梁山伯》等,编著《中国史学的基本问题》(全4卷),译著《元の大都》,并主编国际学术杂志《中国史学》。

初看此书,对于一位日本学者能讲透中国历史,而且还是公元前的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我是持怀疑态度的。不管怎么说,本国的许多历史学家都未能讲透秦末汉初的那段历史,他一个日本学者能行吗?

但是,细细读来,从开始的怀疑,到逐渐的接受,再到最后的暗自佩服,不得不说,我为我最初的无知感到万分羞愧。

作者看似不经意的叙事手法,却能让读者跟随他的指引,一步一步深入到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有书中的目录为证,你我可以窥见一二:成长经历、性格与为人、从少年到青年、沛县亭长、结交夏侯婴、到咸阳出差、与吕雉的婚姻……

细心的读者一定也注意到了,作者的叙事手法。没错,作者以人物为线索,以刘邦的出生、少年、青年乃至老年为整本书的时间线,详细为我们讲述了刘邦在各个年龄段的传奇故事,为我们雕刻出一位全方位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汉高祖。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在本书中主要致力于解读在时间与空间上既多元又统一的中国历史的真实情况。

2

对于陈涉,吴广起义、怀王之约、鸿门之会、西楚霸王项羽等等这些历史事件,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而作为一位日本学者,想要清楚了解这段历史,还要全新演绎,没有孜孜不倦的精神,是无法著立成书的。

《刘邦》并没有仅仅只是把《史记》中的相关记载汉高祖的文献复制给读者,而是通过深入的研究,亲临历史遗迹,并结合众多考古发现,完整呈现出那段扑朔迷离的历史样貌,并透过史籍异文的蛛丝马迹,探究到事件背后的真相。

作者的海量阅读功底、深厚的文献考究能力,所参考的文献资料高达68部,更加增加了本书的真实性与可读性。

另外,本书还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探讨了秦末任侠社会的基本概况、泗水系月牙形水乡山泽地带的地缘政治、刘邦集团的构成与发展等学术课题,并对众多历史细节做了精到的考证。颠覆既有认知,颇具启发性。

3

《刘邦》是2020年10月份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北京联合天畅文化传播公司发行的一本新书。全书共33万字。上架建议是:传纪,历史。

但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教科书,并没有历史书的那种枯燥乏味的陈述,而更多的是有趣的历史故事,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洞悉那段历史,了解那个大汉天子。

正如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老师对本书的评价一样:基于《史记》《汉书》的记载,超越《史记》《汉书》的局限。立足秦汉之际的整体格局,俯瞰中国古今的通贯眼光。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刘老三,再现出一个立体的汉高祖。

合上书本,偃旗息鼓。金戈铁马已然消逝,千古风流人物如影如幻。

推荐阅读。

题外话:本书的排版略显不足。特别是《目录》部分。整体居中对齐真的很好看吗?似蛇如水,给人一种不够严谨的感觉。或许我有轻微的强迫症?

书中的插图也略显小气,都是小图居多。可见出版方惜纸如金。

以上几句权作调侃之言,不喜勿喷哦。

  《刘邦》读后感(四):刘邦只比项羽大5岁,这会不会才是历史的真相

  

在楚汉战争的历史中,一直有一个未解之谜,那就是刘邦与项羽的年龄差距。

关于刘邦的年龄,至少有两种记载,一种来自后人对《史记》的注释,认为刘邦生在秦昭王51年,驾崩时62岁;一种来自后人对《汉书》的注释,认为刘邦42岁时即位,驾崩时53岁。两种记载相差9岁。

按照刘邦年龄的两种不同说法,对比《史记·项羽本纪》中对项羽年龄的记载,刘邦与项羽的年龄差距,也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结果,那就是,刘邦比项羽年长24岁或15岁。

无论是哪一种结果,这种10岁以上的年龄差距,都会让人产生一个刻板印象,那就是刘邦老奸巨猾,项羽少不更事,楚汉战争也就成了老油条VS小鲜肉的故事,并最终印证了“姜还是老的辣”“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等一系列民间真理。

然而,日本学者佐竹靖彦认为,刘邦与项羽之间,年龄并不悬殊,他们之间可能仅有5岁的年龄差距。对于这一观点,他在自己的著作《刘邦》中进行了详细阐述,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

楚汉大军对峙时,刘邦坚壁自守,项羽粮草将尽。为了逼刘邦出门迎战,项羽不得不采取一些无耻手段,那就是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绑在案子上,对刘邦扬言,要把刘太公杀掉炖汤。但是,刘邦远比项羽更无耻,他对项羽喊:“当年咱们一块儿伺候楚怀王,结为了兄弟,所以,我爹就是你爹,你愿意把你爹杀了炖汤,那就杀吧,但是,不要忘了分我一杯羹。”

对于刘邦这种无耻的态度,项羽毫无办法,只得作罢。但是过了几天,项羽又憋不住了,派人给刘邦递话,说:“天下兵荒马乱,主要原因在于你我二人,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单挑,省的天下人为我们受苦。”对此,刘邦则回应:“我愿意与项羽斗志,他有什么计谋,我都会应对。但是,斗勇就免了吧。”

对于项羽提出与刘邦单挑的要求,佐竹靖彦认为很奇怪,因为,项羽是西楚的霸王,是勇者的典范,让他去单挑一位比自己大10多岁,甚至20多岁的长者,实在有损“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形象。因此,项羽与刘邦相差的岁数,不会太大。

第二个原因:

刘邦成为皇帝后,将父亲刘太公接到了皇宫,虽然衣食住行都是顶级配置,充满着皇家的奢华,但刘太公却并不开心。刘邦让别人问刘太公,刘太公说:“我这辈子,就喜欢在老家丰邑和市井中的无赖,一起喝酒、斗鸡、蹴鞠。现在,却失去了这种生活,所以心中郁闷。”

为此,刘邦在长安的东郊,给父亲建了一座新丰邑,并把原来丰邑的男女老少全部迁至新丰邑。

对此,佐竹靖彦认为,从刘太公说话的内容与语气上,他当时的年龄不会超过70岁,应该在65岁左右。而刘邦有两个哥哥,按照古代社会哺乳期和不孕期的时长计算,刘太公与刘邦之间应该相差大约26岁。所以,据此推断,刘邦登基时的年龄,应该小于历史上那两种不同的记载,刘邦与项羽之间年龄差距也不会太大。

至于刘邦与项羽到底相差多少岁,佐竹靖彦认为,可能相差只有5岁。因为,在《汉书》的注释中,刘邦是42岁登基,按照古代汉字的字形来说,10用“十”表示,20用“廿”,30用“卅”,40用“卌”,30与40之间只差了一竖,很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刘邦的42岁,可能是32岁的笔误。

当然,如果真是如此,那么这可能只是历史的笔误,也可能是故意为之。因为,如果刘邦比项羽大10余岁以上,会使刘邦拥有一种长者形象,而项羽则只像一个毛头小子。而在长者与毛头小子之间,自然长者更适合于统领天下。另外,如果刘邦的出生年月较早,出生在公元前256年以前,也就是秦灭周那一年,就会有一种汉王朝继承周王朝的正统性。

佐竹靖彦在《刘邦》一书中的这种观点,只是通过历史的蛛丝马迹,推理而出的一种猜度。这个结果,也许是正确的,确实是历史的真相;但也很有可能只是一种谬误。而且,对于这种观点,却也没有任何人能够辨别它的真伪,论证它的正误,因为,谁也无法回到两千多年前的丰邑,敲开刘邦家的家门,拿着户口本,向刘太公询问刘邦真实的生辰八字。

历史就是如此,在时间的长河中,它其实早已面目全非。而历史学家,就是要拨开时间的迷雾,将历史的原貌,尽可能的还原出来。佐竹靖彦的《刘邦》,便是如此,他以史料为依据,仔细推敲那些历史的细节,以最大限度接近历史的真相。

通过这种方式,在《刘邦》一书中,对于刘邦如何从草根成长为皇帝这段历史,佐竹靖彦找出了很多不同以往的历史观点。比如:刘邦拿着写有“贺钱万”的谒,到吕家拜会,并引起吕雉父亲的重视,可能只是刘邦与吕雉父亲演的一场戏;比如:吕雉的吕氏家族,可能是吕不韦的后人,并且为刘邦的事业,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只是后来发生了“诸吕之乱”,导致曾经的功绩被抹杀;比如:鸿门宴只是一场刘邦对项羽的投降仪式,而被视为叛徒的曹无伤,则可能只是背黑锅的替罪羊。

这些观点,与刘邦只比项羽大5岁的观点一样,可能是历史的真相,也可能只是一种谬误。但无论真伪如何,这些观点都能拓展我们观察历史的角度,对一些历史事件重新思考,并因此像佐竹靖彦所说的那样,最大限度地去接近历史的真相。

  《刘邦》读后感(五):日本汉学家力作、辛德勇力荐、豆瓣9.3的刘邦传记,有何可读之处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刘邦是一位让人说之不尽的知名人物。 他是大汉王朝的开创者,是在几乎一穷二白基础上九死一生创业成功的开国之君,也是给后世留下无数故事的著名历史人物。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瑟·汤比评论说:“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是建立罗马帝国的凯撒和建立汉朝文明的伟大汉高祖刘邦。恺撒在目睹罗马帝国的建立和文明的崛起之前不幸被暗杀,而刘邦则亲自创造了一个繁荣时期,并以其远见卓识的领导开创了人类历史的一个新时代。”

1 有人盘点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开国皇帝的创业经历,谈到白手起家,基础太差这一项,如果刘邦称第二,那么只有朱元璋能称第一。 贫农家庭出身,因为吃不上饭不得不去庙里当和尚的朱元璋是从一穷二白的创业条件起步的,但朱元璋走的创业路线是做好打工人,后当创业者,先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在不断做大做强后最后才推翻名义上的上级小明王自己当老板。 而身为亭长,职务等级大抵和《一个文官的死》中的庶务官切尔维亚科夫差不多的基层小公务员刘邦,带领着屠夫樊哙、狱掾曹参、主吏掾萧何、车夫夏侯婴、吹鼓手周勃这样一群县城的小人物,在四十七岁接近知天命的年纪,开始自己的创业塈造反的艰难历程。

在30岁没升中层就要忧虑自己的职业前景,35岁以后就要被优化出门只能去卖保险或开滴滴的今天,当我们惊讶的发现,刘邦创业时已经47岁时,如果再雪上加霜的考虑一下当时人们的平均寿命,我们必须得承认,刘邦的创业难度之大,似乎远胜于朱元璋,创业条件极其有限,没有5个亿创业基金练手的刘邦,在创业这条路上,注定会走的比较崎岖。 可以说,在众家义军揭竿而起的秦未,“刘邦和他的朋友们”这家创业公司相比起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的陈胜、吴广,相较于楚国贵族出身,日后与刘邦同在帝王本纪类拥有姓名的项羽,只能算是小微企业的刘氏公司显得格外弱小、可怜而无助。也正缘于此,这种“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的真实创业记录也更值得人们学习了解一下。 要想探知大汉集团董事长刘邦先生的创业真相,日本历史学者佐竹靖彦的代表作历史书籍《刘邦》值得一读。

2 作为一早就在围观始皇东巡时发出“大丈夫当如是也”感慨的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为后人贡献了许多历史掌故、成语故事,甚至影视剧素材。 几千年来,大家精精乐道于鸿门宴、十面埋伏,以及约法三章等刘邦衍生出的一系列成语典故,但是在日本历史学者佐竹靖彦的历史书籍《刘邦》中我们又看到许多与那些流传已久的说法不同的观点。包括但不限于: 刘邦与项羽的年龄差并非如传说中那般大,只比项羽大五岁而已。 刘邦的第一位夫人并非吕雉,而是一直被后世传为情妇的齐王刘肥生母曹夫人。 而《史记》中吕后之父吕公对刘邦一见之下,便大为赏识,直接将女儿许给他的描写,并非事实,这只是吕公与刘邦事先商量好,在大家面前演的一场戏罢了。 所谓的约法三章,并非如人们所熟知的版本中讲的,将秦法尽废,一些常识性的法律还在继续沿用。

楚怀王与诸将所订“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誓约,不光是为了鼓舞士气,更是想通过提出一个近乎不现实的奋斗目标,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 鸿门宴并非是一场刘邦向项羽进行解释辩白的会见,历史真相是刘邦是到鸿门亭向项羽宣布投降的。只是因为后来刘邦成为胜利者,所以史书中才对此事进行了大规模粉饰与遮掩,成为大家今天看到的样子。

以上这些新颖独到、看似特立独行的观点,又是建立在佐竹靖彦广泛研读各种史籍,认真研究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得出的。 为了掌握更多资料,作者还专门到沛县、彭城(今江苏徐州)进行实地考察,对书中所讲如从沛县到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的水路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考察中思考当年刘邦创业的种种 。 对汉代史书略有了解的读者们都知道,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一些事件的记录中已经有若干改写成份,偏离当时历史状况,而班固在《汉书》中更是进行了不少主观而武断的改写,较之当时的历史现实更为遥远。 《史记》与《汉书》中的记录与现实的偏离,主要还是缘于作者主观上要从汉王朝统一性角度进行书写记录,于是与客观事实不免造成若干碰撞,导致各种矛盾与混乱。比如《史记》中刘邦与项羽皆被写入帝王本纪,但到《汉书》里项羽便被归入与刘邦部下同级的列传中去,不再与刘邦分庭抗礼,刘邦则完全代表正统与正义。

而在如佐竹靖彦、辛德勇等学者们的不懈努力下,读者们得以从另一视角了解那些历史事件的真相。

3 说起来,日本不少历史学家、汉学家对中国汉代历史爱的深沉,钻研的更是认真,也有不少经典出品。已经有一千多年《史记》研究历史的日本学术界,对于汉代历史研究之深入彻底,比我国学术界的成果也是不遑多让。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是每位《史记》爱好者、研究者的必备书,被著名学者辛德勇盛赞的《刘邦》一书,也值得每位对刘邦感兴趣的历史爱好者们一读。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胡适提出的学术观点,这一点在日本史学名家佐竹靖彦这本《刘邦》中倒是践行的颇为彻底。

虽然此书作者以研究宋代史见长,但凝聚了作者对刘邦研究的全部成果之作《刘邦》,在《史记》《汉书》等史书,以及云梦秦简、居延汉简、尹湾汉简等考古发现,在多种资料的有力支撑下,经过抽丝剥茧的详细论证,以具体详实的资料为支撑,得出许多与既往认知不同的结论。读后不会让每一个爱好历史的读者失望。

配图源自网络,侵删

  《刘邦》读后感(六):聊聊《刘邦》中的那些八卦史

  

"帝传三世,武代李兴"这句话是李淳风观天象得出的一个预言,是说李唐王朝在第三代高宗之后,武氏会取而代之。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六月初,长安城中出现了"太白(星)屡昼见"的天象。太史据此占卜得出了一个"帝传三世,武代李兴"女主昌(盛年)的卜象。早年,长安城中民间又早就流传着一种《秘记》,说道:"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然而,不管是预言还是民间流传,最终都以铁定的事实验证了这句话的真实性。

作为太史令的李淳风真的有如此神技?即便精通天象,但是能够精确到姓氏,这确实是天文学界的绝技,哪怕放在科技远超当时的现在,也没有哪项科学或天文学能够解释这种预言。

所以,我们无从得知预言的真实性,也无法判断是否为武则天称帝后为巩固皇权而试图篡改史书记载?

然而这些流传却成为了历史的最神秘之处,就像李淳风的《推背图》一样神秘。

同样的手法更早见于西汉,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在《刘邦》一书中,佐竹靖彦详细描写了,西汉统治者如何将这一手法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刘邦》作者:佐竹靖彦,中国史学者、东京都立大学名誉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交换教授,北京大学客员教授、清华大学(新竹)讲座教授,国际学术雑志『中国史学』编集长。

“帝王相”——权利遮羞布

刘邦的出身其实很普通,而这普通的出身却凭借不一般的“面向”,以及身体的一些形态特征,最终将一个普通的人推向了权利的制高点。

当然这一手段并不是刘邦的专利,在千年之后的朱元璋身上也有祥云现帝王气的说法。同样都是草根出身,最后真的顺应为王。

书中记述了高祖身为布衣时,当时交际面就很广,经常关顾沛县的两家酒馆。而这两家酒馆其中一家老板叫“武负”,也是当地有名的老板靠相面而闻名的酒馆。

刘邦曾在这家酒馆建立起了自己最初的草台帮,在借用武负的话说:“这人可不是凡夫俗子啊。”

以及在这之后有一次刘太公带刘邦游历时,也遇到一个算命的,算命的算出刘邦有真龙护身。也就有了后来刘太公所说的,亲眼看见刘邦帮母亲刘媪与神龙交配生下了刘邦的传言。

这些传言也在幼时刘邦心理种下了一颗不普通的种子,以至于后来,在沛县这个任侠小团体中,刘邦还会时不时露出腿上的72颗痣,以彰显自己与龙系有血缘。

成功男人背后的那些女人

刘邦的基业一步步迈向帝王时,离不开“武负”这个最初的口碑代理商。也可以说他的根基就是从这两家小酒馆开始的。

他经常关顾的两家酒馆,一家是王媪的,另一家是武负的,而这两位女性就是最初成就刘邦小团体的根据地。作为布衣的刘邦,当时家境并不算好,但是却能时常在这两家小酒馆大摆宴席,最主要是宴席过后他永远都是“记在账上”,每到年末便会把记账牌折断,将他的账一笔勾销。

正是这样的聚会让刘邦在一众人中展露头角,占据领导地位。所有的政权都离不开经济作为支柱,助刘邦走向成功的第三位女人,当属曹家之女曹姬。曹夫人是一位淳朴的女子,在刘邦最需要的时候嫁给了他,还为刘邦生下了后来的齐王刘肥。在刘邦后来与吕公之女吕雉谈婚论嫁的时候,便主动隐身而退。

最后,也是在刘邦成就帝王基业最关键的一位女人,就是刘邦后来的妻子吕雉。也可以说是吕雉的机智和果敢将刘邦推向了帝王位,二人成亲后,蜜月期就开始分割两地,吕雉带着刘太公还有孩子,作为人质被项羽扣押,扣押的几年里一边照顾嗷嗷待哺的小孩儿,一遍照顾刘太公。在刘邦最后的苦战中也献上了作为大家闺秀的军事才能,助推刘邦成就帝王基业。

成功男人背后的那些男人

一个人的成功,背后离不开一群有信仰的人的支持和共事。而刘邦背后的男人那就太多了。从幼时与张良“相爱”开始,起初是跟随作为长者的张良,在后来的行事作风中张良被刘邦的一举一动所感化,逐渐变为张良从刘邦。

以及后来的夏侯婴,一直视刘邦为偶像一样的存在,最终成为誓死追随者。

这些追随这种,有一个帮刘邦成长,不仅仅是打开刘邦格局,而且帮助刘邦不仅仅是地位还是地方割据中跨越式成的一个人,那就是萧何。包括后来在关键战役中举荐韩信,成就千古帝业。

以及在关键时刻,因一纸“贺钱万”的拜帖而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刘邦的吕公,也算是刘邦背后的大财团。

以及那位对历史事实进行细微的篡改的陆贾,不仅仅是维护了皇家的体面,同时也维护了一位草根皇帝的完美形象。

能够清楚的认识自己

据史书记载,刘邦和项羽都具备“仁而爱人”的品德,论出身和血统,哪方面项羽都在刘邦之上。最后的王者却是刘邦,这一点韩信一语戳破了项羽的性格硬伤。

“项王怒目圆睁之时,千名部下都会吓得魂飞魄散。然而项王不能任用良将,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此为匹夫之勇。项王对人恭敬慈爱,言辞谦恭和蔼,有人患病,他会唏嘘涕泣,并与之分享食物。但在有人立功应当封爵的时候,他会在手中把玩印玺直至破烂不堪也不愿授予,此为妇人之仁。” “项王所到之处无不烧杀抢掠,天下人对此怨声载道,百姓不亲近依附,只是畏惧他的淫威而已。徒有霸王之名,实则早已失去民心。”

由此可以看出,不仁慈、不贤能是项羽的最大硬伤。而作为刘邦而言,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认清自己,不管是局势还是个人能力,他清楚的知道一个王朝的建立并非一人之力所能及。

如果说项羽是最会打仗的,那他只能成为最好的武器。而刘邦恰好是那个集团内最擅长管理,并最擅长识人的人,因此一个最好的统治者,一定是一名好的HR和一名敢于放权的优秀管理者。

  《刘邦》读后感(七):大汉创始人刘老三成功逆袭,是靠的哥们义气还是大仁大义?

  

刘邦统一汉朝之后,分封同姓诸侯,唯独没有给同父异母的两个哥哥赏赐。在太上皇刘太公的干预下,刘邦“大度”地把二哥的领地分封到边塞,大哥刘伯已经去世,刘邦将他的儿子刘信封为“羹颉候”,也就是“刮饭锅候”,以示对大嫂当年的所作所为的不满。

那么,大嫂做了什么让刘邦如此耿耿于怀?

原来年轻时的刘邦无所事事,经常带着一帮狐朋狗友打架斗殴,被通缉以后不敢回家,便去大哥刘伯家“蹭饭”吃,这样的事情一再出现,嫂子就开始厌烦,为了表明家里的饭菜已经吃完(以示羹尽),她故意把锅刮的叮当作响,刘邦的伙伴们非常尴尬,就离开刘家。刘邦去厨房查看,见锅里还有饭菜,从此就记恨嫂子。等做了皇帝还是不能释怀,因而给侄子了这么一个屈辱的封号。

这样“小气”又任性的行为,与金戈铁马、斩白蛇而起义大英雄的形象确实有点格格不入。

在为数不多对刘邦个人的记载中,多是对这个“成功者”的粉饰与神化,围绕刘邦一生中所发生的大事又都模糊不清,日本史学家佐竹靖彦花了十年的时间,从《史记》的本纪到世家、列传,认真研读了大量相关史料,又通过将《史记》与《汉书》的对比,并且研究后人对《史记》、《汉书》的注释内容的变化,以及考古出土的汉简等资料,写成《刘邦》一书,旨在找寻历史文献中遗落的真实的场景,重新审视刘邦在各个时期被改写的历史,还原一个真实的刘邦。

佐竹靖彦东是京都立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还是中国史学者,他沿着刘邦走出沛县的足迹,以史料为据,以各种轶事做为点缀,尝试用多元多层的透视法对史料展开结构性的解读,并用这种方法对当时的历史进行大胆复原。

一个小地方的“地痞流氓”,到底是凭着什么走向权利的巅峰的?《刘邦》这本书中会告诉你其中原因。

刘邦的任侠世界

西楚霸王项羽在攻占咸阳以后,急于回到家乡,有人劝他定都咸阳,项羽说:“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刘邦最得意的时刻,不是打败项羽,坐上皇帝的宝座,应该是做了皇帝以后的那次“衣锦还乡”。

五十岁的刘邦重回沛县丰邑,宴请父老乡亲。在半个月时间里,日日盛宴,把酒畅谈,情到深处,刘邦慷慨击筑,领唱他自创的“大风歌”。

在这场狂欢中,趁着酒醉微醺,丰邑父老乡亲最爱谈的就是刘邦未遇时的奇闻趣事。那个领着一帮兄弟混迹街头的“小混混”,做了皇帝也是理所应当的事,因为毕竟有刘邦是“赤帝之子”的传言,而刘邦的父亲 也亲眼看到龙盘伏在刘邦母亲身上,从而生下刘邦。

但在作者佐竹靖彦眼里,这些传闻不过是家人以及追随者为刘邦造势而制造出来的谎言。刘太公为儿子造势是爱儿子的天性使然,那么追随者为刘邦扬名则是回应刘邦的“任侠”精神。

在书中,佐竹靖彦用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任侠”,他认为刘邦与他的任侠集团凭着任侠精神一步步登上权力的巅峰。

任侠的本意是“附带义气,以侠义自任”,它的三大特点是: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

刘邦就是凭着这种精神让追随者死心塌地、为他出生入死。从他带领狐朋狗友去大哥家蹭饭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刘邦不管是有钱还是没钱,都会把“义气“两个字放在第一位,做了沛县的亭长,也把所有的收入都花在与朋友的饮酒作乐之上。

刘邦好酒好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他年轻时最爱与一帮哥们儿去村头的酒馆喝酒厮闹,虽然每次都不会付账,但村里的两家酒馆的老板娘都待若上宾,其中一家店的老板娘武负后来一直跟随刘邦,成为刘邦集团内部的占卜师,就是她,一直对外宣称,刘邦烂醉如泥躺在酒馆里的时候,总会有一条龙浮现在刘邦身上。

由于武负善于相面,这些传言很快在丰沛地区流传,也因此给刘邦带来更多的追随者。

像武负这样的女人,开一个小酒馆养活她无用的丈夫,自然而然地把众人环绕的刘邦作为靠山,而讲义气的刘邦必然给予更多的回报,这种“任侠“式的呼应,最终是刘邦取得天下的时候,武负也得到了“鸣雌亭侯”的封号。

所以,其他的追随者也一样,虽然“老子我”这样粗俗语言是刘邦的口头禅,动辄就骂人也是他的常态,但刘邦的追随者不止一次说,之所以众望所归,就是因为他的慷慨大方,也就是哥们义气。

韩信曾经发誓用一生来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原因就是初见刘邦,就享受与刘邦同等的待遇;这也是刘邦对待投奔者的常用手段,初见陈平就同坐一辆马车;黥布是项羽手下的猛将,来投靠他的时候,看见刘邦正张开两腿,让婢女帮他洗脚,黥布感到极度的愤怒和羞耻,但回到住处,看到与刘邦居室一样的陈设,又转怒为笑。

刘邦志得意满时曾问群臣:我为什么能得到天下?项羽为什么失去天下?

王陵回答的主要的一句话就是:与天下同利也!

“和天下人共享利益”,是刘邦成功的主要原因,也是刘邦一贯用来拉拢、并且引导追随者最常用的伎俩,也是作者佐竹靖彦所说的“任侠”精神,在这种“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的精神的感召下,刘邦的追随者也以这种精神回报给刘邦,最终达到了刘邦的目的——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哥们义气变为为国为民的大义

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刘邦的天时是秦统一天下而后迅速瓦解,地利与当时丰沛地区建立起来的地域性社会关系分不开,而人和,是刘邦具备笼络同伙、建立小集团的领导和组织能力,刘邦的这种能力就是靠的“任侠”精神。

佐竹靖彦每次用到“任侠“这个词的时候,都有揶揄的成分在里面,他认为从“小流氓集团”的哥们儿义气,到成事以后的“任侠集团”喊出为国为民的大仁大义,刘邦不过是利用“侠义”二字,笼络所有能为自己所用的人。

因此,佐竹靖彦说:在《史记》中,从未有使用“相爱”一词来形容异性之间的爱情。《史记》所谓的“相爱”,是指因为彼此敬慕而使自己获得成长、变得更为强大乃至产生驾驭整个世界的力量的同性间的感情。这种感情还包含着对方同心同德、为对方不惜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这属于侠义式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炽热情感。

“相爱“一词在《史记·高祖本纪》中频繁出现,刘邦在各个时期都有“相爱”的同性朋友,也就是好哥们,从青年时代的卢绾、王陵、夏侯婴,到后来的张良、萧何、韩信等,这些与刘邦“相爱”的好哥们,都具有任侠的气质,“信义”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他们追随着刘邦,为他赴汤蹈火,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金庸先生曾借郭靖的口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也是刘邦一直标榜的大义,也是给追随者树立的一个信仰,他们就是凭着这个信仰,一步步帮助刘邦建立大汉王朝。

  《刘邦》读后感(八):一部草根英雄的奋进史

  

一个不事耕种、整天吹牛说大话的农民,一个经常呼朋唤友在饭馆白吃白喝的无赖,一个侮慢无礼、喜欢骂人的粗人,人到中年还一事无成,最后居然开创了一个延续四百余年的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平民出身登上帝位的第一人。这个人就是汉高祖刘邦。

刘邦之所以能够草根逆袭取得天下,最广为人知的理由,莫过于《史记》中借刘邦之口说出的,即刘邦善于用人,能够让张良、萧何、韩信这些运筹帷幄、镇守国家、带兵打仗的英才为我所用。日本史家佐竹靖彦在《刘邦》一书中,则提出了秦末任侠社会是刘邦集团成功的社会基础的新观点,颇具颠覆性。该书基于《史记》《汉书》等文献,结合新近出土的秦汉竹简,以刘邦为主线,在秦末汉初波澜壮阔历史的背景下,考察了秦末任侠社会、刘邦集团的构成和成长等,再现了刘邦从少年时代到陈下决战的奋斗历程。

一、性情:轻财重义,广交豪杰

作者认为,刘邦具有任侠的性格特征。任侠一词早在《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就有出现:“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任侠者以武毅为本,轻财重义,广交豪杰,往往为豪杰中的领袖。

刘邦为人慷慨大方,善于交际,这是刘邦集团成员们的共同看法。《史记》记载刘邦的性情和为人是“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即刘邦富有爱心,充满人情味,慷慨大方,坦诚直率。作者认为这是刘邦重要的财富,表明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并网罗下属,他可以并且的确做到了不惜破费钱财。同时,刘邦确实是交际的好手,喜欢凑热闹,善于讲段子,平时喜欢与同伴们一起狂欢逗乐,不管在严肃的县衙还是村里的酒馆,只要他出现,都能变得热闹喧嚣,即使在宴会中坐在末席,他也能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和恰到好处的交际手段使席间的焦点转向自己。

《汉书》将刘邦的性格与为人更为详细地概括为:“虽然没有多少文化素养,但他性格豁达开朗,有谋略,善纳谏,即使是守门戍卒那样的底层部下,他也能像多年的挚友一样善待他们。”有意思的是,刘邦的性格中也有喜欢骂人的一面,刘邦粗野无礼是两千多年来的定论。但是作者指出,正是有豁达开朗的性格,刘邦才不会因为骂人而给对方带来严重的伤害,他的“骂人”中包含了更多的是慷慨大方,以及与对方毫无隔阂的亲密,包含了对同伴的热心关照和对小集团的舍身奉献。《史记》中记载遭受刘邦责骂的人就有萧何、韩信、郦食其、黥布等人,这些人都是为汉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重要人物,就能说明这一点。日后王陵代表众人总结道,“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即刘邦傲慢无礼,侮辱他人,但刘邦之所以能够夺得天下,是由于他慷慨大方,能与部下分享胜利的果实。这可以从一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从年轻时代开始,粗野无礼的刘邦就具备了笼络同伙、建立小集团的领导和组织才能。青年时期的刘邦,通过结交王陵、卢绾、夏侯婴等人,建立起任侠关系,年纪轻轻就成为沛县社会上的重量级人物。

二、乡友:逐渐扩大的人际关系网

作者指出,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天时、地利、人和是决定历史运转的三大要素。人际关系是人和中间的一个要素,它与天时、地利两大要素共同运作方可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刘邦而言,所谓的天时,就是秦的统一天下及其迅速的瓦解;地利就是在大梁和丰沛之间已经建立起来的地域性的社会关系。大梁是魏国工商业的中心,丰沛是魏国民众的新开发区。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旧六国中站在反秦最前列的楚国的周边地区,已经形成了以大梁为顶部、丰海为底边的网状任侠人际关系。通过父亲和王陵的关系而跨入其中的刘邦,凭借建立人际关系的出色能力,在萧何、雍齿集团显露头角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了人和的局面。

概括来说,刘邦在丰邑时期势力的基础存在于客家集团的任侠关系里,而他出任沛县泗水亭长之后,又增加了与日常的乡里社会的关系,其中包括官人与庶民间的关系等新要素。在进入芒、砀山泽地区开始流亡生涯之后,以樊哙、周勃、灌婴等为代表的作为第三种势力的地域更加广阔的任侠关系获得极大的发展。刘邦就这样逐渐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随着势力的扩大,作者指出,刘邦确实牢牢地笼络了部下们的心,他们可以为了刘邦赴汤蹈火。荥阳被困时,纪信自告奋勇地做刘邦替身从东门出降,掩护刘邦从西门突围脱险而被项羽烧死。荥阳被攻陷后,英勇善战的守将周苛破口大骂,拒绝了项羽的收降,被盛怒之下的项羽扔进沸水烹杀了。非军人的随何豁出性命进行斡旋,策动敌营的楚国头号猛将黥布加入了刘邦阵营。对于刘邦如此得人心的原因,作者推测,刘邦集团的大部分成员都出身于社会的最底层,这些一向被社会蔑视的人因为与刘邦生活、战斗在一起,突然摇身一变登上了领导统治整个社会的舞台,正是刘邦赋予了他们生命的意义,培育了他们不惜用生命来捍卫刘邦的坚定决心。这是刘邦无与伦比的制胜法宝。

三、吕氏:被后世抹除的支持力量

作者指出,刘邦的岳父吕公也是任侠社会中的重要角色。当上沛县亭长(相当于乡镇派出所所长)的刘邦通过不请自到,在宴会上与吕公相识,被吕公相中招为女婿,迎娶吕雉(即吕后)的故事, 在《史记》中有详细记载。见一面就能够把女儿嫁给一个草根出身而且还是有妇之夫的陌生人,最后这个女婿还真的成为真龙天子,吕公的毒辣眼光不禁让人称奇。如果把嫁女儿当作投资,那么吕公的高明丝毫不亚于几十年前奇货可居的吕不韦。有这样的先见之明,不禁让笔者对吕公这个人感到无比好奇。

吕公究竟有何家世与势力,《史记》并没有明确交代。作者基于郭沫若、楠山修作等人的研究,提出吕公就是秦国宰相吕不韦族人的观点。对秦国功劳卓著的吕不韦,受嫪毐宫变事件牵连被罢相后服毒自尽,亲族受到很大打击,很有可能存在向秦始皇复仇的预谋。从秦末的反秦斗争来看,有许多吕姓的人作为重要人物参与其中。这些人的地域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即他们起义时的居住地是以洛阳为顶点,以扇形向外扩散的,而吕不韦的领地正好就在洛阳,从吕不韦自杀后其亲族们纷纷从洛阳逃散的角度考虑,这种状况很好理解。而且,从楚汉战争开始,这些人全部都归属了刘邦集团。

因此,作者认为,吕公很有可能就是吕不韦的族人。刘邦娶了身为吕不韦一族的吕公之女后,仰仗吕公的支持,在任侠社会中建立了更广泛的人际关系,无论是人际关系的扩大,还是名望、资金等方面,都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吕雉和刘邦也堪称绝配,他们不仅拥有同等的勇气和魄力,以及操纵驾驭他人的手段,而且都还拥有同样强烈的权力欲。在嫁给刘邦之后,吕雉便开始向刘邦灌输帝王之学,让刘邦逐渐成熟,从而将天下的舞台放进了自己的视野,而吕雉对刘邦的高度评价,则促使吕氏家族在较早时期就开始将刘邦作为未来皇帝的人选来培养。

而早在刘邦揭竿而起的时候,吕公的两个儿子,吕泽和吕释之,就各自率领独立的军团加入刘邦集团。后来刘邦在彭城大败,天下诸侯都“去汉复为楚”,只剩下萧何控制的三秦和同盟军魏豹还留在刘邦阵营,正是吕泽在下邑根据地的正规军,帮助刘邦卷土重来。

可以说,吕氏家族为汉帝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只是后来因为卷入反叛汉王朝的事件(即“诸吕之乱”),其功绩和贡献才被史书抹杀。

小结

佐竹靖彦仔细研读《史记》《汉书》等传世文献之后,又借鉴新的史料和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刘邦》一书为刘邦作传,提出不少新的观点,如刘邦的任侠个性、吕氏在汉朝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等,读来颇受启发。其中也有不少关于历史细节的推理内容,不乏合理成分,权当空白史料的补充,也是有益。

对于刘邦集团成功的原因,司马迁用人事的道理解释不通,只能归结为“天”(岂非天哉)。佐竹靖彦则考察了刘邦集团的构成和发展后,认为任侠社会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作为乱世中的领袖,刘邦个人的人格魅力,超强的适应能力,以及他对于人性的深刻把握,或者说,他掌控人心的高超手腕,是他得以获得各个阶层广泛支持、决胜天下的致胜秘诀。

  《刘邦》读后感(九):《刘邦》:刘邦为何能最终获胜,日本学者眼中刘邦创业成功的真相

  

有名人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话略有些夸张,但如果历史爱好者们对比一下《汉书》与《史记》中关于刘邦的记录,可能会大吃一惊到认为这两位作者记录了两位不同的历史人物。

不同的作者对于历史人物都有不同的解读与描述,基于当时他们所掌握的若干历史事实,以及书写史书时的各种综合因素,客观加主观等多重原因之下,即使是相同的资料,在不同的作者的笔下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样貌,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很多历史学家要提醒大家要进行对比式阅读的原因,才能达到“多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效果。

当代著名思想隐士熊逸也曾在他的书中谈到过,史书于对于历史人物的记载总不免片面、偏颇之处,这并非全是记录者主观之故。想想看,如果张三找自己最要好的几个朋友为他写一篇传记,不同人笔下的张三必定差别颇大,而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张三觉得这几篇传记都没有完全展现他的性格特色。

但是,从另一角度讲,我们也可从多位学者对于同一位历史人物的表述中,努力拼凑出接近事件最本真的形态,尽最大程度还原出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来。

在对刘邦的研究上,日本历史学者佐竹靖彦的《刘邦》全面讲述了刘邦的创业历程,结合《史记》《汉书》等传世文献,以及睡虎地秦简、居延汉简、尹湾汉简等考古发现,描绘了秦末汉初波澜壮阔的精彩历史,展现了汉高祖刘邦从亭长到皇帝的传奇经历。

为什么一位几千年前的历史人物至今仍受到许多人的广泛关注?做为大汉帝国的开创者,史上最艰难的创业者之一,刘邦是一位立体、多元的历史名人物,更是一位生前身后都充满无数故事的开国皇帝。

在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的今天,人们更加关注的,是一个小地方的小官吏(亭长)为何能打败一系列看上去各方面条件比他强上许多的敌人们,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人们所好奇的,是一个看上去一无所长的中年油腻大叔,为何能统御张良、萧何、韩信、英布等能人志士、英雄豪杰,他的领导艺术是怎样的,有何可借鉴之处,才是大家所希望了解、学习、掌握的。

一个曾被大家公认为顽劣不堪、无所做为的人,最后却成为开国皇帝,这中间,刘邦有那些跌宕起伏的经历,他又是如何在万马逐鹿的秦末胜出的,佐竹靖彦的《刘邦》都能给出答案。

日本学者佐竹靖彦对刘邦进行深入研究后,总结出了刘邦所以取得最终胜利,登上皇帝宝座的原因所在。

在佐竹靖彦看来,从年轻时代起,刘邦就充分具体笼络同伙、建立小集团的领导能力、组织才能。

与人合作时能做到慷慨大方、体贴入微。对属下提供一个尽量宽松舒适的环境,但如果有人露出一点反叛的迹象,那怕只是具备了反叛的条件,他也会毫不犹豫、不择手段、铲除异己。 韩信便曾对刘邦说,“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同自己最强的竞争者项羽相比,两人性格共通之处是他们都是感情丰厚之人,但二者不同之处在于,刘邦的感情是与其权力欲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天生狡猾奸诈且灵活善变,并能让自己在这两种性格间切换自如。

在对待下属的时候,虽然他是一个极端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但他也有充满爱心、豁达开朗、善于沟通的一面,能善待被人轻视的底层部下是他非常得人心的一点。

西晋史学家皇甫谧便曾评价刘邦说:

观汉祖之取天下也,遭秦世暴乱,不阶尺土之姿,不权将相之柄,发迹泗亭,奋其智谋,羁勒英雄,鞭驱天下;或以威服,或以德致,或以义成,或以权断;逆顺不常,霸、王之道杂焉。是以圣居帝王之位,无一定之制,三代之美,故难及矣。

刘邦是个慷慨大方的掌权者,但他只是对于他能控制的对象显得非常慷慨大方,这种大方又与其强烈的权力欲浑然一体,是典型的当权者性格,可以让他在失败后也能以最快的速度重振旗鼓,在胜利后可以充分发挥这种性格,将天下事运于掌上。

除此之外,结合他对现实的直观洞察力,与机敏的组织能力,在一干文武贤才的拥戴下,终于令他能战斗到最后,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所以有人感慨说,张良、萧何、韩信是人间英才,刘邦是天授英才。

余秋雨曾批评过一位学者,每天只是研究一个唐朝的尼姑死在那一年,研究来研究去就那几条资料,纯属浪费时间。这也算从侧面说明了一个历史研究工作的一个特点,那就是资料的有限性。

因为是一个王朝的开创者,有关刘邦个人的记载材料便较之之后的皇帝们有限许多,流传至今的更是数量稀少。

而且,已经有足够多的资料证明,早在汉代的史书中就已经开始了对于刘邦创业史的修饰与美化,一如后世李世民对于杨广个人形象的二次创作。这一点,在《史记》中便已初见端倪,到了《汉书》中已经非常明显,以上种种,更令刘邦的经历呈现出扑朔迷离的历史样貌。

因为年代的久远,资料的有限,许多历史真相往往埋没在岁月的长河中,学者们研究刘邦较之朱由检(崇祯皇帝)的难度要大上许多,但佐竹靖彦硬是凭借自家深厚的学术功底,透过史籍异文的蛛丝马迹,努力从各种现有资料中探寻真相,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史实,并对众多历史细节进行精细考证,努力探究著名历史事件背后的真相,尽量为大家展现一个全面、多元的刘邦。

另外,《刘邦》一书还从更宏观的角度,通过研究泗水系月牙形水乡山泽地带的地缘政治,探讨地理因素对于刘邦性格的形成、创业团队组建情况所带来的影响。

因为亲临实地考察过,作者在写到这些地方时,内容细节更加丰富、生动,也是此书与颃众多有关刘邦人物研究、历史传记的一大不同之处。

虽然,书中的一些观点与看法可能难以得到读者们的广泛认同,佐竹靖彦也自承此书在写作手法上对当时的历史进行了若干大胆复原,有些已经超越了历史学范畴,有些细节描写没有直接史料依据。但这也从另一角度为人们提供了不少新的研究视角与观点看法。这也正是《刘邦》一书的亮点所在与可读之处。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刘邦》读后感(十):同样是精神控制,职场PUA只是青铜,刘邦的帝王之术才是王者

  

职场PUA,是最近网上的新词,用来表示职场中上级对下级的精神控制。具体表现是,上级通过打压员工的自信心,使员工产生依赖感,被迫服从上级的权威和羞辱,从而使上级实现对下级的精神控制。这个词诞生后,由于很多人具有类似遭遇,引起了广泛共鸣,迅速走红网络。

然而,上级对下级的精神控制,并非新生事物,很久以前就存于世间,并充斥在史书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帝王之术。与帝王之术相比,职场PUA只能精神控制少数人,帝王之术则可以驾驭千万人。因此,对精神控制来说,职场PUA的级别只能等于青铜,帝王之术才称得上王者。

汉高祖刘邦,无疑便是擅长帝王之术的佼佼者。他出身草根,本是乡野之中的无赖之徒,却开创了延续400余年的大汉王朝,登临九五至尊之位,所凭借的便是帝王之术。如果说通过羞辱员工,提高员工的依赖感,是职场PUA的典型表现,那么,刘邦对于这种小技巧,可谓捻熟于心,最典型的做法,便是骂人。

《史记》中,刘邦骂人多达12次,被骂者中,不仅有自己的老婆吕雉,还有萧何、韩信等开国元老。按说,一个人被骂,必然会仇恨对方。然而,这些被刘邦骂过的人,不仅对他没有仇恨,反而更加依赖于他,帮助他率领着铁骑,打下了一片大大的疆土。

对于这种现象,日本学者佐竹靖彦在《刘邦》一书中认为,这是由于刘邦出身于任侠社会,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充斥着任侠之风。因此,刘邦的骂人,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止有刻薄与愤怒,更有着慷慨与亲密。所以,佐竹靖彦认为,刘邦骂人,与训犬员做法类似,其中包含了对同伴的热心关照和对小集团的舍身奉献。

佐竹靖彦曾是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对于中国史有深入研究。他所写的《刘邦》一书,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刘邦从草根成为皇帝的传奇经历。这一段传奇经历,也是他通过帝王之术,让属下心甘情愿为自己开疆裂土的精神控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用到了三种精神控制工具。

第一个工具:传说

按照史书记载,刘邦成为皇帝,上天早有预兆,因为,流传着很多他天赋异禀的传说。这些传说,有些关于他的相貌出身,有些关于他的人生奇遇,而这些传说,都在试图证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必将为王。关于他的传说,有以下一些:

1.刘邦的母亲叫做刘媪,一次在大泽岸边休息,梦见与神相遇。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找到刘媪时,发现有蛟龙趴在她的身上。后来,刘媪便有了身孕,生下刘邦。

2.刘邦年轻时,经常去酒馆喝酒,喝醉睡着以后,身体上方经常有龙盘旋。

3.刘邦起义时,遇到白蟒拦路,便将其斩杀。后来,有老太婆在斩蛇处啼哭,别人询问老太婆为何哭泣。老太婆回答:“我儿子是白帝之子,化为白蟒挡道,却被赤帝之子杀掉了。”

4.秦始皇巡幸天下时,看到东南方有天子之气。刘邦听闻后,起了疑心,自己躲在了芒砀山中。吕雉去寻找他,总能把他找到。刘邦非常奇怪,询问吕雉。吕雉说:“你所到之处,总是漂浮着一团云气”。

类似传说还有很多,但意思大致相仿,那就是刘邦是贵人,不仅有贵人的出身,还有着贵人的面相。以致会相面的吕公,看到刘邦,就要把吕雉嫁给他;而懂得面相的范增,看到刘邦,则要求项羽除掉他。虽然范增逆天行事比较奇怪,但史书中如此记录,却也让人明白用意所在,那就是为了突出刘邦的高贵,而不是为了表现范增的愚蠢。

对于这些传说,佐竹靖彦在《刘邦》一书中认为,这是刘邦、刘太公,以及吕雉的吕氏家族,在意识到刘邦具有英雄的素质时,便开始积极地在伙伴中间制造一种氛围,那就是大肆渲染刘邦是天命所系。如此一来,刘邦成为皇帝,便如同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成为了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作为肉体凡胎的芸芸众生,自然也就要遵从上天的抉择了。

第二个工具:礼仪

很多人对于刘邦的评价,是“慢而侮人”,意思是傲慢而喜欢侮辱人。他喜欢骂人,便是“慢而侮人”的典型表现。除骂人外,他召见他人时,还喜欢洗脚,这对古代礼仪来说,是对他人极大的不尊重。

在召见郦食其时,郦食其便看到“沛公方踞床令两女子洗足”,也就是坐在凳子上,张开双腿,让两个婢女给他洗脚。郦食其因此问刘邦,他是想帮秦国打败诸侯,还是想帮诸侯打败秦国,如果想打败暴虐的秦国,就不该以傲慢之礼会见长者。刘邦随即逐走婢女,对郦食其以礼相待,并请郦食其上座。郦食其看到刘邦知过立改,因此心生敬意。

刘邦在会见黥布时,黥布同样看到“上方踞床洗”,再次看到了洗脚的刘邦,这使黥布感觉受到莫大的侮辱,几欲自杀。但是,后来黥布回到刘邦为自己安排的住所,发现住所的布置和饮食,与刘邦处于同一等级,这才明白刘邦对自己极为器重,因此大喜过望。

这两则小故事,即表明了刘邦的粗野无礼,但同时也让人感觉到,在刘邦的“无礼”之中,并非真的无礼。在《刘邦》一书中,佐竹靖彦认为,刘邦并非不懂礼仪,他只是对呆板的礼仪表示厌恶,因此,为了构筑自己在同伴间的优势地位,他在无意之中独创了一种独特的礼仪体系,那就是独属于刘邦自己的任侠礼仪体系,将任侠社会中头目与下属的关系带入了人与人之间日常的社会关系之中。而这也就是刘邦的“无礼之礼”。

刘邦的骂人,便蕴含在这种任侠礼仪体系中。只是,这种“骂人”的礼仪,是刘邦身为任侠集团头目,并且在日后升格为皇帝的特权,也只有他才具备这种资格。

尽管刘邦使用并享受着自己这一套任侠礼仪,可以随性骂人,可以洗脚会谈,甚至会朝儒生的帽子里撒尿,但是,如果这种礼仪方式与原有礼仪发生冲突,并可能为自身带来损失时,他还是会积极地采用原有礼仪。因此,在会见郦食其并遭到斥责后,为了防止人才流失,便及时调整了礼仪策略,并因此得到了郦食其的认可。

第三个工具:价值

刘邦集团的大多数成员,都与刘邦一样,来自社会最底层。樊哙,是屠狗卖肉的屠夫;夏侯婴,是给县衙赶车的司机;韩信,是到处蹭吃蹭喝的一介平民;即使萧何,也只是县衙中的普通书吏。然而,这些原本被社会鄙视的人,却最终功成名就,留名青史。他们的成功,其实也就是在刘邦的率领之下,达到了人生价值最大化。

刘邦知人善任,他曾经说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刘邦具有强烈的自知之明,他十分清楚自己的短处,无论是战略谋划,还是行军打仗,他都称不上专家。他的武力值,与项羽相比,更是存在着青铜与王者的差距。但是,他却能够把当时天下最顶尖的专家组织起来,与项羽抗衡,并最终击败项羽。这就是领导力。

佐竹靖彦在《刘邦》中感慨,刘邦确实牢牢地笼络了部下们的心,他们可以为了刘邦赴汤蹈火。这是刘邦无与伦比的制胜法宝。而这些人之所以能够为了刘邦赴汤蹈火,就是因为,他们都能够感觉到,正是刘邦赋予了他们生命的价值。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刘邦能够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恰恰是能够看到他人的价值,并且能够将这些价值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这就是一种知己的力量。所以,将属下的能力激发为最大化,让他们攀登以往不敢奢想、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峰,并为之感觉到不枉此生,这才是帝王之术的最高境界。

同样,实现员工的人生价值,也应该是职场之中的领导者,最应该努力的方向。而不是靠着打击员工自信的小伎俩,让员工堕入职场PUA的噩梦。

本文标题: 《刘邦》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999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TwinCAT 3.1 从入门到精通读后感锦集《永远的忠诚》的观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