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篇】汉初战争第二篇:北征燕代

发布时间: 2021-04-18 10:51:2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5

燕国,作为先秦时期存在最久的诸侯国之一,幅员辽阔,但自从被秦帝国覆灭之后,直到汉初都未有燕国宗室起而复国。所以在秦末此起彼伏的复...

【西汉篇】汉初战争第二篇:北征燕代

燕国,作为先秦时期存在最久的诸侯国之一,幅员辽阔,但自从被秦帝国覆灭之后,直到汉初都未有燕国宗室起而复国。

所以在秦末此起彼伏的复国运动中,燕国就沦为了南方诸国不断侵略和征服的对象。

按照史书中的记载,燕国先是被赵王武臣征服,而后赵王武臣麾下的将领韩广又在燕人的拥戴下自立为燕王。接着到楚汉时期,燕王韩广的部下臧荼因为灭秦之功,所以被项羽封为了燕王。最后在激烈的燕国内战中,旧燕王韩广失利,新燕王臧荼遂正式入主燕地,成为了燕国唯一的主宰。

关于燕王臧荼的记录,史书中的描述非常少,只有简单的一句话:

燕将臧荼从楚救赵,因从入关,故立荼为燕王,都蓟。《史记·项羽本纪》

所以对于臧荼这个人的前世今生,目前基本上是一无所知的。

不过臧荼此人既然能从楚汉时期顺利转型成为汉初诸侯王,就能说明其人在审时度势方面确实是超过当时很多人的。毕竟项羽所封十八诸侯王,最终除了刘邦之外,有且仅有英布、张耳、吴芮和臧荼四位诸侯王存活了下来。并且在这四位诸侯王中,也只有燕王臧荼一人的封号始终没有变化。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为何如此聪明的一个人,会在之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突然以谋反罪被汉军剿灭呢?同时汉廷对于剿灭燕国一事,更是几乎倾其全力,包括皇帝刘邦在内都是御驾亲征,那么汉廷为何要如此不惜代价呢?

关于燕国之所以被灭的原因,按照史书中的记录是:

秋七月,燕王臧荼反,上自将征之。《汉书·高帝纪》

汉五年秋七月,燕王臧荼反汉,因此皇帝刘邦便领汉军主力亲征燕国。

那么现在就出来一个问题,燕王为何要反?

按照汉三年时大将军韩信伐燕时的情况:

发使燕,燕从风而靡。《汉书·韩信传》

当时燕国一枪未发,仅仅是韩信的使者刚刚抵达燕国,燕王臧荼就宣布降汉了,可谓识时务。

之后汉四年时,燕国更是“致枭骑助汉”。

同时再参照《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记载:

平州侯昭涉掉尾:汉王四年,以燕相从击籍。栒侯温疥:以燕将军汉王四年从破曹咎军。

当时正值楚汉战争相持不下之时,燕王臧荼不仅派遣了麾下精锐枭骑,更派出了燕国重臣丞相昭涉掉尾和将军温疥,可谓是倾其所有而助汉。

所以正因为燕国为汉国灭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才让燕国顺利成为了汉帝国的诸侯国。

而后在汉五年二月刘邦登基之时,燕王臧荼还亲自到场向刘邦效忠:

于是诸侯王及太尉长安侯臣绾等三百人,与博士稷嗣君叔孙通谨择良日二月甲午,上尊号。汉王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汉书·高帝纪》

上面所记载的诸侯王中就包括燕王臧荼在内,所以直到这时,都没有任何燕王臧荼想要谋反的前兆。

但是谁能料到,短短五个月后,汉燕便爆发了规模宏大的战争。

如此就需要参考另外一条记录:

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史记·高祖本纪》

如上内容,这里面就相对清楚的燕王臧荼谋反的证据,那就是燕王臧荼攻下了代地。

但这里的记录与《汉书》中不同的一点就是,所谓的伐燕之战并不是发生在七月,而是发生在十月。

再看当时地图:

燕国位于最北,确实是最靠近代郡的一个诸侯国,所以当时的燕国确实是有机会进入到代郡之中。

而正因为燕国派兵进入到了代郡,所以知道消息后的刘邦便因此认为燕国这就是反叛,必须予以严厉的惩处。

那么代地当时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从淮阴侯击赵,苍得陈馀。赵地已平,汉王以苍为代相,备边寇。《史记·张丞相列传》

按照这里的记载,汉臣张苍于汉三年左右由常山太守升迁为代相国一职,所以当时的代地至少从行政单元上讲还是属于诸侯国编制。

接着没过多久:

已而(张苍)徙为赵相,相赵王耳。《史记·张丞相列传》

原本的代相国张苍很快就平调为了赵相国,如此这时的代地就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当然了,张苍离任代相国之前,汉廷很可能是将代国降级为汉郡了,所以后来也就没有其他人升迁为代相国了。那么按照这里的推测,则当时的代地应该是属于汉廷直管状态。

再加上之后刘邦于定陶称帝分封诸王之时,也没有分封代地之王,因此代地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应该都是属于汉廷直管状态。

弄清楚这些内容之后,那么就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当时汉政权在代地除了一些基础的地方官员之外,基本上没有任何防备力量。

当然了,即使是这样,代地也并不是燕国就可以随意入侵的。

毕竟按照燕王臧荼之前的行为来看,他并不是一个喜欢火中取栗的人。尤其是在楚汉战争中,燕王臧荼既然已经选择了全面倒向汉国,就没有任何必要在汉国势力达到最大之时与之反目成仇。

但这些内容毕竟只是推论,因为在事实上,燕王臧荼确实就是反了,而是还是被下属直接告发的:

温疥:为燕相,告燕王荼反。《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这里的温疥就是当时燕国的丞相,之后也是他首先告发燕王臧荼谋反的。

不过虽然有人证在此,但如果结合实际情况,也有另外一种可能:

那就是本次所谓的燕王反叛事件可能就只是一个巧合,但偏偏皇帝刘邦又是利用了这个巧合坐实了燕国谋反的事实。

简而言之就是,在当时北方匈奴正在日渐强盛之时,作为与燕国比邻的代地却一直处于防务空虚状态。如此为了避免匈奴从侧面进攻,燕王臧荼便先行带兵进入到了代地之中,这才造成了被汉廷认做反叛的结果。

当然了,以上的推测毕竟只是推测,燕王臧荼也确实是谋反,并且也确实是在之后与汉军发生了非常激烈的战斗。

再看参加这场灭燕之战的相关将领的史书记载:

卢绾:使绾别将,与刘贾击临江王共尉,还,从击燕王臧荼,皆破平。《汉书·卢绾传》樊哙:其秋,燕王臧荼反,哙从攻虏荼,定燕地。《汉书·樊哙传》郦商:燕王臧荼反,商以将军从击荼,战龙脱,先登陷阵,破荼军易下,却敌,迁为右丞相。《汉书·郦商传》夏侯婴:燕王臧荼反,婴从击荼。《汉书·夏侯婴传》灌婴:以车骑将军从击燕王荼。《汉书·灌婴传》周勃:以将军从高祖击燕王臧荼,破之易下。《汉书·周勃传》虫达:为将军,击燕、代,拔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张越:以骑都尉汉五年从起东垣,击燕。《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戴野:属将军贾,功侯。以将军击燕。《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陈夫乞:以都尉定燕。《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陶舍:以中尉击燕。《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以上十一人,均为汉帝国战后所封列侯,并且也都参与了此次征燕之战,所以分析这十一人的参战细节,就可以对本次灭燕之战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

首先看这十一人的职务:

卢绾为太尉,是除皇帝刘邦外此次征燕之战的最高将领,自不必言。

其次是将军,分别为樊哙、郦商、周勃、虫达、灌婴、戴野六人。其中樊哙、郦商、周勃、虫达、灌婴五人事后均进入了汉初十八元勋之列。

接着是九卿,分别为太仆夏侯婴、中尉陶舍。其中夏侯婴也进入了汉初十八元勋之列,而中尉陶舍更是统领着直属皇帝刘邦的精锐北军。

再次则是都尉,分别为张越和陈夫乞。

综合来看,本次征燕之战,汉廷除了担任最高军职的太尉卢绾之外,仅仅是将军就出动了六个,并且基本上也都是汉初知名将领。

再依照汉制,将军级别便有幕府,幕府之下又有各部司马,所以各将军控制的兵员少说都在一万以上。如此再加上太尉卢绾之前平定南郡时所带领的汉军主力,以及皇帝刘邦亲征时所带领的北军精锐。则本次征燕之战总兵力规模,至少都是十万以上的,所以这场灭燕之战,必将是一场重兵集团的大会战。

再参照本年五月份刘邦下达的所谓“兵皆罢归家”的裁军命令,则汉廷要想在数月之间迅速集结起一支超过十万以上规模的庞大野战军,并且很多军队还要从南方抽调过来,无疑都为本次征燕之战添加了很大难度,同时也要求这场征燕之战必须有足够充分的准备时间。

那么再根据《史记》中记载的“十月,燕王臧荼反”和《汉书》中记载的“秋七月,燕王臧荼反”,就可以简单做一个推算:

当时汉帝国得到燕军进入到代地的消息应该就在七月,甚至可能更早。但是又因为常备军大部已经解散,那么在之后的数月里,就应该是属于汉军集结军队的时间。如此直到十月初,双方才正式发生交战。

说完汉军的情况,再看燕军当时的情况:

根据上文征燕之战中汉军将领们的作战细节,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燕军主力是集结在广阳郡易县一带:

并且当时的燕军应该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侵入代地的燕军偏师,一部分则为固守本土的燕军主力。

另外此时的燕军内部,还有一位后来的汉初名将栾布:

栾布,梁人也.....为人所略卖,为奴于燕。为其主家报仇,燕将臧荼举以为都尉。荼为燕王,布为将。《汉书·栾布传》

从栾布的记载而论,燕王臧荼其人举贤任能的本事还是有的。

所以从各方面来看,燕王臧荼在当时即使没有真反,也确实是做了诸多应急准备。

如此等到汉军各路军队集结完毕之后,便是战争爆发之时。

关于此次战争是如何进行的,虽然史书中并没有详细记录,但是参照一些相关的记载还是能够推演出的:

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即立太尉卢绾为燕王。使丞相哙将兵攻代。《史记·高祖本纪》

当时的汉军统帅部以皇帝刘邦和太尉卢绾为首,一致认为应该先燕后代,并且鉴于燕军坚壁自守的态势,所以更要集中全力从燕地突破。

当时汉军主力应该是从正面进攻,直逼燕国范阳城。同时燕军也派出偏师从龙脱一带绕道,意图从侧翼打击汉军。

于是当刘邦得到消息后,便由汉军郦商部在龙脱一带正面迎击燕军,如此便有了史书中记载的“商以将军从击荼,战龙脱,先登陷阵”的记载。

龙脱一战汉军全面大胜,于是郦商部便乘胜追击。

为了避免郦商部陷入重围之中,于是汉军周勃部便也紧随其后。

最终郦商部和周勃部于易县一带再次大破燕军,这也就是史书中记载的“(郦商)破荼军易下,却敌”和“(周勃)以将军从高祖击燕王臧荼,破之易下”。

随着易县陷落,燕军防线全面崩溃,于是汉军主力便继续推进,很快就活捉了燕王臧荼:

哙从攻虏荼,定燕地。《汉书·樊哙传》

而本次活捉燕王臧荼的部队,就是樊哙所部。

至此,征燕之战基本算是大局已定。

于是皇帝刘邦与群臣经过讨论之后,便下发命令:

即立太尉卢绾为燕王。使丞相哙将兵攻代。《史记·高祖本纪》

立太尉卢绾为燕王,全面扫荡燕军剩余残部。接着又升迁樊哙为燕国丞相,令其领兵剿灭代地燕军。

之后刘邦又将本次征燕之战的首功之臣郦商升迁为汉右丞相,以示嘉奖。

到此,征燕之战正式结束。

下面进行总结:

单从战役层面来看,本次刘邦所领汉军以优势兵力对燕军进行战略决战,无论是从军队调度方面,还是从人员安排方面,刘邦的统帅能力都可以算的上是非常优秀。

毕竟当时的燕国并不算弱,而燕王臧荼也并不是无能之人,燕王臧荼下属中如栾布等人也并不都是无名之人,但却几乎被汉军打的毫无招架之力,这都能看出刘邦本次的指挥确实是非常不错的。

再从整个国家层面来看,本次刘邦的亲征行为,表面上只是为了平叛,实际上也是为了解决汉军内部的诸多问题。

比如将领的封赏问题和军政集权等问题:

其中首屈一指的就是太尉卢绾,他的爵位已经是最高等的列侯了,他的军职也是最高等的太尉,再加上卢绾与将军刘贾单独灭掉临江国之功,以及本次的征燕之功。事实上如果刘邦不来,则卢绾就有了同时攻灭两大诸侯国的功劳,如此就可堪比当年之大将军韩信了。

再加上卢绾又是汉军的最高武将,并且担任太尉一职长达四年之久,几乎是经历了汉军从弱到强的所有过程。所以如果再不将卢绾调离,就有功高盖主之嫌了。

当然对于刘邦个人而言,一方面卢绾的功劳确实到了一种封无可封的地步,一方面卢绾和他又属于相交数十年的知己好友,甚至比亲兄弟都要更为亲切。因此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卢绾封王都是势在必行的。

可在当时的情况下,卢绾封哪都不太合适。如此便以燕国反叛为由,乘机削藩,而后再立卢绾为燕王,这样就能顺理成章的拿掉卢绾的军权。

同时封卢绾为燕王驻守燕地,樊哙为燕丞相驻守代地,也是为了北境安全考虑。

这样一来,卢绾封王就是一举两得,不但解决了功高盖主的问题,也解决了北方无可靠将领镇守的问题。

再之后,刘邦又提升郦商为汉右丞相,一方面是嘉奖其功,一方面也是想要让他与萧何的丞相实现制约关系。

如此一番操作,刘邦便顺利的完成了汉帝国内部军权和政权的相对集中,基本上解除了汉初可能存在的强臣压主的现象。

总的来说,刘邦本次的征燕之战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是刘邦领导下打的最漂亮的一场战役。并且从刘邦一生的征战经历来说,本次征燕之战也算是刘邦唯一一次没有留下太大问题的大战。但可惜辉煌总是短暂的,汉帝国之后面临的诸多内战,就远没有这么轻松了。

(完)

本文标题: 【西汉篇】汉初战争第二篇:北征燕代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677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火器时代前的水战重武器演化史:从投石机到拍杆,总有一款适合你扎鲁特旗博物馆——南宝力皋吐文物赏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