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着实被电视剧《特赦1959》安利了一番,趁周一休息,用一天时间刷了一遍。关于特赦国民党战犯这个题材,其实已经有过一部电影和一...
最近着实被电视剧《特赦1959》安利了一番,趁周一休息,用一天时间刷了一遍。
关于特赦国民党战犯这个题材,其实已经有过一部电影和一部书:1991年上映的电影《决战之后》,更早的是1982年的纪实文学《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很荣幸,“特赦三部曲”我都看过。
回到电视剧,就故事整体而言,稍显虎头蛇尾。特赦1959,顾名思义是讲从1949年到1959年,一共十年间的故事,但39集的电视剧,从建国开始到1951年,这不到三年间的故事,就用去了25集。
当然全剧最精华的部分,也都集中在前25集。杜聿明、叶立三、刘安国们,从初进功德林的畏罪怕死,到对功德林管教的仇视、反抗,逐渐铺垫出主要矛盾,然后抗美援朝战争发生,战犯们态度由此转变,思想完成改造,主要矛盾解决。25集之后,缺少了主要矛盾,就有点撒狗血。
但我仍然要说,这是一部近年来少有的顶级国产剧,单凭它选取的题材和表达的主旨,就可以睥睨一切大IP+小鲜肉的无脑神剧。
这部电视剧,我印象最深的瞬间,是第三集中,战犯杜聿明被押解到功德林,男主角王英光也是刚刚到任,新官上任立规矩,要求给战犯体侧,小战士只得从食堂借来一支古老的杆秤。
曾经指挥千军万马、杀人无算的战将,此时倒像是一坨死猪肉,人畜无害的装进蔬菜筐里。
我从此记住了杜聿明闭上眼睛的那一瞬间,英雄末路,莫甚于此。
阶级仇恨高涨的小战士也许没意识到什么,但读过书的王英光是觉察到异样的,“明天去买一个称体重的秤”,一个人的善良,也莫甚于此。
电视剧一个精彩的瞬间,其对人性的体察之深幽,绝妙之处不亚于一篇好文章。这不到一分钟的瞬间,如果写成散文,恐怕要上千字才解得明白。
而电影《决战之后》,更像是一部历史纪录片,并不以突出矛盾见长。
这部电影,有B站称为名场面的“国军小煤山大捷”,其对蒋系军队的讽刺,就像是鲁迅先生的杂文,幽默、稳健,但辛辣无比。
但我不准备谈“小煤山大捷”,宕开一笔,我们来聊一处旁叙闲笔。
电影《决战之后》,不像电视剧《特赦1959》,并不聚焦功德林管理员,它没有明确的正面人物主人公,其主要观照的对象是杜聿明、王耀武、黄维、文强、张淦、邱行湘、陈长捷这些战犯,几乎80%的镜头全在这些人身上。
我把这样的镜头,叫做写文章常说的“实写”,而在“实写”之外,有一处“虚写”很值得赞叹。
影片第132分钟,水利部长傅作义开讲治理黄河,毛周二公在座。润公突觉头晕,于是胡公示意大家休息,然后胡公找傅作义闲聊战犯郑庭笈离婚的事,润公正好插话进来,由此功德林战犯的话题得以展开。
闲笔并不好写。曹雪芹写《红楼梦》,苦于大家族事务繁杂、千头万绪,不好开头,终于借刘姥姥打秋风,切入宁荣二府。乔治马丁写《冰与火之歌》卷二,苦于史坦尼斯和龙石岛不好开头,终于找来老学士克礼森。
电影中如何处理,才能很自然的让毛周二公谈到功德林战犯,也很见功力。二公首先关心的,一定是国家大事,必然不能让他们一上来就谈及功德林。
像宫斗剧那样,皇帝大臣要么不上朝,要么上朝没屁事,净操心些后宫破事,太低级。
那么找谁来切入功德林呢?导演想到了傅作义,傅先生起的作用,相当于红楼梦的刘姥姥、冰火的老学士克礼森。
以傅作义讲治河起头,有两个好处,傅作义也是国军将领出身,又和战犯陈长捷有瓜葛,这样显得不突兀,另外正是由于陈长捷对傅作义的贬损,必然要表出傅先生兴修水利来修复形象。
毛周二公与傅作义谈功德林,补出了王耀武“身在功德林、心向共产党”的来龙去脉,这是“以闲辅主,以虚补实”,另外也因二公对郑庭笈、王耀武、张淦的评价,实写了胡公的心细如发、待人至诚,润公的抓大不抓小、不因小事臧否人物,这是“由闲变主、由虚化实”。
奇正虚实变化,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突然胡公一声“休息结束”,润公叫傅作义“继续讲你的水”,随手展开线索,又戛然掐灭于无形,又留有未尽之意,似有余音绕梁,绵延不绝。
这样的导演,或是编剧,才情不亚于一般作家。
我有时看一部影视剧,总会当作阅读的另一种方式。我有时评价一部影视剧,总会用写文章的角度来谈。这是因为一部好的影视剧,必然是一篇真文章啊。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