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极简史》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1-03-03 19:22:3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3

《藏传佛教极简史》是一本由德昆著作,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2019-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藏传佛教极简史》精选点评:●简单直白,少点鸡汤就更好了●20190722两天时间读完的。的确是一部在极简基

《藏传佛教极简史》读后感100字

  《藏传佛教极简史》是一本由德昆著作,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2019-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藏传佛教极简史》精选点评:

  ●简单直白,少点鸡汤就更好了

  ●2019/07/22 两天时间读完的。的确是一部在极简基础上高度概括总结藏传佛教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资料。在介绍藏传佛教的四大派别与活佛转世系统方面格外详尽。十分值得一读。

  ●我最喜欢第一章~

  ●详细,比较好的是从政治角度讲了分宗,和元政权和清政权的关系。有点无语是第一章讲悉达多,跟古龙一个毛病,章节结束作者站出来提炼中心思想。

  ●生如梦中倦旅,疲惫不堪,然而,却更害怕梦醒时手中一无所有。大多数时候,我们还只是厌倦痛苦,想要觉醒又懒于行动的凡夫而已。

  ●结尾是最易懂的。最难懂的是各种呼图克图。人间处处是修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想多看点金刚乘的资料,不过这本也没怎么讲。像综述。有记住关于活佛转世的简单介绍。

  ●后面和政治斗争交织在一起,就很复杂了,也失去佛陀证悟传道的本心,因为佛教变成了被利用的工具,各种神化和妖魔化的故事也越来越多

  ●后半部分看不下去

  ●在四川玩突然对藏区感兴趣于是找了几本书来看。总的说来这本书不断塞奇怪的私货,有时直接开启传教模式。整本书基本没有引用,有的内容甚至能在维基上找到非常相似的句子,不知道谁参考谁。作者把书名里的“极简史”换成戏说我或许可以考虑给个高点的分

  《藏传佛教极简史》读后感(一):藏传佛教

  这本书把佛教从印度的发展,到传入西藏后,藏区佛教的发展史都作了很系统的叙说。把高深的佛法理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加上比较完整的发展史框架,对想了解印度佛教起源及藏区佛教发展的读者来说很值得一看。 佛陀从尼泊尔看到生老病死四门后决心去印度寻找佛道,而在苦修多年后,终于在菩提树下顿悟得道,极度苦修和骄奢淫逸两种极端的方式都不能得道,而处于中间的道路却是真正通往佛法的道,这让我想到孔子的中庸之道。 佛教无论是在印度还是传入藏区都离不开政治,朝代的更替和统治者的态度对佛教的兴亡至关重要,历史上几个重要的灭佛运动不正是如此吗?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藏族的文字是为了学习佛理专门从印度梵语创造发展出来的,这本书的后边有些地方太详细了,想简单了解后面的一小部分看一下框架就好。

  《藏传佛教极简史》读后感(二):来自一个读完更迷惑的小白

  整本书前后完全就像是两个人写的。前面不像历史,像作者的评述,上来就是一大碗鸡汤。后面就更一言难尽,中间部分一段一段的语言风格都完全不一样,后面最后一章讲呼图克图就完全跟百度百科一样了。就很像是前面想要好好写,后面写不下去了就胡乱拼凑,最后为什么只写到了清朝?因为实在凑不下去了。

  书的前半部分传说和历史完全不分,我根本搞不明白有些事情是不是真正发生的,比如莲花生大师究竟是从哪来的?书的后半部分流水账都不算,因为根本没有按时间顺序,前面讲了半天达赖,后面才又回来解释达赖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看的一头雾水,我更受不了的是作者后半部分一点佛教思想都没有说,各大派系之间的思想到底有什么区别?佛教思想经过这么多年是怎么变化的。这是佛教史,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个国家史,思想的变化不讲,宗教史写的有什么意义?

  由于本理科生历史过差,对佛教完全不了解,有很多问题是我意识不到的,是那种不知道我不知道的恐慌,这本书就是这样。

  《藏传佛教极简史》读后感(三):缘起——一窥藏传佛学堂奥

  佛教传入中国,极大地改变了中华文明的样貌,宋明的儒学中融入了诸多佛学思想,民间更是寺庙广布,香火鼎盛,信众遍布寰宇,僧尼随处可见。纵有三武一宗灭佛,无碍佛教的倡兴。可见,这种外来信仰和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是多么投缘。在文化史上的意义则如熊逸老师所言,中华文明一个结构性的缺口——也就是形而上学思辨性的匮乏,被补上了。

  佛学尽管已内嵌到中华文化基因中,但普通大众对佛教佛学却是一知半解,中国人在“实用理性”的驱遣下,进庙烧香往往是求得现世福报,这恐怕和佛学的真谛相去甚远。

  这一本《藏传佛教极简史》是一部很好的入门读物,它叙述了佛学在印度的发轫和传播以及在藏地的发展,藏传佛教前弘期和后弘期,四大教派的形成和发展,藏传佛教对蒙藏民众和政治生活的影响以及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独特的活佛转世系统和神秘的金瓶掣签制度,以及在藏传佛教史上那些如雷贯耳的弘法高僧,如阿底峡尊者、密勒日巴尊者、八思巴大师、宗喀巴大师等。这些既可为我们稍许揭开藏传佛教的神秘面纱,又为我们普及了佛教的一些基本常识。诸如:三乘、三藏、四法印、五明、五蕴、六识、唯识、中观、大乘和小乘以及它们的区别等。对有志于发心修行,期望圆满清净的人无疑是个很好的启蒙性的读物,通 过修习佛法来改变自己,获得智慧,生起真正的菩提心,达至圆满之境。即于普通人,“佛以善为本,唯善得成就”,如作者所倡言“做一个正直、清白、坦荡的人,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们获得福德的根本。”

  《藏传佛教极简史》读后感(四):20191119书摘

  2即使这本书,主要写的是藏传佛教的内容,我也必须要开宗明义地说,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各大宗教,宣讲的都是各自的信仰,都是引人向善、救度乃至觉悟的教程,各自有不同的文化根基和社会属性。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只看你自己,需要或者更亲近哪一种。

  20悉达多王子修持的苦行是禁食以及戒断五种感官妙欲的对境。他成日静坐,几近不散乱地禅修。营养来源只有几粒谷米和水而已。在菩提迦耶附近的尼连禅河畔,他和其他五个同伴就这样一起禅修了六年。

  这些年来,他尝试了许多方法,学会了许多摒弃自我的法门。他经受着痛苦,经历了自觉的受难和对痛苦的消化征服。经历了饥饿、干渴和疲惫。他曾千万次地抛弃、远离自我,企图使之死灭,化为空无,这些修行的法门使他远离自我,却依旧引导他回到自我。经历了无数次的循环之后,悉达多意识到这样做的局限。

  他思忖道:“此时苦行本身已经变成大障碍了。这样下去也不会证悟的,这是极端,不是中道,我应该斩断执着苦行的概念。”

  因此,悉达多王子停止了苦行的修持,到河中沐浴,并接受了名为苏嘉塔的村姑供养的奶粥。在河边,悉达多将碗碟放入水中,发愿说:“若能成佛,希望碗碟逆流而上。”

  碗碟果然逆流而上。这河流象征轮回流转,碗碟逆流而上,则证明轮回可以被破除。

  其他五个同伴不解且生气,认为他舍弃了当初苦行的誓言,所以决定离他而去,留下悉达多仍旧继续在附近禅修。

  由此,我们发现佛陀身上第三个至为可贵的精神——坚持。

  追寻真理的过程,开始可能是令人兴奋的,越到最后它会越让人感到孤独,让人对自己的选择产生质疑。越接近终点,越可能放弃。

  令人敬佩的是,悉达多经历了这一切却依然坚定。

  26佛陀以充满了力量和威严的声音答道:“我的兄弟啊,一个追寻正觉之道的人,应该避免并舍弃两种极端。第一种是沉迷于享乐与纵欲之中。欲望就是永远都无法满足,对于当下永不知足,也不能欣赏、感恩当下,所以无止境的欲望是第一个应该舍弃的极端。第二个极端是过度地苦行,这也是证悟或正觉之道的障碍。我在正觉里发现了中道,也就是离二边之道,在这条修道上,没有享乐和苦行的纷扰,是一条达到正觉的道路。我的朋友、兄弟啊,我想要与你们分享我的证悟和成就以及我所体验到的这条修道。”

  27在释迦牟尼的传记故事中,我们看到他托钵、进食、饮水,他也会到花园散步,他禅修、睡觉,与朋友和学生说话。他以人类的身份与人们相处,传授他的教法,直至后来以病体示现无常,进入涅槃。

  后来四十五年的传道过程中,已经证悟的佛陀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同样遭受了种种诋毁、误解、羞辱和责难。他也不是金刚不坏之身,依然会受伤、生病、老去、死亡。

  佛陀向我们示现他所经历过的一切,透过正确的修行方式,获得了根本的醒觉和彻底的解脱,不单远离了烦恼和痛苦,而且达到了灭除苦因、自在圆满的状态。

  与其他宗教神祇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佛陀反复强调:“外在没有救世主,我(你)是自己的依怙,我(你)是自己的善知识。”

  佛陀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应各层次有情众生的需要而与他们互动,尽管明了众生本来的心性毫无差别,尽管教授了八万四千种方便法门,他依然强调知识可以传授,而智慧不能,智慧需要自己去证得。

  研读佛陀的故事,我们很容易发现,二千六百年前的人们和现代人一样,千方百计想要漠视痛苦,逃避痛苦,只是方式略有不同而已。

  我们虽不像净饭王当时做得那么彻底,我们也没有能力将真相都遮掩起来,但也有类似之处。就像净饭王一般,我们试图把痛苦推开,把它藏起来,眼不见为净,如果实在不行,我们就精心装饰一下,假装它是很美好的,自然而然的存在。

  曾经的悉达多王子的生命和我们现在的生命历程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极尽奢华和散乱的生活中,总是感觉缺了什么。他在寻找,却不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他后来见到的老、病、死以及瑜伽士,这生命中的转折点,引导他走到证悟之道的启程处。对我们而言,是个非常重要的启示。

  悉达多王子看到了老人、病人、死者和瑜伽行者,他想:“这是什么,我不知道,我对生命和世界一无所知,我想要了解更多,我想要知道真相。”这就是悉达多王子开始证悟之旅的起点。

  他不会觉得,就是这样,已经知道了一切。从佛法的观点来看,当我们清楚知道自己不明白什么时,这本身就是一种智慧。有时候,我们以为这是令人羞愧的无知,其实,只有当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时,才是真正的无知。

  佛陀说:“我是人,我曾经充满痛苦,也经历了你们正在经历的麻烦。透过心灵之旅,我达到了证悟的境界,远离了苦和苦因。所以你们也办得到。我可以为你们指出到达这个境界的道路,但这一切都掌握在你自己手中。你如何抵达,多快抵达,能够掌握多少,都操纵在你。”

  佛教徒应以这样的角度来忆念佛陀,将他视为心灵的老师。按照他教导的方法,看清自己的内心,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乃至最终的答案,不要把这个“人”变成一副画像、一尊雕像或一个神祇,这样毫无用处。

  树立一位偶像,是件容易的事。改变自己,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人最难打破的,就是自己在生活和思想上的观点,我们对世俗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构成了现实生活和存在的基础。大多数时候,我们认知到的真相,并不是最彻底的实相,我们和真理总是无数次亲密接触,擦肩而过。

  对大部分人而言,亲手打破幻象,如此情形的认知,本身就是巨大的颠覆和痛苦。

  生如梦中倦旅,疲惫不堪,然而,却更害怕梦醒时手中一无所有。大多数时候,我们还只是厌倦痛苦,想要觉醒又懒于行动的凡夫而已。

  31按照佛陀的教法而言,他教会我们最根本的道理就是去除执着和懂得慈悲。一个自私且固执于自我的人是不可能真正体验到慈悲的,除非放下自我执着的瞬间,觉性的明光才可能穿透进来。如果你体验过放下和释然的感觉,哪怕只是瞬间,你也应该知道,那是一种多么喜悦和安然的状态。

  73要而言之,显教的教法,可以通过自学经典而获得,最好但不一定要师资传授,也不必有特定的仪式。而密教的教法,则必须有上师传授,通过特定严格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宗教仪轨(灌顶)才能领受,故而特重师徒心口相传,两心互证,故而,密教在显教传统的佛、法、僧“三皈依”之外特加“上师”,称为“四皈依”。

  75虽然其他的知识也能给我带来各式各样的启发和指导,终不及佛法的指导来得明确彻底。当我潜心去研习佛陀的言教时,我发现它就像一本心灵学科的百科全书,生而为人的所有烦恼和困惑都能从中找到对治的方法。

  之所以还不能彻底解决痛苦,是因为我们习气太重,知道得不够全面,执行得又不够彻底。

  251只有真正学习过佛理知识,才能明白佛教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何会出现许多派别,这些派别之间又有何异同,也更能明白,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生活中时时处处可修行,时时处处有善缘,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

  《藏传佛教极简史》读后感(五):书摘2019.11.19

  2即使这本书,主要写的是藏传佛教的内容,我也必须要开宗明义地说,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各大宗教,宣讲的都是各自的信仰,都是引人向善、救度乃至觉悟的教程,各自有不同的文化根基和社会属性。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只看你自己,需要或者更亲近哪一种。

  20悉达多王子修持的苦行是禁食以及戒断五种感官妙欲的对境。他成日静坐,几近不散乱地禅修。营养来源只有几粒谷米和水而已。在菩提迦耶附近的尼连禅河畔,他和其他五个同伴就这样一起禅修了六年。

  这些年来,他尝试了许多方法,学会了许多摒弃自我的法门。他经受着痛苦,经历了自觉的受难和对痛苦的消化征服。经历了饥饿、干渴和疲惫。他曾千万次地抛弃、远离自我,企图使之死灭,化为空无,这些修行的法门使他远离自我,却依旧引导他回到自我。经历了无数次的循环之后,悉达多意识到这样做的局限。

  他思忖道:“此时苦行本身已经变成大障碍了。这样下去也不会证悟的,这是极端,不是中道,我应该斩断执着苦行的概念。”

  因此,悉达多王子停止了苦行的修持,到河中沐浴,并接受了名为苏嘉塔的村姑供养的奶粥。在河边,悉达多将碗碟放入水中,发愿说:“若能成佛,希望碗碟逆流而上。”

  碗碟果然逆流而上。这河流象征轮回流转,碗碟逆流而上,则证明轮回可以被破除。

  其他五个同伴不解且生气,认为他舍弃了当初苦行的誓言,所以决定离他而去,留下悉达多仍旧继续在附近禅修。

  由此,我们发现佛陀身上第三个至为可贵的精神——坚持。

  追寻真理的过程,开始可能是令人兴奋的,越到最后它会越让人感到孤独,让人对自己的选择产生质疑。越接近终点,越可能放弃。

  令人敬佩的是,悉达多经历了这一切却依然坚定。

  26佛陀以充满了力量和威严的声音答道:“我的兄弟啊,一个追寻正觉之道的人,应该避免并舍弃两种极端。第一种是沉迷于享乐与纵欲之中。欲望就是永远都无法满足,对于当下永不知足,也不能欣赏、感恩当下,所以无止境的欲望是第一个应该舍弃的极端。第二个极端是过度地苦行,这也是证悟或正觉之道的障碍。我在正觉里发现了中道,也就是离二边之道,在这条修道上,没有享乐和苦行的纷扰,是一条达到正觉的道路。我的朋友、兄弟啊,我想要与你们分享我的证悟和成就以及我所体验到的这条修道。”

  27在释迦牟尼的传记故事中,我们看到他托钵、进食、饮水,他也会到花园散步,他禅修、睡觉,与朋友和学生说话。他以人类的身份与人们相处,传授他的教法,直至后来以病体示现无常,进入涅槃。

  后来四十五年的传道过程中,已经证悟的佛陀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同样遭受了种种诋毁、误解、羞辱和责难。他也不是金刚不坏之身,依然会受伤、生病、老去、死亡。

  佛陀向我们示现他所经历过的一切,透过正确的修行方式,获得了根本的醒觉和彻底的解脱,不单远离了烦恼和痛苦,而且达到了灭除苦因、自在圆满的状态。

  与其他宗教神祇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佛陀反复强调:“外在没有救世主,我(你)是自己的依怙,我(你)是自己的善知识。”

  佛陀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应各层次有情众生的需要而与他们互动,尽管明了众生本来的心性毫无差别,尽管教授了八万四千种方便法门,他依然强调知识可以传授,而智慧不能,智慧需要自己去证得。

  研读佛陀的故事,我们很容易发现,二千六百年前的人们和现代人一样,千方百计想要漠视痛苦,逃避痛苦,只是方式略有不同而已。

  我们虽不像净饭王当时做得那么彻底,我们也没有能力将真相都遮掩起来,但也有类似之处。就像净饭王一般,我们试图把痛苦推开,把它藏起来,眼不见为净,如果实在不行,我们就精心装饰一下,假装它是很美好的,自然而然的存在。

  曾经的悉达多王子的生命和我们现在的生命历程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极尽奢华和散乱的生活中,总是感觉缺了什么。他在寻找,却不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他后来见到的老、病、死以及瑜伽士,这生命中的转折点,引导他走到证悟之道的启程处。对我们而言,是个非常重要的启示。

  悉达多王子看到了老人、病人、死者和瑜伽行者,他想:“这是什么,我不知道,我对生命和世界一无所知,我想要了解更多,我想要知道真相。”这就是悉达多王子开始证悟之旅的起点。

  他不会觉得,就是这样,已经知道了一切。从佛法的观点来看,当我们清楚知道自己不明白什么时,这本身就是一种智慧。有时候,我们以为这是令人羞愧的无知,其实,只有当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时,才是真正的无知。

  佛陀说:“我是人,我曾经充满痛苦,也经历了你们正在经历的麻烦。透过心灵之旅,我达到了证悟的境界,远离了苦和苦因。所以你们也办得到。我可以为你们指出到达这个境界的道路,但这一切都掌握在你自己手中。你如何抵达,多快抵达,能够掌握多少,都操纵在你。”

  佛教徒应以这样的角度来忆念佛陀,将他视为心灵的老师。按照他教导的方法,看清自己的内心,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乃至最终的答案,不要把这个“人”变成一副画像、一尊雕像或一个神祇,这样毫无用处。

  树立一位偶像,是件容易的事。改变自己,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人最难打破的,就是自己在生活和思想上的观点,我们对世俗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构成了现实生活和存在的基础。大多数时候,我们认知到的真相,并不是最彻底的实相,我们和真理总是无数次亲密接触,擦肩而过。

  对大部分人而言,亲手打破幻象,如此情形的认知,本身就是巨大的颠覆和痛苦。

  生如梦中倦旅,疲惫不堪,然而,却更害怕梦醒时手中一无所有。大多数时候,我们还只是厌倦痛苦,想要觉醒又懒于行动的凡夫而已。

  31按照佛陀的教法而言,他教会我们最根本的道理就是去除执着和懂得慈悲。一个自私且固执于自我的人是不可能真正体验到慈悲的,除非放下自我执着的瞬间,觉性的明光才可能穿透进来。如果你体验过放下和释然的感觉,哪怕只是瞬间,你也应该知道,那是一种多么喜悦和安然的状态。

  73要而言之,显教的教法,可以通过自学经典而获得,最好但不一定要师资传授,也不必有特定的仪式。而密教的教法,则必须有上师传授,通过特定严格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宗教仪轨(灌顶)才能领受,故而特重师徒心口相传,两心互证,故而,密教在显教传统的佛、法、僧“三皈依”之外特加“上师”,称为“四皈依”。

  75虽然其他的知识也能给我带来各式各样的启发和指导,终不及佛法的指导来得明确彻底。当我潜心去研习佛陀的言教时,我发现它就像一本心灵学科的百科全书,生而为人的所有烦恼和困惑都能从中找到对治的方法。

  之所以还不能彻底解决痛苦,是因为我们习气太重,知道得不够全面,执行得又不够彻底。

  251只有真正学习过佛理知识,才能明白佛教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何会出现许多派别,这些派别之间又有何异同,也更能明白,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生活中时时处处可修行,时时处处有善缘,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

本文标题: 《藏传佛教极简史》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122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此生当别生》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大师之书》影评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