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人》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1-03-03 18:07:0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7

《中世纪人》是一本由(英)艾琳·鲍尔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中世纪人》精选点评:●书本身的价值不止这个分数。但首先这个题目太大了,中世纪跨越的时空仅仅通过几个人物是无法支撑起中世纪人这

《中世纪人》读后感100字

  《中世纪人》是一本由(英)艾琳·鲍尔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世纪人》精选点评:

  ●书本身的价值不止这个分数。但首先这个题目太大了,中世纪跨越的时空仅仅通过几个人物是无法支撑起中世纪人这个广泛的群体的。本书的作用可以用管中窥豹来概括,作者也在努力使人物血肉丰满,而且部分做到了。对于中世纪人,我们多少有些感性的了解。令人不满意的仍然是书中存在的不应该出现的错误,虽然黎波里也不算错,但的黎波里更为常见。如果“泻湖”是习见的错误用法,那么一会“泻湖”一会“潟湖”就不能让人原谅了。大不里士误作大不里土,可以看作对地理知识不足情有可原,亚瑟王述是什么鬼就无法让人理解了。如果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多用一点心的话,不失为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比较喜欢马可波罗和修道院女院长这两篇

  ●这里不是淘宝评论区,不要用那些假死的评论污染这里。

  ●越进行学术写作越觉得这样的写作是非常难以驾驭的。对于作者的功底就更加佩服。以及高赞评论中那个说马可波罗思考《尤利西斯》这本书的是认真的吗……

  ●社会经济史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作者和译者都很厉害,简直能让人想象出中世纪欧洲普通人的生活场景。非常有意思的一本小书。

  ●很好的一本书受益颇深

  ●书本身还是挺有意思的,出版方如果能把找水军的精力用在做书上就更好了。(比如谁能告诉我马可波罗认真思考过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怎么回事?)

  ●前面几章挺不错,到了后面略显混乱,总体还是好的。

  ●插图好看,语句很幽默,让人有读下去的趣味感。

  ●普通人生活看起来很吸引人,但写起来只会是寡然无味啊,就算是60个中世纪普通人也什么看头,都是些流水账

  《中世纪人》读后感(一):中世纪中晚期小人物生活史

  这是一部20世纪早期的作品,在法国年鉴学派把日常生活引入历史领域前,作者还很有必要不止一处地强调社会生活研究的历史学意义。

  作者通过商业文件、私人信件、诗歌、遗嘱、铜像等材料还原中世纪(准确说是中世纪中晚期)人的日常生活,就像浏览一份纪录片旁白一样,在冷静、中立中悄悄烘焙和传递情绪。

  然而这些主人公比较集中于中世纪中后期,因此这里看不到罗马崩溃以后一段时间内的欧洲大陆上的蛮荒生活——毕竟都没文化嘛,反而更多的展示了宗教被打开了裂缝、资产阶级兴起的现代化的前奏。

  对于时代细节,我愿意看到“毕竟中世纪的道路大多无人管理”这样的知识性介绍而不是“人们知道怎样为婚礼尽心尽力”的文学性描述。但是前者却远远少于后者。比起真正立足文献和考古的对古代生活考证性研究,干货真的少了太多。

  全书翻译流畅却有好几处凭汉译文字即可发觉的错误,排版和校勘方面的几个疏失更不可原谅。

  ,原来在“信仰的世纪”里,迷信仍然是生活的一部分啊,连教会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019010X002

  《中世纪人》读后感(二):中世纪真的是黑暗的吗?他们真正的生活场景是什么样子?

  提到中世纪你会想起什么?

  “黑死病,女巫,圣战,教皇”

  一句“黑暗的中世纪”好像就可以把中世纪长达1000年的历史一笔带过。

  可是,长达1000年的历史里,中世纪人都在经历着黑暗与痛苦吗?他们真正的生活场景是什么样子?

  此书优点:

  1,6个典型人物,按时间顺序铺开,展现了中世纪长达1000年的社会生活史

  2,展现了“平民”的生活,而不只是掌握话语权的贵族生活

  3,再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农民生活,修道生活,羊毛交易,威尼斯与东方贸易,中产阶级生活等

  4,材料来源于真实文献,包括书信,账本,日记,遗嘱等

  此书缺点:

  1,只能通过文字描述来想象中世纪的生活,缺乏图片图画文物照片等给予读者更为直观的印象

  2,缺乏对所描述的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的背景的宏观的描述,难以让读者理解处于某个时代的“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

  3,缺乏reference,难以让读者分清哪些是作者的推测和演绎,哪些是所描述的典型人物的具体行为(发没发生过?有没有足够的材料可以相互佐证?),哪些是所描述的典型人物的观点或思考

  收获:

  1,针对历史的阐释

  1)“黑暗的中世纪”:从这边书中看到,中世纪不是完全黑暗的,可能会有黑死病,可能会有圣战,但是普通人的生活更多的充斥着教皇教会,耕作娱乐,交流贸易黑暗的中世纪。但是书本里盛行的“黑暗的中世纪”这个描述是如何出现的呢?为什么中世纪和黑暗捆绑在一起了呢?很可能是宗教改革时期新教徒为了抨击和打压天主教徒而夸大塑造出来的。将黑暗和天主教徒捆绑在一起,将理性和新教徒捆绑在一起。

  2)中世纪是以神为核心的。修道院是为了培养主教而存在的。修士的主要任务就是读经抄书赞美上帝。

  3)修道院的生活是规训的,也可以多姿多彩。修女有严格的时间规划表,按时祈祷。有些修女会偷偷养宠物,也会穿世俗的时尚的衣服。修士想尽各种办法去各地游历。

  4)修道院依靠农奴进行供养。拥有很多土地,会租赁给农奴,另外农奴还会一周帮教会做2-3天工。他们依靠农奴来供养他们。

  2,历史事实

  1)哥伦布的家乡是热那亚(mark下来,在意大利北部)

  问题:

  1,为什么很少提起中世纪?中世纪的历史?为什么经常在教科书里被一笔带过?为什么中世纪会被符号化标签化?

  2,圣诞集市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中世纪人》读后感(三):中世纪的一部风俗志

  《便西拉智训》中说:“人留名于后世,受人的称赞;也有不能留名的,他们死了,也就没有人称赞他们;这样他们虽有若无、他们的子孙也是如此。” 真的是这样吗?《便西拉智训》实际上是在训诫人们相信上帝与善民之约将保护“他们的身体平安葬埋,他们的名声流传万代”。在筑起瑰丽教堂的虔诚的时代里,或许是上帝的庇佑,我们得以从各类文献里窥见这几位数世纪以前的陌生人的生平。 很早就听老师讲过,“黑暗的中世纪”一说有失偏颇,带着科学赋予文艺复兴时代的理所应当的不屑,仿佛在灼灼理性之光的照耀下,彼得拉克理应代表上帝没收先祖将近一千年历史中的钥匙保管权。 第四世纪到第五世纪的罗马帝国再也不复当年安东尼和奥古斯都时代的辉煌了。帝国大厦即倾,悲剧的主题和主演已相当明显。中世纪的前奏开始于帝国的行将就木,人口减少,野蛮与文明的一次次碰撞。等到查理曼大帝登上皇位的时候,《中世纪人》的故事开始了。 历史学家用浓墨重彩描绘“伟人”,然后在这之后还应当加上“以及我们平凡的先辈大众”。大众的肩背扛起了一切社会制度。崇拜着查理曼大帝,勤恳为庄园主卖命的同时渴望一睹帝王风采的农民,堪为旅行者传奇的马可·波罗以及同时代的威尼斯和杭州,还有精致高贵的女修道院院长,温驯的年轻妻子和事事安排周密的年长丈夫,还有中产阶级的纺织商,布商。这些人当中除去马可·伯罗,剩下的都是历史滚滚浪潮中没有留下姓名的普通人。从记录了他们生活的琐碎文献里可以读出中世纪的风物。上帝最纯洁的新娘并非一生孤灯寒照雨,同样要接受舞蹈,连衣裙和狗这三个“魔鬼派来的小魔头”的考验,扎着时髦的头巾,女修道院院长除过众生不婚以外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贵族小姐无甚区别,教堂是高贵之人选择的职业。挣扎在繁琐礼仪条框中的年轻女孩接受了富豪丈夫布置的条框,同时也包括着对她再嫁后的安排。布匹商人在对上帝的虔诚谦卑中去世,纺织商人的交易记录里还牵挂着年幼的心上人。 尽管“舞蹈,歌唱,美酒,香料和明亮的火炬”令人怀念,“葡萄酒调制甜酒,蜂窝饼华夫,糖渍橘子的食谱。还有各种关于应季食物以及如何烹饪它们的精彩建议”也完全不输现代高级食谱。除此之外,毛料贸易和纺织业也蓬勃发展,工匠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有时也会发现织工雇佣了捶洗工,或者捶洗工雇佣着织工”这样的雇佣萌芽。“房屋,铜像和遗嘱蕴含着中世纪最后两个世纪中蓬勃壮大的中产阶级快速增长的证据”。商人们居住在“优雅的垂直式风格的大宅中”。尽管童婚盛行,也不乏像托马斯·佩科克这样对自己百年之后妻子的何去何从千叮万嘱的人。至于宗教,并不完全是愚昧与服从,“赠予宗教组织和教堂的遗嘱清晰地讲述着虔诚与家族荣誉的故事”,以及一种“以中世纪慈善的形式存在”的馈赠。 “低矮起伏的丘陵,光榆树,广袤的翻滚着白云的天空,是康斯坦布尔最爱描绘的景物”。康斯坦布尔生活的时代与中世纪相差了几百年,他没能记录下如手抄本一样瑰丽典雅的年代,却记录下了永恒不变凝视着时代风云诡谲的天空。

  《中世纪人》读后感(四):鲜活的中世纪众生相

  今日的人们对于中世纪已然了解不多,骑士、十字军、城堡、庄园、黑死病、女巫,几乎是普通人能够了解的全部,中世纪被冠以“黑暗时代”的恶名长久存留在世人的浅薄印象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长达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世纪人也曾鲜活地存在过,中世纪也并非一无是处。只因年代久远,史料湮灭无闻,中世纪人的形象在今人的眼中如雾里看花地隔靴搔痒。

  在能够找到的有关中世纪的书籍中,《骑士时代》是专门讲述骑士传奇的,《中世纪的欧洲贵族》是定位贵族的,《中世纪有关死亡的生活》则是偏向13-16世纪的死亡话题。书写的历史总是偏爱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而关于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则鲜有涉猎。然而,缺少描述普通人的历史由于缺少血肉显然不够丰满,也不真实。

  所幸,我们还有《中世纪人》这样的书籍可以阅读。英国作家艾琳·鲍尔的《中世纪人》是一部专门讲述中世纪人的著作,作家有意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职业的6位普通人,通过讲述他们的生活,藉由账本、旅行者的传闻、主教的记录、家规家训等资料,以点带面、管中窥豹的再现中世纪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让读者接触到鲜活真实的中世纪人,重回那个漫长的时代。

  当西罗马帝国灭亡于西哥特人的铁蹄之下,宣告了中世纪黑暗时代的来临。然而文明与野蛮并非彼此不容的,野蛮固然具有强大的破坏力,而文明的同化作用亦不应小觑。当罗马大厦将倾,人口数量急剧减少,罗马更加依赖于野蛮人。艾琳·鲍尔通过撷取罗马作家中的四个人物,展示了从四世纪到六世纪的罗马人生活:公元四世纪的奥索尼乌斯,五世纪的圣希多尼乌斯·阿波黎纳里斯,六世纪的圣格列高利和福图纳图斯。这几人身份高贵,有学者、美食家、诗人、作家、主教,属于衣食无忧的阶层。在社会的巨变下,他们的生活几乎不受影响,表面平静如常,生活惬意美满。鲍尔认为生活节奏的缓慢掩盖了文明瓦解的暗流,而罗马人也在文明中陶然自乐,浑然不觉。

  在《中世纪人》一书出现的主角,波多是法国农民,马可·波罗是意大利旅行家,艾格伦蒂娜夫人是法国女修道院院长,梅纳杰的妻子是巴黎主妇,托马斯·贝森是英国羊毛商人,科格夏的托马斯·佩科克是英国布商。这其中除了马可·波罗因写有《马可·波罗游记》而名声大噪,跻身名人行列之外,其余几人完全默默无闻。

  波多虽是自由民,也在每周定期为庄园主承担部分工作。就连他的妻子也不得闲,一天到头忙得不亦尔乎。他们是固定于庄园上的人身自由的农民,也是处境悲惨的普通人。修道院拥有自己的庄园是普遍现象,修道士的生活建立在佃户、农奴等人的劳动基础上的;作为女修道院长的艾格伦蒂娜夫人也大致拥有一样的生活,她拥有超越普通修女的极大权利,女修道院上下对于世俗生活的向往,对于修道院生活的厌恶和背离也远超我们的想象;中世纪时,欧洲开始接触东方文化,马可·波罗的东方旅行记侧面见证了东西方贸易的蓬勃发展;中世纪实行的男女双方年龄相差很多的婚姻,常常有成年男子等待迎娶年龄尚小的十几岁妻子,中世纪人往往看重男方的身份、地位和前途,来决定将自己的女孩嫁过去;羊毛商和布商是英国毛纺织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托马斯·贝森和科格夏的托马斯·佩科克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他们对待身后的安排和财富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中世纪人这个题材是如此宏大,以致于任何作家想要全面染指都难以胜任。鲍尔只选择中世纪时代较为常见的职业和他们的典型生活,以期尽可能多地把中世纪人这个群体呈现给读者。与其求大求全,不如在有限的人物中力图建构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物,讲活个体的生活,也更容易做到。虽然,本书的不足之处也很多,但就其试图呈现一个真实可信的中世纪人群体的尝试,还是十分值得肯定的。

本文标题: 《中世纪人》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120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北平岁时志》读后感1000字《布鲁克林的荒唐事》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