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简史》是一本由郦波著著作,学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4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宋词简史》精选点评:●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引人入胜,好过叶嘉莹讲唐诗。再现出宋词的唯美世界,是对世俗生活很好的超拔(antido
《宋词简史》是一本由郦波 著著作,学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4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宋词简史》精选点评: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引人入胜,好过叶嘉莹讲唐诗。再现出宋词的唯美世界,是对世俗生活很好的超拔(antidote)。
●实名两星,这么大的一个题,写出来的内容几乎都是在凑字数,当然作者也可以解释说是接地气。但是书中低级错误那么多,审稿编辑是在做什么?27页王建,28页就是王健。37页李璟词上面写着李煜《摊破浣溪沙》。人民出版社牌子要做摊掉了。
●相比前一部唐诗简史最大的问题是给我感觉是诚意不足,两方面:1,装订风格,比较简陋,质量偏差;2,校对问题,李璟李煜篇章名字写错。 内容看相比前作,引述他人的解读太多了,全篇王国维背书,叶嘉莹引入。前作唐诗简史可以看到很多将历史与文化相互交融的论述,很耐读,本作就看的昏昏欲睡。 总之,本作相对来讲比较失望
●相当于本科讲义吧,但也不系统,属于鉴赏
●知道了唐圭璋的《全宋词》。
●最喜欢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宋词简史》读后感(一):轻松的读物,没有负担地了解宋词
语言简单易懂,梳理了一个简要历史脉络,同时也介绍了创作背后的故事,作为入门以及轻松的阅读材料是可以的。但是个人认为词句赏析部分略为欠缺,表述上也偏口水化,缺少实质性的内容。另外,书在历史故事的援引和表述上缺少一分学术的严谨(学历史的朋友告诉我其中的一些故事并非史实),名为“简史”有欠妥当。书中还有几处错字。但总的来说,作为对宋词了解不多的人,我还是有所收获的。开卷有益,从中受到启发去寻下一本好书、主动了解自己喜欢的诗人,也是这本书给读者的意义:)
《宋词简史》读后感(二):大宋风雅,雅在词
郦波老师,许多朋友应该很熟悉了。
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南京明清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在《百家讲坛》主讲《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大明名臣:抗倭英雄戚继光》等课程,也参加过《中国成语大会》、《中华好诗词》等诸多优秀的文化节目,也出版过许多书。
————
我一直觉得,出生在中国的孩子,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有着诸多优美的文字传承下来,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
文字,一直传承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和韵律。我们用“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来启蒙三岁稚儿,也用“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达一腔热血。
中国的文字,自古以来,就具有着独特的魅力。
如果说盛唐风华,盛在诗,那么大宋风雅,便雅在词。
郦波老师在这本书的自序里写到:“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它的基因,诗词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传基因。”
这本书选取了52篇作品,每一篇,都有其背后独特的故事。
我喜欢宋词里的深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提到宋词,就肯定要说苏轼;说到苏轼,就离不开这首悼念亡妻的《江城子》。即便未曾经历,也能让人悲从心起,念念不忘。
在这本书里,郦波老师还写了一个故事,是关于国学大师唐圭璋先生的。唐老的发妻在他三十多岁的时候就病逝了,从此以后唐老便独身一人,带着孩子们艰难度日,终生未在续弦。据说每年清明节,他都会去妻子的坟前,吹一曲妻子生前最爱的曲子。而有一次上课,唐老刚好讲到这首《江城子》,他只念了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便泪如泉涌,再也讲不下去。
如果我也坐在那时的课堂上,只怕我一生都不会忘记这堂课。
那一刻的唐老和东坡一样,都是失去爱人的苦命人罢了,他们都有着深情的灵魂,和永远无法再用拥抱的爱人。
即便跨越千年,这份来自生活真实的悲,也不会失去力量,仍旧通过文字鞭打着人心。
我喜欢宋词里的洒脱,“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刚读两句,就想架锅烧火,看看这鳜鱼到底有多肥。再往后读,“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心里只涌起了两个字——羡慕。
羡慕古人有这般洒脱的心境,亦有这般自在的生活。
春江水涨,桃花流水,鱼儿畅游,白鹭翻飞,让人“不如归去”。
郦波老师不仅对这首词讲解的非常细致,对于张志和的生平也做了分析,还顺便介绍了张志和的粉丝们,很是有趣了。
————
宋词里有家国抱负,有文人风骨,有情深不寿,有春花秋月……
郦波老师为我们细数了这些美。
翻开书,读读古人的声音,听听今人的感触吧。
去找到属于你的那首宋词。
《宋词简史》读后感(三):奉旨填词柳三变
“ 本来是看《宋词简史》时想随便写两句感想,没想到写着写着就跑偏了……那偏就偏吧,整理出来也算知了个趣事。”
所谓词,原本就是歌词之词。后来文人士大夫开始为曲子填词,但文人士大夫不懂乐理,所以起初所填之词多为小令,直到柳永开始才多有长调。
柳永十八九岁离开老家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二十五六才第一次真正的去参加考试。中间的六七年时间,柳永完全被音乐和词所吸引。“不务正业”的柳永去学音乐了,他爱上了歌词创作。我想这也是他为什么会做长调的原因
《宋词简史》中说柳永第一次科举不中,便作《鹤冲天》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说白了是一时气话,宣泄情绪。可皇上不高兴了,待他第二次去参加科举的时候,宋仁宗说“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需浮名,且去填词”。于是便有了「奉旨填词柳三变」的说法。(柳永原名柳三变)
且不说这个故事真假,首先时间就对不上。柳永的出生大约是公元984年,那25岁第一次参加考试就是1008年,此时距离宋仁宗继位还有14年呢。柳永一次科举不中等了14年才参加第二次科举?要知道苏轼38岁时已经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已经自称老夫了(老夫聊发少年狂)。柳永39、40才参加第二次科举,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其次我们从常理上想一下,你是一个有才华、有自信的、渴望能够走上仕途的年轻人。第一次考试后落榜了,此时你的心理活动更有可能是以下哪种情况?
1. 这次发挥失常了,好好准备准备,过两年再战。
2. 仕途功名都是浮云,考什么试,填词去了。
很明显第一种更符合常理吧,第二种更像是落榜两三次之后的气话。
所以这里我比较相信刘文天1992年发表于成都大学学报的《柳永年谱稿(上)》中得说法。
1009年,柳永参加第一次科举,考前作《长寿乐》对考试颇具自信。可惜当年真宗下诏,“读非圣之书,及属辞浮靡者,皆严谴之。”可以说柳永是撞枪口上了。
1015年,柳永与相好的歌女闹矛盾了,作《征部乐》表达失恋情绪,词句中显示这一年柳永可能要第二次参加科举。可惜他再次落榜了。(不过这一年范仲淹倒是考上了)
1018年,柳永的哥哥柳三复进士及第,柳永三次落榜,愤慨之下作《鹤冲天》
1022年,真宗崩,仁宗继位,此时仁宗只有13岁,由刘太后掌权,垂帘听政。
1024年,宋痒、宋祁兄弟一同登科及第,礼部奏请列宋祁第一。刘太后以「弟不可先兄」为由调换了宋痒和宋祁的名次。同时这一年柳永第四次落第。
从这里的情况来看,仁宗年幼,刘太后掌权,而且会因为弟不可为兄先的缘由调换宋痒、宋祁兄弟的名次,很可能罢黜柳永名次的也是刘太后。
同年柳永屡试不中,黯然离京,此后近10年未参加科举考试,临走的时候作有名篇《雨霖铃》。
1034年,仁宗真正掌权了,特开恩科,进行扩招了,柳永立马飞奔回京第五次参加科举,51岁的柳永这次终于考上了。
但不管怎么说,柳永的仕途算是被他的填词事业耽误了。或者说仕途的不顺成就了他的填词事业。
相传晚年间柳永居无定所,死后身无分文,是歌女们凑钱将他安葬。我在中学的语文课上听到这种说法的时候还是很钦慕的,悲戚且浪漫。如今嘛,钦佩还是蛮钦佩的,羡慕就不必了。
附:柳永词三首
鹤冲天·黄金榜上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难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宋词简史》读后感(四):宋词,宋朝,宋人启蒙于此
近阵子在书店,在淘宝书店随意翻阅都看到不少与宋词相关的书籍,大多还是以讲解为主,不由心生感叹,如今这个社会还是需要经典的传统文化市场。而我,也是这浩荡市场中的一员。选了郦波老师的《宋词简史》最主要还是因为作者,我没有看过他上的中央台的节目,只是在这之前看了两本其著作,感觉对作者的立场以及语言的表达深感喜爱,因此就一以贯之,选择了他写的《宋词简史》作为对我宋词,乃至宋朝的启蒙。
这本书读来大概有小半年,原因是此类书籍连贯性不如传记,不如小说,可以随手拿起又随手放下。我给自己的安排是一天两到三首词,若是之前背过的诗词,或是认识的大家,就加大点阅读的篇数。不过,说是说“读过,背过”,但其实从知人论诗这个原则来说,真是等于白读。“知人论世、知人论诗”这个原则也是郦波老师提出,我也深表赞同。学生时代的背诵任务留给我最大的财富就是再次相逢之时的眼熟,可真正深究下去便要落荒而逃了。所以,也正如我之前所说,这本书可以称之为启蒙书,真是一点都不为过。从宋词入手,我看到了很多。
首先,是它扎根生长的时代背景,看到了宋朝,乃至前面衔接的南唐,一路发展到宋朝的没落。之前的我大概就是对几个高潮片段略有印象,但是如今虽说不上行云流水,但是更有些谱了,关键是更有兴致去拜读宋朝这个朝代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发展了。于是我买了黎东方先生d的细说体史书,就摆在我的书桌旁。巧的是,在阅读宋词期间,外部环境也好巧不巧为我提供了不少外部刺激,首先是正午阳光的剧《清平乐》上线,刮起了一波宋朝热,随后是朋友借给我了电视剧改编的原版小说《孤城闭》,读的时候还穿插着不少我在《宋词简史》里看到的奇闻轶事。宋祁被宫女叫小宋这事儿至今让我忍俊不禁,如此情形,真教我对宋朝的来龙去脉欲罢不能。
其次,是对个别词人的打心底里的欣赏与喜爱。大概我还是不能免于落入俗套,大概也是在学生时代背诵名人诗词的影响,我的关注点还是在几位众人耳熟能详的词人身上。李煜,苏轼,李清照还有辛弃疾。这四位在我心中的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书中选的几首词也极具代表性与时代感,读了几遍品出的味道都不尽相同。我想,若是处于人生不同的阶段乃至不同的境遇再读同样的诗词,也是千秋百态。这是怎样伟大的成就啊,平凡之路上的我只能望洋兴叹。李煜的家国情怀令人心碎,李清照独有的女词人之细腻令人心生怜爱,辛弃疾的豪情与率真令人向往,最后东坡居士的坦然,乐天,豁达,才气……都令我着迷。我想,品阅宋词带给我另一个意外收获是让我找到对一位词人由衷的热爱。他就是东坡居士,让我我深深欣赏并热爱的人。当然,要是认真再说起他来,这篇书评便没完没了,在这儿也不多展开。也许在我下本书评《苏东坡传》中会直抒胸臆。除了以上的四位,还有欧阳修,还有张孝祥,还有黄庭坚,太太多……当然,他们的成就不单单是语言表达上的出神入化,出其不意,更是用这些优美的文字作为载体,去表达内心的情感或是人生的感悟,又或者是人生的追求……
这也说到了第三点,我看到了人生的起伏,心态的波折。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己的选择。时代的背景,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复兴都岂是一个人能改变的,面对那时如此沉重的话题与背负,想想现代人所面对的是不是又真如此不堪重负。且将其都归结于外界的影响,我认为最宝贵的还是一个人活在当下所需要坚守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论是就此退隐,还是游历江山,还是回归自然,这些都是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选择,却真真切切将自己的选择反映在了诗词文学作品中。精简的几十字却是如此意义不凡。现在的我行走于这字里行间,不会再有相同的时代背景,或是困惑困局,以及不少诗词中表达出的愁——情愁,官场落魄,年老无力等等,我都未曾经历,但不敢说未来也肯定与之绝缘,所以我想提前在他人的世界品尝一二也是件好事,我敬佩甚至渴望这样的胸襟与心态,希望或多或少地在将来运用在我自己不那么波澜起伏乃至戏剧性的人生中。
最后,我想说的是关于这类书的长远性,即使读完了仍觉得可以随时翻阅出来再读一二三四遍,且不论翻到了哪个时期,哪个词人。有时候还觉得读得不够深,不够多,有些愧疚感,但我相信这本书的价值是可以循环叠加的,也许若干年后,兴起再重新来过,它也不再扮演启蒙书的角色,而是有新的角色了。也在此推荐给想要品读宋词却不知何处下手的道中人,不要错过它。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