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式疗愈》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1-02-22 08:35:0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8

《自杀式疗愈》是一本由[美]杰西·鲍尔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自杀式疗愈》精选点评:●JesseBall的书写得精彩,一口气看完两本。最喜欢书里的这句话:“当所有的书都被合上,所有未竟

《自杀式疗愈》读后感1000字

  《自杀式疗愈》是一本由[美]杰西·鲍尔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杀式疗愈》精选点评:

  ●Jesse Ball的书写得精彩,一口气看完两本。 最喜欢书里的这句话:“当所有的书都被合上,所有未竟之事都已终了。

  ●三分之二 遊離 (豆子1

  ●看了杰西•鲍尔的一个采访,发现他在大学教授一门如何撒谎的课,撒谎的方式之一就是检查员对申请人撒谎的方式,都是通过谎言重塑记忆,突然对他六天写完这本小说有了一点理解2333//一开始觉得有点黑泽清,透过完全失忆的人重新接受规训来审视我们的生活与社会,越读越觉得好像不是这样,讽刺的意味更重,因为利用谎言编织的生活并不是快乐,而是空洞。正如谈话师劝说诗人时所说的,“我们将为你提供一种宽泛的生活”,宽泛意味着毫不生动。//莫名与我前两天读的《像我们一样疯狂》产生了某种意义上的对照…

  ●非常奇异的叙事风格,带着些微错乱与癫狂,有时又清醒地给人重重一击,于是不合时宜地开了个多重人格相互厮杀的脑洞。【我们必须让死者继续活着的渴望——或者说将无理性合理化的渴望,那才是人们应该活着的理由。】所以生命本就是一场没有答案的悖论吧。

  ●基本没看懂

  ●杰西·鲍尔六天在咖啡馆写完《自杀式疗愈》,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 继《为何,以及如何谋划一场火灾》后,杰西·鲍尔又借这本书为我们带来一本关于爱情、疾病、绝望和背叛的诊疗手册。

  ●结构的“碎”把“男-女-指导员三角故事”切成待拼贴的形状,喜欢拜访旧磨坊的那段——近乎轻薄的歇斯底里女孩,恍惚的沉默男孩,柔软共振,拥抱死亡。

  ●M

  ●杰西·鲍尔总能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有这样一个村庄,可以保护你免受一切痛苦的侵扰,一切都被安排妥当,让你活在你可以想象出的绝对安稳的环境里。这是谁定义的幸福安稳?又是谁定义了感受痛苦是糟糕的?或许可以细细感知自己情绪的变化,可以主动去爱去恨,感受喜和悲,才是属于我们的特异功能。

  《自杀式疗愈》读后感(一):困境

  如果记忆全部都丢失了,那个体如何成为个体?

  自杀式疗愈是一种逃避,而逃避无法真正地彻底地解决问题,并且容易陷入更深的困境。换一种身份走出困境可能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绝不应该是抹杀掉原来的一切。活在谎言中活在假象中,受他人支配不如坦然地迎接死亡。

  感觉男主最后的生活如同行尸走肉,索然无味。而老检查员的话语中的蛊惑意味很浓重。

  《自杀式疗愈》读后感(二):M&M豆

  精彩,写出了爽文的惊喜快感,以为是楚门世界其实是悲剧爱情,以为是悲剧爱情其实又有谍中谍。捏着鼻子来看严肃文学结果被塞了一盒M&M,出于包庇我也得把批评的话咽回去。 就是名字起的不好,平白给游戏之作扣下来一个生死大问,而这本书对于自杀问题的处理其实是蛮轻浮的:“我每天早上都在不属于我的身体中醒来”,具体觉得哪儿不属于?醒来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觉得不属于?为此做了什么改变?其他人怎样反应?这些基本的追问通通没有,拿一个殉情故事就想蒙混过关,蚂蚁竞走十年了!我早不吃这三板斧。(有一说一,这本书里还是讨论了关于死亡与欲望的话题,而且是作为一个新生的人的必修课,我还蛮喜欢那几段的。) ROUND2,自杀疗愈宛如重生,那么前世的你是否有权利决定来世的你的生活呢?马丁是愿意生活在这个虚假的治疗村,还是愿意去街上跌跌撞撞?没有记忆的南希会再一次爱上原来的人吗?面对这种伦理大问,简单粗暴地回答“就是喜欢”,实在是挺遗憾的。 另外一个很明显的点是对于“名字”和“日常秩序”的强调,显然是把它放在了一个人世界构成的基石的地位,我对此没什么异议。但第二部分那个人称相当混乱的叙事方式,其实应该有更好的选择。 我相当喜欢最后的抉择,他指向我心中一个不太愿承认的问题,当强权表现出足够的柔情,所有的问题好像就回到你自己内心的哲学天平,然后——这本书就停在这里。

  《自杀式疗愈》读后感(三):摘

  第二天,你家响起了敲门声。是那个年轻人,他名叫克莱门特。他想要见你,你发现你也想见他。虽然他几乎一穷二白,而且一点儿也不起眼,你却发现自己想和他一起外出同游。这次外出让你们变得亲近了一点。很快,一个星期过去了,而你每天都在见他。你的亲朋好友们震惊了。你似乎变了——变得更加光彩照人。你看上去容光焕发——你变得多么快乐呀。当你坐在桥上,亲吻着这个年轻人,当你在电影院和酒吧流连到深夜,你觉得终于在这儿梦想成真——你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生活。不知道为什么,虽然你之前一定认识过其他优秀的男人、其他男孩子,克莱门特却是让你觉得需要感谢的那个人。 我经常怀疑房子里、整个食宿公寓里,谁都能打开别人家的门。所有的锁都是一样的,这是我的看法。不过,我从没有试过去开别的锁。我想过要试,但又怕被发现,因为大部分住客都很少离开他们的房间,他们大部分都闭门不出。 我认为,我告诉谈话师,那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我对继续待在那儿有点顾虑。我突然想到她并不是受到了高海拔的影响,在山里长大的她,是不会受到海拔影响的。就在我渐渐入睡的时候,我告诉他,我越想越觉得她不是受到了海拔的影响,而是病得很重,她一直都病着——从我认识她起,我却莫名其妙地从来没有发现。但是,现在想这些是很容易——相信我曾经那样想过,但实际上,我很可能根本没那么想过,而是,就像经常发生的那样,我差点儿就想到了,但其实并没有统统想到。无论如何,无论本可以如何,那天早上我在床上醒来,从那张床上可以俯瞰着小溪穿过峡谷落下,她专门为我们挑了这张床睡觉,我翻过身,拽了拽她,我对她说了话。这件不可思议的可怕的事突然之间变得彻底、极度的真实:我醒过来的时候发现,她死在了夜里,夜里的某个时候,而我还在继续睡着,对此一无所知。 这样的事情怎么可能发生——这件可怕的事,她的生命正在消逝而我还在继续安睡,浑然无觉,没有醒来,这让我感到了转瞬即逝的希望。这不可能是真的,如果这不是真的,那么或许她还活着。但她并没有活着。我想到我们晚上睡觉和她去世时的情况,或许她甚至还曾试图叫醒我。她一定这样做过。她的感觉那么敏锐,很可能,她很可能已经感觉到了自己的死正在临近,她试图叫醒我好在我的耳边说上几句临终遗言,而我,没有醒来,没有允诺她最后的遗愿,而是继续睡着,愚昧、茫然地继续睡着,我这么告诉谈话师。他又递给我一块布,他给我的时候,我们的手碰到了一下,他用另一只手按了按我的胳膊。她当时不觉得,我当时想,我告诉他,自己快死了。但现在,我相信,我对谈话师说,她一直以来都知道,只是因为想让我们度过尽可能多的快乐时光才没有告诉我。如果我们最后的日子都耗在哭哭啼啼、吵吵闹闹上——那这些日子就只会变得模糊不清,会互相混淆在一起。她表现得更强大,她的力量体现在:她决计不告诉我,她确实也没有告诉我,我们反而还计划着我们永远不会过上的生活。她躺在床上,蜷曲着身子靠着我,一条腿还绕在我的一条腿上——这番景象让我心痛。她死前显然紧紧依附着我,尽可能地让她的身体贴近我的身体。而我却在睡觉,睡得毫无知觉。我在那儿躺了好几个小时,一动不动,甚至害怕自己有半点动弹,我还觉得我希望自己动弹不得。但是,我最后还是起了床。我把她的身体摆直,把她的双手交叉着摆在身上。我合上了她的眼睛,用一条毯子盖住她部分的腿。然后我感觉很奇怪,于是又把毯子拉了下来。我看着她,她还穿着她的睡衣,我哭了起来,不知道接下去要干什么。于是,我为她换了衣服,我能为她穿上的衣服,然后再去打电话通知她的父母。虽然我不想那么做,但我还是做了,我告诉谈话师。我打给她父母,是她母亲接的电话。她听出是我的声音,她说的第一句话,听上去快崩溃了,是,你在哪儿。我说,我有事要告诉你们。她说,什么都不要告诉我。你在哪儿,别的什么都不要说。我告诉了她,然后她就挂了电话。她的父母和其他一些人当天就赶到了,他们肯定一连开了十四个小时的车,然后他们带走了她。他们把我捎回了城,实际上是把我丢在了郊区。他们不想送我进城。有一种气氛,我渐渐体会出来,就是我是罪魁祸首。没有人说,她本来可以再多活一段日子,但我知道他们觉得,他们每一个,我不配一人独占她生命中的最后一周。他们从来都不明白她为什么要和我在一起。他们完全理解,为什么她和我在一起可以这么自在——因为我不知道她快死了,无它。但为什么偏偏是我,这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我仅仅是因为我的不知情才显得特别,那是她在我身上看到的东西,他们这么认为。 天黑下来的时候,我向家里走去,有人给我留了张字条。是她的母亲,字条上说他们将会举办葬礼。拉娜的葬礼已经定好了日子,字条上说是个非常小型的葬礼。会有人出席,但所谓非常小型的葬礼是说让我不要去。他们不欢迎我参加她的葬礼,我告诉谈话师。我不能自已地哭了起来,在谈话师面前,失声痛哭。他完全不吱声,只是看着我,然后他开了口。我不知道我们坐在那儿,从头到尾在那儿坐了多久,或者已经过去了多久。这是什么时候的事?他问道。那场葬礼,葬礼是什么时候办的?我们坐在这儿的这几个小时里,我说,葬礼正在进行。现在可能已经结束了。谈话师点点头,轻轻地说道,那么她办了两场葬礼,我想,其中一场就在这儿,就在你的讲述中。你讲了很久,相当于是为她办了一场葬礼,而我也出席了这场葬礼。我是见证者,某种见证者。我用他给我的布擦了擦脸,死气沉沉地坐在椅子里。他坐着,等着。最后我终于说,我不想再活了。 我有话要对你说,他说。最后关头我总是这么说。我认为这是种安慰,所以等到最后才说,谈话师说道。他跪下,手里拿着针,然后他说,创始人格勒布登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想活着——每个人都想活得尽可能长久、尽可能闪亮。据报道他曾这么说过,这位伟人本人。人们常常会误解这句话。他不是真的在说“每个人都想活着”,你本人就知道这不是真的,而是在说理应如此。如果说动物有一件事情是胜过我们、把我们比下去的,那就是:它们都想活着。它们被各自赋予了生命,而它们全都想要生命。我们却不是。为什么?你的生活由房间组成,一系列的房间,谈话师这么说道,手搭在我的胳膊上——在每个房间里都很难记起在前一个房间里究竟是什么样的。你能记住你小时候发生的某些事情,但是,关于童年、关于做个孩子是什么样的记忆却已经遗失了。我们的世界是一连串难以承受的丧失,只有模模糊糊的记忆,模模糊糊的珍藏。村庄处理对之做出了改进。这么对你说吧,村庄处理也是一个世界,是对现有世界的改进。那是一幢房子、一系列的房子、一个许多房子组成的系统。人类的生存和人类本质中最重要的东西被归结到了其根本,并不断重演直到比例协调为止。在这些地方,你会渐渐好转。这点我可以向你保证。那里会有爱你的人,也会有欺骗你的人。会有为了你的利益而斗争的人,也有你永远不会认识的人。所有这些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了,不过只是到了现在,最后终于,你也要加入进去。你可以这么想象——那里有全心全意帮助你的人,只帮助你一个人,只是到了现在你才要加入进去。

  《自杀式疗愈》读后感(四):摘记

  ◆ 村庄处理

  gt;> 一个如果你必须向别人解释便可以解释给人听的理由,这样总是最好不过的。人不应该活在解释自己的恐惧里——但是理性的人有能力解释,有时候甚至喜欢这么做。

  gt;> 一个人可以在听音乐的时候旅行,就跟走路旅行一样。

  gt;> 我感到,我感到非常难过。

  ——你感到的不是难过。难过是一种失落的感觉。一个人想得到一样东西,但他没有得到——或者一个人希望事情是这样,但事情却不是这样。那才是难过。而你感到的是无依。你还没有对你周围的东西建立起依恋。建立起了依恋,你就会发现你会越来越快乐。

  gt;> 这些美好的春日啊,马丁说。这样的日子我可以永远过下去,我想我们会一直这样下去的,是吧,朋友?

  gt;> 人们可以那么做,对吗?聊聊某个话题,聊聊自己不喜欢什么。那没什么不对的,不是吗?

  gt;> 难道她不会发现他不值得她了解吗?难道她不会觉得一个人待着比较好吗?

  gt;> 你深深地缩在自己的世界里,你得跑出来,跑到边界上,准备好纵身一跃。

  ——我会这么做的,他说。我会的。

  gt;> 谁能谈爱呢?这里只有空气而已——或者连空气也没有,如果连空气都没有,那就真的什么都没了。

  gt;> 你认识过别人吗,这么久以来,他问她。过了这么久,我直到现在才鼓起勇气,向别人袒露自己。为什么是我。因为,她说,因为——我遇到你的时候你恍惚极了。你仍然在自己的世界里东飘西荡。这是第一次我能确定一个人是个活生生的人,不像其他人一样只是一具空壳。

  gt;> 注射会改变你,会把你深深地塞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好让你学会在生活的难题前保护自己。它也有其他影响。它破坏你的记忆,于是你会忘掉大部分你曾经知道的事情。

  gt;> 他们坐在树林里,坐在溪边。那儿有一片白桦树。他靠在其中一棵树上,和她聊东聊西。

  突然,希尔达和马丁,觉得什么也不说感觉也很好。他们坐着,说着些关于早晨、白天、彼此穿的衣服(几乎一样)的陈词滥调,他们感到很快乐。

  gt;> 你必须听故事,不是为了听懂,而仅仅是为了做个好人

  gt;> 他想到她的衰弱的无足轻重——她应该会死在随便哪个地方。她会躺在地上,世界在她周围旋转,然后呼出她的最后一口气。他接着想到她的衣服,所有按着她的尺寸裁剪的东西,所有经过她的双手塑造的工具,她生活中所有曾符合她喜好的东西都变成了一堆废物——突然之间全都变得失去了用处。他接着想到世界会怎样急不可待地涌入她曾生活过的空间,用别的东西占据它。他几乎要哭了,泪水盈满了他的眼眶。

  gt;> 如果一个人死了,那么那个人就不在了。一块墓碑并不会改变这个事实。即使墓碑让人们有了一个可以靠近死者肉身的地方——那又有什么用呢?只是徒增了哀伤而已。

  gt;> 他感觉那似乎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而他毫发无伤。然而,有时候,就好像当一个人照了照镜子,当一个人有很长时间没有看过自己,然后突然在镜子里看到了这张脸,这个人自己的脸,并且感到——认出了自己,有时候他会滑向一种深深的悲伤,悲伤到几乎要哭出来。他的面容会扭曲,他会双手抱头,暗自想道:我都干了些什么,他会感到他背叛了那个唯一属于他的人。

  gt;> 书里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检查员并不会循规蹈矩地做决定和做事。比如说我,在某些方面常常都不按着书本来。但在另一些方面,照着书做却很重要。这部分是因为置身其中的并不只有我们,你和我都只是某个大于我们自身的事物的一部分。

  gt;> 你不用跟人谈起这个话题。你谈得越少,人们越感兴趣。你谈得越多,人们越不在乎,如果你谈个不停——他们甚至会躲着你。事情就是这样。

  gt;> 个像你这样的人,一个知道什么时候要做什么的可靠的好人,可以生活在任何他喜欢的地方。

  gt;> 要意志坚定,要有拒绝好事的能力

  gt;> 事实如此,那就够了。没有必要再去回想其他的事情,或让那些事情浮沉于脑海。

  ◆ 最后的选择

  gt;> 人类的总体生活正在飞速进步,但是,所有解决方法都有其后果,其中最坏的,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然出现的,莫过于隔绝感。现代世界里,我们,我们所有人,都是孤独的。我们还不如成为家具呢,他继续说道。换句话说,我们无法感觉——没法和别人沟通;这个问题周而复始地出现。有些人甚至难以为继。

  gt;> 他说,长期以来,一千年以来,甚至此前的一千年也是,自杀始终被视为错误的行为。人们相信人不应该杀死自己,人没有这样的权力。这样的信念源于一个谬误的观念——即人并不拥有自己的身体——身体属于别人,而不属于你。无论是属于上帝还是其他人,其理据都是一样的。但现在我们看到,如果你不再想要活着,那就没有理由,确实没有理由不去了结你的生命。实际上,活着——假如你并不想活——才是非理性的,谈话师这样说道。

  gt;> 每天早上都在这具我感觉不属于我的身体里醒来,在不属于我的状况里醒来,为什么我不该了结这样的生命呢。我给他的回答,谈话师说,是,如果你想要解脱,那有何不可呢

  gt;> 他们会知道你再也不在他们的生活中了,这个人永远地离开了,在世上任何地方都找不到、找不回来了。这对你会是个安慰,你可以知道所有的书都已经合上,所有未竟之事都已经终了,没有任何拖泥带水。你没法回头,因为没有回头路可走。

  gt;> 我问他会不会有一个阶段,一个人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下去。我问他处理过程中有没有一个分水岭,过了之后就再也不可能回到过去的生活。你想回到过去的生活吗?不想,我说

  gt;> 她并不感到哀伤,没有眼泪要宣泄,没有任何事要惋惜,但她已经走到了头。她对她生活的兴趣要比她的寿命短。

  gt;> 的青春完全被一种浓重的悲伤压垮了

  gt;> 他把他的处境解释清楚,不是像个孩子那样解释,而是仿佛一个在世上活了很久的人

  gt;> 需要努力的地方并不是记忆。那是人类的秘密,遗忘才是帮助我们越过记忆的伤害继续前进的珍贵慰藉。

  gt;> 我告诉谈话师,我感觉自己很老。这是我听得最多的话,他回答道。但老的并不是你,并不是你需要改变,你只是被你的处境、被世界加诸你身上的那些事情压垮了。你身上还有许多年轻和崭新的部分——而且也并不仅仅你身上才有。任何人身上、甚至你能想到的最老的人身上都有。那就是活着的意义——与事物发出的不和谐音和谐共处。

  gt;> 。你可以重新开始,很容易就能重新开始做人——不是做这个人,或者做那个人,而是做一个人。

  gt;> 可是,如果他们真的了解了我是谁就不会,她说,像你这样了解我。到那时候,我说,大部分人都会抛弃你。我附和道,并且告诉她任何人,真的开始了解她后,都会立刻甩掉她。这逗极了,我们哈哈大笑了好一阵。

  《自杀式疗愈》读后感(五):从《自杀式疗愈》谈一个自救者的潜在解脱途径

Corey Arnold 摄

  飘渺、飘然的状态,对度过最痛苦的一段时间是有效的,至少没有在绝境上再进一步逼迫自己。但这状态或氛围长期持续,也容易让自己陷入迷茫和另一种的安全感缺失。

  两个月前标记了《自杀式疗愈》,因为作者杰西·鲍尔来中国后和《积木书》作者赵松的对谈,我自己也写小说,所以有关注。读完全本是在一个月前,父亲因为肝硬化导致胃底血管破裂大出血呕血送去急救、手术,自己也被迫从一年半的重度抑郁中再次走出家门,独自去应对随之而来的一点生命与经济压力、不可避免的部分人际接触。在医院的一周多时间,凌晨或中午间隙,看完了这本与自己在创作内容有部分契合的文字(我更关注抑郁、反抗、自救、清洗与哲学相关,以接近寓言形式表达)。情景设定让对话与场景可以稍微集中、简洁,也更适合一些略带哲学性质地探究,整体不会让敏感的人群过于排斥。英文书名“A CURE FOR SUICIDE”,或许比单一指向的自杀式疗愈更贴合。讲述疗愈的故事,或许下意识让一些人认为其大概率是治愈的,一些人也确实有这感觉,但对我自己不然。直到现在,当时看书的感观和心境还比较清晰,包括译本中让人抓狂的角色与人称转换。

《自杀式疗愈》封面/自拍

  不管怎样,这本书还是推荐的。杰西·鲍尔已经从他的“说谎”与“毁灭”中找到了适合自己与这个时代的腔调与节奏,如果能在未来的创作中保持某种质朴、冷静、克制与承担,还可以创作更多好的作品,也期待。

《自杀式疗愈》简介/自拍

  从这本书回到现实,其实很容易发现真正的“疗愈”、“自救”、“走出”,都很难绕过认识自己与外部世界,或者说是重新认识。而这也是我一年前决定自己处理抑郁的源头,不吃药(因见识过副作用在家人身上长远的影响,这点因人而异,如果对朋友,自己还是建议去接受治疗与药物的,毕竟见效更快更有把握),梳理出自己痛苦的原因与应对途径,一些实际的措施。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认识自己与世界后的:直面而非逃避;行动而非坐视;穿越荆棘,向死而生(这其中有很多注意事项,比如,直面,也并非要求一次性去面对自己最恐惧最难解决的那部分,方法视各自具体情况有不同)。

  结合经历为自己梳理的潜在“解脱”路径(现实中与此接近的是“积极的悲观主义”,但不完全一致,不认为这几个字能概括),也许有些普遍意义,但个体间存在差异没什么东西能包治百病。原本都是写给自己的关键词,我在后面加了备注:

  认识世界(重新)→能量视角(这两年我对世界的理解是:万物的本质都是能量)→熵增(由熵增定律等认识宇宙万物的悲剧性/毁灭终局与痛苦底色,人生亦然)→万物终局死亡、毁灭、暗寂(结局毁灭;过程痛苦;悲剧性底色);荒诞;无常→认识自己(重新)→ 承认部分无力感 →有情与无情(倾向于无情,不是指对人冷酷,类似更置身事外一些,别因为外界事物影响你的内心和选择,不是唯心主义,可以简单理解别在意外界/别人看法,当然,实际上不仅仅是这个)→困境→大小绝境(多数困境都能理解成对应的大小绝境,如大到生死抉择,小到出门没带钥匙)→日常及面对困境时,有三条选择/路径(有为,无为,无所谓;有为里边还分善-不作恶/走正道与恶-不择手段两种泾渭分明的不同走向,整个架构完全一致,只是这点有区别,也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①逃避、拖延、恐惧、掩饰→积累问题、恶化→②无为→最好情况或是维持原样、但基本会继续往下坠落→③积极、直面荒诞与压力(有为/意义)→或有解决可能,过程极痛苦→做出选择(对选择是一种自由的认识)→去行动,实践,解决问题→穿越荆棘,向死而生(核心是穿越荆棘,向死而生,也就是按类似上面的路径筛出自己该走的路,直面压力去走、去做)

  这段文字是今天因某位朋友的文章写的,他/她仍处于比较艰难的康复期,因本书获得了些安慰。本是留给其的评论,后来写长了,干脆放这里与大家分享。需要注意的是,上面虽然是过去一年来逐渐积淀的自救途径,终归只是私人的一些分析与切身思考,即便我自认为部分内容有普适性,也不一定通篇正确,仅供参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还有选择是一种自由、也是争取未来的强烈指向与起点。

Corey Arnold 摄

  我相信抑郁是可以走出的,即便她的循环往复很强悍、无理,但既然原因在自己而非这个世界,那么我来解决她。我也相信自己能够回到之前的生活、甚至拥有更好的状态,而这需要自己的“出场”而非坐以待毙。当然,《自杀式疗愈》跟抑郁没有绝对关联,如有打扰我会删了这条评论。大家一起加油,祝好。

本文标题: 《自杀式疗愈》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073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锦集《前度》观后感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