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逻辑:快速规避看似正确的常识错误》是一本由梁光耀著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简明逻辑:快速规避看似正确的常识错误》读后感(一):快速分辩逻辑陷阱,学做聪明人。柏拉图《理想国
《简明逻辑:快速规避看似正确的常识错误》是一本由梁光耀 著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简明逻辑:快速规避看似正确的常识错误》读后感(一):快速分辩逻辑陷阱,学做聪明人。
柏拉图《理想国》中有一个洞穴比喻,一群囚徒被关在黑暗的洞里,面对四面石壁. 在他们身后有一个火把,火光照过来,他们面前的石壁出现影子,囚徒们以为这就是光的真相。 直到有一个囚徒转身,看见一个火把,他追着火光走出洞穴,看到了太阳。 才明白影子是火光照射出来的,而火光的范围远远不如阳光,他终于知道了真正的光是阳光。 这个囚徒再回洞穴,告诉同伴们影子不是光,真正的光在外面,广大无边。 囚徒们却嘲笑他,觉得他疯了。 大部分人都是困在这个世界之内的囚徒,无法看清世界的真相,少部分人窥见真正的光明,也会被别的囚徒耻笑。 在现实中的世界,很多人跟大多数囚徒一样,因为缺乏逻辑知识而无法做出合理的选择。 比如当一件事出现不同版本的时候你是否通过合理的推理演绎,还原出真相。 面对难题,你能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吗? 在签合同的时候,你能看穿各种服务条款中常见的歧视伪命题,概念扭曲等问题而做出正确的抉择吗? 梁光耀,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现为香港大学附属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包括逻辑学、思考方法学、中国哲学。著有《思考学堂》《思考方法浅论》《思考方法?艺术评论》等。 他的最新书籍《简明逻辑学》让你能在90分钟之内重塑思维体系,看清事实的真相。 碰到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正确的思考。首先要弄清这个言论或者问题的意思,要理清关键的词。 正确思考的第一步,要问自己这是什么意思?提出这个论点,有什么依据?论证这个论点有没有谬误? 然后会深入想知道这个论点是不是正确,我们要看它是不是符合逻辑? 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违反逻辑,是指不合常理的,而逻辑学上讲的违反逻辑则是指有逻辑矛盾的。 逻辑上不可能发生比如:有人说自己能在五秒内跑完100米,我们一般会评价她的话不合理. 但是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由于五秒内跑完100米并无逻辑矛盾,所以这个逻辑上是可以发生的,只是经验不足而已。 《简明逻辑》这本书用七章内容详情描述了逻辑是分析,及分辨正确及错误逻辑的方法。 用简明的图形让我们很容易理解作者的理论,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够掌握简单的分辨真伪逻辑的方法。
《简明逻辑:快速规避看似正确的常识错误》读后感(二):逻辑看起来很难,其实很简单
笛卡尔曾说:“我思故我在。”人之所以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是因为人类善于思考。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对思考的要求也不再是简单的如何填饱肚子,而上升到实现自我价值。 大多人认为一个成年人的思考方式会因为他自身所成长的环境以及他独特的经历定型,可你知道思考是可以被训练的么?《简单逻辑》通过简明的介绍,运用科学的方法,带你进入逻辑的大门。 《简明逻辑》是一本将趣味分析图、实用知识点、精准解答完美结合的书籍。作者为梁光耀先生,梁先生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现任香港大学附属学院讲师,作者的履历为书本的专业性奠定了基础。 全书一共分为七章,除了前言及补充以外,主要简明介绍了四种思考方法,包括语理分析、逻辑方法、科学方法及谬误剖析。这四章的内容能够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快速了解逻辑学,并建立新的读书方式。 语理分析 语理分析就是语文阅读中的审题,在思考一段问题之前,一定要先弄清楚问题在哪?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否则就是像是走错方向的人,越努力越失败。 语理分析主要是定义,在思考时一定要避免定义有歧义、扭曲、或者含糊的情况,这样明确定义下的思考才有意义。在对语句意义的判断时可以采取判断三分法,即概念判断、事实判断、价值判断,然后简单筛选出有意义的语句,降低思考的时间成本。 逻辑方法 逻辑方法就是论证你的想法,可分为归纳以及演绎,这部分内容更像是数学课程,作者采用了很多标题来讲解命题逻辑,定言逻辑来确认命题的真伪,以达到论证的义务。 其实逻辑方法是全书最难懂的部分,可能很多读者不能一下子就全盘接受书中所传达的知识,但是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作者所选的例子并不难懂,相信只要肯细心阅读总能有所收获。 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主要讲述了归纳法在思考中的意义和作用。归纳法分为枚举归纳法、统计归纳法、因果归纳法、类比归纳法以及假设演绎法。 归纳法更像是收集数据并总结其中的规律,归纳法的数据来自于真实情况,却未必能推理出完全正确的结果,所有的推断最终都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 谬误剖析 谬误产生的原因是思维方式的错误,主要分为四类,不一致、不相干、不充分、不当预设。这一章更像英语阅读理解题,在英语阅读中总会很多类似的选项对考生产生干扰,在懂得谬误剖析后,也许英语阅读考官的小伎俩你也能识破。 人类从未停止过思考,但不是所有的思考都具有意义,用科学的方法训练大脑,重塑思维体系,也许未来会有不一样的新发现。
《简明逻辑:快速规避看似正确的常识错误》读后感(三):《简明逻辑》:把困难的问题简单化,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
简单思维还是复杂思维,这是个问题
自从《甄嬛传》播出大火以后,网络里出现了一个“说人话”的梗,并且大伙玩的也特别的开心:“想如今我的身量儿自然是极好的,修长的身型儿加上标准儿的细高跟,是最好不过的了。我愿再长高些,虽会显高大威猛,倒也不负恩泽。” “说人话!” “我想再长高些。”说到底,这真的是说话的问题吗?我们在说话之前,大脑会进行提前思考,因此说话其实就是逻辑思维的一种最基本体现。和不同的人说话得到的效果也必然是不同的,正所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但是,我们总是不自觉的把问题想得越来越复杂,导致大脑里的逻辑思考也越来越多。最后,可能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经过了我们复杂的逻辑思维之后,变成了一个超级复杂的问题。比如说瘦身这个事,认真来说管住嘴迈开腿是瘦身最简单的方式,可是有人非觉得有快速瘦身方法,网络里朋友间各种打听,最后还是只能管住嘴迈开腿。
《简明思维》在这个时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正所谓“快速规避看似正确的常识错误”,换句话说在这么忙碌而又复杂的世界里,偶尔的让我们的思维休息休息,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情了。何必把所有的事情都想的那么复杂呢?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必定都有一个最简单的思维方式。
年终总结的区别,老总为何不看我
现在已经是10月份,并且过了一半了,再过个一个多月,便是2019年的年底了。每个公司,都要开始了员工的年终总结,并且老总们还会通过这些年终总结来判断自己的员工在这一年的工作之中,效率如何、效绩如何、是否应该给员工年终奖励。
年终总结写什么呢?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又差不多是30天的光景,每一天的任务不一样,每一天所做的事情的成果必然也不同。说把所有的开头经过结尾,一溜的总结出来上十页的在年终总结会上做报告吗?估计,刚报告个开头,就直接被赶下台了吧。
有人会说,年终总结和简单思维有什么关系?关系大了,因为只有去简单化,才能让自己的年终总结报告看上去一目了然,年终总结的报告需要报告的是什么,是自己这一年的工作进度、工作效果,以最简单的方式去呈现出来,这才是老总最想看到的东西。
简单思维在于,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把不需要的一切思维抛弃掉,只留下最直接的可视化结果。有时候会觉得工作那么多,头大啊,实际上只是因为思考的太多,又没有理清手上的工作,就此显得过于复杂,因此而头秃了。
大脑是需要多思考问题的,而多思考的原因在于,从各种复杂的思维里,去寻找一个最简单的思维让自己去实施。为何习惯写工作清单的人,工作效率会更高?因为他们把工作都简单化了,从清单上就能看到自己现在要做什么,下一个目标要继续做什么。
思考,是是通过语理分析让自己弄明白言论或者问题的意思。思考,是通过逻辑方法来考证推论是否正确。思考,是通过科学方法来获取有关经验世界的知识。思考,更是通过谬误剖析把不正确的思考方式加以归类。《简明逻辑》则是为了让自己的思维,更清晰。
非黑即白的谬误,思考方法的多元化
“不是朋友,就是敌人。”这句话是对的还是错的呢?有一种谬误跟言辞含混有关,这就是非黑即白的谬误。“朋友”以及“敌人”这两个词的意思,是十分含混的,因此容易让人做出错误的推论。非黑即白只是一种比喻,我们不能因为一个极端为假,便去推论另一个极端为真,毕竟中间还有无数的可能性。
思考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批判思考,一种是创意思考。而批判思考又分为:语理分析、逻辑方法、科学方法以及谬误剖析。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晕呢?其实,不论是哪一种,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去运用思考方法而已。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非常大的世界,我们接触的事物很多,人也很多,我们需要在彼此的交流之中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通过交流,提供彼此之间的信息,然后在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思考,来确定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个信息到底是真还是假,是我们自己需要的还是不需要的。
但是我们所处的世界,信息量非常大,需要我们通过自己去消化和判断这些信息是否是属于我们需要的信息。然后我们在通过思维去将所有的信息整合并且简单化,只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简单明了。毕竟,生活如此繁忙,能够简单的事情为何还要继续复杂化呢?
有人认为自己的思维方式比较死板,有人认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很简单……提高思维方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多读多思考,多问问自己为什么。透过问题看本质,就是最好的思维方式,当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的一切,多去思考它是如何形成的时候,我们的思维就在改变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讲述的也是一种学习思维的方式。每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思维形式也是不一样的。把别人的简单思维结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简单化,也是一种人生的成长。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天天清醒的过着美好的日子。《简明逻辑》就是如此,通过阅读加上思考,重塑我们的思维体系,我们就能必考那些常识错误,独立思考了。
《简明逻辑:快速规避看似正确的常识错误》读后感(四):书评|原来逻辑如此简单 你不得不读的逻辑入门书
【原创】文/捷Jesse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高中数学课程中就多了一个关于逻辑的章节,于是“命题”“真假”“条件结论”等词语,在我们的认识中有了更深的烙印。
春秋战国时期,名家以辩论术名扬天下,非常经典的就是“白马非马”论。当时名家的代表人物公孙龙提出,“马”是形态,“白”是颜色,这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因此“白马”不是“马”;而如果从马厩中找匹白马,如果只有黄马、黑马,而没有白马,也可推出“白马”不是“马”。
这是一种逻辑推理过程,也是某种证伪的过程。我们只要懂得逻辑了,就可以理解整个论述的逻辑关系,并由此找寻到对该观点的逻辑破解之法。我们没必要谈逻辑色变,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正好梁光耀先生的这本《简明逻辑:快速规避看似正确的常识错误》可以帮到你。
谈逻辑之前,我们需要掌握两个方面的基础知识。作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的梁光耀在本书中提到“越思考,就越发觉思考的重要;越发觉思考的重要,就越发觉‘思考方法’对思考十分重要”,因此“思考方法”是学习逻辑的基础。
思考方法是一门学问,简称思方学。所谓思考,是指通过一定程序和方法进行计算、分析、推论的过程;所谓方法,是有目的性且众人都能使用的办法。广义上的思考方法,包括批判思考和创意思考,而狭义的思考则仅指批判思考。
思考的主要方法有四种:语理分析主要是弄明白言论或问题的意思;逻辑方法则是种演绎过程,用来考证推论是否正确;科学方法涉及归纳法,是一套论证程序;谬误剖析则是把不正确的思考方式进行分析和归类。这四种方法,构成了本书的核心内容。
语理分析是正确思考的第一步
如果我们连一个问题的基本意思都没搞清楚,那么怎么可能运用正确的逻辑方法和科学方法来作进一步处理。例如,当我们问及“病毒是否有生命”时,“生命”的意思就非常重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对一个名词概念了解不清楚,导致解题方法运用错误或者走了许多弯路,这些都是语理分析不到位所造成的。
语理分析首先就要“清字”,要厘清词语的基本涵义,有效排除掉歧义句、概念扭曲词、概念含混不清等问题;其次,再学会辨伪,可能通过判定词语在特定语境下是否有意义,来作为事件真伪判断的参考;最后,还要学会判断的三分法,即概念判断、价值判断、事实判断。
我们每个人在求学期间都会发现,真正成绩高的人,要么是刷题练就的熟能生巧,更大一部分人是对学习教材中出现的每个概念,都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以便能够找到更加优化的解题方法。许多给学生作课外辅导的老师都会发现,学员成绩差并非智力问题或练习不够,而是概念不清。
逻辑方法是有效推理的引航灯
逻辑是一门研究论证的学问,大致可分成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两类,其中演绎逻辑还可以分为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两块。传统逻辑又称三段论逻辑,包括定言三段论、假言三段论、选言三段论;现代逻辑又称符号逻辑,包括命题逻辑、量化逻辑。
逻辑方法是全书最难懂的部分,我们不求面面俱到,但也能窥得真章。逻辑论证是逻辑方法中的核心内容,既有演绎论证法,也有归纳论证法。
演绎论证具有必然性,结论往往已经包含在前提之中,其正确的推论叫“对确”,错误的推论叫“不对确”。比如,A的年龄比B大,B的年龄比C大,因此A的年龄比C大,这就是“对确”论证。又如,A是B的父亲,则B是A的儿子,这个结论就可能不准确,因为B也可能是A的女儿,这就是“不对确”的论证。
在演绎的过程,有两种方法来证明是否正确,分别是图解法和表析法。常用的图解,在数学中我们称为韦恩图,在本书中称为范氏图,主要就涉及到集合的理论,是交集、并集还是补集的区域;表析法主要还是依托真值表,涉及到的就是或、与、非的概念;这都是具体的方法,就不再展开。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逻辑其实都在头脑中瞬间完成回路,只有复杂的问题才需要借用纸笔来推导,上述的图解和表析方法只会潜移默化地运用。如果在职场上,我们能学得逻辑方法,也许可以更高效地完成工作。如果在辩论赛中,逻辑的优势更加突出,当辩方提出道理时,我们完全可以从逻辑上攻破对手,这也是我们知识体系、思考层次的深度,更是我们制胜的法宝。
科学方法是总结复盘的必杀技
我们在学习知识后,如果能够及时复盘,梳理所学所得,那你将收获最有效的积累。而这种复盘离不开科学方法,它的实质就是归纳法。
常用的归纳法有五种:枚举归纳法、统计归纳法、因果归纳法、类比归纳法和假设演绎法。许多科学实践都离不开它们。
枚举是最简单的归纳,就是将所有的对象全部列出来,然后进行归纳。比如,我们要归纳桃子、苹果、葡萄、西瓜的共同点,那么我们只要抓住这些是水果就行了。再如,猴子、熊、老虎、豹子是动物。
统计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归纳方法。统计结果的可信度离不开样本,如果样本选择错误了,统计将出现水份或偏差。比如,要统计某所大学的男女比例,就不能简单选取当中的某个学院作为样本,这样往往会出现偏差,像艺术类学院可能女生会偏多,而体育类学院则男生会偏多。
因果则源于哲学研究方法,包括取同法、差异法、差异关联法、共变法和剩余法,都是用于寻找各类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比如,在多个大致相同的事例中,a现象都有出现,而所有事例都存在A的原因,则A可能是事件a的原因,这就是取同。详细点说,甲吃了A、B、C、D四种食物后出现腹痛,乙吃了A、E、F、G四种食物后出现腹痛,丙吃了A、H、I、J四种食物后出现腹痛,则我们可以说A食物是引起大家腹痛的原因。
类比是基于两件事物的相似性。比如,医生在探索病人胸腔积水情况快速诊断方法时,联想到木制酒桶中酒量的推算可以借助手指关节叩击酒桶壁,于是,“叩诊”这种诊断方式但产生了,而且能在听诊器的有效配合下,迅速判断出胸腔积水情况。
假设演绎是根据已知的事实材料与科学原理来对某未知事物或规律进行推测性说明。它有两个步骤,一是归纳论证,二是演绎论证。比如,从甲乙丙丁…都会死,归纳出所有人都会死,接着基于张三是人,演绎出张三会死。因此,归纳的结论是演绎的前提。
当然不论是逻辑方法,还是科学方法,这些都是思考的手段。只有通过逻辑的思考,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才能提高效率,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谬误规避是甄别陷阱的照妖镜
什么是谬误,哲学家李天命先生将之分门别类,并提出“四不架构”:不一致、不相干、不充分和不当预设。本书作者梁光耀则提出,逻辑学上的“谬论”应该是思维方式的错误。
“不一致”其实就是自相矛盾、双重标准。以己之矛攻己之盾,这是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逻辑陷阱;而同一错误,不同人却给予不同的处罚,且没有正当理由,则是明显的双重标准。
“不相干”是离题,是进行错误的类比。比如:“车有二轮、鸟有双翼,故文武不能偏废”,这或许能说明文与武两者同等重要,但并不代表这是正确推理。又如《礼记·曾子问》中提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将“天上不能有两个太阳”和“国家不能有两个皇帝”相比,就显得不妥。
“不充分”则是以偏概全,非黑即白。正如开篇提到的“白马非马”,就是将逻辑中定义的“内涵”与“外延”混淆扭曲的诡辩。
“不当预设”也是常见的误区,有时人们会将部分需要论证的结论预设为真,这是不恰当的。比如,在论证“上帝是否存在”时,先预设了“上帝是完美的,上帝的话是真的”,那么等于是先承认了“上帝是存在的”,那么论证的过程就失去了意义。
如此种种,还有诸多,不一一而足。梁光耀先生在书的最后,总结了一套思维方法三字经,不仅有趣,还能帮我们厘清逻辑,也算是非常有心了。
“思方学,有四要。意为首,重厘清,善分析,曰语理。二逻辑,谈推论,说必然,名演绎。三科学,求知识,有方法,号归纳。四剖析,错思维,乱思考,乃谬误。”这段总纲,也是对本书最好的归纳。
总之,只要你学会了有效的思考方式,那么你在获取知识、合理沟通、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必定一往无前,最终实现自我成长。
思维导图《简明逻辑:快速规避看似正确的常识错误》读后感(五):《简明逻辑》:让沟通更高效的方法,是有逻辑的语言
小孩子一般情况下2-3个月开始咿呀学语,6-7月能听懂自己的名字和一些简单词,一年能说简短的词语,一岁半可以说一些简单的语句,2岁后能理解并说出很多话语了。小孩子的语言还未脱离稚嫩,说话常常会没有逻辑,颠三倒四,他们的“童言稚语”常常令大人捧腹不已。
小孩子的“童言稚语”,囿于他们的思考能力,而不能完整表达,这是他们单纯童真的表现,可是常常造成了沟通的不顺畅,所以和他们沟通需要很多技巧,否则不能达到效果。
但对于大人而言,高效的沟通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职场,都是非常必要。而又逻辑的思考和表达,对于高效的沟通,都是至关重要的。
香港大学附属学院讲师梁光耀先生的《简明逻辑》,用趣味的分析图,结合实用的知识讲解,系统地从语理、逻辑、方法、谬误与创意等方面分析了有效思考的重要性,以教会我们能够快速规避常识性认知所带来的错误。
在人与人的交流沟通中,理解是第一位的,如果不能理解,则不能顺利地交流下去。如果双方不处在一个“频道”上,达不成预期的交流效果,那么这样的交流是失败的。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如果你不能有效地理解,则会增加你处理问题的时间,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错误。
01、思考和思考方法是什么?
每一个正常人都有思考能力,也许你会问,思考也需要特意学习和训练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最重要的便是思考。《论语》言:“三思而后行”,“思”在行动之前,并不不止一次的思考,要经过再三的思考,才能做出行动。但是要提高思考能力,就必须掌握正确的思考原则和思考方法。
大岛祥誉在《学会提问:麦肯锡工作法》中说到“好的提问”时,讲到了 两个销售业绩都不太好的人,他们分别对自己提问:
A:为什么总是没有好业绩呢?是我的推销方式有问题吗?
:为什么总是没有好业绩呢?对方到底期望得到什么呢?
这两个提问都暴露出了两者思考方式的不同,A从自身出发,反思自己的推销方式,那么下次可能会尝试别的方法。而B则从消费者的立场,思考“别人期望得到什么?”,这更接近问题的本质,因为销售员的工作目的是让消费者购买产品,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这是一个链接式的过程:有效的思考——接近本质的提问——更有效的解决方式。
一般来说,我们会把计算、分析、推论称为思考,而做梦或胡思乱想,则不是思考。前后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注意到思考的程序和方法。
我们进行思考方法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达成更加严谨、更合理、更清晰、更富有创意的思考。思考方法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包括批判思考和创意思考,而狭义的仅仅包括批判思考。
批判思考和创意思考目的不同,前者旨在批判,后者旨在发明创新。创新没有具体方法可循,因为按照一定程序做出来的东西,并不能称之为创新。批判的目的虽不在创新,但是批判思考依然可能产生创意,甚至在某些时候,批判就是渴望出新。
批判思考,主要包括4种:
语理分析:为了弄明白言论或问题的意思,说白了就是理解能力,包括阅读、聆听上的理解。
逻辑方法:涉及演绎法,用来考证推论是否正确。
科学方法:涉及归纳法,提供了一套论证程序,用来考察言论所宣称的知识是否可靠。
谬误剖析:归类和分析言论中隐藏的谬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判断某一言论时,很多时候并不用上面四种批判标准,而是诉诸于价值判断。因为思考方法作为批判思考的基础是必要的,但批判思考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必须诉诸合理的价值观。
如果上文所述的销售员A和B有一次参加员工培训的机会,但是要缴付一定量的培训费,但对于无力缴纳费用的的一方,将会错失机会。对他们而言,公司不限制他们参加培训的自由,但缴费的规定无疑造成了不平等。自由和平等之间出现了冲突,这时要从价值判断的角度思考问题。
02、语理分析:正确思考的第一步
思考的第一步就是语理分析,要弄清楚言语或问题中的意思,厘清关键词。
语理分析对于高效沟通是最重要的一环,在头条官方培训营中,很多学员总是不停地提问重复说过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在关注管理员所发消息时,理解不到位,导致疑惑不断,造成了很多的麻烦。
没有进行正确的语理分析,比如歧义、概念扭曲、含混的语言,会妨碍清晰的思考。
《公孙龙子·白马论》中记载了一个关于“白马非马”的故事。战国时有一座城禁止马匹出城,食客公孙龙带着一匹白马出城,守卫不让放行。于是公孙龙设计了一套说辞,说服了愚钝的守卫,成功出城去了。
公孙龙道:"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他的意思是,马,是对事物“形”的规定,白,是对颜色的规定,白马自然也是颜色方面的定义,形与色不同,马与白马自然也不同,所以“白马非马”。公孙龙就是混淆了“非”的“不等于”和“不属于”两种概念。
我们判断事物时,常常会犯“非黑即白”错误,认为世界之事,不是对的就是错的,却忘记了中间的可能性。这说明言辞的含混性,会让理解变得极端。
当我们定义一个事物时,要追求言辞的清晰、浅显易懂,定义项不能比被定义项更复杂,否则定义就失去了意义。用一个更复杂的话术去定义一个复杂的概念,只会增加理解的难度,对交流沟通并无一点益处。
在学术界,福柯、德里达、海德格尔是三座难以理解的大山,而后代很多学者,要么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读,并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思想,要么用更加复杂的概念(乃至他们自己的概念)去理解,造成了许多的误读。也是这样,后代学者之间就彼此对于前辈的研究也进行了互相的批判和探讨。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抬高了这三人,更加深了对其研究的难度。(虽然他们本身就很有深度和难度)
在文学艺术研究中,常常出现“后现代”、“解构”等字眼,“后现代”是公认“解构意义”、“虚无”的。这些艰深的字眼,除了带来思考上的混乱,理解上的阻碍,亦掩饰了毫无意义的事实。
我们在进行语理分析时,可以简单地对其进行是否有意义分析。例如说“这张桌子今天很悲伤”,这句话既不真也不假,因为它本身就没有意义,后现代主义的很多作品中,常常出现类似的话语,在孩童咿呀学语时,也会时常蹦出类似“门玩的很开心”、“椅子摔疼了”等无意义的话语。
另外,有意义的语句组成一句话,也未必会是有意义的。譬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1500克重=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有1500克重,就是无意义的,不能如此简单地进行拼贴。
一个句子是否有意义,需要放到一定的语境中去考察。语境才是决定意义的场域。
语理分析是正确思考的第一步,而语境是进行语理分析最重要的因素。我们说,“见人说人话,见过说鬼话”,虽话糙,理却不糙。
03、两种方法,助你有效思考,有效沟通
从语理分析出发,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而在具体操作上,有逻辑与科学两种方法供你选择,这两种方法更加实用,更具有操作性。
逻辑方法:用逻辑的语言,让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从亚里士多德那里滥觞的传统逻辑又名三段论逻辑,顾名思义就是“定言”、“假言”、“选言”三段论。而现代逻辑与传统逻辑产生了极大的裂变,主要分为“命题逻辑”和“量化逻辑”,又名为符号逻辑,主要是通过各类符号来进行论证。
逻辑论证,亦是一种演绎论证。演绎论证具有必然性,结论往往已经包含在前提之中,其正确的推论叫“对确”,错误的推论叫“不对确”。例如:
前提:1.甲的年龄比乙大;2.乙的年龄比丙大。
结论:甲的年龄比丙大。
如果两个前提都为真,结论必然为真,这就是对确论证,结论的真,已经隐藏在前提之中了。
又如:
前提:甲是乙的父亲。
结论:乙是甲的儿子。
这就是不对确论证。如果乙是女性,那么乙就是甲的女儿,结论就有可能是假的。
证明一个论证的对确性,有两种方式,即范式图解法和真值表。不管是“图解”还是“表析”,都是通过符号来辅助思考,是手段,而非内容。范式图和真值表都没有统一画法,是根据具体内容来进行构建,这也是其灵活性表现之一。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会用到这两种方法,很多时候,我们无论是做选择还是交流,仅凭直觉,就是可以对大部分事物作出判断。但是直觉并非本能,而是人的潜意识,这种潜意识,是经过经验和阅历所锤炼过的,有时候依赖直觉做出的选择反而是正确的。
但是,逻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不可估量。在职场上,要完成高效率的工作,离不开有条理的团队部署,离不开有秩序的配合,而这些都离不开有效率的沟通。
在辩论赛中,厉害的选手,在论述自己的观点过程中,总是条理清晰,逻辑自洽的。他们的思考借助逻辑语言的组织,更加有深度,并且更有说服力。
一个学习能力强大的人,他不一定就是熬夜刻苦或者先天记忆超群。而是他们懂得用逻辑的方法,来记录自己所学所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科学方法:学会归纳,是做总结最有效的方式
梁光耀所说的科学方法实质就是归纳法,这是普遍用在获取知识时所使用的的方法。
德国哲学家莱辛巴哈认为归纳法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方法:人类要生存,便需自觉或不自觉地预测将来。预测需要定律,我们要获取定律,便需要归纳法,找出某一系列类似事件可能出现的概率。
归纳法有五种:枚举归纳法、统计归纳法、因果归纳法、类比归纳法和假设演绎法。
枚举法很容易理解,就是归类相似属性的事物,比如桃子、苹果、葡萄、西瓜是水果,猴子、熊、老虎、豹子是动物。
统计归纳法会涉及到样本问题,样本如果不足或者选择错误,就会容易造成结论的谬误。比如要统计一所大学的男女生比例,不能抽取10人或100人基数较小作为样本,也不能抽取某一个学院如文学院或理学院为样本,这样都是有失偏颇的。
19世纪英国哲学家穆勒提出了“穆勒方法”,将归纳法分为五类:取同法、差异法、差异关联法、共变法和剩余法。他认为归纳法就是找寻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因而他的归纳法又被称为因果归纳法。这种归纳法,就是从普遍现象中找到那个最有可能的共性因素,常常被运用在实验中。
类比推论很容易理解,就是在互相对比中,找到那个最可能因素。我们在发明用于人类的药物时,常常先用于动物身上实验,通过动物的反映来推断对人的作用。
假设演绎法虽说带有“演绎法”,但却是一种归纳法。假设演绎法有两步,一步为归纳论证,一步为演绎论证。例如:
第一步:
前提:甲乙丙丁……都会死。
归纳结论:所有人都会死。
第二步:
前提:所有人都会死;张三是人。
演绎结论:张三会死。
由上可以看出,第一步的结论成了第二步演绎的前提。
与演绎法的必然性相对应的是,归纳法具有盖然性。这就是说归纳论证,并不是绝对性的,而是可能性的,是有概率的。
无论是逻辑方法,还是科学方法,都只是思考的一种手段。梁光耀告诉我们,通过逻辑的思考,这些方式能让我们在学习工作中,以可能高的效率,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推及至我们的日常沟通中,如果有这些方式的加持,那么高效的沟通是可以达到的。在你给对方传达信息时,是简洁的、有条理性的、重点突出的,乃至是有视觉上冲击的,都能让对方更快速地重点地找到你想表达的内容。
04、规避谬误,谨防沟通陷阱
梁光耀先生认为逻辑学上对“谬误”的定义太窄,认为错误的论证就是谬误。而普通人认为“错误就是谬误”的定义又太宽,最恰当的定义则是:思维方式的错误。
很明显,他是从一个方法论的层面上对“谬误”进行定义,但是这个定义是否真的就没有问题呢?其实并不是,仅在“思维方式”上进行框定,也同样是一种窄的定义方式。
哲学家李天命先生曾将谬误分门别类,提出了“四不架构”:不一致、不相干、不充分和不当预设。李先生将其运用到了人生哲学中去,认为“不一致”就是做人要跟自己的目标保持一致;“不相干”就是不要为那些和我们人生价值不相干的事物烦恼;“不充分”就是看事物的方式不全面而导致了偏见;“不当预设”就是谨防那些不妥当的社会预设和认识预设带来痛苦。
“不一致”其实就是自相矛盾、双重标准。用自己的矛攻击自己的盾,哪个更好?其实就是一种“谬误”,自己给自己设的逻辑陷阱。双标现场也是如此,对于同一件错误,不同的责任人受到不同的处罚,却没有得到一个正当的理由。根据个人情感来对一件需讲理讲法的事件进行审判时,常常会出现双重标准。
“不相干”是离题,是诉诸人身,诉诸群众,是进行错误的类比。比如《礼记》有言:“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天上不能有两个太阳,以此来证明一个国家没有两个皇帝,这就是不相干的类比。古代有很多类似的比喻,看似增添了不少文采,但是从逻辑上而言,这些比喻都是不相干的。
“不充分”会让我们思考问题时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非黑即白。在考虑问题,归纳事物是,会忽略特殊的情况。前文所提“白马非马”故事,公孙龙就是故意扭曲概念,混淆“偏”与“全”的概念。
“不当预设”中把一个结论预设为真,这是不恰当的,结论是有待论证的。如果预设结论为真,能够反推结论的正误,那是可以接受的。就像神学哲学家论证“上帝是否存在”,但却以“上帝是完美的,上帝的话是真的”为前提,这本身就已经预设了“上帝是存在的”,那么这个论证过程并没有什么意义。
在人际沟通中,要仔细聆听对方的话语,从“四不”中甄别是否有谬误,因为言语是灵活的,稍有不慎就落入对方的“陷阱”中去。同时,也要谨防自己在交流中不小心“挖坑”。
生活处处充满思考,也充满逻辑推理,也同时充满着谬误。比如你认为一个爱干净的人,肯定特别讨厌邋遢的人,因为我们常常看不惯与我们不一致的人,但是事实上他也可能会尊重别人邋遢的生活方式,并不总是讨厌。我们不能“自以为是”地决定别人的喜好、习惯等等。
“思方学,有四要。意为首,重厘清,善分析,曰语理。二逻辑,谈推论,说必然,名演绎。三科学,求知识,有方法,号归纳。四剖析,错思维,乱思考,乃谬误。”
这是梁光耀先生在后记中所作的思考方法“三字经”,短短57字,极简地概括了思考的方法过程及其重要性。有效的思考方式,是获取知识,合理沟通,实现自我成长的不二法宝。
文/当归姑娘
《简明逻辑:快速规避看似正确的常识错误》读后感(六):《简明逻辑》:从基础概念谈逻辑知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规避常识性错误
文/爱啃骨头的猫咪
当初一度被《妈妈是超人》的安迪圈粉,小小年纪有着与之年龄不符的成熟,当然还有被他超强的逻辑能力、记忆能力折服。
在幼升小的考试中,老师问安迪:“假如你现在在排队,你的前面排了7个人,后面排了6个人,那这个队伍一共有几个人?”
安迪说:14个。
“那假如昨天最低气温是零下2度,最高气温是7度,那么昨天的温差是几度?”
安迪回答说:9度。
虽然只是简单的数学算数题,但是安迪的逻辑思考能力、反应能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都表现得很让人惊喜。反观大麟子,虽然比安迪小了1岁,但当妈妈问他1+1等于几是,他却给出了11的答案。
思维方式会影响一个人做事的习惯,并会塑造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梁光耀撰写的《简明逻辑》一书,使用图解形式介绍了思考方法的基础概念及核心架构,剖析了思考得法的奥秘和正确步骤,帮助读者提升思考能力,更好地认清谬误,解决问题。
梁光耀说:越思考,就越发觉思考的重要;越发觉思考的重要,就越发觉“思考方法”对思考十分重要。
思考方法是什么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逻辑是一切思考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逻辑思维能力是比知识更加本质的能力,是学习所有学科知识的底层能力。
之前网上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中国的孩子回到家之后,家长经常会问:你今天学了什么新知识呀?而犹太的孩子回到家之后,家长会问:你今天又提了什么好问题吗?很明显,前者侧重知识,后者侧重“提问题”。
侧重学知识有什么不好吗?这两者有什么不一样呢?
当你问孩子今天学了什么新知识时,更多是把孩子当做一个袋子,老师讲的知识他要能够“死记硬背”下来,而当你问孩子今天提了什么问题时,是在看重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思考过才能提出问题。也由此可以看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很多人只注重知识的习得,而忽略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思考方法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包括批判思考和创意思考,而狭义的仅仅包括批判思考。批判思考旨在批判,创意思考旨在创新和发明。
正确的思考步骤是什么?
在《简明逻辑》这本书中,作者梁光耀逻辑明晰、条理清晰的列出了一个正确的思考步骤,虽然逻辑思维是我们在自己的脑中的一个思考过程,别人无法看到,但是为了能够高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我们需要让自己对自己的思考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且,有意识的整理自己的思考,搭建思维体系并形成习惯,会让你能够洞察更多事情的本质,从而快速规避一些看似正确的常识错误。
第一步进行语理分析:这是什么?先厘清问题或论点。想要思考清晰,就必须充分理解言辞的意义。而正确思考的第一步,就是语理分析。
可能有人对这个定义并不是非常理解,简单说,语理分析就是要问“这是什么”。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要先搞清楚问题是什么。
比如,我们经常会遇到跟别人沟通的时候,“驴唇不对马嘴”,说了半天,不知道对方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或者是自己想要表达的是一个意思,结果对方却听成了另外一种意思。
在语理分析中,我们很容易被一些歧义、含混、概念扭曲、语害等的语言误导,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很多人在说话的时候,遣字用词不清晰,还有甚者会用一些毫无意义的语言,让听的人感到混乱,不知道对方想要说什么。比如,“艺术在现代和后现代的二分法中被完全解构了”,这句话根本就不知道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当我们在跟别人沟通时,简单、清晰是最好的沟通话语,不要故意用一些看似高深实则对理解毫无帮助的词语人为的增加障碍,以显示自己的“专业”。
不管是传者,还是听者,语意不明,对双方的思考都不太友好。所以,进行语理分析,弄清楚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才能为他提供想要的解决办法。
第二步找到论据:有什么理据?追查论点背后的理由或根据。弄清楚问题是什么之后,我们需要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而在寻找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两个方法:逻辑方法和科学方法。
逻辑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梳理观点。什么是逻辑?逻辑就是一门研究论证的学问。
根据逻辑学的发展,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认为判断的主词和宾词的联系就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客观关系,他的逻辑是西方重要的形式逻辑、传统逻辑的起点,所以亚里士多德被称为传统逻辑(Traditional logic)的创始人。传统逻辑主要的推理是用演绎法来推理,所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又叫做演绎逻辑。(来自百度百科)
在演绎论证中,如果前提全部是真的,那么我们可以得到结论也是真的,这就是对确论证。例如,给定以下一些前提:
前提:所有人都会死。
前提:亚里士多德是人。
利用演绎推理,
结论:亚里士多德会死。
但如果前提是真的但结论有可能为假,这个论证就一定不对确,我们称之为不对确论证。例如:我们给定以下前提:
前提:甲是乙的儿子
结论:乙是甲的父亲。
在这个论证中就是不对确的,因为乙可以是甲的母亲,不一定是父亲。
比如下方图表,P为前提,C为结论。
在演绎论证中,我们可以用范式图解法和真值表证明一个论证的对确性,虽然对初学者来说不太容易掌握,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这些方法,了解什么是必然性的推论,在分析问题时能够区分对错。
科学方法:其本质就是归纳法,帮助我们总结归纳找出判断依据。几乎我们所知道的大部分知识,一开始都是来自于归纳法。我们想要找出导致某种结果发生的原因,于是我们运用各种归纳技巧,进行归纳和总结,从中提取共性,找出真正的原因。
梁光耀在《简明逻辑》这本书中系统讨论了归纳法的五种方法,分别是:枚举归纳法、统计归纳法、因果归纳法、类比推论、假设演绎法。
1.枚举归纳法:在有限的个例中,我们观察其性质,然后推论出全体也具有相同的性质。
比如,
前提:
1.孔子死了。
2.庄子死了。
3.墨子死了。
......
我们观察到以往的人都死了。
结论:所有人都会死。
但是,归纳推论并没有必然性,前提真并不能保证结论真。比如我们观察到之前的人都死了,但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的人可能会长生不死。
2.统计归纳法:根据某类对象的样本具有某属性推出某类对象的全体都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方法。
做统计归纳法时,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准则,第一,样本数量要充足;第二,样本不存在偏差;第三,内容跟我们现有的知识要兼容。
比如,我们调查某一所大学的男女比例,我们不能只选取某一个学院的人作为样本,或者选择很少的人数做为样本,这样的样本明显是不足和有偏差的。
3.因果归纳法:英国哲学家穆勒提出“穆勒方法”,即取同法、差异法、差异关联法、共变法和剩余法,他认为归纳法是用来寻找各类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因此把这五种归纳法称为因果归纳法。
4.类比推论:根据两类对象A和B都有若干共同的属性,并且A还有另外某个属性,推断B也具有该属性。
200年前奥地利以为医生解剖尸体时发现,一些病人时候胸腔内化脓、积水现象严重。这位医生某天想到,自己的父亲在经营酒馆的时候,用手指关节叩击木制酒桶,然后根据声音估量出桶中酒量的多少。于是他想:酒桶与胸腔都是封闭的,叩击时都能发出声音,既然叩击能用来估量酒桶内的酒量,那么同样用叩击也能判断病人的胸腔内的积水量。由此,这位奥地利医生发明了“叩诊”的方法。
5.假设演绎法:根据已知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对某一未知的事物或某一未知的客观规律做出的一种推测性说明。
第一阶段: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新事实与旧理论发生矛盾,出现一些用已知的科学原理无法解释的新事实、新关系。
第二阶段: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根据已知的科学知识和材料,进行科学分析提出假说,对上述的新事实、新关系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规律提出初步的假定。
第三阶段:利用有关的理论和科学材料进行广泛论证,使上述初步的假定发展为结构较完整、较稳定的科学假说。
在人们的思维逻辑中,归纳和演绎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不可分割的,我们在进行问题分析的时候,要熟练运用这两种方法,追查其背后的理由和根据。
第三步进行谬误剖析:有么有谬误?检查是否有谬误,并进行改正。梁光耀认为,一般的逻辑书对谬误的定义太窄,但一般人的定义又太宽,因此在《简明逻辑》一书中对谬误的定义为:思维方式上的错误。
梁光耀对谬误的分类遵循了李天命先生的“四不架构”,即将谬误分为不一致、不相干、不充分和不当预设四大类。它跟一般谬误分类的最大区别就是没有预先将谬误分成形式和非形式两大类。李天命先生将“四不”精神应用到人生哲学方面,“不一致”指做人初始要跟自己的目标保持一致,否则就会失败;“不相干”指不要为跟我们人生价值不相干的事烦恼;“不充分”指因为看事物的方式不够全面才会导致偏见的产生;“不当预设”指注意那些不妥当的社会预设。
而在本书中,作者梁光耀虽然借鉴了李天命先生分类架构,但从谬误类型和谬误名称上略有不同。
不一致的谬误:自相矛盾和双重标准。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双标。对待同样的事情,但是却做出不同的判断和不同的对待方式。比如,同样是明星一方出轨,林丹就有妻子发文力挺,而马蓉就被全网追着骂。
不相干的谬误:偷换概念,断章取义是最常使用的方法。比如,很多自媒体小编,为了更吸引用户的眼球,将原本正常的新闻报道进行掐头去尾,把受访者的一句话单独抽出来进行独立解释,误导读者和观众。比如,有自媒体撰文《传黄晓明与Baby在酒店内吵架 真相曝光》,并配上图片以佐证。但是事实上,这张图片是很久之前黄晓明和Baby拍摄电影时的一张剧照而已。
不充分的谬误:我们经常会出现以偏概全、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比如,妻子批评张三抽烟,警告会得肺癌。但张三狡辩说,李四吸引没得肺癌,王五吸烟也没得肺癌,因此自己也不会得肺癌。这就是以偏概全,样本数量不够充分,个人的特殊性也没有进行考虑。
不当预设的谬误:比如在一个论证中,先预设结论为真,但结论其实是有待证明的。这明显就是不恰当的预设。还有一种假两难也是将一件事不恰当地设置成只有两个选择,让人二选一,但事实上这两个选择并不互相排斥。比如,丈夫对妻子说,你再不做晚饭,咱们今晚就要饿肚子了。但是事实上,如果不做晚饭会不会饿肚子呢?答案是不会,因为不做饭,他们可以选择出去吃或者叫外卖。
书中讲了二十多种谬误,因篇幅有限不能一一说明。很多谬误其实很容易辩认,但有的谬误并不容易辨认,比如经常引发争议的双重标准就是其一。要辨识谬误,最重要的还是要具备语理分析的警觉性,对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言论多问一个为什么。
总结
市面上大量关于逻辑思考的书更多的是工具书,讲如何熟练的使用工具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但对于真正的逻辑思考中涉及到的方法最初的概念很少进行系统的讲解,而那些纯概念性的逻辑讲解又非专业人员能够完全理解。所以,对于很多想要理清逻辑的一些基础概念时,《简明逻辑》这本书可以作为入门级书籍参考阅读。
梁光耀说:思者,爱也。思无方,辩无体。辩以用为体。逻辑思维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通用能力,只有学习和掌握逻辑思维能力,才能让我们在混乱的事情中快速理清思路、找到问题关键、解决问题。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