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关键概念》是一本由[美]狄安娜·泰勒编著作,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福柯:关键概念》精选点评:●(并非王婆卖瓜)这是目前我读到写得最好的福柯入门。这本书便是“深入浅出
《福柯:关键概念》是一本由[美]狄安娜·泰勒 编著作,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福柯:关键概念》精选点评:
●(并非王婆卖瓜)这是目前我读到写得最好的福柯入门。这本书便是“深入浅出”四个字本身。
●非常非常好,基本上是这套系列中目前读到的质量最高的一本,围绕着“权力”“自由”“主体性”三大关键概念,勾连出完整的知识谱系。并且很大程度上破除了对福柯的单向度想象,勾勒出其思想中蕴含的积极的可能向度。权力的无所不在并不意味着主体无法逃离被规训与捕获的命运,而同样也为主体带来了逃离当下的可能性,赋予其在批判反思基础上,于自由的实践中对权力关系加以引导,进而颠覆既有规范,将自身建构为不同于“当前之所是”的独特存在。而本书对福柯晚期伦理学转向的考察更是充分展示了其对自由的思考与真正主体性的激情呼唤。对福柯思想之为“工具箱”的反复强调也有助于我们不至落入其理论窠臼,而在更开阔的语境中思考其思想之于当下的批判、斗争与解放的积极意义。总之正如评论所言,这本书本身便是“深入浅出”四字的最好写照。必须力赞!
●在2020的开春读起来似乎格外应景。说真话,危险,自由,责任,知识,权力,主体性……这些相互多维联结的概念在神州大地应用得愈发魔幻现实。
●好读 对我而言是打开福柯最好的方式
●B+/ 比《导读福柯》好很多。作为多作者合作的福柯导读书,能做到车轱辘感不强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或许福柯德勒兹都适合这种编排模式)。比较突出自我技术的方面,所以非要说不满的话就是与此相关的个别篇章过于粗率的行文把福柯描绘得有点鸡汤感,甚至无法拉开福柯与存在主义的距离——又或许是因为哈贝马斯对福柯的批评并非没有道理?
●警惕之余,不禁赞叹。
●细致的导读+靠谱的翻译,并且确实解读了更多的可能性。
●由「權力」「自由」「主體性」三個概念出發,構成完整的知識譜系解讀。應當是目前閱讀體驗最好的一本福柯關鍵概念解讀
●通过历史性追溯了解我们的处境何以如是,并设法领会怎样有可能不再如是,在这个虚拟的缝隙中打开了可能转换的空间,我们在这个缝隙中进行实验,这个实验结果未知,是一场关于自由的冒险。
●三个关键词:权力、自由、主体性,文章深入浅出,挺好读的!买一本常备~
《福柯:关键概念》读后感(一):主体性
福柯的权力理论最终的着力点是“主体性”,因此这里简单作个比较分析,谈谈主体在经济学理论与福柯理论下的差异。
经济学中理性人基于效用的比较作出选择,这里头预设了一个充分能动的主体,理性人追逐效用,而不是相反。所谓的广告其实也没有改变这样的预设,广告必须通过诱导然后变动效用的排序才能改变主体的行为,但对于最终的决策主体,能动性仍是充分的,他的行为总要达到效用最大化的结果。
福柯颠覆了这样一个假设,权力理论认为所谓的决策者多数时候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反应机,权力网络下各种支配权力的交互作用推动他此刻的行为。但福柯也给主体性留了位置,主体仍有实践自由的可能性,通过一种批判性反思,主体识别具有压抑性的规范和实践,从而推动权力关系的变动。
:我最近可真够怠惰,原先不读原典读guide,现在guide也嫌读得累,只是匆匆读几遍guide之guide了事。几个法国左翼知识分子都有被我庸俗化的危险。
《福柯:关键概念》读后感(二):捉虫及求知之意义
中译本(即本书)P75
福柯探讨说求知的意义,原文为“归根结底,如果对知识的热情只是为了获取一定的远见卓识,而不是以种种方式尽可能使认识者迷失自我,那么,这样的热情又有什么价值呢?”
读完该句,如冰水浇头,难道福柯认为求知的价值是为了迷失自我么?男神怎么会这么想,我是百思不得其解。
翻阅了下原书,摘录"After all, what would be the passion for knowledge if it resulted only in a certain amount of knowledgeableness and not, in one way or another and to the extent possible, in the knower's straying afield of himself?"
看来此处有错译。原意应是:如果求知的热情是致使获取一定的智识,甚至以在某种程度上,终致使求知者自我迷失,那这样的热情又算什么呢?
这样理解的话,就对了,简单说福柯的意思就是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只是追求知识,却不加以‘反思审视’,那求知毫无意义。这样的观点是与福柯的一贯立场一致的。
一点点小小的谦卑的意见,如有误,请诸位斧正。
《福柯:关键概念》读后感(三):自我概念
現代人的自我觀念是「努力做真實的自我」,設想著有某個現成的固定的實體自我本質等著被發現;但「認識你自己」這句格言並不是這個意思,更應該是一種「自我技術」或「生存的藝術」:自我並非本質,而是藝術品,藝術品是需要塑造的,所以自我是要「成為」的而不是等待「被發現」的。這種生存的藝術可以被理解為氣質(ethos),古代不同流派的哲學家有不同的氣質(氣質是需要靠實踐習得的):尼采相信只有面臨巨大的危險才能成為自己;斯多葛學派相信通過內省才能成為自己;蘇格拉底認為自我發現需要通過和他人辯論。主體性是我們的行為和生存方式,而不是我們所是之物。
而作為藝術品的自我無法通過學習理論知識去通達,因為意圖、風格和理念都是藝術實踐的結果:我們通過繪畫的行動來學習繪畫。這種意義上的自我是努斯而不是邏各斯的。我們並非通過學習有關自我的知識去發現我——盯著自己的肚臍是無法認識自己的,而是通過習得特殊的氣質去成為我。
對於福柯來說這些自我技術是用來擺脫自身的,通過動搖社會、歷史對自身的規訓。規訓最厲害之處就是能夠被內化,而不是一種明顯的外在的強制性的力量,這就導致無法直接反抗。被內化的目光成了自我審視。
要看到「我」的偶然性 於是我就不必然是現在的我,就能夠自我轉化了。
《福柯:关键概念》读后感(四):小结:主体是如何被塑造的
福柯的一生都是在思考“主体性”的问题(即自我是如何被塑造的)。他对权力-知识、生命政治等问题的考察都是为了探索主体如何获得自由,即无论是规训权力还是生命权力,都是权力关系本身对人的捕获和塑造。它们并非是消极的,而是具有生产性的。
规训不仅仅是他者对自己的劝告或宰制,更是自己对自己的审察与督促,它注重的是“有用”和“有效”。这种以规训为特征的现代主体性,源于早期基督教的“自我牺牲”(如坦白、自我书写)。“自我牺牲”预示了一个真理或“真实”自我,因而主体必须要屈从于该真理。在这个层面上,古希腊的“自我关注”作为一种伦理道德方式,是福柯晚年痛苦思考的结果,用以超克现代社会的规训。我们虽然无法摆脱权力关系,但却可以用一种批判的精神来审视这种塑造主体的权力。事实上,权力只有在自由的主体上得以施展,我们通过跳出来重新审视这种权力关系,可以把自己建构为一个全新的主体,从而拥有自由。在我看来,福柯痛苦思考后得到的结论(可变的“主体性”),恰恰是德勒兹思考的起点(“生成”)。相比于德勒兹,福柯对现代社会的描述更加地贴近现实,因而也比德勒兹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如新历史主义)。
需要思考的是:福柯晚年试图在古希腊来寻找抵达自由的力量,主张把自我当作一件艺术品来塑造,从而具有了伦理学的意义。但是,这种回归是否显得有些过于轻飘飘?尽管福柯一直声称权力不仅是消极的,更是积极的,但他似乎并没有对这种积极的面向进行充分的描述。回归古希腊方式这一思考显得穿透力不足,他对于伦理道德的思考显然也没有康德等人深刻(这可能是为什么福柯最为人所知的思想是前半生的《规训与惩罚》、《性史》等,而不是晚年的相关论述)。不过,作为后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这种解构有余而建构不足的思考方式似乎也是无可奈何。毕竟说到底,福柯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思想而非某种结论。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