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家族物语》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1-02-13 08:30:3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6

《亚洲家族物语》是一本由[日]濑户正人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亚洲家族物语》精选点评:●侧面描写了二战时期及战后日本边缘军人家庭的实景。“身份认同”是作者本人很大的一个人生主题

《亚洲家族物语》的读后感大全

  《亚洲家族物语》是一本由[日]濑户正人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亚洲家族物语》精选点评:

  ●侧面描写了二战时期及战后日本边缘军人家庭的实景。“身份认同”是作者本人很大的一个人生主题。出生于泰国的越南人社群,自身是日本、越南混血,而后与有中国血统的泰国妻子结婚,一直游走于亚洲各地,思考亚洲各文化的边界、共通点所在。出身于以摄影为生的家庭的他,一边想要逃离摄影本身,一边又逐渐深入摄影艺术的领域,在商业与艺术的边界摸索。他的摄影主题也经常聚焦“跨文化”。除摄影家的人生经历外,本书很难得地记录了深濑昌久的日常。番外对深濑昌久生动的描写实在过于可爱,非常打动人。封面荧光色超美超耐看,内页设计也很酷。

  ●细细碎碎的讲述,切割的愁绪,但就是让人没法静下心来好好听一听这样的故事。

  ●亚洲家族来自归属感的多义性,从战后开始一代人的寻根之旅,跨越整个成长,之后又是多民族的融合,像一种永远的漂泊,无论是红河还是阿武隈川,是托伊还是正人,人的记忆总是会游移和失焦,一生似乎就是寻找与修正的过程。羡慕作者的敏感,视觉里就像能察觉光线中的微尘,每一次的食物记忆也会有微妙的共情,有着时间感的印记。奇妙的是摄影师的眼睛比照片好,文字更像眼睛,物质性却又在照片里。番外里森山故意超时把白花洗黑只留下轮廓光芒的片段也是不明觉厉。另外书里还有一种抵死的浪漫。

  ●真建议日语书籍能不能不给这种垃圾翻译糟蹋,上一本译成什么样了?

  ●虽然濑户正人是以摄影艺术逐渐曝光于大众视野,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感觉是,他同时兼具一个作家或电影导演的细腻、敏锐和诗意。通过濑户正人独特视觉的折射,这片如同隐匿了他前世回忆的土地上的一切颜色,声音,气味,光线都呈现出了特殊的魅力,并深具内涵。

  ●P315 “摄影是与那个人与生俱来的品味的邂逅。”

  ●写曼谷和森山大道的部分氛围挺好。

  ●以为是更泛化的亚洲家族物语,实则是比较私人化的一个家族内部的亚洲性。从战败后假装越南人藏匿于泰国寻求保护的父辈经历到从泰国人变成日本人的“我”对身份认同的矛盾。作者往返于日本与泰国各城镇寻找失落的记忆与隐匿在记忆里的自己,最终达成某种释然或和解。

  ●蜻蜓点水,到不了“亚洲史缩影”的级别。内文字太大,纸太厚,不顺纹,拿着手酸。

  ●#

  《亚洲家族物语》读后感(一):是托伊,亦是正人

  文/***

  濑户正人,是日本当代了不起的独立摄影家,师从森山大道,入行即给摄影师深濑昌久当助手。1996年,四十三岁的正人勇夺“木村伊兵卫写真奖”,后多次担任该奖项的评委。

  在摄影界取得骄人成绩,濑户正人多少依赖于家传。父亲濑户武治多年来凭借经营照像馆养活一家人。而这份家业从泰国乌隆一直延续到日本福岛。在乌隆,照像馆叫“南山”,取自生在河内的外祖父的名字。如今的正人,八岁之前在泰国时叫托伊。

  自己到底是正人,还是托伊?这个问题,长久地在濑户正人心中挥之不去,对他的人生轨迹造成了巨大冲击。这本《亚洲家族物语:正人与托伊》,可算做摄影家的“自我身份确认”之作。作者通过对家族记忆与数次归乡之旅的梳理,令我们见识了一个跨越东亚与南亚的家族传奇,以及一个孩子的“奇妙”成长经历。

  倘若作者早些出版这本荣获“新潮学艺奖文字作品”的散文集,一定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摄影作品:为何镜头下捕捉的都是朴素日常,为何写真里的人物,都带着不动生色的真情。不过,本书最妙的地方,仍是这个家族不离不弃的深情。读懂了这本书,便懂得了什么是血脉,什么是融合。

  濑户家的事要从父亲与亲人告别,走到村口时说,“我走了”讲起。1942年,父亲二十一岁,收到通知书,被征入伍。登上轮船,从福岛到会津若松,再到广岛港。在泰国待命的队伍本来要投入缅甸战场,谁知日本战败的消息却先来了。上司命令士兵都把扳机上的菊花徽章削掉。从此,密林里走出了一群没有身份的人。为了生存,父亲冒充越南人,在老挝人、中国人和越南人聚集的乌隆生活下来。娶了生在泰国的越南人为妻。

  由此,正人母亲家的线索也展开了。外祖父是越南的爱国人士,被迫逃亡泰国。六十年代,泰国排外,父亲与外祖父同时决定归乡。父亲带着一家人回福岛,外祖父带着舅舅和阿姨们回河内。对于父亲来说,回家可以与祖母和叔叔姑姑团聚。可对母亲来说,与娘家人无异是一场离散。想起王维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将来插不上茱萸的那个人,恐怕就是母亲吧。

  回到福岛的正人与母亲、弟弟妹妹,自然受到了叔叔婶婶的热情接待。但由托伊变成正人,却令八岁的作者经常产生“我是谁”的困惑。他想念乌隆的雨,想念赤膊赤脚,想念软绵绵的泰语,想念青木瓜做成的美食,,最终想念那个叫托伊的孩子。濑户正人的描写非常入境,令人眼前宛若摇晃起越南导演陈英雄的《青木瓜之味》里的朦胧场景。小孩比大人适应能力强,母亲对“日本人”身份的适应感,可想而知。整日穿着平整和服的祖母,对母亲也是一种压迫吧?成年之后的正人,替母亲感叹。

  本书的写作结构,就像濑户正人的镜头,在历史的时间线上不停地游移。作者打乱了从1942年到1992年的时间顺序,从曼谷到福岛,从福岛到东京,再到乌隆、河内,展开了他的寻根之旅。最令我感动的是,1983年,他随母亲回河内。离开时,舅舅们千方百计为母子俩人安排了汽车送去机场。但座位有限,只有阿姨一个人来送他们。年轻的正人很失望。但等车子快到机场时,远处一大帮亲戚骑着自行车追了过来。他们天没亮,就从家里出发了。在这一刻,正人深切地体会到血浓于水。在河内,他不是托伊,而是正人。

  当正人娶了泰国和中国混血的段为妻之后,生下来的女儿小光,就成了传承四国血统的小孩。虽然《论语》里说,四海之内皆兄弟,有客气与讲礼仪的气度。但日本历史学家森安孝夫却说,“人类皆兄弟,这句话并不是理想,也并非文字游戏,而是确有其事。”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多民族融合的历史。在这个人间,就不该有偏见和歧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请珍重所有人。

  本书结尾,濑户正人为自己的人生填写了答案:“而我在眼中,是目送‘托伊’前往曼谷的‘正人’,和目送‘正人’回东京的‘托伊’。”他,是正人,亦是托伊。

  for《晶报》 谢绝转载

  《亚洲家族物语》读后感(二):把生命中最强悍的力量发射出来

  请你想象一个男人。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把自己想象为这个男人。然后一起开始下面的“冒险”。

  1.这个男人有着复杂的血缘关系

  他出生在泰国,在上小学之前,都在泰国一个远没有曼谷出名的城市生活。热带的阳光和气候,造就了他黝黑的皮肤,乌溜溜的眼睛,以及一口流利的泰语。

  然而这个男人的父母中,并没有一个人是泰国人。他的父亲是日本人,母亲是越南人。然而,这一家五口人(父母、男人、弟弟妹妹)却生活在泰国。

  这样多文化的血缘,不断的冲击和融合着这个家庭的内核。在男人开始读书之后一直都跟随着叔叔生活在日本乡下。当有一天父母带着弟妹来到日本和他团聚和定居时,这十一二年的日本文化与教育所掩盖的、男人血液里的多民族文化,猛地被激发出来。

  从高中毕业开始,这样内心的冲击在不断地激荡着他。他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把这些交织澎湃的力量,不断地挥洒。

  2.这个男人有着“穷途末路”中的选择

  男人的父亲之所以会来到泰国,是在上世纪的越战中,父亲战败,因为种种巧合,留在了泰国。也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父亲不敢承认自己是日本人。

  因祸得福的是,父亲不仅仅和一位聪明大胆的越南姑娘结婚,而且有了自己的店面,一家照相馆。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如果不是一场大火,这家从为国王拍摄照片、接到无数订单而起步,成长为当地有名的照相馆的小店面,可能会一直延续下去。而这个男人也许就会成为这个照相馆的接班人。

  但那场大火,烧出了一家人的不同人生:全家回到日本,重新开始创业。波折坎坷的人生呵~

  如果我们从上帝视角来看,这件先后跨度了几十年的事情,似乎冥冥中早已决定了,这个男人在成人之后,骨子里的坚决和看似毫无选择时候的勇敢坚持。

  3.骨子里的野性

  男人的父亲胆子很大。在这里我想换一个说法,越是选择少、退路少的人,胆子都很大。

  父亲的照相馆开门营业。第一位客人,父亲认认真真地拍了三张,每次都说“刚才好像闭眼了”“刚才的表情不好”。第三次之后,客人付了钱。父亲立刻用这笔钱买了胶卷。等到第二天客人来取照片,父亲非常冷静地说“昨天拍的不好,免费位客人重新拍”,妻子还端出了茶水请客人喝。客人同意后,父亲只拍了一次。从此开始了真正的经营。

  这个男人似乎已传到了父亲骨子里的野性。在他没有考上大学后,短暂的迷茫让他很快下定了决心,开始学习摄影。

  男人毫不犹豫地抓住了森山大道开设研习班的机会,拜在森山门下。

  此后,他开始拍摄的作品中,极具原始生命力。哪怕一直看起来普通的、只能被抓来吃肉的鸡,都拍出了“生活在充满甜甜的肥堆味道的生活里”的那种感觉。

  4.我们生命的力量在哪里

  是该揭开谜底的时候了!

  这本叫做《亚洲家族物语》的书,是荣获日本摄影协会、木村伊兵卫奖的摄影家濑户正人先生的作品。

  这本写于1999年的书,荣获了当年的日本“新潮学艺奖”。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觉得又是噱头吧?

  看了两遍,这本书非常有嚼头。中间有一章讲述自己回泰国、以成年男人的眼睛审视泰国生活的记录文字,完全就是一篇完整的非虚构文学。

  说点读完书之外的意外收获:我明白一张照片好在哪里了!以前看了几本关于摄影的书,竟然不如这本讲述自己家族史的书有用。

  或许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生造就了不同的人。而如果我们是这个男人,我们的生命会迸发出如此强烈的力量吗?

  当我们审视自己的时候,你,能发现你的生命的力量吗?

  你怕不怕,浪费了生命,浪费了力量,就像没有过昨天一样?

  或许这是这本书里,最深处的那个问所有读者的问题。

  请你来回答。

  《亚洲家族物语》读后感(三):一次寻回,一个确认

  我对东南亚一带城市的印象一直模糊。大概是因为了解不够,所以也就一直兴趣索然,更从未想过将来某天会去这一带旅行。仅有的一些记忆大概都是来自杜拉斯和格林的一些小说,以及导演奥利弗·斯通的越战三部曲。但奇异的是,通过这些作家和导演的视觉,作为一个出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特殊地理区域,东南亚却一直氤氲弥散出一股令人难以言喻的神秘魅力。

  这种魅力,除了它特殊的历史、风俗民情,我想更多是来源于那些作为艺术家的个人,他们所遗留在这里的私人情感的赋值。他们生命中的某一段时间曾在这里度过,那些秘而不宣掺杂了情绪和想象的个人记忆,如同生命中一条磅礴的大河,在他们记忆褶皱的深处日夜流淌,动荡不息。

  在纪录片《日月无光》中,导演克里斯·马克这样叙说:“我将用我一生的心力试着了解关于记忆的运行。记忆并非遗忘的反面,而是遗忘的内在连结。我们不是记忆事物,我们重写记忆。就像我们去重写历史一样。

  《亚洲家族物语》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对摄影师濑户正人来说,他的文字和影像所呈现出来的东南亚,这里牵涉到关于他自己漫长而复杂的一段家族回忆。后来他带着相机反复行走于乌隆、河内、越南等地,通过隐匿于城市中的任何细枝末节,一点一滴拼凑并重新找回关于自己与这片红色土地的内在连接。找回的同时,也完成了对记忆的重塑。

  上世纪40年代,因为日本战败,听说参战军官都将面临审判,出于求生的意志,濑户正人的父亲选择永远留在越南,彻底隐匿自己的身份。这个土生土长的日本人就此在越南白手起家。取了越南妻子,变成一个越南人,并逐渐开枝散叶,发展出一个日本越南的混血家族。但世事无常,多年以后因为政治动荡,这个混血家族的家产在一片火海中变成废墟。无奈之下,他的父亲终于决定离开这个当初接纳他并且给他以安全的秘密“故土”,重返日本。而这个时候,日本的家人一直以为这个在二十岁出征的长子已然在他国的战场死去。彼时濑户正人已经8岁。曾是“热了就脱光衣服、光脚在乌隆到处奔跑的少年。”当他像一棵生长于热带的植物猝不及防被连根拔起,突然回到父亲的故乡福岛,生命中头一次看到一座冬天会下雪的城市,面对陌生的语言,面对同龄人投注在他身上的好奇目光,他第一次隐约意识到自己身份的分裂。

  我能感觉到濑户正人作为一种混血身份的迷惘和孤独。表面看来,他有很多的亲人,这似乎意味着一种优越于常人的庞大家族背景,且可作为深厚的情感依托。但事实上是,他很难真正并且彻底地归属于任何一个地方。当他还是一个孩子天真无邪奔跑在热带的一场暴雨中,他的身体里却寂静地流淌着一股来自陌生国家的血液。当他回到那股血液的源头,逐渐习惯并且融入这个新地方的文化及生活方式,他却不能彻底抹去遗留在另一个地方隐约陈旧的回忆。在他的过去与现在之间,横亘着的是一道隐形的屏障。记忆无法在同一个对象的身上连贯和重叠。而时间越久,那道屏障也就越发坚固。

  就像一个人在奔跑的时候把珍爱的东西遗失,却不可能不重新跑回去把它一一捡回来。因为他很难将那种因遗失而遗憾的情绪克服。

  如果一个人既不能做到彻底的抛弃,同时也做不到真正的回归。那他很有可能在横亘眼前的沼泽中不停地彷徨直至深陷。

  这种分裂的情绪一直延续到濑户正人的成年,也正是因为无法忍受这种复杂的情绪在内心日益充斥膨胀,他决定重返那片他出生的故土,一如他的父亲在多年以后重返日本。

  虽然濑户正人是以摄影艺术逐渐曝光于大众视野,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感觉是,他同时兼具一个作家或电影导演的细腻、敏锐和诗意。通过濑户正人独特视觉的折射,这片如同隐匿了他前世回忆的土地上的一切颜色,声音,气味,光线都呈现出了特殊的魅力,并深具内涵。

  跟着濑户正人的脚步不停地穿行在这片热带地区,让我常常有一种时空交错、亦真亦幻的感觉。如同一个模糊而隐约的梦境。我常常不知道他是在东南亚还是在日本,也不知道他是在现代,还是在过去。更不知道是想象,还是回忆。一切交融在一起,不停地在热带白热化的气温中蒸腾,发酵。脑子里出现的是一连串如夜幕下的霓虹,模糊而暧昧的意象。一如他暧昧复杂的混血身份。

  而渗透于字里行间那种丰沛的情感,如同一种显影的药液,最终让这些零散的意象碎片逐渐成像,变成清晰而确切的存在。

  在真正步入独立摄影师职业的最初,对濑户正人来说,他很难理解摄影的对象和意义。他对摄影的理解仍然很局限。就像他因复杂的生命史而很难找到确切的身份认同。但是在他决定重回他出生的地方,在追溯的过程中,这一切的疑问都随着他的追踪而云开雾散,最终豁然开朗。是在追寻的过程中,生命中那块暧昧的底色才得以掀开。他才重新发现并看清了自己的历史。

  “时间流逝,二十年前的种种都被压缩,少年时期的平淡回忆全被封印。如果说有什么是可以唤起的回忆,也许只有电石那真实的化学气味吧。我想,我只是为了寻回它而来,别无其他。”

  对濑户正人来说,这也许是历史性的一刻。因为它代表了一种过去和现在的贯通和连接,分裂变成了一种重叠。他这样描述当他从记忆深处终于成功打捞出这股熟悉的味道时的感慨。连带作为读者的我,也同时感觉到了一种欣慰。

  同时我也在想,摄影从本质来说或许就像是一种和前世记忆的确认。那些散落于记忆褶皱深处的碎片,并不因为没有人的注视而消失。就像濑户正人家开在乌隆的那所照相馆橱窗中的照片,它们一直都在那里静静地存在并且注视着。那些在寂静中等待的画面,其实一直都在等待一个故人。等待一次寻回,一个确认。

摄影 / 濑户正人

  《亚洲家族物语》读后感(四):《亚洲家族物语》译后记

  1953年,濑户正人出生于泰国乌隆。他的父亲是日本战败后残留在东南亚地区的日本兵,母亲则是泰国越南侨民。他以“托伊”这个名字在泰国生活了八年,在那里,他“每天在季风温暖雨中光着奔跑、被太阳晒黑了皮肤”。1961年,濑户正人跟随他的父亲第一次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回到父亲的故乡福岛县阿武隈川流域的大枝村生活。长大之后,濑户正人并没有继承父亲的照相馆,而是前往东京学习摄影,机缘巧合,成为了日本摄影大师森山大道的学生,之后又担任另一位摄影大师深濑昌久的助手,最终走上了独立摄影家的道路。1989年,他因摄影集《曼谷、河内1982-1987》获得了日本摄影协会新人奖。1996年,他凭借“静音模式(Silent Mode)”与“起居室1989-1994(Living Room1989-1994)”两个摄影展获得第21回木村伊兵卫摄影奖。1998年由朝日新闻社出版的《托伊与正人》记录了濑户正人前半生的人生经历,翌年这本书获得了第12回新潮学艺奖。此外,他还与另一位日本著名摄影家山内道雄一起开设了独立摄影机构Place M,为日本年轻摄影师提供发表机会,出版摄影集,并开设摄影课程,培养新一代摄影家。可以说,他是后森山大道时代日本摄影非常重要的一位摄影家。

  2002年,濑户正人将《托伊与正人》这本自传改名为《亚洲家族物语》由角川文库再版。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亚洲家族物语》是在角川文库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中不仅增加了大量的照片,还加入了濑户正人与森山大道、深濑昌久等人的交往经历,从中不难感受到森山大道与深濑昌久对他产生的重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关系简直就像家人一般。很明显,在这一部分中,濑户正人将他的自传从原本的狭义的家族系统拓展到扩大的家族之中。他非常形象地将他们的关系形容为“病毒感染”,他说,“我认为这是感染了某种看不见的病毒。这就是M型摄影病毒。M就是森山的M。在我20岁的时候,莫名其妙地遇到了森山先生,并感染上了。而在那数年之后,我遇到了深濑先生,在暗房的黑暗中感染上了。那是F型病毒。很偶然的是,这两种病毒,是日本代表性的摄影病毒。 拥有M和F这两种强大的病毒,我感到很自豪,我希望什么时候我能够将这两种病毒混合起来,变异成感染力更加强大的S型病毒。”

  2019年8月,我去东京旅游。经濑户先生的学生宛超凡的介绍, 在PlaceM见到了濑户先生。濑户先生为人热情,特别健谈,还专门拿出深濑昌久那本著名的摄影集《鸦》给我们欣赏,神采飞扬地讲述深濑昌久的一些轶闻趣事。当他得知我在从事日本摄影的翻译与研究工作之后,马上送了一本1998年版的《托伊与正人》给我,并表示希望能够在中国出版这本书的中文版。原本我只是基于“濑户正人是一位著名摄影家”这样的认识,想当然地以为这大概就是一本摄影论一样的书籍,谈论的是他自己的摄影观念,仔细阅读之后,才知道这本书并没有谈论什么摄影观念或摄影理论,而是他自己的个人史。他在书中所叙述的内容与“摄影家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息息相关,甚至超越了摄影或摄影家的范畴,具有某种普遍性的意义——一个人如何在个体的文化记忆中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

  最初版本《托伊和正人》的标题就已经提示了濑户正人所面临的人生困境,也就是说,如何将托伊和正人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记忆缝合起来,融合在自己的身体之中,并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谱系中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是他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濑户正人在书中运用倒叙、插叙等手法,将这些记忆交织在一起,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穿行于不同的历史文化情境之中,反复切换身份与视角,跟随他的思绪和步伐,一起梳理这其中的情绪与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这两种身份便不知不觉地消融在一起。

  父亲应征入伍,日本战败之后,逃到泰国的越南人聚居地隐姓埋名,白手起家在乌隆开了照相馆,并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却因一场大火不得不重新回到日本。尽管后来濑户正人在乌隆度过的那八年时光已经在时间的淘洗下变得淡薄,但“托伊”这个名字却是他始终无法摆脱的影子,父亲的历史,母亲的家族,童年的记忆,这一切都早已存在于他的血液之中。而回到日本福岛父亲的老家,面对完全陌生的亲戚,过着从未经历过的生活,进入新的学校,认识新的同学······,这一切都需要他重新学习、重新适应,与此同时,新生活中遭遇的种种又会重新折射出以往的生活、经验与记忆。这种被消失的生活作为一种新的作用力,与新生活一起对他进行塑造和建构。因此,这是一种撕裂却又统一的生命状态,在福岛的生活中,他不断地意识到“托伊”的意识在一点一点地远去,相反“正人”的意识则逐渐地变得清晰,并慢慢占据了生活的主要部分。然而,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又会时不时地激活“托伊”的意识,让他瞬间回到过去的记忆之中。那么,如何保持自我发展的历史不被断裂、保持自我的世界不会破碎,就必须解决完整感、连续感和统一性的问题,就必须通过文化记忆为自己的身份“定位”,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这就不难理解,濑户正人在成为独立摄影家之后,为什么会选择回到泰国、回到乌隆,并辗转去到越南河内,去寻找母亲的家人。这是重新连接他自身文化记忆之旅,是重塑自我身份之旅。而所谓的自我认同感,就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也是保持自己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通过这样一个旅程,他获得了个人历史的一致性,并拥有了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在角川文库版的《亚洲家族物语》后记中,濑户正人写到,他的妻子从泰国来到日本,身上留着泰国人与中国人的血液,不久之后,他们的女儿诞生了,在他女儿身上流淌着亚洲四个国家的血液。如果女儿想要判断的话,她的眼睛里映照出来的可能既不是越南人、日本人、泰国人也不是中国人,而只是亚洲人。由此可见,他对自己的认同感已经不在局限于越南、日本、泰国、中国,而是拓展到整个亚洲。在后记最后,署名与日期之间,他写下来“在亚洲国”这几个字。可见他是将自己的生活紧紧地与亚洲联系在一起。

  这样,回过来再来看他的摄影作品,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与亚洲紧密相关。这本书中的很多情节描写的就是他创作自己的处女作《曼谷、河内1982-1987》时的情形,将这两本书对照着看,尤其意味深长。之后的《起居室》拍摄的是在东京生活的亚洲其他国家的外国人,在这些人身上我们不仅能看到这些外国人在东京的生活状况,也能感受到濑户正人自己当年在东京生活的境况。2005年开始他频繁地去往台湾,拍摄台湾街角那些在彩色小屋子里销售槟榔的性感女孩。最后结集成摄影集《槟榔》,并凭借同名摄影展“槟榔”获得日本摄影协会年度奖。这很容易就会让人联想到濑户正人在《亚洲家族物语》中描写的一些他认识的从泰国去往日本做陪酒女郎的故事。在《槟榔》这个系列中,他用一种极具仪式感的方式去拍摄记录这些穿着迷你群或泳装的姑娘,从中能够充分感受到他对这些女孩的尊重。2019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对他的故乡福岛县造成非常严重的破坏,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件也让他对自己的故乡以及核能问题非常重视。于是他开始创作《消失的土地》系列,回到自己的故乡福岛,拍摄当地的受灾状况。不过,他并没有让自己单纯沉溺在自己个人的境况中,而是将这种对灾难的关注推广到更遥远的地方,拍摄了遭地震破坏之后的海地。《铯-福岛》这个系列则是将关注点投向了核能问题,他深入到福岛第一核电站内部进行拍摄,用摄影的方式去表现收到肉眼不可见的核能污染的福岛地区的山林、河流、农田。

  上述这些创作的情感基因与精神谱系都能够通过这本《亚洲家族物语》找到指引。在这本书中,我们会明白濑户正人的文化记忆是如何影响并建构他的身份认同感,明白作为创作者最重要的起点往往是灵肉双重层面的回归,家族、记忆、经验等文化记忆是最根本的土壤,回到这片土壤,重新认识并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建设。

本文标题: 《亚洲家族物语》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027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东京公园》影评精选摆脱共情读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