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夜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1-02-12 20:31:2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1

《在今夜》是一本由鲁亢著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28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在今夜》读后感(一):疾病的隐喻:阅读鲁亢诗集的一个角度疾病的隐喻——阅读鲁亢诗集《在今夜》的一个视角福建游刃从

在今夜读后感摘抄

  《在今夜》是一本由鲁亢 著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28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今夜》读后感(一):疾病的隐喻:阅读鲁亢诗集的一个角度

  疾病的隐喻

  ——阅读鲁亢诗集《在今夜》的一个视角

  福建游刃/

  从反向借用苏珊·桑塔格的书名。

  什么才是文学上的真实疾病?我们有没有可能用文学语言表述出那个唯一的疾病真相?

  文学即隐喻。疾病,一直是文学史的一个重大母题。

  现实疾病与被书写的疾病总是相分离的,反而凸显出作品中的疾病书写的隐喻意味——

  存在着两个鲁亢:诗人鲁亢与病者鲁亢。

  诗人鲁亢是病者鲁亢的精神分析师。

  作为拉康“文字即垃圾”意义上的精神“下水道”,写作是一种救治,是自我疗愈:在鲁亢的诗歌中,精神之爱让位于肉体之性,痛,是第一义,痛并能写下,那是“第二次的痛”,是心无违逆的驯服与顺从对一个诗人执念与傲慢的放松与舍弃。

  A.生冷的书面语、数字、人名地名、专用语、网络流行语等等的强制性粘合、改写、挪用与嵌入,暗藏着马雅可夫斯基《穿裤子的云》式的(打倒你们的爱情、艺术、制度、宗教)暴烈的反小资、反温情、反优雅的释放与宣泄,获取拆毁这个构图均衡的世界时揉搓拗折后的快感。

  .诸多的化身为阿菊、胖姐、韩姐、小芳……的“她”出没在他的诗里,体态变形、大容器一般的大母神,经由诗人的重新编码,降格流落在命运交织的菜市场、服装街与车站这样的烟火人间场景里,俄狄甫斯情结这座巨大冰山在俗世的幽微底层露出了它小小的尖角。

  病者鲁亢是诗人鲁亢的主要书写对象。

  正如同得了疟疾、肺病与糖尿病等诸多病症的杜甫,其诗作的疾病修辞,建构出“百年多病独登台”的诗人杜甫一样,鲁亢书写出的文字外壳,使不可言喻、难以名状的内心世界凭借它得以成形,病者鲁亢作为一个“他者”借助迂回的、故作老到世故的词汇大爆炸,向自己的超我致敬。

  疾病超出了单纯的生理范畴,鲁亢诗歌扫描过的梦魇世界,通过不断敲打修补以防止过多痛苦渗漏出来的场景,以曾经历过地狱般的扫视着人群的阴冷眼神,貌似伪造的却又足够能让我们惊心的生理上的枯萎、疲乏与僵硬,一一被卷进晦涩的词语的旋涡,汇入我们漫长无聊的文化隐喻体系这部“搅拌史诗”中,作为一种精神献祭继续存活着。

  2019/12/27 18:03

  《在今夜》读后感(二):沉默也是诗性一一鲁亢作品读后感

  沉默也是诗性

  一一鲁亢作品读后感

  朱必圣

  鲁亢现有的两部作品,短篇小说集《时间,救我》和诗集《在今夜》,这无疑给我们谈论他具有鲜明特异气质写作的的绝好时机。鲁亢的作品,无论短篇小说还是诗歌,总是给我们怎么也谈不透道不明的感觉。不仅它们有着特异的形式,而且具有独特的叙事和表达;从里到外,它们挑战了固有的叙事和表达传统,挑战了美学和价值意义。总之,它们的存在对于当代中国文学首先具有重要的文本的价值。鲁亢以其特异气质的叙事和表达,不仅造就了当代中国文学的独特语言文本,而且就此成就了文学的又一叙事语态。

  我们在谈论鲁亢诗歌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他的叙事语态。他以叙事体的形式,总是在人们面前呈现由其独特语态构成的诗意景象,这些景象不以高蹈美学姿态呈现,而是以生活原生态的形式呈现。前者?或后者?它们谁更美学?是超越还是粗鄙?其实在鲁亢的诗歌中,他的叙述是以游走的方式进行的,遇到谁就是谁,遇到超越就飘渺,遇到粗鄙就快乐。其实,它们是交错出现的,或者它们是相逢在一起。一首表达生命时态的诗歌(《要你听半夜时的水声》),他会突然写出真实的“半夜水声”。补充说明一下,鲁亢长时间经历有睡眠困难症,半夜时分,万籁俱寂的时候,这突然的的水声,不就是邻居的生活发出的吗?或是冲马桶或是洗澡。这两种水声在鲁亢耳中肯定是容易辩识的。但诗人不能只是辩识水声,辩识的只是原生态,原生态之上少不了想象,特别是性感的想象。生活,特别是半夜邻居的生活,突然而至的半夜水声,要使之在呈现人类生命时态的同时,而具有生动的形象,尤其需要用到“性感”。这时,就是在叫唤马莉了,那个完全可以代表生动、形象、真实、锐利与真实生活不可割裂的性感的女人出现了,“现在轮到你洗澡/赶快拉紧窗帘/放松血液”。加上这个,关于人类生命时态的论题,在这首诗中完整了。马莉就这么轻而易举,既代表生命,又代表生活。但她可不负责解答问题,不负责意义的注释,她只负责自己的真实,负责突然之间上演一回性感,尔后嘎然而止。

  我们有的会以为鲁亢在叙述的过程中,自主放弃选择。其语态的相关逻辑不甚紧密,给人不加择取的感觉。据他自述,其实不然,自始至终,其写作都在意识鲜明地进行着语态形式的择取,他不做“意识流”的写作。相反,他总是竭力接近“名著”、“经典”。站在西方现代卓越诗人文本面前,鲁亢试图照见自己诗歌的身形。他选择真实,无论生命、生活,它们都有两面的话,他总是要择取一面当作真实,不断加重真实的分量,就压制了真实的另外一面,超越的、永恒的、未来的、理想的。这另一面,如果不是真实这一沉重的一种回声,那么我们就只能得到真实的震撼。比如这一只鹰(《为虚无写下一只鹰》),它如果不能是圣鸟,那只是一道好菜。多震撼啊!

  其实,鲁亢的写作和他的短篇小说与诗歌,始终关联着他的精神气质,它们是后现代主义文本形式的又一范例。读鲁亢的诗歌,不太可能引起哗然,而是引起沉默。沉默也是诗性?是的,要足够久。

  2019年12月27日 星期五

  《在今夜》读后感(三):心在俗世,诗在飞扬 ——读鲁亢

  心在俗世,诗在飞扬

  ——读鲁亢

  苏小青/

  北方的腊月,一切事物都安静下来,飞翔的都在高处隐身。楼下柿子树身上的几枚柿子偶尔抬头看一看日光辽阔,鸟在好天气里跑来裹一口甜蜜,就像我收到南方漂流而来的两本书:《在今夜》《时间,救我》(鲁亢著),就想到自己的文字涂鸦:是冥想和幻觉的存在,是动物昆虫多于人类的存在。是在躲避现实,又像是不屈于理想国的破灭而依旧沿文字挖掘找寻的过程。鲁亢的诗文让我感同身受。

  陌生的画家坐过来,掏出一粒耀眼光芒的陨石。“它属于你。”几天后,隐身在一堆书里的陨石悄然失踪。据说它的价值堪比黄金。

  几天后在萧山见到鲁亢,我就找到了那枚陨石。它如此安好、恰合地镶嵌在一个清瘦的身体里。而光芒得到更为强烈的放射性。

  偶尔这光也会附着在一只古怪精灵的银狐身上:

  要凝神观察一只跑动的银狐

  跑动使它造光,而不是前面描述过的光

  但依旧耀眼,轻易就能弄瞎眼眸

  ——鲁亢《银狐》节选

  和我一样,诗人也喜欢把自己的感受寄托于人类之外的圣灵上。我们毫不疑虑一只猫或传说中的狐狸有更为博大的思想的深渊。我们总想探求之外的那个我,却发现他的深奥灵魂是望不到边际的。

  这些日子我发现自己老得很快

  被一个孤独的季节一扫而凋零

  我的身体几度像摆歪的树桩

  在阳光的院子里,也在深夜的露水上

  ——鲁亢《这些日子》节选

  深夜,茶加深不眠和空寂。这副岁月深处低矮下去的身体,失去了重心和对阳光贪婪的渴望。似乎更愿意靠近月光:温柔、孤独、凉意是此时最适合的栖息。

  此心如我心:

  当我面对自己的裸体

  很迷惑:这应该不是,我找不到裸体上的灵感

  它被呆滞的阴影所困惑

  且是一夜之间变成这样

  ……

  我几乎不信其中还留着鲜活的血液

  还有欲望挑逗神经,有敏感磨打骨骼

  ……

  打击前面的发呆

  ——鲁亢《裸体》节选

  难得的好阳光,穿透两层玻璃,穿透痛失星光的梧桐树枝,穿透——呆板的家居服和骨头,午后一杯茶冷却,对面年轻的照片望着我,是我或不是,一切都在昨天。甚至来不及谈一场恋爱,编撰有意义的冥想剧本,没有一首完整的诗,于是我想没有人会去读懂它们。可又固执的以为这世上没有人会懂另一个,就像我们每日都在更换身上的衣裳,却无法更改思想和心灵的形状、流向。

  我承认,读不懂鲁亢,但执拗地热爱着这书里的句子和被时光故意弄乱的文字,它们是我遇见的好风景。建筑大师代达罗斯最终用粘贴的人造翅膀抵达西西里岛,创作了众多的光辉的作品。鲁亢也是这样一位手握传承雕刻刀安静卓越的艺术家,心长在俗世的肉体里,但有强大的飞翔能力,或许挂在你不知道名字的树梢上,偶尔在某个海平面上采风捉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抒情方式,叙事方式,他总有自己的隐秘通道可以抵达理想境界里的那个自己。不论是荒诞还是真实,也不论虚构还是非虚构。答案在表面,我们却看不见,天机在一瞬间,唯有切实地感应才能找到阅读与理解之间的一线生机。变形,转喻,扭曲,震荡,都让诗歌基于本体的诗性产生美的,幻觉的,错位的,乃至暴力的效果。这是一个诗人对待诗歌的严肃态度,诗艺的超前,引领我进入不可言说的境界。这份不可言说也正是鲁亢诗歌自身的魅力所在。

  2019.12.30

  《在今夜》读后感(四):极境诗学,或影子叙述【节选】 ——鲁亢的诗歌和小说

  极境诗学,或影子叙述【节选】

  ——鲁亢的诗歌和小说

  /刘晓萍(诗人,绘画和摄影工作者)

  ………我始终认为可以通过一首诗认识一个人,也可以通过人认识其诗。我的另一个意思是,生命与诗歌是一体两面,要谈论鲁亢的诗歌,不得不谈论他的生命处境。

  我和月光一起远行

  我同意不看很远的地方

  那些兄弟的墓碑

  像给大地针灸一样全神贯注

  缓刑的日子已经开始

  在这么严肃的天气 如此成功的迷惑

  犹如有鳃的生命游弋于水中

  我被命名为孽种

  从大自然到人类

  都没有找到合适的田畴

  那么 拍拍这颗脑袋吧

  同意出让这片平原

  让那些握着刀的人在里面烤全羊开宴

  他们在空虚之上 边杀边造男人和女人

  ——鲁亢《缓刑者》

  一个终日被病痛折磨而无人在侧的人,幸亏还有诗歌、文学这个加护病房。如果写作不是对病症的抵抗,什么又可以常年成为扶正怯邪的镇痛剂呢?“我和月光一起远行/我同意不看很远的地方”,这月是冷月,这光是折射的光,冷到无穷处,就会看清命运。世间事物万千,皆三心二意,唯有死亡全神贯注。“那些兄弟的墓碑/像给大地针灸一样全神贯注/缓刑的日子已经开始”。实际上,在鲁亢这里,所有写作都已超过了镇痛剂的单一功能,他持有病体,但从未囿于其中,时常,他会出离病体,就像一只被缚的蝉蛹脱离没有一点缝隙的茧,这时,写作之于他既是破茧的利刃也是轻灵的双翼。“在这么严肃的天气 如此成功的迷惑/犹如有鳃的生命游弋于水中”。这“迷惑”等同于自由。正是在这样的时刻,他可以客观,无惧,甚至挑衅地站在病体的对立面,就像持有三叉戟的海神掌控着潮起潮落,在本体和喻体之间进行反讽,带着谐谑的语调将周遭诸态放在同一块砧板上。他喜欢一锅炖,大杂烩,酸辣苦甜杂味混呈,就像一个亡命之徒无所阻挡。他的语言有一种百炼成钢的驳杂,有一种狙击手的狠劲。是啊,如果一个人每天都会收到一份生命追击通知单,就像每一天都在进行彩排。每天的彩排,悬而未决的正式演出,你能分辨出哪一次的崩溃用尽了悲痛吗?“我被命名为孽种/从大自然到人类/都没有找到合适的田畴”,最难的还不是彩排中的崩溃,而是崩溃后药还是原来的药,既不能更新,也不能缺失,对病体的束手无策转变成了自我弃绝的极端需要。实际上,这是一次又一次在极境中探险。病体从不脱离这一固定剧本,但灵魂,这个清醒的受难者却获得了一个全景镜头,就像十字架上的耶稣,无惧地献出自己,给所有还没有看清上帝的人一个完整的启示。“让那些握着刀的人在里面烤全羊开宴/他们在空虚之上 边杀边造男人和女人”,诗歌抵御着病体的进攻,他对病体说:你的花样百出,也不过是终有一死的人被额外施加的刑罚,我将会以自我弃绝的极端需要预测并玩味,通过陷于你设计的刑罚中而揭示你的隐秘。

  你对家人说:我这破烂的一生

  有你们知与未知的,都是漫长的积累

  作为主角要把碎片拼接起来

  一部戏就结尾还不清楚何时是何时

  ……

  你说我可以再死再返,前门进后门出

  此剧不多的看点之一但莫忘压低嗓门

  ——鲁亢《一生》

  苏珊·桑塔格在《作为受难者之典范的艺术家》一文中援引其论述的意大利作家、诗人切萨雷·帕韦哲(Ceasare Pavese 1908-1950):“为我们自己选择一种艰难,是我们抵御艰难的唯一方式……那些就其天性来说能完全承受苦难的人,显然占了优势。这正是我们何以能够解除苦难的力量,使其成为我们自己的创造。”如果苏珊·桑特格所论及的这位选择自杀的作家是将文学作为受难的一种形式,在鲁亢这里则正好相反,疾病是上帝的烙印,文学则是对这烙印的重构。虽然“人都是要死的”(西蒙娜·德·波伏娃语),每个人自出生就生活在死亡的浓荫之下,但毫无羁绊走在路上的人时常会忘记这种胁迫,这是一种多么无畏的忘却,它几乎包含了人类所有积极的事物。而重疾缠身的人,生命时时刻刻遭受追击,就像一个时刻在战场上冲锋的人,命悬一线却深怀侥幸之心。这就是极境生存,你没去过极境,你未必能理解其中绝地反击的况味,未必理解这侥幸之心所具有的爆发力,未必能理解他含饥带讽成为自己的旁观者就是生死度外的应战,未必能看到那火焰与灰烬之间的路程上明亮的刀锋。

  我请求换一付皮囊

  存放骨骼,肌肉,记忆和琴声

  我请求拆解中的身体

  满地锈屑前,记录详尽

  无药不欢的后真相景观

  一生趔趄着走,走到起舞

  却像炭火滑进水盆

  留下时间一溜烟

  拐去新的流放地

  ——鲁亢《请求》

  在极度的身体苦楚和完整的启示之间,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强力意志,在举重若轻的自嘲之中维护着一种另类舞蹈。如果,你仅仅读这首诗,你甚至可以读出酒神的低吟,而,只要你在秋风四起人群匆匆的街头和鲁亢有过一次擦肩,你就可以感受到他“走到起舞”是病体不能承受之轻。在他的短篇小说《乔安娜有给你寄明信片吗》中,一个叫一个冷的人和工人奈奈在要过斑马线时,一个冷提醒奈奈,连续用了18个“车非常多”,街头的普通景象在他行动迟缓的脚边亦是一种巨大的威胁。他起舞,好比吁请,他呼告“请求换一付皮囊”,回应的无非是“满地锈屑”。街头来来往往,每一个人都箭步如飞,车水马龙,都在模仿闪电,只有他停在裂隙之中来回张望,等待一次通行犹如等待一场换身术。从他的双脚感受来看,一切都在摇摇欲坠,灰烬仅在咫尺。这一步要如何才能跨过去?幸好还有“记忆”和“琴声”! “记忆”和“琴声”才是本质,才是“无药不欢”得以维持的内在生命力,即便“拐去新的流放地”……

本文标题: 在今夜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027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想瘦读后感精选《死亡的游戏》经典影评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