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的说话之道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1-02-08 09:42:5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3

《好父母的说话之道》是一本由[美]温迪·莫戈尔(WendyMogel)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青豆书坊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80元,页数:3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好父母的说话之道》读后感(一):如狼似虎11,12岁听的,没有看

好父母的说话之道读后感摘抄

  《好父母的说话之道》是一本由[美] 温迪·莫戈尔(Wendy Mogel)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青豆书坊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80元,页数:3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父母的说话之道》读后感(一):如狼似虎11,12岁

  听的,没有看完。

  婴幼儿时期,父母的注意力要在孩子身上,如果做不到时时刻刻在,间歇性也行,所以,陪伴孩子时,不要看手机,要看书。因为婴孩虽然不会说话表达,但其实一直注意父母的表情。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父母和一个婴儿玩,一开始神情温柔微笑,孩子很开心。第二个阶段,科学家要求父母转换成冷漠脸,无论孩子做什么,父母表情依旧冷漠。这个时候,婴儿的表情变了,他做出许多尝试,试图改变母亲的表情,一直不成功后,婴孩变得不安暴躁。他们不知道父母发生了什么,世界不受他的控制,安全感崩塌了。

  而照顾婴幼儿又是一件费神费力的事情,父母很多情况下会边刷手机边陪伴,手机的短袜时刺激连续又强烈,轻易能夺取父母的注意力,会造成上述实验的不好效果。作者建议照料者改为看书,因为看书需要思考,能让照料者的注意力随时断开,关注小孩。

  小孩在3,4岁是一个叛逆期,又是语言敏感期,话非常多,且无意义居多,又经常“不,不要”,这个时候,父母如果制止他讲话,或者胡乱应付,其实是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所以这个阶段,父母对他们讲话要耐心了又耐心,耐心听他们讲,有时候可以采用一些重复他们话语的技巧,还有在他们问问题时,不要直接给答案,反问他们,并且和他们一起找答案。这样,小孩长大以后才会耐心听取别人的话,而不是总是“衣服在哪里啊?”“在阳台上啊,你自己不会去看吗?”……这种质问容易产生冲突的话。34岁是塑造孩子讲话方式的关键时刻。

  11,12,13岁是狗不理的年纪,更叛逆时期,生理成长很快,激素荷尔蒙分泌加快,会使心理处于动荡期,两者不能匹配,理性还没发展出来,又因为感受到评价自己,社会群体的压力,会做一些狗血事件。

  比如青少年开始在意自己的形象,在外面会彬彬有礼,但回到家里,内心逮着谁咬谁,尤其会针对亲密性更强的妈妈下手,你说一句他就能反呛10句,以发泄自己的压力和动荡。

  这个时候,父母如果管束越多,越容易产生冲突,严重会导致杀人自杀事件,这种新闻真的很多。所以在这种时刻,最好避开他的锋芒,知道他是这个特殊时期,给他时间和空间,不要想着让他兜按你的来,或者,利用其在外人面前的要好心理,把人送去寄宿或者爷爷奶奶家。

  其他的,当家里有人去世或者患了重病,讲话时不要遮遮掩掩,这反而会惹孩子恐惧,不如把将可能发生的事情,他的生活可能变化,稍微降低些严重性直白地告诉他,让他对局势有一种掌控感。在生活上,给他做一些常规的布置,比如把他喜欢的布偶每天摆正,帮助他形成一个稳定的心理。

  《好父母的说话之道》读后感(二):养育乘风破浪的女孩,父母必须知道的说与做

  最近,一档即将播出的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们》引发了大量关注。在层出不穷的选秀节目执着于幼女审美和偶像养成的今天,《乘风破浪的姐姐们》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是因为它把目光投向了30岁以上的熟龄女艺人。

  网友们对这样一档节目的期待之处,从这条登上热搜的评论就可以看出:

  参加节目的姐姐们要么有代表作傍身,要么自带资源,都不像真正靠选秀出道的小姑娘们那么容易被节目组拿捏,她们可能展现出来的花式真性情,可比千篇一律、人畜无害的“人设”有意思多了。

  纵然不能完全摆脱大众审美对女性的规训,这档以“乘风破浪”来定位女性的节目还是先声夺人赢得了一大票好感。

  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内心强大、独立自主、敢想敢做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女孩的追求。许多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女儿,可以摆脱性别刻板印象的局限,活出丰富多彩的自我。

  《好父母的说话之道》这本书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在于,作者专门论述了女孩们因为性别而普遍会面临的压力,以及父母们如何在日常言行中帮助她们树立自主意识,避免被流行观念随意裹胁。

01 别去评价她的身材和体重

  如今,影视节目、广告、社交媒体上的讯息无时不刻传播着对女孩身体形象的评价。女孩们陷入身材焦虑实在太容易了,看看曾经风靡网络热搜的那些女性身材标准 :A4腰、反手摸肚脐到4cm手腕、锁骨放硬币——这些带有明显审美偏见的内容正在无孔不入地侵袭女孩们的自我认知。

  关于女孩子的体重,几乎所有的最新研究都得出了同一个结论:千万别去评价,哪怕只是好心的一句“还有进步空间”式的评价。

  随着女孩告别童年进入青春期,来自家长的评价会放大女孩自我怀疑的天性,因为这个时期的她们天天都在变化,同时也爱比较。除非你确认女儿放纵自己过度,到了威胁健康的地步,否则请在这个高度敏感的话题上保持沉默。

02 与其批评她的风格,不如提高她的自觉意识

  对于青春期女孩差劲的品位,包括化妆、美甲、发型或衣着,父母最好不要评论。即使你试着用规矩束缚她,她仍然可以在出门之后,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换上自己喜爱的衣服。

  父母的权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需要在最要紧的地方使用它。事实上,大部分令父母不满的穿着只是审美观的差异——也许会让看的人不舒服,但对于青少年本身却没什么风险。

  这个时期的女孩正在通过这些她可以左右的小事探索自己的喜好和身份。父母真正应该付诸努力的是,如何帮助她们摆脱普遍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建立起一种不自我贬低或物化身体的个人风格。

  如何在勇敢释放魅力和拒绝性别规训之间取得认知上的平衡,这对于许多成年女性来说都是不小的难题,遑论懵懂的青春期女孩了。所以,别期望你的良苦用心和深谋远虑会立刻赢得她们的感激。你的目标是把这个想法置入她的脑袋里,在理想的情况下,让它从一颗迟疑的小种子,开出一棵健康的自我保护意识之花。

03 教她认知媒体上的审美偏见

  当你看到六岁的女儿模仿着时下最流行的性感舞步,当商店里摆满了紧身暴露的裙子和露脐装,当她好奇地浏览着社交网络上的口号“五分钟平坦小腹”“30天打造小v脸”“戒糖戒碳水”……你可能会感觉自己实在无力去阻挡这种全民瘦身健美的大潮,它让你的女儿讨厌起自己的身体,尽管医生会告诉她,她的身体完全健康。

  家长们需要以身作则为女儿示范健康的习惯,并开始教她认知媒体的语言。

  对年纪稍大的学龄儿童,你可以设计自己的教育方法,例如:在媒体上找两支同一体育项目的运动队,一支女队,一支男队,计算一下体育评论员评论女性运动员的婚姻状况和样貌的次数是不是比男运动员多;或者留意一下新闻节目中的出场女性,看看她们所承担的角色和男性有何不同。这样的观察会让女儿熟悉体格强壮和事业有成的女性的优良形象,同时也提高她对于媒体是如何描述女性身体的意识。

04 从妈妈做起,积极展示自己、评价自己

  要使女儿免疫于不知疲倦地贩卖着完美身材形象的媒体,父母要走一条很长的路。这里有个简单的窍门,对于妈妈们尤其重要,但也许需要彻底地改变过往的习惯:你必须在女儿面前积极地评价自己的外表,而且要常常这样做。

  你也许感受不到,但每个人看着自己日渐衰老的身体时,心中难免失落。但千万记住,女儿在你身上看到的就是她要学习的态度。你能做到最好的事情,就是大方地共享自己的生命经历。不妨让孩子为你拍照,记录每个你觉得自己不一样的时刻,和她们一起用乐观的、成熟的眼光欣赏岁月的魅力加成。

  不要表达出自我厌恶的身体语言,照镜子时不要对着自己皱眉头,还嘟哝着“哎呀,怎么回事!这裙子以前很合身的!”你可以把想法保留在自己心里,但别大声说出口或在女儿面前顾影自怜。

  换衣服或看到自己的倒影时,你可以说(留意一下,这些表述中都没有提到身材或体重):

  “太好了!之前我还没留意到这件新毛衣和我的眼睛很配呢。”

  “我还没试过留刘海的样子,但我喜欢来点变化。”

  “想看看我的新靴子吗?配上我的风衣,我感觉自己像一个特工。”

  “这支口红的颜色真适合在春天使用。”

  在这个以自拍为荣的时代,我们实在看过太多少女和某些成年女性无休止地对着手机摄像头嘟嘴拍照,你也许以为赞美自己是不合时宜的事情。但是,一位女性可以从许多方面展示她在欣赏自己的身体,并从中感受到快乐,这和那些千篇一律的自满是有区别的。

05 分享多元的女孩冒险故事

  每个女孩的成长历程中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

  “女孩不能学理,以后越来越跟不上。”

  “女孩做程序员没前途,拼不过的。”

  “女孩怕苦怕累体力差,只能坐坐办公室。”

  事实当真如此吗?如果你受够了那些“女孩只能......”的故事,不妨和女儿一起有意收集一些与众不同的女孩故事——

  当玛丽·安德森看到,在风雨天气中,公交车司机的驾驶安全如此难以得到保证时,她创造了一种最经得住时间考验、最广为使用的发明——挡风玻璃雨刮器。

  航天工程师珍妮·李·克鲁斯把一块因为撞击而变得坑洼不平的金属重重地拍在上司桌上,随后她获准研究并成功发明了保护航天飞船免受太空碎片撞击的防护罩。

  因为不想再目睹网络霸凌带来的悲剧,特蕾莎·普拉布发明了一个可以让青少年三思而后行的应用软件,正是有了这个应用软件,青少年有机会修正自己的不当言辞。

  女孩们用自己的关怀、勇气、决心和智慧创造出改变世界的发明,这样的故事从古至今都未曾间断,只是太少被诉说和倾听了。

  在人生选择更加多元的今天,在女儿心中种下“没有女孩做不到”的信念也许是父母能够给予她们最好的礼物。

  《好父母的说话之道》读后感(三):父母的好好说话修炼手册

  《好父母的说话之道》是一本关于如何与你的孩子好好说话,以及教会他们如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实用指南。

  它将教你与孩子说话时如何选字用词,如何控制语调,如何掌握说话节奏和时机,如何铺垫,用什么态度来加深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等等。除了与孩子的沟通之外,父母与身边其他大人的沟通同样影响着孩子对沟通这门课的学习。如果父母不合,与祖父母经常争吵,又或者不能跟家政人员、学校老师、其他家长维系良好的关系,那么我们很难想象孩子能从他身边的“榜样”身上学到什么有用的沟通技能。

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对应不同的沟通法则

  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孩子,基于生理发育的差异,在语言学习、信息理解和情绪感知等方面的能力有所不同。这意味着,父母如果想获得最好的沟通效果,就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说什么和怎么说。

《摩登家庭》剧照

  例如,四岁的孩子通常已经掌握了谈话的全部本领。他们能说完整的句子,使用复杂的语法,还会用越来越多的问题缠着你。虽然四岁的孩子已经成为说话小能手,但父母需要注意的是,他们的理解力和注意力其实还相当有限。也许前一秒他们还叽叽喳喳地唠叨一堆有的没的,而后一秒当你对他们讲话的时候,他们可能已经在发呆了。

  因此,跟四岁的小朋友说话时,父母要简明扼要地说清要求,声音响亮清晰。如果他们没有反应,父母也不必生气着急,孩子不是故意忽视你,你只需要平静地向他再说一次就好。

  具体到不同性别来说,四岁的小男孩普遍比四岁的小女孩对声音的敏感度要差一些,情绪感知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在和小男孩说话时,大人的声音要比和女孩说话时高6~8个分贝,同时也别寄希望于他们能够读懂你的微表情。

  总的来说,父母的声音训练包括以下9个维度。针对不同特质的孩子,有些声音原则是通用的,而另一些则需父母灵活调整。

音调 音量 语速 语气 节奏 词汇 面部表情 肢体语言 时机场合

  与子女对话的艺术不仅在于谈话的内容,更在于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变化。只要大人的风格和形式,与作为聆听者的子女的认知发展、兴趣和性格相匹配,几乎没有什么话题是不能沟通的。

对青春期孩子的“要说”与“不说”

  在亲子沟通这门课中,没有哪个阶段比青春期更难了。 与青少年的对话,几乎不符合成人所定义的沟通。

  青少年极易被挑起极端的情绪,面对他们的愤怒、忧虑和伤心,父母一方面会觉得很无助,另一方面则常常落入情绪的陷阱,跟着孩子一起变得歇斯底里。

  莫戈尔用这样的方式给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们打预防针:记住,把和你对话的孩子当作外国人!你的任务不是做概括式的判断,而是接受(甚至同情)他们的复杂多变。

《摩登家庭》剧照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生理上迎接着巨大的变化,而他们的心理状态也逐渐从依赖父母转变为从父母身边独立。这个心理过程对于孩子自己和家长来说都是不容易的,所以冲突频发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在这个时期,和孩子做朋友并不是父母的任务。因为无论如何,在渴望变酷、渴望自由的孩子眼中,你往往不可能成为好朋友的人选。坦白地和他们对话,用一种“事实就是如此”的语气,让他们明白更多的自由就意味着更多的责任。

  和青春期子女沟通,一些基本原则包括:

认可孩子的情绪多变,别尝试去修正他们。 给孩子定下的规矩要精简,而且坚定执行。 考虑把孩子的意见作为候补选项。 在无伤大雅的问题上,让孩子做最后拿主意的人。 记住:当你爆发时,你是在教孩子挫折是不可忍受的。 尝试用逻辑赢得争执可能是无望的。即使孩子理解你的观点,他们的叛逆精神也会告诉他们:别屈服。

  同时还有一些常见的陷阱,父母要尽量避开:

别在孩子的朋友面前训斥他们,也别批评他们的朋友。 别通过过度分享你的生活来赢回亲密感。 别在同龄人之间比较孩子。 别给了孩子好处,然后又抱怨不停。 别答应孩子会为他们在自己的另一半前保守秘密。

  考虑到性别差异,莫戈尔分别在两个章节中详细阐释了青春期男孩女孩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正在发生的变化。以此为基础,她总结出父母应该如何对不同性别的孩子说话,既包括原则性的指导,也有具体的实用话术。

  在强调性别差异的同时,莫戈尔颇具包容性地指出,在如今这个多元化的世界,父母对于孩子的身份认知不必那么刻板和教条。两性之间的一般性生理差异固然不可否认,但具体到个人的感受和发展,则无须被归类到严格的两极划分之中。重要的是父母通过对孩子的敏感观察,摸清他们的个性,然后不断更新自己的沟通方式。

与“教养联盟”的沟通之术

  在电视剧《小欢喜》中,高考前被妈妈的一意孤行和父母的情感裂痕压得喘不过气的英子,因为身边有一个随和又能跟她一起聊天文理想的刘阿姨,才有机会纾解心头的情绪。

  如今,很多家长对于正确的亲子沟通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深刻认识。然而,与其他对孩子起到养育、教导或照顾的人如何更好地沟通,却是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问题。

《小欢喜》剧照

  书中把这群人称作“教养联盟”,其成员包括:孩子的另一方父母(你的现任或前任伴侣)、祖父母、老师、教练、家庭服务人员以及其他孩子的父母。他们都可能成为爱的提供者,在某些意外发生的时候,为孩子提供父母一时无法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与“教养联盟”中其他成员的沟通,一方面,可以整合多方力量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这些发生在孩子身边且与他们息息相关的沟通也是孩子提升交流能力的学习场域。

  当你经常和另一半因为教育问题在孩子面前争吵的时候,孩子可能无法学会应对冲突,并且有可能把家庭不和归因到自己头上。

  当你像FBI探员一样扫描老师的一言一行、对他鸡蛋里挑骨头的时候,你的过度保护和宠爱可能成为孩子逃避学校教育的挡箭牌。

  当你用高高在上的态度对家政人员说话的时候,孩子可能无法从你身上学会尊重与包容。

  当你为了融入家长圈子而拼尽全力的时候,你对孩子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或许也在逐步增加,这种情绪很难不会影响你和孩子的相处。

  学会和“教养联盟”打交道,也是父母必备的沟通课。他们之中的有些人会对孩子的未来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另一些人则可能是孩子在心理、情感和才华发展上的临时导航人。

  《好父母的说话之道》读后感(四):父母语言上微小的调整和改变,就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与子女对话的艺术不仅在于谈话的内容,更在于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说话风格与方式需要不断变化。只要大人谈话风格和形式,与作为聆听者的子女的认知发展

  

作者温迪·莫戈尔,临床心理学家、育儿专家,从事亲子关系工作超过30年。她的著作有《放下孩子》,《牵手孩子》等。她是美国《父母》杂志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

在本书中,温迪·莫戈尔博士揭示了在孩子生命的每个阶段,父母如何通过语言与孩子建立联结的关键。通过对神经科学、童话和人类学等多门学科的深入研究,莫戈尔为父母提供了从孩子的婴儿期到青少年各个发展阶段的具体沟通指导。针对如何与伴侣、祖父母以及老师、教练和看护人沟通关于孩子的问题,她也给出了切实有效的建议。对于任何想要与孩子建立亲密亲子关系的父母,本书都能为您提供所需的帮助。

01怎样跟婴儿期和幼儿期孩子说话

我们知道从孩子出生到幼儿期是很关键的一个阶段,很多父母会觉得刚出生的孩子懂什么啊。作者认为,我们不能小瞧了婴儿,他们会通过对父母的行为举止,进行模仿,然后建立安全感和信任,以及学习语言。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婴儿期和幼儿期我们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

1、婴儿期

妈妈对新生婴儿说的第一句话,常常是温柔又动听,甜美又兴奋的。社会科学家称之为父母的本能语言。过去人们认为这是特指妈妈的语言,直到研究者发现,当对着婴儿说话时,爸爸们也会通过强调关键词、简化句式、降低语速来配合婴儿的注意力和理解能力。不管是妈妈还是爸爸,都要花时间来与宝宝沟通。那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和宝宝说话时把收音机、电视关掉,还有就是少玩手机,以便她能听清楚你说的话。婴幼儿期的孩子不会说话,或者能说的东西很少,和父母的交流有限。我们因为互联网的兴起,家长人人抱着一个手机,孩子在一哭闹就会让孩子用这些电子设备。

但作者认为,在陪伴宝宝时,父母要把这些电子设备的使用率降到最低,这才是健康的习惯,不然宝宝的情感和语言能力发展都会滞后。从语言学习上讲,宝宝是通过和大人交谈,以及听别人谈话来学习语言的。

比如,打电话。当宝宝只听到电话这边的你在说时,她是无法拼凑出完整的对话体系的—她还需要了解语境、意义、一言一语的节奏,以及聆听时的停顿等。

同时,宝宝也想努力参与到沟通中,她嚷嚷,挥手踢脚,然而这些动作全都被注意力转到手机上的父母忽略了。

有一位发展心理学家在1975 年做过的一个著名实验,叫作“表情静止实验”。实验一开始,一名母亲与她的幼儿在说话和玩耍。然后在实验人员的指示下,妈妈迅速地把头转向一边,然后换上一脸漠然的表情再转回头看孩子。镜头一直捕捉着幼儿的表情,起初,幼儿察觉到气氛有一点点不妥,然后疑惑着问:“说真的,妈妈,你究竟怎么了?”接着,孩子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想要妈妈理会的意愿,最后孩子在压力下崩溃了。

你可能会说,那我想要一个独处的时间怎么办呢?作者说,用书本代替手机。这首先是因为,阅读的时候,你的注意点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容易接近。而手机或平板电脑则要求你做到另一种精神集中。它们牢牢地抓住你的情感和认知,你的注意力变得更加私密,你的视野被限定在屏幕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你开始忽略周边的环境。

要是你在手机上聊天,那是需要互动的;要是你在手机上浏览网页或是看视频,它们的内容是不断移动变换的。而印刷品则是静止的。即使你从书页上抬起头来,纸上的内容也不会改变,这意味着你的注意力可以更加自由地游走在周围环境里。

还有一个更微妙的原因。当孩子看到一本书的封面、厚度和质感,还有你翻页时的样子,她能够收集到有用的信息:你正在探索你的和她的世界。宝宝可以轻松地看着你,对你说她喜不喜欢书的封面或者里面的插图,还可以问你对这本书的评价。阅读会成为交流的触发器。

那么,我们可以让孩子使用手机或者平板设备吗?毫无疑问它们在哄孩子方面非常有效。答案基本上也是否定的。

美国儿科学会(AAP)长期以来都建议家长禁止两岁以下的幼儿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因为幼儿使用电子设备有可能会导致他们语言能力发展的延迟。2019年,美国儿科学会调整了他们的立场,把使用电子设备的年龄下调到18个月。 但他们同时强调,必须让孩子接受提供高质量内容的媒体,例如芝麻街工作坊,而且孩子不能因为使用电子设备而减少了身体锻炼、实践探索或者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社交互动。在数码设备上花太多时间也会损害睡眠时间和质量。有一项针对英国学生的全国性研究发现,2007至 2019年间,因语言能力发展困难需要向专家求助的学童数量上升了71%。而2007年1月,正是iPhone正式面世的时间。

2、幼儿期

儿童缺乏理性和自制力,很多时候,他们好像听不见你的话,或者直接拒绝你的指令,这常常让父母们忍不住发脾气,但结果往往不如人意。作者说,刺耳的声调和紧绷的声线,传达出的是愤怒、恐惧和失去权威的感觉。当孩子开始与你对着干的时候,他其实注意的焦点不再是你的语言,而是你的肢体语言,还有你的语调。他一旦知道你乱了方寸,就知道自己赢了这个回合。那怎么办呢?

首先,无论你和哪个年纪的孩子说话,当你开始感到精神紧张时,放松你的面部肌肉和肩膀,把手放在大腿上,不要指来指去。而且,千万别使用高人一等的语气或者模仿孩子的语调,这会让他们感到羞辱。

接下来,你要自觉降低音调和音量,放慢说话速度。高音调对于婴儿和宠物来说是充满愉悦的,但两岁或三岁以上的孩子听来就代表着缺乏权威。低音调则展示出自我控制能力和权威感。冲着别人大声吼叫,也会给人软弱的印象,说话音量适中,代表着尊敬,也能够吸引对方认真聆听。慢慢说话能给你一些时间去着重强调某些观点,同时也给孩子时间消化你的信息。如果你希望孩子做一件事,要简明扼要地说明你的要求和指示,声音要响亮清晰。看着他们的眼睛,平静坚定地把指令说出来,让他们再重复一遍。

还有就是往“善意银行”存够钱。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总是喋喋不休,即使你上厕所,他们也会跟着你到门口,隔着门也要继续对你说个不停。这让很多父母都感到崩溃。但这正是你“存钱”的机会,如果你想让他们未来能听你的话,尽量别让自己感到无聊或生气,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话里。

比如,你可以在对话里面尝试带有更多细节的去提问,如重复孩子说过的话,并根据这些信息去问后续的问题。你可以说:“我从来不了解古埃及人。他们真的每个人都会剃光头吗?为什么?” 比如,寻找共通点。“你说的事情让我想起了我五年级的时候……”孩子们对这些往事最感兴趣了。而且因为这是你的过去,不是他们的人生,他们会毫无顾忌地表达他们对这个故事的想法,你也可以由此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如果你有事要忙,一定要用恰当的方式终止谈话。你可以有礼貌地直截了当提出要求:“我要去准备晚餐了,但跟你聊天很愉快,谢谢!”这样听起来比较正式,却表明你觉得这次聊天对你来说是有价值的,同时也教会了孩子如何表达感激。

但当谈话不那么愉快时—例如,你和孩子持有相反的观点,要注意别让自己掉进固执地让谈话继续下去直到双方达成共识的陷阱里。一旦孩子或家长的情绪冲破了感情的极限,你们都很难再为对方着想。作者建议,你可以这样说,“你的话我听见了,你的意思我也明白。但是我需要一些时间来想想。”这样可以缓冲彼此之间的紧张气氛。

最后,就是拒绝虚假的赞美。泛滥虚假的赞美往往让孩子会很生气,因为他们能分辨出哪些是对他们的真挚赞扬,哪些是心不在焉的敷衍。

02如何跟青春期孩子说话

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非常不同。男孩一回家就把自己关在屋里,女孩是一点就着,经常和母亲吵架。作者说,父母将会迎来许多挑战。首先是与你内心的无助感、惊慌以及对过去美好的小学时光的眷恋搏斗。家长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通过聆听去了解他们,而不是预先假设、判断或尝试修正。和青春期的男孩、女孩谈话,你需要不同的技巧和知识。

1、对于男孩

不要做唠叨的父母,参与到儿子喜欢的话题中去,不要去担心或过度思考儿子的生活。因为青春期男孩的自控力有限,他的注意力已经在学校的用完了,放学回家已经很疲惫了。所以,如果回到家还得被家长唠叨只会更加抵触。首先,我们需要创造一个可以共处的时间。

比如,邀请他帮你叠衣服。如果他开始说话,你就聆听,偶尔表达几声感兴趣的“嗯哼”,千万别说那些他生活中你正担心的事。如果他不说话,那你就谈谈最近的新闻和八卦,吸引他对你的观点发表评论。

其次,创造合适的谈话场合。许多男孩更愿意在你和他并排坐着的时候或一起做些体力活动的时候跟你聊,而不是在面对面需要长时间眼神接触的情况下聊。他们更愿意在以下场合聆听或分享想法:开车、散步、在体育场的露天看台等待比赛、等待电影开场、一起做饭、和宠物狗一起玩抓物游戏,或在他调暗灯光的房间。

把灯光调暗或者关灯可以给少年们提供一道保护的屏障,让父母看不清楚他们脸上的细微变化:他是流泪了吗?他脸上有轻蔑的表情吗?那些自尊心强的孩子,担心自己身材不匀称、发型不好或脸上有痤疮的,同样会觉得受到了保护。

要留心儿子向你坦诚分享的信息。放下手机,认真聆听,直到他来结束这次对话。即使他说的事情无聊又冗长,也要聆听,聆听,再聆听,然后再问他问题。别用理由或证据来推翻他无知的观点。别把你的人生规划或价值观强加到某个相关话题上。家里是孩子放松的港湾,孩子受了委屈需要有地方发泄,而父母就是最好的人选。

2、对于女孩

作者说,妈妈要让自己的角色后退一步,让父亲多和女儿交流。爸爸忽略了青春期女儿的学业或社交上的细节并非一种缺点。事实上,这恰恰是个优势。在爸爸身边,女孩感觉不到被监视,会觉得更加自由。她可以学习到享受一位珍惜并尊重她的男士的陪伴是什么滋味。这是所有女人自尊心形成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单亲妈妈需要找一位值得信任的男性,比如,兄弟、叔叔、外公、家族的朋友来填补少女生命中的这个角色。

父母最好和孩子一起建立一些家庭交流的规范。青春期的少女对她们的妈妈很刻薄,因为她们承受了来自社会和学习上的太多压力,而妈妈是安全的出气口。她们对面部表情的反应高度敏感,一旦觉察到什么,她们会直接挑战你:“你脸上为什么这副表情?”“妈妈,我看得见你的。你怎么了?”而且,她们不允许你在对话里赢过她。

在这种情况下,亲子双方都很容易失控。为了避免伤害彼此,作者建议家里建立一些适用于双方的交流规则,比如别大声吼对方;别用一些以偏概全的方式羞辱对方;当对方开始说话了,别去打断;即使是不同意的观点,也认真去听,等等。

最后的话:

父母语言上微小的调整和改变,就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与子女对话的艺术不仅在于谈话的内容,更在于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说话风格与方式需要不断变化。只要大人谈话风格和形式,与作为聆听者的子女的认知发展、兴趣和性格相匹配,亲子之间沟通与联结的桥梁就始终是畅通的。善于与孩子好好说话的父母,会让孩子变得更加专注,也能让孩子与人交流时更加热情和真诚。

  《好父母的说话之道》读后感(五):《好父母的说话之道》:一切好的沟通,都基于对人性的觉察和理解

  

文 / 魔斯妈妈育儿实录

《好父母的说话之道》是美国《父母》杂志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温迪.莫戈尔博士最新推出的一本育儿专业书籍。很多人一听到名字,很容易联想到另外一本同样有名的教父母亲子沟通的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但这两本书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相比较火爆全球、豆瓣评分8.8、实操性非常强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作为同类产品《好父母的说话之道》能拿下9.5的豆瓣高分,我想是缘于它更全面、更深刻地探讨了沟通背后的问题。

良好的沟通,不仅仅是表达方法的问题。亲子关系,也不是明白了几个育儿观点就能够轻松驾驭的话题 。父母只有对自己、对孩子,对与养育孩子有关的人有更深入的了解,了解言行背后的动机、心态和需求,才能真正掌握身为好父母的说话之道。

而温迪.莫戈尔博士的这本书运用神经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为我们剖析了孩子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并结合大量家庭沟通临床案例,向我们讲述了各种情况下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方法,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觉察自己、认识孩子,赢得更多资源支持。

一、关于自我觉察:你认为的好好说话,为什么孩子总不领情?

1、只有7%的信息表达与内容有关

一次,女儿让我给她录幼儿园的英语作业,唱一首儿歌。那首儿歌有点快,有两句话她总是跟不上,显得很急躁。我当时正在工作,陪她练了几遍以后就回到桌前,一边敲键盘,一边说,“没关系,已经很好了。要不你再练几下,实在不行你录视频时,我提示你一下。”不一会儿,女儿在一旁竟忍不住大哭起来。我很困惑,刚才我没有批评她啊。一番询问,我才知道是我说话的语气让女儿听起来像是对她不满意。

行为学研究表明:我们所表达的信息中有55%通过肢体语言传达,38%通过说话语气,只有7%通过内容传达。

我背对着女儿,她看不到我的表情,但却能明显感觉到言语中的漫不经心。所以,引发孩子这样的解读也就很正常了。

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声音在孩子听来到底是什么样子。也许你觉得没问题,但在孩子看来并不是这样。与孩子沟通,我们不仅需要关注说话的内容,还需要关注节奏、语调、表情,向孩子传达更多正向的信息。

《好父母的说话之道》这本书告诉我们,孩子从会说话开始,就懂得觉察大人的伪善言辞。尤其是对于生性敏感的女孩来说,你的接纳、包容,你的掩饰、敷衍或许都在孩子的眼睛里被一一解读。

2、老生常谈,你的关心只是一种懒惰的重复

我们经常会看到小区里带孩子玩的妈妈,一见到孩子做出危险的动作,立马就脱口而出“小心点儿”!

这句看起来无伤大雅的提示,在温迪.莫戈尔博士看来是一种懒惰的重复。它对孩子没有任何信息增量,只能强化孩子这样的意识“妈妈不相信我的判断力“。如果真的担心孩子,把游玩的规则或者要求再重复一遍,也许要比说“小心点儿”有用很多。

你很想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但实际上,孩子并不喜欢父母总是问“你今天干什么了?”或者“午饭吃得好吗?”哪些方法会帮助父母更好地表达呢?

(1)细致观察法

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或者作品,再针对你的观察与孩子沟通,表达你的关心,这样更容易被接受。比如父母可以这样说,“你用圆圈来构思整幅画很有意思,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2)有心记忆法

父母可以刻意记住一些孩子曾经说过的事情,然后借此引发更多的话题。比如,“你上次说过生日想要一个乐高玩具,你决定好选哪个主题了吗?”

(3)细节沟通法

当孩子愿意和你沟通时,你可以用带有更多细节的交流来引发孩子的聊天兴趣。比如说,孩子向你描述去朋友家过生日的场景,他很想与你分享快乐。父母可以顺着孩子的话问:“小杰家中的那只金毛长大了点吗?小杰爸爸有没有像上次那样跟你们PK体感游戏?“你问得越具体,孩子就越有和你好好说话的动力。

(4)超有效:重复孩子的想法

重复孩子的想法,能够帮助自己梳理对孩子言语的理解。同时,也能让孩子更好地觉察内心、确认想法。当父母充分了解孩子的诉求时,接下来的沟通才会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3、尬聊终结者:会发问、会倾听、懂幽默

成人之间聊天话不投机,很容易出现尴尬的现象。大人和孩子之间有代沟,就更容易出现尬聊的情况。甚至孩子觉得太过无聊,根本不愿意跟父母说话。怎样解决尬聊呢?

(1)把孩子当作你的咨询师

发问,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成人世界里,好的提问不仅是学习和工作的核心能力,也是人际沟通的重要环节。日本企业高管教练粟津恭一郎曾说:提问的差距造成了人生的差距。读完《好父母的说话之道》,我想说,提问的差距同样能造就亲子关系的差距。

真诚地向孩子询问该做些什么,让孩子帮助你做一些抉择。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更是培养责任感、增强信任度的好方法。比如有小朋友来家里玩,我们可以问孩子,“我们该做什么菜招待小客人呢?”再比如一起开车出去玩,路上要听什么歌?可以交给孩子来选择。该带哪些东西?请孩子帮忙准备。

(2)正面倾听,温和而认真

良好的亲子关系,并不一定总是在说话中建立的。专注地倾听,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听起来很容易,但能安静地听孩子把话说完的父母并不多。与孩子平起平坐,目光平视,保持安静,温和而认真地看着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很好地抚慰孩子心灵的方法,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表达是精彩而重要的。

温迪.莫戈儿博士说,专注而耐心的聆听,是一种习惯。坚持做,就会像睡觉一样自然。

(3)用幽默的方式传达重要的信息

孩子们都特别喜欢看轻松、搞笑的故事。幽默感好像与生俱来。只是后天学业压力增加,父母师长不停地唠叨,孩子才越发觉得日子索然无味。

换一种轻松、幽默的风格与孩子沟通,也许会扫清亲子沟通中的很多障碍。幽默是高智商的表现,幽默也同时映射出你乐观的心态。而这些都会在孩子的成长中被悄悄强化。

反观成人的社会关系。一个人能深深被记住,不仅是因为有着过人的工作能力,更因为和他相处时是轻松愉悦的。我们用自己的幽默感影响着孩子,就相当于赋予孩子面对挫折,更豁达的心态,面对机遇,更容易被看见的能力。

二、关于孩子:学会爱上你和孩子的距离

《好父母的说话之道》这本书剖析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分析青春期孩子的心理、行为特点。

对此,温迪.莫戈尔博士谈到一个观点:学会爱上你和孩子的距离。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心理咨询师,人类学家,或者是一个沉默的管家, 把自己的孩子想象成是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家的孩子。也许你会更理性地看待孩子的成长。

父母和孩子每一天都生活在一起,看起来关系紧密,但如果不懂得保持距离,反而会让彼此的心离得越来越远。

被誉为欧洲现代最伟大的三位诗人之一的奥地利诗人赖内·玛利亚·里尔克曾在他的作品中提到:一旦觉悟到人与人之间,哪怕是最亲近的人,也会有无限的距离,如果他们能成功地爱上彼此之间的距离,那他们就会在更广阔的背景下看到完整的对方。美好的生活就会慢慢到来。

学会爱上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是对人性的一种尊重。孩子本就是要成长为独立于父母的个体。他们只不过是通过我们的言语、我们的行为来理解这个世界,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1、重新认识孩子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依靠,需要庇护。但终有一天他们要长大,父母应该尽早认识到这一点,赋予他们长大的能力。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的世界已经塞满了各种奇奇怪怪的想法。

青春期的男孩会不断地用冷漠挑战你的耐心。他们爱独处,爱冒险,爱挑战权威。而今,数码产品又将他们的独处变得更加令父母难以接受。青春期男孩显然对网络社交、虚拟娱乐更加感兴趣。相比较现实中的压力,虚拟世界里更能彰显他们的自由。

对此,父母会干涉孩子的行为。但结果往往是父母越限制,孩子越沉迷。为什么?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正确的三观、自律精神要在充满爱,轻松、自由的环境下培养。过度的压制只会让孩子愈发想挣脱现实世界,逃避龟缩在虚拟世界中。

基于大脑发育和功能的差异,青春期女孩的行为特点又会和男孩有所不同。相比较男孩的冷漠,她们更爱通过与父母的对抗来彰显自由。

青春期女孩是一个矛盾集合体。表面上看起来非常自恋,实际上内心正在残忍地批评自己,为自己的状况感到羞耻。这个时候父母再去干涉孩子的行为,指责孩子,无疑会给她造成更大的压力。孩子只能用装酷、对抗甚至更加过激的行为来回应。

当我们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体会到大脑发育和生理发育的不成熟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时,就会多一份包容。我们就会明白,最有价值的说话之道,是懂得什么时候该保持沉默、保持距离、保持尊重。

2、与青春期的孩子保持距离感,我们可以这样做

温迪.莫戈尔说,和青春期的孩子孩子沟通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真正的对话。因为你不得不接受被挑衅,被质疑,被漠视等等不合理的沟通方式。不管你付出多少爱与关怀,都有可能不被喜欢、不被认可。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更需要的是聆听,理性看待这只是成长的一个阶段。用尊重的心态保持与孩子的距离感,而不是放大问题,妄加评判,试图改变他们。

关于保持距离感,我根据书中内容,总结出几点原则,供父母们参考并对照评估自己的沟通方式。

(1)认可孩子的情绪多变,别尝试去打断、修正他们。

(2)给孩子定下的规矩要精简,而且要坚定执行。

(3)别过度解释你的规矩。青春期男孩注意力时长有限,而女孩容易被激怒。要用一种事实就是如此的语气平静地说话,告诉孩子:更多自由就意味着要承担更多责任。

(4)考虑把孩子的意见作为候补选项。

(5)在无伤大雅的问题上,让孩子做最后拿主意的人。

(6)当孩子在怒火中结束谈话离开时,别跟上去,按下暂停键。记住,你的爆发只能教会孩子“挫折是不可忍受的”。

(7)别尝试用逻辑、证据、劝导来赢得争执。因为他们即便认为你对,也不会屈从。

学会爱上你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让彼此的世界都更加丰富、有内涵。当你聆听孩子,尊重孩子时,也正在教会他们尊重,对他人抱有同理心,对世间事物更宽容、接纳。这正好解读了赖内·玛利亚·里尔克所说的:在更广阔的背景下看到更完整的对方。

三、关于你的“教养联盟”:赢得一切可以获得的支持

《好父母的说话之道》中提到,与孩子建立好的沟通关系,不能将目光仅聚焦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还要关注与孩子教养有关的其他人际关系。

比如,书中把这些亲子之外的人际关系分为意见人士和受托理事会两大类。意见人士包括伴侣、双方父母以及你身边的妈妈圈。这些人的想法很可能会直接干涉甚至影响你的想法。而受托理事会主要是指保姆、老师、教练以及其他能帮助孩子心理、情感、才华发展的人。

孩子正是通过观察你如何与这些人互动,逐步建立起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如何包容他人的观点,如何礼貌、平和地解决分歧,如何对待权威人士,如何应对挑战和接受荣誉等等。

试想一下,如果父母关系不和,经常和家中老人发生养育分歧,又或者不能跟保姆、老师、教练建立好的互动合作关系,如何让孩子建立稳定的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更好的外部支持呢?

《好父母的说话之道》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整套与“教养联盟成员”沟通的方案,这在一般育儿书中比较少见。温迪.莫戈儿用她专业的心理学研究背景向我们解读了这样一个道理:学会信任你的教养联盟,因为你们都爱孩子。学会整合教养联盟中的积极力量,因为他们会看到你不曾察觉的情况,他们会作为旁观者给你客观、冷静的分析,会给孩子包容而持久的关爱。当然,有时也会是当头棒喝的警醒。这些,都是孩子成长中的宝贵资源。

聪明的父母,一定要懂得动用这些积极的资源。一个小小的撬动,都极有可能给孩子带来深远的影响,也会给自己省去很多养育的烦恼和辛苦。

写在最后:

《好父母的说话之道》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全面、真实。

全面:从0岁到18岁,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到实践案例,关于亲子沟通,甚至与孩子有关的人际沟通,你想了解的一切都在这里。

真实:作者引入大量的案例和操作性极强的方法,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原来养育孩子的痛点,全世界都一样。无关乎国界、无关乎文化、无关乎教育理念。比如,中国有望子成龙,拔苗助长,美国就有“直升机家长”。中国家校关系敏感,美国老师和父母的关系也同样很微妙。家长越强势,老师越审慎。共通的道理是,家校关系紧张,从来就不是建设性的,只能让一方的价值发挥得越来越弱。

再一次证明,人性的底色大抵是相通的。这也是为什么这本畅销美国的育儿读物也值得中国家长好好一读的原因。

本文标题: 好父母的说话之道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008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丰饶之海经典读后感有感放轻松 慢慢养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