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堂》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1-02-08 09:41:5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5

《大教堂》是一本由[美]雷蒙德·卡佛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大教堂》读后感(一):极致的浪漫是极简算初次尝试!一篇写的很不卡佛的书评,原意是挖掘出些阅读这原本陌生的极简风格时真实存在的不

《大教堂》读后感100字

  《大教堂》是一本由[美] 雷蒙德·卡佛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教堂》读后感(一):极致的浪漫是极简

  

算初次尝试!一篇写的很不卡佛的书评,原意是挖掘出些阅读这原本陌生的极简风格时真实存在的不太简单的感情。不能说完全喜欢上卡佛了,但还比较难忘。

对这本书有很奇怪的感觉:《好事一小件》开始慢慢有点get到卡佛,具体表现为看到最后一页脑子里想着“就这”但心里很诚实地感觉到一种遥远的,真实的酸涩。他写鸡毛蒜皮的焦虑和抚慰,与宏大的共鸣。每个人都经历着困境或掩饰困境的迷茫——这与现实的联系正在于这种显得脱离的迷茫。

印象深刻两个主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强化(或者说,真实层面的关系被虚化)至一个荒诞的境界,冷漠的妻子和怪诞的工作伙伴、重归初恋的离异夫妇、不忠的丈夫和神经质的妻子;人们通过失真的关系真实地联系。然而就像那位纠结于试图重新与关系破裂多年的儿子重新建立联系的父亲,人际联系多代表着把人缚进被动现实的绳索——最终的解脱在于他放弃为这乱七八糟的父子感情理出些头绪之时——在于逃避。或者逃脱。忘记僵硬的、无法参透的关系,只有与当下的直接联系和共鸣——窗帘后的日落,半点钟后的拍卖,糖浆般的黑面包,是有意义的。

还有一个是人不同的浪漫——浪漫在于现实和虚妄交接的一点灰色地带,在于人们面对(与前者同理)的生活荒诞时并不光彩的粉饰,因其脆弱更迷人。有时荒诞本身也成为浪漫。疯狂,绝望,冷漠或者通常意义的温暖。人们在不停地失去,或者复得后失去,只是在氤氲的面包热气、整瓶整瓶维生素、遗留在房间的马笼头和一场高烧中,人们不得不抛下来之不易的、曾经定义自己的东西,然后生活继续。在送别中继续无尽的无知和迷茫,只是好像多了些什么——我想可以这么说那种奇奇怪怪的酸涩。有时我们从最不可思议的灰暗中找到一点光,我们顺着无尽的黑暗在纸上描摹大教堂,渐渐在从未有过的共鸣中离开现实、融入纸上的意义;有时我们发现自己已经身处一节脱轨的车厢,驶离自己的现实——在这些结尾的瞬间,一个被营造出来与现实隔离的瞬间,我感觉到陌生新异的浪漫。像作者一样剥去了试图使其维持的装饰或否认其短暂,只留巅立于精神表面的共鸣和力量,现在我可以承认说极致的浪漫是极简。

  《大教堂》读后感(二):文字中的力量

  

文字是世界的镜子,不仅仅记录历史,更是塑造世界磅礴宏伟的力量。古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在及其平凡的阅读中,也可能会带来不朽的力量。美国当代著名短篇小说家、诗人,美国“极简主义”代表作家雷蒙德·卡佛曾说,让我留下不可磨灭印象的事物,是那些在我身边的生活里目睹的事,是我在自己生活中目睹的事。写作,或是任何艺术形式创作都不仅仅是自我表达,它是一种交流。无论是在诗歌还是在小说里,用普通但准确的语言,去写普通的事物,并赋予这些普通的事物——管它是椅子,窗帘,叉子,还是一块石头,或女人的耳环——以广阔而惊人的力量,这是可以做到的。写一句表面上看起来无伤大雅的寒暄,并随之传递给读者冷彻骨髓的寒意,这是可以做到的。在他的作品中也正是这样。卡佛的文笔清冽,卡佛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底层的普罗大众,他们在各自的领域生活和成长,在朴实无华的文笔中卡佛写出了我们作为个体在生活中面临的困境,描写人生的酸甜苦辣咸。在生活的背后,在简短的文字之后,读者总会获得无限的遐想的空间,而这些又构成了生活的无言时刻,在无言胜有言中不断体悟生活的真谛。

卡佛的短篇小说每一篇都堪称精悍绝伦,他笔下描写琐碎的生活,描写底层普罗大众的生活百态,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没有高级的言语诉说,拥有的都是朴实无华的生活语言和现实生活的真相,在每一篇小人物的生活中将底层人物的内心思索和情感体现出来。在卡佛的短篇小说中,那些小人物的命运和其自己的人生经历有相似之处,卡佛不太平凡颇具坎坷的一生,让他对底层人民的生活百态更具有发言权,在其作品的每一个小人物身上都能窥见一些。

比如在《保鲜》中,失业的丈夫待业在家,没有生活收入,生活变得默然和艰难,人生仿佛就像坏掉的冰箱里的食物一样,慢慢变得腐臭变质,失去新鲜。人生需要的不仅仅是情感的保鲜也是生命厚度的保鲜。什么是摧毁婚姻的致命因素,有的人是出轨劈腿,有的人是家庭暴力或争吵,但是往往有一些更隐蔽的因素在其中默默无闻并不间断的发挥作用,越来越多的人表面上婚姻看起来无懈可击,非常完美,但实际上,内在早就千疮百孔如一潭死水。从浓情蜜意到冷漠疏远,从形影不离到同床异梦,从温柔体贴到孤独寂寥,很多没有争吵没有出轨的婚姻,在扛过了生活的腥风血雨之后仍然避免不了渐行渐远。少了精神沟通和交流的婚姻就好像外表强健的树木,虽然看上去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内里却行将就木。

在《瑟夫的房间》中,重逢的恋人在借来的房间里重归于好,波澜不惊的生活随着好友重新收回房屋被打破,在内心的挣扎后变得释然,原本便是借的,失去又如何,生活原本就是自己的,自己选择怎样过变得更加重要。 没有一个人是成熟而完整的,即使这样,大家的生活依然在不断继续。在成长的道路上,就会发现,大人也并不是无所不能的,纵然生活艰难,道路坎坷,还是要继续,不能放弃。在《软座包厢》中,父亲在不断的回忆中,不断与自我内心博弈,拒绝下火车与儿子见面,这种亲情之间的矛盾在父亲的思绪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作者极具创作力的作品中,我们读出亲情、爱情和人性,读出了孤独、寂寞也读出了善意、和解。每个人的人生从来都不会是雷同的,人心总有会开辟出一块属于自己的方圆,或寂静或嘈杂或欢乐。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心理思想,层层铺垫,在细节上给读者呈现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在《大教堂》中,一个盲人朋友的到访原本不是他所期待的事情,他没有见过或者认识任何失明的人,不明白或设身处地的理解盲人的感受,在与盲人罗伯特交流中慢慢体会,在被要求用笔来画一座大教堂来理解这个建筑中,从不情愿到用心作画,在罗伯特的鼓励下,用心感受自己的笔与画,感受大教堂,得到人生的新体验和情感的升华。

  《大教堂》读后感(三):穷简极恶的卡佛

  

读完了,就写几笔,因为卡佛的极简主义实在是太寡淡了,看完即忘,不要说几年,过几小时都忘了。不能白白辜负了为阅读付出的时光,而且是自己真金白银的购买,是以为记。

第一篇《羽毛》

平凡打工人只能通过无意间的“比惨”后,这一对秃然发现,相比之下,自己还是挺幸福的,优越感和幸福感徒曾;

孔雀、初生的婴儿原本应该都是象征生活美好的事物,在卡佛的笔下却是如此丑陋、怪诞、讨厌之所在。“我”和妻子弗兰通过周末去我同事巴德家吃饭,遭遇了他脸时常会发红的妻子奥拉、长得巨丑无比的他们的初生的孩子(纯粹的难看:大红脸、鼓眼泡、宽脑门,肥厚的嘴唇、下巴),臭哄哄的、老是在眼前晃来晃去的孔雀、偏僻的乡间、粗糙的食物后,在回去的路上,“我”和妻子突然就觉得,哎?相比起来,咱还不算太糟(我几乎为生命里拥有的一切都感到高兴),回去后两人“性”趣盎然,不久后就有了自己的儿子,然后一切都是假象,生活依旧如此,平淡、无趣,甚至很糟, “我”们生下的孩子有着卑劣的天性,“我“和巴德仍然是同事,但”我“一直回想起去巴德家吃饭的那个晚上,那只臭臭的孔雀、巴德巴陋的儿子、回家时,弗兰紧贴着”我“,手一直放在我腿上的情形.......仿佛只有回想重温起那晚,幸福感才会再一次降昨临,得到些许安慰和错觉:嗯,我还是生活的不错的

第二篇《瑟夫的房子》

一对只有生活在别人的房子里,才能找回昔日感觉的情侣,正值夏天,他们在别人的房子里喝咖啡、汽水、果汁,希望这个夏天永不结束,然后当房主要收回房子给自己儿子住时,这对人儿觉得他们看似修复如初的生活也结束了,如此脆弱,不堪一击,所以这一切 都只是他们自己带给自己的幻觉和假象,一间屋子,一处避世的乌托邦,营造出短暂的生活幸福无忧的假象,蜗居在里面,以为就是整个世界,直到有 一天给抛回到现实中,才觉无处可逃,呵,这残废无用的成年人呵!

第三篇《保鲜》

失业后的丈夫,从此”住“在沙发上,除了开关电视、上厕所,就再也不离开沙发,沙发就是他(一个人)的“家”,这让我 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部欧洲电影,孩子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他的世界只属于这一爿天地,他不能走出来,走出去他就无法生活,就和这位失业的31岁男人一样,他没有任何身体疾病,能走能睡能吃,但他离不开他的沙发了,他的脑子”生病“了,外面的世界对他来说就是洪水猛兽,他无法对抗无以应付,哪怕冰箱瘫痪;

第四篇《软座包厢》

一位与妻子儿子分别很多年的丈夫,决定去异国看望儿子,却意外因为给儿子买的贵重的手表在火车软座包厢内被偷而改变了心意,他发现:他其实根本不想去看望儿子,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看看,都是一念之间的事,一秒钟之间发生的事,最后他遵循自己的内心,没在约定地点下车去和儿子会面,越过那个见面地,去往巴黎 ,在车上睡得很酣,并进入了梦乡;

第五篇《好事一小件》

非常悲伤的一个故事,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幼子的生命,而其中还有如此折磨人的漫长的过程,不高明的医院,不高明的医生,拖长家属的痛苦,让他们一直抱着他会生还的希望(虽然他一直睡着醒不过来),用生的希望和暗示不停折磨这对心力交瘁的夫妇,死亡最终来临,和定做生日蛋糕师傅共渡一晚,吞下黑面包,日子仍将继续(糟心的往下过)

第六、七、八、九、十、十一都弃,不评了,因为实在是太“平”了,觉得这几篇都没啥意思,可能也是水平有限,不够“下沉到卡佛的低度”,无法咀嚼出卡佛文字无处安放的里蕴藏的生活的苦涩,特别致敬契弗那篇《火车》,真不觉得写这篇的意义是什么,读来非常无聊,午夜站台,一对年老唠叨的夫妇,一个因感情而情绪低落的年轻女子,双方都不理解对方的语言和心情,是在说(陌生)人与人之间的漠然,无法沟通,那不是很正常吗?描述的场景都很象霍普某幅画

第十二篇《大教堂》,也就是收尾压轴的一篇,也是用于这本集子书名的一篇,还颇有意思,一个盲人进入一对夫妇家庭做客,男主人公起初是排斥和讨厌的,慢慢地,他被盲人的乐观和开朗所感染,而且慢慢地竟然进入了他那个黑暗的世界中,他闭着眼,用手飞快地画着大教堂,在那个世界,盲人反而成了他的指路明灯,带着他在纸上游曳遨游,他也沉醉其中,任由思绪在黑暗中飞扬,闭着眼不愿睁开,无拘无束,——"没有任何东西包裹我“,那种感觉应该很棒。脱离固有的千篇一律的死气沉沉生活模式,走进另一种模式,哪怕是”暗黑“模式,可能也会得到一种暂时的解脱和放飞,盲人也许还是那个点亮你生活的导师,你看,生活就是这么滑稽,不可思议,其实仔细想想,你可怜他,也许,他活得并不差,单纯地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很开心呢,反而,你这个想得太多的考虑太多的正常人的幸福指数还不如他。

  《大教堂》读后感(四):当卡佛在谈论卡佛时

  

在卡佛为数不多的非虚构创作中,有一篇名叫《火》的文章,是卡佛对自己写作生涯回顾。这位被生活推着滞重向前的男人,少有的回头看了一看,他想写下对自己写作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和物,就像真的抓住一团火一样。

和所有作家一样,他也试图找到自己在文学谱系图中的位置,他谈论了不少前辈和同辈作者——海明威、欧康纳,更为重要的加德纳,谈及他们的启明,自己在文学思考上与他们的亲缘关系。但比起轻巧、微妙的文学影响,卡佛明白自己的写作也受到另一个世界的影响,并且常常是充满恶意的、强大的、令人窒息的影响。这个世界里居住着婴儿的啼哭、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屁股下随时可能被抽走的椅子、对尊严进行绞杀的杂务。对卡佛而言,“影响”不仅意味着在生命前方闪烁着的东西,为他注入激情和渴望的部分;也意味着在生命中拉扯着他的东西,摧枯拉朽迎面袭来的不幸。毁坏、淹没、打断,这是生命在卡佛身上发生作用的方式,也是卡佛感知到的,生活对他写作产生影响的方式。

担忧屁股下的椅子

卡佛主要的写作体裁是短篇小说和诗歌。身后出版的文集里收录了几篇长篇小说的残章,但他从来不曾完成过其中的任何一篇。短篇小说和诗歌篇幅短小,单次需要的创作时间较短,(尽管卡佛的习惯是在写成一稿后删改修整近二十次),而这也成为了卡佛在写作初期,生活条件所允许的唯一一种体裁。亨利·米勒在写作《北回归线》时,每时每刻都担心自己屁股下的椅子被抽走,而这也是卡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生活状况。

卡佛1961年开始写小说,当时他23岁。在这之前,和大部分美国小镇工人家庭的年轻人一样,他早早地结了婚,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两个孩子。他高中毕业,和第一任妻子一起,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和便宜的住处而四处搬家,断断续续进行着大学学业。因为教育程度不高,又没有可在市场上兑现的技能,生活举步维艰。卡佛和妻子能找到的工作大多是临时性的——打扫、送货、卖电影票、采摘郁金香、上门推销,他做过无数种自己口中的“垃圾工作”,以至于他故事中主人公所做的工作,总能在卡佛自己的人生中找到呼应。为了保住头顶的一片屋顶,为了把牛奶和面包送上餐桌,卡佛精疲力竭地维生。紧张的经济状况带来的窒息是常态,偶尔生活稍有改善,能浮出水面换气,下一个浪头也在步步紧逼。

“有这么一段时间,我和我妻子所珍视的一切、所有我们认为值得尊敬的东西、可贵的精神品质,全部都碎裂了。很糟糕的事情发生了。我从没有在其他家庭中目睹过这样事情的发生。我们甚至不能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就像一场侵蚀,而我们没有办法阻止。莫名其妙的,趁着我们不注意,孩子们就爬进了车里,抓上了方向盘和操控杆。在这之前,我们完全无法预测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

一次窒息和下一次窒息之间,在最幸运的情况下,卡佛能抽出一到两个小时写作。在极少数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卡佛自由得像《大教堂》里闭着眼的男人:

我画上尖顶,画上拱形的窗户,画上飞扬的扶壁,我画着画着闭上了研究,干着我这辈子从没干过的事,我停不下来。我想就这样再多闭一会儿。我闭着眼坐在自己的房子里。我觉得无拘无束,什么东西也包裹不住我了。

生活的失控感

谈及自己写作的时候,卡佛也说到了自己的注意力。他说自己的注意力总是只能持续相对较短的一段时间,他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并且长时间地沉浸在这个世界当中。他认为,能写作长篇小说的人,能够构造出一整个世界的人,一定要对自己创造的这个世界有相当的了解和把握,知道世界因何而起,为何而终,了解人们的矛盾会怎样发生又如何解决。但这种“世界在我手中”的对生活牢牢的把控感,是卡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

珍视的东西会无能为力地失去,生活原有的轨迹会被骤然打断,婚姻会被侵蚀,椅子会被抽走——生活就像被置于一座不断喷发的火山上,总是旧的岩浆还没凝固,人们还没能好好观察新的地貌,新一轮的爆发就开始了,将未能把握的生活都埋藏在新的危机之下。现实的不稳定打断了任何能够贯穿始终的故事走向,让卡佛只能以短篇,无数瞬时一瞥的方式去把握、理解生活,也最终赋形了他的写作。

卡佛的修改过程模拟的是时间对生命的侵蚀

卡佛对自己的写作残酷而严格,就像生活对他自己一样。卡佛认为人之所以能成为作家,是因为有独特的看待世界的方式。而他们所做的写作工作,就是在寻找合适的语境,来呈现这种独一无二的观看方式。

卡佛观看世界的方式是一把冒着冷光的刀,当它接触生活时,它会刮去那些柔软的、密度较小的皮肉,只留下坚硬的骨架,把一切不必要的部分都剔得干干净净。他刨去故事里不节制的情感,不必要的对话,过剩的描写,赘余的词句。他说:“细节如果想要具体,想要传达意义,那语言就必须精准确切。”

每一篇故事,都要经过卡佛十五到二十次的修改和重写,对比初稿,有一半的篇幅被删去。修改的过程,模拟的是时间对生命的侵蚀——埋藏在地下的生命,皮肉会分解,只剩下骨架;会被挤压,凝固成化石;相似的,故事冗余的细节、不到位的对话、不精确的词句也会被时间消解,不真诚的表达会解体,只有最坚硬有力的表达才能长久地存在下去。就这样,在把自己的小说放归时间,顺流而下之前,卡佛预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削减和侵蚀。

在修改的过程中,他不断地审问词句是否必要,也不断地诘问自己是否真诚地想要表达,将文本和自我都推至极限。这种不断敲打文本的极限体验,是卡佛生命中少有的不可被剥夺的幸福。曾有朋友向他抱怨,因为编辑的催稿、因为经济的紧张,他们囫囵完成了作品,并说:“如果我有更多的时间,这部作品会更好的。”卡佛充分理解经济的困境,但他说:“如果不能在能力所及之内写到最好,那又何必写?毕竟,最终能跟我们进入坟墓的,不过是用尽全力的一点心满意足,和作为这一劳作证明的作品而已。”

本文标题: 《大教堂》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007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小镇怪客托马斯》经典影评有感女系家族经典读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