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十九号房间去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1-02-07 14:31:4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4

《到十九号房间去》是一本由[英]多丽丝·莱辛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5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到十九号房间去》读后感(一):全本对于多丽丝·莱辛来说,个人的人生、罪孽和幸福都是历史的不同面向,因此即便是

到十九号房间去读后感摘抄

  《到十九号房间去》是一本由[英] 多丽丝·莱辛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5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到十九号房间去》读后感(一):全本

  对于多丽丝·莱辛来说,个人的人生、罪孽和幸福都是历史的不同面向,因此即便是在短篇小说里,她也是其时代和该时代良心的记录者。——洛娜·塞奇

  一口气读完,主人公由婚前的经济独立,人格独立到婚后因照顾家庭、孩子放弃自己事业从而迷失真自我。去客房、去旅行心灵仍然受到禁锢,只有在19号房间能够找寻到真自我,心灵能得到片刻的欢愉和放松,甚至不惜谎称出轨最终结束自己的生命。 对于我们这些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英格兰生活过的人们来说,《到十九号房间去》里的故事都在认知体系的范畴里。我做不到客观地评价其中的某些故事;《恋爱的习惯》和讽刺性惊人的《不愿意上短名单的女人》塑造了我作为个体的看世界的方式。

  《到十九号房间去》读后感(二):粉圈也可以看看

  看到短评里说到粉圈刷评。想到一部韩剧。

  去年冬天宅家补看的韩剧《今生是第一次》,李民基,郑素敏演的。豆瓣有页面。这个剧整体很养眼,有种在现实里做梦的感觉,讲码农男房东和编剧女房客的故事。里面很多次提到莱辛的这篇小说《十九号房间》,女主很想拥有一个自己的房间。看剧很容易被种草这个小说,没想到真以这个书名出了新版。

  小说好读。并且是一个个短篇的集子,不需要花很多大块时间。

  拥有一个自己的隐秘房间,作为逃离现实的藏身之处。我如果粉某个人入了粉圈,大概也会有这种感觉。粉一个人,看一部剧,或是一本小说,好好玩自己的,守护着,都挺好。沉浸自己的时间完成了一种陪伴,本质上是相同的吧。

  《到十九号房间去》读后感(三):关于自我与婚姻

  “于是,这对夫妻,在考验自己的婚姻,小心加以料理,就像驾驶在暴风雨中的一艘小船,满载无助的乘客。 世上外来的暴风雨确实猛烈,但距离不近。这并不是说,他们自私,不管外界:他们信息灵通,且有责任感。而内在的风暴、流沙,他们事先知晓,并加以细心绘图,因此一切平安无事,井井有条,对,无半分差错。 房间的气氛不再柔和幽暗,房中躲藏着她那些魔鬼,追得她像无头苍蝇乱碰乱撞,口中喃喃咒骂,强迫自己冲来冲去,像只飞蛾冲撞玻璃板,滑落门底,拍着折断的翅膀,然后再撞毁在隐形的障碍物上。” 看似美满幸福的家庭与人人称道的爱情与生活,表面上岁月静好,实则暗波涌动。女主作为一个追求爱情,热爱工作的高知女性,在追求自己生活的过程中不着急也从不犹豫,但却在婚后迎来了人生的危机——被一切包围,被孩子、家务、琐事与妻子的责任包围。她想努力做好母亲、妻子的角色,即使有了白太太,她仍会被操心家庭的额习惯所困扰,无法真正和自己相处。她无法与内心那个向往自由的自己妥协,无数次的尝试与逃离,想要逃离家庭婚姻的束缚,做回自己而已。她跑去旅游、跑去旅馆,甚至骗丈夫出轨也不愿让人知道那个房间的存在,只是为了那几个小时的独处时光。那19号房间里,是最真实的她,摆脱了一切身份的真实自己。我不太能理解他最后的自杀,是因为抑郁还是因为自己最后一个秘密都被戳破的绝望。 每个人都被自己的角色所包围,你是公司的职员、是丈夫、父亲、妻子、母亲,工作和家庭有那么多的事情等着你去做,可能真的没有办法去和内心的自己相处,有做自己的相对自由。单位的很多小姐姐为人母,生活已经完全变成了孩子的附庸品,要和孩子一起起床,他们睡了才能睡,要送孩子上学,接孩子放学,还要监督辅导写作业。。。。。。想想就觉得有点崩溃。可能有钱人家的太太能够把很多事交给保姆带,可终究普通人是大多数,从走进婚姻的那一刻起,你就不再是你。想过这些事之后,多少会对婚姻充满恐惧,或许是杞人忧天或者又是大型真香现场,可爱自由的我,终究是很抵触的情绪。 说回小说里面,宁愿接受丈夫出轨甚至想到合理的理由,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不满,是因为自己做事的很轻松,自己和家庭都要倚靠丈夫来养吗?这一段真的有点毁三观,这再一次证明,无论是谁,都需要独立的工作与自由的空间。 人类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永无止境,彼此尊重与理解对自由的那份渴望,给予空间,学会与自己相处,是两个人关系中最重要事情。

  《到十九号房间去》读后感(四):《到十九号房间去》——爱的藩篱

  

多丽丝.莱辛这部短篇小说集很有回忆感,是一部令读者需要沉淀思想、沉淀回忆的小说。 第一篇故事《恋爱的习惯》,饱经人生阅历的离异夫妻,因为孤独男主人公一厢情愿地认为尚可破镜重圆,遭到前妻果断拒绝,因为目的被前妻一眼识破,百无聊赖的退休生活孤单乏味,所以又再婚了。婚姻是爱的藩篱,它将爱与不爱的选择蒙上了灰色,与其说爱的不那么彻底了,不如说爱情闪烁锐角被婚姻消磨殆尽了。丈夫的婚外情,妻子的被要求,当时间过往,什么才是维系婚姻夫妻平衡关系的砝码。恋爱的习惯,当年迈的丈夫在恋爱的习惯中获得满足时,不得已还要适应年轻貌美的妻子恋爱习惯,只是妻子的恋爱对方不是自己。爱在婚姻的框架,在道德的驻防工事中,像堡垒中的壕沟,既是逃避也是防守。 一位诗人这样写到:没有爱过,枉活一生。如今看来,也并非如此。《到第十九号房间去》,女主人公为了逃避婚姻生活,搭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秘密空间,在旁观者的眼中,女主人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幸福的家庭生活,令人羡慕的工作,丈夫的知书达理,甚对自己百依百顺,正是这样的生活,让她压抑难熬,她想找到一个自己天空,哪怕是一个简陋的小屋,那也毕竟是自己的空气。可是好景不长,小屋被丈夫发现了,丈夫理所应当地认为妻子背叛了自己,但是丈夫并没有生气,而是向自己坦诚:丈夫也对婚姻不忠,而且还饶有兴致地希望能进行公开化。女主人公在层层压力下,编织着各种谎话,压死骆驼最后一根稻草:丈夫知道了“第十九号房间”,妻子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活在透明的世界里,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丈夫的监视下;甚至是自己的小屋丈夫也打探过。女主人公怀着对自由和个人私密生活的渴望,走向死亡。在煤气的嘶嘶中,结束一生。煤气的嘶嘶声是她留给世界最后的心声,暗暗地说:我想过我自己的生活。

爱的不幸无外乎二种:求之不得、得偿所愿,后者往往比前者更不幸,但很少有人能理解。这部短篇小说集,有露水情缘,往日移情,忘年恋情,母子之情,夫妻感情,人物关系、故事情景设置都很简单,作家将短篇小说能讲得如此深刻,文学功底很是令人佩服。作家以平淡笔法描绘了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情感波折,也在讲述中年人面临的种种生活危机,有的人拒绝孤独,有的人渴望孤独,爱的藩篱就在闪念之间。枯燥的生活,爱也变得干涩,过于丰富的生活,爱也变得油腻。 有时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悠着点”。爱需要归宿,更需要空气和土壤,它需要呼吸,它是生命的一部分。

  《到十九号房间去》读后感(五):“般配”的一对 《到十九号房间去》

  

一对聪明的夫妻,因为爱情而结合。他们都知道彼此的生活不可能只为了孩子。可是不为了孩子,又是为什么而活?

他们有钱,拥有四个孩子、大房子、花园、女佣……这些能成为活着的源泉吗?

他们既想保护自己拥有的东西,又渴望一直维系这段他人眼中完美的婚姻。丈夫挣钱,妻子维系家庭。妻子也想工作,只是时机不允许,她觉得要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再说。

马修和苏珊是一对有责任心的夫妻。只是结婚久了,生活平淡无奇,渐渐出现裂缝。马修参加聚会,把一个女孩睡了。苏珊虽说原谅了他,但内心不可能没有芥蒂。她尽力规劝自己理性,修正自己在婚姻中的立场。她自我安慰说,她和丈夫是灵与肉的结合,关系牢不可破。

是啊!一对男女既因真爱走到一起,为什么要轻易分开或离婚?她要做的,是维系婚姻。可是种种努力,只叫她感觉到婚姻生活像一片干燥的沙漠,她渐渐陷入虚无缥缈的感觉之中。

她依旧自欺的说,他们是幸福的一对。可实际上,他们的关系貌神离合。

苏珊发现马修依然在外寻欢作乐。她选择自我克制。禁止争吵、发火、指责、眼泪。这种别扭的压抑,让她的内心失去支撑。

一次,她送孩子去了学校,回家的途中,她发现自己根本不愿意回家。那不是能够放松自我的栖息地。那里只有理性的考量,而不允许失控。她感到紧张、恐慌,如临大敌。

她觉得自己仿佛签了一份卖身契,失掉自由,没有自己。有一天,她失控了,对孩子大发脾气。事后,她又极为介意自己的错误。她的内心有一团阴云般的恐惧感消不掉。

她感觉身上出了毛病。她要调整:摆脱不自由感,忘我地独处,真正做自己。于是,她跑出去,租借了一个房间:十九号房间。

那个房间破旧,但是她待着舒服,放松,自在。她仿佛又找到了支撑,一点点地复活。可是,这一点力量是不够的。

她和马修,渐渐形同陌路。那个家,成为她内心的负担。负担迫近,放大,变成她脑海中的魔鬼。她不是她自己了,她却无法改变这种现状。

有婚外情的马修,怀疑苏珊在外发展了婚外情,是不是要跟他离婚。苏珊将错就错,承认自己确实有情况。马修冰冷的理性,逼迫苏珊越来越没法诚实面对自己了。大环境水深火热。

她知道,十九号房间已经被马修发现了。他随时可以来,其他认识的人,也都随时可以来。她再次变得没有秘密,没有空间。她在这个世界已经找不到容身之所了。

既然无力终结这段关系,她选择在十九号房间里终结自己的性命。

  《到十九号房间去》读后感(六):十九号房间,是地狱还是天堂?

  

很久没这么认真地读一本短篇小说集了,最近读了多丽丝·莱辛的《到十九号房间去》,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是莱辛作为一个女性对于男女平等的宣言,每一字,每一句都值得推敲,当然《到十九号房间去》将这种感情发挥到极致,小说中有时代的痕迹,当然也有现实的意义,合二为一,作为一名男性,我其实对于其中的很多的内容所刺伤,但是又能感到这是血淋淋的事实。

男女平等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话题,男女能否达到了平等?目前来看,虽然有所好转,但是好像无法完全消除,但是希望时间确实可以能够实现最终的男女平等。而《到十九号房间去》中的女主苏珊让我们看到婚姻之后的无助感,在别人的眼中,她和丈夫的结合可以说是天作之合,门当户对,然而婚后的灾难似乎只有她一个人去承受,这种在灾难不是她臆想的,而是她切切实实感受的到的(虽然只有她自己可以感到),她可能是那个时代的叛逆者,当然也可能有几个尾随者,叛逆者的后果就是收到时代的迫害,肉体的死亡这一类的人的归宿。

而对于苏珊来说,她是幸运的,因为她在一段时间里每天可以享受一段自己独处的时光,而这个享受的地点就是十九号房间,这个地方着实不怎么好,十分破旧,作为一个贵妇,苏珊更喜欢在这里独处,因为在这里她可以感受到无尽的自由,没有丈夫的诉说,没有孩子的哭闹,更没有保姆的小声切切……,比她自己的豪宅好了太多了,这个数量级可能是上百个数量级,毕竟自由是无价的,她与时代的抗争得到的就是换取婚后的片刻安宁和自由。

但是生活似乎对她也不是充满着完全的善意,因为这个唯一的可以安放自己的心灵的十九号房间最终被他的丈夫找到了,而这一切就好像间谍暴露了身份,这让她感到异常的不安,也许从那个时候开始,她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世界根本没有可以完全容纳她的地方,确切的说,是她的精神和灵魂。是的,生活富足但是她精神上是困顿的,当自己精神上的栖息地被发现之后,她可能就已经想好了自己的退路,当然那就是死亡,而死亡的地点选择在了唯一可以让她可能安宁的十九号房间。

这个令人胆颤的十九号房间,是天堂还是地狱?对于任何人(除了苏珊)似乎没有什么价值,当然房东也许可以靠着这个房间赚取些许的利益,但是,那又怎么值得一提呢?十九号房间,曾经是苏珊的天堂,心灵自由的栖息地,然而最终成为了苏珊的停市场,鲜明的对比,让我们的灵魂被震了一下。她活着,努力与这个世界,与这个时代抗争,她不想自己被压榨的一无是处,当然,事实证明,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与整个世界对抗的。但是,她还是有或者些许的宁静和最终的自由。

当然,十九号房间,对于苏珊来说,既是地狱也是天堂。

  《到十九号房间去》读后感(七):害怕寂寞的男人 《恋爱的习惯》

六十岁男人乔治跟女友麦拉写信,希望麦拉回国和自己结婚。她拒绝了。

他感到无比孤独,就老老实实地在镜子里看自己……他有一种和性格不相符的虚荣心……他看到,自己没有变。

乔治与前妻见面,请求她和自己复婚,只是前妻有了新男友,不久之后打算再婚。乔治问她当初为何要与自己离婚。前妻不想谈旧事。乔治打破砂锅问到底。前妻说他当初和一大堆女孩打得火热。乔治说,他不喜欢她们。前妻说,你也不喜欢我。年轻时的乔治放荡不羁。他放纵自我享受,和许多女孩厮混,并在妻子面前无所顾忌地谈论自己拈花惹草的事。他反而觉得自己在讲真话。妻子终于离开了他。

疲倦的乔治独自一人回到家。房子空荡荡的,他很害怕,于是出去散步,因为寒风他感冒了。住院后,前妻介绍一个名叫波比的女孩过来照顾乔治。

乔治是戏剧界的大腕,热衷事物的表面,对外界对自己的仰慕习以为常了。和波比在一起,他孤独的心得到缓解,没过多久,他要波比嫁给他。波比三十五岁,结过一次婚,演过许多小角色,十多年一个人生活,相对习惯独处。她答应了他。

乔治是自大的,说波比是个小娃娃,在爱情和性方面,不及他那一代人成功。他自诩有过很多风流韵事,对女人了如指掌。

只是时间是残酷的,让人漏洞百出。逐渐老去的乔治,夜里睡不着觉,他观察波比的睡姿:

他看着她脸颊柔和的曲线,那长长的黑睫毛挨得那么近。他一生中从来没有什么东西像那张孩童般的脸蛋儿,如此深深地打动着他。

乔治觉得波比复活了他的过去。像所有的老人一样,他借着眼前的参照物,温暖地回忆自己的年轻时代。可是他不再年轻了。

波比不是懵懂无知的女孩。她也在观察,感受。她觉得,乔治是一个怕孤独的男人,以自我为中心,谁也不爱,只希望有人在身边,他可以搂住对方获得温暖。她揭开了他的面目。他觉得心上被人砍了一刀。

不过,乔治开始自省。波比其实并不简单,历经磨难,性格坚强。而他的错误在于,他从来没有想过她是一个怎样的女人。

他觉得自己需要真正了解这个小他很多的女人。这恐怕也是他第一次意识到,女性不是用来寻欢作乐的物件,她们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有血有肉,有自己的内心历史。

乔治又开始戏剧的工作,并推荐波比也外出工作。波比在演戏中认识二十来岁的男孩杰基。他们常常在一起,关系暧昧不清,乔治发现后,感受到波比正在经受他所经受的痛苦——年长的人爱上比自己年轻很多的对象,被迫面对肉体的衰老,忆起自己美好的年轻时代。

和杰基的关系暴露后,波比终结了这段关系,完全回到乔治身边。那一年,她过四十岁的生日,把自己扮成四十岁应有的样子,可是这时乔治不乐意了,觉得她好陌生。

乔治闭上眼睛,不想看见她。可是,他难道不是不想看到自己吗?波比是他的一面镜子。六十多岁的他,比四十岁的妻子更加苍老。

这个一向把自己摆在首要位置的男人,不愿意接受自己正在老去的事实。他很痛苦,但这痛苦不是波比给的,而是他自己的无知引来的。没有人永远年轻,认清自己的局限也是一种智慧。

多丽丝刻画的男性形象,偏偏缺乏这一种智慧。他们的可悲在于,一生都渴望恋爱。仅仅希望一个女人陪在身边,而不管她是谁,有着怎样的过去。

  《到十九号房间去》读后感(八):超越女性主义 | 慢科学评多丽丝·莱辛《到十九号房间去》

  

很久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似乎一直被贴着“女性主义作家”的标签,甚至因为翻译的关系,中国国内很多时候都为她冠以“女权主义”的名头。从这个角度看过去,《十九号房间》这部短篇小说集和她以前的很多作品一样,大多是从女性出发,审视婚姻、家庭、社会、感情……用女性人物的悲欢离合呈现一个富有张力的世界,虽然这种张力常常让人不舒服,但这正是某种提纯的真实。不过值得留意的是,多丽丝·莱辛自己似乎并不喜欢女性主义作家这个名头,她曾经表示:“我在六十年代不是一位积极的女权主义者,从来不是。我从来不喜欢女权运动,因为我认为这项运动的基础太意识形态化。”这与世人的普遍认知存在错位。于是我们需要更加近距离地去观察她的写作。

而当镜头拉近,我们会发现莱辛的风格太多样化,她写过太多不同类型的作品。她关怀社会现实,是个左翼作家,甚至以前还是个共产党员。但是她后来也背弃了这样的一种标签。她又成为了一个科幻小说作家,可是很多人又说她的科幻小说写的其实并不怎么样。这也是莱辛特别的地方,不断地试验,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去寻找新的题材,新的写作方式。所以单纯以“女性主义”这个标签来定义莱辛是不准确的。那么,如果要为她的文字找到一个更好的概括的话,我认为是“以女性出发的人性观察”,而且这种观察并不带有评论的气质,她只是展示,剩下的要靠读者来完成另一半的创作。

多丽丝·莱辛

在《到十九号房间去》这部小说集中,莱辛展示女性理念世界的手法是非常丰富的,既有女性的视角,又有男性的视角;既关照处于困顿中的女人,也刻画处境优渥时的另一种束缚。一个周旋在很多女人之间的男人似乎究其大半生都没有弄明白爱情的真谛。他与年轻女人暧昧,也给情人写情书,又向前妻求复合,在求而不得之后又与一个年轻的家庭护理员结了婚。“这不是婚姻,这不是爱情。”他的迷茫让他冲着少妻说出了这样的抱怨,而少妻则淡淡地回复:“你知道吗,乔治,你刚刚养成了恋爱的习惯。”恋爱的习惯——这道出了本质,也撕开了窥探内心深处的一道裂口。男人如此,而女人们又要如何自处呢?

“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春夜,人却到了六十岁,实在是不公平。尤其是罗莎就在十步开外的地方。”在《女人》中,两个住在度假旅馆的老男人为一个“标致的袅袅婷婷”的女招待争风吃醋。他们把她当作自己男性魅力的勋章。可惜女招待感兴趣的只是英俊的男青年。于是备受打击的两人又攀扯起当年的风流韵事,似乎相似的故事背后,影射着并不新鲜的雷同逻辑。

在《他》中,被丈夫抛弃的安妮别扭地继续着自己的生活,她看上去有自己的倔强,对于薄情的丈夫始终没有好话。但在行动上却总有着欲拒还迎的意味。当他丈夫——一个身材消瘦、严重驼背的男人来找她时,她依然在事先勤勉地打扫屋子,像是迎接的仪式。虽然怀着强烈的不公的情绪,她依然想要他。她最后意识到不是自我的超越,而是“没有他,她的生活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

客观上讲,莱辛的笔触对于女人和男人来说,似乎是平等的,她并非单纯地为女性发声,而更像是剖析普遍的人性。如果说必须用“女性主义”来解读,她的小说指向的,其实是一个更为包容、平等、真实的性别叙事。这和当今流行的“女权主义”并非同一个话语系统,也和当今中国社会中被普遍扭曲的“女性特权诉求”拉开了距离。这种思考是人性层面的,但对它的解读依然不能轻易脱离文本解读的范畴。

无独有偶的是,英国学者弗吉利亚•沃尔夫在1929年其经典论作《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对女性写作传统进行探求,讨论了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要求发掘女性经验,但她拒绝“女性意识”,看中创作中的性别无意识状态,主张女性在写作时要忘记自己的性别,做到:“像女人那样写,但是更像一个忘记自己是女人的一个女人。” 这超越了性别,直指着人性。

莱辛认为,小说应该是反映社会紧迫问题的政治性文学形式,作家的任务是提出问题,启发读者去思考。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或许可以找到读懂莱辛,找到《到十九号房间去》的正确路径。

  《到十九号房间去》读后感(九):从《到十九号房间去》看女权之镜的裂痕 (文丨紫箫)

  孤独的完美之行

大凡一个人骨子里的向往与坚持,是起源于他思想最初的某种经历与记忆。这种坚持就像落叶归根,欲老弥坚,甚至岁月风雨侵蚀不了,这就如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 •莱辛的作品 。 诚如在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称赞她为"女性经验史诗的书写者,以怀疑、激情和远见审视了一个分裂的文明”。莱辛的作品带给人们很多思考:人性、女性、社会、婚姻、家庭、爱情等,尤其对女性的地位和权利的探究。 女权主义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是个敏感的话题。女权主义起源于西方,它的奠基人是和莱辛同属英国的玛丽•沃斯通克拉斯特,她曾经写过著名的《女权辩护》,这本书让女性获得精神上的鼓舞和力量,令女性开始认真地思考自身的前途与命运。女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处处受到束缚和压迫,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不同的领域。而莱辛对自身是充满自信的。她的笔尖探触到女性思想深处并戳到痛点,她想让女性世界的天空敞亮蔚蓝,空气流畅舒适。于是她以短篇小说作为城堡,用自己的笔带领思想之矛冲锋陷阵。 《 到十九号房间去》是一部收录了包括同名小说在内,共19篇短篇小说的合集。在小说中,主人公都过着各自独立的生活,但是每个“房间”的主人公都在释放着一种心理电波,是搜索外面世界的一种电波,是急需要解码的一种心理诉求。 《快乐》中写了一件简单不过的度假事情。玛丽和汤米隔几年就要去海边度假,重温结婚时的那份难忘快乐,然而快乐不保值。所谓此一时彼一时,记忆中停留的单纯是一种美好,现实中向往的结局是一种悲伤。 玛丽的生活,简单而明确:过圣诞和度假。她内心追求一种浪漫,但现实又把她打回原形,所以她一方面用辛苦一年的收入践行留存于她新婚度假时的美好过程,另一方面又由于经济拮据故意附庸风雅,这反而消耗了她和丈夫的快乐与单纯。在物质高度发展的时代,他们曾经去过的酒店与海滩都成了标识金钱的筹码与身份高低的象征,他们在咬着牙的迎合中力不从心,又何谈快乐?所以一种浮夸的虚荣割裂着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无所适从。这与《项链》中玛蒂尔德颇有相似之处,只有回到自己的出发地,他们才如释重负的恢复了常态。所以这个快乐是有争议的,什么叫快乐,怎么能快乐?是展土拓疆,还是守本固心?是互相攀比,还是无欲无求? 时代在发展,人心跟不上时代,欲望太超前,思想跟不上。而这种矛盾是玛丽这样的小人物处理不了的,所以在时代变迁夹缝中,在城乡之间在价值观与世俗约定俗成的规则之间,有这么一群人是可怜又可悲的。无需责备他们,他们向善而无法自救,他们有自己的追求,但现实又是残酷,无奈的。莱辛似乎不近人情地把他们暴露在读者面前,大胆细致的剖析女性之弱,这也是莱辛的勇敢之处。 《他》中就直接把女性问题摆到桌面,直接质问女性追求什么,要自尊,还是要爱情。放下至上的尊严,就换不回爱情。挽救爱情就需要原谅男人的出轨。没有一种力量能战胜爱情的力量,尽管夫妻二人经济力量奇虎相当,但女人固有的屈卑还是让她放下仇恨,选择冰释前嫌。因为"没有他,她的生活一点意义也没有”。从这种角度看,女人对自己的信仰依然犹豫不决,女权主义成了高高在上的摆设。依赖男人源于爱的牵绊,破镜重圆的爱情,真会如新境初拭吗?生活得继续,女人被爱情摧残,但她走不出这个怪圈,朋友玛丽帮助她并不能真正解放她,所以安妮只能在思想矛盾挣扎后接受了现实。这是女性的悲哀无奈,也是女性求解不了的方程式。安妮如此,不是安妮的人又有几个呢?女权主义的假象像蜗牛的触角,刚探出去又缩了回来。一种表面的圆满,小说结尾设定了回归。而另一篇小说《到十九号房间去》,却是无法突破地选择了死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灵隐秘空间,《到十九号房间去》中的女主苏珊则需要一个隐藏身体的空间,这个秘密空间对于她的需求是强烈的,但为什么这么强烈,作者本人也给不出答案。马修和苏珊是外人眼里天生的一对,他们具有高智商,都有体面的工作,在"一个宽泛的、联系松散的、不断变换着的精英群体"中他们是别人眼中幸福的模板。故事就在如常生活中展开了,两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结婚前两个人各自拥有一套公寓,但他们觉得把哪一套作为婚房都是对另一个人人格上的臣服。所以他们另外购买了一套新的房子,然后开始了生活,接着有了四个孩子。但是。家庭的琐琐碎碎使苏珊偏离了本有的生活轨迹。为了孩子,她放弃了工作,搬到了乡下,依赖丈夫获得外面消息和金钱。她开始渐生惆怅,隐隐失落。后来她一直在找寻丢掉的失落。竟然以离开舒适的家为快乐。她在外面租了一个污秽不堪廉价的房子,把自己封闭起来,在这所房子里她什么也不干但很快乐。为了维持这种现状,后来她竟和丈夫谎称自己出轨了。是什么驱使她身不由己?作者借苏珊探讨一种女性无声的抗争,对男女起点的平等,过程的不平等的一种深度反思,可惜作者也没有十全之策,只能让苏珊最后一步步爱上死亡。渴望的隐秘世界成了争取女权自由的一种途径,未免代价太大。 莱辛以笔代枪替女性在社会的大小暗堡左冲右突,但总体来看,女权问题依然在摸黑前行。当然,她还是从其它小说中表达了自己骨子里的那份自信。《穿过岩洞》借一个小孩子的视角来表达自己作为女性的意识,法国南部海边一个九岁的小男孩,渴望与一群大孩子一起玩,一项海水里的穿岩洞游戏,但这群孩子拒绝接纳他。小男孩为了加入他们,给自己设定了高难度的挑战标准,在他母亲不知情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独自挑战。一段时间后,小男孩出现在这群孩子中。他忽然发现,自己不再需要融入他们中了,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是最棒的。莱辛是不是借一个孩子的话,代言她心中一直想为女性找到的突破?只不过这个过程比这个小男孩的挑战压力更漫长,但总有一天会证明给这个世界看的。 从萧伯纳的《皮格马利翁》女性命运被男性塑造,到伍尔芙意识流小说《达洛维夫人》女性渐渐苏醒的意识;从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女性的挣扎到反抗,到《钢琴别恋》中女人拥有独立和生存的优美。女权的问题一直是各类作品中被刻意塑造并突破的。 莱辛的小说既想换来女性肉体上的解放,也想得到精神上的自由。所以这种代价体现在作品中,女性充满纠结,充满矛盾,在挣扎中取舍,在取舍中放弃直至毁灭。但值得肯定的是,她们都是勇敢的实践者,所以小说中的男性都是被作为陪衬出现,这也是她为女性地位提升,在文学上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安慰与贡献吧。

  《到十九号房间去》读后感(十):《到十九号房间去》:藏着我们各自独处的秘密。

  

一个人的房间,对于喜欢独处的自己诱惑实在太大了。拥有十九号房间,成为了我能短暂逃离这个高歌前进的世界的最大渴望。

《到十九号房间去》其实是一本书,书中有一位妻子,过着看似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人人称羡。有一天,她和丈夫提出想要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房间,丈夫答应了。但好景不长,这个原来只属于妻子的小房间,慢慢地被孩子所侵占。慢慢地,大家都开始出入这个房间。

诱惑实在太大了。拥有十九号房间,成为了我能短暂逃离这个高歌前进的世界的最大渴望。

《到十九号房间去》其实是一本书,书中有一位妻子,过着看似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人人称羡。有一天,她和丈夫提出想要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房间,丈夫答应了。但好景不长,这个原来只属于妻子的小房间,慢慢地被孩子所侵占。慢慢地,大家都开始出入这个房间。

万般无奈,妻子只好瞒着丈夫在附近的酒店里又找了一个房间,即十九号房间。这个不为人知的房间简陋破旧,但每天只要有几个小时能呆在这里,就算什么也不干,于她而言都是一种幸福。

后来,丈夫还是发现了这个房间并质问妻子,这位妻子为了守护住自己的19号房间,宁愿谎称自己出轨。

或许有些让人难以理解,但这个十九号房间的珍贵不言而喻。毕竟在这个乌烟瘴气的时代里,除了能掌握自己的生活和节奏,我们似乎也没有什么可以紧紧握在自己的手里。滚滚向前的浪潮里,透过十九号房间的窗户,还能得到片刻的喘息。

我们都是海中的漂浮物,时常被海浪拍打着,被迫向前翻滚,卷进了杂乱的泥沙,缠绕了很多乱了方寸的事。也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生活和预期开始背道而驰。被安上发条的我们,每天都被时间安排得明明白白,忙于状况百出的学习工作,疲于处理那些大小琐事。

于是越来越喜欢发呆,享受大脑偷偷放空的片刻。十九号房间里的妻子,大抵如此吧,每天处理丈夫和孩子的生活杂事,没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于是越发喜欢在密闭的空间里独处,和繁杂的家务划清界限,拥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

每个城市里都有疲于生活的灵魂,那些向外人道不出的心酸和苦楚,也该有个栖息之所。十九号房间里,所有内心的阴霾都可以被展露,一层层剥开,只有自己能看见。生活里所有那些不堪的痕迹都在十九号房间里被推倒重建,但重新覆盖的,却还是我们节节败退的,不敢声张的心声。

就像曾经不知不觉写出的一大本厚日记,里面都在碎碎念些什么,又都在呐喊些什么,现如今全然记不清。但对于我来说,这就是我的十九号房间,承接我的所有面而无需伪装。我不需要记得这个房间里我留下过些什么,但走出房间,我就是新生的我。

经历人生低潮的时候,我很少会给父母打电话,不是报喜不报忧,而是在成为大人后,想依靠自己打倒生活的苦难。那些“我累了,厌倦了”的话,无从说起,说了徒增更多人的烦恼。那些烦恼的倾诉就留给十九号房间吧,因为这个房间不需要我对它说出那些宽慰的话。在父母面前,我更想扮演成最好的样子。不道出的生活压力,也许再难绝缘,但请允许我在十九号房间里,慢慢学着与它和平相处。

只想浪费自己能浪费的时间,负担自己可以负担的重力,可能有些自私,但其实每个人都该尊重别人的十九号房间,因为十九号房间里藏着的是那些不能说或者不被理解的秘密和心事。这个房间里的任何信息,都不想被透露也不想被无知的人探究。

我们总是认为关心一个人,就是时刻掌握他的动向,洞悉他的烦恼,但有时,打着“关心”旗号,闯入他人的十九号房间,是最大的恶意。因为有些心事,面对再亲密的人,也难以启齿,自我消化和治愈或许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十九号房间,是就算是离得越近的人,也不想被发现的房间,也无法招待他人的房间。就像是那本抗拒被他人翻阅的日记,只想偷偷陈列七零八落的心事。而一段真正让人舒适的关系,正是允许并尊重对方“19号房间”的存在。

只要生活继续,只要太阳继续转动,只要星辰继续沉默,我们就会像小偷一样小心翼翼,也会像飞蛾扑火一样不顾一切,继续守护这个十九号房间,就像守护自己人生。

“允许你有秘密,也允许你有私人空间,但是不代表你遇到难处的时候要把我推到一边”。

不以“关心”的名义闯入别人的19号房间,是一种温柔,也是一种善意。

人人都需要一个19号房间,一个疲惫时放空自己,独处时陈列心事的私人空间。

留一个房间给自己,留一个房间给别人。

本文标题: 到十九号房间去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006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永恒之法》经典观后感1000字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的诗词与人生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