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这就是人生吧》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可能这就是人生吧》读后感(一):人间很可爱,且读梁实秋。人生,有趣的人生或许自己经历尚浅,有些地方读来兴致不高,但不
《可能这就是人生吧》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可能这就是人生吧》读后感(一):人间很可爱,且读梁实秋。
人生,有趣的人生
或许自己经历尚浅,有些地方读来兴致不高,但不影响我能些许了解梁实秋先生的生活之趣。有些地方真是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关于生活中的二三事,人的情绪,美食,故人旧事………
另外,书中的卡片和插画也很有意思嘻嘻嘻
佳句摘抄:我常幻想着“风雨故人来”的境界,在风飒飒雨霏霏的时候,心情枯寂,百无聊赖,忽然有客款扉,把握言欢,莫逆于心。来客不必如何风雅,但至少第一不谈物价升降,第二不谈宦海浮沉,第三不劝我保险,第四不劝我信教,乘兴而来,兴尽即返,这真是人生一乐。
读书好,读好书。多读书。
《可能这就是人生吧》读后感(二):由书中一句话引发关于老人与儿女之间情感的思考
好像在浮躁的社会,零碎的时间,看不进去一本长篇文学,倒是短片散文成了随手翻翻的读物。不止是梁实秋还有汪曾祺、胡适、老舍的散文都是近一两年出版最多的。老舍因为他对家庭不负责任的态度不让人欣赏,所以成年后没有看过他的文章。倒是从这些大师的文字中发现一个共点,虽然他们生于晚清,经历羸弱民国和战乱动荡社会,但观念没有墨守成规,陈旧老化,现在看也是值得思考和学习的。当然与他们家庭背景和优秀自我分不开的。今天刚看到新周刊公众号的一篇文章,关于独居老人孤独的死去,而同城儿女已经两个多月没去看望,之后从邻居口中才得知老人去世的消息。当然这种属于不孝,但现实中很多儿女与老人的分离貌似充满了无奈和不得已。很久之前看过一篇文章也是关于老人和儿女,作者说养一个中不溜的孩子的老人晚年最幸福。特别优秀的孩子往往回报国家奉献社会了,性情恶劣的孩子是这辈子回来算账不够糟心的。而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多数会陪在父母身边,老有所依,乐享晚年。作为一个中不溜并想活出自己的孩子看这篇文章还是有点扎心的。父母总是心里的牵绊和挂念即便吵闹的时候也六亲不认。这本书里梁实秋写过一句话:羽毛既满,各奔前程。老人也有自己的晚年生活,关键在于重在沟通,双方沟通好了皆大欢喜!像梁先生这样潇洒的老人不多,能脱离原生家庭桎梏实现梦想的孩子更是少之又少,优秀的父母和努力的孩子两者缺一不可。换句话说这个社会还是只能被少部分人引领,平平凡凡才是真。
《可能这就是人生吧》读后感(三):《可能这就是人生吧》读后记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喝酒有度不必择”、“众生的脸拥挤不堪”、“人生如戏,适当鼓掌”、“满眼美食,切记饕餮”与“故人旧事三三两两”。 第一部分“喝酒有度不必择”主要写生活琐事,如下棋饮酒一类。读完第一部分能明显感受到这是一本典型的文学类书籍,虽然作者在某些时刻试图说理,但更倾向于中学课本文言文中寓理于事的写法,强调表达的艺术性。这一部分是给我感受最多,引起我思考最多的一部分,如“君子的淡然与适度紧张如何平衡”,“我们如何面对自己作为人的兽性”等。与专业的心理书籍不同,这本书指出问题,不提解法。 第二部分“众生的脸拥挤不堪”,主要讲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太和谐的片段,如讲价、乞讨等,势必要写出人类最丑陋的样子。读到这一章,我颇觉得梁老像个小孩子,会怒,看不开。可是愤怒有时候,是热血的表现,是天真的表现,也挺可爱的。 第三部分“人生如戏,适当鼓掌”,主要讲人的情绪,如寂寞、快乐。这一章读完,觉得梁老又很通透,自己也可以从中得到心性的锻炼。“学习哲学即是学习如何去死”,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最后都会归于尘土,该早早思考,如何不荒废。 第四部分“满眼美食,切忌饕餮”,讲美食。但说实话,我没好好看,B站的霸王小阿蝶、maybelle和醒醒酱的日常VLOG比这个好看,这大概就是信息进步吧。 第五部分“故人旧事 三三两两”,主要写旧时如母亲、如胡适、如东安市场。时过境迁,唯母亲一节值得品读。 我想读完这本书,最后得到了许多“不过如此”的安慰。大师的日常不过如此,人生不过如此,人类不过如此。既然已经“不过如此”了,就好好把握当下,尽力创造美吧!
《可能这就是人生吧》读后感(四):2021年1月读书
3可能这就是人生吧★★★★☆——梁实秋
评:“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雨,我要去接你。”该是怎么友情,才可写出如此深情的话语。古时,一别便是一生。李白离开时,汪伦岸边踏歌而至,不舍友人的离去。儿时,不懂这一切,老师说该诗表达友情至深,令人动容,至今,我才泪目。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老舍先生也写过如此随笔,都是对生活有足够的热爱,才可观察至微。读到《寂寞》时,从前几篇的人间烟火静下来了,我开始渴望寂寞,渴望悟天地之大,人生之长,悟自我之小,又读到《了生死》,又觉“生死”对每个人之不同,有人无畏生死,有人贪生怕死,人生之大不同。从生死到人间百味,享人间美食,忆人生过客。
可能这就是生活吧。
--2021.01.16
摘:
寂寞是一种清福。......
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碰撞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
——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容易,与环境有关,但更与心境有关。
但凡我有一刻寂寞时,我要好好地享受它。
《可能这就是人生吧》读后感(五):品人生味,读梁实秋。
对散文,向来不感冒。
一则“形散神聚”下,孰人皆可为之,且毫无规范章法,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二则对万事感悟,存在太多主观色彩,缺乏宏大叙事囊括其中,多是点滴的小文,谓之豆腐块居多也。在如此先入为主的成见下,梁实秋的名早闻,他的文却极少阅读。
《可能这就是人生吧》算是阅读梁实秋的第一部作品,可谓相见恨晚。或许与年龄有关,当人从青年到中年,心境也瞬间变得平淡如水,不再有激情,不再有宏大叙事,开始关系自身的生存,开始想起曾经的梦想。
从“喝酒有度,不必择日”到“众生的脸拥挤不堪”到“故人旧事三三两两”,以五个篇章的形式,浓缩了人生况味。对人生来说,终究会落于生活的感悟上来,只是有没有落地到文字之上罢了。
在书中,作者谈到了与吃有关的内容,可谓面面俱到,深有体会;谈到了周遭的看法,无论麻将还是排队,浸透自己的亲历,有着身临其境的感慨;有对友人的怀念,往事历历在目,就犹如回放电影一般,重温往日时光。
对梁实秋这样的作者来说,其成名的作品很多,唯独没有传下来的经典名篇。这似乎是个遗憾,但遗憾之处却是一种褒奖。即写过无数的好文,已经数不胜数,只是没有单独的篇章成为耳熟能详罢了。有的作者写过长篇,被人记住;有的作者,终其一生,就写短篇,也照例会被记住。
不妨翻阅一下散文吧,像梁实秋、汪曾祺、沈从文等,在他们的笔下,或许也能够真正看懂人生,真正了解到人生况味,这或许算得上是一种彻底的接地气的了解吧!
更可贵的是,在看似闲聊里,也能够看到无数事情的来源。比如干杯、比如排队,当这些看似已成为约定成俗的规定,其实还有着源远流长的来出。
这,难道不也是增加了知识的增量?
且读梁实秋,且了解人生况味!
《可能这就是人生吧》读后感(六):会心一笑看众生万象,字字珠玑品人生百态
谈及现代散文大师,丰子恺圆融、沈从文唯美、林徽因温婉、徐志摩激情、周作人儒雅、朱自清从容……相比之下,梁实秋更显通达。
这一次再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更觉需要用心去感受生活点滴的美好,与其追名逐利、迷失自我,不如“闲”下来,洒脱真性情过一生。
《可能这就是人生吧》收录了梁实秋先生64篇散文,分为五个专辑,专辑一主要描摹生活日常、柴米油盐,包括的经典作品有《雅舍》、《下棋》、《饮酒》等;专辑二主要探讨芸芸众生、世间百态,包括的经典作品有《穷》、《请客》等;专辑三则聚焦人生悲喜,包括的经典作品有《快乐》《送行》《谈幽默》;专辑四是关于美食的分享,从中也可见梁实秋先生真是个当之无愧的“吃货”;专辑五是关于故人旧事。
喜欢读梁秋实先生的散文,原因之一是梁实秋先生落笔幽默,行文更深,三言两语中将人生事说得通透,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例如散文集中的《请客》,将“若要一天不得安,请客”描绘的入木三分。首先,“请什么人”这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牵涉甚广:陪客甄选大费酌量,不同谋面的人聚在一起,要有说有笑、畅快吃喝,主人需要从中调剂,找话题,安排座位,照顾周全。在佩服梁实秋先生观察细致之余,也勾起了以前家中宴请宾客以及到亲朋好友家吃请的回忆,那熙熙攘攘的场景跟梁实秋先生描绘的如出一辙:“大家挤挤攘攘,其中还不乏中年发福之士,把圆桌围得密不透风,上菜需飞越人头,斟酒要从耳边下注,前排客满,主人在二排敬陪。”我小时候最是喜欢这股吃请的热闹,长大后每当家里吃请时,则不能游手好闲等吃喝了,也要加入到筹备、招呼客人的事情中,才深觉其中不易。“将近尾声的时候,大概总有一位要先走,因为还有好几处应酬。这时候主妇踱了进来,红头涨脸,额角上还有几颗没揩干净的汗珠,客人举起空杯向她表示慰劳之意,她坐下胡乱一吃写残羹剩炙”,这段描绘是如此的活灵活现,我猜梁实秋先生作为一个“吃货”,也一定是参加过很多的吃请。
梁实秋先生不仅将日常之事说得通透,还将常人之情描绘得深情真挚,戳人心窝,读着读着便不知不觉眼眶一湿。
《送行》中的“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大雨,我要去接你”;《谈幽默》中的“古今世界一大笑府,我与若皆在其中供话柄,不话不成人,不笑不成话,不笑不话不成世界”;《沉默》中的“在如今这个时代,沉默是最后的一项自由”……深远的智慧与人情洞察,从这干脆利落的妙笔谱出,像晨曦中的花香扑鼻,如寒夜中的浓酒暖心。
冰心曾经评价梁实秋像“一朵花”,“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
再读梁实秋散文集《可能这就是人生吧》,感悟真、情、趣人生,似乎又通透了一些。
《可能这就是人生吧》读后感(七):人生如戏,适当鼓掌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冰心
除去汪曾祺,梁实秋是我认识的文人之中爱吃爱玩的第二人,从他的散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爱吃但是不如汪曾祺擅长做菜,对于吃的描写同样也不着重于菜色及其口感,他的吃文化向我们展现的是人间烟火气,透过梁实秋的文章,看透人世百态。
梁实秋爱吃也谈吃,一生钟情于吃,清华大学读书时,曾创下一顿饭吃十二个馒头、三大碗炸酱面的记录,后因饮食无度,运动太少,晚年身患糖尿病而不得不将贪吃转为谈吃,从馄饨、豆腐、烙饼到虾蟹鱼翅、佛跳墙、鲍鱼面,色彩味道,欲然纸上。
《可能这就是人生吧》中有许多关于吃的文章,满眼美食,切忌饕餮。他把吃当作一种文化去研究,“人之最馋的时候是在想吃一样东西而又不可得的那一段时间。”只有你没吃过的,却没有他没写过的美食。烤羊肉、水晶虾饼、瓦块鱼、酸梅汤与糖葫芦……不仅要说吃,还要教你怎么吃,不仅要说食物,还要讲渊源,旁征博引,信手拈来,随意读上几篇,就能让人食指大动。
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梁实秋:“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读梁实秋的散文,字里行间常常会感到他的幽默,令人忍俊不禁,掩面而笑。比如他称打麻将为“上肢运动”、“蛙式游泳”,既形象又幽默。他说女人多变,“即便是一个小小的别针位置也常变,午前在领口上,午后就许移到了头发上”。“外国女人的帽子,可以是一根鸡毛,可以是半只铁锅,或者是一个畚箕。”
很少有人像梁实秋一样,既幽默又优雅,因为他总能把最平凡的人间事写出味儿来。他的散文作品篇篇精致,优雅、幽默、有趣,常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会心一笑中品味社会百态。读梁老的作品不自觉中便会被他的那种淡雅,云淡风轻的风格所吸引,他的文章不似其他文人那么言辞犀利,相反,读了他的作品会给人一种亲切感,让人感受到他为人温和的性格。
《可能这就是人生吧》将梁实秋一生当中关于吃食,关于朋友,关于人生,关于亲情尽数汇集于此,将他对自己的人生感悟融汇到他的散文之中,文辞严谨又带有些许幽默感,让人读之感受颇深,在轻松之余感受到梁老想要表达的对人生的感悟。只有他,甘愿从那些人间常物里咀嚼着快乐。
“人生的路途,多少年来就这样地践踏出来了。人人都循着这路途走,你说它是蔷薇之路也好,你说它是荆棘之路也好,反正你得乖乖地把它走完。”在那个年代,还能活得如此有滋味,是因为他说: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内心湛然,则无往而不乐。
人间很可爱,且读梁实秋。
《可能这就是人生吧》读后感(八):烦恼即菩提,怎样见烦恼亦见菩提?
如果住在“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的竹篾墙的房子里,你会如何看待这个家和此种处境下的自己? 翻开梁实秋的散文集《也许这就是人生吧》,第一篇《雅舍》,记述的就是在“篾墙不固,门窗不严”的雅舍中的居住经历。有邻人的各种声音随时荡漾而来,有老鼠上窜下跳自由来去,更有夏季黄昏时满屋的蚊子磕头碰脑……,泰然诙谐的文字将烦扰化于无形。文中对清朗月夜里和细雨迷蒙中雅舍的详细描写,令人心生向往。 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文章的最后文坛大师给出了身处其中依然超然洒脱的秘诀。于是有了这篇“躬受亲尝雅舍所给予的苦辣酸甜”而成的小品文。 虽为国内首位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梁实秋的散文平和典雅,谐趣中透着冷静通透。散文集《可能这就是人生吧》的篇名皆是大部分人都熟知或经历的,如《下棋》《饮酒》《喝茶》《理发》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暴发户》《乞丐》《排队》《讲价》对世间百态的描摹;《快乐》《寂寞》《怒》《幸灾乐祸》对人生悲喜的聚焦……读来或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或默然沉思。
结婚是人生大事,婚礼隆重与否更成为一些人的追求。对爱情炙热执着,有两段美满婚姻的梁实秋在《结婚典礼》却写道:假如人生本来像戏,结婚典礼便似“戏中戏”,越隆重则越像。这出戏定期开演,先贴海报,风雨无阻,“撒网”敛钱,鼎惠不辞;届时悬灯结彩,到处猩红……那出戏的尾声是主人的腿子累得发麻,客人醉翻三五辈,门外的车夫一片叫嚣。评剧家曰“很热闹!”然而,“典礼的隆重并不发生任何担保的价值。”读到这里,相信多数过来人都深以为然,回望自己担岗的那场戏,再结合当下的婚姻状态,只能说句冷暖自知。 凡人好客,尤其是心情百无聊赖时,但也有时客人还带来了烦恼。作者列出了自己对客人的要求:“来客不必如何风雅,但至少第一不谈物价升降,第二不谈宦海浮沉,第三不劝我保险,第四不劝我信教。乘兴而来,兴尽即返。”生活已然不易,总得有段时间忘却柴米油盐的烦恼。如今这样的要求,越来越难达到。都市人的喜忧与房价和薪资密不可分,实在避不开,也只能独享寂寞了。 “寂寞是一种清福。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但更与心境有关。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像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作者写道,“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个偶然也从泥溷中昂起头喘口气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清新空气。” 佛家有云:烦恼即菩提。六祖惠能说,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如此看来,生活家梁实秋是最会享受清福的人。对多数普通人而言,埋头奋斗固然重要,时时提醒自己这世间不过暂居之所,万事放轻松更重要。
《可能这就是人生吧》读后感(九):人生很可爱,且读梁实秋
我常常思考什么是人生呢,也常常深感目前的“学校——家”这样的两点一线的人生太过枯燥无味,于是便开始质疑生活的真谛在哪,这样枯燥无味碌碌无为的人生有必要活着吗?我时常在朋友圈看着朋友们“行万里路”的潇洒,在微博看着他人的人生鸡汤,但是这都是普通人的,远不及名人的给我的触动更深。在我心目中,丰子恺、梁实秋皆是会生活的人,因而我对梁实秋先生的《可能这就是人生吧》非常感兴趣,也先要窥探大家的人生,从中给自己一些启发。
拿到书,映入眼帘的便是绿色的简约封面,封面中央有一小图,一位老人家乐呵呵地拎着菜篮,一只狗尾随其后,咬着菜篮中半掉出来的香肠,甚是有趣,让人不由得莞尔一笑。小图外围围绕着“可能这就是人生吧”这几个的字。书中还有四张明信片,分别是“请微笑”、“歇一下”“做自己”“慢慢来”,每张明信片都由图与充满哲理的文字组成,让我对这本书更期待了。
这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喝酒有度,不必择日;众生的脸,拥挤不堪;人生如戏,适当鼓掌;满眼美食,切忌饕餮;故人旧事,三三两两。
梁实秋先生的人生是真的可爱,这样的可爱并不在于他做过的有意义的事情,而是他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每一件小事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乐趣。他的人生也和我们普通人的一样,有喜欢的事,比如“聚蚊成雷的”雅舍,比如喝酒、下棋,也有不喜欢的事,比如理发、打麻将。我想这正是这本书的可贵之处,作为生活中的有心人,梁实秋先生善于将这些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小事记录下来,给人以不一样的感受。同时,先生在记录这些闲情逸致时,旁征博引,无论是《下棋》篇中引用《南部新书》下棋中的故事,还是《理发》篇中提及《关于刮脸的讲道》,从古至今,先生对于典故、对于他人观点,皆能信手拈来,足见先生博学多识。
先生不仅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我想更在于他是个幽默风趣的人吧。我从来不爱读散文,自古以来,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形经常让我陷入”不知其所云”的困境,散文的神又经常和我“捉迷藏”,让我很难找到它。但拿到这本书之后,我却读得津津有味,这不仅在于先生的人生态度,在于先生的旁征博引,更在于先生幽默的叙述。比如,先生在《理发》篇提及的喝醉了的理发匠给他理发的故事,喝醉的理发匠将他的下颊右方刮下了一块胡须,先生不敢抗议的原因竟是怕万一理发匠丧胆而失去平衡,不知不觉割断他的颈动脉。更有甚者,先生将剃须描述为理发匠毫无顾忌地在你脸上摸,最可气的是摸完之后你还得给他钱,这样的描述着实有趣。
正如“人生很可爱,且读梁实秋”所言,人生是那么的可爱,若我们能像梁实秋先生一样,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也能在每一件平凡的小事中找到人生的乐趣。
《可能这就是人生吧》读后感(十):這就是人生
最近心情都不是很好,看到梁實秋這本書名,覺得大概是挺治愈的一本,就打開來看。書的包裝質感都很好,墨綠的封面深得我心,附贈的書籤和小卡片都挺可愛的,最喜歡“做自己”的那一張,另一面寫著“在如今這個時代,沉默是最後的一項自由。”
我曾經不算是一個喜歡保持沉默的人,隨著社會人的年限增加,沉默的時刻也變得越來越多了,或是不好發表想法,或是不屑於發表想法,話越來越少,其實本質上仍是個表達欲很強的人。曾經想跟人吵架,吵不起來,他說他喜歡安靜,後來去看音樂節又歡喜得不行,對比看來,自然是被我的咄咄逼人吵到了,人也許不是喜歡安靜,只是不喜歡被逼,逼著要答案,逼著要回復。沉默是最後一項自由,我自己享受這項自由,自然也要給予別人。
《飲酒》一篇看完,收到了買的紅酒,在家自己喝了起來,又把這篇看了一遍。對於梁實秋我只聽過其名,散文是第一次看。對於這個人名倒是很有好感,豐收滿滿的秋天,梁是我媽的姓,給我一種很勤勞很踏實的感覺。散文文風是那種淡淡的敘事抒情,沒有太多濃烈的情感,細品也綿延流暢,也不是那種幽默小品會心一笑。就是秋天一樣,安穩踏實,說事也講理。
剛到歐洲讀書的時候第一個復活節,假期前一天晚上跟室友們呆在家裡,先去了超市買酒。第一次喝洋酒,傑克丹尼,我永遠記得這個名字。當時第一次喝洋酒,齋飲,一下就半杯下肚,不消片刻,拿杯子的手就抖了。那是我第一次喝醉,後來自己一個人在洗手間吐到不行。
我的酒量大概是遺傳我爸,別的地方不想亂說,但是好像還真的不錯。酒品也比我爸好,喝多了不會亂找人說話。吐完也不會難受,還能自己收拾,還不太意思給別人造成麻煩。第二天倒也不會很難受,只是剛吐完的嗓子,那種沙沙的感覺緩了好幾天才緩過來。
就像書裡說的,酒實在很妙,幾杯下肚那種飄飄然、熏熏然的感覺實在太好。意識是在的,但是意識控制不住身體,動作開始變得很大,舉杯放杯撞得桌子乒乒作響。不知不覺,竟然喝完了一整瓶紅酒,站在我家的小吧檯喝酒,身體也支撐不住晃來晃去,大概是有摔倒吧,第二天總覺得周身痛。
書中酒不能解憂,只是令人在由興奮到麻醉的過程中暫時忘懷一切。這道理人盡皆知吧,借酒消愁愁更愁,這句話太出名了。沒有什麼是一杯酒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真的要去解決問題了。這句話是我說的,想我在歐洲讀書五年,除了第一次喝醉之外,很少再喝酒。回想起來覺得自己很蠢也很勇敢,蠢的是錯過了歐洲這麼多便宜的好酒,勇敢的是,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硬扛下來的。說著說著,真想敬自己一杯。
最近社會新聞很熱的不喝敬酒被打的事情,梁實秋如是說:最令人難堪的是強人飲酒,或單挑,或圍剿,或投下井之石,千方萬計要把別人灌醉,有人訴諸武力,捏著人家的鼻子灌酒!這也許是人類長久壓抑下的一部分獸性之發洩,企圖獲取勝利的滿足,比拿起石棒給人迎頭一擊要文明一些而已。
朋友局開心局,放心大膽喝,不擾民就好。應酬局,不喝為好。
這次喝醉才發現,自己喝多了喜歡吟詩作對看書寫字,滿腦子跑出我祖先李白的詩句,豪邁至此。梁實秋的文字,可能還是不太適合我,太踏實了,跟我性格不太搭配。失敬。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