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与棋》是一本由苏童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50,页数:3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蝴蝶与棋》精选点评:●喜欢他几乎所有的短篇●忘记了●真没想到苏童会写出这么差的东西,简直能与那些矫情女作家并列了.....
《蝴蝶与棋》是一本由苏童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50,页数:3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蝴蝶与棋》精选点评:
●喜欢他几乎所有的短篇
●忘记了
●真没想到苏童会写出这么差的东西,简直能与那些矫情女作家并列了.....
●灼热的天空不错
●最不忍重读却历历在目的一篇「「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零零散散看完,没有之前读的好
●如果真正喜爱一个作家,仅仅读他成功的作品是不够的。评论家们都认为苏童的文笔天生老成,事实上,苏童早期的中短篇可以算是为他后来的成熟作品的练笔,这本我从书摊上拣来的集子,留下了苏童和很多作家在刚开始写作时一样都有的稚气未脱、刻意雕琢而又人小胆大的钝利。
●小学时光的美好记忆
●看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这篇时我是真哭了= =
●这本散文集内,我最喜欢《霍乱》《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蝴蝶与棋》读后感(一):蝴蝶与棋
人生的际遇真的是变幻莫测的,有时候一件小小的事情往往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如果他们不是恰好同时来到了那个村子,恰好住到了同一个小店,那他应该还是迷恋着他的围棋,我也还是爱着我的蝴蝶呢吧?可是,因为那一粒围棋子,因为那个恰好在夜里出现的女子,他们的生活都被改变了。也许冥冥之中,一切都是注定好的。
《蝴蝶与棋》读后感(二):大学时代最喜欢的短篇小说家之一
我喜欢苏童,就如同喜欢马原,我喜欢马原,就如同喜欢余华,我喜欢余华,就如同喜欢苏童,我喜欢苏童······
为什么在豆瓣的分类检索里没有苏童,太不靠谱了。
当年只买到两本浙江文艺版的苏童文集,蝴蝶与旗和少年血。
现在准备买一套他的编年文集,5本一套,做fans就要有fans的样子。
《蝴蝶与棋》读后感(三):带给我另个角度的作者和书
读苏童的书,还是在我的初中时代,那时是窝在书店里断断续续看的,直到初一那年暑假,去舅舅家作客,看见书柜里苏童的文集,真是激动啊,立刻就赖着不走了,想在舅舅家把剩下的苏童书籍全看完啊,可是老妈说我还是初中生,根本不能看这类书,最后还是舅舅体贴我,在我的书包里偷偷塞进了苏童文集.
这就是我最初读苏童书的经历,现在再来翻看他的书,肯定和初中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一种感觉还是没有改变,就是总觉得他是个能带给读者不一样角度欣赏的作者,可以看见他书中的另一面,也可以启示另一种个性的写照.他的书风格怪异,角度突兀,不管文学圈子里的人如何评价他,我认为他的人就如他的书般,个性鲜明.
《蝴蝶与棋》读后感(四):种了一盆仙人掌
我拿苏童的同名小说作了日志标题,无非是在读了四遍之后,想来说一说我的阅读感受。我以为我读懂了,但这懂只带给我窒闷,感得作家一番苦心难为人知的寂寞,便忍不住推荐给三位朋友,请他们去网上搜来一读。苏童本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家,而这部当属尤为用心的杰作了。
小说写孙某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取的是午后至睡前的一段时间切片,直叙的不过三五琐事,读去却处处起神秘之感。一,女儿何以多次提及自己已经十七岁这件事?我以为作家取来摹写的那个日子其实正是女孩的十七岁生日。且是礼拜日,父亲第二天要上班,女儿那个下午被要求待在家写作业。十七岁,正是读高中的年龄。但这个特殊的日子却无人记起,出于长大了的自尊她不肯明告父母,但毕竟是渴望爱的孩子,她先后向父母提及这个岁数,希望他们醒悟,可惜没有,最后她以这样的回话表达了她的失望与不满,我都十七岁了,怎么还不死!既然父母都不曾觉察她的生。就像疏于照料的仙人掌也会死。
这就要说到二,何以设置仙人掌?种了一盆仙人掌,恰如养了一个乖女儿。不是说仙人掌养不死的吗?乖女儿今天怎么不乖了?那么仙人掌的枯萎,暗示亲子关系的僵化无生气。他们只知道关心女儿的学习,对其心理成长变化如此无知,对其反常举动莫明其妙。表面美满幸福的生活下,是各自枯涸得不到给养的内心。小说一开始的场景富有寓意,孙某在抓挠来自仙人掌的刺痒,显然作家借以暗示的是孙某一家的生活之痒。那是一种平静而隔阂的无望生活,让人心死,女儿毕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她喊出了那份压抑。
还有三,换鞋干吗?孙某这一疑问起于开篇释于篇尾,可说是小说叙述的神秘推助,诱人下读,启人思悟。和仙人掌一样,换鞋一事也是作家的障眼法,都曾被孙某临时拿来回禀严妻的托辞。是的,主政此一三口之家的正是孙某妻子。妻说换鞋,即去换鞋,又恍惑于换鞋干吗,没头没脑地打瓶酱油,妻命如山逆来顺受的主。当得知妻为其买了新鞋,也会有种卑微的温暖之感,其实也无非表明了妻对家庭生活的全面管控。这也就可以解释他何以慌慌洗净脸上的唇印,何以一提妻子的脾气就使得女儿屈服。
顺便一说人物姓氏,人物没有具体姓名,只知姓孙,孙某和女儿互称老孙,父女关系看似轻松活泼,其实不过表明了两人在家里的相同处境,所过的都是装孙子的生活罢了,表明一种屈从的态度,就像被剪了刺的仙人掌。“习惯”也是文中的一个关键词,习惯的力量之大,不正常的,也可以习以为常。他们也有寥寥对话,但都言不及义。莫名其妙,而又不求甚解。其实这家三口都该像那个卖花人问孙某的那样互相问一句,你到底什么意思?而不幸的是,看得一头雾水的读者正这么问着苏童呢。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