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须有先生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1-01-26 13:18:3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2

《莫须有先生传》是一本由废名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页数:4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莫须有先生传》精选点评:●有一点难懂(๑•.•๑)……●兼有乡村小儿女情性,还有宗族亲友之间的互相荫庇,比《桥》少了

莫须有先生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莫须有先生传》是一本由废名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页数:4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莫须有先生传》精选点评:

  ●有一点难懂(๑• . •๑)……

  ●兼有乡村小儿女情性,还有宗族亲友之间的互相荫庇,比《桥》少了幽美和禅趣,多了直抒的对人情俗事的观察和思考,称为“跑反”期间的「冯氏日记」更贴切些。两部经典都显著地体现出废名用典经验化的叙述特色。

  ●胡适之此文实是不怎么样,但作为白话文的开端,也很有作用。

  ●世外桃源:黄梅,乱世醒客:废名。

  ●莫须有先生这个人其实有废名的影子,生活的点点滴滴感悟,尽在字里行间!

  ●充满的是诗境,是画境,是禅趣。

  ●鲜少有人识废名实在遗憾,一本《桥》写得太精彩,也是我会自己收着不转手的书之一

  ●正好可用废名先生在书中引用的一句西谚来评价莫须有先生的故事:“历史都是假的,除了名字。小说都是真的,除了名字。”

  ●读不懂。。

  ●真的很艰涩

  《莫须有先生传》读后感(一):我爱这发自内心的丰富

  我人生理想有三个关键词:健康、丰富、有趣。其中的丰富,我解释时,总爱用莫须有先生的一句话:“我站在这里我丰富极了。”句子颇有些奇特,解释往往比不解释还糟。

  我进一步说明:莫须有先生是个读书人,靠写写文章维持生计。他逃难似的离开北京跑到乡下,这是他刚找到住处、站在房东老太太家门口时说的话。房东太太请他进屋,可“莫须有先生不进,贪看风景,笑的是人世最有意思的一个笑,很可以画一幅画了。”然后,他便说了‘丰富极了’这句话。

  别人看着我莫须有先生一般的自我陶醉,眉毛一扬,用一声“哦”结束了我本可以开展的滔滔不绝。

  有评论说此书难懂,是因为人们的意趣和心境比不上废名先生的雅致与平和。确实,别的小说一目十行也不会错过情节,这本书若不是拿个放大镜来找出关键的十来个字,怕是完全不知整个章节在讲什么。整本书只有碎碎的对话、碎碎的念头,信马由缰,只是很偶尔的通过一个念头或一句话把这个章节的故事交代个大概。这次读,才发现哦,原来莫须有先生有过对鱼大姐的单恋故事,原来莫须有先生也挺窘困会拖欠房租甚至典当度日。我对这些完全没有印象,不知是当初漏看了,还是我的记忆太不可靠。

  情节不记得,对细节倒是印象深刻。房东太太在给了邻人孩子枣子后的心疼、莫须有帮人写信时关于信纸邮票价值几何的心里小算盘,三脚猫太太挑着泔水桶跑纳凉的树下、人们对此表达的不待见……这些琐碎日常,勾勒出一个迂极了的穷书生。虽迂,虽身边尽是群大字不识喜欢叨咳的村民,生活依旧被他过出了田园诗意。

  莫须有先生发自内心的丰富,大概就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好的礼物。

  《莫须有先生传》读后感(二):“闲且惫矣”说废名

  “闲且惫矣!”高太史还没中进士之前,程伟元就曾这样开玩笑过。至从经过鲁夫子的点拨,这四个字的一下子就成了红学家门所赋予高太史的固定形象了。红学家当然不闲,一年可以出上六七八本书,红学家当然也不惫,忽悠了国人不说,也急忙忙地赶着忽悠外国人去了。可是,那曾经仿佛存在过的后几十回,也依然是红学家们久久挥抹不去的一个旧梦。

  当然,这“真梦”的“真”,倒是被一些不闲也不惫的人下死力过。至于结果呢,也仅仅只是一个人自我感觉良好。有时还不知好歹地捅出去呢,又可以成为一阵子的谈资和笑料了。

  所以,都是闲话。我现在也终于领略到了“闲且惫矣”的滋味。躺在床上看窗外蓝蓝的天,时不时地有飞鸟的羽翅飞过。飞过,蓝蓝的天上有面包屑一样的云,松松软软的,象是团团的棉花。又象是昨天晚上用小勺子轻轻搅动的醪糟鸡蛋。

  还是回到书上来吧。废名真可算得上是不世出的一代怪才,齐人物论里有一个很精巧的譬喻,说他总是圆睁着八大山人画里才有的怪眼,此话想想终究是不确切的。其师知堂老人在“谈龙谈虎”、“看云”过后曾这样闲闲淡淡地说过:“《莫须有先生传》的文章的好处,似乎可以旧式批语评之曰:情生文,文牛情。这好像是一道流水,大约总是向东去朝宗于海。它流过的地方,凡有什么汉港湾曲总得灌注漾徊一番,有什么岩石水草,总要披拂抚弄一下子,才再往前去,这都不是它的行程的主脑,但除去了这些也就别无行程了。”

  这话说的确实可爱,又何况“知徒莫若其师”,也乐得让我等后辈“借用”一下。而《莫须有先生传》的难懂,是现代人毕竟离那样的生活远了,在为世事任由驱驰的今天,很难再有那样一个怡和的心境。即使是“闲且惫”地翻过好几遍过后,也并不一定能体会作者的意思,但“濠梁观鱼”,鱼的快乐,和飞鸟的梦,即使是很难企及,而偶尔停下来好好想想,不亚于一份心灵的鸡汤呢。

  这不由我不相信,发生在“莫须有先生”身上的许多故事,是真的罢。

  《莫须有先生传》读后感(三):莫须有

  其实觉得这本书的顺序排得不太好,应该把桃园排在最前面,这样依次读过去,就会发现废名的作品风格随着时间所发生的变化。

  先引得周作人为《莫须有先生传》作得序吧:

  ……《莫须有先生传》的文章的好处,似乎可以旧式批评语评之曰:情生文,文生情。这好像是一道流水,大约总是向东去朝宗于海。它流过的地方,凡有什么汊港湾曲总得灌注一番,有什么岩石水中,总得被拂弄一下子,才再往前去,这都不是它的行程的主题,但除去这些也就别无行程了……

  很多书的序都是别人所作,其中难免推介吹捧的套路,抑或文章、作者之简介。而此序本身即可独立于此书而看,实乃一章妙文!周作人的功底,可窥一斑。

  都说废名之文晦涩难懂。这在当时就为众人所诟,在不了解废名生平,对那时的历史状况也不甚了了的我读来,就更是艰难。不明白这样散乱的片段,逻辑错位的大段对白如何就构成了一部小说,竟还得如此好评,影响了沈从文、汪曾祺等多位大家,简单说来,就是没看出其文之好,又好在哪里。

  愈到后面,竟渐渐品出了滋味。在满篇看似不着调的文字当中,我看到了两个大大的字:孤独。生逢战乱,不得不携家“跑反”,欲静静地坐下来撰文而不得的无奈;心怀救国思想而无人可述,亦无人能懂得;他怀着一颗热忱的心,批判“奴化”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提倡文以记实而非作题目,他哀叹中国自古过于强调“孝悌”而从不知“爱国”……他和鲁迅一样,期盼着能从孩子开始改变,于是他教孩子作文,其心意每每不能被理解,即非常的愤懑难耐,而偶得一篇佳作,即喜难自禁。然而,他又是个极乐观豁达之人,他细致入微地体察身边一双儿女天真可爱的姿态,从身边人和事中参悟佛理人情,将这本是苦难堪忧地“跑反”生活描绘得如身在桃源般闲适惬意。在很多的时候,我看到莫须有,想到的就是作者本人,无论两者是否可以重合,但至少在莫须有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着废名自己的影子吧!

  只是到后面,玄学的气息过于浓厚,不知别人会觉得怎样,反正在我而言,这样的变化给我很不好的感觉,很有些遗憾。

  看完此书,再重读序言。不禁感叹:能懂废名的,唯周作人耳!我依然不算懂得废名所要表达的全部,只是隐隐地觉出了好来,或许,情止于言。手不能释卷,或许就是对这部作品地喜爱之情最好的表达方式了。

  《莫须有先生传》读后感(四):并非晦涩

  一

  买下这本《莫须有先生传》,一是因为只有十块钱,一是被它雅致的封面所吸引,最后是因为扉页的那句“《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是废名先生的代表作也是被人们视为难懂的作品,其实,不是其作品难懂而是人们的意趣和心境比不上废名先生的雅致与平和。”好奇心驱使我去看看这本书究竟有多么难懂,而我的意趣和心境又是否够“雅致与平和”以致可以读懂这晦涩。

  二

  可是,不得不承认,《莫须有先生传》我没有看懂。我看小说,从来只想要一个故事,无论简单或复杂,至少可以有一个东西可以让你抓着慢慢的深入小说的心脏。但是,《莫须有先生传》是没有一个故事的,只是有很多情节,很多意象,彼此之间的跳跃让我迷失在字里行间。正如吴晓东在序中所言:“其观念的偶发性和跳跃性使读者很难追踪作者的思路。废名的玄想其实并非指向具体而明晰的观念形态,他执迷的更是一种观念的氛围和思考的意向。试图从中探寻废名所思考的系统化的观念是徒劳的。”

  的确,在读《莫须有先生》的时候,你往往并不知道作者说话的主题是什么,但是,你却一定会被文章的意象所感染。就像读一首田园诗,你无法用语言表达诗的内容,但是却可以分明体会到这是一幅怎样的田园牧歌式的场景。正因为这个原因,废名先生的小说也被称为“田园小说”,只有向往田园般生活的人才会喜欢他的文字。

  三

  如果说《莫须有先生传》晦涩难懂是因为充满了这种诗趣,那么《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就是更多的理趣,而且因为故事性更强的缘故,《坐飞机以后》显然要比前者更易读易懂。

  看过废名先生简历的人,一定猜测的到《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中的莫须有先生身后隐藏着废名先生的影子。抗战期间,废名就曾经回到故乡湖北黄梅县担任小学教员。这一段经历和莫须有先生“跑反”的经历十分相似。所以,虽然“莫须有先生乃是一介忧时伤世的普通的知识分子”,但是“废名先生的影子隐约其间, 这也未为可知”。

  不同于《莫须有先生传》专注于营造诗意的氛围,《坐飞机以后》中有更多理性的分析,以至时事的针砭,可谓锋芒显露。凡涉及政治、宗教、哲学、社会、教育、文学,都不是一味躲闪,而是自己思考以求答案,这思考之中自然不乏真知。这也正是读书人身居草野,心忧天下的自我考练。

  所以,读这本书一定是要“雅致与平和”的心态,而终于也可以看透这晦涩的文字,体味到废名先生的所感所思。

  《莫须有先生传》读后感(五):梦断天回续

  我有一个朋友,看了我的书评《梦断天回》,跑来跟我吵。我听了半天,发觉他主要是说我故事讲得不对。有片面之嫌。他说从甲午战争到辛丑条约,西风东渐,洋教传入,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这些猛烈的风暴,吹到偏远的西南小镇天回镇,在一潭死水的水面上搅起了一些涟漪,所以小说名叫《死水微澜》。诬告罗歪嘴的顾天成,本是猥琐无能一个土财主,之所以诬告成功,全是因为他入了洋教。这么重要的事实,我居然只字不提,通篇无视国难当头,只顾发些儿女情长的小感慨,我的朋友说着连连摇头,言下很是叹息。

  我这朋友是个纯粹读书人,我一向非常同情他。若干历史经验告诉我,与他争辩是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我伸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翻得稀烂的《废名作品集》。我翻到《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废名先生1937年在北大做讲师,“高高的站在人生之塔上,微笑堕泪”,忽然日本人来了,他躲进湖北老家山中避难,从此“对于乡间的事情举凡人情风俗,政治经济,甚至于教育,都懂得了。”

  在我翻开的那一页上,一个山民正向莫须有先生就抗战前景问题发表意见,“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说起来日本老奸掳烧杀无所不为,一定不讨好。”莫须有先生听了他的意见得了一个结论,“中国不是外患,是内忧”。“中国老百姓多么从容呢?……他们早已预备长期抗战了,只要政治稍为合理,保甲稍为合法,他们没有不一致抗战的了,即是说他们一致出兵出粮。保甲不合法,政治不合理,他们也还是出兵出粮。这时他们出兵出粮不是因为抗战,是因为怕官。中国人只要少数爱国,即是统治阶级爱国,大多数的农民无有不爱国的了。为什么逼得大多数人不知爱国惟知怕官呢?官之可怕并不是因为‘导之以政齐之以刑’而可怕,中国的老百姓简直不怕死,所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官是因为贪而可怕,官不知为什么做官而可怕,官不爱民而可怕。人到了无爱人之心,则凡事可怕。所以中国的少数人如知爱国,大多数人的爱国是自然的,所谓‘有耻且格’。不但爱国,而且爱了天下,因为中国人对于敌人没有敌意,虽然有敌忾。这个民族,对于敌人最能富有同情了。日本人真应该惭愧。中国读书人真应该惭愧,因为中国统治阶级是读书人。我们要好好地了解中国的农人,要好好地解救中国的农人。中国农人是很容易生活的,他们的生活简直是牛马生活,然而他们还是生活。你们的现代文明他们都不需要,你们想以现代文明来征服他们适足以招你们自己的毁灭。若他们求牛马生活而不能,则是内忧,那么以后的事情待事实证明罢。莫须有先生当时如是想。”

  在《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这个长篇里,莫须有先生经常作如是想。我抄完这段如是想回头一看,发觉它与我朋友的立论有点儿八竿子打不着,如果我再抄下来那么十几二十段如是想,也许可以打着三竿两竿吧,事实上,我很愿意抄这样的如是想,抄的时候满怀奇特的感动,但我只能抄到这里了,因为朋友要把书借走,大概是想看完了再来跟我吵过吧。

本文标题: 莫须有先生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956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顶层楼房》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花木兰传奇》经典观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