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革命》是一本由彼得·伯恩斯坦(Bernstein著作,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3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投资革命》精选点评:●翻译较差,有些地方甚至比不上谷歌翻译。●知识点并没有超出认知。但是胜在把经济
《投资革命》是一本由彼得·伯恩斯坦(Bernstein著作,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3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投资革命》精选点评:
●翻译较差,有些地方甚至比不上谷歌翻译。
●知识点并没有超出认知。但是胜在把经济理论到数量经济学,到金融学现代投资理论每一步发展和盘根错节的联系都串联了起来,所以读的时候可以感觉到很顺畅,是一本好书该有的品质。
●当当老是缺货
●终于找到中译本了……
●电子书
●个人觉得看过与天为敌就不用看这本了
●该书难得,读作者所著《投资新革命》亦可。内容俱在,只是编排不同而已
●可读
●有很多没看懂,有时间了还得再读一遍。
●50年的投资历史
《投资革命》读后感(一):这或许是结合点
多少人能透过技术分析看到理论分析的深刻寓意,也可曾有人在理论分析的背景下进行技术修正。于是,只有少部分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投资家-微观和宏观的统一体!
《投资革命》读后感(二):投资理论革命史
有些匆匆忙忙的读完这本书,感触说不上很深,整体感觉书名没有很好地体现内容。
通观全书,可谓是“投资理论革命史”,从投资学还不被承认是一门学科开始及至其成为一门显学,也可以称作是“投资理论家的群英会”。
可读性很强。可以了解投资理论的演进史和伴随期间的趣事。
里面不乏对投资理念的真知灼见,对实践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源于象牙塔中的理论,从刚开始的不被认同,到成为华尔街的宠儿,最终彻底改变也将继续改变投资业的生态和模式。
《投资革命》读后感(三):其实是本历史书
原版的名称是;capital ideas,到中文版就变成投资革命了,也许是出于吸引读者的考量。
全本书其实讲述的是整个资本市场理论的发展史,从它们为何产生到逐渐发展的过程。不过理论和实际其实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去用自己的理论到资本市场淘金的时候,往往都会连内裤都输光,也是对于诺奖的讽刺。
这些理论中最有用的还是衍生品的定价理论,没有这些理论的话,整个市场就不会存在。最具争议的就是对于市场是随机漫步的假设,其实这个假设对于较长时间范围的市场是成立的,但是短期内的市场是不成立的,因为短期的市场是有惯性的,一旦突破一个阀值,市场就会一直走下去,直到惯性消失,这和随机漫步完全不一样。
如果你因为对于投资跃跃欲试而来读者本书的话,很遗憾,读完这本书你会对投资彻底失望,因为这本书通篇讲的都是市场是随机的,所以盈利和亏损的比率是一比一,长期来看整体盈利是零。但是千万不要灰心,只要你自己去亲身实践的话,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些书呆子什么都不懂,因为市场并不是理性的,也不是有效的,市场长期中趋于有效和理性但是短期内完全不是。
《投资革命》读后感(四):现代投资理论编年史
这是应该迄今为止最好的一本现代投资理论史书。资本市场事实上已经诞生了三四百年,但是现代投资理论的发展却只有短短50多年的历史,而且它的诞生并非源自于华尔街的摩天大楼,而是来自于远离资本市场搏杀的象牙塔,而推动现代投资理论建立的甚至不是经济学家,而且是数学家、统计学家、物理学家、计算机专家,正如现代金融理论的开山鼻祖巴契利耶所说,于数学家而言,对概率理论的研究,金融市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料来源。物理学家目前广泛活跃在华尔街一线,他们使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金融市场的微观机制,研究湍流的流体力学家也开始涉足股票期权的模型研究。如今,更有一群心理学家活跃在行为金融学的最前沿。
这50年也是使金融学成为可用数学公理化方法架构的历史,事实上,金融公理化的发展也建立在数学科学的突破上。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的完善有赖于布劳威尔不动点定理的提出,大数学家冯·诺依曼在20世纪30年代投身到一般经济均衡的研究中去,为后来的经济学家提供了丰富数学工具。马科维茨提出投资组合理论时,kuhn-tucker条件问世,而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的提出也与伊藤定理的发展密不可分。再看看期间的人们,巴契利耶师从庞加莱,本身是数学家。阿罗和德布鲁都以学习数学开始他们的学术生涯。阿罗有数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德布鲁则完全是主张公理化方法的法国布尔巴基(Bour-baki)学派培养出来的数学家。冯·诺依曼自不待言。布莱克则是哈佛的数学博士,默顿也是工程数学出身。
另外一方面,计算机的普及也为复杂的统计实现了可能,同时,金融市场环境方面,正如作者所说,50-70年代以来诞生的金融理论,能够在70、80年代获得实践有着诸多有利的时代因素,一方面是当时的股市处于熊市,人们有兴趣接受的新的理论,一方面则是机构投资者的崛起,他们有着充裕的资金和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
回顾一下20世纪40年代,美国股市处于历史上最沉闷的时期。在大萧条时代逃离股市的人,如今对股市深恶痛绝,这使得市场中是剩下了幸存的人和一小撮新进的人。在学术界,当时多数人都把股市当作经济体系的旁支,对其采用冷漠的态度。因而,当时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家对复杂的统计技术一无所知,而计算机既昂贵也不普及。但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电脑科技开始快速发展,让年轻的学者得以克服老一辈学者的难题。
因此,完全可以说,现代金融理论的兴起与发展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经过上百年积累的文明成果。
《投资革命》读后感(五):让金融交易自由飞翔
书名:投资革命 副标题: 移动互联时代的资产管理
作者: 肖风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19-7 定价: 59.00元
书号:ISBN 978-7-5086-4619-0/F.3205
《投资革命》听起来有些“高大上”,仿佛离我们很远,其实它原本接地气和贴近苍生。在银行与邮政均未出现之前,人们要往某处划拨款项,只能自己携带现金(银两)前往,再就是委托熟悉并且信任的朋友顺便捎带;在互联网尚未诞生时候,人们汇款仍然需要移步去银行或者邮政柜台办理;而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闪亮登场之后,人们足不出户,只需轻轻敲击键盘或者拇指触摸手机屏幕,资金瞬时抵达千里之外的账户——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投资革命。当然,作者所描述投资革命画面远比上述特写镜头恢宏博大。
在这本书里,作者科学地讨论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对资产管理行业的影响。信息技术与金融的结合是金融互联网,而数据技术与金融的结合是互联网金融。在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作为技术与工具,影响和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而在即将来临的数据技术时代,互联网将在范式、思想甚至哲学层面冲击和颠覆金融业固有的经营理念、运营流程、组织结构和风险管理。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为题序言中的这段话,简练概括了本书的内涵与关键内容。本书作者抛出了一个目前也许尚无定论的重要问题,即如何对新技术估值。他认为在移动互联的冲击下,投资规则、价值创造规则必然且已被重构;社交网络、大数据将成为观察市场的新利器;最为关键的是,关系链和数据流应成为企业估值的新核心指标。
作者肖风,身为中国万向控股及民生人寿保险股份两家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万向信托、民生通惠资产管理及通联数据三家公司董事长,拥有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头衔,更有超过20年的证券从业经历和资产管理经验,当渊博的专业学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相遇,便油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裂变出思想的核能。
作者既能登高望远,又可拥抱大地,他凭借知识洞见与阅历感悟,通过移动互联思维、大数据重塑投资流程、社交网络与群体行为、资产管理云平台、投资主题与公司估值、互联网货币挑战传统、互联网改写经济学七个章节,纵横捭阖也游刃有余,为读者打开一扇眺望以移动互联网为主导新技术掀起的投资革命的大门,展示了已经精彩呈现以及将要光彩夺目的资产管理的“青山绿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位长期与资产管理打交道的人,肖风的文字有着浓郁的感性色彩,诸如“移动互联使得交易自由飞翔起来”、“在民主这个汪洋中,专制就是那一条找不到港口的船”、“在大数据时代,你的空虚寂寞有人懂,甚至比你更懂你”等让人眼前一亮的诗意表述,在书中俯拾皆是,这让非常专业甚至高深的理论变得面目可亲起来。
以移动互联网为标志的新技术使投资管理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这是人类足以引为自豪的福祉。投资革命提升了资金、资产管理效率与效益,使人们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创造更多物质与精神财富。即便在投资之外人们不再创造任何其他财富,人们也毫无疑问地拥有了闲暇时间这一生命财富,可以从容享受生命、享受生活,甚至仰望星空,望月亮和数星星,说不定又会无心插柳地涌现一批探索生命无穷奥秘的哲学家,这岂不是互联网给思想与哲学带来的“美丽冲击”?
所谓白璧有瑕,《投资革命》也不例外。至少有两处作者观点我不能苟同。一处,“当前,市场将中国的未来过多地寄托于制度变革层面,往往忽视了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才是真正的增长之本。”这不免陷入“唯技术论”泥沼,假如始终没有建立一套公平正义的分配制度,必然会挫伤民众变革创新的积极性,即便有新技术人们也会消极怠工,“增长之本”从何谈起?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变革,才是新技术发展与运用的根本动力。另一处,针对世人给予提出需求层次理论的马斯洛“在这个纷乱动荡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与前途,他把这一切与我们一起分享”之评价,作者却说“马斯洛没有看到网络消费带给人们的深刻影响,也就没有看到光明与前途。”没有看到网络消费带给人们的深刻影响固然不假,然而说马斯洛没有看到光明与前途非常武断,更不符合事实,在一个连安全需求都难有保障的时代,马斯洛却预见人类至今仍在苦苦追寻的自我实现需求,只是因为他望见理想之光在遥远的未来闪烁。作者还说“如果马斯洛还活着,他也可能认为网络需求不是单独需求,而是归为生理需求,因其与食物、空气一样不可或缺。”网络需求确实不是单独需求,然而可以归入社交、尊重等其他需求,却不应归为生理需求,一个浅显常识是,人离开食物、空气无法生存,然而离开网络生活还将继续,只不过网络新技术带来的便利也立马消失而已。好在瑕不掩瑜。
互联网等新技术是上苍赐予全人类的福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奇体验、热情拥抱,尽情享受它带来的便利,以“互联网思维”与时俱进,不然我们就真的OUT了!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社会各层面技术与制度创新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常常陷入种种不自由以及思想束缚,使得创新举步维艰。显然,对于一个长期“奉旨行事”的人,我们很难指责他思想不够自由。可喜的是,我们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时代,你不能以循规蹈矩的名义让一个人停止思考,因为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拨接一拨,即使是木讷万分之人,也开始对未来的变数产生无尽向往。
载于9月4日上海证券报http://caifu.cnstock.com/fortune/sft_jbsjlb/tbs_lclt/flt_cmjs/201909/3169145.htm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